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庭极端教育易致儿童“心病”

发布时间:2021-09-17

家庭安全教育。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家庭极端教育易致儿童“心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年3岁的小综,要上幼儿园了,父母把他从老家接回来。由于在祖父母的溺爱中长大,小综在爸爸妈妈面前也当起了“小皇帝”。面对不听话、固执的儿子,父母对他的蛮横无理进行了指责。小综有一天突然说出:“爸妈死了才好呢!”专家表示,儿童心理出现问题,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外,家庭教育的缺失越来越占主导位置。家庭极端教育极易令孩子出现紧张、焦虑、退缩、恐惧等情绪问题,引发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

误区:只有一个孩子,给他最好的

分析:过分骄纵,小孩“脾气大”

小综的行为就极具攻击性。“攻击性行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阶段主要表现为吵闹、惹是生非,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他们口中常说诸如‘不喜欢这个’、‘不跟你好了’、‘烦死了’等”。

谢海燕指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父母脾气暴躁,当孩子的行为令其不满意时,训斥、打骂,为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模型,形成了攻击意识。在溺爱娇惯纵容孩子的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常表现出任性、蛮横、不讲理。家庭成员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并将分歧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如孩子犯错时,有批评、有训斥、有体罚的、也有哄骗的,孩子与大人意见相左无法侍从,极易产生强烈的攻击意识,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误区:“吓一下,小孩就听话”

今年8岁的芊芊一直有“肚子疼”的毛病,且经常在早晨上学前“发作”,医生检查后诊断,肚子疼是假的,由于恐惧上学而患上了焦虑症才是真的。

“小孩子不愿离开父母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心智的成熟,应该逐渐形成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谢海燕分析,较焦虑的孩子一方面是先天素质、个性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家长的言行有关。

她指出,儿童焦虑症常见是分离焦虑,多发病于学龄前期,主要表现为儿童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反应。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他们可以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还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这些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

误区:“不打不成才?”

6岁的花花很喜欢说话,坐着几分钟就自言自语地说个不停,有时妈妈在看电视,身边的她仍然说个不停。更严重的是,今年开始,花花越来越喜欢说谎,一会儿说同学欺负了她,一会儿又说自己考了100分。

“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需要关心的要求,当孩子一次偶然的说谎或者眨眼后,家长注意了,关心了,就可能在孩子心里产生影响。”谢海燕表示,有些家长习惯以打代教,一发现孩子说谎就是一顿痛打,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甚至会令孩子不断“改进”说谎技术来对付家长的打骂。

专家有SAY

“成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多是在童年引起的,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重视”。谢海燕表示,“造成儿童压力引起心理疾病的情况主要是由家庭原因决定的。”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谢海燕分析,一种情况存在于放纵型家庭,家人对孩子过度溺爱,孩子习惯索取,不懂得奉献。一旦进入学习氛围,在学校严格的教育方式下,容易形成焦虑、偏执、脾气暴躁等心理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专制型家庭,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回避的性格,成长过程中,在学习的压力下,容易形成心理疾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哪种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易接受?


父母爱孩子,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正因为爱,父母才会费尽心机地教育和引导孩子。但这种教育和引导一定要以孩子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一颗智慧的心。

孩子性子犟,总是不听话,不少父母常为此对孩子采取粗暴手段。殊不知,打骂责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我讲一位外国父亲与其孩子们的故事:有一天,这个家的几个孩子向父亲提出一个要求,他们想看某部限制级的电影。他们举出了种种理由,如影片被列为限制级是因为它隐含色情内容,但这些内容从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现过;它的语言相当优美,有利于我们学习口语表达;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听完所有的理由,父亲依然坚决地回答:“不行!”

到了晚上,父亲问,是否愿意品尝他烘烤的含有果仁和巧克力的蛋糕。果仁和巧克力一向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食品。他对孩子说:“我选用了你们最喜欢的配方,而且添加了一些‘新花样’”。孩子们问是什么新花样,父亲平静地回答:“在蛋糕里加了点狗粪。”接着,这位父亲又向孩子们保证,新添的狗粪只加了一点点,丝毫也不影响蛋糕的美味,他说自己花了很多心血来烘烤蛋糕,温度和时间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这个蛋糕的口味肯定是一流的。他一劝再劝,孩子们依然无动于衷——没有人愿意尝一下那些蛋糕,哪怕只是一小口。

于是,这位父亲告诉孩子,他们想看的电影就如同这种用果仁和巧克力做的蛋糕。人们习惯的思维往往会诱使人们相信一点点邪恶无关紧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正如那一块蛋糕,哪怕只加了一点点狗粪,都会使美味佳肴变得令人作呕。父亲说,虽然电影行业让人们相信今天大多数电影老少皆宜,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这位父亲的一席话让孩子们心中敞亮了,孩子们此后再没提过要看限制级影片。好一个睿智的父亲,他的做法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一个掺了狗粪的蛋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让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该如何取舍。

家庭教育6个误区易惯坏孩子


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总的来说,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父母并未及时调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种育儿书刊充斥市场,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来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个个新误区便出现了。

误区1:孩子应该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力力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很显然,像力力这样自我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误区2: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

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误区3:吃饭穿衣不要紧,大了自然会!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饭追着喂直到跑不动,结果是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中学生父母铺床垫褥、大学生父母全职陪读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学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误区4: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了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问题是很多父母缺乏临场说“不”的处理技巧。典型的过程是这样的:上街前说好今天不买东西,但到了街上,面对诱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泼,大人觉得很丢面子就屈服了,当然嘴上还是要恶狠狠地说,下不为例否则就收拾你之类,显然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另有一对夫妻是这样处理的:孩子撒泼,夫妻俩一商量,决定由妈妈出面说,你愿意赖在这儿就呆这儿,我们先回去了,说完掉头就走,孩子见势不对,拔腿就追。回去后吃完晚饭,父母郑重地和孩子交谈,让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为,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

误区5:家务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安排着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误区6: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家长人前批评孩子易致自卑


朋友儿子小明嘴儿甜,人活泼。每次带儿子上他家玩,小明都热情接待,请坐,倒茶,陪聊天,像个“小主人”。

双休日我又带儿子上他家玩。奇怪的是,这次却没见小明身影。我和儿子异口同声问小明去哪了,其母说他躲进房间了。怎么会这样?我们更奇怪。其母说也不知为什么,当听说你们要来时,他便钻进了房间。我即敲门说:“小明,叔叔和喜喜来找你玩啵!”蛮久才传出他的声音:“我头晕想睡觉不想玩。”听儿子说头晕,其母就忙着说要给他服退烧片,可他死活推说不用服。

小明反常行为让我意识到,可能是上次我和儿子来玩时,因其测试成绩大滑坡,朋友当大家面严厉批评他,说他懒惰了呀,骄傲了呀,没理想追求了呀,尽是贬损之词,小明羞愧难当。朋友以为这样能促儿子奋发。可他哪知道,他已严重损伤了儿子的自尊心,让儿子无颜面对他人,形成了严重自卑心理。

我即与朋友夫妻俩谈起自己的想法,他们才恍然大悟,意识到教育方法的不妥而损伤了儿子的自尊心,导致儿子心生自卑,如此必将影响儿子人格的健全发展。于是我又谈起挽回伤害的方法:一是主动向儿子承认乱批评他是错误的,并与儿子分析成绩下滑的客观原因,消除强加在他头上的“懒惰、骄傲、没理想”的压力,消除他委屈感和不满情绪。二是主动发现儿子优点及时表扬,温暖儿心融洽关系。三是找机会在众人面前表扬儿子的进步,帮他找回自尊自信。

他们点头称是,几日后便带儿子上我家玩,并刻意表扬小明学习的进步,我附和:“是呀,小明上次测试成绩下降,不是因懒惰,也不是因骄傲没理想,而是偶尔失误。”内心充满了快乐的小明又与我儿子一块去玩耍了。前天我与儿子上朋友家,小明又成了热情的“小主人”。

家庭教育要和谐和一致


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相关重要的,可能家庭教育更甚之。父母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所不同,但教育观念必须是一致的。谁唱白脸,谁唱黑脸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让孩子接受正确的,积极的教育引导。

现在班中大部分孩子都比较认真,比刚进入二年级懂事了很多,学习,纪律各方面也有所进步,但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孩子,总是令我很失望。

小恒,清秀可爱,喜欢画画,看课外书,字迹端正,发言声音很响亮,课后爱与老师唠嗑。但他却是一个不自觉的孩子。作业拖拉,速度慢,经常会发呆。怕吃苦,容易失去动力。

妈妈曾做过老师,自身素质较高,在上海一个公司工作,早出晚归。爸爸在太仓外企工作。两人每天都要6:30回家。

上学期了解到,放学奶奶领回家之后,他就是看电视,玩。到父母回家,才开始做作业。再加上妈妈比较严格,对作业质量要求高,因此经常要到9,10点睡觉。早上就更加没精神,连吃饭都会发呆。为此,我和他也交流过,希望他养成好的习惯。但似乎效果不大。也曾有一阵,放学后在我办公室做作业,然后再由奶奶来接。但由于奶奶要接幼儿园的小孙女,不方便,就也做罢。原以为这学期应该好一些,谁想,一天晚上9:00,她妈妈在qq上和我诉苦了。现在,他是有一个阿姨接回家,就一个人在家,那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他的父母经常和我交流,他爸爸表示,自己对孩子要求不高,只要他快乐。认为他妈妈对他太严格了。而他妈妈则认为,自己的要求是最基本的,怪他爸爸什么都不会管,太放任,自己很累。

我仔细分析他们的情况,还是觉得他们都要有些改变。爸爸的要求似乎太低了,低年级,必须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同样培养一些好的学习品质,如刻苦,钻研,仔细等。妈妈的要求可能稍微高了一些,如在检查他的作业时,发现有问题,会怎样的重做。批评,教育是必须的,但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信心,反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妈妈额外的还会再加一些要求,孩子可能接受不了。因为对于孩子现在的情况,首先要保证学校的内容完成,对学习要有兴趣,妈妈要求太高,心太急,所以经常折腾到很晚。自己累,孩子也累。

我如实和他们说了我的想法,希望他们能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好好地交流,达成一致。

针对这个情况,我在班中进行了调查。放学到家的时间,完成回家作业的时间,看课外书的时间,睡觉和起床的时间。放学后一个人在家,还是有大人陪着。小女孩杨菁也经常一个人在家,自己吃晚饭,自己洗漱睡觉,而她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对一些能及时完成作业,早睡早起的孩子,尤其是大人不在,能自己管好自己的孩子进行了大力的表扬。希望能以此让对小恒有些触动。

作为一个老师,其实非常清楚,尽管我们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我们的教育,但是真正六年里被我们改变的学生有多少,学生又被改变了多少。很多家长都和我反映,孩子在家和在学校是两个样,孩子只听老师的话。这是我们想要培养的人才吗?其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校。

家庭教育中的“一致性”


家庭教育中的“一致性”

从孩子呱呱落地起,每一位孩子的成长都时刻牵动着父母、祖辈们的心。而对于孩子的教养,不管是父辈也好、祖辈也好,都是尽心尽力,可谓“一切为了孩子!”但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父母的意见与祖辈们不一致的情况,如天冷了,父母希望孩子能少穿些衣服,多运动,增强体质,可长辈们生怕孩子冻着,必须得多穿衣服。当父母在练琴时给孩子多提几个要求时,长辈们总会袒护说孩子还小,这么练要累的。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无理要求,时常会在爷爷奶奶那里得到满足。可见,一方面,父辈们可能接受新知识多且快,倾向于科学的方法教养孩子,而另一方面,由于祖辈们阅历经验丰富,往往凭经验出发教养孩子。但久而久之,这种不一致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对孩子是非观念的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等都会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如何将祖辈、父辈对孩子的爱拧成教养孩子的一股合力呢?我想,能否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正确看待祖辈的育儿经验。经验并不总是过时的、不科学的,如父母们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让孩子学这学那,给孩子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与时间去享受童年的快乐和美好,接受老人经验中的合理成分。

二、加强与长辈的沟通。平时就一些教养孩子的问题向长辈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一同商议,取得一致。既尊敬了长辈,又加强了彼此间的理解。我想真正对孩子有用的做法肯定会得到双方的认可。

三、充分利用书本。可以有意识地订阅一些杂志、报刊,放在家中供祖辈们阅读。时间一长,祖辈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学会用书本的知识去教育孩子。

四、积极与老师相配合。利用幼儿园的半日活动开放日、接送孩子、家访的机会和孩子的祖辈沟通一些孩子的问题,引起他们的重视,正视孩子的不足。

总之,家庭成员的祖辈与父辈们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应达成共识,坚持对孩子的教养的一致性,必将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

爸爸“缺位”,最易引发这3类家庭教育问题!


爸爸“缺位”,最易引发这3类家庭教育问题!

爸爸缺位,对孩子和妈妈同时都会造成伤害。具体有哪些?我结合“静观育儿”微信上的一些案例,简单地做了个梳理。问题中就含有解决办法。供参考。

NO.1爸爸缺位引发妈妈情绪问题及孩子的行为问题

第一类爸爸,属于典型的爸爸完全缺席的情况。比如,一位妈妈在微信上这样告诉我:

孩爸去国外工作我一个人带孩子,我没去我妈家也没去婆婆家,选择自己带30个月的儿子,孩子每顿饭都是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完成的,睡觉,躺下,讲故事拍拍就睡,什么事情跟他讲道理他都能听明白,比如我和他说妈妈下午要和妈妈的朋友去吃饭,让大姨陪你好吗,他说不可以,我会这样和他说,儿子你要不喜欢妈妈和朋友出去吃饭,那妈妈不去了,但以后你的小朋友比如多多来咱家妈妈不会在给她做饭吃了,儿子会说妈妈你去吃饭吧大姨陪我就行。

还有次我带他去淘气堡刚玩半小时,孩子正玩的开心时她大姨打电话让我去接她家孩子放学,在有十分钟就放学了,我是这样和孩子说的,大姨刚刚打来电话说她有事,我们的去接哥哥放学,你在玩五分钟咱们就去好么?他答应了,到五分钟了,他不走,说没玩够。我说那好吧咱们不去接哥哥了,进不去屋,就让哥哥在外冻着吧,儿子听我这样说放下玩具说妈妈我不玩了咱们接哥哥去。

孩子很听话的,有时有点小任性,他总说想爸爸回来,让爸爸买车,我就隔段时间在网上买个车,告诉他爸爸给邮回来的,老人总说我惯着孩子要啥就给买啥,大了就管不了,爸爸不在身边孩子想他,以前就说做车,开飞机找爸爸,最近总哭着找爸爸,怎么哄都不行,我该怎么办呀?

最近,总带他去淘气堡和小朋友玩,为了过断上幼儿园他能容入的快些,他总打小朋友,就是欺负软的怕硬的那种,小朋友看他他就打,以前这方面我看见了我就打他,打不管用呀,我现在就带着他赔理道歉,啥方法都不管用呀,我该怎么办呀,谢谢!

说实话,妈妈的讲述很让我心疼。妈妈满足孩子对于爸爸的需求,以及通过小的谎言满足孩子的做法,不是惯孩子,是对的。爸爸本来就已经缺席了,但是父亲角色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就更不能缺席了。

而孩子打人,其实就是孩子行为规则建立的不够,跟爸爸缺席有关。这一点,我们在之前的静观育儿视频中都有探讨过。所以,妈妈需要做的,就是在满足孩子需求的过程中,要有技巧地加入规则进去。

关于这个案例,还要指出的是:爸爸缺席,还会造成妈妈负性情绪较多,这同样会给孩子本就不平衡的成长带去不好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妈妈的叙述中明显捕捉到负性的东西,比如:妈妈原本是希望通过交换条件的方式去让孩子听话,可妈妈随意举出的几个例子,所用句式基本都是“你若不……,我就不……”,而并没有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这种方式肯定会造成亲子沟通的不畅。而且,总是负性的说辞,就像是在威胁孩子。刚开始,孩子一定会想去挑战妈妈设定的规矩。但是时间久了,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听话。在一个孩子变得听话时,其实他的自我力量同时也在萎缩。

妈妈问:我要出去和朋友吃饭,让大姨陪你好吗?一般孩子都会回答“不”。假如妈妈换种问法:我要出去和朋友吃饭,你是想去大姨家和哥哥玩儿呢,还是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呀?孩子一般都会选择前者。

另外,在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即使不得不奔赴异国他乡,爸爸们也是能找到方法参与育儿的,比如电话、视频等。明天的文章里,我们还会有探讨。

NO2.爸爸人在心不在,同样会破坏亲子关系,引发孩子成长问题

第二类爸爸,其实貌似都在的,却又跟没在一样。他像许多严肃地想要展示自己男性的权威,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的爸爸育儿方式,结果却造成了孩子的害怕。

我是3岁孩子的妈妈,在孩子教方面也是摸索着前进,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般是说理的方式进行。孩子爸爸基本很少陪孩子,若一发现孩子哪里做的不对,就会很严厉的命令式的教育,有时候还吹胡子瞪眼的。虽然这样方式能有效果,但我不赞同爸爸的做法,而我的方式效果不好。现在,孩子每次看见他爸就不敢说话,甚至爸爸说两句什么他还会吓哭,甚至发抖。带孩子出去玩儿也都比较安静,拘谨。我很担心,该怎么办啊,罗老师?

经过了解,我发现,这个妈妈从孩子1岁左右开始,就已经在跟孩子讲道理了。因为是个男孩,所以她最常跟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是男子汉……

这的确是一个迷茫又无助的妈妈。于是,一个不怎么管孩子的爸爸,一个爱讲道理的妈妈,养出的是一个压抑、退缩的孩子。

妈妈提到孩子惧怕爸爸的情况。1岁前孩子主要怕自然现象;1岁后的孩子,对事物性的东西,会开始想象、相互关联了,一个狰狞的表情,都会让孩子害怕。爸爸过于严厉凶狠的表情,肯定会让孩子产生惧怕的情绪。这样只能破坏亲子关系,让孩子离爸爸很远。

要知道,父母的权威并非靠大嗓门和冷漠树立。靠大嗓门和冷漠树立的不叫权威,叫威吓。想权威,先要孩子打心眼里认可你、信赖你。所以,爸爸应该对孩子起到保护的功能,而不是让孩子害怕。一个简单的做爸爸的技巧,就是努力像孩子一样跟自己孩子说话,玩儿,做孩子的小伙伴。甚至可以在孩子面前示弱。在这种和谐的亲子游戏中,孩子会吸收到快乐、自信、规则意识等许多好的心理品质。

而这个案例中的妈妈,一方面为了爸爸的简单粗暴着急,一方面找不到育儿办法,于是通过嘴巴去缓解自己的焦虑。但其实这个孩子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来自父母的情感上的支持和呵护。所以,妈妈需要对孩子的情绪敏感些。比如孩子哭了,不要说不许哭,或者半天才回应。要第一时间给孩子共情,抱抱、拍拍孩子的背等。

当然,最重要的是,夫妻之间好好沟通,或者借助第三方的权威方式,确立一致的、合理的教养方式。

NO.3爸爸不参与育儿,意味着爸爸自己缺少一次很好的自我成长机会

第三类爸爸,不仅仅是育儿观念的问题导致缺位,还有未解决的原生家庭问题阻碍着他们去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比如,一位妈妈这样问我:

罗老师,我和孩子爸的育儿观点不同,我觉得安全的我都让孩子玩,爸爸就觉得我是惯孩子,比如:在外面我会让孩子玩沙子类的能让孩子变脏的东西,爸爸就不会。而且,爸爸总以工作忙为借口不陪孩子。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不缺少父爱呢?最好我自己就可以代替的。

这该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呢,以至于妈妈打算完全放弃了?我初步判断,爸爸脾气比较倔,他不愿意卷入孩子的成长,其实是在拒绝自我的成长。于是做了进一步询问。妈妈的回复揭示了答案:

宝爸从小由爷爷带大,他爸爸和爷爷很溺爱他。原先那个年代一个月就能开六七十块钱的时候他爸爸能舍得一个月工资去给他买一样玩具,买回来后他不喜欢就摔的粉碎,他爸爸自己躲起来伤心也不敢打他,因为他爷爷会护着他。他说他不想让孩子也像他一样,所以他总想在宝贝面前表现的严厉,不管该不该限制,他都想管一下。说他他就会生气。宝爸的妈妈也很惯他,但多数是爷爷管。

这位爸爸其实很缺乏安全感。因为过去抚养人的溺爱,他在家里体验到的成长环境和外界体验到的事物差距太大,比如家里总是在对他说“好”,但一到了外面,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这让他感受到冲突,并且无法自在地与外部世界相处。

我相信,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他一定遇到了不少烦心事,所以才想要彻底改变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但却走了极端。

爸爸因此对孩子特别严格,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是爸爸把自己体验到的无助和愤怒的情绪,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所以,原生家庭给这位爸爸带去的影响,如今又“传承”到了孩子身上,并且是负面的。想要破除这种影响的僵局,爸爸必须要先成长。

发现了吗?真正用心体味就一定能发现,育儿的过程,就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所以有人说,孩子具有疗愈的功能。当然,要看我们有没有勇气去面对真正的那个自己。

五种家庭易造成孩子心理反常


1、不健全的家庭。

单亲家庭或父母一方长期不在家的家庭,孩子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扭曲变态的心理。

2、不检点的家庭。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注意检点行为,言谈没有分寸,举止过分亲昵,有意无意地向孩子传递“性信息”,导致孩子过早萌生性意识和产生性冲动。如果家长无教育引导措施,孩子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3、不自尊的家庭。

父母私心严重、爱占便宜、偷捞东西、蛮横护短、不尊敬老人等,孩子受此熏陶,便会形成心胸狭窄、刁钻自私、患得患失的不良性格。

4、不开明的教育。

父母文化素质低,家庭无文化气氛,很少与外界交往,教育观念封建愚昧。这种家庭的孩子反应迟钝、孤陋寡闻、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5、不和睦的家庭。

夫妻常因家庭琐事闹矛盾,轻者吵闹,重者打架,或因父母一方性情暴躁、独断专横,家庭成员不和等。家庭没有欢乐感,孩子感到压抑,变得胆小、委琐。

新形式下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读后感


本书从当前我国家庭结构的改变和幼儿园教育新特点实际出发,比较详细的阐述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分析了特殊类型和特殊年龄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并以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的指导为重点,论述了幼儿园的教育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家庭和社区教育的资源,让幼儿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本书更适合幼儿园的家长来读,本园处在郊区,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孩子的父母都忙于生计,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时间比较少,大多由爷爷奶奶或长辈带。本书从文字表述到内容编排,都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易懂、突出重点、合乎逻辑。因此,本教材具有思路清晰、表述通俗、材料新颖、贴近现实的特点,便于教材的使用者讲授和学习。

下面就新形式下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根据本书谈以下几点看法:

1.家庭结构和规模发生的变化及影响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也发生着巨大变化。现在家庭中孩子的父母都忙于工作,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归于祖父母。祖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基本都处在保姆式教育,只管孩子的吃穿住行,对于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孩子的父母有没有时间来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就会处在放养式教育上。孩子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父母是不会引起重视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即使父母开始重视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孩子有些习惯已经形成,在改正的过程中需要孩子父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父母忙导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又由于孩子出现问题时更需要父母倾注更多的精力,许多父母会选择放弃自己的孩子,这样导致家庭的许多恶性循环。所以,许多家庭结构的变革,带给孩子更多的是不利因素,希望家长能够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让更多的孩子有个“完整的家”,不要让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失,成为心中抹不去的遗憾。

2.家庭日以信息化——电视儿童

当今社会,无论是父母还是祖父母都是渴望孩子不哭不闹,就是最好最乖的孩子,对于孩子的期望值极低。家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视了孩子生长发展的规律。孩子们对于极具吸引力的电视电脑产生了兴趣,一天到晚抱着电视电脑就会“很乖”不哭不闹,家长特别省心。由于孩子好奇心的驱使,会对变化多端的电视节目目不转睛,家长却从未体会到对于孩子身心的危害性。这是时代留给孩子的“毒品”,作为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意识已迫在眉睫。

3.家庭早期教育备受重视但是存在的误区较多——期望值偏高过度超前过度教育过度关爱教育内容片面化。

这种过度的超前教育与放养式家庭教育恰恰相反。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发展规律,盲目的跟风,对孩子进行超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

无论是上面那一种教育,都是孩子父母家庭教育理念的欠缺,需要家长懂得幼儿发展规律,让孩子更快乐健康的成长!

喜欢《家庭极端教育易致儿童“心病”》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安全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隔代抚养易致儿童心理疾病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常常将孩子交给孩子祖辈抚养。这样既可让老人因抚养孩子有事可干,而内心充实,又因老人有育儿经验及血缘亲情关系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父母放心,可谓一举多得。就目前看...
    2021-12-16 阅读全文
  • 哪种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易接受? 父母爱孩子,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正因为爱,父母才会费尽心机地教育和引导孩子。但这种教育和引导一定要以孩子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一颗智慧...
    2021-10-06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6个误区易惯坏孩子 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总的来说,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父母并未及时调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种育...
    2021-12-25 阅读全文
  • 家长人前批评孩子易致自卑 朋友儿子小明嘴儿甜,人活泼。每次带儿子上他家玩,小明都热情接待,请坐,倒茶,陪聊天,像个“小主人”。 双休日我又带儿子上他家玩。奇怪的是,这次却没见小明身影。我和儿子异口同声问小明去哪了,其母说他躲进...
    2021-04-01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要和谐和一致 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相关重要的,可能家庭教育更甚之。父母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所不同,但教育观念必须是一致的。谁唱白脸,谁唱黑脸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让孩子接受正确的,积极的教育引导。...
    2020-10-03 阅读全文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常常将孩子交给孩子祖辈抚养。这样既可让老人因抚养孩子有事可干,而内心充实,又因老人有育儿经验及血缘亲情关系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父母放心,可谓一举多得。就目前看...

2021-12-16 阅读全文

父母爱孩子,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正因为爱,父母才会费尽心机地教育和引导孩子。但这种教育和引导一定要以孩子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一颗智慧...

2021-10-06 阅读全文

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总的来说,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父母并未及时调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种育...

2021-12-25 阅读全文

朋友儿子小明嘴儿甜,人活泼。每次带儿子上他家玩,小明都热情接待,请坐,倒茶,陪聊天,像个“小主人”。 双休日我又带儿子上他家玩。奇怪的是,这次却没见小明身影。我和儿子异口同声问小明去哪了,其母说他躲进...

2021-04-01 阅读全文

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相关重要的,可能家庭教育更甚之。父母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所不同,但教育观念必须是一致的。谁唱白脸,谁唱黑脸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让孩子接受正确的,积极的教育引导。...

2020-10-0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