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哭怎对待?
发布时间:2021-09-27 平等对待学生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导读:哭好像是孩子的专利,作为家中的宝贝,哭又成为孩子的杀手锏,动不动就拿哭说事,对这种情况,家长怎么办?
问:我的女儿两岁半了,特别的爱哭鼻子。说的不爱听了,哭,说话大声了,哭,穿衣服不对了,也哭,有一点不顺心就哭,还必须要‘毛巾’擦。把自己关在厕所里哭,我们也没有谁这么对待她呀,孩子今天上幼儿园了,我就特别担心孩子的这个毛病。出门也不爱说话和谁打招呼,请问老师,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望老师指点迷津!
答:我见过有一个妈妈是这样做的: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商场里哭闹着要玩具,妈妈说,玩具不能买,但我允许你哭,我是你的妈妈,所以无论你哭多久,我都会陪着你。这个孩子足足哭了三四个小时,然后跟妈妈回家了。后来,哭闹明显少了。我觉得这种办法是可取的。
哭是一种消极情绪,在成人那里表示痛苦、害怕、不安。可是在小年龄婴幼儿那里,哭除了表示不快乐、生气之外,还是一种交往方式。这个年龄虽然已会说很多话,但在着急的时候,他们就用哭来表示,好像他多么“痛苦”。只要你解决了他们的要求(比如斗橱顶上拿来他的小网球拍、帮他逮住从手里跑掉的蝴蝶、搭好倒了的积木高楼等),他们马上就不哭了。天性敏感的孩子就爱哭,这是他的性格特点,并不是坏。对他们来说哭的“机会”非常之多,像上面说的,想要做一件事,说不清楚就哭;跌倒了也哭;玩具被小朋友抢走了也哭;想多吃一块糖,不给,也哭。
怎样对待一个爱哭的孩子呢?可以这样做:
(1)一定要弄清楚他为什么哭,找准根源,解决了,他就会停止哭。
(2)不要怕他哭,不要他一哭,就把什么好东西都拿给他,以致他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要得到什么就哭。
(3)不要就哭论哭。注意力就在哄他不哭,只是一味地说着哭的事,比如:“别哭了,妈妈带你买糖去”;“别哭了,一会儿我们上街去玩”;“可不可以不哭啊!都是妈妈不好,没给你买那辆小汽车,待会儿就去买”等等。你愈说哭,就愈刺激他哭。
(4)不要惩罚哭。比如说:“别哭了,待会儿警察叔叔听见了,要把你带走了”;“再哭,爸爸就打你”;或者自己就打他。需知哭并不是错,用强力惩罚哭,或者恐吓他不哭,结果会遭来更长久的哭,更厉害的哭。
(5)帮助他用语言“换取”哭。比如他想要橱顶上的小网球拍,拿不到,而哭。可以教他说:“我要拍子,你给我拿下来”;又比如一个小朋友抢走了他手上的小熊,,帮他有礼貌地从那个小朋友那要回来。
(6)不要老说:“不要哭”、“别哭”,这样反而“提醒”了他的哭。可能他已经平静下来了,你这样说,反而又使他想起了哭。
(7)最好是用平常心来对待,带他上街走一走、到邻居家串个门,买点小食品吃一吃,打开电视看一看,就像平时那样做,很自然的。
(8)对于哭得比较“伤心”,时间又比较长的孩子,不能不理睬(这也是一种惩罚〕,可以换个人去安慰他。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打电话给邻居阿姨,让他们来陪他一会儿,给他“台阶”下,有时往往奏效。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怎样冷静对待倔强的孩子
一般家长都喜欢乖、很听话的小孩,但有一种小孩却恰恰相反,任凭父母好说歹说,就是不理不睬,总是以白眼看人,你愈大声吼他,他就愈不听话。
有些母亲看小孩倔强,就跟着发火,好像和小孩斗气似的。小孩倔强也许还可以原谅,因为在他小小的脑袋里以为自己是对的,但一个成熟的大人也跟着闹别扭而不让步,那么你们可能一辈子都是半斤八两的对手。
小孩倔强,大人也跟着倔强实在不应该,跟小孩一起吵闹,是极不理智的。家长面对倔强的小孩首先要平息自己的情绪并冷静地处理。
当然小孩倔强时也一定很任性,一方面你必须断然拒绝小孩无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尊重他,这才是最理想的管教方式。千万不要弃此原则不顾,索性地大声吼叫,说出伤害孩子自尊的话,这样不但无法达到效果,反而破坏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小孩也可能更不听话,故意气你。
对待倔强的儿童,不妨试试这个方法,以慈祥和蔼的态度、语调和他交谈,并了解他的动机,相信在你温柔的询问下,小孩一定会一改无理取闹的态度,把心里的话告诉你。
家长与孩子之间常为了一件衣服而争执,这实在大可不必。小孩想穿他喜欢的衣服就顺从他嘛!反正只要他觉得舒适,好看就行了。家长对这种事不必太坚持己见,不必大动肝火。假如他的选择实在太离谱,必须拒绝时,你干脆跟小孩说明不好的原因,是太小,太大,或衣服太厚,太薄,只要语气温和,他一定能接受,而他了解之后,就不会再闹了。
假如你总否定小孩的每一个要求,那么小孩也会以不讲理的态度反抗你。这样僵持下去,不但父母吃不消,也可能造成孩子性格上的偏差。
如果父母一味地让步,那又是小孩日后的悲哀了。大家一定看过一则报道:一个青年犯罪被逮捕后,他妈来看他时,他说:“为什么小时候您不好好的管?!”这个人间悲剧实在应该引以为戒。教育是神圣而伟大的工作,做父母应该有这样的观念,用爱心、耐心来教导子女,不要孩子一不听话就又打又骂。要知道,你发脾气的对像是一个不懂事的幼儿啊!
要积极对待哭泣宝宝
导读:宝宝最擅长的就是哭,举个例子,一进诊室,宝宝对这种环境、对带着口罩的医生就有一种恐惧。于是就“嗯、嗯、嗯”,准备发起一场哭闹,如果爸妈没有注意,一个劲只顾讲着孩子的病情,一场哭闹就理所当然地发生了。
哭就让他哭呗!累了就安静下了。千万不要!神经科医师指出,不会说的孩子,哭泣是唯一传达信息的方式,你要做的是,
从哭中判断:哪不舒服?没吃饱……
宝宝最擅长的就是哭,举个例子,一进诊室,宝宝对这种环境、对带着口罩的医生就有一种恐惧。于是就“嗯、嗯、嗯”,准备发起一场哭闹,如果爸妈没有注意,一个劲只顾讲着孩子的病情,一场哭闹就理所当然地发生了。
“其实,只要在孩子刚要哭时,父母先停下讲述病情来安定一下宝宝情绪。”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区儿童神经专科主任罗向阳说。在刚开始想哭时,得到他人的回应是最容易避免或终止无谓的哭闹的。
新生儿哭声可以读出许多内容,哭声、动作、表情都是父母判断的标准。罗向阳建议父母们根据不同的哭声,做针对性的回应:
“我很不舒服”
哭声:比较低沉
常常伴有呻呤声,较短促;有时,小手会去揉搓不舒服部位。
应该:孩子可能有不舒服的地方,需带去看专科医生,作针对性治疗。
不该:病宝宝好可怜,哭得一家人心软手软。家人应该是内心软,外表硬,不能表露出同情。
“我尿尿了”
哭声:不会很大声,节奏较缓慢
伴有躯体转动不安;哭过几声后如无人应答会慢慢停止哭闹。
应该:及时给换尿片。不要指责,反而要褒扬。“宝宝真聪明,会告诉妈咪尿尿了”。无端的指责会让孩子感到莫名其妙;老是不及时换尿片会使孩子产生冷漠的心理。
“我要吃我要吃”
哭声: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声音响亮
伴有撅嘴歪头向周围探索的动作;安静一会如无人喂食会不停哭下去。
应该:马上抱起宝宝,第一时间用语言安慰宝宝,“宝宝饿了,妈妈马上就来”。
眼睛不时望着宝宝,投去赞许的眼神,不时轻抚宝宝的脸颊,这样让宝宝吃得安稳,也有助于消化。
不该:不要宝宝一个劲哭,你就一个劲将奶头往他嘴里塞,这样不利于孩子呼吸,容易发生窒息。
“我害怕”
哭声:受到明显刺激,在突然震动、大声刺激等情况下发生。
后短促的哭叫,声音较尖,较急迫;常伴有躯体的团缩。
应该:环抱紧搂宝宝,不时用面颊贴着宝宝小脸。同时要用语言安慰宝宝、鼓励宝宝大胆。受到较严重惊吓,宝宝可能会有几天的哭闹,大多发生在每天的同一个时候,细心的父母可以在这一时候之前安慰和保护宝宝,避免反复的哭闹。
不该:避免用慌张、急促、重复的语言来安慰宝宝,要避免大力晃动、摇摆、不停走动来抚慰宝宝,这样让宝宝觉得是天大的事,日后更难受惊吓。
“我就是要!”
哭声:哭声大、音调高、拖音长
让人感觉孩子有耗不完的体力,是磨人的“难带儿”。
应该:这类孩子的哭声目的性很强,找出哭的原因最重要。比如,刚睡醒,“哇”的一声哭了,是看不到爸妈,没亲人保护,完全应该得到满足。这时候妈妈应该马上出现在宝宝眼前,用笑脸、或玩具、或即将要穿的衣服等良性刺激,让宝宝快快收起哭声。
提倡:合理的可以达到的目的要充分予以支持,支持要表明态度,是对他合理要求的应答,不是对他哭闹的“奖励”;不合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要明确予以拒绝,拒绝要说明理由,要有智慧让他接受你的拒绝,最终是开心地停止哭泣。
国外父母怎样对待孩子零花钱
孩子一天天大了,国内的父母开始担忧给不给其零花钱,什么时候给,给多少。国外父母对此似乎并无担忧,让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
日本:用金钱传递“魔力”
日本的山本教授认为,孩子的零花钱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工具,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孩子们通过使用零花钱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日本,父母对孩子零花钱的控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安排开销。第二种是根据孩子的要求或愿望来给孩子零花钱,每一次和孩子协调或者控制孩子的要求。
美国:从零花钱学理财
教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做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父母尽可能将孩子的零花钱数量控制在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的水平上。至于零花钱的使用,则由孩子全权负责,父母不直接干预。但孩子因使用不当而犯错时,父母不轻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教会孩子如何存钱。通过减少送给孩子昂贵物品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向孩子解释:如果将来想拥有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就不得不在当前放弃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存钱的习惯会使孩子珍视自己劳动所得。
为了帮助孩子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一些美国家庭还让青少年为自己的电话费和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付账。孩子成熟后,父母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
新加坡:倡导储蓄
“节俭和储蓄是美德”,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新加坡大人孩子中始终牢固不变。从银行存款额看,新加坡全国中小学生1992年参加储蓄的百分比超过53%,平均每名学生大约有1144新元存款。新加坡的学生如此会存钱,在于社会与家庭、学校的合力引导。教育部、
邮政储蓄和银行每年都开展全国性的校际储蓄运动。在这种环境下,许多孩子都成了储蓄迷,他们为了防止自己花钱大手大脚,连提款卡也不申请。
如何对待孩子逆反?
导读:孩子渐渐长大了,可他们也越来越难管了,有时候他们还会反抗家长,家长让往东,他们偏偏去西,故意和家长作对。
李老师,我的儿子3岁多,是个很调皮但又很爱动脑筋的孩子,只是个性太强,而且逆反心理特别重,今天想就这方面的问题向你讨教。
答:我想先请问您一个问题,你说的个性太强,是指对你顶嘴,还是指违背你的意志?
问:主要是他特别坚持自己的意志,对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不能接受。
答:三岁的孩子判断能力是有限的,所谓不同的意见,对他来说,他对不同是很难作理性分析的,他只不过认为你的命令不合他的心意而已,所以那个时候不能接受,有时并非他理性的结果,而是他情绪的表现,如果上述情况不符合,你能否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孩子不能接受你的意见。
问:不说他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怎么都拦不住他,就是在一些知识性的问题上,他有时都会十分主观地下个判断,然后不容任何人表示不同意见,如他说萤火虫的光除了绿色还有红色,我说萤火虫儿没有发红光的,他就会坚持说有,你再不同意,他就会大哭不止。
答:你说的恰恰是儿童的正常的心里表现,这时候的孩子物--我是不分的,他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的发言,他总认为自己想的也就是别人想的,这种情况导致了你孩子现在的表现,总之,你孩子的表现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问:我有时很疑惑,象他这种特别主观的倾向,我们是应该暂时容忍还是坚决纠正(即大人一定坚持正确的认识)。
答:我认为既然是正常的心理表现就无所谓容忍和纠正的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了,上述情况就会自行有所改观。假如在没有改观前,强行进行纠正,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