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让孩子学会自己教育自己
发布时间:2021-11-09 说课稿相信自己幼儿园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要孩子自己教育自己,那就更是难上加难。负有很大责任的家长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呢?
幼教专家现身说法——
家长们都知道,生一个孩子很容易,养一个孩子却很难——难就难在教出一个懂事的孩子不容易。现代家庭,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几个家长轮番对着一个孩子施爱,使孩子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锻炼的机会。家长好心办坏事,到如今还没有这方面的自我觉醒,这就使得孩子的自我教育进展很慢,很艰难。
国外的家长已经有所觉悟了,他们正在创设一些情境,让孩子在实践中自我锻炼。
我的小女儿在美国,她每个星期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带着孩子到同伴家中做客,让孩子实地学习做客的礼仪、规矩,亲身体验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客人。之后,再让孩子请同伴到自己家中做客。她让孩子自己收拾、装点屋子,自己准备待客的食品、物品,自己出门迎接客人,周到热情地招待客人,随时注意调节活动的气氛,关照每一个人的感受,最后,让客人满意而归。
几个同伴轮流做主、做客后,大家再约着到什么地方去玩。因为孩子还是小学生,不能让他们单独到远的地方去玩,几个家长虽然全程陪着孩子,但一般都不干涉他们玩的内容和方式。为孩子提供尽量大的舞台,让孩子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尽量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孩子们像这样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用,自然而然地就学到了适应环境的本事。[合同范本网 36gh.COm]
国内的一些家长,教育孩子喜欢说教,喜欢指手画脚地让孩子跟着模仿。这样的教育,孩子表面上听懂了,能够模仿了,但是,孩子心灵深处并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结果有可能造成孩子当着家长是一套,背着家长又是一套;在有限的范围内,知道相同的事该怎么做,在更大的范围,在没有先例可仿效的情况下,就不知所措了。
孩子什么都听家长的,表面上会少走很多弯路,节省很多时间,但在实际生活中一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就会露馅。从小让孩子多尝试、多锻炼,看着孩子走弯路、吃亏、碰壁,仍保持观察者的姿态,等孩子吃亏、碰壁后,再让他们反思失败、碰壁的原因,想想自己有哪些情况没有考虑周到,哪些地方出现了差错,让孩子反思之后再尝试,才能达到进一步教育的目的。孩子尝试一遍,反思一遍,经历越多,办法就越多,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多。
孩子做任何事情,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反思事情的来龙去脉,反思事情的全过程,对其健康成长很有必要。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结果有很多偶然因素在里面,过程却是实实在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让孩子“自己管”自己
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只会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自己管”,他们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
自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我就训练孩子把自己用过东西放回原处。需要父母做的事,让孩子来提醒,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从不代劳。
记得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宫学画忘记了带纸,我看到之后只是在一旁提醒孩子:“再检查一下,有没有忘记带的东西?”孩子漫不经心地回答“没有”,背起画夹就走了。
到教室才发现没带纸,于是只好自己回家去拿。有人说我这样不管孩子未免太过分了,但在我看来,对孩子来说,惩罚错误的方法,必须是让他自己去改正,如果父母替他们改正,则永远也“改不正”这个错误。这次孩子虽然上课迟到了,但这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
现在儿子虽然才10岁,基本上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有一次,我和他爸出差了两天,他也能在家照顾自己。我觉得,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只会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自己管”,他们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孩子事事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此外,我也很不赞成现在不少父母的做法,喜欢做孩子的保姆,使得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吃饭,上了小学也不会穿衣服……这种保姆式的养护,会使孩子没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亲子关系上,不少父母又以长者自居,言行专制,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做这不行,做那也不行,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凡事一概由父母支配,结果使已经有了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孩子在自尊心、上进心方面受到很大的伤害。
其实,父母虽然表面上管了孩子的事,却抹煞了孩子的独立意识。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教”自己
一个晴朗的上午,幼儿园迎来了新一批上亲子园的孩子,他们都是提前来幼儿园熟悉环境、体验生活的。运动活动开始了,妈妈带着孩子一起玩抛球的游戏,场上有两位妈妈引起了我的注意。
菲菲妈妈在很认真地教菲菲往上抛球,可菲菲就是不理她,始终在自己玩球,妈妈边往上抛球,边着急地喊着:“宝宝,照着妈妈这样往上抛。”“宝宝,你看妈妈抛得多高呀,宝宝照着妈妈这样往上……”“宝宝,别玩了,快学妈妈这样用力往上抛。”虽然妈妈着急地边喊边做着动作,可孩子始终没有跟着妈妈做过一次往上抛球的动作,依然照着自己的想法在玩球。
佟佟妈妈也在认真地教着孩子,佟佟同样专注于自己的踢球动作。妈妈见孩子没有和自己一样做动作,就走过去看着孩子踢球,并在旁边表扬:“佟佟真棒,竟然会用脚踢球了。”佟佟一听妈妈在表扬自己,马上抬起头对着妈妈开心地笑了一下。妈妈马上抓住时机:“佟佟这么棒,一定还会用手玩球吧?”听妈妈这么一说,佟佟马上把球用手捡起来,并开始往前扔球。佟佟妈妈并没有马上示范今天想要“教”的玩法,而是陪着孩子一起往前扔球,扔了几下,孩子开始和妈妈对扔球,这时妈妈故意将球往上一抛,大声喊道:“佟佟,快接住哦。”佟佟听见妈妈的要求,马上跑过去接抛上去的球,虽然没接住,但孩子特别高兴。这时,妈妈说:“佟佟往上抛,妈妈来接。”佟佟高兴地往上抛球,妈妈故意没有接到球,并竖起大拇指表扬佟佟:“佟佟真厉害,竟然能往上抛球了,而且比妈妈抛得还高呢!”佟佟高兴地又开始继续往上抛球,而且一次比一次抛得好。
同样是“教”,为何相差甚远?问题就出在这个“教”字上。
从古至今,我们常会把施教者看作主导方,受教者则是被动学习方。虽然受西方理念的影响,我们也在尝试逐步改变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将受教者看作平等一方,但真正付诸行动时,我们的示范、要求都很明确地规定着孩子需要做什么、要怎样完成,一旦不按照施教者的想法去做,就会被认为是孺子不可教也。
那么,如何在教育中保持成人与孩子之间互动的平衡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菲菲妈妈扮演着施教者一方,不停地教孩子应该完成的动作,忽视了菲菲本身对皮球的好奇心,最终孩子不但没完成今天的任务,反而扼杀了继续探索的积极性。
佟佟妈妈则截然相反,从尊重孩子开始,循循善诱逐步递进,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很好地完成了学习内容。从她的做法中可以归纳出三点。
1.尊重孩子的兴趣、
佟佟对踢皮球很好奇,这时妈妈并没有否定孩子的行为,而是给他时间去探索,自己只是在旁边安静地观察。这不仅给了孩子探索时间,也给了妈妈思考用何种策略去引导孩子学习的时间。
2.肯定孩子的行为。
整个活动中佟佟妈妈始终运用的是鼓励、表扬的话语,且表扬和鼓励并不空洞,后面总会附上具体内容。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这是对他行为的一种肯定,也促使他想要做得更好,以博得妈妈的进一步肯定。从而出现了孩子愿意主动跟着妈妈玩球的行为。
3.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佟佟妈妈从孩子用脚踢球开始,利用他对球的好奇心,逐步从用脚玩球引导到用手玩球,再从用手扔球引导到向上抛球,孩子始终是活动主体,是一个主动学习者,这也给孩子很大的探索空间,而不是生硬地完成当天向上抛球的动作技能。从当天的活动来看,我们只是看到孩子玩得很开心,也很好地完成了当天的任务;从长远来看,正是因为妈妈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肯定孩子的探索行为,才会促使孩子对更多的事物有好奇心,从而进一步发展孩子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养方式的逐步改进,儿童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他们喜欢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找到答案,让学习活动变得不再枯燥。但这不是否定施教者的影响力,而是我们从直接的“教”,逐步变成引导性的“教”,用表扬的方式鼓励孩子一步步寻找所要的答案,让孩子学会“教”自己,这种主动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育儿: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
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每个人都喜欢小孩有一个好习惯,我也不列外,说句实在话,其实xx现在是让我越来越满意了,也许是我不够知足吧,xx还有一个坏习惯就是不喜欢收拾自己的东西,每次要的东西都找不到,而且完了玩具后也不收拾,哪里玩就扔哪里,经常把屋子都弄的一团糟,我非常的不满意。
不满意就来改造吧,我给xx弄了两个框来装玩具,让她玩了后就把玩具收起来,下次玩的时候再到这里面来找,刚开始的时候还好,可是过了两天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每次玩了玩具后又开始乱扔了。我真的很生气,可是也没办法,只能是自己又收拾了。
可是每次这样去收拾,我觉得很烦躁,因为每次都一样,刚刚收拾好的屋子等一会又是一团糟,实在不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唉!但是不能总是这样下去啊,这可不是个好习惯,我决定要好好的给她改造一下,免得她一天到晚的乱放乱扔。
一天,有小朋友来家里玩,她们把家都给翻过来了,杯子,碗,碟,连花瓶里额花都给放进房间去了,然后两个人跑到衣柜里去躲了起来,玩具撒的一地都是,纸巾,洗衣粉、面霜等等也是满地都是,连下脚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等小朋友走了后,xx跟往常一样就开始坐到床上去看书什么的,我让她收拾,然后她就慢慢的摸,一直到要睡觉的时间了,我爬到床上去睡觉,她又跟着上来睡觉,这次我发脾气了,今天你不把东西收拾好你就别睡觉,或者,你要是上来了我今天就把你所有的东西都扔掉,不要每次说了都不听,总是乱扔东西,用过后也不放回原处去。
没办法,xx小朋友再不情愿也得要去一一收拾,每收拾一样又说收拾玩了,我又让她把其它东西归位,一直等到屋子里面完全干净为止我才让她睡觉。
要再让她继续下去,估计以后永远都会是这样了。为了孩子,我得让她学会自己收拾。
让孩子学会自己理财
让孩子学会自己理财转眼间,xx小朋友已经六岁了,变成了大姑娘,当孩子渐渐长大的时候,很多事情也开始接触起来。以前年龄小,所以每次出去玩或者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都是爸爸妈妈带着出去买。因为慧爸特别喜欢宠着xx,所以,基本上只要我们条件允许范围内的,都会给xx去买。而xx也养成了,想要什么东西都会让我们买的习惯。
13年对我们家来说是动荡的,一年搬了两三次家,所以接触的人也不一样。因为住在一楼,所以来往的人很多,旁边很多的小朋友也会到家里来玩,小孩的交际能力真强,很多我们都不认识的人她都认识了,然后都一起玩。而且很多小孩都是没有人管的,父母做生意或者上班忙,直接就把孩子放家里自立或者吃饭的时候就叫上。平时手上也会给些钱。然后孩子们都自己去商店买东西。所以看见别的小朋友手上有钱,xx也经常说:妈妈,你给我点钱吧。我想买xxxx,我一直都觉得孩子这么大了,也是应该要接触钱了,要不等到自己想放手的时候,她连钱怎么用也不知道,现在少给一点慢慢的教反而还好点。于是每天也会给个一两块钱给她,然后她会跟着旁边的小朋友一起去买东西。
刚开始的时候,她会自己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你看我买了xxxx,是多少钱的东西,她连角和元都分不清楚,五毛钱总是说五块钱,一块钱还是一块钱,不过都有小朋友带着,回来后跟她一起玩的哥哥会告诉我多少钱一样,然后找了多少钱。我想,这样起码让孩子把圆角分能分清楚了。不过慢慢的去的次数多了,看见好玩的东西多了,xx每天都要花四五块钱去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可能她觉得好玩,但是买回来一小会就不能玩了。而且,经常去买了,家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多了,看着也不懂得珍惜了,于是就会说:这个不好玩,这个已经有点烂了,这个不喜欢,于是都给扔了。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我觉得她这种行为已经造成浪费了,而且现在还那么小,她的钱全部都用来买一下海绵宝宝啊,色素糖果,口哨一类的,这样可能会让她大手大脚的习惯以外对身体也不好。于是决定跟她约法三章。我跟xx说:我现在可以给你钱,但是每天只能给你一块钱,你想要什么东西你可以自己买,而且,你花了这一块钱,不可以再跟我说想要买这个或者那个,除了平时妈妈自己要买的水果干果,还有衣服之类的东西,其它的东西你都得自己买。她问我:“那我想买QQ糖可以吗?”我说可以,“那我还想买星球杯呢?”“也可以,只要是用你自己的钱就可以,妈妈是不会出一分钱的”“那如果我买了星球杯还想吃奶片呢?”“那你就等明天或者后天了,反正你如果自己手上有钱就可以买,没钱你就不能买”刚开始的时候不懂,觉得每天有钱就好。可是后来发现一块钱实在是买不了什么,用完了就没有了,于是又跟我要,我当然不同意了。坚持了几天下来,她也知道我不可能给她钱了,于是也不跟我要了。但是家里如果爸爸有零散的硬币或者一元的纸币都会让爸爸给她。慧爸有时候也同意,有时候不同意,反正xx是只要能给她的都要。
有一天,xx看见了一个米奇的大娃娃,非常喜欢,嚷着让我给她买,我说:妈妈没有钱,而且妈妈的钱都是用来做生活费的,你如果想买的话,你就把钱自己存起来,这样每天一块,两天就两块,很多天以后你就有很多钱了,到时候你想买的话你就可以自己买了。孩子总是记不住,但是说多了,她就知道了,也不再看见什么东西就要买了。而且每次都会说,妈妈我好喜欢XXXX呢,是不是等我把钱自己攒够了就可以自己买了啊?我说对啊,到时候你可以自己买。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都是一时喜欢,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要买回来,但是如果经常买习惯了,她就会觉得什么东西都要。自从现在给了孩子这个观念后,xx很少说要买这个那个了,当然,我们也会看她平时的表现而给她适当的奖励,偶尔也会满足一下她或者趁着节假日送她一些她喜欢的小零食。让孩子学会自己理财,以后她才会自己做的更好。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家里有个女儿其实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女儿的贴心,撒娇都让妈妈满心欢喜,我很兴庆自己有个女儿,当然,我也有烦恼。
如今的社会给人处处充满了危险的感觉,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到处都有着不良的风气,当然指的是小部分,大部分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就算是很小的范围,作为母亲还是很担心,孩子会不会收到伤害???
如何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呢?特别是孩子的性教育方面,我是个比较传统的人,很多事情知道,但是去不知道该怎么说出口,上次从xx上申请到一本书叫做《母女过招》里面就有一个小故事是跟孩子说这方面的事情
里面有幅图片是说一个坏人见到小女孩漂亮想调戏小女孩,而想方设法要把小女孩带离人多的地方。
小女孩毕竟小,不懂得人间险恶,被骗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当骗子快要的手的时候,幸好妈妈赶过来了,她把骗子赶跑了,然后告诉小女孩不能让男性碰她的胸部,也不能跟着陌生人到偏僻的地方去,如果陌生人一直缠着她的话可以向人求助。
看到这篇文以后我非常的开心,因为以前觉得难以启齿的事情竟然就那么的轻而易举的就告诉了xx,虽然她现在还不懂,只要慢慢的给她灌输这样的思想就可以了,也可以以防万一。
妈妈,在身边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我们给她最好的东西就是教会他们学会各种能力,让孩子在以后生活中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能够轻松的解决。
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1.言传身教。
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事业心,家长首先就要敬业爱岗,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因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启蒙教师。
2、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父母的包办行为会使孩子失去责任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要逐步教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给孩子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
重播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3、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承担责任。
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教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例如,当孩子要养些花草动物时,家长在答应前,可以让孩子承诺定时浇水或给小动物喂养等。
4、培养孩子的耐心。
心理学家提出了用“等一下再享受”的原则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例如放学回家后要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或玩耍;让孩子学会忍耐,先面对痛苦解决问题,事后享受的快乐才会更大。否则尽管他们智力不比人差,成绩却因不肯用功而落后。
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5、让孩子体验成功。
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时,家长要给予积极肯定。家长的表扬与肯定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增强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应该做很多事并且能做得很好。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自从家中有两个孩子之后,他们之间的感情倒是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增加:天天玩在一起,乐在一起,吵在一起,闹在一起。而我随着日子匆匆而过,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会:当孩子们之间发生小摩擦的时候,作为成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作为,相信孩子的智慧,也相信孩子与生俱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处理、解决就好。
两个同龄的孩子在一起,发生争执的几率特别大。当初姑娘刚到家里来的时候,两个孩子一起玩着玩着就会忽然听到一个孩子高声吼,另一个孩子不甘示弱的声音。过一会儿,十有八九就会过来一个孩子眼含热泪开始“告状”。
在最开始我想象中的处理方法很简单:一来姑娘刚来是客人,二来姑娘是女生,所以作为东道主和男生的儿子来讲,适当的让着姑娘也就是了。
但是事情却非我想象中的那般简单。前几次儿子在我的游说中勉强的点头认同或隐忍不语或直接去做别的事情避开“战场”。可是一来二往几次之后,当再我笑眯眯的告诉儿子我的如上理由时,却激起儿子更大的情绪反弹,他脸红脖子粗的对着我和姑娘嗷嗷大叫:“为什么我要让着她?凭什么我要让着她?明明是她做的不对,你为什么我要让着她?”我有些差异儿子的反馈,在我们两个相处的时候,儿子真的很少如此这般激动且咄咄逼人的模样。
我伸手抱着儿子,企图让他平息一下心中的怒气。没有想到儿子在我怀里眼泪夺眶而出,这样啜泣的他也是我很少见到的。母子连心,我知道他一定是委屈到了极点。
这时的我也彻底冷静下来,想起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放学和小朋友之间发生了小的摩擦,我基本上都是采取“不参与”的模式,儿子自己到能够进退自如,伸缩有度。我是一直不赞成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战争”当中的,孩子有自己的是非对错观,他们自会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若家长一旦“正式”介入,成人处理孩子之间的事情只会更加复杂不会简单。而往往孩子之间的小摩擦都是一些简单的事情而已。
再仔细想来,从儿子最近的表现来看,他一贯的安全感似乎消失了不少。原来的我是全心全力去陪伴他的,而如今忽然在他的世界里多出一个姑娘,所以他自然认为自己就会少一份妈妈的爱。这是孩子的正常心理,而我却忽视了!
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其实在孩子之间,家长越是不作为,孩子才能够有所作为。如若家长对孩子发生的事情,事事都要管,事事都想管,一来束缚了孩子的手脚,二来本没有参与到孩子的“战争”中,却要为孩子的是非做出个公断,这样对孩子真正情感的处理本就无济于事。
之后我和孩子们之间经过商讨后达成共识的约定:如果他们之间再发生任何争执,我都任由他们自己解决。如果是前来“告状”,那么“告状”的人需要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被告状”的人“事件阐述”或“自我救赎”,把自己被告状的问题解释清楚。在这个时间段对方发言自己都不能够插话,只有等他们彼此都听过对方的“委屈”后,再问他们两个应该如何解决。
通常事情到这一地步,两个孩子都差不多可以握手言和了。如果“战事”继续升级,由文斗变成了武斗,那么先动手的那个人直接没有理由接受惩罚就好。孩子们之间,要么靠智慧,要么靠能力,动手是最无效的表现。当然,针对孩子世界随时出现的武斗,哪些身体部位不能碰,哪些部位需要重点自我保护,也都要提前给孩子讲讲清楚。
经过几次的磨合之后,两个孩子已经学会了自我解决发生的矛盾和争执,而我偶尔侧眼旁观,发现两个孩子最终是有商有量、有模有样的在企图解决问题,这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