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正确对待孩子的任性

发布时间:2021-04-10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平等对待学生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果果一直是我们班孩子心目中的好孩子,老师心中的最“棒”。确实如此,平时我们对他很关注。由此也引诱起孩子的任性、有个性!这学期开学到现在孩子们长大了,尤其是果果更加有个性了,越来越发现,孩子喜欢任性,遇到问题,不第一时间跟老师及小朋友沟通,而是一个人生闷气,谁也不去理会,包括老师。孩子这样的转变让我觉得很…跟果果妈妈交流,反应:在家里和姐姐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年龄越大越表露出占有欲以及表现欲。自尊心很要强,容不得比别人差!

在学校这样的情况发生也较普遍。比如:旸旸,也是班里的佼佼者,老师也经常表扬,尤其是回答问题比较完整,老师经常在课上表扬,这下果果对自己不舒服了,每次请他做小老师也不愿意……!

上课,有一次玩笑脸花,被我没收了,表现出不开心,不爱搭理老师……

吃中午饭时,被我发现插队,让排到最后一个,在没关注他的情况下,自己走到了位置上,闷闷不乐,饭也不吃了……

以上都是最近几周的偶尔的表现,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愿意做小老师、不愿意吃饭…经过我和他的沟通知道,不愿意做小老师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没有毛旸好!不愿意吃饭是因为,以前也有小朋友插队可是老师并没有让他排到最后一个!这下我才知道,向孩子提出解释,并说明插队其实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首先我们要做好自己!“小老师”其实每个小朋友都有长处和短处,并不是自己什么都不如毛旸,你有的优点毛旸却没有,你是有足够能力去胜任小老师的!

跟家长沟通,孩子这样的性格与家庭也有适当关系,果果在家是小姐姐的弟弟,那家长在家里处理孩子的事情要公平公正。因为孩子太要强会导致孩子的不自信,果果有这样的趋势,家长要对孩子此类的情绪要进行开解……

我们在处理孩子关系的时候也要注意,关注每位孩子的自尊、适当的表扬适当的批评!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让孩子乐成长!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正确对待孩子的童趣


我自己会穿鞋子了

我们班有几个小朋友刚开始来园的时候,午睡后自己不会穿鞋子,起床后就站在那里,不穿鞋子也不说话等着老师。我发现后,一边帮他们穿鞋子一边告诉他们,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学着做,并让他们看我是怎样帮他们穿鞋子的。我手把手地教他们穿鞋子,然后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一次做不好没关系,还有下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练习,现在宝贝们午睡后自己就主动穿鞋子,一边穿一边说:“老师,我自己会穿鞋子了。”我看见后表扬他们,宝贝们好开心呢。

智宇中“圈套”了

智宇是我班年龄最小的孩子,入园两个月了,午睡醒的也最早,这不又醒了!看他双手揉着朦胧的小眼睛,我连忙伸手把他揽在怀中。“呵呵,好肥的小脚丫!”我握着他的小脚说。“老师,穿袜子。”他小手拿着袜子,眼巴巴的看着我。“智宇自己穿好不好?”我鼓励他。他看上去很难为情的说:“我不会穿。”“在家谁帮你穿袜子呀?”“我妈妈。”一脸兴奋的样子,好像妈妈就在身边。

于是,我拎起智宇的小袜子靠近鼻子,故意说:“呀,好臭!”小家伙竟咯咯地笑起来。“唉?袜子上有个洞洞,里面会有什么呢?谁要进去看一看?”“我看,我看”这时候,其他小朋友过来了,都跟着起哄。智宇一把把袜子拽过去,“这是我的袜子,我也要看。”看着智宇好奇的眼睛,我不禁一笑,这小家伙要进“圈套”喽!“对呀,这是智宇的袜子,那就让智宇的小脚丫钻进去看看吧!”“缩起小脖子,钻进小洞子,拉拉长鼻子,穿好小袜子。”我一边念儿歌,一边引导硕硕,最后智宇的小脚丫终于钻进了洞洞。握起智宇刚刚“藏”起来的小脚,我问:“智宇,这袜子里面有什么呀?”智宇动动脚趾头,突然低头闻了闻小脚,笑了。这小家伙虽然没有意识到这是老师设下的“圈套”,但却在不经意间学会了小小的本领。

排队喝水

前一段时间我发现一个问题:孩子们每到喝水的时候秩序就特别的乱。于是我仔细观察孩子寻找秩序不好的原因,通过几次观察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原因:第一,孩子们喝水时互相拥挤,插队现象较严重。第二,孩子等待喝水时间长,互相打闹、玩杯子的现象也常常出现。

针对以上几种原因,我与刘老师采取了安静排队接水的措施,若是不排队或在排队接水的过程中打闹、玩杯子的一律不给水喝。制定了规则我和宋老师每天都坚持这么做并且以身作则,大部分小朋友也做得不错。可是有一天在孩子们喝水的时候,我发现一个调皮的男孩插队

,于是我走到他身边看了他一眼,说:“请自觉到后面排队。”也许孩子看到我严厉的目光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很快地跑到队伍的后面站好了。当然对待插队的孩子,我们还是以批评为主,批评后再给喝水。就是我们的坚持,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经把排队喝水,当成了一种习惯。

老师,我给你捶捶背

有时会和同事开玩笑说:“孩子也不知到疼老师”。但是今天孩子的表现让我受宠若惊,就在课间活动的时候,我们班的舒鑫小朋友悄悄地走到我身边,用她甜甜的声音问我:“王老师你累吗?我想给你捶捶背。”我激动的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真诚的问话,我抬头看了看孩子那张可爱的笑脸说了一句:“谢谢,老师不累。”但孩子还是坚持要给我捶背,最后我还是接受了孩子的爱。那种被爱的滋味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当时我的心里十分的感动

对待孩子无理的任性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对待孩子无理的任性”!

课堂上,炳炳突然大叫起来。

只见他用手捂住一只眼睛,一个劲的喊疼。

我急忙走过去问他怎麽回事,原来他用自己的衣服戳到了眼睛。

我安慰了他一番,叫他试着慢慢睁开眼睛。

他更是显出一种疼痛难忍的样子,不停地喊,偶尔睁一下眼睛又闭起来了,我看了一看,没有什麽大碍,我让俞老师照看一下他,便去了办公室。

我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他依然用手捂住眼睛,无论我们说什麽,他只是一个劲的说痛。

根据我的经验,他是可以睁开眼睛的,只是又在"虚张声势”了。

大家没有办法,打算是不是该去医院查一查,就是这时他睁了一下眼,接着又闭起来了。

我对他说"你家有奥特曼吗?”"有”"什麽样子的,能打败怪兽吗?”"我家的那个是大的,能打败。

”他捂着眼睛和我交谈起来,似乎忘了有眼伤,我继续说"我家去了一个怪兽,你看他们触角有这麽大!”我用手比划着。

他忍不住移开手看了一眼,接着捂上。

"你看他的眼睛是这样张开的”我继续说着。

他把手移开眼睛,偷偷地看,"你再看他的尾巴有这麽长”,他干脆把手拿开,睁大眼睛跟我说"我家的奥特蔓很厉害,不怕他。

”大家看到他这样,都笑了。

他似乎也明白了怎麽回事,便又不说话了,很不好意思的跟着老师回了教室。

当我们面对孩子无礼的任性时,有时采取软弱的哄,有时采用强硬的要求,结果都不是很好。

何不抓住幼儿的兴趣,转移他的注意力,他便会在你的引导下不自觉地忘记了自己正在坚持的事情。

不知道本文“对待孩子无理的任性”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摘要] 从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不同种类及不同心理学流派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释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措施;同时,本文还指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其心理健康和幼儿教育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 幼儿攻击性 行为纠正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它,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并以此乐。)和手段性攻击(也存在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它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它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个别幼儿由于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而又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因而养成某种习惯,频频发生,成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某个幼儿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两次攻击性行为。大多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属于这一类)。前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它产生的原因也特别的复杂,在纠正时,一是,需要我们找出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二是,要有相当的耐心,因为作为一种习惯,它的形成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它的消除当然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中还会有反复性。而后者则只是一般的行为问题,只要我们能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全面认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意义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任其攻击性行为不断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幼儿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并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会转化为犯罪行为。正因为如此,一般人们都认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该有效地控制和制止。

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幼儿教育,以及对幼儿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这一点,人们却很少认识到。那么,幼儿攻击性行为主要有哪些积极意义呢?我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至少有以下两点积极意义:

1.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一定保护作用。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宣泄内心冲突或紧张的一种方式,它在客观上可以避免不满情绪在幼儿心中过多地积聚,从而避免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如,攻击性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这样就可以避免不良的情绪长期滞留在心中,这样的孩子一般就不会形成畏缩、压抑、懦弱、逆来顺受的不良个性,他们以攻击性行动来保持心理的平衡,这样对其心理健康起到的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采用攻击性行动,比强行压抑内心的不满,更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攻击性行为仅仅是幼儿宣泄内心不满情绪的诸多形式中的一种,而且这种方式也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2.还击型的攻击性行为,客观上起到教育主动攻击者的作用,同时对他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一个幼儿被攻击时,他作出还击则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反应,我觉得没有必要受到指责。他的还击,会使得主动攻击者认识到:攻击别人没有“好果子”吃,攻击不会获益,进而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相反,如果被攻击的幼儿一味地忍让,一味地消极躲避,就会助长主动攻击者的霸道行为,这当然也不利于主动攻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遭到攻击而奋起还击,这是幼儿在为自己的权利而战,这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这比逆来顺受,消极地躲避别人的攻击,更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对幼儿间的相互攻击性行为进行处理时,一定要认真区分谁是主动攻击者,谁是还击者,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绝对不应让主动攻击者从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否则就是对他们攻击性行为的鼓励。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鼓励孩子们去“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因为这样做也会助长幼儿的暴力倾向,使幼儿学会攻击性行为。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还击也并不是对付被攻击的最佳的或者是唯一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语言警告、或向其他小朋友求助,或向老师报告(这不是恶意的告状,而是相当于我们成人间以法律的形式处理纠纷,保护自己权益的一种方式)等。

三、心理学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释

幼儿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这一直是许多儿童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从各自的研究立场出发,对这一问题提出各自不同的主张,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宣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

这是精神分析论的观点。他们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弗洛尹德认为,在人们受到挫折后,除非允许他们宣泄自己的攻击性,否则攻击性的能量将受到抑制而产生压力,由于这种能量要寻找一条输出通道,因而便产生暴力行为,或者以精神疾病的状态显现出来。威廉?门宁格也认为:“竞争性的游戏能为人的攻击内驱力提供一个不寻常的令人满意的出路”,只有生气者对于使自己受到挫折的人或物进行一种安全的,没有自疚感的攻击,精神发泄的效应才最明显。从上述观点出发,他们认为,减少攻击性的根本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人们的挫折。

上述原理,在幼儿园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许多可以印证的例子。比如,经常被班里的老师和同伴忽视的某幼儿,为了引起老师和同伴对他的关注,有一天他可能会突然暴发出极强的攻击性行为──这是幼儿被关注的心理追求受挫的结果。又如,一个体质虚弱的男孩,为了一展自己的能耐,也可能会突然暴发攻击性行为,如,愚弄和欺凌比他更弱小的同伴或动物──这是幼儿追求自我价值感受挫折后的一种反应。再如,某学前班的幼儿因父亲是扫垃圾的,在同伴面前总觉得抬不起头来,同伴一提及他爸爸的职业,他就以拳相对,而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特意请他的父亲来到班上向小朋友们介绍环卫工作的意义,还特别介绍了垃圾的意义,这使得该班幼儿获得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大家从此都很敬佩这位幼儿的父亲,这样,这位幼儿的尊重需求得到了满足,其攻击性行为也就大大地减少了。

根据上述原理,为了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该做的是:一是,努力创造条件,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幼儿的各种合理的心理需要。如,公正地对待每个幼儿,尽可能多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对幼儿的期望要合理,不宜过高,因为过高的期望只会增加孩子的挫折感,增加其攻击性行为,要尽量减少对幼儿的不适当的限制和控制,以减少他们的挫折感,进而减少其内心压力,减少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二是,努力为他们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应采用简单的堵截方式(如限制幼儿的活动、不理会幼儿的申辩等)让幼儿“安静”地压抑其攻击性,因为被压抑的攻击性情感不会因此而消失,而是会深入到他们的潜意识中,危害其身心健康,过分压抑的结果往往导致攻击性能量的过度积聚,最终会暴发的更为猛烈的攻击性行为。所以说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宜“疏”不宜“堵”,我们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让幼儿宣泄其内心的紧张情绪,以减少他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如经常组织幼儿参加一些消耗能量的竞赛性游戏,特别是竞赛性体育游戏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另外,还可以多与每个幼儿交谈,交流情感,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还应允许幼儿大哭或大喊大叫,以减少其消极情绪的能量在他们心中的积聚,进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不能让幼儿通过摔打物品的方式来发泄其内心的不满情绪,因为大量的研究表明,这样的宣泄不一定能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可能还会在其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

(二)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其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经验积聚的结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其与周围的人或物交互作用的过程获得的,其中他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个幼儿攻击另一个幼儿,抢他的东西,被欺负者哭着躲开,攻击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下一次就会对同一孩子或别的孩子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被欺负者的退缩谦让,鼓励了攻击者的攻击性行为。又如,性情温顺的幼儿,在一般生活情境中,往往被动地甚至忍辱负重地承受着富有攻击性的游戏伙伴的各种非礼待遇,并成为其发泄的对象或牺牲品,但在某些特殊场合下,当这些幼儿遭遇到攻击性强的幼儿的非礼时,他们也会奋起反抗,如果这些反抗意外地获得成功而使他们自己的尊严得到维护,那么,这种偶然的但却成功了的反抗经验,不仅增加了这些幼儿以自卫性的反攻击来应对非礼遭遇的倾向,而且也逐渐培养了他们在未遭受非礼的情况下主动地对别人施以非礼或攻击。

相反,如果攻击者在首次采取攻击性行为时就被还击者击败──不但没有从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而且还受到被攻击方的痛击;或者那些被攻击的幼儿在试图进行反抗的过程中却失败了,那么,这两类主动攻击的幼儿都不可能从中获得攻击性行为。前者的攻击性行为会由此而明显地减少,或者此后他们在采取攻击性行动之前一般都要三思而行,而不敢像以前那样随意地对他人进行攻击。而后者则可能继续保持着对攻击性幼儿的顺从和对攻击性幼儿各种形式的非礼与攻击的忍受。因此,对于那些幼儿在遭受攻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味忍让、消极躲避等消极应对行为,我们老师也不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否则,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形成懦弱和只会逃避问题的性格,最后还可能会发展为害怕上幼儿园,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疾病,这也会给他们本应欢乐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另外,鼓励一部分幼儿的忍让,其客观上是在鼓励另一部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于这一点,我们老师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一是,尽可能地不要让攻击者(不管他是主动攻击者,还是被动攻击者)从攻击性行为中得到任何好处,否则就是鼓励其攻击性行为;二是,对于被攻击后一味忍让的幼儿,要教会他们通过报告老师等有效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对他自己以及对攻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

(三)攻击性行为是模仿学习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其观察和模仿的结果。幼儿习得攻击性行为,其关键是他们从影视片、文学作品、同伴、成人中看到或听到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因此,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键是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信息源。

据上述原理,为了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是,应该尽可能地不让幼儿看带有暴力情节的影视片,也不要给幼儿讲带有暴力性质的故事;二是,不要对幼儿进行体罚,因为体罚不仅会伤及幼儿的身心,而且它本身就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同时它还会增加幼儿的心理挫折感,因此。它往往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加;三是,多为幼儿提供“协商”解决冲突的榜样;四是,当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应对之进行及时的适当的批评教育,以教育他本人及其同伴。

总之,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形式是多种多样,我们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首先要注意在深入了解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纠正工作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资料:

[1][美]B.Raven和J.Rubin著:《群体心理学》,刘永和编译,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

[4]高申春著:《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幼教随笔:正确对待孩子哭闹的问题


记住,在孩子情绪平稳后,要适当批评,指出他的哭闹是不对的。

对待孩子哭闹问题是让独生子女家长最头痛的事。打,舍不得,哄,他不听,往往是以屈从孩子的要求为代价,结束孩子的哭闹行为。而这恰为孩子下一次哭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使他下一次哭得更凶,闹得更欢,形成恶性循环。应该说,孩子哭闹是家长溺爱娇惯的产物。被宠爱的孩子喜欢以我为中心,由着性子要求大人干这拿那,稍不满足他的要求就躺倒在地,大哭大闹。这个不良习惯如进一步发展,孩子就形成挑吃挑穿,自私任性,粗野无礼等不良习惯,对他的成长教育极为不利。

当独生子女滚在地上大哭大闹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既心疼又无奈。面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家长应不动声色,也可以选择走开干别的事情,不理睬他。哭闹,本质上讲是孩子对家长的一种试探,是想引起家长重视的一种手段。您理睬他、去哄他,您就无形中鼓励了他的哭闹行为。您不理他,他的哭闹失效了,哭闹的动力没了,一会儿也就停止了。如果有极任性的孩子哭闹不止,怎么办?您就利用转移他注意力的方式,如打个手机,说一件比较复杂的事(就当孩子不在场),引起他的好奇心,他会忘了哭。只要家长心里不存溺爱之心,对付孩子的办法总会有的。还应该提醒的是,父母的意见一定要一致,不能有一方心软,否则孩子的闹哭是止不住的。

记住,在孩子情绪平稳后,要适当批评,指出他的哭闹是不对的。

纠正孩子的任性


宏坤是我们小班的一个小男孩,看起来比其他的孩子瘦弱,而且自理能力也很差,宏坤的父母工作比较忙,一直有奶奶照看着。奶奶照顾孙子可谓是关心备至,样样都为宝宝想到了。每天早上来园,奶奶亲自帮宏坤把外套脱下来叠好并放好。还要帮宏坤找到自己的小椅子,扶着宏坤坐下,在教室门口再观察一阵子才安心的离开幼儿园。而其他的宝宝都是自己进教室找到小椅子坐下。奶奶每天都给带许多零食和一大瓶饮料,而且大多是些膨化食品和碳酸饮料。因为吃零食太多,所以中午就不愿意吃饭了。 放学时我们跟他奶奶交流之后得知,一直以来,宏坤每天早上都不吃早餐,只吃零食喝饮料,不给他就哭,早上不吃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犯起性子来怎么说也不听,有时不由着他,哭着哭着就吐了,最后还得由着他。真没办法!”奶奶心疼孙子,每天还是给宏坤带零食。这不是纵容孩子的任性,任由其发展的结果吗?任性有很大的后天因素。孩子刚一哭闹,就心软了,我们对孩子就百依百顺。等到孩子掌握了任性哭闹这个要挟大人的“法宝”,而无休止地恶性发展下去时,再想解决就很难办了。孩子的任性常常是为了争取某种需要的满足。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定要讲究条件,对于不能或不该满足的需要一定要坚守原则,毫不妥协。孩子任性不听话,不接受大人讲的道理,往往因为大人不懂“小人”心。如果从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生活,孩子的心才能和我们相通。我们一旦读懂了孩子的心,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会多一些顺利,少一些失误。

幼儿园老师要正确对待孩子哭闹的问题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幼儿园老师要正确对待孩子哭闹的问题”!

只要家长心里不存溺爱之心,对付孩子的办法总会有的。

还应该提醒的是,父母的意见一定要一致,不能有一方心软,否则孩子的闹哭是止不住的。

对待孩子哭闹问题是让独生子女家长最头痛的事。

打,舍不得,哄,他不听,往往是以屈从孩子的要求为代价,结束孩子的哭闹行为。

而这恰为孩子下一次哭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使他下一次哭得更凶,闹得更欢,形成恶性循环。

应该说,孩子哭闹是家长溺爱娇惯的产物。

被宠爱的孩子喜欢以我为中心,由着性子要求大人干这拿那,稍不满足他的要求就躺倒在地,大哭大闹。

这个不良习惯如进一步发展,孩子就形成挑吃挑穿,自私任性,粗野无礼等不良习惯,对他的成长教育极为不利。

当独生子女滚在地上大哭大闹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既心疼又无奈。

面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家长应不动声色,也可以选择走开干别的事情,不理睬他。

哭闹,本质上讲是孩子对家长的一种试探,是想引起家长重视的一种手段。

您理睬他、去哄他,您就无形中鼓励了他的哭闹行为。

您不理他,他的哭闹失效了,哭闹的动力没了,一会儿也就停止了。

如果有极任性的孩子哭闹不止,怎么办?您就利用转移他注意力的方式,如打个手机,说一件比较复杂的事(就当孩子不在场),引起他的好奇心,他会忘了哭。

只要家长心里不存溺爱之心,对付孩子的办法总会有的。

还应该提醒的是,父母的意见一定要一致,不能有一方心软,否则孩子的闹哭是止不住的。

记住,在孩子情绪平稳后,要适当批评,指出他的哭闹是不对的。

不知道本文“幼儿园老师要正确对待孩子哭闹的问题”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幼教随笔:正确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


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错误”作为养料来促进成长,他们只有在“错误”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确”。这就像粮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长非得靠粪便给养一样。

课堂上,老师不允许孩子出错;在家里,父母不允许孩子出错。结果,孩子也就只能尽力不出错了。为了不致出错,他们只好收敛幻想,自我绑束,缩手缩脚。成人在禁止孩子出错的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通向正确、通向成功的机会。当孩子一旦形成这样的人格,父母就不愿意了,就会说哎呀,你看你看,你怎么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一点探索精神都没有?为什么胆子这么小?父母不去反思自身,却毫无道理地责怪孩子。他们费了好大劲把孩子终于折磨成了胆小如鼠的人,现在,为了让他们胆大,又开始新一轮折磨。

关于错误,还有一个儿童心理成长机制与成人对错误的看法是否正确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成人认为的错误在孩子的精神成长机制中是不是也是错误?有时候,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在孩子来说是成长中的一种形态。孩子不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人,而是一个内在机制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即便孩子真的错了,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先剥夺他“错”的机会,而让他亲身感觉到自己的错误,这要比你直接告诉他不能这样做效果要好。当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们可以告诉他哪是正确哪是错误,给孩子建立一个关于正确和错误的概念。

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错误”作为养料来促进成长,他们只有在“错误”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确”。这就像粮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长非得靠粪便给养一样。

所以,在我们中心,我们的口号是:在错误中成长。不光对孩子,对老师,对管理人员,连对我都是这样要求的。新来的孩子不敢下笔,我们的老师就会说:某某同学,往错画,给老师犯个错误看看!画成狗屎蛋都行!听了这句话,孩子便一下子轻松起来,对技术的恐惧就烟消云散。孩子的教育,重要的不在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在于走向正确的那个过程。这个过程最有价值,也最能使人幸福。

让孩子正确面对错误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让孩子正确面对错误”,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开学没几天,我就发现假期中刚油漆过的墙壁,刚买的桌子椅子上,就留下了各种铅笔,油画棒,画上去的斑痕。

我多次苦口婆心地对孩子们说了多次:“不要在桌子上,墙上乱写乱画,谁如果再乱写,乱画,到处乱贴画,老师就让他擦干净”等等。

尽管这样,斑斑点点的印子还是日渐增多。

一次教学活动课上,我给小朋友们讲《小狐狸找朋友》。

突然,周照杰小朋友说:“狐狸不应该到处乱涂乱画”我灵机一动,这正是教育孩子不乱写,乱画题材吗?于是,追问道:“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跟狐狸做朋友”

“因为狐狸在它们家门口乱写乱画,朋友们就不喜欢它了”

“那小朋友们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没有这些涂上去的脏东西呢?”

小朋友都站起来去找,一会儿,纷纷跑来说:“老师墙上有,桌子上有”

“有那麽多脏东西,我们想个办法,把那些脏东西去掉吧”

“老师用毛巾擦,再蘸点洗洁精’

于是,我给了每个小朋友一块抹布,他们都认真的擦着,擦着。

可是只有磁瓦上的能擦干净,墙上桌子上擦不干净。

老师:“帮我们想个办法吧”

我告诉小朋友们:“这些是擦不干净的,只能用油漆,涂料重新刷了,而且这些油漆,涂料有毒,只能等到放假才能刷了”

小朋友们听了都纷纷表示,一定不能在墙上乱写乱画了。

不知道本文“让孩子正确面对错误”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相关推荐

  • 正确对待调皮的孩子 导读: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调皮是紧密相连的,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调皮”,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很快,生长需要运动,运动帮助生长,孩子的很多“调皮”现象都是这种帮助生长的运动外部表现,从这个意义讲,调皮是孩子的...
    2021-09-21 阅读全文
  • 正确对待孩子的告状 正确对待孩子的告状 平日,孩子们之间争抢玩具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不,欣欣又跑来告状了:“老师,浩浩抢我玩具了。”我来到浩浩跟前问:“浩浩,你和欣欣抢玩具了?”“我又给她了。”浩浩一脸不情愿。“以后...
    2020-03-18 阅读全文
  • 正确对待孩子“早恋” 由于不少青少年存在着生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成熟程度的矛盾,在心理上往往很幼稚,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不知道应该怎样掌握分寸、控制自己,所以过早地恋爱往往没有好结果。这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都不利...
    2022-04-07 阅读全文
  • 正确对待孩子的入园分离性焦虑 正确对待孩子的入园分离性焦虑 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 等情绪。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研究表明:幼儿对其亲人的依恋 程度越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
    2020-10-10 阅读全文
  • 正确对待孩子的童趣 我自己会穿鞋子了 我们班有几个小朋友刚开始来园的时候,午睡后自己不会穿鞋子,起床后就站在那里,不穿鞋子也不说话等着老师。我发现后,一边帮他们穿鞋子一边告诉他们,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学着做,并让他们看我是...
    2021-01-20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调皮是紧密相连的,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调皮”,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很快,生长需要运动,运动帮助生长,孩子的很多“调皮”现象都是这种帮助生长的运动外部表现,从这个意义讲,调皮是孩子的...

2021-09-21 阅读全文

正确对待孩子的告状 平日,孩子们之间争抢玩具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不,欣欣又跑来告状了:“老师,浩浩抢我玩具了。”我来到浩浩跟前问:“浩浩,你和欣欣抢玩具了?”“我又给她了。”浩浩一脸不情愿。“以后...

2020-03-18 阅读全文

由于不少青少年存在着生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成熟程度的矛盾,在心理上往往很幼稚,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不知道应该怎样掌握分寸、控制自己,所以过早地恋爱往往没有好结果。这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都不利...

2022-04-07 阅读全文

正确对待孩子的入园分离性焦虑 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 等情绪。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研究表明:幼儿对其亲人的依恋 程度越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

2020-10-10 阅读全文

我自己会穿鞋子了 我们班有几个小朋友刚开始来园的时候,午睡后自己不会穿鞋子,起床后就站在那里,不穿鞋子也不说话等着老师。我发现后,一边帮他们穿鞋子一边告诉他们,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学着做,并让他们看我是...

2021-01-2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