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多动症的几种体现
发布时间:2021-11-09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宝宝入园 宝宝班教育笔记导读:儿童多动症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期症状明显,智力一般,核心表现是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
儿童多动症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期症状明显,智力一般,核心表现是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过多
这类孩子不但在任何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舔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衣服等。平时走路爱奔跑,轮流活动时迫不及待,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他人的活动。
二、冲动任性
这类孩子情绪极为不稳,自控能力差,冲动任性,不服管束,常惹事生非,高兴时忘乎所以,又笑又叫,情不自禁,得意忘形;当不顺心时,容易激怒,好发脾气,使同学和伙伴都害怕他,讨厌他,对他敬而远之,致使不易合群,久而久之可造成其反抗心理,常常发生自伤或伤人的行为。
三、注意障碍
这类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或者注意力集中短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貌似安静,实则“走神”、“溜号”,听而不闻。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随便涂改,马马虎虎,错误不少,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虎头蛇尾。
四、学习困难
这类孩子由于上课不注意听讲,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未听清楚,以致做作业时常常发生遗漏、倒置和理解错误等情况。部分患儿可能有不同种类的认知功能障碍,如有的孩子分不清6和9或b和d,有的甚至倒读文字或写反字。
五、行为异常
这类孩子多伴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异常问题,如说谎、逃学、偷窃、离家出走等等。
六、神经系统轻微异常
运动功能异常,如动作笨拙,精细运动困难,闭眼站立不稳,不能走直线;发音存在缺陷,如口吃、吐字不清等;皮肤两点辩别能力差,如当患儿闭上眼睛,分辩自已的皮肤上受到一点刺激还是两点刺激的能力较差;大约有半数的脑电图存在异常。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宝宝喊“累”须重视的六种表现
导读: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绷得太紧而导致的。是人的主观体验的一种疲倦感,它的危害性不仅会引起人的生理疲劳,而且还会导致孩子对学习的厌倦情绪。要想消除孩子的心理疲劳,光靠保证睡眠时间是不行的。心理疲劳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病态,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生理性疲劳一般是由于生理上的超负荷而引起的。比如,孩子参加了一些消耗体力的劳动,或参加了一场足球赛,都会使平时缺乏锻炼的孩子感到疲劳。不过,由于孩子们精力旺盛,能在短暂的较充分的休息之后,很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绷得太紧而导致的。是人的主观体验的一种疲倦感,它的危害性不仅会引起人的生理疲劳,而且还会导致孩子对学习的厌倦情绪。要想消除孩子的心理疲劳,光靠保证睡眠时间是不行的。心理疲劳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病态,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一旦发现孩子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时,应分析一下,到底是属于生理性疲劳还是属于心理性疲劳。专家们认为,有心理性疲劳的孩子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1.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
2.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
3.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
4.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
5.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
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的“累”是属于心理性疲劳,父母不必过于惊慌。首先,父母要对孩子要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从分数的高低来衡量,要考虑孩子学习的原有基础,每次考试试题的难易,孩子学习上的困难及临场发挥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对孩子成绩要做纵向比较,即自己和自己比,过去和现在比。
二是要经常告诫孩子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在对孩子适当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融进家长对子女的一片慈爱之心,力求鼓励多于斥责,切不可简单粗暴,打击孩子的信心。
三是家长在课外辅导中,要尽量有针对性,并使方法多样化。比如,孩子对作文感到困难,并不是他缺乏课外读物,而是没有亲身感受可写。这就需要家长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增加孩子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和积累素材,从而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感受,有助于打开思路。当他们为获得知识而感到有内容可写时,就会感到无穷乐趣,心理上的疲劳症状就会减轻或者消除。
2岁宝宝的情况种种
导读:孩子两岁了,看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长打心里高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孩子生活中的种种行为。
三心二意
2岁左右的宝宝,好奇心特别强烈,他眼睛所看到的任何东西,都让他觉得新鲜和好奇。不管玩什么,他都不能长久。
小汽车刚刚抓在手里,一转眼,他的注意力又被妈妈手上的眼镜盒所吸引……丢了这样抓那样。妈妈可能会担心,我的宝宝是不是不够专心,做事情三心二意。
这是正常现象,所有2岁宝宝都这样。
热衷于莫名其妙的游戏
宝宝常常会热心地玩一些在你看来毫无意义的游戏,譬如,看到一块鼓起来的土疙瘩,他就会不断地跨过来跨过去围着转。大人实在闹不明白,宝宝对一块土疙瘩这么起劲、这么热衷是什么目的。
有目的和没目的的游戏,对2~3岁的宝宝来说,都是玩。他们为玩而玩,根本不管你在其中精心设计了什么名堂。
他热衷于莫名其妙的游戏,你就在一边看着吧,不妨用一种欣赏的目光。
自私的小霸王
2岁左右的宝宝在一起,通常是各玩各的,谁也不让谁,谁也不听谁。没有等待,没有轮流,有的多是冲突和攻击。
“小霸王”完全不理解为什么他需要照顾别人,他认为,他就是世界的中心,人人关注的对象。他自我控制的能力极差,如果别人吵了他,妨碍了他,他会毫不留情地推开别人或者出手揍人。
哦,2岁的小霸王,自私透顶!
但是,父母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不让你“自私”的小霸王和别的小霸王们一起玩,反而要创造机会让他们一起玩。
为避免小霸王们的“战争”,父母最好陪伴在一旁。
说来奇怪,坏脾气的2岁宝宝,常常会心甘情愿地听命于大哥哥和大姐姐。
避免宝宝的分离焦虑症
托管宝宝易患“分离焦虑”
陈先生和陈太太想利用“十一”出游,但这次出游计划没有包括刚满周岁的宝宝。“自从宝宝出生后,生活就围着他打转。现在宝宝稍大一点了,想趁此机会享受‘二人世界’。”为了能顺利出行,一个月前就把宝宝送到奶奶家,以便宝宝尽早适应“没有爸爸妈妈”的生活。
对于计划长假享受“二人世界”的父母,专家提醒,要当心宝宝可能产生“分离焦虑”。6个月以下的宝宝可以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情况下,平静地度过一二个晚上,到了七八个月时,宝宝开始对父母的离开有所察觉,这时就会产生“分离焦虑”。
为避免“分离焦虑”,专家提醒,首先保持一致的日常生活规律和舒服自然的环境,可让宝宝暂时忘记父母的离开。同时要尽可能让宝宝和他很熟悉的人在一起——比如:祖父母、保姆等;其次,在旅行前,不妨提前排练几遍,帮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可尝试几个晚上不在宝宝身边,或者让宝宝在奶奶家过夜,帮助宝宝为较长时间的分离做好心理准备;最后,不妨在出行前给宝宝写些漂亮的小卡片,通过邮局寄出去,宝宝就会在你离开家的这段时间接到你的问候。不管什么年龄段的宝宝,电话沟通都必不可少,可有效缓解相思之苦。如果宝宝听到你的声音就大哭不止,赶紧说再见,让看护宝宝的人带他出去透透气,转移注意力。
怎样治疗宝宝患孤独症
●育儿,要尽心更要尽责
如今患孤独症儿童增多,除了可能由母亲怀孕时过多接触电磁波等先天因素外,还与婴幼儿的家庭氛围有关。据专家调查,患孤独症的儿童一半以上父母性格急躁、经常训斥孩子或家里只有老人单独带孩子。
●不同年龄的宝宝,心理特征各有特点
孩子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他的心理特征也在变化,不要片面地认为孩子只要能吃能喝能睡就可以健康成长,实际上孩子一来到人间就有他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活动,且随着他的成长逐渐形成每一个阶段性的心理特征,当然这种特征每个孩子都不完全一样,父母平日要多观察和体验,通过孩子的哭笑、眼神、呀呀之语、一举一动,来了解孩子内心世界。
●心理教育,不可错过时
当孩子发展到一定年龄段,父母要根据他的心理特征来指导他,错过了孩子的发展阶段,就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障碍的隐患。
孩子快两岁,吃饭时看到大人拿筷子吃饭,他的好奇心促使他想拿筷子吃饭的念头,因拿不好筷子而把饭菜洒得到处都是。如果父母立即生气,训斥他或打骂他,这不但毁了他的好奇心,而且给他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以后孩子不敢自己主动吃饭,靠父母喂,这种依赖思想到很大都难以改变;孩子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受阻后,孩子的好奇心丧失,凡事不愿动脑,听凭大人摆布,从而形成思维缓慢,大脑反应迟钝;孩子受屈得不到安慰和鼓励,他就会封闭自己,不与他人交流,孤独感逐渐形成。
●发现宝宝有心理问题,应及时矫正
专家表示:如果一开始及时发现孩子有孤独症的心理问题,就咨询心理专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矫正,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但很多时候由于父母的疏忽大意或强硬态度贻误了治疗孩子的最佳时机,而使得孩子的病情加重,让孩子终身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无法挽回他的健康。
●用爱心、赞扬和忍耐来帮助“孤独”宝宝
如果孩子真有孤独症的症状,父母就要用爱心、赞扬和忍耐来帮助自己的孩子,与心理医生配合治疗。孩子患有这种症状,他是受害者,他的许多言语和行为与常人不同,父母不能嫌弃、埋怨、发脾气或打骂孩子,要理解孩子,关爱孩子,对他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应给予极大的鼓励,但对他的错误和固执,不能发火,要有耐心一点点改变他的言语行为和内心思维。
另外,治疗时,父母要配合好心理医生,最好自己先学习“ABA行为训练法”,这样才懂得怎样来教育训练好自己的孩子。只要方法得当,轻微症状过一段时间很快就会得到康复。
●多抽时间陪孩子,尽养育的责任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无灾无病,能吃能睡,身体健壮,便是好。根本就没有考虑孩子的心里到底有什么需求。还有些父母以为把孩子交保姆、幼儿园就万事大吉……总是以工作太忙和社交太多而没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致使孩子形成孤独的心理。时间越长,这种心理问题越严重。尤其要牺牲一点社交时间,在家里陪陪自己的孩子。孩子在爱、拥抱和亲切的环境中,才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宝宝为什么“多手多脚”
导读:宝宝在成长阶段,他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探索外界和对新事物感兴趣的特性就自然显露出来了。宝宝会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和增长知识,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
5岁的倩倩只要看到东西,就想拿到手里玩一番,尤其是和妈妈去超市购物。倩倩坐在手推购物车里,什么东西都要伸出小手抓。妈妈不让倩倩坐手推车,“小人儿”身手更加灵活,自己跑去货架前动手拿自己看上的东西。妈妈不准她随便拿,倩倩就大声尖叫,弄得妈妈很尴尬。
倩倩为什么喜欢“多手多脚”,妈妈该怎么办呢?
专家分析——
随着宝宝一天天成长,家长会为宝宝不断出现的“坏”习惯而困扰,如咬东西、扔东西、“多手多脚”摸东西等。可是慢慢地去观察,这些行为并非真的都是“坏”习惯,而是宝宝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宝宝在成长阶段,他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探索外界和对新事物感兴趣的特性就自然显露出来了。宝宝会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和增长知识,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倩倩在超市“多手多脚”抓东西,妈妈会担心孩子的手弄脏了,或把物品抓坏了,因此会不准她随便拿,其实小孩子很单纯,她并不懂得去区分超市的物品是要购买才能拿走的,孩子这个行为的目的是去感受某样东西的软硬冷热等的触碰度,不是存心去搞破坏。
除了好奇和探索,宝宝行为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想模仿大人的行为。这就跟电话响了,宝宝抢电话听,坐车抢方向盘开一样,宝宝想成为一个大人,因此去做大人做的事情。妈妈在超市里购买东西,倩倩就去模仿,这是一种自娱自乐,当妈妈不准时,她就不乐意了。
专家支招——
1。要引导宝宝自己在抓玩中学会思考和观察。比如包子是软软的,不能用力抓;花瓶是脆的,松手就会摔破;饮料是可以流动的,容易倒出来;水果用指甲捏会坏的……这样不仅满足了宝宝认识事物的好奇心,也为他提供模仿学习正确生活常识的机会。
2。允许宝宝“犯错”。比如他把鸡蛋抓起来摔破了,家长可以引导他去认识鸡蛋的特点,让他在错误中学习,而不是指责他。孩子的思维世界与大人不同,他们的成长是需要体验的,如果不通过亲身体验,即使是父母告诉他一些生活常识,他也可能记不住,实际生活中,仍然会犯同样的毛病。
3。提供一些机会给宝宝模仿大人。比如协助她打电话给姥姥,购物时可让她去拿某样物品回来,结账时把钱给她,让她交给售货员等。
作为疼爱子女的家长,如果试着以宝宝的视角来考虑和探究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烦恼的事情就比较容易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