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异常家长莫忽视

发布时间:2021-09-21

怎样教育孩子。

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孩子异常家长莫忽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读:孩子恋物、暴露、易装、偷窥,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的不良行为,对此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也不能过于追究,毕竟孩子还小,这也是他们成长的一个阶段。

很多儿童会有恋物,易装等行为,父母往往觉得这些只是儿童爱玩的表现,其实,这些行为可能预示着孩子的性“异常”。

请注意,我在标题中的异常是带有引号的。这个“异常”是指在成年人社会中出现这样的性表现我们便会称为异常,而在儿童的世界,这些性表现却是不能够冠以“异常”的,但目前我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来表达,所以只好以加引号的异常来说了。

那么,这样的一些性表现有哪些呢?

一、恋物

儿童的恋物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人身体的一个部分,比如脚、头发;另一类是与他人身体有关系的物品,比如丝袜、内衣等。这里的“他人”一般是指儿童爱恋的一个人。这里讲的恋物是伴有性的活动和性反应的。

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5岁男孩,近来发现他常常拿妈妈的尼龙丝袜玩,发现妈妈穿尼龙丝袜就会抚摩妈妈的腿,玩妈妈的丝袜时伴有面红、气粗、勃起等性高潮的表现。要求要穿妈妈的丝袜,妈妈不给,孩子就偷偷的玩,将妈妈的丝袜藏在枕头里,每天睡觉也用手捻着玩。妈妈越是阻止孩子玩丝袜,孩子对丝袜的兴趣就越强烈。这个案例中孩子恋物的对象就是与他人身体有关系的物品。

案例二,3岁男孩,有手淫,手淫时知道关上门,但在手淫时喜欢一手摸弄别人的脚,一手摸自己的生殖器,平时摸别人脚的时候有阴茎勃起等性反应。这个案例中孩子恋物的对象就是他人身体的一个部分。

案例显示,有的儿童的恋物行为在6岁以后就逐渐减少或消失了,但不是每个孩子这样的行为都会消失的,有多少比例,目前我不知道,我期待有更多的人对孩子这样的行为来进行相关的研究。

二、暴露身体

一些儿童喜欢脱光衣服,或脱光自己的裤子,一丝不挂,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在我的案例中有一个3岁男孩,不管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要将裤子脱光,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老师配合,他一脱下,马上就给他穿上,这个持久战将近半年,最后孩子终于不再脱裤子了。还有一个案例是4岁男孩,一回家就要脱衣服,脱得一件不留,冬天也不例外,家人拿他没有办法。

儿童时期,喜欢暴露自己的身体是他们的天性,儿童的行为中带有我们祖先生活的痕迹,随着他们对成年人社会规范的认识,他们逐渐就会懂得去遵守这些规范了,当然,这需要时间!

三、易装

女孩不愿意穿裙子,要穿男孩那样的裤子,男孩要求穿漂亮的裙子,这是许多爸爸妈妈遇到的问题,该怎样理解孩子这样的行为?该不该满足孩子这样的要求?儿童对异性服装的好奇,想穿一穿,我想是可以满足孩子这个要求的,在满足孩子这样的要求的同时,要告诉孩子他的性别,他(她)应该穿什么样的服装,一段时期(可能半年,也可能要一年),孩子就喜欢穿符合自己性别的服装了。有的妈妈自己就喜欢穿中性的服装,但却为女儿不穿裙子焦虑,这样的妈妈应该用自己的打扮来影响孩子,如果你喜欢看女儿女性味的打扮,而你自己的打扮却是中性的,你是没有办法改变女儿的,母亲要知道,你是女儿成长中不可替代的榜样。

四、偷窥

儿童时期,特别是3~4岁的儿童喜欢看父母的裸体,但很多父母不让孩子看,特别是异性父母。这样的结果只会激起儿童对父母身体更大的好奇心。为了满足这个好奇心,儿童就会采取偷看父母身体的方式,比如,乘父母换衣服的时候找很多的借口突然闯入房间,父母洗澡的时候扒门缝偷看等等,这样的行为如果我们用成年人社会的道德伦理标准去评判,就会歪曲儿童,儿童这个行为的目的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已。

当我们的孩子有以上这样的一些性表现的时候,不要用成年人社会的道德和伦理去评判儿童的行为,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符合儿童天然的表现,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儿童认识成年人社会的道德和规范,让他们的行为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逐渐符合这个社会的道德和规范,这就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过程。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孩子“心理异常”大盘点


别以为孩子小,别以为他们一派天真,其实小小孩的心理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会通过一些小动作间接表现出来哦。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行为异常,注意心理问题


许多年轻父母面对孩子表现出异常行为时,往往感到疑惑,不知哪些是该重视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在此,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些6岁以下孩子的常见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另外,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等问题。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所占比例较高。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莫用硬手段对待任性孩子


导读:有些时候,孩子表现出“固执”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父母不可一味指责、惩戒。

场景:

“妈妈,给我巧克力!”玩得满头大汗的林林跑回家里,对妈妈说。

“下楼的时候不是刚吃过吗?再吃牙会坏的。”妈妈不同意。

“我就要,就要!”林林跺着脚嚷起来。

“闹!再闹你爸爸回来又该揍你了。”

妈妈虽这么说,还是从盒子里取了一块巧克力递给他。不料林林嫌少,把巧克力一摔,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妈妈无奈地将整个糖盒送到他面前,林林这才破涕为笑,抓了一大把跑出去了。妈妈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唉,这孩子,总是这么任性。

分析:

林林是奶奶带大的。从小被视若掌上明珠,有求必应。林林想买什么玩具,爸爸妈妈说不买,爷爷奶奶就掏钱。一来二去,林林有主意了,说他他就闹,有时一闹一两个小时,他爸为此没少揍他,可好像也不起什么作用。

由此可看出,林林的任性、固执同成人的溺爱放纵以及教育不一致有关。任性的孩子,长大了就可能发展为刚愎自用、钻牛角尖的人,很难与人和睦相处。你自己要清楚,也必须让孩子知道,人生活在社会中,是需要有所限制和约束的;只有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因此,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纠正他的任性与固执。

办法:

首先,要从根子上去除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对林林而言,就是要纠正溺爱与放纵,纠正成人对他教育的不一致。

对具体的任性行为,你不能硬来,可试试以下方法:

转移注意力。在孩子表现出执拗时,父母可先采用转移的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玩水,你可以告诉他,天冷,玩水容易感冒,咱们出去打球好不好?小朋友都在外面玩呢。孩子可能就会高兴地放弃玩水的念头而跟随大人去打球。

暂时不理睬。转移的方法收效不好时,可以“暂时不去理他”,父母可视情况采用沉默和“禁闭”两种形式。沉默是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哪怕孩子滚到地上也当看不见;或当孩子闹得凶时,用神情制止。沉默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孩子看闹了半天,引不起父母关注,一般就会偃旗息鼓。

假如沉默不起作用,就可以将门带上,让孩子独处一会儿。当然,屋里不能有危险品,也不要有孩子能玩的东西,以防惩戒作用被削弱。孩子在屋里哭闹,父母不要理他,孩子闹一会儿感到没趣,就不会再固执了。“禁闭”的时间不用长,但父母的态度必须坚决,这样才会有好效果。当然,在这之后,还是要跟孩子讲清为什么不能那么做及父母不同意的理由。

赏罚并用。当孩子任性胡闹之时,给孩子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再闹下去,将得到某种奖赏;一种是闹下去,会受到处罚。孩子在听清两种结果后,通常会放弃吵闹以获得奖赏。这时父母要抓住时机给孩子讲明道理,让他明白,正当的要求,父母会同意;不正当的要求,闹也是没用的。

不过应注意的是,有些时候,孩子表现出“固执”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父母不可一味指责、惩戒。那么,哪些“固执”行为是可肯定的呢?

首先,是孩子的正当行为被忽视或粗暴干涉后出现的执拗行为。例如,孩子正玩得兴头上,父母不由分说,拽上就走,孩子就可能会哭闹着不愿离开。孩子也有自尊心,不尊重孩子自然会受到他的反抗。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可先告诉孩子需要做什么事了,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把将要做的事与孩子的游戏联系起来。如,该睡觉了,带上正在玩的娃娃一起睡。

其二,是孩子认定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时候,会执拗地“坚持真理”。比如,平日家中来了客人,孩子拿糖果招待,会受到赞扬,但如果忽然来了一位患糖尿病的客人,就会拒绝吃糖,孩子不理解,硬是让客人吃。这时,只要给孩子讲清原因,让孩子去拿些瓜子招待客人,孩子就会兴冲冲地当好小主人的。

其三,是父母本来答应做而违约的时候,孩子也会表现得很固执。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在答应孩子前,应该考虑好可行性,不要糊弄孩子,也最好不要随便违约。实在做不到,要向他解释清楚,这也是对孩子守诺言、讲信用的一种教育。

孩子最不可忽视的品格


坚强是儿童不可忽视的品格

美国心理学家威蒙曾对150名有成就的智力优秀者做过研究,发现智力发展与三种性格品质有关:一是坚持力,二是善于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三是有自信,不自卑。可见,坚强的性格对人生十分重要。那么,父母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呢?

制定合理目标

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其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要具体明确,让孩子明白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达到目标。长期目标则要定得高、远,最好有具体榜样,使孩子易于理解和接受,并肯努力去实现。一个心中有目标的孩子,会表现得坚毅、顽强和勇敢。

给予自由空间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失败,他需要父母给予他不断尝试的机会,父母要尽可能地让孩子独立活动,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孩子会在最终达到目标时,获得一份满足感,并因此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设置必要障碍

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困难中磨练出来的。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更要让孩子学会凭借坚强的意志去战胜它。

适时激励表扬

赞扬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孩子意志的锻炼。特别是对幼儿,父母要注意在孩子通过努力而表现出点滴进步的时候,适度地给予肯定和赞赏。温存的微笑,亲切的抚摸,友好的合作,对于孩子都是鼓舞。

一般地说,胆怯的孩子意志品质都较为脆弱,父母更应该注意放手让他自己活动,积极鼓励他,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而天性活泼、好表现的孩子,要多给予指点,多约束,给他创造“逆境”,多设障碍,磨练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

孩子的创造潜能不可忽视


对于创造性这个词,其实我们一点都不陌生。然而提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许多家长可能会很不以为然,认为这不是孩子成长的重点。

但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教育学家刘佛年教授说过:“你如果仔细观察儿童,看他们的游戏、图画、手工、劳动、唱歌等,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儿童都不是机器人,都不是只按老师讲的、家长讲的去做去说。他们所说的、所说的一切当中都有自己的创造因素。即使在你认为不聪明的孩子的言中,也都在丰富的创造性。所以应该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力。那么,为什么有些成人以后有创造力,有些人却没有创造力呢?我看,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关。你培养它,它就成长;不培养它,它就萎缩。”

只要细心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孩子,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在做什么游戏,就会发现:原来我些娃娃们的小脑袋中还真不简单呢!作家长的可能都看到过,自己的小宝宝拿出她的洋娃娃在做各种游戏,有时候,她把你的绒线针拿来给娃娃打针,因为她想布娃娃会生病的;有时候,她又拿来一根绳子,两头各系上一钮扣,当作听筒,给娃娃检查起身体来了;有进修,她用手帕盖在娃娃的身上,一边拍娃娃,一边还唱着儿歌在哄娃娃入睡......大家还可能看到自己的孩子用积木搭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孩子会告诉你,这是一个动物园,里面有好多的小动物;那是比北京白塔还高的大楼;那些一个很好的儿童乐园,里面有飞机、飞马、飞碟等。这里面,不就包含了许多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美丽的幻想吗?人类的众多的发明创造不也就是从幻想之中得到启示的吗?

你如果到幼儿园去你会看到:在沙坑边,许多天真的娃娃在那儿“堆小山”、“造房子”、“搭小桥”......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会高兴地回答:“我们在造动物园。”多大的口气啊!你要是走到活动室,那就更丰富多采了,有的孩子用粘土在做各种玩具,有些孩子在玩着扮演角色的游戏:“售货员”满面笑容地接待着“客人”,“妈妈”带着孩子在挑选自己喜爱的各种玩具,有小飞机,有小汽车,有建筑模型,还有洋娃娃、小皮球等。孩子在红嬉中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想像力、思维力、制作能力,探索并“改造”着自己周围的世界。你能说,他们的慊没有创造的潜能吗?

当然,以上种种,只是孩子们通过平时的观察、积累,对成人的模仿而形成的,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阶段,还只是一种潜在的才能,它有待于培养和发展。

可见,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身为家长者,不可熟视无睹。

喜欢《孩子异常家长莫忽视》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教育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升小 莫忽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 许多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家长们,都不可避免地在临近小学报名的时候焦虑心慌,其中希望幼儿园提前教习拼音、算术甚至英语单词的家长最多,原因无外乎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表示,新晋小...
    2021-01-25 阅读全文
  • 家长要关注孩子哪些异常信号 近日,广东汕尾一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海丰某幼儿园变态女老师用脚夹击男童下体”的网帖及上传相关视频被疯传。这让许多父母既担心又愤怒:平时自己在家都舍不得动孩子一根手指头,凭什么让幼儿园老师这样来欺负?...
    2021-05-12 阅读全文
  • 上兴趣班?四大误区莫忽视 暑假来了,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希望能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但是各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你们是否走入了以下误区呢? 父母让孩子上兴趣班是否走入误区 误区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
    2021-02-05 阅读全文
  • 莫对孩子期望过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期望过高,学生老是达不到,自然有损其信心的树立与巩固;期望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即能达到,自然谈不到树立信心。只有期望适中,才有助于自信心的树立与巩固...
    2020-12-10 阅读全文
  • 孩子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才能特征 综观中外神童,好像他们天生就有一种资质,或是源自内力或者外力的作用,他们对于世界事物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或者在某一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博闻强记,喜欢阅读,热衷于艺术,甚至达到废忘食的地步……然后家庭...
    2022-01-26 阅读全文

许多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家长们,都不可避免地在临近小学报名的时候焦虑心慌,其中希望幼儿园提前教习拼音、算术甚至英语单词的家长最多,原因无外乎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表示,新晋小...

2021-01-25 阅读全文

近日,广东汕尾一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海丰某幼儿园变态女老师用脚夹击男童下体”的网帖及上传相关视频被疯传。这让许多父母既担心又愤怒:平时自己在家都舍不得动孩子一根手指头,凭什么让幼儿园老师这样来欺负?...

2021-05-12 阅读全文

暑假来了,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希望能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但是各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你们是否走入了以下误区呢? 父母让孩子上兴趣班是否走入误区 误区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

2021-02-05 阅读全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期望过高,学生老是达不到,自然有损其信心的树立与巩固;期望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即能达到,自然谈不到树立信心。只有期望适中,才有助于自信心的树立与巩固...

2020-12-10 阅读全文

综观中外神童,好像他们天生就有一种资质,或是源自内力或者外力的作用,他们对于世界事物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或者在某一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博闻强记,喜欢阅读,热衷于艺术,甚至达到废忘食的地步……然后家庭...

2022-01-2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