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每天用心与孩子相处,需遵循哪些原则

发布时间:2021-09-14

新生开学需要做哪些调整。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每天用心与孩子相处,需遵循哪些原则”,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用心与孩子相处

接下来,我将慢慢地讲述一切。

我无意于夸大3岁前所谓早期教育的作用,但是我仍然认为3岁前母亲给予孩子的一切都会对他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孩子的智商还是情商,早期教育带来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

有研究表明,影响人智力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人类的性格也基本在3岁之前就已经成型,所以中国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

毫无疑问,遗传因素在卵子受精的瞬间就已定型,而环境则千变万化,因此我们唯一可以调控的是环境因素,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早期教育环境。在宝宝早期发展的关键期里,如果有合适的方法加以干预,那么,个体的智力和其他能力、包括性格等等各方面都会获得良好的发展。

相反,如果宝宝早期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或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即使宝宝有着优越的天赋,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宝宝是学习的天才,只要妈妈用心,并且采取合适的方法,就可以轻轻松松开启宝宝智慧之门,养育出真正高智商高情商的宝宝。

有很多研究成果表明,在宝宝降生的那一刻起甚至当宝宝还在妈妈腹中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接受周围环境带给他的一些信息,所以近些年才兴起了胎教和早教的热潮。不管这些研究成果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至少每个妈妈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从宝宝降生开始,他就会对妈妈的声音与动作有反应,甚至做出某些回应。宝宝的潜能远远出乎我们的意外,因此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总在带给我们惊喜。

在每个父母的眼里,那个小家伙简直就是一本书,一本深奥的书,我们每天都会读懂他一点点,但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读懂他。

记得儿子降生那天,从医生倒提着他的两条小腿到护士将他抱到我的胸前,仅仅隔了3个多小时。在我双手接过儿子的那一刹那,他居然睁开眼睛看我了。我开心地轻声地对着他说了一句话,而他居然用定定的眼神看着我,仿佛听懂了我的每一个字。尽管随后他就入睡,但这并不妨碍我坚定地相信他听到了我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因为这个坚定的信念,在我的心目中,儿子不再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人儿。

相反,我坚信他是个什么都懂的聪明的小家伙,只是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在理解我回应我。因此,尽管在他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在付出很多以后看不到显著的进步,因为看不到成效,甚至可能让我们误以为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但是请不要着急,也许某一天,我们会突然看到他在某方面产生一个飞跃,他会突然明白很多的事情。只有这时候,我们才会幡然醒悟,原来我们一切的付出终究都会得到回报。

从宝宝出生那天起,请记得每天跟宝宝相处时,遵循以下的原则:

●用温柔的话语和他对话,亲吻他;

●对着他微笑,并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身子;

●给他听优美的音乐,给他读一些优美的儿歌,甚至给他讲故事……(也许他听不懂这一切,但是他一定能感觉到妈妈对他深深的爱意,并且这一切都将在他的内心深处沉淀,成为养育他的心灵沃土)。

●经常捏捏他的小手指、小脚趾;

●给他翻看一些色彩鲜艳但是很雅气的图画、适合宝宝的读物、卡片;

●自创一些有趣的适合自己宝宝的游戏,逗宝宝发笑;

●不管宝宝能否对你的一切努力做出适当的回应,当你和宝宝相处时,记得始终要把自己当成孩子,把孩子当成智者。

●利用宝宝熟悉的儿歌编一些听起来很有趣甚至显得有些愚蠢可笑的歌词,培养宝宝的幽默感,带给宝宝快乐,让宝宝因此当你是朋友;

●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无知并不可怕,不懂的东西和宝宝一起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会摸索到正确的思维和探索事物奥秘的方式;

●即便你是个百事通,也可以适当地假装自己是个白痴,让宝宝失去依赖,逼着他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千万别当全能父母。

●找机会和宝宝一起到泥巴里草地上摸爬滚打,和宝宝一起去发现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

●不管你认为宝宝的观点有多可笑,他的发现多没意思,都要满腔热诚地赞赏他,并充满激情地参与宝宝的活动www.Yjs21.cOm

●永远不要指望宝宝正颈危坐地读书、学习,读书、学习完全可以成为充满乐趣的游戏

●如果宝宝犯了错误,不要苛责他,毕竟他是孩子,父母需要给他自己在错误中学习的机会,错误对孩子来说是最有说服力最有鞭策力的老师。

●如果宝宝有问题,首先是父母的错,因为你不理解宝宝,或者你的行为无意识地对宝宝产生了不良影响。经常拿宝宝当自己的镜子,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有效。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我很容易就和**进入权利斗争的状态。因为我有一个模式,觉得一定要“制”住他,这样才觉得自己像个大人。但现在我的新体验是,真正的大人,恰恰是不一定要孩子或者别人听自己的,能容得下别人听和不听,甚至反驳、对抗自己。这样的好处是,孩子会因为自己被尊重和重视而特别愿意听你的。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听大人的话,那大人先听孩子的。

但孩子知道的不如大人的多,让大人由着孩子去,岂不坏事?我发现坏不了事。一是孩子想要的只是个“我按我的想法试试”的权利,另一个是孩子如果发现按自己的想法行不通他会愿意听大人的(在大人不评判抱怨的情况下),而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听孩子的,并且陪他一起按他的办法尝试,及时地提供帮助。这样孩子的自主性和开创性也能够慢慢培养起来。双赢。关键是,大人愿意先放掉对“权利”的掌控权吗?事实上只需要放掉对孩子的权利的掌控权。大人自己的权利还是照样得行使。如此才能既独立又和谐,达到互相尊重的状态。

妥协在育儿过程中其实非常有效。但我过去常觉得如果妥协了,就意味着我“输”了,我就会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最担心的是,会乱了规矩,变成溺爱孩子。有心试的话,会发现,往往,大人刚有一点妥协的意思,孩子就会乖乖地放下“武器”,和我们合作。而且,就按孩子的意思办,大人的面子一点也不丢,小孩其实也更讲规矩了,因为这些规矩他都有参与,他会因此而知道规矩只是为了让事情更圆满而不是来束缚他。

确实,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会和好多人相关,比如好几个人一起参加活动,各有各的想法,那就商量。“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是这样啊,那我们还有一个情况也需要考虑,我们商量一下……你看这样行不行啊?”

有不少时候,我们提出的商量方案孩子并不认同,因为他们难以延迟满足。我碰到这些情况时非常为难,常常就采取强制措施:“我说了这个玩具就只能明天拆!今天不许拆!”结果孩子委屈大哭。之后,我想,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过程就是先充分满足。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饱”,他就会一直很饥饿,并很急切地去索取,但假如他是饱的,或者有过很多饱的经验,他就有余力承受偶尔的饥饿,并慢慢知道饱和饥饿都是要学习和体验的。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也很容易让人担心会变成溺爱,我划分重视和溺爱的一个模糊标准是:孩子提的要求,是否超出我的承受能力范围。

这样的时候也是设置界限的好时机。我的体会是,想要关系和谐,必须要设好界限。当然,如何设置界限是很大的功课,以前我倒是说得很分明,界限清楚的样子,其实关系也损坏了。我想好的界限是双方都接受,双方都感受到彼此的爱,即一个方案是对两边都有益有照顾的,如果是有一边有损失,那也是完全愿意而另一边充分认可的。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也容易让孩子合作。“**,我们说好要去公园玩,你想玩一个小时还是一个小时零十分钟?”

和好。我和**内讧后常说的话是:“**,我们和好吧?”多说几句的话是:“刚才我那么拍你的屁股,我错了,你打我的头我也很不高兴,但现在开始我们做好朋友,行不行?”这话作用很大,每次都使我和他冰释前嫌。

由于我常会压制**,他就会大怒,发脾气,踢、打、捏、掐轮番上阵,用严厉的话来制止效果差,不过,如果我说:“妈妈错了,你很生气,妈妈抱抱你!”反而能够有效制怒。

我越来越想“接地气”,希望早晨晒太阳,假日去爬山,最好每天带**进行一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但现实是早晨赶上班,假日想睡觉,天天只能将**往幼儿园赶。同样,回到家后,我们都显得懒散,同样没劲陪**玩。孩子无聊,注意力就会盯在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和IPAD上。我为此很是忧心,现在想尝试的是,换一个方式来休息,回到家后想想能做些什么比较有“正能量”的事来休息。比如一起做菜一起看书一起听音乐。毕竟现在我不能指望**这么个年龄会完全独立去“找乐子”不要大人陪。所以,我想大人可以常常邀请孩子与自己一起做事一起玩。

有人打过孩子,然后说孩子,其实我心里是爱你的。昨天我忽然想,我是相信这个说法的,心里爱,但是行动上展现的却是非爱。如果一时做不到行和想一致,那分步走,先把心里爱面上打换成面上爱,心里打可能还好一些。

教养孩子常会讲到习惯问题。习惯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习惯会形成习惯,是因为我们的需要一直通过某个固定的模式来满足。所以要改了习惯,就要先看清习惯背后的需要是什么,然后选择更合适的方式取代原来的做法。按这个思路,我在想,我为什么训斥**成习惯?因为我需要孩子迅速合作。知道了我这个需要,我就打算用商量取代训斥。

我总结的和孩子的相处之道关键词包括:尊重、重视、满足、自由、转换、取代、商量、邀请、选择、妥协、界限、陪伴、合作、和解、拥抱(亲吻)……这些“道”,其实通用于每一种关系。我慢慢练习一番。:)

孩子犯错家长需谨记的七大原则


缓一缓

家长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言语和行动过激。此时,最好先尝试着让自己放松,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

避一避

批评孩子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切忌当众训斥孩子。

选一选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来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在融洽的氛围中,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批评,并认真思考、改正。

绕一绕

借助讲述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引申、发挥,含蓄委婉地教育孩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冷一冷

有时候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能够使孩子感受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激一激

根据孩子好胜心强的特点,用激将法激励孩子,使之改正缺点。

笑一笑

用幽默作为批评的手段能清除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其在笑声中受到教育。

看看美国家庭教育所遵循的“华尔街原则”


我们一家在美国生活,女儿也在当地一所学校读书。作为家长,我非常关注美国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并想从中汲取可以为我所用的教育“营养”。在不断地耳濡目染中,美国家庭教育遵循的“华尔街原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天,女儿放学带回来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到:“冰箱清洁:想要一个干净的冰箱吗?请给库珀打电话!”乍一看,我还以为是一家公司的名片,但仔细再看,发现上面写着“库珀·绍恩哈勒:8岁,但工作勤奋,起价5美元一个冰箱”,并有他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再问女儿,才知道库珀是班上功课顶尖的一个男孩子,起初是给父母清理冰箱,拿到了5美元的酬劳;尝到了甜头后,他就开始给邻居清理冰箱,赚了不少钱;于是做了名片,开始扩大自己的生意。

另一个男孩子理查,也是功课顶尖的一位,立即效仿。于是两人开始联合经营。库珀一直学大提琴,他和理查上门服务,理查负责清理冰箱,库珀给主人拉琴,收费翻倍,也就是清理一个冰箱10美元。这还不算,库珀还在家里举办演奏会,一张票5美元,不少邻居还真去听了。不过,这样挣来的钱,一半要缴给父母作为场地费,因为房子是父母的。

这种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称为“成功的品格”。而这种品格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我把这种教育的精髓,归结为“华尔街原则”。

比如,《华尔街日报》经常刊登如何教育孩子理财的文章。这种教给孩子的“钱经”,对孩子有很大的好处,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更体现在做人的品德上。孩子需要尽早懂得:钱不是白来的,不能需要钱时就向父母要,也不能期望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想要的东西,要用钱来买。而钱是对工作的奖赏,是帮助别人的酬劳。想要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就必须去工作。当你希望别人给你东西、为你做事时,你必须想到你给了别人什么、为别人做了什么。这种教育,使孩子理解什么是做人的责任,理解自己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家长应该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


家长应该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

1.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2.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6.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7.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据程桂英老师介绍,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10..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国外幼儿教育原则有哪些?


尽管世界各国关于幼儿教育的方法、形式繁多,但其基本的教育原则大体上是一致的。现概括如下。

一、教育要适应每一名幼儿的原则

这是幼儿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因为幼儿能否适应学前阶段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他们以后的学校教育的成绩。因此,许多国家特别注意研究每个幼儿的特点,然后根据幼儿不同的经历、素质、独创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自然会提高每个幼儿对教育的适应性。

二、促进思维发展的原则

幼儿教育一方面要适应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帮助幼儿掌握越来越复杂的思维方法。要多让幼儿接触实际,观察事物,在此过程中进行集中、分类、比较等思维技能的练习。鼓励幼儿多角度、深入思考问题。

三、自主发展的原则

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强加于人的。幼儿教育只能在幼儿毫无对抗情绪的情况下进行,使他们自愿地得到发展。幼儿要自主加工各种知识、经验,在头脑中主动建构自己的世界。这一过程需要成人的指导,但要幼儿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完成,成人无法取代。为此,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广泛持久的兴趣。这是幼儿自我教育的动力。

四、重视能力培养的原则

应该让幼儿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周围五彩缤纷的世界,逐渐丰富感性知识。知识只有成为智力活动的内容与基础时才是活的有用的。

育儿观念:教孩子与同伴相处


育儿观念:教孩子与同伴相处

同伴交往是指孩子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由于大家年龄相近、兴趣爱好基本一致、支配权平等,孩子容易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体验积极而愉悦的心理感受。对孩子来说,那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同伴交往对孩子成长所具有的意义:

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同伴交往中,每个孩子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为孩子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和学习的重要机会。同时,同伴间的交流,互相指导以及协商和讨论的机会也有助于扩展和丰富孩子的知识,促进他们思维能力、操作和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同伴交往能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心情轻松、活泼、愉快。因为在交往中有那么多创造快乐的因素,如孩子的建议被同伴采纳,共同搭建积木成功,一起发现了新东西等,所有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到快乐和满足。

形成健康人格。同伴交往能帮助孩子形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等各种品格,有助于孩子对自己形成明确的认识并建立合理、积极的自我期望。实践证明,建立积极的同伴交往是改善孩子不良心理状态和不良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助于形成健康人格。

获得交往技能。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可以学会怎样获得同伴的认同,如何尊重同伴并得到同伴的尊重,如何做个受欢迎的人,等等。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习得的交往能力、获得的社会地位等都为其成年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奠定了基础。

孩子成长过程需肯定与自由


自由

误区:担心放任孩子会耽误孩子的学习,通过限制孩子行动、零花钱、阅读、兴趣来管束孩子。

观点:自由是心灵成长的基础,要给孩子提供四种自由,一是孩子行动的自由,教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二是给孩子零花钱的自由,教孩子学会理财、学会量入为出。三是给孩子读书的自由,让孩子自主获取知识。四是给孩子兴趣的自由,发掘孩子内在的潜力。不少家长抱怨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太差,其实,这都是给孩子太少自由的必然结果。

肯定

误区:一些父母喜欢用“笨蛋”、“没用的东西”、“不争气的玩意”、“废物”等话来讽刺挖苦孩子,看不到孩子自身的进步和努力,也看不到孩子的一些优点、特长,眼睛只盯着分数,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观点:调查结果显示,有56.82%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看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有56.47%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别总拿他和别人的孩子比,别总说别人的孩子比他强。父母要学会赏识孩子,鼓励和赞美孩子。将习惯指责孩子的食指收起来,夸奖孩子的大拇指翘起来。

与家长的相处


发布者:顾宋所属单位:太仓市实验幼教中心,在平时,我和家长们总是像朋友一样交谈,聊聊孩子们的现状,及时更新活动的照片,遇到问题时也和家长讨论,并定期进行家访活动。所以当有需要家长支持的活动时,我们的家长总是非常的配合,让我也非常的庆幸。但总有当和他们的教育理念发生碰撞,或他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发生了争执或其他情况时,面对焦急的家长前来“兴师问罪”,我也有些手足无措。仔细思考对策后,我认为不妨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立场,理解他们急切的心情,向他们耐心得解释,家长总会理解我们也是为孩子好的心情,得到一个妥善的解决。

观察“土豆”

发布者:陈奕文,班级自然角里的土豆先生每天成长着。午餐后孩子们陆续去给土豆浇水,结果他们发现了土豆生长的一些变化。小铭发现沙子里的土豆有一个没有发芽,而且烂掉了,就动手把烂掉的土豆拔掉了;辰辰看到泥土里的土豆长得最高最好,而且已经有小小的叶子了;小严看到水里的土豆也冒出了一根芽,还有很多细细根须包裹着土豆。孩子们对三种种植环境里土豆的观察很仔细,也发现很多有关土豆成长的秘密。不同的环境会让同一种植物生长发生很大的变化,孩子们在观察中也不断丰富有关种植和植物生长的知识。

必看:孩子学会和小伙伴相处,家长采用“三不原则”


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一方面会把孩子间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第三个坏处是容易让孩子遇点小冲突就觉得是个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隘。

01

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互相发生点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家长不必把这看成是问题,不必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因此而生气。

不严重的情况下,假装没看见,把矛盾留给孩子们自己解决;较严重时,简单地拉开即可,不必计较自己的孩子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道理可以简单讲一下,不讲也行,关键要保持友好轻松的态度。这看似有些不作为,却正是培养儿童健康人际关系的最基本、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

我把这种方法总结为“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我女儿圆圆4岁前的固定玩伴是婷婷和小哲,都是女孩,出生时间差不多,且在同一层楼住着。三个小家伙总是东家进西家出地在一起玩。婷婷和圆圆性格比较温柔,小哲比较急躁,常常在抢东西时占上风,发生冲突时就会狠咬对方一口。我记得有两次圆圆去小哲家玩,突然哭着跑回来,说小哲咬她了,胳膊上有明显的牙印。

我总是看看她的小胳膊,笑着对她说:“哦,又打架了。”然后轻轻地吹吹她被咬的地方,问她:“不痛了吧?”她如果说还痛,我就再吹吹,或轻轻地吻吻,妈妈的吻是最好的止痛剂。她如果说不痛了,我会愉快地说,好,不痛了,那就再找小哲玩去吧。

我的态度对圆圆的影响十分明显,她往往是泪痕未干,情绪就完好如初,马上返身又去找小哲了。偶尔会表现出持续的情绪,说不想去找小哲,要自己在家玩。我也笑笑说:“好,那就在家玩吧”,随她的便。她多半坚持不了十分钟,就又想找小哲,或是小哲自己就跑过来了,两人很快又玩得热火朝天。

事实上,婷婷也常被小哲打哭,或者圆圆和婷婷有时会倚仗比小哲个子高力气大,情急之下会把小哲推倒,惹得小哲大哭。我们几个家长持有的态度差不多,当然我们都会告诉孩子要和小朋友好好玩,不要打架不要抢东西,也尽量用引导的方式化解她们的矛盾。同时,对孩子之间的打架吵架,我们都坦然平和,一笑了之,没有谁会在这里算计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吃亏了,或是抱怨别人的孩子如何等。所以三个孩子一直在一起玩得非常愉快。

02

家长的这种态度,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即发生冲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过去就过去了,无所谓谁对谁错,该怎样相处还怎样相处——这样一种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儿童能正常地发展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豁达、友善的生长土壤。

事实上孩子们确实很快就学会了协调,闹意见的次数越来越少。圆圆4岁时,我们迁居烟台,小哲也随后和父母迁到青岛。烟台、青岛离得不远,两个小家伙隔几个月就要见次面,在我印象中,从那时起,她们不管在一起玩几天,再也没闹过意见,总是那么快乐默契,每次分别都哭得泪水涟涟,迫不及待地期待着下一次见面。这份友谊一直持续到现在她们长大成人。

“三不原则”看似消极,意义却非常积极,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坏性的参与,而且它内含一种信念: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这个信念的确立非常必要,它是科学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上。没有这个信念,“三不原则”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很多家长在开始接触到这个原则时,总是将信将疑,一旦在生活中尝试验证,绝大多数人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对儿童的能力也会就此有新的认识。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邻里小朋友的相处,在双胞胎或多子女家庭,以及幼儿园或小学里,都照样管用,因为天下的孩子都一样。

03

有一对双胞胎兄弟,经常为抢东西或其他事情打架。妈妈开始的处理办法是问清楚打架的缘由,判断谁做得不对,就打谁的手,或者关小黑屋,并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惩罚他。但小哥俩的矛盾并没有因此减少,随着年龄增长,反而越来越多,一天无数次地哭喊着来找妈妈评理,这让妈妈非常抓狂,经常发脾气。而且两个小家伙都越来越会推诿责任了,有时甚至为了把过错推到对方身上而说谎。

这位妈妈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办法肯定是有问题的,但一时又不知该如何办,于是来找我咨询,然后将信将疑地带着“三不原则”回去了。

过了几个月,我收到她的一封邮件,说咨询的当天傍晚,她正在厨房做饭,听到两个小家伙又在客厅为什么事声嘶力竭地争执起来,然后按惯例一起哭着来厨房找妈妈评理。当时她正要按惯例处理时,突然想到我说的“三不原则”,于是改变主意,一边不停手地做饭,一边轻松笑着对两个小家伙说,哈,又打架啊,以后打架别找妈妈了,你们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吧,妈妈忙,没时间管你们。

两个小家伙没想到妈妈今天会是这种态度,一瞬间愣了,然后就在厨房吵闹扭打起来,并大哭,都做出委屈万分的样子,边打边看妈妈,等着妈妈站出来评理。妈妈停下手中的活,笑着用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厨房太小了,打架伸不开手脚,想打就去客厅打吧。”说完把两个小家伙送到客厅,自己回厨房继续做饭。她刚回厨房还在担心,别真打出问题来。没想到孩子们的冲突好像也跟着自己离开了客厅,两个小家伙居然没有继续接着吵闹,且很快就听到了他们的嬉笑声,妈妈这才把悬着的心放下。

接下来的日子,这位妈妈总是采用这种办法对待两个孩子的冲突,令她感到神奇的是,小哥俩真的相处得越来越好,学会了协调,也开始懂得互相谦让,现在已基本上不再找她告状。令她头痛了好几年的问题,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

家长们经常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让,归因为独生子女问题,或是“溺爱”问题。其实根本原因是家长们对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们闹矛盾。孩子间一发生点什么事,家长马上出面,似乎不出面就没尽到责任,也担心别人说自己不好好管教孩子。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一方面会把孩子间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第三个坏处是容易让孩子遇点小冲突就觉得是个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隘。

04

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周末和妈妈一起去姥姥家,舅舅和舅妈也带着自己3岁的儿子过来,两个小家伙见面后都分外开心。玩了一会儿,5岁的孩子突然把3岁的弟弟抱起来,想要走几步,可由于他力气太小,一下摔倒了,弟弟的头磕在沙发扶手上,大哭起来,5岁的孩子一下子不知所措,羞愧地向大家看去。舅妈过来一看,孩子头上被磕出一个小包,大惊失色地叫起来。5岁孩子的妈妈见自己的孩子闯祸了,非常不好意思,担心弟媳不高兴,立即沉下脸批评孩子,要孩子给弟弟道歉,跟弟弟说对不起。

5岁的孩子可能因为害怕,也可能觉得委屈,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任凭妈妈怎么说,都不吱声。姥姥看这情况,沉不住气了,也过来给孩子讲道理,要求他给弟弟道歉。

舅妈一边安慰自己的孩子,一边用暗示的口气说,小哥哥不是故意撞弟弟的,让小哥哥给道个歉,宝宝就不哭了。3岁的孩子听大家都这样说,就一直哭个不停,似乎也在等着小哥哥道歉。

5岁的孩子在一伙人的逼迫下,终于招架不住,低低地说声“对不起”。姥姥嫌孩子声音太低,说没听清楚,鼓励孩子“大声点,再说一遍,好孩子就要勇敢承认错误!”孩子不说,大家就又鼓励他再大声说一次。孩子终于提高声音又说一句“对不起”。话音刚落,大家正要松口气时,孩子“哇”一声哭起来,开始发脾气,乱踢乱打妈妈,拉着妈妈要离开姥姥家。

让我们体会一下5岁孩子的心情。

他和弟弟玩得愉快,情不自禁地抱起弟弟,一定是出于一种好的愿望,或是表示对弟弟的喜爱,也可能是想要展示一下做哥哥的强壮,甚至是想获得大家的某种赞赏,结果却是闯了祸,可以想象孩子当时多么尴尬,多么没面子,且多么担心。假如这时家里人能换一种方法来处理,给孩子一个台阶下,效果一定不一样。

比如态度轻松地对弟弟说:“小哥哥是想试试能不能抱得动你,不小心摔倒了。没事,让妈妈给吹一吹,一会儿就不痛了。”或者故意转移一下弟弟的注意力,对哭泣的弟弟说:“小哥哥刚才可能是没抱好,摔倒了。要么再让小哥哥抱一下,这次小心点,看能不能抱得动你。”我相信经家长这样一说,小弟弟会很快忘记自己的痛,不再哭泣,很乐意配合。小哥哥这时也一定愿意更小心地去抱弟弟,以免摔倒。这时大家可以顺便告诉小哥哥,以后想抱弟弟的话,远离茶几桌子等硬物,那样即使摔倒了,也不会碰伤。

当然也有这种可能,这时小弟弟不愿意再让小哥哥抱,或小哥哥不想再抱小弟弟,大家同样可以理解地说,“嗯,宝贝真懂事,是担心再摔倒吧。你们现在确实太小了,可能抱不动,过几年再抱吧,再长三年,估计哥哥就能抱得动弟弟了,说不定弟弟也能抱得动哥哥了。”相信家长的话说到这里,全家人的感觉都很轻松,孩子也绝无再计较的可能。

有人担心,如果当时不要求5岁的孩子道歉,是不是他以后会变成一个没有教养的人,做了错事也不懂得内疚?

这种担心完全没必要,这就又涉及我们前面提到的信念问题: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只要他们成长中获得过友善和尊重,只要他目睹过得体的礼貌和修养,他就得到了这样的滋养。反之,成年人如果对孩子的一点无心之过不能表现出体恤,大惊小怪,上纲上线,逼迫孩子说“对不起”,这样才会损害孩子的友爱心。

05

儿童的世界非常单纯,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成年人强加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间的冲突关系看成是“犯错误”,尤其是看成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现在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我们不欺负别人,但也绝不让别人欺负。或直接告诉孩子:你不要主动打别人,如果别人打你,你必须要还手。甚至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自我保护,会对孩子说:如果你在外面挨了打,不还手,回家我就打你。

这样一种教导,可能让孩子学会不吃亏,但人生很长,“不吃亏”到底是一道护身符,还是一种隐患?发生在成年人世界中的无数事实已让我们看到,从不吃亏的人或报复心重的人,反而活在十面埋伏的危险中。

比如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女朋友和他分手后,另找一个男朋友,他就去把人家杀死,然后再自杀。这样一种行为,表面上出于爱,实际是出于恨。狭隘的复仇心理让他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毁灭一个让他有吃亏感的人。

大部分“不吃亏”的人虽然可以活得一生平安无事,但“不吃亏”真的为他赢来更多的幸福了吗?

我曾遇到一件事。我女儿上幼儿园时,有一天我去接她,带她在幼儿园院子里玩滑梯时,突然听到旁边一位妈妈叫起来,原来她发现儿子胳膊上有一块青,上面有牙印,看来是被哪个小朋友咬了。这位妈妈马上声色俱厉地问孩子“谁咬的?”正在高兴地玩着的男孩被妈妈的语气吓着了,一下子哭起来。这位妈妈又大声询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谁咬的?”边说边用眼睛向周围的孩子看去,好像每个孩子都有嫌疑。小男孩不回答,立即拉着妈妈的手就要走,边哭边说:“我不玩了,咱们回家吧,回家吧。”这位妈妈却不依不饶地拉着孩子去找园长,要问个究竟。

看着这位母亲一脸怒气地拉着孩子往园长办公室走去,我心里真替她的孩子难过。相比孩子的纯美和自尊,这位妈妈的行为多么粗俗不堪。她不光在丢孩子的脸,也在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她这样做,与其说是出于爱孩子,不如说是出于计较和报复。事实上她最爱的不是孩子,而是“不吃亏”的感觉。她这样处理,只是让自己的感觉好一些,却已经让孩子“吃亏”了。

中国传统智慧“吃亏是福”被无数人奉为一种生存哲学。它强调的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以豁达之心看待世事。所以它不是来自压抑,而是来自气度和容量。可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教导不吃亏,怎么指望他能在成年后体悟出“吃亏是福”的深意,怎么能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襟?

当然没必要走极端。

有些家长深谙吃亏是福的道理,也希望培养孩子无私的品格,遇到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抢东西时,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出让,这种做法也不对,也是走极端了。

因为自私是人的天性,就像卢梭说的那样:我们原始的情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所有的一切本能的活动首先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生存和自身的幸福。所以,第一个正义感不是产生于我们怎样对别人,而是产生于别人怎样对我们。一般的教育方法有一个错误就是:首先对孩子们只讲他们的责任,而从来不谈他们的权利,所以开头就颠倒了。

幼儿尚未建立合作的概念,自己的玩具不让别的小朋友玩,或抢别人的玩具,这都是正常表现。强迫孩子出让自己的利益,这种做法并不能培养孩子的大度精神,反而强化他的紧张感。如果一个孩子感觉别人总是侵犯他的私人领空,干涉他的事情,他会变得特别警惕,表现得更自私。

孩子间的矛盾,无非起源于抢玩具,或打闹间没分寸感,不小心碰痛了对方等。成人对待这些小矛盾的态度,比告诉孩子如何做更重要,影响更大。要用最道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不要用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孩子。天生不会和人相处的孩子其实不多,只要成人减少干涉,他们多半能进行自我协调。

“三不原则”的核心内涵是两点:第一给孩子做出好榜样,第二营造豁达和善意的环境。两者要的都是家长自身的修养。

06

曾有一位单身母亲向我咨询,她说4岁的女儿很喜欢去幼儿园,但在和小朋友玩耍时,总是扮演边缘角色,受别人的支使,还总是受气。比如抢某件东西,抢不过别人时,就不会再抢,转而玩别的东西去了。有时别的小朋友打了她,泪痕还没干,人家过来找她,她就马上高兴地又去和人家玩,全然忘了刚才被打的事情。这位母亲觉得孩子太懦弱,没有自尊,为此她给孩子讲过道理,也狠狠地教训过女儿多次,却总是没效果,孩子似乎越来越胆小了。她将此归因为孩子在单亲家庭中成长,因缺少父亲的关爱和保护而自卑。所以她的问题是,如何给孩子做心理辅导,是不是需要马上给孩子找个父亲?

寻找同伴并迎合同伴,这是孩子正常天性的表达。在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孩子能根据具体情况,主动退让,并且能通过转移注意力自我化解情绪;在小朋友得罪她后,不计前嫌,快速进行情绪代谢,重新投入友好的玩耍中。所有这一切,都是孩子在用天性中的纯洁、豁达和自爱,努力发展自己的人际协调能力。这是一种潜能,这种潜能几乎深藏在每个儿童体内,只要没有错误的外力干涉,他们都可以在未来的成长中把握好各种交往的分寸。

家长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其实都是她自己心理的投射。她的自卑感和斤斤计较,让她无法完成人际关系的协调,这种不协调性甚至可能影响了她的婚姻关系。她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就是让自己远离他人,拒绝交往。现在又不由自主地拽着女儿往这个方向走。

我询问了这位家长童年的一些情况,她也是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中,她对自己幼时状况的描述和对女儿现在情况的描述如出一辙,而她自己在陈述中也突然发现,自己对女儿的态度、方法简直就是当年母亲对待她的翻版——到这里,她是开始触摸到问题的根源了,这才是改变的开端。

孩子天性各不相同,不要指望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的表现恰好符合你的理想。他可能是强势的,也可能是柔弱的;可能是狡黠的,也可能是厚道的。这些特征并不代表他将来就是怎样一个人。只要他在和同伴玩耍时是快乐的、内心是纯净的,就是好的。良好的同伴关系本身就是成长的营养品,能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滋养,成长得健康。

当下还有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些人由于自身的不如意或眼界太低,经常给年幼的孩子灌输社会是险恶的、人心是无常的等等这类负面观念,让孩子从人生初始,就对家门以外的世界不抱有信任和好感。这不但降低了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的坦荡,也束缚了他接纳世界的心胸,甚至会培养出反社会人格。

对世界怀有美好的信任,和具有基本的安全防范常识并不冲突。家长应该把人际交往中各种潜在的危险告诉孩子,比如周围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情,或媒体上报道了什么相关内容,就事论事地跟孩子谈谈,让孩子增加些常识。生活本来就是有悲有喜,有常规有意外。知道世界有灰暗,不等于要把世界看得灰暗;知道世界是光明的,也不等于毫无防范心理。这是你对社会应该有的态度,也是教育孩子应拿出的示范。

正面教育永远是最可靠的办法,正如避免得流感,应通过平时强壮肌体来预防,而不能采用一出家门就戴防毒面具的办法。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表现出一匹骏马的飘逸,就不要从小教唆他以一只刺猬的姿态活着。

最后要强调的是,“三不原则”的成功运用,必须是三条戒律同时执行,才能有效。很多家长在执行这一原则时,容易注意到不介入和不怕吃亏,却往往忽略自己的脾气,动辄打骂孩子,那么这一方法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原因是家长自己给孩子做了一个不体谅、不宽容、不友好、爱发脾气的坏榜样。这也是需要家长特别注意的。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对儿童形成宜人的熏陶。

相信《每天用心与孩子相处,需遵循哪些原则》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新生开学需要做哪些调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如何让孩子与同伴相处 幼儿园是培养友谊的好地方,孩子们在一起游戏、玩耍,分享玩具。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他们慢慢懂得如何与同伴相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真爱友情这些可贵的品质都可以从小培养,并对孩子今后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2020-12-09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如何与孩子相处 教育随笔:如何与孩子相处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
    2021-06-16 阅读全文
  • 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我很容易就和**进入权利斗争的状态。因为我有一个模式,觉得一定要“制”住他,这样才觉得自己像个大人。但现在我的新体验是,真正的大人,恰恰是不一定要孩子或者别人听自己的,能容得下别人听和...
    2020-12-07 阅读全文
  • 孩子犯错家长需谨记的七大原则 缓一缓 家长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言语和行动过激。此时,最好先尝试着让自己放松,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 避一避 批评孩子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切忌当众训斥孩子。 选一选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
    2021-10-07 阅读全文
  • 引导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 孩子们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除了游戏、学习、日常活动以外,还有一件经常发生的事,那就是告状,凡是告状,就是小朋友之间有了争执,对于一些小小的告壮我们会感到心烦,因为孩子们告的都是些很小很小的我们认为不值得...
    2020-11-06 阅读全文

幼儿园是培养友谊的好地方,孩子们在一起游戏、玩耍,分享玩具。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他们慢慢懂得如何与同伴相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真爱友情这些可贵的品质都可以从小培养,并对孩子今后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2020-12-09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如何与孩子相处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

2021-06-16 阅读全文

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我很容易就和**进入权利斗争的状态。因为我有一个模式,觉得一定要“制”住他,这样才觉得自己像个大人。但现在我的新体验是,真正的大人,恰恰是不一定要孩子或者别人听自己的,能容得下别人听和...

2020-12-07 阅读全文

缓一缓 家长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言语和行动过激。此时,最好先尝试着让自己放松,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 避一避 批评孩子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切忌当众训斥孩子。 选一选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

2021-10-07 阅读全文

孩子们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除了游戏、学习、日常活动以外,还有一件经常发生的事,那就是告状,凡是告状,就是小朋友之间有了争执,对于一些小小的告壮我们会感到心烦,因为孩子们告的都是些很小很小的我们认为不值得...

2020-11-0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