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厨房教育”
发布时间:2021-09-18 家庭安全教育 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据说现在“厨房教育”在国外很火,而我们家小侠一不留神也追了一回潮流。说起我们家小侠最爱呆的地儿,既不是游乐场,也不是公园,而是厨房!
厨房成为小侠的最爱本是情理之中,因为作为“大厨”妈妈和奶奶的贴身男秘,跟着妈妈奶奶去工作间最是顺理成章。何况,那里面还有小侠热爱的水兄弟,有他好奇的盆盆碗碗,和他急于想弄清楚的液化气。
在大人的呵斥声里,死皮赖脸的小侠淘过米洗过菜刷过碗和筷子,甚至开过液化气,当然这一举动屁股是要付出代价的。但看到孩子如此热爱厨艺,大人们灵机一动,何不培养一下孩子这方面的“特长”?
于是,奶奶和面的时候,会高呼:“宝宝,帮帮忙。”小侠就屁颠屁颠地跑去帮奶奶扶着面盆。奶奶要做手擀面,为了安抚小侠那颗急于劳动的心,就教给孩子唱童谣:“擀杖擀,擀大片;刀儿切,切丝线,煮在锅里乱转转。”小侠背得滚瓜烂熟,还能添加一句“吃面条喽。”
至于包饺子包包子的时候,小侠会煞有介事地拿起属于自己的小擀面杖擀皮儿,顺着擀三下,斜过来擀五下,动作标准利落,除了面皮儿有点厚,那圆形愣是被整得像模像样。在擀面之余,小侠还会用小手把面团乱捏一气说成鸡呀鱼呀发挥一下想像力,更喜欢把面粉抹在脸上,那可是纯天然的美白剂啊,充分满足了小侠的臭美心理。
后来,爸爸用压面机压面条,这小小的物什一出台,就让小侠好奇不已。爸爸和小侠分工合作。爸爸只负责往机器里“填料”,小侠提供“动力”。这一通体力活下来,孩子累的大口喘气,“擀大片,压丝线,宝宝好,真能干!”呵呵,老爸灵机一动的顺口溜,把孩子乐得嘎嘎的。Yjs21.cOm
据说现在“厨房教育”在国外很火,而我们家小侠一不留神也追了一回潮流。
现在么,小侠正在妈妈的帮助下练刀工——把一段用来包饺子的长面团切开,小家伙的小手被妈妈的大手握着,小脸绷得紧紧的,神情很严肃,一下,两下,呵呵!切得不错,孩子笑了,妈妈更乐:“说不定不久以后,我们就能吃到小侠包的小饺子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庭教育概述、家庭教育的内容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在家里或家庭开展的教育。具体说,就是父母或长辈在家里开展的对子女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传统上以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正规的课程、教材、教法、甚至认为家庭教育是随意的。
这在某些情况下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样理解家庭教育显然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家庭教育也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活动,尽管它没有学校教育中那样的教材,但它的内容是固定的;尽管它不一定像学校那样坐在教室中接受教育,但家庭处处是教室;尽管它的教学方法看上去“不专业”,但活泼的形式恰恰是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的真谛是通过无形的方式实施有形的教育。然而,对特殊儿童而言,其家庭教育的某些内容则体现出自己的特点。例如,聋儿的听力语言训练需要和学校教育相似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对此,特殊儿童的家长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家庭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即把儿童培养成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贡献力量,自己生活幸福的守法的公民。
当然,不同的家庭,对教育目的的表述可能是不同的,但守法、健康快乐、幸福生活的目的不变。
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教育目的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具体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措施上相应增加一些而已。
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然后才是决定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
一般情况下,家庭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令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潜能充分发展和遵纪守法。这四个方面又可以概括为三种具体任务,即健康身心、塑造人格和辅导功课。大体上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分成下列几个方面。
1.塑造社会需要的内容。社会需要的内容的含义或范围非常广泛,大到法律法规的遵守,小到买东西排除都属于这个范围。
2.矫正缺陷和不良行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之一是祛邪扶正。那么,那些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缺陷行为和不良行为,如撒谎、偷盗等都是需要矫正和消除的。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既是儿童上学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也是他们将来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4.文化知识的辅导。在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各个年级,文化知识的辅导已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5.成家立业的内容。成家立业的内容实际上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之一,它包括的内容很多,例如恋爱、婚姻的内容,理财的内容,生儿育女的内容,处理家庭矛盾与关系的内容等。
对特殊儿童而言,家庭教育还要加上一些针对不同儿童特点开展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
家庭教育中的暗示教育法
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是要求了,但孩子不按照我们说的话去做,我们不要一味的抱怨孩子,而是要去找方法。我们经常用的方法是鼓励等等方法。今天我来介绍一种暗示法,也许用后会有不错的收获,而且能给孩子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家庭中的暗示教育,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直接暗示即把自己的意思直接提供给孩子。例如,涵涵的妈妈发现涵涵没有洗手就准备吃饭,便笑着对涵涵说:“吃饭前洗手的孩子是好孩子,妈妈最喜欢这样的孩子。”涵涵二话没说,就欢欢喜喜地把小手洗干净了。
间接暗示间接暗示是指把自己的意思借助其他事物或行为间接地提供给孩子。例如
,红红这两天吃饭常常把饭粒掉在地上,妈妈发现了,一声没吭,随即放下自己的碗筷,蹲在地上捡饭粒。红红见妈妈这么做,顿时脸红了,也放下碗筷捡饭粒。
反暗示这是外界刺激物的暗示引起相反的反应的一种暗示法。“激将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例如,上幼儿园大班的浩浩,闹着要妈妈陪着睡觉,他爸爸在一旁说:“哟,浩浩昨天还不服是‘胆小鬼’,怎么今天就成了‘胆小鬼’了,连一个人睡都不敢?”这种巧妙的反暗示,往往能起到正暗示所起不到的作用。
暗示可以有人施授,也可以创设情境来施授。家庭的环境暗示,也是对孩子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
暗示教育的魅力在于,家长不是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是当面斥责孩子,而是用暗示、诱导孩子去思考和领悟,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因而既不会使孩子丢面子,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也不会破坏家庭气氛,这不会使孩子萌发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要善于捕捉暗示教育的时机,创设暗示教育的情境,灵活地运用暗示教育的机制。当然暗示教育法也不是万能的,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脾气以及错误类型等,只有掌握了灵活性和主动权,方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中的“一致性”
家庭教育中的“一致性”
从孩子呱呱落地起,每一位孩子的成长都时刻牵动着父母、祖辈们的心。而对于孩子的教养,不管是父辈也好、祖辈也好,都是尽心尽力,可谓“一切为了孩子!”但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父母的意见与祖辈们不一致的情况,如天冷了,父母希望孩子能少穿些衣服,多运动,增强体质,可长辈们生怕孩子冻着,必须得多穿衣服。当父母在练琴时给孩子多提几个要求时,长辈们总会袒护说孩子还小,这么练要累的。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无理要求,时常会在爷爷奶奶那里得到满足。可见,一方面,父辈们可能接受新知识多且快,倾向于科学的方法教养孩子,而另一方面,由于祖辈们阅历经验丰富,往往凭经验出发教养孩子。但久而久之,这种不一致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对孩子是非观念的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等都会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如何将祖辈、父辈对孩子的爱拧成教养孩子的一股合力呢?我想,能否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正确看待祖辈的育儿经验。经验并不总是过时的、不科学的,如父母们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让孩子学这学那,给孩子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与时间去享受童年的快乐和美好,接受老人经验中的合理成分。
二、加强与长辈的沟通。平时就一些教养孩子的问题向长辈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一同商议,取得一致。既尊敬了长辈,又加强了彼此间的理解。我想真正对孩子有用的做法肯定会得到双方的认可。
三、充分利用书本。可以有意识地订阅一些杂志、报刊,放在家中供祖辈们阅读。时间一长,祖辈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学会用书本的知识去教育孩子。
四、积极与老师相配合。利用幼儿园的半日活动开放日、接送孩子、家访的机会和孩子的祖辈沟通一些孩子的问题,引起他们的重视,正视孩子的不足。
总之,家庭成员的祖辈与父辈们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应达成共识,坚持对孩子的教养的一致性,必将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
日本重视孩子的“厨房教育”
当很多中国妈妈为孩子细心准备一切,事无巨细地为孩子代劳一切的时候。日本的孩子正在把厨房当成最热门的“游戏场所”。厨房教育越来越受到日本年轻一代家长的青睐。
在日本,儿童料理食谱竟然成了畅销书,这类图书图文并茂,是专门写给孩子们看的。是那种孩子一看就能明白的食谱书。而且会有一种立刻想冲进厨房跃跃欲试成为小厨师的愿望。
家电市场当红的是“儿童专用厨具”,电视台正在叫座的节目是NHK的“儿童烹饪”。幼儿园开设了“烹饪实习课”。
日本人认为,“做家务事”是每个人最低限度的生活能力,也是增进家庭生活的情趣、建立儿童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分男性或女性。
日本年轻的妈妈认为,家务事能处理得好的男人,人际关系绝对不会太差。对他们来说,劳动,并不意味着辛苦,令人难耐。相反,洗车、除草、晒衣服,共做家务成为增加亲情的快乐时光。
山口理惠子是一家宾馆的财务主任,她有一对7岁的双胞胎儿子,她正在把厨房开辟成双胞胎的“娱乐天地”。她对朋友说:“他们在读书之余,为什么不能以‘家务事为娱乐?”当然,她并非漫无章法任由孩子在厨房里玩耍,她阅读有关厨房育儿的书籍,也到幼儿园开办的“烹饪实习”课里见习。在烹饪前,她还会将食物的营养、厨具的使用方法向孩子做一番说明,尤其是菜刀和火的危险性。
理惠子主张在整个烹饪过程中,只要在安全范围内,从头到尾完全由孩子作主。
很欣赏这种让孩子走进厨房的教育。
能做家务事、做好家务事,是一门需要从小培养、学习的生活艺术。运用到身体和五官的家务劳动是一种比游泳更均衡的运动,经常做可以得到令人惊喜的成果。孩子用双手敲敲、打打、揉揉、拉拉,也等于是在经历疼痛、辛酸、得意、快乐等各种不同而丰富的情绪,这种经历能够使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更加自信。
家庭教育的“度”
想要气球升天,就得给气球充气。充的气不够,气球上不了天;充的气过多,气球也许会bump…一声爆炸掉;只有适量的气,气球才会既飞得高又飞得远。这种现象给我们生活中的启示就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家庭教育同样如此。身为家长大人也应认真严格地把握家庭教育的分寸尺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小英雄们的健康、和谐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家庭教育的度呢?建议家长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教育目标适度。在家长望子成龙心态的影响下,往往对孩子期望过高,对孩子教育的目标定得过高,以至于揠苗助长、强其所难。这样必然会在大人与孩子之间产生逼迫与逆反的矛盾冲突,对孩子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对孩子的适度期望是必要的。适度的家庭教育目标,一定是孩子跳一跳可以够得到的,也一定是家长自身的指导、参与条件能胜任的。
2.教育方法适度。在不正确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家长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很容易走极端。一是过度娇宠。过度的关怀和无原则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确立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的锻炼机会。二是过度严厉。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材”。在这种情况下,性格倔强的孩子会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变得性格暴躁,行为粗野;性格懦弱的孩子,则会产生恐惧心理,学会欺骗撒谎。真正爱孩子,就要成为一个感性和理性并存的父母。
3.教育内容适度。目前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他们把家庭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的延伸,把课本的知识性内容当作主要课程,错误地认为孩子有了知识就有了未来的一切,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未来事业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过度重视智育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会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更会阻碍孩子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甚至导致人格的缺失,给一生带来不良影响。
4.表扬要适度。时下,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中,“赏识教育”似乎成了口头禅。的确,对孩子要多夸多表扬,表扬有点像精神上的兴奋剂,可以让人精神振奋,自信倍增。但表扬也要有节制、有原则、有具体目标,否则表扬多了反而会适得其反,助长孩子的虚荣心,降低抗挫折的能力,影响心理健康。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有成绩表扬鼓励,有缺点批评教育,宽严有度,刚柔兼济。
激励教育在家庭中不可忽视
若想孩子不断进步,达到父母期盼的目标,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而其中父母的心理激励则是一把挖潜启智、培养孩子正常发展、快速成长的金钥匙。在激励孩子方面,家长可通过理想、行为、关怀和兴趣等多方面激励入手。
理想、目标激励: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条件和特长为其设计奋斗的大目标,时时鼓励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拼搏,不断为孩子增加前进动力。当然,理想激励尤其要注重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教育,克服名利思想的影响,确立了理想,还要帮助孩子树立恰当的小目标,循序渐进,促其实现大目标。
行为、榜样激励:“身教胜于言教”,父母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孩子;用正面的教诲开导激励孩子;用满腔的爱心去关怀、体贴孩子。父母还要经常提供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教育激励孩子,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也可把邻里品学兼优的孩子作为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鼓励孩子向他们看齐。
关怀、表扬激励:父母对孩子不仅要从生活上关心,尤其要从精神上、心理上关怀,不仅关心其智力因素的培养发展,而且要关心其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形成激励。特别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严格要求正是出于对他的未来的负责与关怀,是对他真正的爱。在家教中,对孩子每一点滴进步应及时肯定,给以表扬激励。特别当孩子受到挫折时,要从正面说服,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树立新的起点,奋起直追。
动机、兴趣激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和竞赛,积极为孩子创造条件,特别要注重智力投资。培养兴趣也是学习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要从学习条件、环境、心理因素等多方面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源头活水天天来,水到渠成步步高,尤其是对特长的培养,更要注意兴趣激励,才会产生较强的动力。
家庭教育中的奖罚措施
★奖惩不当会造成负面影响
对孩子的教育,该奖不奖,该罚不罚,这是最典型的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高兴了就奖,生气了就罚,这是最不负责任的家庭教育。生活中,父母们对孩子这种奖罚不明的现象经常出现,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尽管人们对于如何对孩子进行奖惩还存在很大争论,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青少年处在是非观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当的奖励可以让孩子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心态,适当的惩戒可以培养孩子高度的责任感以及适应学校和社会要求的能力。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奖励或惩罚不当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小华从小因为父母工作忙而一直住在农村奶奶家,在他七岁的时候,父母把他接回城里一起生活。他爱劳动,关心集体,学习成绩中等。但是由于他比较贪玩,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为此老师不断地向他的父母告状。加上他在农村养成的一些不讲卫生和不太文明的习惯,父母和哥哥经常对他谩骂甚至责打。用他妈妈的话来说:“在家里没有他说话的余地”,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都非常不好。
他曾经对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同学说道:“我不喜欢这个家。”他非常惧怕父母和哥哥经常对他的惩罚。为了逃避惩罚,他学会了说谎;为了报复父母和哥哥,他多次偷窃家里的钱物。到了初中,他依然得不到家人与老师对他的信任,为此他丧失了信心,曾经三次离家出走。
以上事例说明,惩罚的效果不但很差,而且惩罚的结果往往只能使孩子变得粗野、迟钝,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这种惩罚破坏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联系,父母的教育也很失败。有很多孩子,最初害怕父母的责打,然而时间长了,开始变得麻木不仁、我行我素。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奖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
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父母在对孩子奖罚之前,没有弄清奖罚的目的,而且在进行奖罚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奖赏、惩罚的目的是什么?既不是为了父母情感的宣泄,也不是为了展示父母的教育艺术,而应该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主张对孩子进行激励教育,孩子需要适度的鼓励,这有助于他们信心的培养。奖励和惩罚是两种相对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对孩子奖罚要以奖为主,孩子有进步就会得到奖励,哪怕是一点点。不过,孩子也需要适度的“惩罚”教育。在提到惩罚教育时,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总是把它与训斥、讥讽、挖苦、污辱或者罚站、罚跪、拳打脚踢等“体罚”相联系,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不少专家认为,家庭教育固然不能提倡用简单粗暴的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但必要的处罚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不过父母在处罚孩子时要抓住时机,而且要罚得口服心服,这样才能起到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效果。
与惩罚相反的是,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奖励就过于随意了,动辄给孩子金钱、物质的许愿和奖励,这样做开始的确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慢慢地就不尽如人意,导致了孩子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甚至发展到孩子把学习作为交换奖赏的筹码。
奖励能给孩子鼓励,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而惩罚是为了削弱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有错,必须惩罚;做好事也应该奖励。这是父母教育孩子,使他们的行为遵循正确的准则。不过,父母在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时一定要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那么,父母想奖励孩子时该怎么做呢?
★精神与物质奖励并重,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的原则应是精神与物质奖励并重,但是精神奖励要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怎么做”、“为父母而怎么做”的心态。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努力学习,建立良好品质,不能用金钱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自己觉得喜欢学习,把学习看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喜欢表扬与荣誉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低龄孩子,物质奖励需要是能够满足的,而精神上的奖励需要却是无穷无尽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奖励应该精神与物质并重,而且应该偏重精神奖励。
奖励的目的要明确
事先对孩子讲明应该做到哪些条件才可以得到奖励,使孩子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当然,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否则孩子会因难以实现而放弃争取。
奖励要及时
如果孩子已经达到了奖励的目标,父母要马上给予奖励,否则时间一长孩子也忘了奖励的原因,这样就失去了奖励的作用。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奖励孩子良好的行为,比如,孩子考试门门优秀,兴高采烈地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没想到妈妈只顾忙着干自己的事情,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好的,等我忙完了再说吧。”此时孩子就会非常失望,觉得妈妈并不关心自己,自己学习再优秀再努力也没有用。
不用金钱奖励孩子
父母不要用金钱来奖励孩子。因为父母用钱来奖励孩子,可能会使孩子产生金钱万能的思想,而且会产生对金钱的盲目崇拜,是弊大于利的。所以父母经常用金钱奖励孩子,其实最终只能危害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鼓励和认同是不可或缺的。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奖励必须是纯洁的,着力于精神的,有益于心灵的,而不是沾满铜臭味的。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可能还会出现不良的行为,都有受父母惩罚的时候,如何使孩子在惩罚中进步、提高,又不会因为惩罚而使孩子心头积聚孤僻怨恨的情绪,进而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和,这其中也有一些学问。
★犯错就要处罚
如果孩子生气时把一片玻璃打碎,虽然他可能不是故意的,但是父母也要教育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然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他仍要负赔偿之责。
另外,父母对孩子惩罚时要实事求是,偏离事实的指责,孩子是不会服气的,也达不到惩罚的效果。同时,惩罚要注意场合,当众指责孩子,会极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惩罚要及时
当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时,父母应立即进行惩罚,使孩子建立不良行为与惩罚之间的条件联系,否则惩罚的作用会减弱,而失去了效果。
惩罚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释一遍惩罚的原因,否则孩子不懂他们为什么受罚。
要教而罚
父母要把要求对孩子讲清楚。假如你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业才准看电视,你就要对他讲得清清楚楚,让他记在心上。如果你发现孩子不做功课而先看电视,你就罚他几天之内不准看电视。你先要定下你的要求,他犯了再惩罚,不可不教而罚。
惩罚要言出必行
当孩子犯某一种过错时要惩罚他,如果父母警告过他,那么在他犯错后,就一定要实行惩罚的诺言。假如不处罚,你以后便难以下达命令,你的惩罚也就失去了作用。
父母应针对孩子的老毛病,制定清楚明确的规则,让孩子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违反了哪些规则会有哪些相应的惩罚,从而规范孩子的行为。同时要让孩子知道,所受的惩罚并不是针对人,而是针对错误行为。这样,虽然孩子会体会到惩罚带来的痛苦,却不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阴影,而只是让他们牢牢记住了自己所犯的过失,痛下决心改正。这里提醒父母尤其注意的一点是,惩罚的方式要适当,千万不能用成年人的尺度去衡量或要求孩子,以免在无意间伤害孩子,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无法抹掉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