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宝宝讲道理有用吗?
发布时间:2021-10-28 幼儿故事道理 幼儿道理故事 宝宝入园虽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谈很重要。但是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方法,不然,效果常会适得其反。
案例:
“宝宝,你不能再吃糖了。知道吗?这对你的牙齿不好,你会长蛀牙的。而且,马上就要吃饭了,你吃了糖以后,就没有胃口吃饭了,再说……”妈妈不停地说呀说,可是她究竟在说什么,2岁的明明真的不知道!
什么蛀牙,什么胃口,我只想要一块巧克力,它的味道实在太好了!“我就要吃!”明明有点儿急了。“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行!你怎么每次都不听我的话呢?再这样,就把你送到奶奶家去,就是因为你,我什么都干不了了……”“什么,多少次了?我不知道啊,奶奶家怎么了,我还真想去奶奶家呢,可是,你为什么老跟我嚷嚷啊?”明明想。
那天,一直等到明明哭得满地打滚,妈妈才住嘴。可是明明最终还是不明白,妈妈到底在说些什么。其实,明明在大多数时候还是愿意听妈妈说话的,譬如妈妈给他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或是唱儿歌的时候……可就是有的时候,明明只见妈妈的嘴一张一合,好多他听不懂的东西从里面蹦出来,不知道她在说什么。
分析:
有些父母常常会高估话语的作用,他们没有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而是想通过讲道理来说服孩子。其实,在成人世界里,当你想做或不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向自己的领导或是家人说明其中的各种理由,力图做到“以理服人。但是这样做在孩子身上是不会有效果的,他们理解不了那么多理由。相反,父母的长篇大论会使孩子感到无聊,说得越多,效果会越差。
方法1:别喋喋不休做解释
德国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幼儿不要解释,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这些。只有到幼儿园的年龄后,可以给他们作一些简略的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需要父母陈述一些更具体的理由。
而此时的孩子,只要一个“不”就能让孩子接受,譬如妈妈带孩子去食品店买蛋糕,孩子吃完后就把包装纸扔在路边,妈妈只需对孩子说:“把纸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而不必说:“大家都这样扔的话,地球就会变脏的,人类就没有足够的空气呼吸”等道理去阐述,过多地理由解释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
方法2:要简单明了地告知
对孩子提要求,要清晰明了,如果在具体的指令前加上许多和主题无关的内容,这对孩子来说,犹如是在进行一场智力测试。孩子要在二三十个词汇中寻找到妈妈最想要表达的那一个,这是很为难孩子的。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孩子晕了,只能给妈妈一个最简单的答案:“不!”而简单明了的指令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早上起床,妈妈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只要对孩子说“宝宝,自己穿袜子和鞋子,我知道你很棒!”孩子就会领会妈妈要自己穿鞋袜的要求。但如果说:“你愿不愿意自己穿袜子和鞋子,做个乖孩子呢?妈妈没有时间帮你穿了,因为妈妈要做早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样的指令常会使孩子不知所措。
方法3:时而配合肢体语言
其实孩子打从出生后就试着解读父母的表情和手势了,当妈妈的嘴向下时,宝宝就知道妈妈不高兴了;当爸爸皱眉头,孩子就知道可能有不明白的事。身体语言常是无意中流露,最容易被孩子识别和接受。
所以,父母应该多采用肢体语言。譬如当孩子在活动场所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执时,孩子脱口:“讨厌!”妈妈此时应板起脸对孩子说:“不许这样说!”这样能强化语言的作用。而不要对孩子说:“你刚才说什么了,妈妈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能说这样的话,你们都是好朋友,有什么事可以商量啊。”让孩子难以理解妈妈的话语,更无法执行妈妈的要求。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你家宝宝有耐心吗?
现在的孩子没有耐心似乎是众所周知的常态了,有些父母也说自己的孩子没有耐心,还会顾虑孩子学不会等待,担心以后做事情都受影响。别着急,看完小育今天的分享就会有办法了。
1、刻意让孩子等待
妞妞通常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东西,如看动画片、切开刚买回的西瓜或是再讲一个故事等等。妞妞妈妈都会告诉她,她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会儿。给孩子时间用来体会和比较,让她明白“等待”是一种什么感受,这段时间里可以为孩子唱个短小的歌曲或是从1数到10。这样孩子就能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时间。
提醒:也可以在孩子等待的时间里干点事,比如父母接电话时,让孩子安静1分钟。如果孩子能安安静静地等待了这1分钟,应该这样表扬他:“你真有耐心,能在我们说话的时候自己玩。”如果孩子不能做到,那么接下来的1分钟可以不理会他,并且向他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2、暂时转移注意力
当父母正要和朋友交谈时,不妨给孩子一个他平时没有见过或者不怎么让他玩的小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当孩子弄明白那是一件什么东西时,或是他能用那玩意儿做什么的时候,你已经结束谈话了。
提醒:如果父母给3~4岁的孩子一个玩具,意味着父母要替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训练孩子的耐心不利。不妨让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画张图,或是自己看看绘本等,做一些孩子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如何打发时间。
3、默契沟通的技巧
如果父母在路上碰到熟人需要交谈几句,此时孩子想要得到关注,可以事先训练他与父母的默契。譬如让孩子把手放到父母的手上,父母握住他的手,以此告诉他:我知道你的要求,我会尽快满足你。这种方式可以在和孩子沟通的同时不必中断与人的谈话。
提醒:3-4岁的孩子是难以理解“从现在起10分钟”有多长时间,训练时应把孩子知道的一些事联系起来。譬如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用10分钟给你的芭比娃娃梳好小辫,穿好裙子,妈妈就给你讲故事。”这样孩子就会逐渐理解时间长短的概念
今天,你和宝宝聊天了吗
今天,你和宝宝聊天了吗
当世界各国的母亲们凭着母爱的天性把还不会说话的宝宝搂在怀中对着他们呢喃细语时,她们给予孩子的决不仅仅是温柔的抚爱。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理和听觉科学系主任库尔博士指出,与婴儿谈话聊天的重要性远胜于人们已经认识到的。
别看婴儿们尚不会说话,当他们听到父母在对他们说话时,婴儿大脑的思维正在不断变幻,他们所听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对他们的大脑皮层产生有效的刺激,促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更加新鲜。研究人员在经过反复实验之后发现,在各种声响中。宝宝们对父母亲的语言刺激最敏感、最愿意接受。
库尔博士曾对100户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进行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知识分子阶层的父母无形之中对宝宝说话的时间最长,每天达2600个词语;普通技工阶层居次,每天1600个词语,离异或居住在大杂院里的父母对宝宝说话最少,每天仅600个词语。随后,库尔博士对100户人家的孩子每隔两年进行一次测试,一直跟踪到孩子进入高中一年级。库尔博士发现,父母在婴儿期间与之谈话最多的孩子每次测试分数较高,反应也较快;反之,测试分数明显偏低,反应也较慢。
库尔博士说:“从宝宝吃奶开始,做父母的不要忘记经常和宝宝谈话聊天,这样也是一种沟通,对孩子在婴幼阶段的智力发展大有好处。”那么,该对孩子说些什么呢?什么都可以说,你自己一天的活动、户外的环境、小故事、儿歌都可轻轻地对着宝宝诉说一番,宝宝是十分乐意接受的,说到开心的地方,他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好象能听懂似的。
测试:你的宝宝心理健康吗?
看看下面的15个问题,再对照一下自己的宝贝,然后回答两个答案:“是”或“否”。看看你的宝宝得了几分?
题号1、3、6、8、11、14选“是”记1分;
题号2、4、5、7、9、10、12、13、15选“否”记1分。
1.孩子能否轻易被逗笑?
2.孩子是否经常耍脾气?
3.孩子能否安定地躺下睡觉?
4.孩子是否总把家人激怒?
5.孩子是否挑食?
6.孩子的饭量是否稳定?
7.孩子吃饭时是否经常耍脾气?
8.孩子有没有要好的小朋友?
9.孩子是否经常失去自制力?
10.孩子是否总是需要看管?
11.孩子是否能够做到夜间不尿床?
12.孩子是否有吮手指的习惯?
13.孩子是否经常抽噎、啜泣?
14.孩子能否安静地独自呆一会儿?
15.孩子是否有恐惧心理?
对号入座,看看你的宝宝心理健康程度:
A:得分在11分以上
说明你的宝宝心理很健康,但也不能因此而放松对他的要求,从小培养良好习惯,可激发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大的潜力。
B:得分在6~10分
说明你的宝宝心理健康中等,存在一定的隐忧。孩子成长的道路有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除恐惧的技能,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对黑有恐惧心理,不敢独自一人睡觉时,父母可在3岁孩子的卧室放一盏调光台灯;对于4岁的孩子,父母则可关灯,让孩子边听录音磁带里的故事边进入梦乡。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及健康的心理状态。
C:得分在5分以下
说明你的宝宝心理健康指标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作为父母,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责无旁贷。你可以针对宝贝相应的弱点慢慢地有耐心地寻求解决的方法,例如:为宝贝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多带孩子去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如果必要时你也可以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宝宝哭声:生理、心理和病理
宝宝哭声:生理、心理和病理
每当新生的宝宝哭闹不止时,许多年轻的父母会不知所措,使出尽浑身解数地哄、抱。尿布也换了、奶也喝了,还是哭,于是就恨不得再把宝宝塞回肚子里去。其实,这时候,父母不要着急,一定要冷静下来,查清宝宝哭的原因。因为哭是宝宝的第一语言,这是原始的生理反应,也是他们表达和沟通最重要的工具。据有关专家讲,宝宝哭泣所代表的信息是多层面的,大约可分为生理需求、心理反应、病理状况三种。这三种类型的哭法是不同的,应该注意区分。
生理需求的哭。生理需求的哭往往是以下原因造成的,尿布脏了或湿了、喝奶时间要到了,渴了、太热(会流汗)了或太冷(会手脚冰冷)了、太吵了、光线太亮了或是太暗了。宝宝这些基本生理需求的哭泣,是比较好解决的,只要满足宝宝的要求就可以了。
心理需求的哭。那些所谓“磨娘精”、难带的宝宝,往往是心理需求的哭。有关专家指出,有些宝宝黏人、易受惊吓,是性格上比较敏感或坚持度高、适应性差。心理需求的哭声比较小,甚至会盯着大人或伸出双手,就表示他只是想要抱抱,想要有人陪他玩。这时你只要逗着、哄着他玩就万事大吉了。宝宝3到6个月会开始熟悉亲近的人,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6个月以后四肢控制更纯熟,表情也更丰富,许多生理需求不必借哭来表示了,因此表达情绪的哭泣比重增加,不满、失望、害怕、生气、挫折感都是哭泣的原因。当大人拥抱时,能让宝宝感到满足与愉悦,所以父母应该在宝宝两岁前多抱抱他,让孩子感受到关爱,这对日后的情绪发展有良好的启发。
病理状况的哭。假如宝宝哭声比平常尖锐而凄厉,或握拳、蹬腿、烦躁不安,不论如何抱也无法搞定,就可能是生病了!当身体不适引起疼痛的感觉时,不会说话的婴儿一定用肢体语言和哭声来表达。此时他会握拳、蹬腿、烦躁不安,哭声特别尖锐或凄厉,这时就应该警觉是病理状况引起的哭泣。肠胃道系统、呼吸道、皮肤方面、脑部问题、泌尿生殖系统、重金属和药物中毒、大人吸烟或吸毒等,都会引起宝宝的异常哭泣。
知子莫若母,与宝宝经常打交道的是母亲。因此,经常照顾宝宝的母亲应该对宝宝传达的哭声信息最了解。当宝宝哭时一定要弄清宝宝的哭是属于何种原因,如若属于生理或心理需求的哭泣,是正常的,要用关爱的态度去安抚和满足他们。如果是疾病引起的哭泣,必须请医师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