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莫用硬手段对待任性孩子

发布时间:2021-09-23 平等对待学生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

导读:有些时候,孩子表现出“固执”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父母不可一味指责、惩戒。

场景:

“妈妈,给我巧克力!”玩得满头大汗的林林跑回家里,对妈妈说。

“下楼的时候不是刚吃过吗?再吃牙会坏的。”妈妈不同意。

“我就要,就要!”林林跺着脚嚷起来。

“闹!再闹你爸爸回来又该揍你了。”

妈妈虽这么说,还是从盒子里取了一块巧克力递给他。不料林林嫌少,把巧克力一摔,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妈妈无奈地将整个糖盒送到他面前,林林这才破涕为笑,抓了一大把跑出去了。妈妈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唉,这孩子,总是这么任性。

分析:

林林是奶奶带大的。从小被视若掌上明珠,有求必应。林林想买什么玩具,爸爸妈妈说不买,爷爷奶奶就掏钱。一来二去,林林有主意了,说他他就闹,有时一闹一两个小时,他爸为此没少揍他,可好像也不起什么作用。

由此可看出,林林的任性、固执同成人的溺爱放纵以及教育不一致有关。任性的孩子,长大了就可能发展为刚愎自用、钻牛角尖的人,很难与人和睦相处。你自己要清楚,也必须让孩子知道,人生活在社会中,是需要有所限制和约束的;只有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因此,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纠正他的任性与固执。

办法:

首先,要从根子上去除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对林林而言,就是要纠正溺爱与放纵,纠正成人对他教育的不一致。

对具体的任性行为,你不能硬来,可试试以下方法:

转移注意力。在孩子表现出执拗时,父母可先采用转移的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玩水,你可以告诉他,天冷,玩水容易感冒,咱们出去打球好不好?小朋友都在外面玩呢。孩子可能就会高兴地放弃玩水的念头而跟随大人去打球。

暂时不理睬。转移的方法收效不好时,可以“暂时不去理他”,父母可视情况采用沉默和“禁闭”两种形式。沉默是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哪怕孩子滚到地上也当看不见;或当孩子闹得凶时,用神情制止。沉默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孩子看闹了半天,引不起父母关注,一般就会偃旗息鼓。

假如沉默不起作用,就可以将门带上,让孩子独处一会儿。当然,屋里不能有危险品,也不要有孩子能玩的东西,以防惩戒作用被削弱。孩子在屋里哭闹,父母不要理他,孩子闹一会儿感到没趣,就不会再固执了。“禁闭”的时间不用长,但父母的态度必须坚决,这样才会有好效果。当然,在这之后,还是要跟孩子讲清为什么不能那么做及父母不同意的理由。

赏罚并用。当孩子任性胡闹之时,给孩子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再闹下去,将得到某种奖赏;一种是闹下去,会受到处罚。孩子在听清两种结果后,通常会放弃吵闹以获得奖赏。这时父母要抓住时机给孩子讲明道理,让他明白,正当的要求,父母会同意;不正当的要求,闹也是没用的。

不过应注意的是,有些时候,孩子表现出“固执”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父母不可一味指责、惩戒。那么,哪些“固执”行为是可肯定的呢?

首先,是孩子的正当行为被忽视或粗暴干涉后出现的执拗行为。例如,孩子正玩得兴头上,父母不由分说,拽上就走,孩子就可能会哭闹着不愿离开。孩子也有自尊心,不尊重孩子自然会受到他的反抗。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可先告诉孩子需要做什么事了,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把将要做的事与孩子的游戏联系起来。如,该睡觉了,带上正在玩的娃娃一起睡。

其二,是孩子认定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时候,会执拗地“坚持真理”。比如,平日家中来了客人,孩子拿糖果招待,会受到赞扬,但如果忽然来了一位患糖尿病的客人,就会拒绝吃糖,孩子不理解,硬是让客人吃。这时,只要给孩子讲清原因,让孩子去拿些瓜子招待客人,孩子就会兴冲冲地当好小主人的。

其三,是父母本来答应做而违约的时候,孩子也会表现得很固执。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在答应孩子前,应该考虑好可行性,不要糊弄孩子,也最好不要随便违约。实在做不到,要向他解释清楚,这也是对孩子守诺言、讲信用的一种教育。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如何对待孩子的急躁性格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个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意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以这种逆反行为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为反抗期。这是儿童智力发育和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并不是坏事。如果能顺利度过,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智力智能的发育和开发,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2~5岁的年龄期为第一反抗期。是儿童心理迅速成长的表现,是发展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这个时期,由于孩子已经独立行走,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步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总想亲自去用自己的小手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若不让他做,就会又哭又闹。但由于孩子年幼,其表现不够成熟,有些行为完成不理想甚至失败,不合家长的意愿,如果父母强行阻止、责备乃至惩罚,将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压抑,出现反抗心理,表现出反抗的言语和行动。即使是历来温训的孩子到了此时期,也会变得急躁、不听话和调皮。这时父母对孩子的反抗,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若不问情由地采取粗暴的态度,会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形成不良性格;如果对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一味地退让,长此以往,孩子以反抗作为控制局势的最佳手段,就会常常施展出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形中促使孩子养成常发脾气的坏习惯。

孩子的吸收和模仿力是很强的。如果父母动辄火冒三丈,勃然大怒,当着子女的面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孩子也常常发脾气。身教重于言教,因此,父母应为孩子做出榜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婴儿时期,孩子哭闹是饿了,母亲会给孩子喂奶。那么,5岁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了,家长应当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要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即使不满意孩子做的,也要避开孩子的面再重新做,以免使孩子不高兴,而失去动手的兴趣。

2~5岁儿童有游戏和交友的需要,父母要鼓励他们参加户外活动,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不要事事对孩子管教过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管教,只有在必要时或有出格的情况下才给予限制或制止。孩子生气时,父母除了表现对他理解和关怀外,要尽量设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引导孩子做一些使他愉快的事。如果坏脾气已经形成,注意不要采用强硬、粗暴的处理方法。可以对其故意不理、不问,让他自己慢慢冷静下来,然后通过说服引导,将怒气中的合理成分转化为自我鼓励。再者,父母和老一辈人对待孩子的教育要一致,不要一个批评,另一个袒护。对同一件事,不要今天一个态度,明天又是一种态度。否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增加反抗性和不稳定性。

理性对待孩子的自作主张


导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也在逐渐发育成熟,他们从对父母的依赖到日趋独立,这个过程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还要反反复复,交替出现。

有的家长感到孩子到3岁时,就不那么听话了。你让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你不让他干的,他又按着自己的“主意”去干。这时他常表规为任性、顶嘴、反抗,甚至出走,这是儿童心理迅速成长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也在逐渐发育成熟,他们从对父母的依赖到日趋独立,这个过程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还要反反复复,交替出现。

这时儿童往往处在不平衡状态中,行为表现也较混乱。他有独立的想法,但毕竟没有经验,又不愿附和客观环境,因此,往往违抗大人的命令,去干他们实际上不会做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孩于,父母既要管,又不能管得太多。对待“反抗期”的儿童,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做父母的参考:

1.爱干活是好现象。家长应帮助他们去做他们想干的事,千万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骂他们“逞能”。

2.用转移法引导他们去干力所能及的事情。3-4岁小儿喜欢模仿大人去干些自己干不了的事情,这时应引导他干自己能干的事情,同时还应对他讲清他干不了的道理。

3.父母、爷爷、奶奶教育的态度要一致。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前后要一致,不要一会儿爱个不够,一会儿又打又骂,这样会使反抗期表现加重、延长。

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在某件事上,父母批评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千万不要拉过来护着,或马上去批评父母。这样易造成孩于无所适从,甚至产生阳奉阴违的不良效果。

教你对付任性的孩子


导读: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网友:有什么不依他的话,他就又哭又闹,还赖地上不起来。打骂骗都没用。

育儿专家答疑:您的孩子属于任性,与家长育儿方法有问题有关。

孩子任性怎么办?

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心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并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而不管这些事物是否对他适宜、有利。家长则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比如,4岁的杰克看见表姐尼娜有个新玩具,在表姐离开后他便开始要求母亲,非得立即有个同样的玩具不可。但此时已是夜深人静,母亲不可能驱车进城为之寻购。于是,杰克哭闹了一整夜。看起来是杰克任性,无理取闹。可母亲没有从心理角度去了解杰克为啥非要立即要那玩具不可,而更多的是责怪他“要别人的玩具”,或者“性子太急”。其实孩子只是想弄清那玩具的灯为什么会闪亮而已。这就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他就与母亲作对,无条中只得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如果母亲弄清孩子的这种心理,在表扬杰克为弄清玩具为何闪亮是爱动脑筋后,再摆出今晚不可能得到这玩具的道理,并承诺明天将与他共同研究玩具闪亮的方法,这样做可能会使孩子的情绪好得多。至少,他心理上感到母亲对他在“闪亮”问题上的认可。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亲历亲为,都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家长对此首先不可包办代替,其次不可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越来越严重。这种任性,实行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

孩子任性怎么办?有的家长常常抱怨说“我的孩子脾气大”、“我的孩子特别任性”。其实孩子的任性与家长很有关系。1~2岁的婴幼儿已经有了一些独立和自理的能力,因而有了自己的要求。2岁以前小儿虽自我表达能力差,但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旦达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满意的事情就会发脾气,用跺脚、打滚、哭闹等方式表示抗议。家长要弄清原因有针对性的加以处理。对小儿的一些正当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饭等家长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对他进行训练,对于不正当的要求也不能与他讨论,因为他还没有发展到认识错误的水平,家长应转移他的注意力,以稳定他的情绪,或者采取不理睬的冷处理的方法。如果孩子哭闹家长就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认为这是达到目的好方法,以后就会常用这种方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长对孩子的不正确的要求如果不制止,经常无原则的依从、迁就,无意中就培养了小儿任性的坏习惯。对2岁以上的较任性的孩子,家长及时给予教育是可以纠正的。对于孩子的正确要求,家长要给予满足,对无理要求要明确的回绝,而且要一贯坚持同一态度,不能以家长自己的情绪为转移,高兴时对孩子听之任之,不高兴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家庭成员之间的态度也要一致,特别是有老人时父母与祖父母之间意见常不统一,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的榜样。

相关推荐

  • 正确对待孩子的任性 果果一直是我们班孩子心目中的好孩子,老师心中的最“棒”。确实如此,平时我们对他很关注。由此也引诱起孩子的任性、有个性!这学期开学到现在孩子们长大了,尤其是果果更加有个性了,越来越发现,孩子喜欢任性,遇...
    2021-04-10 阅读全文
  •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任性 “我的孩子脾气很大”、“我的孩子很任性”,这恐怕是家长忧虑较多的一个问题。其实,小儿的任性与家长很有关系。小儿到1~2岁时开始有了一些独立和自理的能力,因此就有了自己的要求。 2岁前的小儿虽自我表达能...
    2022-04-06 阅读全文
  • 奇招对付任性孩子 导读:过于宠爱孩子,就容易造就他们的任性。孩子任性不利于其自身成长,家长要及时纠正引导。 孩子任性是不懂事的表现。如果家长对孩子爱抚过多,要求过少,甚至有求必应,那么孩子任性往往比较严重,不易纠正。那...
    2021-09-20 阅读全文
  • 如何对待孩子的急躁性格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个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意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以这种逆反行为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为反抗期。这是儿童智力发育和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并不是坏事。...
    2021-12-13 阅读全文
  • 理性对待孩子的自作主张 导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也在逐渐发育成熟,他们从对父母的依赖到日趋独立,这个过程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还要反反复复,交替出现。 有的家长感到孩子到3岁时,就不那么听话了。你让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你...
    2021-09-14 阅读全文

果果一直是我们班孩子心目中的好孩子,老师心中的最“棒”。确实如此,平时我们对他很关注。由此也引诱起孩子的任性、有个性!这学期开学到现在孩子们长大了,尤其是果果更加有个性了,越来越发现,孩子喜欢任性,遇...

2021-04-10 阅读全文

“我的孩子脾气很大”、“我的孩子很任性”,这恐怕是家长忧虑较多的一个问题。其实,小儿的任性与家长很有关系。小儿到1~2岁时开始有了一些独立和自理的能力,因此就有了自己的要求。 2岁前的小儿虽自我表达能...

2022-04-06 阅读全文

导读:过于宠爱孩子,就容易造就他们的任性。孩子任性不利于其自身成长,家长要及时纠正引导。 孩子任性是不懂事的表现。如果家长对孩子爱抚过多,要求过少,甚至有求必应,那么孩子任性往往比较严重,不易纠正。那...

2021-09-20 阅读全文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个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意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以这种逆反行为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为反抗期。这是儿童智力发育和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并不是坏事。...

2021-12-13 阅读全文

导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也在逐渐发育成熟,他们从对父母的依赖到日趋独立,这个过程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还要反反复复,交替出现。 有的家长感到孩子到3岁时,就不那么听话了。你让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你...

2021-09-1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