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轻松应对考前情绪
发布时间:2021-12-07 幼儿园健康情绪说课稿 幼儿园排泄情绪说课稿 教育孩子笔记一、自我诊断:您的孩子是否具有以下的症状?
症状一:一想到考试就紧张激动,呼吸加快,心跳加剧,肌肉紧张,甚至身体也不由自主地抖动。
[处方]找一两件高兴的事去做,也可以讲述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愉快故事,与家长在饭桌旁讲一些高品位的幽默小品。这样,整个家庭气氛就会变得轻松活跃。或者有意识地做些家务,如整理自己的卧室、扫扫地、擦擦桌子等。陪父母聊聊天,出去散散步。也可以适当地去找同学轻松轻松,因为有着共同奋斗目标的同龄人在一起可以互相鼓励,找到慰藉。
症状二:失去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一定考不好。
[处方]自信心不足,重要原因是对学习的知识不能扎实地掌握,还存在知识空白点。这时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夯实基础知识。另外也要注意回忆自己的优点和考试的成功经验。早晨起床时马上暗示自己心情愉快、有信心,适当与同学进行交流以放松情绪。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多进行本书中所列举的提高自信心的心理训练,克服自卑情绪。或以伟人、杰出人物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人物,遇险不惊、沉着机智是他们的优点,这正是在高考临场中要树立的典范,在心中树立他们的形象,也能帮助自己以良好的心态参加高考。
症状三:越是临近考试,越是觉得知识生疏;越是拼命复习,越是觉得掌握不扎实。
[处方]这是心绪紧张的具体表现,属于正常现象。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疲劳战术的恶果,必须缓和绷得太紧的神经。具体方法为:适当参加文体活动.但不能过于剧烈;一旦感觉到学习得特别疲劳了,立即放下书本,休息锻炼。即使在这时,头脑里仍然要注意对知识系统的完整梳理和把握。
症状四:心情烦躁,容易发脾气,对很小的事情也容易发火。
[处方]在疲惫的情况下,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有时也很容易发火。内向的考生这个时候可出去散步,看看风景,平复心情;外向的考生在不伤害他人和自身的情况下发泄一下,如大笑、大哭、打枕头等,但要有度,否则引起情绪失控,只会适得其反。yJs21.cOM
症状五:怀疑自己得了“健忘症”,不仅对所学知识常常遗忘,日常生活也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
[处方]这时需要暂时放下所有功课,做一些放松训练,以减轻直至消除这些不良反应。具体做法是:全身放松地坐在一张软椅上,脚撑着地,两臂自然下垂,双眼微合,深呼吸10次。吸气时收小腹,绷紧身体。呼气时要慢慢放松下来,心中默念:我的左手变得很沉重,我的右手变得很沉重……就这样把左右手、臂,眼、脚都缓慢地默念2―3遍,同时专心体验各部位的沉重和松弛感。然后默念:我现在开始全身放松,我感到非常轻松、非常的舒服,我的心情很愉快……为配合训练,也可选一些轻松舒缓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症状六:身体状况出现问题,如呕吐、拉肚子、过敏等。
[处方]身体出现不适,就要注意合理饮食和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用刻意地吃得特别好,如果肠胃不适应的话,反而会收到负效果。考试前既不可空腹,也不可过饱。要忌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每天定时睡觉、起床,调整好“生物钟”也是保证最佳身体状况的方法。很多身体不适的原因也有心理紧张的因素,可以参照消除紧张感的方法使自己放松,心理上轻松了,身体上的压力也能减轻不少。
症状七:出现失眠,晚上难以入睡,越是逼着自己睡,越是睡不着,结果白天没有精神。
【处方]不要硬逼自己入睡,可以用一些小方法诱导自己睡觉。如上床后熄灯,躺下仰卧,做一次舒畅的深吸气,然后徐缓地往外呼气。在第二次吸气时,默默地对自己说:“放松,放松,……”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反复地用一些不致引起自己情绪激动的词语和景象来占据自己的思想。用这个方法来催眠。不可急躁,不应急于求成。
症状八:临考怯场,一进考场就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恐惧感,不能放松下来。
[处方]考试前做好精神、物质上的准备工作,有利于放松紧张心情。精神准备除了要凋整好情绪外,也可以适当做些“幻想式的应考法”测试,暗示自己能够沉着、成功地通过考试。还应熟悉到考点的行车线路,考场所在的学校、楼层、教室,考场位置和自己的座次、编号甚至厕所的位置。看考场后,心里不断暗示自己:我的座位真好,我一定能正常发挥。这些准备工作都能缓解怯场心理。
症状九:精神难以集中,总是走神,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吸引。
[处方]当注意力集中得不是很好时,最好先放松一下而不是拼命地去看书,适当放松一下再回到桌前看书时,会发现你的注意力比没放松前强很多。有些考生复习得很累了,在有厌倦心理的情况下,注意力就难以集中。这时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做一些比较容易做的题目,不要做非常难或怪的题目,然后从易到难,精神状态会更好一些。
症状十:一紧张就想上厕所,在考场上也总想上厕所。
[处方]这种现象是紧张造成的。考前几天若能每天闲侃、散步或娱乐一阵,保持心情愉快,有利于预防应考尿频现象的发生。同时控制饮水量,这对降低排尿频率大有帮助。在考试当天,早、午餐少喝或不喝饮品,少喝一点菜汤。考完后则可适量饮矿泉水,以供新陈代谢所需。另外,在饮食中适当降低含盐量,以免因口渴而饮水过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请正确应对孩子的情绪
婴幼儿期是孩子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此时家长往往因为孩子无缘由的闹情绪而无所适从。孩子在这段时间里不仅体验着安全、快乐、满足、亲密和依恋,同时也体验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敌意、抑郁和挫败感。而家长要做的就是识别和了解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有家长这样说过“我儿子才五岁,在家里特别爱发脾气,好说歹说都不管用。每次他发脾气的时候,我总想给他一巴掌,然后将他关起来自我反省。可是又有点舍不得!”我就反问她“您知道孩子为什么发脾气吗?孩子那时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孩子想要表达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家长想了想说“屁大点孩子能为什么事,总是莫名其妙的呗!”这就反映了好多家长其实并不了解孩子闹脾气的原因和目的。孩子也不懂自己闹脾气的方式对不对,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我们该怎办呢?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情绪有正确的识别。
常有这样的情况:早晨刚刚起床,妈妈让孩子自己穿鞋,然后着急的去给孩子做早饭。结果突然听到孩子哇哇大哭,还用脚踢地上的鞋子。妈妈见了以为孩子不想穿这双鞋,就又给孩子换了一双鞋,刚刚转身孩子又发作了。气的妈妈大发脾气,严厉的训斥孩子。事后妈妈才知道,当时孩子是因为自己穿不上鞋而气的大发脾气,后来是气妈妈不明白自己的意思。所以家长要识别孩子发脾气的原因,鼓励孩子说出自己为什么发脾气,或者家长可以适当给出孩子几个选择,如问孩子“宝宝你是不想穿这双鞋还是你穿不上鞋呢?”,这样妈妈就会慢慢明白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同时家长要告诉孩子并游戏模仿愤怒是什么样子的,悲伤是什么样子的,开心是什么样子的……等到孩子学会了各种情绪,那么他在表达的时候就会正确运用了。
其次,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有时候孩子在发脾气或哭闹的时候并不是在悲伤或愤怒,他只是想要让父母关注他,知道他有什么需求。其实处于婴幼儿期的孩子对情绪没有正确的认识,家长可以试着通过游戏让孩子明白哭是伤心的时候运用的,愤怒是委屈的时候运用的……然后在了解了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后告诉孩子“宝宝,妈妈刚刚不知道你是想要干什么,以后你可以告诉妈妈,因为发脾气其实是很伤心的。”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合理的表达情绪。
最后,家长要促进孩子自我疏导与管理各种情绪的能力。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一点,发脾气是可以的,但是发脾气的时间过久对身体有害的。然后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不是每一件事发脾气就可以解决问题,有时候好好地表达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学会是否需要发脾气。最后,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大多都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比如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喜欢砸东西,那么他的父母中往往有类似通过破坏来发泄愤怒的行为。所以家长自己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对于引导孩子十分重要。
总之,对于孩子总是闹情绪、发脾气的家长来说,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情绪的识别、体验和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将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将来的人际关系等等!
轻松帮孩子纠正坏习惯
热播剧《虎妈猫爸》第2集,虎妈赵薇要求5岁的女儿茜茜自己刷牙,小姑娘哭得梨花带雨,一会儿要妈妈帮刷,一会儿要爸爸帮刷。
爸爸佟大为屁颠屁颠跑过去,想要帮茜茜,虎妈赵薇坚定决绝地把他拦在门外,并把门给关上了。发现里面没有哭声了,两人一起往里偷看,发现茜茜自己在刷牙了。
同样的情节还出现在虎妈赵薇去奶奶家接茜茜,茜茜自认为是公主,躲在公主帐篷里不出来。虎妈赵薇一声棒喝:“我数到2,你要是再不出来,我就把这房子给拆了。”同时,虎妈赵薇制止爷爷奶奶和爸爸去帮忙。
孩子有一种天赋,他们能够敏锐地判断出来当前所处的局势,他们知道面对问题的时候,谁会发威,谁会说好话,所以他们就会紧紧傍住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逃脱惩罚的人。这是由人趋利避害的天性所决定的。
但是在家庭教育里,尤其是在纠正孩子的坏习惯的时候,他们的这种天赋就是最大的拦路虎。因此,家庭成员必须保持高度统一的态度。比如吃糖这件事情,爸爸妈妈严禁孩子多吃糖,但爷爷奶奶就会因为疼爱孩子下不了狠心,甚至还要跟爸爸妈妈大吵一架。
孩子明白了爷爷奶奶是站在他们这边的,并且爸爸妈妈不敢对爷爷奶奶怎么样,他们就会肆无忌惮。爸爸妈妈的威望树立不起来,往后无论他们说什么,只要有爷爷奶奶在场,孩子就都不会在乎了。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指出,既然给孩子下了命令,就一定要求孩子去执行。智象也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的,如果没有这个基本原则,所有的命令就是一堆废话。
要纠正孩子的某个毛病,家庭成员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统一,当妈妈在唱白脸的时候,其他人千万不要唱红脸,而是要坚决表示赞成妈妈的观点。孩子面对前有猛虎,后无退路的情况,一定会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情,因为那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
很多家长会遇到一个烦恼,那就是孩子遇到一些小问题,就会闹情绪,你跟他讲道理吧,他还不听,最后家长自己也陷入了情绪之中,比如使用。从威胁的话语,你再闹,给我试试或者用哄劝的方式,不要哭了等下次啊,给你买好吃的再或者给孩子贴个标签,你可是男孩子男儿有泪不轻弹等等,即使啊,这样的应对方式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孩子闹情绪是很正常的,人脑中负责情绪。此性和人发育的比较早,而负责理性的部分发育的比较晚,并且需要到了二十岁以后才能够完全成熟,所以呢,当孩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理智可能还没有反应过来,而如果家长采取了威胁哄劝贴标签等方式时也会给孩子形成不好的心理暗示,这对孩子今后学习调控自己的情绪没有任何好处,那么家长们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呢?
第一点,家长需要让孩子学会描述情绪,每个人都有四种基本情绪,分别是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家长首先要需要冷静下来,比如说就快到吃中午饭的时间了,孩子却突然闹着想喝奶茶。被你拒绝后,孩子就开始闹情绪不停的跺脚发脾气不嘛,我就要喝奶茶,而这个时候你可以问问他,你这样剁脚不疼啊,你是不是生气了?当孩子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就是在调动大脑中的理性的部分当理性的部分开始运转孩子开始用语言定义自己的情绪时,情绪。也会慢慢的消退,记住家长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自己的情绪一定要控制住,只有你的情绪稳定了,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第二点,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情绪,每一次孩子闹情绪的。之后,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在描述完情绪之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能消除这样的负面情绪,比如说孩子说不出不被允许喝奶茶的时候感到了愤怒,家长可以问孩子,你是不是觉得别让你喝奶茶这样的小要求都不被满足的话,让你感到生气了。孩子会说,是的,现在我很生气,家长们可以接着问问,那么要怎么做,你才会不生气呢,孩子会说,让我喝奶茶,我就不生气了,我还会很开心呢,这样明白了孩子的需求,也就知道了该怎么做,就能进行下一步了。
第三点,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回顾一下整个过程,理解了孩子的需求之后,家长可以说,如果我是你啊,我想要干什么?干不成,我也会很生气,不过我会想再过一会儿,就要吃饭了,如果这个时候喝了奶茶的话,等一会儿就可能会吃不下午饭了,如果吃过午饭之后,我在喝奶茶。那么妈妈就不会反对的这个时候呢,孩子已经冷静下来了,在感受到了家长的理解的同时,也就明白了自己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这样呢,情绪就会慢慢的消退,这个时候,家长还可以抓住机会,进一步帮孩子反思,你看生气也不会帮你解决问题对不对,如果你对我生气的话,我也会很难受的,你能感受到我的不高兴吗,这个时候,家长还可以表现出很难受的样子,这也是帮助孩子学习观察他人情绪的好机会,所以当下次家长们遇到孩子闹情绪的时候,
首先要引导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绪,接着带孩子思考自己的情绪是怎么来的,怎么做才能够消除最后可以回顾一下整个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应对孩子的情绪,还能够抓住机会,让孩子成长培养孩子的情商助力,您成为最优秀的妈妈,却朝学生营养与您一起,让孩子赢在起点。
让情绪流淌:应对情绪冲突父母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需要充分体验不同的情绪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也需要体会当情绪得到抒发之后的愉悦感受。所以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不伤害环境的前提下,让情绪得以抒发。
3岁多的齐齐放学后,跟妈妈回家,路上在超市买了包饼干拽在手里,回到小区,几个正在玩滑板车的大孩子凑上来:“齐齐,你手里是什么呀?吃的吗?”齐齐下意识地捂住饼干袋子,大孩子们嚷嚷着:“齐齐,小气鬼!不给我们吃,就是小气鬼!”齐齐还没回过神来,大孩子们已经闹哄哄地骑着滑板车走了。齐齐气鼓鼓地回到家,妈妈让齐齐换鞋,齐齐生气地喊:“讨厌!”把鞋子狠狠地扔在地板上。“齐齐,你那么生气呀!来,扔这个吧!”妈妈说着,递给齐齐几个海绵球,齐齐使劲地扔着,边扔边叫:“讨厌!讨厌!讨厌!”扔了一会儿,齐齐开开心心地去洗手吃饼干了。
齐齐显然是因为被大孩子说成小气鬼而生气。齐齐妈妈的一句话,表达了两层意思,给予了孩子两个支持。第一是替孩子表达了“生气”的情绪,第二是引导孩子安全地把情绪抒发出来。在孩子情绪爆发的当下,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这两件事。
孩子正在体验“生气”的情绪,父母帮孩子用语言命名这个情绪“生气”,孩子就会把体验到的情绪感受跟情绪的名字对应起来,几次以后,当他再度生气的时候,就能正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表达情绪这件事对孩子很重要,对成人更是如此。当我们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当下的情绪,我们就不会被情绪左右,就能有意识地去调整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有很多成人,一辈子都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原本只是为某个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而生气,当下通常不会表达,转了几个弯,会在别的人别的事情上过不去,原本只是简单的一个生气的情绪,结果却派生出许多复杂的情绪。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回到刚才的案例中,齐齐妈妈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给了孩子几个海绵球,孩子通过扔球的过程将情绪抒发了出来。在儿童情绪发展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充分体验不同的情绪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也需要体会当情绪得到抒发之后的愉悦感受。所以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不伤害环境的前提下,让情绪得以抒发。跺跺脚,跑一跑,捶捶枕头,叫一叫、喊一喊,大哭出来等等,这些方式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健康的宣泄情绪的好方法。
在孩子爆发情绪的当下,父母只要记住做好这两件事就可以帮助孩子的情绪健康发展,而要做好这两件事,父母必须同时学会觉察,管理自己的情绪。这对于父母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情绪调控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能力能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幼儿情绪的易激动性、易感性、易表现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我们应充分发挥家庭在孩子情绪调控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创设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实践和自然感受的体验中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
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情感共同体,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表现得乐观向上,这不仅能使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获得爱与尊重的体验,从而产生主动积极的情感。如果家庭关系紧张,会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其次要把握好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不和谐甚至会导致其长大成人后情绪控制能力的低下。在大多数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主要表现为溺爱;父母对孩子过分迁就,孩子极易形成以"我"为核心的优越感,形成自私、骄横、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还有一种是粗暴之爱;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一味地服从。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情绪发展受到潜在的阻碍。
与孩子共同设置合理的规范
面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家长要客观分析,满足其合理需要,拒绝不合理要求。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幼儿获得消极的情绪体验,可能表现出某种过激的情绪反应。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预先与孩子共同设定一些规范,逐步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在实践活动中用这种能力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做出价值判断。只有当幼儿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做价值判断时,才具有实现情绪调控的可能性。
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与游戏的机会和条件
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与同伴交往,幼儿如果长时间独处,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孤独感,渴望交流又得不到交流的状况可能导致慢性的情绪压抑。尽管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不免会发生一些冲突,但正是这些"茶壶里的风波"使孩子学会如何与别人协调,如何压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如何处理同伴关系等。孩子有喜爱游戏的天性,游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他们愉快地、心甘情愿地服从角色分配,服从规则要求,要想参加就必须约束自己行为,否则就会遭受排斥、失去参加活动的机会。这有助于训练并逐步形成幼儿的情绪控制机制。
教给幼儿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由于幼儿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消极情绪状态持续时间不一定很长,这也表现出一种对情绪的无意识调节。面对孩子的过激情绪,父母可以讲究一些策略,如冷处理、设法转移幼儿注意力等。同时家长又应该帮助孩子学习主动自觉地控制情绪。如教给幼儿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告诉他们,当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就在心里暗暗说"不能打人","不能摔东西",或者在不愉快时想想一些有趣的事情。
此外,家庭生活内容的丰富与否也会影响幼儿情绪的正常发展。家庭生活单调乏味容易使幼儿产生消极情绪,反之,丰富的家庭生活内容能使幼儿生活得快乐、满足,处于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在家庭生活中,合理的膳食搭配能为大脑提供维持正常情绪状态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有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个步骤应对孩子出现畏难情绪
在平常里,不难见到一个最常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这让很多家长极其苦恼,因为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而产生畏难情绪时,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如何疏导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在遇到困难时,选择退缩或依赖他人,我们将这样的心理称为“畏难”。对于孩子而言,产生畏难情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长自己的“想当然”
总认为“孩子是我的,就得听我的。”要么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使孩子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从而失去自信心;要么给孩子的任务太难,使孩子常常形成挫败感,导致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要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做一些不感兴趣的事情,由于缺乏主动性,故遇难而退;还有些家长常常指责、训斥孩子“太笨了、懒……”,孩子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欠缺,往往会因为成人的“这几句话”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孩子。久而久之,甚至连本来擅长的事情也不如原来了,更不会主动尝试解决未知的难题。
二是家长的“过度溺爱”
总觉得“孩子还小,能做什么?”平时从生活上包办代替,事无巨细,使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心理上事事都替孩子安排妥当,不让孩子“为难”,从而养成孩子心理上的依赖感。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懒惰,缺乏主动性,事事都习惯于依赖家长替他解决,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孩子自身做事谨慎,性格胆小,常常缺乏主见,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要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在励志故事中,汲取战胜困难的勇气。
常言道:讲一小时大道理,不如读一分钟小故事!每天睡觉前、吃饭后,都是讲故事的好时机。讲故事时,家长的“目的性”不要太明显,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反而影响效果。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氛围,让孩子在温暖的怀抱中,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贴近故事、感受故事;同时家长还可以和孩子边读故事边讨论,例如:
问题1:
“故事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认为他能解决吗?”如果孩子说“不能”,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其理由:“为什么?”,从而了解在遇到困难时孩子的真正想法,便于以后更具体的指导;如果孩子说“能”,家长要适时追问“你觉得他会怎么解决?”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独特见解。
问题2:
“如果你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困难,你会怎么做?” 提及孩子自身能让孩子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自我学习和明确自我意识的过程。
2在完成任务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成功练就自信,自信赢得一切。实践证明:过度溺爱使孩子缺乏责任心,过度保护使孩子胆小懦弱,过度帮助使孩子平庸无能,而过度压制使孩子丧失自信。因此家长要学会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在此,家长要注意:赞扬是孩子做事的不竭动力,刚开始无论孩子做得怎么样,家长都要及时的给予认可和表扬,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真没想到你的家务做得这么好!”“有你一起干,这些活一会儿就完成了。”;在得到孩子帮助时,成人应真诚的表示感谢,让孩子觉得自己就像个大人一样,受到了尊重:“谢谢你给我帮了个大忙!”;给孩子的任务要让他“跳一跳,够得着”,并且任务的难度要循序渐进,让孩子在体验成功来之不易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功的快乐;选择的任务注意安全性,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活可以干,什么活不能干。
在学习反思中,提高家长的引导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里的老师,应该也包括了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育引导策略尤为重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代替孩子做事不如教会孩子做事的方法。接到任务时,首先要让孩子明确任务内容:“我们要干什么?”然后引导孩子开拓思路,寻求方法:“我们都有些什么办法?”同时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制定计划的好习惯:“我们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在做事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告诉孩子成功其实很简单,只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其它都会迎刃而解:“出现了什么问题?”再次找策略,在孩子看书、上网、查资料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便会得到提高。带着方案解决问题:“我们来试一试!”在引导过程中,家长要多用“我们”这个词,让孩子从心里感到自己不是孤军作战,家长只需做一个傻同伴,学会提问和认可。
轻松应对宝宝入园六大囧事
某一天,总是开心归来的宝宝哭丧着脸从幼儿园回来了,并宣布,明天他不去幼儿园了,后天不去,大后天也不去!妈妈一追问,原来宝宝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囧事,自觉成了同学的笑料!好啦,别跟着取笑他啦,切实从宝宝的心理出发,帮他度过这一难关吧,囧事应对得不好,小心原来阳光灿烂的宝宝,变成内向阴郁的宝宝!
囧事1:“她们围看我上厕所,一点不知羞!”
小宇这学期因为搬家,转了一家幼儿园,新幼儿园也挺有名,双语教学、电脑课应有尽有,唯一和老幼儿园不一样的地方是,厕所是男女共用的,男生用的小便池就在一进门的地方。才去了两天,小宇就吵着要回原来的幼儿园去,问他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死活不肯说,逼急了才没头没脑说:“她们围看我上厕所,一群女生看小男生,真不知羞!”
出个招:原来是一个有羞涩感的男生,被一群好奇心特重的女生“围观”了,在他特别想要一个私密空间的时刻!当然,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微博)可以和老师沟通,特别给小朋友们加一节轻松的“生理卫生”课,讲清楚为什么男骇和女孩小便的姿势不一样,为什么在人家上厕所时在一边围观,是很没有礼貌的事。有可能的话,家长委员会也可以要求园方做几个门挡,保护宝宝们的隐私。当然,当务之急是解决小宇的不安:妈妈可以告诉宝宝,小宝宝对异性的身体有好奇是很正常的事情,女宝宝们只是好奇你为什么不象她们一样,是蹲着小便,这个,老师会解释给她们听的。你要是脸红,她们更要起哄;你自然点,她们很快就失去围观的兴趣了。
囧事2:“他们说我是‘狗洞大开’”
刚满5岁,洋洋就换了第一颗门牙,换牙早也有麻烦:就像一个另类,洋洋一下子成了班上的名人,调皮的宝宝怪叫一声:“看哪!洋洋说话都不关风!整个一个‘狗洞大开’!”洋洋为此再也不敢咧嘴大笑了,连吃饭,也紧紧抿着嘴,一脸的不安。再后来,这种紧张对立的情绪发酵了,洋洋开始反击:一有人说他“狗洞大开”,他就从“狗洞”里喷唾沫啐人家,老师和妈妈都收到了“投诉”。
出个招:在这种情况下,妈妈不要再厉声斥责洋洋“啐唾沫最没家教了!我们的脸都给你丢尽了!”妈妈一定要意识到第一个换牙的小孩,和第一个戴眼镜,第一个戴牙箍的小孩一样,饱受了舆论的压力,在他孤立无援时,妈妈最重要的是理解他,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理解你这段时间很不痛快,也怪妈妈没有和老师做一个说明,要是老师让大家知道,每个人都会‘狗洞大开’,早晚而已,你是不是会感觉好点呢?”妈妈还可教宝宝如何应对“狗洞大开”的嘲讽:“你可以走过去,咧嘴让大家看你牙床上冒出的米粒大的新牙,对大家说,你看,再过两三个月新牙长出来了,比旧牙还结实雪白,连核桃也咬得动,我比你们先换牙,先成为大宝宝呢!”这样一来,人家的鄙弃,就会成为羡慕。
囧事3:“他们说我的男朋友是张天翔!”
薛浅浅是个能干的小姑娘,这学期她学会的超级本领是系鞋带,在家给妈妈奶奶系,到了幼儿园给其他小朋友系,系得最多的是张天翔,因为这个五岁小伙子爱踢球,动不动鞋带就散了,像两条八字胡一样搭拉着,薛浅浅只要对他不满意,使出的撒手锏就是:“我再也不帮你系鞋带了!”张天翔立刻就对她言听计从,还会带糖果到幼儿园来讨好薛浅浅。薛浅浅没想到这也会让人起哄啊,一时间,只要张天翔奔到薛浅浅面前说话,后面都有一群小喇叭在吹:“欧欧,快来看,薛浅浅的男朋友是张天翔!”薛浅浅气得眼泪汪汪:“我再也不上幼儿园了!”
出个招:“这有什么,妈妈上幼儿园的时候也被人起过这样的哄!”“那个小男孩是谁,是爸爸吗?”“当然不是!”“那妈妈生气吗?有没有再也不理那个男孩?”对话到这个地步,妈妈就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放进去了:“妈妈也生了一小会儿气,可后来一想,我要是心虚不理那男孩了,他们不是更要起哄‘看她脸红了,某某某真是她男朋友!’哼,我才不上他们的当!我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另外啊,我也学聪明了,结交了好几个小男孩当好朋友,不再老是跟一个小男孩玩。你猜怎么着,过了一个月,再也没有人起这个哄了!”薛浅浅是何等伶俐的小姑娘,该怎么做,她还不懂吗?囧事4:“尿床了,要是被人知道就惨了!”
两点半都过了,成星航还在闭眼假睡,老师怎么推他都不起来,有经验的生活老师伸手到他身下一摸,难怪!这宝宝尿床了,因为怕人知道,这会儿正拿自己的身体当“烘干器”呢!老师忙叫他起来换洗,又忙着替他烫褥子,晒褥子,虽然老师没有责备他,可也许是因为太忙,也忘了安慰他,成星航心里敲了半天的小鼓:“要是被同学发现就惨了,被他们叫成‘尿床精’,我可再也没有脸去上幼儿园了!”
出个招:“老师刚刚来过电话了,叫我安慰你,小朋友午睡尿床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她会替你保密的!还有,下次别拿自己的身体当‘烘干器’了,感觉尿了床要悄悄告诉老师,最好快点去洗一洗、换裤子,因为我们的尿里面有尿碱,时间长了腌得皮肤发红刺痛。”妈妈也要告诉宝宝如何防尿床:“午睡前,最好不要喝太多的水,就算你不太想小便,也最好上一趟厕所……”
囧事5:“他们都叫我肉团子、大熊猫!”
自从幼儿园上过《国宝大熊猫》一课,身材圆滚滚胖乎乎的林浩就收获了一大堆绰号:“国宝”、“大熊猫”,甚至还有“肉团子”。连老师听了林浩的告状也乐了:“林浩,你要是还吃那么多肉,不运动不减肥,小心以后还有别的外号冒出来!”看着心爱的孙子食欲全无,奶奶都想去幼儿园找刚毕业的小老师算账:“饿虚了我孙子她负责呀,起绰号的不批评,被起绰号的倒批评,没见过这样黑白颠倒的!”
出个招:到了这一步,做儿子的思想工作前,妈妈最好先与奶奶沟通一次,把相似的道理讲给她听:“其实老师是想说,宝宝们都没有恶意,起绰号这件事,咱做家长的要是看得很严重,宝宝真的会感觉受伤害,而且会跟其他宝宝闹得很对立;要是咱觉得就是宝宝间开开玩笑,甚至是表达亲昵的一种方式,宝宝也会一笑置之。”长辈间取得一致意见后,再跟宝宝谈比较好;至于减肥一事,宝宝正在生长发育期,最好要有合理的营养搭配,慢慢来,只要改掉光爱吃肉不吃蔬菜、爱吃甜点和油炸食物的习惯就好了。
囧事6:“谁都不想当我的‘幼儿园妈妈’!”
星期天,瞻瞻没头没脑抱怨说:“幼儿园一点也不好玩,我能不能不去幼儿园?”咦,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妈妈一追问,瞻瞻就有了哭腔:“他们都有‘幼儿园妈妈’,就我没有!”这个学期,幼儿园里的女宝宝们流行玩一种新游戏:宝宝两两结对,一方当“幼儿园妈妈”,一方当“幼儿园宝宝”,当妈妈的一方遇事要照顾宝宝,经常带着宝宝玩游戏,并带糖果玩具给宝宝。瞻瞻跟她的几个好朋友提出来要当“宝宝”,人家都说,你长得又不像洋娃娃,谁要当你的“妈妈”,你当我妈妈还差不多。瞻瞻大受打击,她是第一次明确地从同伴那里,得知自己长得不娇嗲,也是第一次被排斥在小女生的游戏圈之外。
出个招:“咦,既然有人乐意当你的宝宝,你为什么不当妈妈?”“我才不要当妈妈,当妈妈吃亏死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要分宝宝一半。”原来如此!妈妈可以就势让瞻瞻去问一问其他当妈妈的小女孩:“当妈妈有什么意思呀?”瞻瞻就会发现扮演“教导者”和“庇护人”的乐趣:“当妈妈要会讲故事,我就是这样当上故事大王的!”“当妈妈的什么都要会,长本事呀!”“一个人吃东西没意思,和‘宝宝’分享才有意思。”“妈妈越对宝宝好,宝宝越跟妈妈亲!”好了,当宝宝明白“付出也有乐趣”时,她就乐意以妈妈的身份加入游戏圈了,她的孤独感也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