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近八成智障儿家长心理需减压

发布时间:2021-12-07

幼儿园芽儿说课稿。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近八成智障儿家长心理需减压”,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5月18日为第二十四个全国助残日。13日,德州市智协举办“天使快乐营”、“家长论坛”等系列活动,记者了解到,近八成智障孩子家长需要心理减压。

13日上午,德州市智协在德城区特教中心举办“天使快乐营”、“家长论坛”等系列活动。“一想到孩子今后的生活,就经常感到焦虑。”活动现场,家长赵女士说,由于孩子智障,普通的家庭教育方式经常无法奏效,自己也感到无所适从。

孟女士的儿子小庆今年18岁,1岁左右被诊断为“唐氏综合症”,目前就读于德城区特教中心,自8岁来到学校在这里整整待了10年。“学校以孩子智力进行班级划分,他的智力仍处于下游。”孟女士说,小庆属于严重智障儿童,喜欢玩火,她曾因孩子三次搬家,10年间孩子四次烧毁房子,最严重的一次将平房的屋顶烧透。小庆24小时身边不能离人,只要半夜醒来就会往外跑。让她欣慰的是,来学校的10年间孩子学会了40多个字。“最初的10年最难熬,心理压力大到想自杀。”孟女士说。

“因为觉得自卑,我从来不带儿子参加社交活动,甚至吃完晚饭也不敢带儿子上街散步,就怕别人发现他智力有障碍,会指指点点。”家长张先生道出了一连串的担忧,“我们担心的是,孩子18岁以后,不能在学校了怎么办?工作怎么办?我们老了孩子该怎么办?”

“在关注智障孩子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这些孩子的家长们,实际上,他们是陪伴智障儿童时间最长的人,承受着一般家庭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压力。”德州市智协主席李俊荣称,德州市共有智力残疾17500人,占全市残疾人数5.36%,近八成智障孩子家长需要心理减压。她建议学校、社区等应建一些家长互助组织及心理疏导机构,帮助这类特殊家长心理减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儿童节调查:八成孩子过节希望父母陪


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孩子们最想要什么样的节日礼物?您会陪孩子过节吗?近日,本报在多所小学开展“儿童节,你快乐吗”随机调查,共发出12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卷100份。本次调查共10个题目,涉及到孩子们的平日状态、对节日的感觉、过节的方式、节日快乐感评价等。结果显示,8成孩子表示有“节日快乐感”,2成孩子表示“无快乐感”,“过多的家庭作业”是影响快乐感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8成孩子希望儿童节有父母陪伴。学校活动热衷度有限

调查显示,94%的孩子对六一儿童节表示“期待”,其中:29%表示“强烈期待”、65%表示“期待每天都快乐不只是儿童节”。只有6%的孩子表示“无所谓”,没有孩子对儿童节表示“不期待”、“厌恶”。对于儿童节最想过的方式,选择“和伙伴一起玩”的孩子比例最高占44%,其他依次是“参加学校活动”、“一个人做自己想做的事”等。

记者调查发现,儿童节前后不少孩子被各种活动所累。“我这一周要准备三个活动,一个是学校里的演讲活动,一个是区里组织的汇演,还有一个是辅导班组织的舞蹈汇演。大约从周五就开始忙,一直忙到下周一,只有周日下午会有自己的时间。”市北区上三年级的露露(化名)告诉记者,她其实更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过,时间都被学校和家长安排好了。

某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梅告诉记者,其实儿童节没有固定的庆祝方式,传统的展演活动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但随着社会意识的改变,现在过节方式也已多元化了,比如说,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耍、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过节方式之一,而且多元化的过节方式带给孩子的好处更多。锻炼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提升孩子以后适应环境的能力及阳光健康的心态。

八成孩子望父母陪伴

你希望儿童节爸爸妈妈陪你过吗?调查显示,76%的孩子表示“强烈希望”,20%的孩子表示“无所谓”,4%的孩子表示“不希望”。对儿童节最希望收到的礼物,24%的孩子表示想要“文具、书籍或者影碟”,19%的孩子表示“可以不要礼物,期待每天的作业和课外辅导班少些”。

“我爸爸工作太忙了,平时都是妈妈陪我,儿童节我最希望爸爸妈妈一起陪我过节。”调查中,家住宁国路的遥遥告诉记者她儿童节的心愿。但像遥遥这样的心愿对不少职场中的“爸妈”很难做到,尤其是男性。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小学生家长,有家长表示6月1日当天晚上有应酬,不能保证下班后按时回家陪孩子。

某家庭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王茹表示,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孩子们更需要精神的满足,父母的陪伴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现在有一些情况是,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压力大抽不出陪伴的时间,还有些父母特别是父亲为了减少家庭责任而主动逃避,这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功课多影响快乐感

调查显示,81%的孩子表示“儿童节有快乐感”,19%的孩子表示“一般”、“没快乐感”,没有孩子选择“厌恶过六一”。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节日的快乐感,“过多的家庭作业”、“节日过后仍要面对无休止的考试”、“不能做想做的事”、“不能和好朋友一起玩”排在前列。

调查中,一名四年级孩子告诉记者,她不喜欢儿童节和妈妈一起过,因为妈妈天天让她写作业上辅导班。两天周末有一天半的时间在上辅导班,她共有数学、英语、舞蹈、钢琴四个班,一天下来挺累的。

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刘启辉表示,现在社会有竞争的压力,父母希望孩子获得更强的社会竞争力,认为孩子学了特长总比没学强。不过,有的家长在给孩子报班前没有做好与孩子的沟通,有的带上强加的意味,孩子因为不喜欢表现出消极抵抗。父母想让孩子学东西可以注意方式方法,通过引导刺激孩子学习的主动愿望,这是最理想的。

想通过好成绩获认可

调查还涉及到孩子们日常心理状态。让你感到最开心的事是什么?选择最多的是“考试取得好成绩”,占比57%。让你感到最不开心的事是什么?28%的孩子会因为“被老师家长批评”不开心,还有17%的孩子因为“被人误解”、16%的孩子因为“作业和补习班太多”、12%的孩子因为“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而感到不开心。

家长王凯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今年上四年级,孩子成绩考好了他就满足孩子一个愿望,考不好愿望就会被推迟,孩子为了实现愿望学习起来也挺有劲儿。

王国梅表示,孩子有一种被认可被承认被关注的天性,很多家庭非常看重孩子的成绩,在孩子的心里,也存在只有考试成绩好,才能换得父母的爱,为了不失去这种爱,只能好好学习不然就会感到不安。“我们不能把评价和肯定孩子的方式过多地集中在一种取向上,这会把孩子教育得非常功利,难以获得健全的人格。”王国梅认为,只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多元化的评价孩子,才会让孩子全面发展,以后有自信和勇气面对未来的人生。

让孩子做回孩子

“从一个月前,孩子就嚷嚷着什么时候过儿童节,我很奇怪今年孩子怎么这么期待?”从事心理教育的刘启辉近期和上三年级的孩子交流发现,原来今年孩子所在学校要过一个“大大”的儿童节,节日要狂欢一周,怪不得孩子这么期待。

刘启辉告诉记者,不管儿童节设置的本意是什么,但给孩子们快乐是儿童节不变的主题,一直以来社会经常是以成人的视角去给孩子们过儿童节,把孩子当成“小大人”,忽视了孩子们本来的心智水平。让孩子回归孩子,在教育孩子时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六一节传递给人们的现代理念,“如果每位家长都能理解这种理念,那么对孩子而言每天都是儿童节。”

10年中国儿童:学习更自信但八成睡眠不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发布《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调查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少年儿童学习满意率增幅最大。不过,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比例达78.1%,有近四成教师仍以学生成绩论高低。

调查显示:10年来我国少年儿童自我接纳程度持续提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少年儿童自我接纳程度持续提高,其中,学习满意率增幅最大。

调查数据表明,多数少年儿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有较高的接纳度,且十年间程度持续提高。其中,少年儿童对学习状况满意程度提高幅度最大,增长了18个百分点,这与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不无关系,近年来,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包括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教育观念的革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带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信。

10省区调查显示:近八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

在我国,有关学生健康和卫生的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应保证小学生每天10小时,中学生每天9小时的睡眠时间。但2010年的调查显示,在学习日,中小学生平均睡眠7小时37分钟,比国家规定最低时间(9小时)低了1小时24分钟,比2005年减少了1小时22分钟,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9小时以上)的比例达78.1%,比2005年增加了32.4%;在周末,中小学生平均睡眠7小时49分钟,比国家规定最低时间(9小时)低了1小时12分钟,比2005年减少了1小时47分钟,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9小时以上)的比例达71.8%,比2005年增加了41.5%。

10省区调查显示:近四成教师仍以学生成绩论高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指出,近十年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的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以学习成绩论高低的现象仍有存在,数据显示,有近四成教师仍以学生成绩论高低。

这份报告指出,近十年来,教学关系从单向传递转向了双向交流,师生合作互动、平等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拥有了话语权,当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更多的教师会给学生辩解的机会;二是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三是教师更多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

10省区调查显示:少年儿童个人存款10年间增长3倍以上

近十年来,我国少年儿童财富数量快速增长,以千元以上个人存款为例,1999年我国只有14.8%的少年儿童拥有千元以上个人存款,而2005年达到39%,2010年则为49.8%。十年间增长3倍以上。

这份调查报告还显示,十年来,我国儿童消费渐趋民主,完全听命于父母的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父母与子女之间协商决定消费的接近六成,增加了近8个百分点。我国少年儿童对主流消费观念比较认同,97%的少年儿童认同节约观念,80.6%赞同储蓄观念,93.7%不认为花钱多就意味着面子大,92.6%反对金钱万能思想。

调查显示:我国儿童注重个人幸福和为社会作贡献的统一

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当代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发生着裂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他们既看重传统价值也认同现代价值;既注重个人幸福也不忘服务社会。

在幸福观上,当代少年儿童的幸福取向存有多样性,但多数注重个人幸福和为社会作贡献的统一。2010年调查显示:他们注重“个人小幸福”,“有温暖的家”(58.6%)和“有知心的朋友”(38.5%)成为最普遍认可的两项幸福指标;“为社会作贡献”(24.3%)、“健康”(21.4%)是认同度较高的两项人生幸福指标。由此可见,当代少年儿童的幸福取向在多样性中也有共同的一面,即注重个人幸福和为社会作贡献的统一。

我国儿童死亡率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儿童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不断降低,已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这是记者近日从卫生部获悉的消息。

同时,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负责人也指出,虽然我国儿童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每年死亡儿童数量依然不小,而且儿童健康水平还存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儿童卫生事业仍需继续推动。

帮孩子减压从家长自己做起


据报载,只因给孩子提前占好的座位被抢,两位年轻妈妈在北京市少年宫食堂内大打出手。撕扯中,座位被抢的家长手部受伤,前来劝架的一位孩子奶奶也被意外抓伤。专家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父母让孩子“报班”都是因为焦虑。目前,孩子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而父母要想帮孩子减压,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首先,身教胜于言传。我们相信,两位妈妈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才会引发这种冲突,但面对突发情况,父母更要冷静面对。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两位妈妈的表现实在不值得孩子效仿。相比之下,抢座妈妈的小女儿非但没被吓哭,反而特别懂事,看到妈妈为了自己和别人打架,她用小手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阿姨手都流血了,咱们给她擦擦吧!”我们真该多向孩子学习,学习宽容和理解……想想自己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相信两位妈妈都会反省自己的行为。学会与人相处,这比上一次辅导班重要得多。

其次,父母不要因补偿心理而给孩子报班。不少父母工作繁忙,没办法投入太多精力在孩子身上,因此就给孩子报辅导班,求个心安。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可取。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班代替不了父母。尤其是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父母的陪伴最为重要。所以,做父母的要尽量多抽出时间陪孩子,无论是一起学习,还是游戏,都是亲子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

最后,不要把孩子绑上学习的“战车”。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快乐和健康更重要。在升学压力面前,有的父母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奥数”班也是屡禁不止。我们理解父母的苦衷,也相信他们的做法具有某种合理性,但还是想提醒一句,报班的时候请考虑孩子是否感兴趣。如果孩子对辅导班产生厌烦、逆反心理,反而有可能影响正常学习,那就得不偿失了。比如,大家都报“奥数”,最终能脱颖而出、获得学校青睐的有多少呢?更不用说其中有几个孩子长大会去学数学专业了。与其让孩子白白去当“分母”,不如在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方面加以培养。在这里父母要勇敢一点儿,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

总之,教育不是一种产业,孩子更不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孩子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源于父母。因此,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乐观向上,和孩子一起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改善口吃需解除心理障碍


口吃,多数由心理因素所致。如果孩子性格内向,讲不好话又经受不住周围环境施加的压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或过于注意自己发音重复,久而久之固定成习惯,就形成了口吃。因此,矫正口吃的重点是解除小儿心理障碍。

一旦孩子出现口吃现象该如何纠正呢?

1、要纠正孩子的口吃,父母必须保持平常心,如果孩子感到父母对他说话口吃不满,他就会紧张,说话也就更不流利了。

2、纠正孩子的口吃,绝对要避免对孩子进行取笑、厌恶、恐吓、甚至打骂。

3、父母不要和其他人议论他的口吃,更不能模仿。

4、对他讲话要放慢速度,说清每个字,同时也要求他讲得慢。但当他讲话有些拖长音或者重复,你就听着,不要重复学他,等他讲完,过一会儿让他再说一遍,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再讲就会好得多。

5、日本育儿之神内藤寿七郎博士提倡的矫治口吃的方法是,让孩子在说话之前先唱歌。孩子在结结巴巴开始说话后,对他说:来呀,让我们唱那首歌!并开始和孩子一起唱(母亲和孩子一起唱也可以),随便唱什么,只要是他熟悉的,都可以。唱完以后,再温和地问他:你刚才想要说什么?这时候,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不会发生口吃,会流利地说出话来。内藤博士还说,这种方法曾对许多孩子作过尝试,效果很好,孩子说话有了不口吃的体会,就会对说话产生自信,经过多次练习,就能治愈。

6、发现孩子的口吃有点滴改善时,就应表扬他,从而增加他正常说话的信心。

经历灾难的孩子都需心理干预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组织第二批6名专家奔向四川。随后,该所还将组织400名左右心理专家奔赴灾区。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张侃说,估计30%以上受灾群众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所有经历灾难的孩子也都需要心理干预。

学龄期孩子的影响最大

成都市儿童医院的医生说,同样的灾难,对于孩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成人。处在学龄期的孩子所受影响会更大,孩子本身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还不太合理得当,所以要格外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虽然很多孩子都表现得很坚强,但在内心深处他们还没摆脱地震遗留下来的恐惧。

救助者亦会产生心理问题

心理专家同时提醒说,大量没有受过训练的士兵和医护人员,以及深入灾区报道的新闻记者,暴露在重大危机面前,灾区的惨烈和救助的无奈可能使得他们的心灵短期内受到极大损害。“现在我们很多士兵、医护人员和记者都很年轻,甚至有很多是80后,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是很大的伤害。”张侃说。

灾后心理援助分三个阶段

专家介绍说,灾后心理援助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应激阶段,这段时间生存是第一要务,人们联合起来对抗灾难,心理问题并不明显;第二个阶段是灾后阶段,一般是从灾后几天到几周之内。在这一阶段,如果没有伴随相应的心理援助,受灾群众马上就会因为发现灾难的损失和重建的困难,而感到强烈的失落;第三阶段是恢复和重建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们现在做得越多,他以后发生心理问题的几率就越少。我们估计一下,这次出现严重问题的人不会超过10%,有可能控制在5%,多数人不会出现严重问题”。(本网综合报道)

症状一:噩梦连连

“地震!快跑!”都江堰市新建小学六年级学生文登钰,梦里总是反复喊着这句话。

地震当天,文登钰正在四楼上课,是全班第二个冲到操场上的侥幸生还者,但他亲眼目睹了老师和同学被倒塌的校舍掩埋的惨景。

症状二:沉默寡言

余明刚左胳膊重伤,躺在华西医院的病床上一言不发。

余明刚是汶川县映秀镇小学的学生,埋在废墟下十几个小时后被救出。这几天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常常一个人闭着眼流泪。

症状三:行为失控

什邡市红白镇海涛小朋友行为更加异常。地震时,小海涛被抛离地面几次,摔得浑身是伤。震后,只要地上一晃动,他拔腿就跑,也没有个方向。

单亲儿不够爷们儿妈妈给他寻“心理爸”


刘女士是一位单亲妈妈,丈夫2008年去世后她没有再婚,一个人抚养着儿子。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刘女士开始担心起来,“儿子都12岁了,可能因缺少父爱显得很懦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经常喊着要找爸爸。”刘女士担心会影响孩子青春期的心理健康,近日决定给儿子找一个有爱心、心理素养好的“假爸爸”,可以抽空陪孩子玩,陪孩子谈心,帮着孩子健康成长。

12岁单亲儿特别怕生

刘女士的儿子名叫小超,现在12岁,目前在市南区一小学读六年级。“在孩子只有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刘女士回忆起之前的往事,心里也很难受。“我丈夫是在2008年7月份因为患癌症去世,当时孩子还没上小学。”刘女士说,丈夫去世之后,她一直没有再婚,再加上孩子的爷爷奶奶身体也不是很好,所以儿子一直由她来抚养着。“这么多年来,总觉得亏欠孩子的,特别是看他一天天长大,心里的担心也越来越多。”刘女士介绍。

“可能因为缺少父爱的原因吧,他现在虽然12岁了,可我总感觉他比起同龄孩子来特别的胆小,特别的懦弱。”刘女士说,孩子性格内向,不大爱说话,特别是跟陌生人相处时甚至不知所措,“相比同龄的孩子来说,他个头方面没什么差距,就是有些想法显得过于单纯,在我看来男孩子就该阳刚一些,可我身边接触的多数是女的,我担心他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会女性化。”刘女士担忧道。

求一位叔叔给他当爸爸

“孩子成长过程中,爸爸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刘女士也越来越认可这句话。她回忆说,丈夫去世那年,孩子才6岁,当时的他年纪小还不懂事,对于他父亲去世一事,家里人一直瞒着他。

“孩子他爸在世时特别疼他,父子俩关系特别好,我老公去世后,儿子时常会问我爸爸去哪了,而我总是说他爸爸去了天上,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也开始懂得“爸爸去很远地方”的意思。“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做飞机,现在家里到处都是他自己做的飞机模型。”刘女士说,起初她也不明白这种爱好从何而来,“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我说他爸爸在天上,他做飞机其实是梦想着能去天上找爸爸。”刘女士说着眼里已满是泪水。

“他对爸爸是充满了渴望,每次想爸爸他都会提出跟我一块睡,然后会跟我聊天,让我尽快帮他找个爸爸。有一次我带着他跟一个男同事见面时,他竟然提出让我这个男同事做他的爸爸,弄得我跟同事都很尴尬。”

说起自己带孩子,刘女士也满是心酸,“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喝倒是不愁,关键是感情投入,总觉的自己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特别对不起他。”

看着孩子慢慢成长,她感到非常欣慰,而且她一直觉得孩子很懂事,而这一点也让她格外的骄傲。“在我委屈或者难过的时候,孩子还会哄我,会鼓励我、安慰我,”刘女士说,有一次因为工作原因,她特别失落,而且第一次在孩子面前哭了,而孩子见这种情况后,开始不住地安慰她,“他当时跟我说,妈妈不哭,妈妈哭起来不漂亮了,妈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妈妈……”

“他也渐渐懂得我一个人的不容易,后来他还多次逼着我让我去参加电视相亲节目,让我尽快给他找个‘爸爸’,一块来照顾我。”刘女士说,这虽让她哭笑不得,但她却感觉特别欣慰。

想给儿找个“心理爸爸”

采访中,刘女士说她今年44岁,也接触过一些男士,但一直“缘分不到”。“而且我也担心再对孩子造成影响。”刘女士说。

“现在孩子慢慢长大了,特别是马上要步入青春期,而且今年就要进入初中。”刘女士说,孩子现在心理状态也很不稳定,这对学习成绩影响也很大,成绩忽高忽低,“我真的很着急。考虑再三后才想到给孩子找个假爸爸。”刘女士说,她也试着把这个想法告诉给了儿子,“儿子好像迫不及待了,说我早该给他找个爸爸了。”对于这个“心理爸爸”的条件,刘女士说:“首先要征得其家人的同意,得到家人的支持。再者要是免费的,如果收费,我担心会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另外还要有爱心,心理素质好,平时周末或者其他空闲时间,可以陪儿子谈心,帮着儿子健康成长。”

新生儿心理和智力的开发


谈到小儿心理发育,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心理和智力的概念。心理在心理学上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它包括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是通过人的脑来产生的,也就是说心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脑是

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器官。因此,心理发育的基础是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具体谈到儿童的心理发育它是指儿童在动作、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等方面的发育。

那智力是什么?与心理有何关系呢?目前有关智力的概念有许多学说,但都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方面的心理特性。我国的代表人物朱智贤教授认为智力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

1、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是智力的来源;

2、抽象概括能力,也是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3。、创造力,则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因此,可以见得,智力和心理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儿童随着其心理水平的不断发育,他的智力水平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要想孩子智力超群,从小就得给他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促进其心理的发育。

孩子反复叨唠自我诉求 家长要替孩子减压


案例

微信公号粉丝提问:女孩7岁,一年级,对自己某些诉求得不到答应时,一直翻来覆去地说自己的诉求,有时抓住人的手或衣服,有时要叨叨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比如学校要组织画画比赛,老师对孩子讲,参加比赛要选拔画得好的参加,如果你不努力就参加不了,孩子有时就会反复说:“我要参加,我要参加……”像这样的孩子,这种行为原因是什么?作为老师和家长,该如何做,才能帮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求赐教,谢谢!

专家观点

北京市东城区西总布小学校长李静华:由于没有跟孩子有过直接接触,对她情况的了解仅限于有限的信息,很不全面,因此有些想法不一定完全符合孩子的实际,故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对于孩子在“自己的诉求不能满足时就反复地说,有时可能出现抓住别人的手或衣服,唠叨个不停”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浅析及对策:

其一,孩子在以往的生活实践中有过自己的诉求不满足时,通过“反复说”“抓住别人的手”“唠叨不停”而获得成功的经历,在她看来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达到目的。对这种行为进行矫正可以采用“讲清道理,规范行为”的方法解决。让她知道诉求能不能得到满足关键在于它的合理性,与“反复说、哭闹……无关”;告诉她表达诉求取得应允的正确方法,对她平时在这方面的正确行为要及时进行表扬,建立正确的行为导向。在出现“反复说”的情况时,可以采用“冷却”的策略,以平时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减轻其对现有诉求的关注度,不急于“规劝”。

其二,由于孩子对提出的“诉求”有很强的期待,达不到时就产生了焦虑,需要释放。对这种易产生焦虑,又不会用正确方式减压的孩子,首先家长和教师都应注意与孩子交流谈话的方式。还以参加画画比赛的话题为例,可以告诉她“有一个画画比赛,要选画得好的参加。你平时画得很好,这次咱们还要努力,画得更好,争取自己的作品能入选参赛”。谈话中给她的信息是“有画画比赛,要努力,一定能参加”。我想这样如果她还要叨叨的话,可能是“我要努力!我要参加!”其次在她出现了“反复说”的时候,应该尽快转移她的注意力,不要让她总是说着一个话题,可以“打岔”说些别的,也可以给她一些平时喜欢的玩具,喜欢吃的一些食物,喜欢看的图书等,有条件的可以给她放点舒缓的音乐听听。在日积月累中教给孩子一些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其三,要观察孩子其他行为,进行综合分析。个人认为家长和教师能及时发现孩子或学生的问题,及早采取应对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毛病”,还是心理或精神问题,都要从孩子本身的情况,教育环境创设,教育方法的使用等多方面综合考量,进行客观的分析,训练、干预、矫治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操之过急;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点滴进步和改变都要给予鼓励;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会看到孩子的变化。

喜欢《近八成智障儿家长心理需减压》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芽儿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儿童节调查:八成孩子过节希望父母陪 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孩子们最想要什么样的节日礼物?您会陪孩子过节吗?近日,本报在多所小学开展“儿童节,你快乐吗”随机调查,共发出12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卷100份。本次调查共10个题目,涉及到孩...
    2021-08-20 阅读全文
  • 九方法训练智障儿语言 导读:智障儿他们往往不会发语音,先天因素占主要成分。他们仅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话,然后很长时间就停留在一个阶段,有的到了七八岁、十来岁还不会说话。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与人交流的工具,它与智力的高低最有关...
    2021-08-21 阅读全文
  • 10年中国儿童:学习更自信但八成睡眠不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发布《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调查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少年儿童学习满意率增幅最大。不过,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比例达78.1%,有近四成教师仍...
    2021-03-12 阅读全文
  • 帮孩子减压从家长自己做起 据报载,只因给孩子提前占好的座位被抢,两位年轻妈妈在北京市少年宫食堂内大打出手。撕扯中,座位被抢的家长手部受伤,前来劝架的一位孩子奶奶也被意外抓伤。专家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父母让孩子“报班”都是因为焦虑...
    2021-03-25 阅读全文
  • 宝宝的八种心理需要,家长应关注 导读:你家孩子的心理需求你了解吗?全方面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多关注孩子的各方面需求,给孩子以健康的成长环境。 1、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
    2021-10-01 阅读全文

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孩子们最想要什么样的节日礼物?您会陪孩子过节吗?近日,本报在多所小学开展“儿童节,你快乐吗”随机调查,共发出12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卷100份。本次调查共10个题目,涉及到孩...

2021-08-20 阅读全文

导读:智障儿他们往往不会发语音,先天因素占主要成分。他们仅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话,然后很长时间就停留在一个阶段,有的到了七八岁、十来岁还不会说话。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与人交流的工具,它与智力的高低最有关...

2021-08-21 阅读全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发布《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调查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少年儿童学习满意率增幅最大。不过,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比例达78.1%,有近四成教师仍...

2021-03-12 阅读全文

据报载,只因给孩子提前占好的座位被抢,两位年轻妈妈在北京市少年宫食堂内大打出手。撕扯中,座位被抢的家长手部受伤,前来劝架的一位孩子奶奶也被意外抓伤。专家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父母让孩子“报班”都是因为焦虑...

2021-03-25 阅读全文

导读:你家孩子的心理需求你了解吗?全方面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多关注孩子的各方面需求,给孩子以健康的成长环境。 1、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

2021-10-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