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发布时间:2021-10-29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如果儿童处在适当的环境中,便可以在无意识中自然地掌握某种能力;错过了敏感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性。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6岁前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根据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对儿童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学龄前的敏感期主要有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细微事物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数学敏感期、书写敏感期和阅读敏感期。

动作敏感期(0-6岁)

0-3岁是大肌肉动作的敏感期,其中1-2岁是行走的敏感期。走路使儿童从不自由、需要帮助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是儿童的第二次生命。到2岁的时候,儿童已经能够自如地走、跑、跳,非常活泼好动。

除了大肌肉动作外,蒙特梭利还非常强调手的动作。从1岁半开始,就进入了手的敏感期,通过操作,儿童可以直接体验、理解物体的各种特性。

语言敏感期(0-6岁)

孩子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呀呀学语声时,就进入了语言敏感期。正常儿童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很容易地学会母语,正是因为他具有神奇的语言敏感力。即使生活在双语环境中的儿童也是如此。

感官敏感期(0-6岁)

感觉教育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基础。从出生起,孩子就会凭借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

细微事物敏感期(1.5-4岁)

这个时期,儿童对细小的物体、动作感兴趣,他们经常专注地观看蚂蚁的活动,发现细小的物品,可以借此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上述各种敏感期的出现,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每一个具体儿童,敏感期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不能绝对化。了解了各种敏感期,家长就可以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需求,解释孩子的行为,适时适当地助孩子一臂之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的典型的特征,通常所说的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儿童的生理发展和儿童的经验积累,都与生活时间相联系。儿童心理的发展和这两个方面也不可分。一方面,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形成的自然前提。一般说来,儿童年龄较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大。反之,儿童年龄较大,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小。因此,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对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

另一方面,儿童心理是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在儿童自己的活动中,通过掌握社会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来发展的。正是在一定的时间进程中,儿童和周围人进行交往,积累各种经验,形成了心理发展的新特征,从而保证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过渡。

因此,年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对心理发展起着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但是,年龄本身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不能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的实际年龄完全对应起来。大家知道,儿童的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起来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固然受客观的自身发展规律所制约,但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会出现差异。比如,原始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极低,幼小儿童已经能够和成人一起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因而儿童期很短。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儿童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准备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儿童期逐渐延长,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可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自发地出现的。

在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用典型性否定多样性,用本质特征否定非本质特征更不能反过来,用个别性否定一般性,用多样性否定典型性,用非本质特征来否定本质特征。大家知道,智力测验或行为量表,往往以 “常模”代表某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事实上,“常模”有助于说明群体的行为,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大体速度和特征,但不完全适用于每一个个体。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是由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等,大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但是,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或是社会环境与教育在幼儿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幼儿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即某些特征的可能提前或推后,但这些变化是有限制的。

为什么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情况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他的心理是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的。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的不断扩大、改善和充实的过程,就是人的认识能力、智慧品质和个性特征日益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个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其整个成长过程,都受个体自身的遗传因素、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及自己的实践活动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家们多年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制订了各种测量儿童体格发育、语言、智力和性格发展等等的常模和量表。家长们如果运用这些测量工具,对儿童进行测查,并将测量的结果与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常模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孩子身心发展是否正常。如果发现孩子某方面的发展比较迟缓,可以有的放失地帮助孩子克服不足之处;如果感到自己的孩子在各个方面属于正常发展状态,则可按常规进行教养;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超常表现,可以按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特殊教育措施,以加速孩子智慧的发展。

陈会昌教授:儿童心理发展的两颗种子


陈会昌教授:着名儿童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中国区的负责人

陈会昌:三十年前,1980年我正在上海师范大学读书,文革之后第一批心理学研究生,我记得我们《父母必读》杂志,第一期是在那一年出版的。因为我的专业,所以我对这个杂志自然而然有兴趣。当年我也发表了一些文章,所以我是《父母必读》杂志比较早的作者。

到了八九十年代,我在《父母必读》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也多起来,有的年份几乎每一期都有我的文章,大概是持续到九十年代的后半期。人是三十而立,《父母必读》今年三十岁。而我们这些老作者都退休了,但是《父母必读》却正茁壮的在发展,这些年来《父母必读》之所以成为我们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家庭方面的科普杂志,这是有原因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是坚持走科学性第一的道路,有一批强大的作者力量,而且这些作者都是活跃在科普战线上的专业人员,而且是最高水平的专业人员。我们心理学界的一些权威的老的心理学家也给《父母必读》写过文章,所以我觉得这一条路线一定要坚持往下走。

另外,它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这些年是办的越来越好,随着商业大流的冲击,杂志和网络的激烈的竞争,有时候也必须应对这种挑战,也不是说《父母必读》杂志没有任何的缺陷,我非常关注《父母必读》的发展,每期都阅读它的杂志,也不是说每篇文章都是好的,但是我觉得有我们现任主编还有现任的好几位主要编辑都是专业人员,他们本身是一些专业人士,比如说心理学和医学,这些人的头脑和相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其他人是有不一样的,我相信他们,将来会一直坚持走这一条路。

有一个科普作家,他的那本书在上个世纪,1980年在美国出第一版,第三版是在美国出了第三版,这个书的名字就是《忙忙碌碌的儿童》,指出在美国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多初就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儿童负担越来越重。老百姓年轻的妈妈爸爸争先恐后的把他的孩子送去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特长班去训练,参加各种俱乐部、体育、文艺、美术,还有智力方面各种各样的。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不安,所以他写了这么一本书。他出第三版书的时候,他说这种现象不但没有减轻,而是越来越严重了,在加拿大、美国、欧洲一些国家越来越严重,为什么我们中国要翻译这本书,就是因为这种现象在中国也是越来越严重,我们虽然比美国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稍微晚一点,他们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候我们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现在2010年的中国,特别是在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知识分子当中,白领当中,比较有钱的人当中,给孩子的教育,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大家趋之若鹜的让孩子学东西,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我们不能够盲目的下结论。无形当中也会带来一些音乐、国学的普及,不能说是完全坏的。但是孩子的幸福童年这个概念,被严重的扭曲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个概念被扭曲了,我在04年参加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会,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在美国出现了,孩子一岁以内的婴儿期几个月时候,利用心理学方面一个现象,发现一个规律叫习惯化和趋习惯化,一个孩子看到一个熟悉的词就会注意,一直盯着他看的,一些商家教育机构,利用孩子心理特点,开发一些软件,让不会说话的小孩学习数学和英文,在美国一时非常兴旺,很多人都请老师来教孩子学习。我们中国好像没有那样这样的程度。

当时美国的心理学界他们对于这种现象怎么看?他们不是说我一看到就反对,他去研究,研究过来发表很多的论文,发表的论文是关于小孩在一岁以内学这些东西的小孩,追踪好几年看他智力发展到底有没有影响?还有的人研究这些孩子的父母,他们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情绪会随着孩子的学习成功不成功会有什么变化。

最后总体来说,他们研究大概十来年,现在还在研究中,总体来说对这种现象表示否定。比如说美国儿科专家委员会提出一个明确的建议,两岁以前的小孩不要看电视,在美国比我们中国多的多的一些影响,这个压力我总结一下,这些发达国家,包括现在中国,你们说是发展中国家,我说不是,中国其实很复杂的,在中国当中有一个发达国家,在中国有一个半发达国家,在中国当中还有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中国是好几个国家的这么一个综合的。我们综合国力,我们军事力量,我们体育竞技,举办奥运会我们金牌第一,我们经济是世界第三四,国土面积,我们人口,我们中国在校大学生世界第一,我们不能说中国是一个纯粹的落后,发展中国家。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

所以在世界范围内的家庭教育当中出现的问题,我总结一下,来自父母的压力有高控制的教养方式,还有过多不符合儿童兴趣的学习,还有升学压力,另外来自媒体和社会的压力,包括广告、暴力电视节目、私立教育机构和电脑软件游戏,使孩子成为盲目的儿童,对于所有的这些东西,不同的价值观念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不能够说全盘的否定,高控制教育方式绝对的不好,或者过多的学习,对于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这句话也不能下结论,比如说儿童的教育软件,对孩子什么好处都没有,也不能这么说,但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我作为一个心理学者,我特别注重研究结果,调查结果,有统计意义的结果,而不是某一个结果所说明的现象。

现在大多数的心理学家,都认为高控教养方式带来主要是坏处,不符合儿童兴趣的学习,对儿童是不好的,升学的压力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事情,升学压力对孩子有一定的好处,但是这个压力超过正常,对儿童心理健康可能造成负面的作用。

这些广告有没有好处,有一定好处?但是也有坏处,比如说儿童肥胖症、吃垃圾食品,跟广告也有关系的。还有一些儿童看暴力片也会造成一些影响。

至于说美国他们针对婴幼儿的电脑软件,这种软件在美国多的不得了,赚了很多的钱,在中国现在也逐渐的多了,比如说阅读数,在美国前几年是非常普及的,前几年已经深入到中国,在中国已经打开了市场。到底有没有好处?对孩子的感觉、知觉,各种感官的配合是有好处的,对他大脑中枢的形成,神经元的建立是有好处的,但是有一个坏处,这个小孩的情商和社会性发展是有明确的害处的。因为他们迷恋上这个电脑软件,就会吸引住,跟小朋友玩的时间就会减少,所以总体来说,我的美国同行、日本同行,我们建议家长控制对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电脑软件使用,有人公开写书,儿童在实践当中学习,他们在摸爬滚打当中,在和自然接触当中学习到的东西,比他们在电脑软件上学到的东西更有实际应用价值,对他们的情绪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也有研究证据,我们实验事例戴在头上的头套,可以看大脑不同部位的活动的情况。这个大脑的图象,红色、粉红色、橙红色表示大脑活动比较低的部位,白色和蓝色是表示活动水平比较高部位,当一个孩子做他自己感兴趣事情的时候,大脑皮层相应部位就会处于高唤醒的状态,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当一个孩子在玩泥沙,看起来对他自己没有什么好处,但是他的大脑是属于白色状态,让我们强迫他读书的时候,他的大脑是属于暗红色的状态。所以家长的这种想法其实是完全愚蠢的,他们也都读过大学,他们也明明知道自己就是这样疯玩长大过来的,但是他们现在让孩子们过一种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这是一个很值得遗憾的现象。

下面我讲第二个观点是关于两颗种子的问题。这是涉及我自己研究,我在95年,北京找了208个小孩,当时他们是两岁,把他们叫到我实验室做了一系列的测试、观察、父母问卷,每隔几年叫他们来观察一次,一直到现在,时间已经过了15年了,现在这些孩子已经17岁了,大多数都已经高考结束了,在这15年研究当中,我所发现的结论非常多,光这一个研究带出了五十个研究生,他们都是写这个研究的,我认为在我们众多的发现当中,有一个发现很重要,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就是两颗种子。

我的研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有两粒种子,其中第一颗种子就是自我控制力。听话、守纪律,做别人让你做的事情,这是我们平时的大白话。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出门交通规则,校规、班规这些你都遵守。上级领导给你发的任务完全听话执行,这就是自我控制力,这个东西重要不重要,我们认为非常的重要。

在孩子的身上,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还有另外一颗种子就是个人主动性。内在兴趣、内在动机,自发性,首创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就促进一个孩子的和谐发展。如果在一个孩子身上两颗种子都发达那是最令人满意的,也是最困难的,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孩子比较少。所以我们划一个横坐标和纵坐标,出来四个象限,第一个是高自控、高主动性,理想型。还有一种是高自控、低主动性,小绵羊型。还有一种是低自控、高主动性,破坏型,还有一种低自控,低主动。

我们来看看第一颗种子。在1995年了6月份当时我们对孩子观察四十分钟,其中两分钟是画画让他等着,我们先把蜡笔和纸拿来,你喜欢不喜欢画画,然后小孩拿过来就要画,但是我们把他的蜡笔拿过来了,说让他等一分钟,也不给他什么奖励,这个小孩回头跟他妈说,不让画了。他正在用分心术来等待,就是玩纸,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回过头看看妈妈,手放在下面,扭扭身子,看看门口,用这样的分心术压制自己的内在动因。

当时我正在外面那个窗帘挡着摄象头,他看到那个窗帘动了一下,他跟他妈说阿姨过来了。他的思想动机是你过来我就画,估计这一点特别有意思,他刚要画,他又放回去了,因为他脑子里面记得是等阿姨回来。在小男孩当中做了这个行为是非常少的,现在我们已经给他发出命令,让他画了。

我们看208个小孩的情况,女孩比男孩得分高30%到40%,关键是追踪下来,两岁能不能等到实验员回来再画画,到他11岁的时候,我们看他的语文成绩,就是两岁时候的自我控制可以预测到11岁的语文成绩,数学成绩,预测在学校的获奖情况和负面预测在课堂上的学校表现的问题。这是第一粒种子,在一岁多,两岁的时候,表现出来这种能力,可能影响他今后的人生。

这是我综合国际上的研究和我自己的研究提出来,培养儿童自控力的建议。其中正面教育我不详细说了,还有强化,就是对他考生的表扬。负面惩罚性的措施,就是像冷落,我们最主张是对孩子情感冷落,还有暂停和剥夺权力,这些心理研究很多了,今天不在这里详细说了。

第二颗种子,就是内在的兴趣,内在的动机,很多的家长说了,我的孩子兴趣不广泛怎么办?给他报了一个课程班,三分钟的热气,对学习不感兴趣。还是刚才那个57号的录像,刚才第一次录像是1995年,现在的录像是1997年和2000年,大家看到背对镜头穿的花背心男孩就是57号,现在情景是第二课种的情景,我们拿了一个他们谁都没有见过的玩具上来,你们喜欢吗?老师就教这些小孩,哪个键可以干什么,我们就是看每个孩子抢这个玩具到自己手里的时间,前面大家看看57号,他听讲的时候注意力,这些也是我们的指标,但不是主要指标,主要指标是最后抢到这个玩具,拿到自己手里玩的时间。

现在57号正要抢。大家看57号抢到了,另一个小孩去跳舞,内在兴趣第二颗种子是不一样的,没有大人在现场看着,他们自发的表现出来,现在开始了争夺大战,这三个孩子轮番的跟他争,但是这个57号开始抢了,有两个小孩不太怎么抢,继续的跳舞,有一个小孩跟57号抢,但是他弱小,他抢不过,只好呆在旁边跟他一块玩,我们时间是五分钟,在这一段五分钟时间里面,这位57号吴某某,谁都没被抢过去,他一直在霸着这个玩具玩了五分钟,跟他两岁时候自我控制有点矛盾,他听大人的话,但是不听小孩的话。

我们现在看一看这一种心理行为特性是不是稳定的,遗传基因导致的还是社会性导致的。一个孩子身上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分别是什么?我现在做的一个课题是儿童发展的稳定性和变化性,我们这个研究里面有很好的证实。大家看到了三年以后,这个穿绿色体恤是57号,也受过教育,现在又这么一个情景,他又第一个抢到飞机,但是另外三个小孩跟原来不一样了,对他来说还是陌生的,他现在开始玩了,他大概玩到大概二十秒的时候,后面那个小朋友就跟他要的,按照他的本性四岁的时候不会给这个小孩,但是在七岁的时候,经过几年的教育,他不愿意给,但是过了四秒钟就给他了,他不变的是又一次第一次抢到这个玩具玩,这个孩子是我所谓的典型的两颗种子和谐发展的典型,他现在是人民大学附中高中的高材生,这里面遗传占一半,他父亲就是人民大学毕业的,他妈妈是中央财经大学的,家庭教育比较好。

等到这三个孩子玩了一圈之后,现在该轮到我了,现在他坐起来了,意思是第三个孩子已经玩的差不多了,他坐起来了,他被动的坐起来了,往那边靠,人家不给他手松回去,人家主动给他,他才玩。

在每个孩子身上,两颗种子表现都是完全不同的,什么造成的?天性占一半,教育占一半。57号四岁时候谁都不给的。所以我们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当中,我这样研究结果都是好好应该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我们媒体好好的宣传一下,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家长心目当中就有一个方向,我的孩子身上缺什么,什么时候应该给他做什么样的教育,很多的孩子现在在家里是无法无天,没有自我控制力,家长也不有意识的培养,另外到上幼儿园,小学以后,很多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孩子第二颗种子的培养。这是我今天给大家发言要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强行止哭不利儿童心理发育


人有喜怒哀乐,哭也是一种情绪的表现。出生婴儿在饥饿、疼痛、尿布潮湿或有其他不适时,会张嘴啼哭。对于这种啼哭,父母比较容易理解,常常会采取安慰的态度。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啼哭往往掺杂了更为复杂的因素。例如,当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或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孩子就用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对于这种情绪上的宣泄,一些父母往往不神理解,尤其是一些缺少耐心的父母,常常恐吓、威胁孩子,企图一强行止哭的方式来阻止,这是不可取的.实际上,当家长用强硬的方法时,有时候孩子哭得反而更厉害,这意味着父母的训斥使小儿感到害怕和不安全,啼哭的性质发生改变,有不愉快变为害怕。

偶尔在父母“高压政策”下,孩子会停止哭,父母还以为此方法奏效。殊不知,这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将带来不良影响。由于孩子语言发育尚未成熟,不会使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而将不满、忧郁积压在心中,并以异常的心理或行为表现出来,甚至出现打人、骂人等攻击性行为;与小伙伴难相处,不合群等。

儿童心理的特点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具有下列特点: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孩子作示范,作榜样。

2.好奇心理: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了,他也要去看看。根据儿童的这种好奇心,做父母的对他爱看爱问就不要厌烦而予以斥责,应当尽量满足他,给予他解释一切。柏拉图说过,“好奇是知识之门”,儿童若不好奇,那就不去接触事物了,不与事物接触,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

3.好游戏心理: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做父母的就必须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应为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着充分的运动;给孩子适宜的伴侣,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影响;利用他好动的心理,教以待人接物等行为,或指导其有益的运动。

4.合群心理:婴幼儿尤其喜欢群居,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合群心就发展得更强烈。做父母的要积极利用这种心理,选择良好的小朋友,驯服的动物和小布娃娃之类,以安慰他的寂寞,促进孩子诚恳、忠厚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

5.喜欢野外生活心理: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室外去玩就欢喜,终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兴。不过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须以年龄为限。年龄较小的儿童,叫他们采采花、种种树,举行短距离的活动就可以了。年龄较大的儿童,便可叫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游活动等等游戏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强健他们的体魄,愉快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无形中得到许多好处。小孩子不论年纪大小,男的女的,都喜欢野外生活,做父母的要经常领孩子到野外去玩玩走走。

6.喜欢成功的心理:儿童做事喜成功,所以给儿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难,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而且阻碍其进步。做父母的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养成做事的兴趣及自信力,并使其每做一件事情都取得成功。

如何陪伴3-6岁儿童敏感期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孩子们表现出来各种蛮不讲理、语出惊人的行为感到不解,其实那是孩子进入了“敏感期”的表现。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在儿童内心里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他对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以一种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吸收学习,当一种热情耗尽之后,另一种热情会随之燃起。这个阶段就叫做“敏感期”。

3-4岁(小班)孩子敏感期

1.色彩的敏感期

特点:对五颜六色的东西充满好奇,喜欢不同颜色的搭配,开始对涂色活动乐此不疲。

建议:和孩子一起用各种颜色的涂色材料完成一幅“作品”,满足孩子的色彩需求。在布置房间时,合理搭配各种颜色,将色彩融入环境。

2.执拗的敏感期

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把“不”挂在嘴边,想要大人按照他的想法来,否则就会情绪化。还会经常发脾气,被大人认为是“任性”、“胡闹”。

建议:遇到执拗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学会观察与倾听,了解孩子的需求。除了耐心地和孩子讲解一些规则,还可以试着改变策略,和孩子一起发展生成新游戏。

3.藏、占有欲的敏感期

特点:孩子开始对“我的”、“你的”有了自己的概念,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具有很强的占有欲,不愿意分享。

建议:首先要明白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必刻意批评孩子。家长可以结合一些以“分享”为主题的绘本,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4.诅咒的敏感期

特点:孩子喜欢说“坏妈妈”、“臭屁”,大人听到这些词语后反应会很强烈,孩子开始发现这些负面语言的力量,逐渐喜欢使用坏话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建议:初次听见孩子说这类词汇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询问和引导,得知孩子的动机并且引向正确的说辞。如果孩子反复说这些诅咒的话,家长应该尽量保持平静,让孩子觉得这些话和其他语言没什么区别,当他们觉得这些词语无法引人注意的时候,就会觉得无趣,不再接触这些词汇了。最不可取的是用批评的方式说教,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5.语言的敏感期

特点:孩子开始喜欢模仿周围人说的话,可能还会时不时蹦出大人都难以置信的一些成语。

建议:这个阶段可以帮助孩子扩充他们的词汇量,最好把这些词和生活环境相关联,比如在介绍花朵、树木等方面的词汇时,可以带孩子去户外看花、树叶的样子。此外,大人要注意自身的言语,孩子模仿力极强,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不该说的“脏话”等等。

6.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特点:“今天穿的衣服颜色不对,我不要出门”,“没有把鞋子放到床的左边,我不能睡觉”,诸如此类的问题开始爆发,孩子做事要求完美,开始对吃、穿、用的物品逐渐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

建议: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不要嫌麻烦图省事而依大人的标准执行,保留孩子追求完美的标准,这是一份珍贵的品质。

7.剪、贴、涂的敏感期

特点:孩子的动手能力强,对剪刀、画笔、胶水等工具爱不释手。

建议: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材料,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也要和孩子一起参与相关活动。

8.逻辑思维的敏感期

特点: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好奇,不断追问“为什么”,“为什么男孩子上厕所要站着?”“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当你回答了一句之后,紧接着又会问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在一问一答中,孩子逐渐出现了逻辑思维。

建议:保护好孩子这份宝贵的好奇心,如果无法立即回答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上网搜索或者配上一套百科全书,用孩子的语言来解答孩子。

9.延续秩序的敏感期

特点:从2岁半左右开始,孩子开始有非常强的秩序感,用过的玩具要归位,毛巾一定要放整齐。

建议:尊重孩子,保护好这份品质。试着放慢自己,多多观察和倾听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序的外部环境,以配合孩子的内在秩序感。

10.色彩的敏感期

特点:非常喜欢一对一交换东西,完全不在乎东西的价值是否对等。

建议:孩子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有自己的决定权,老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不能以成人的价值标准来介入。家长平时要给孩子储备一些玩具、物品,让孩子有交换的条件。

4-5岁(中班)孩子敏感期

11.审美的敏感期

特点:孩子开始对自己穿的衣服有了自己的标准,特别是女孩子,喜欢打扮自己。

建议:为孩子设置化妆间,投放各类供孩子装扮自己的材料。此外,要给孩子的审美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他们充分的自我探索空间。

12.出生的敏感期

特点:孩子喜欢问自己从哪里来,不停地打听自己的出生。

建议:不管是老师孩子家长,面对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应付了事。在幼儿园,老师可以结合一些生命的绘本,告诉孩子生命的由来。家长也可以参考一些科普文章和百科全书,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生命是怎么形成的。

13.情感的敏感期

特点:孩子会主动表达“我爱你”,并且会不停地追问“你爱我吗?”,情感开始细腻,表达自己情感的同时也关注别人对自己的情感。

建议:接收到孩子的情感表达的时候,要给予热情的回馈,保护好孩子这份情感。

14.数学概念的敏感期

特点:孩子对数字开始敏感,爱上数数,看到路边广告牌时会注意里面的数字,等公交的时候会不停询问这是几路车。

建议:这是孩子数学敏感期的第一阶段,家长要在这个期间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建立数学的概念。

15.性别的敏感期

特点:孩子开始注重谁是男生,谁是女生,并且对男女不同性别特征产生好奇。

建议:引导孩子认识身体的各类器官,区分男女性别。

16.符号的敏感期

特点:孩子对识字、拼读产生了兴趣,当他们发现自己名字里面的字,出现在其他地方的时候,会非常激动。

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一些文字卡片等材料,并配合动作,让孩子宏观地认识文字。

17.婚姻的敏感期

特点:孩子一开始会想要和爸爸、妈妈“结婚”,到了幼儿园之后想要和老师“结婚”,5岁之后选择伙伴的倾向性变得非常明显,开始有意识地在喜欢的同伴面前表现自己。

建议: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婚姻敏感期的到来感到高兴,不要对这类话题避而不谈,而应该给孩子更为自由的空间,家长也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觉得爱和婚姻是美好的事情。

18.音乐的敏感期

特点:孩子会跟着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扭动自己的身体,喜欢在表演区把玩各类音乐道具。

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给孩子一个高品质的音乐环境。

5-6岁(大班)孩子敏感期

19.书写的敏感期

特点:孩子逐渐对符号、书写文字符号产生兴趣,书写的热情就像急流一样无法阻挡。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写字的地方,经常家里的墙面上留满了他们的笔迹。

建议:家长可以尝试在家中为孩子开辟一面墙或者一个特定的区域来满足孩子的书写欲望。

20.绘画敏感期

特点:孩子绘画和书写敏感期是类似的,只要有笔在手,总想画画写写。专家孩子在12周前,情感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完善的,画画是孩子表达感情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建议:给他个大白纸吧,对于宝宝的神作——不干预、不嘲笑、多鼓励,就让他画出真实的自己。

21.社会性兴趣发展的敏感期

特点:孩子渴望了解社会规则,喜欢扮演各类社会角色,并且建立角色所对应的规则。比如孩子扮演老师来照顾小朋友,安排值日生来打扫教室、整理玩具。

建议:在教学活动时,老师可以选举一些小组长来带领小组完成任务。此外,多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去敬老院服务老人,去公园捡垃圾,让孩子在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

22.动植物、实验、收集的敏感期

特点:喜欢收集各种自然物,喜欢在家里、幼儿园里养蚕宝宝、乌龟、小兔子等等小动物,喜欢探索一切自然界的奥秘。

建议:这个阶段,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户外探索大自然,让孩子手机自己喜欢的动植物,和孩子一起观察记录,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责任心。

总 结

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也影响其心灵、人格的发展。因此,家长和园所老师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特别机会。

在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其实很多时间都是在园所度过的,老师和孩子情感的交流会让他们感受到安全,同时也感受到自由,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掌控。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和社会生活状态不够完好,不是健康的标志。

孩子的一些问题:

不好好吃饭;不能独立睡觉;

不愿和他人交往;

不懂礼貌、不服从纪律;

经常打架、爱发脾气、攻击行为;

过分胆怯或焦虑;多动、学习困难;不良习惯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是家长的困惑,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医生的关注。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育儿理念滞后,只重视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忽视早期良好心理和行为培养的倾向,全国4-16岁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社会适应问题的检出率为23.46%。儿童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全国各地调查,儿童行为偏离的发生率达到10-20%,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为3-5%。

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童保健科于2010年对我市11个镇区各级幼儿园66间共12804名儿童进行了心理行为情况筛查(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4.1%(主要表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其相关影响因素涉及性别、年龄、住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管教方式、父母关系、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家庭收入、家居面积及母亲孕期情绪、营养、新生儿期患病等等。

儿童有其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行为发育即心理发育,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筛查:

一个人的心理失调或异常,其根源大多在幼儿期,因此,心理卫生保健从儿童抓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意义重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心理行为筛查是儿童保健的内容之一,家长应重视定期的儿童保健,进行儿童健康管理。如发现孩子难养育或不符合年龄的异常表现,最好找儿童心理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治。

儿童心理危机的保护


儿童心理危机的保护

(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作象征性游戏(例如打老虎、打坏人)释放恐惧与压力;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儿童出现的幼稚行为。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对常见的心理反应。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

(3)接触爱抚:灾难使得孩子安全感极度缺乏。要根据孩子接受的程度,试探性地和孩子多做肢体接触,拥抱抚摸,握紧双手等肢体语言,都有助于减少孩子的恐惧感和增加安全感。

(4)积极示范:危机中要尽量避免成年人的应激反应影响儿童。成年人应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5)及时求助:重大灾情下,直接受影响的孩子多。要积极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请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避免问题延续。如果儿童因为受灾引起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到医院神经科或心理咨询中心就诊。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且共性远大于差异。这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特殊教育学者已经形成的共同认识。 1.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
    2021-09-11 阅读全文
  • 毒素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害 导读: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显示许多ASD儿童不能有效排除进入体内的有毒物质。实验室测试表明通过螯合作用从这些孩子体内排出重金属,证明这些孩子体内积累超标的铅,锡,汞,以及其他重金属。许多孩子在经历了肠子...
    2021-11-01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的典型的特征,通常所说的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021-09-08 阅读全文
  • 为什么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情况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他的心理是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的。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的不断扩大、改善和充实的过程,就是人的认识能力、智慧品质和个性特征日益形成和...
    2021-10-29 阅读全文
  • 陈会昌教授:儿童心理发展的两颗种子 陈会昌教授:着名儿童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中国区的负责人 陈会昌:三十年前,1980年我正在上海师范大学读书,文革之后第一批心理学研究生,我记得我们《父母必读》杂...
    2021-03-19 阅读全文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且共性远大于差异。这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特殊教育学者已经形成的共同认识。 1.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

2021-09-11 阅读全文

导读: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显示许多ASD儿童不能有效排除进入体内的有毒物质。实验室测试表明通过螯合作用从这些孩子体内排出重金属,证明这些孩子体内积累超标的铅,锡,汞,以及其他重金属。许多孩子在经历了肠子...

2021-11-01 阅读全文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的典型的特征,通常所说的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021-09-08 阅读全文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他的心理是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的。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的不断扩大、改善和充实的过程,就是人的认识能力、智慧品质和个性特征日益形成和...

2021-10-29 阅读全文

陈会昌教授:着名儿童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中国区的负责人 陈会昌:三十年前,1980年我正在上海师范大学读书,文革之后第一批心理学研究生,我记得我们《父母必读》杂...

2021-03-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