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长说话注意措辞有益孩子心灵成长

发布时间:2021-12-17 冬季家长需要注意事项 冬天家长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家长冬季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1.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像谁谁谁。孩子被对比,很可能增加他们本能的敌对情绪,甚至耿耿于怀。因此,应该向孩子讲清楚你的具体要求,重点放在你希望他改变的不良行为上。

2.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被话刺伤的孩子只会心生叛逆,把事情弄得更糟。

3.你简直笨到家了。这话只能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有的因此产生自卑感,不求上进。

4.走开,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这样说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产生无以名状的孤独感。倘若你的确想独自呆一会儿,可以耐心向孩子解释:我很乐意与你在一起,只不过现在太忙,请原谅。

5.少啰嗦,闭嘴。孩子会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意见一点也不重视。长此下去,孩子会变得毫无主见,依赖性极强,把自己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6.老老实实去做,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空洞的威胁最终将损害家长的威信,孩子反而会继续自己的不良行为,看你怎么办。

7.妈妈求你了。教育最怕出现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

8.我没本事。和孩子谈话时把自己的自卑感表露无遗。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9.揍死你。当你说这话时,表明你再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这是一句根本无法兑现的大话,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动。

10.你滚吧,想去哪里去哪里。最后通牒式的话让孩子没法应对,他虽然不想离家出走,但更不想就此低头。任性的孩子可能会逞一回英雄,真的离家出走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对话:家长跟孩子面谈注意技巧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言语沟通最常用的是谈话法。因为谈话法能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情感,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心理相容,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是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

只要你注意言语沟通的技巧,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谈话的时机:要适时、及时,抓住“火候”

谈话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选择得及时、适时,就为谈话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谈话的时机绝不是可早可晚,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那么怎样才能称上及时、适时呢?一般说来,家长在观察到孩子在学习、品德、工作乃至生活等方面出现波动、反常等现象,预感到问题要出现时,为了防患于未然,就要抓住苗头及时主动找他们了解情况,查明原因,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那些既成事实、始料不及以及偶发事件的产生,家长则应在问题出现后,马上找孩子谈话,尽量减少不良影响。当然谈话不是仅针对问题,对孩子的成绩、优点、进步等,也应及时找孩子谈话予以肯定、表扬,以便巩固、强化。此外,家长还应特别重视孩子主动找上门的谈话,应热情接待,耐心倾听,合理解决,决不应拒之门外,推脱了事,还应对孩子的主动沟通表示肯定,以便调动孩子反映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谈话的主题:要适当、明确,选好“突破口”

谈话的主题是谈话的灵魂。主题即是解决的问题。主题明确能够使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谈话,谈话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主题要大小适宜,主题太大难于把握,也不易于解决;主题太小,往往使孩子觉得小题大做,难以给予足够重视。为此,就要求家长在谈话前做好充分准备,选好“切入点”,精心设计,不打无准备之仗;在谈话过程中,要点明主题,围绕主题,根据谈话中心的具体进展情况,合理引导。在谈话后,要及时了解反馈信息,以便进一步调整工作方向。

3、谈话的内容:要适度、连贯,恰到好处

所谓谈话内容的适度,是指在选准谈话主题的基础上,谈话的内容要集中,切忌杂乱。同时,还要注意谈话内容的连贯,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有的家长在谈话中,内容安排过多,寄希望于一次谈话中尽量多解决问题。结果往往相反,原因是孩子难于接受,难于消化,欲速则不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帮助孩子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引出谈话的内容,调动孩子参与谈话的主动性、积极性,争取孩子主动配合。同时观察孩子对谈话内容及深度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

4、谈话的语言:要准确、生动,易于接受

在与孩子谈话中,语言的运用也非常关键,同样的谈话主题,同样的谈话内容,不同的语言运用,就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

因此,这就要求家长一定要注意谈话的语言,力求准确、形象、生动,使孩子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实现谈话语言的科学化、艺术化。我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如果家长在谈话中,能够准确地表达内容,同时力求生动、形象,孩子易于理解、领会,特别是若多用激励的语言给予表扬、赞许,即使是批评也讲得委婉得当,而不是生硬的说教、粗鲁的训斥,这样孩子易于接受,同时也乐于接受;反之,孩子不但不易于接受,还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产生争吵,使谈话不欢而散。

5、谈话的气氛:要自然、和谐,富有亲切感受

谈话的气氛不等同于谈话的环境,谈话的环境是有形的客观存在,如客厅、房间、公园等,而谈话的气氛则是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却能感知到一种心理氛围,它比谈话环境更重要。因此创造良好和谐的谈话氛围,由此使孩子产生自然、亲切的感觉,对取得谈话的积极效果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营造这样一种气氛呢?首先要求家长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孩子信任、尊重,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对于孩子的误解,甚至非难,能正确对待,不急不躁,有良好的修养和品格。这一切都应体现一个“诚”字:诚实、诚心、诚恳。家长有了这种诚实、诚心、诚恳的态度,孩子也一定会受到感动,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他会毫无保留地向你敞开心扉,使谈话成为共同教育、相互激励、共创最佳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家长请关注孩子的四种心灵需要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四种幼儿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一、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的关心只能会使孩子失去自信,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通常孩子可能会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这样长期的下去就会给孩子培养成一个自高自大的人。

二、无论是任何时间任何事情家长都不要贿赂孩子。如果你贿赂孩子他将失去了理解能力,孩子是不能分辨是非的。家长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然孩子知道如果不尽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整天以孩子为中心,过于太亲近孩子。要从小给培养孩子的集体适应能力。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玩耍游戏和生活、学习等。不要给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他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的,如果家长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一些事情的话,那么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五、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养成一种自卑和胆怯还有逃避等不健康的心理,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反抗、残暴或是说谎还有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孩子的胆子经不起吓唬,这样就会使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对于父母的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给孩子足够的面子,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因为你的这些行为会造成孩子的怀恨和害羞的心理,这样就会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无论是做事还是取得了优异成绩,你都不要过分的夸奖。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因为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还有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家长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导致孩子情绪不稳或是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同时父母要多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只是帮助和引导。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提醒家长的是,要想让你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方式,同时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你的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中国家长注意了,别再对孩子说这十句话!


有些话,乍一听很有建设性,其实却极为有害;而有些话,听起来轻描淡写,孩子却极为期待。

今天为各位家长朋友分享“美国父母几乎从不对孩子说的十句话”,因为它们只是迎合了外界,而没有使孩子遵从内在本能的意愿。

1、“做得好”

这句话的问题在于常常被多次使用,以及用于孩子实际上没怎么努力的时候。于是孩子们深信当爸爸和妈妈这么表扬时,那么不管何时都是“做得好”的时候(而且只能是当爸爸妈妈这么说时)。

取而代之,对孩子说“你很努力哦”。关注于孩子“努力”这件事,由此教会他们努力本身远比结果重要的多。于是,当孩子在挑战难度大的事情时,会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变得更加坚韧。

2、“好孩子”

虽然出于好意而使用,但却得到与期望相反的结果。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想由此树立孩子的自尊心。然而,遗憾的是它所带来的却是不同的影响。

如果你在孩子做完你交给他的事情之后说“好孩子”,那么孩子会认为你只是因为他帮你做了事情所以才是“好”。从此,孩子会害怕失去“好孩子”的称呼,丧失了以往主动帮助的意愿,进而转变为为得到肯定的反馈而帮助。

对孩子说“你来帮忙,我真高兴”吧。这一句话向孩子真实地传达了他的帮助对你来说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完全不提及你的心情,“我看见你把你的玩具让给朋友玩了哦”,这样的说法也是可行的。于是,孩子逐渐能够自己判断和朋友分享玩具是不是“好”,进而主动地重复这一行为,而不是因为获得了你的夸奖。

3、“好漂亮的画”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作品给予判断和评价,那就剥夺了孩子判断、评价自己作品的机会。

改用“用的是红色、蓝色和黄色吧,能告诉我这画的是什么吗“的说法吧。不是给予评价,只是观察,而是不是一幅好看的画则由孩子来判断。作品是在表达孩子本身,通过你的提问,孩子开始评价自己的作品,并分享作画意图和技巧。这样的对话有益于提高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艺术才能和培养其创造性。

4、“停停停,给我停!”

威胁孩子几乎没有好事。

第一,通过这一方式,你正在教孩子你绝不希望他拥有的行为。即,当你希望得到违背对方愿望的事物时,可以使用暴力和歪理。

第二,对孩子发火并惩罚他,不管是坚持执行,还是选择放弃、告诉孩子你的威胁是没有意义的,结果都只是将自己置于尴尬的立场。总之,你没有得到你希望的结果,还损伤了和孩子的关系。

虽然要抑制住威胁的冲动很难,但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合适的事物吧。比如对孩子说,“不能打弟弟。要是受伤了就不好了。有可能弟弟还会报复下次打你呢。如果想要打什么东西,就去打枕头、沙发和床吧”。即使你已告知这种行为本身是不好的,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就表示了对孩子感情的认同。于是,孩子会拥有更强的自制力以及更加稳定的情绪。

5、“如果你做……,我就给你……”

用物品和孩子做交换是有害的。因为这使孩子不再仅因快乐和友好而帮忙。这种交易可能永无止境。如果频繁使用,可能会导致这样的情形发生——孩子边哭边闹“不行,要是不给买玩具我就不打扫房间”。

改为“谢谢你帮我打扫哦”。传达内心的感谢之情,孩子就会更加主动地帮忙。如果孩子逐渐不帮忙了,就让他想起来吧。“你记得吗,几个月前,你帮我扔了垃圾。那个时候真是多亏了你,谢谢啊”,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帮忙本质上是快乐且富有意义的。

6、“真聪明”

“真聪明”容易让人以为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及自尊心。但是很遗憾,这一夸奖的方式实际上会招致相反的效果。在取得好成绩、达到目的、以及取得理想结果的时候,对孩子说“你真聪明啊”,这会无意识中让孩子以为仅在这些情况下才是聪明的。如果没有满足父母的期望,则会形成巨大的压力。

根据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解开字谜后被夸奖头脑聪明的孩子们,在那之后倾向于不向更难的字谜挑战。这是因为抱有“如果没有表现好就不是‘聪明’”的不安造成的。

取而代之,向孩子表达对他努力的评价吧。通过关注努力而不是结果,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解开字谜是令人高兴的,挑战更难的字谜本身也是同样令人开心的。对孩子说“哇,你好努力哦”,在上述研究的关注努力一组中,更多的孩子解开了难度更高的字谜。

7、“不许哭!”

孩子哭了,这是一个难题。但是,叫孩子“不要哭’则是不认同孩子的情绪,如同在宣告“你哭泣是不被接受的”。由此,孩子学会了压抑感情的方法,最终常常会导致更强烈的感情爆发。

当孩子哭泣时,与他保持一段距离。对他说,“哭也可以哦。谁都会有想哭的时候。我就在这儿,你要想说话时随时可以找我”或者“现在不能马上去公园真遗憾啊”,将孩子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于是,孩子可能会更早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用语言来表达。促进情绪表达将有助于学习如何调节情绪。这于孩子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8、“我们约好做…”

失约时孩子会感到很受伤。

对孩子诚实吧。“我知道你这个这周末真的很想和萨拉一起玩,那我们就为此努力吧。但是,也要记住不是想要就能够做到的。所以,我不能保证这周末肯定可以”。另外,说过“做”那就要尽全力去做,不要忘记了。遵守约定会产生更多的信任,破坏约定则会损害感情。要三思而后行,尽自己的努力去遵守约定。还有一点注意事项。如果没有办法守约时,一定要果断地承认并向孩子道歉。不要忘记你也同时是在教育孩子在不能守约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当然,因为一些情况也有不得不失约的时候。对于你来说可能是小事,但对于孩子来说可能非常重大。所以为了做好正直的表率,就要尽到最大的努力,无法做到时,则应主动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9、“没什么大不了的吧?”

大人总是以各种形式最大程度去轻描淡写地评价孩子的感情,这一点需要注意。从大人的角度来说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对孩子来说却是有价值的。因此,请尽量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即使在告诉孩子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或者拒绝孩子的要求时,也要去理解他们的“感情”。

与其说服孩子你的希望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不如说“虽然知道你很想去,但是今天真的不行”或者“让你失望了不好意思,但真的不行”。这是更加尊重孩子的说法。

10、“你怎么会那样做呢”

如果孩子做了你觉得不好的事,那就应该和孩子谈谈。但是,正在气头上没法冷静判断时,则不要以“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好的”来教育孩子。另外,问“为什么”,希望孩子可以思考并分析自己的行为。可这是连大人都很难做到的。很多面对这一提问的孩子就会陷入沉默以保护自己。

取而代之,试着推测孩子的感受和根本需要,然后制造谈话的契机。比如,“因为朋友完全没问你的想法,所以不开心吗?”。请努力地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以及需求,于是也会发现自己的怒火也在消减了吧。

父母成长心灵才有能力爱孩子


只有父母的心灵成长了,才能有能力爱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

“假如你在往夏威夷的飞机上,你的心情非常愉悦……突然,机长告诉你,飞机发生了故障,将在5分钟后坠毁。你有5分钟时间给你的孩子找一个爸爸或妈妈,请你写下对孩子未来爸爸、妈妈的要求……”11日下午,在洛阳电视台演播大厅,伴随着伤感的音乐,轻轻的啜泣声在大厅里悄然响起。

短短5分钟,当每个人争分夺秒地写下对孩子未来爸爸、妈妈的要求后,突然顿悟——对别人的要求,又何尝不是自己应努力做到的。

这是杨伟林主讲的“心灵旅行”大型公益性亲子关系体验式课程的一幕。杨伟林,NGH国际注册催眠导师、心灵导师。家庭系统排列导师、中国亲子心灵旅行第一品牌创始人,在洛阳举行“心灵旅行”大型公益性亲子关系体验式课程。

激活潜能,学会亲子沟通技巧

“一根喝酸奶的软吸管能把一个硬硬的土豆给扎透吗?”当杨伟林手里拿着一个土豆、一根软管问大家时,大多数人摇了摇头。

“这就是人固有的心态或者说是对自身能量的不理解。”杨伟林轻弹手指,吸管毫不费力就扎破了土豆。

“其实,你只要激活内在的巨大潜能,你的亲子关系、工作和学习都不成问题。”接下来,杨伟林又给大家做了“身体旋转360度”、“食指会长长”两个小游戏,让大家惊奇地发现自己潜在的能量,发现潜意识所发挥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杨伟林告诉大家: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亲子沟通技巧。

现实中,有些妈妈却用潜意识给孩子负面信息——

当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你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你乖不乖,有没有听老师的话”,他的脑海里就会被打上一个烙印“我只要乖、听话就是好孩子”;当孩子学走路摔倒在地上,你马上惊叫“宝宝,你疼不疼”,他就会知道“哦,原来我摔倒了可以哭”;你接下来一句话是“别哭,给你糖吃”,他马上就被传递了一个信号“原来我一哭就会有糖吃”,下回他就会用哭闹当武器;如果你再跺一下地,说“都怪地板,弄疼了宝宝”,那么,他长大以后,就很可能成为不负责任的人……

教育孩子,你只需学会“哦”

“如果你还没学会如何教育孩子,那么你只学会‘哦’就行了。”他给大家描绘了一个孩子回到家和妈妈对话的场面——

“妈妈,我再也不想上学了!”(气冲冲地)

“哦,你不想去学校。”(力图平静地重复)

“我讨厌学校!”(仍气冲冲)

“哦,你讨厌学校。”(再次重复)

“其实,我也不是讨厌学校,我只是讨厌那个老师!”(声音低了几度)

“哦。”(看着孩子,期待他说下去)

“我只是忘拿一张纸,他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我!”

“哦。”(充满理解地凝视孩子)

“其实,我也知道我错了,他才说我。”(声音更低了,用惊异的目光看妈妈)

“哦。”(鼓励的眼神)

“下一次我在课桌里多放几张纸就行了……”(头低下来,变得平静)

“清理内心的垃圾,才有能力使亲子关系走向更崭新的阶段。”杨伟林最后用了20分钟的心理催眠,让现场每个人走回童年,重温和父母的亲情,修复畸形的亲子关系,和“最爱的人、最对不起的人”对话,得到内心的宁静。音乐静静流淌,而眼泪也在每个人脸上恣意流淌……

注意培养孩子的个性成长


曾看过这样的故事: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拿出一张画有黑点的白纸,问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同学们首先盯住黑点,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老师遗憾地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生活中,我们可不要这样只看到‘黑点’啊!”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随后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不大的白点。他又问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这次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

看完此故事,不知大家有何感想?也许有人会说这种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了,没什么大不了。确实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很正常,然而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我们的学生现在的情况怎样呢?他们本应是充满活力、个性十足的年轻一代,然而现在许多孩子却整天为沉重的学业所束缚,而更可怕的是本应天真烂漫、充满活力与个性的他们,正在被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同一教育所同化。此时我们不禁要为孩子们丧失本来的纯真个性而感到惋惜,这难道就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吗?在教育学生,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多考虑培养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呢?正如有位学者说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在学会学习的同时更学会做人,让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而有个性的个体。”但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长为独立而有个性的个体,而不是统一的“一个黑点”或“一个白点”。

相关推荐

  • 对话:家长跟孩子面谈注意技巧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言语沟通最常用的是谈话法。因为谈话法能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情感,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心理相容,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是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 只要你注意言语沟通的技巧,就会收到...
    2021-12-06 阅读全文
  • 家长请关注孩子的四种心灵需要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
    2021-03-12 阅读全文
  •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一、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的关心只能会使孩子失去自信,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通常孩子可能会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这样长期的下去就会给孩子培养...
    2021-09-09 阅读全文
  • 中国家长注意了,别再对孩子说这十句话! 有些话,乍一听很有建设性,其实却极为有害;而有些话,听起来轻描淡写,孩子却极为期待。 今天为各位家长朋友分享“美国父母几乎从不对孩子说的十句话”,因为它们只是迎合了外界,而没有使孩子遵从内在本能的意愿...
    2020-12-26 阅读全文
  • 父母成长心灵才有能力爱孩子 只有父母的心灵成长了,才能有能力爱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 “假如你在往夏威夷的飞机上,你的心情非常愉悦……突然,机长告诉你,飞机发生了故障,将在5分钟后坠毁。你有5分钟时间给你的孩子找一个爸爸或妈妈,...
    2021-04-04 阅读全文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言语沟通最常用的是谈话法。因为谈话法能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情感,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心理相容,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是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 只要你注意言语沟通的技巧,就会收到...

2021-12-06 阅读全文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

2021-03-12 阅读全文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一、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的关心只能会使孩子失去自信,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通常孩子可能会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这样长期的下去就会给孩子培养...

2021-09-09 阅读全文

有些话,乍一听很有建设性,其实却极为有害;而有些话,听起来轻描淡写,孩子却极为期待。 今天为各位家长朋友分享“美国父母几乎从不对孩子说的十句话”,因为它们只是迎合了外界,而没有使孩子遵从内在本能的意愿...

2020-12-26 阅读全文

只有父母的心灵成长了,才能有能力爱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 “假如你在往夏威夷的飞机上,你的心情非常愉悦……突然,机长告诉你,飞机发生了故障,将在5分钟后坠毁。你有5分钟时间给你的孩子找一个爸爸或妈妈,...

2021-04-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