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玩伴锻炼社交能力
发布时间:2021-09-10 找朋友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教案找朋友 大班幼儿自理能力活动方案导读:冲突的爆发是因为孩子们仍不具备调和争执的能力。早期的儿童教育家花费了大量时间来提醒孩子们要‘运用你们的语言’而不是打斗与抢夺。家长们在监督学龄前儿童的友谊时也经常要做同样的事情——所以,准备好时刻看着你的小孩吧。
四岁大的凯特很喜欢她的朋友奈尔。非常幸运地,她们的母亲也彼此有好感,因此她们两家经常在一起聚。但凯特仍然对此不满足,她每天早上都问她妈妈:“奈尔今天会来吗?”甚至她们不在一起的时候,凯特也会时不时地跟“想像中的奈尔”说话,假装她的小伙伴正在和她一起玩。
凯特的母亲艾莉森·斯威特惊讶于她女儿的第一份友谊是如此强烈:“她一年前并不怎么关心其他的小朋友,但是现在奈尔对她来说却是如此重要。”
温尼伯大学发展学教授黛布拉·迈尔认为,尽管明确地意识到周围有其他小孩的存在并且会模仿他们的行为,幼儿和学龄前儿童通常还是喜欢一个人玩。“但是当他们长大一些后,他们开始一起玩耍,并开始建立起真实、坚固的友谊。”
假想游戏的开始似乎标志着孩子的互动能力正在逐步培养起来。“一些孩子会玩带有角色(你来当小孩,我来当爸爸)和情节(我们正要去商店去买一把锤子)的假装游戏。在表演一个故事时假想旁边有一个朋友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她自己,以及她和她周围的人的感受”,迈尔解释道。
“并且不要低估这些早期友谊的价值。”迈尔说:“它对孩子们感情和社会意识的发展以及了解周围的世界很有帮助。”
当然,这些好处有时并不显而易见,尤其当你的孩子的玩乐包含了许多关于玩具的争吵,以及你的孩子因为不肯让出玩具卡车而跟别的孩子争吵时。但是迈尔建议家长们应该把这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冲突的爆发是因为孩子们仍不具备调和争执的能力。早期的儿童教育家花费了大量时间来提醒孩子们要‘运用你们的语言’而不是打斗与抢夺。”家长们在监督学龄前儿童的友谊时也经常要做同样的事情——所以,准备好时刻看着你的小孩吧。
对于正在了解社会的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迈尔另外推荐了一些有用的方法:
教育你的孩子在加入一个游戏前先问一问“我可以帮什么忙吗?”或是“我可以一起玩吗?”有些孩子对于自己正在玩的游戏有非常明确的想法,他们会因为其他孩子的突然加入而不高兴。
教导孩子轮流玩的概念。对于一些没有耐心的孩子来说,在其他孩子骑着小三轮车的时候干等是十分痛苦的。因此他们或许需要一些你的帮助:“还有一分钟就轮到你了。你打算在哪里骑?”
为了减少争执,在开始玩之前问一问你的孩子,哪些玩具是他特别喜欢的。并且尽量准备两倍的玩具。(例如,你可以把积木分别放进两个箱子里。)
“许多善于交朋友的小孩都很有礼貌——经常说‘对不起’和‘谢谢’,”迈尔说,“其他一些赞美的话也很有效,比如说‘我很喜欢你的洋娃娃’或者‘你盖的城堡好大啊’。你可以训练你的小孩用这些话来和他喜欢的孩子交朋友。”
准备好坐在地上和你的小孩以及他的朋友一起开始游戏。当游戏步入正轨,孩子们都投入进去之后,你就可以悄悄地离开了。
尽量期待同性之间的友谊。尽管一些孩子会同时有同性和异性的朋友,通常来说男孩还是喜欢和男孩玩,而女孩则喜欢和女孩玩。[作文5000网 ZW5000.cOm]
尊重个人的性格。迈尔说:“某些孩子只是比别人更善于交际。”而有一些孩子则需要大量“单独玩”的时间来平衡他们与朋友的相互影响。他们确实更喜欢只交一或两个朋友,或是仅和一个表亲或者嫡亲小孩一起玩。
迈尔说:“孩子们正是通过这些早期的友谊学到了协商,合作和交流的美感和技巧。”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特殊训练锻炼孩子交往能力
导读:孩子的交往能力要从小培养,同时家长还要注意采用合理的训练方式,让孩子的交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很多父母苦于不知道如何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其实只要坚持以下8个训练,便可轻松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1、增加与孩子的主动接触
坚持母乳喂养,可以让孩子通过乳房或怀抱享受吃奶的快感,引发特有的快乐反应,由此体验最初的社会接触。妈咪还可以利用每次吃奶后精神好的时候,让孩子看着你的脸,然后慢慢移动头,以此吸引他的视线追随。
妈咪更应该经常和孩子面对面地对视着说话。要面带笑意,用轻柔和蔼的声音,逗孩子多笑、多动。这种笑与刚出生时嘴角浮现的奇妙的浅笑不同,那是一种自发性的笑,而逗引下的笑是一种“诱发性”的微笑,它体现了孩子与人交往的快乐。
2、回应孩子的所有反应
当孩子咿呀自语时,妈咪应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主动与他交流,即使你正在做家务,也要及时用声音回应他,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发音的兴趣。当孩子发出近乎“爸”、“妈”的声音时,虽然可能是出于无意识,并不具有语言的指向性,但此时也要尽可能回应、模仿,使他了解声音在与人沟通中的作用。
3、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对于孩子的情绪变化,妈咪要有相应的反应。比如,注意观察孩子不同的哭声,尽量及时满足他的要求,以培养母子感情,促进孩子对人的友善和信任。
4、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给孩子穿上满裆裤,告诉孩子在大小便前要告知妈咪;训练孩子自己坐盆,尽量保持白天不尿裤子。这样做虽然有点麻烦,但有利于孩5、教给孩子应有的社交礼仪
平时应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交动作,如挥手再见、摇头表示“不”、拍手欢迎等;妈咪离开时可以亲亲孩子,回来时向他问好;家人的礼貌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6、带孩子的参加社交活动
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儿,这样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但一定要确保安全,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和小朋友玩耍。即使弄得浑身“脏兮兮”也不要大惊小怪。如果孩子一时还不能和小朋友玩得很好,那也不要着急,只要孩子还有兴趣来,慢慢地会和谐起来的。
7、理解孩子的特点及需要
当孩子参加成人的社交聚会时,可能会对身边的生人感到陌生和害怕,可以早去些,让他先对环境有个熟悉的过程,再把他介绍给客人;也可以将客人介绍给孩子,让孩子逐渐习惯。宗旨是不要太突兀,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
8、经常性地赞许和鼓励
当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宠物等表现出爱和关切时;或当家里人进门,孩子帮助拿拖鞋时,要及时给与鼓励并表扬,强化孩子表达爱意的行为。在对孩子好的“社交”表现赞许的同时,对不好行为的要从表情和言语上表示出不满。
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也是社交活动的需要。
做客过程中锻炼孩子交往能力
导读:孩子的交往能力要从小培养,培养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其中带孩子一起去做客,在做客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是个很好的方式。
带孩子到亲朋好友家做客,可以增加孩子的社会经验,锻炼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一类活动对孩子说来很有益处。但有的孩子在做客时不能和小伙伴友好相处,至使聚会不欢而散,令父母难堪。那么,应该怎样指导自己的孩子在做客时与小伙伴相处呢?以下几点请参考:
一、做客前指导孩子。
1、向孩子提出要求,明确在外做客时应有的文明礼貌举止。要让孩子知道在外面做客,和在家里做小主人不同,各家的生活习惯和规矩是有区别的,要守规矩懂礼貌,别人家的东西,未经允许不能随便拿、翻,有些事情不可自作主张。
2、给孩子介绍去做客家的情况,特别应介绍对方小伙伴的情况和如何称呼等基本情况,如对方是哥哥姐姐要尊敬,是弟弟妹妹要爱护。
3、指出孩子之间玩耍时的注意点:小客人一定要尊重小主人的意见,要多用商量、征求的口吻,如:“好不好?”“可以吗?”“我能玩一会儿吗?”……并可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给予重点强调要求。如孩子平时好强,事先就要告诉孩子与小伙伴玩时要谦和、忍让;有的孩子较胆小,家长要鼓励孩子不要害怕,如“大哥哥很喜欢你,我相信你会和他玩得很开心”。
二、在做客中指导孩子。
做客过程中父母也要关心自己的孩子,不能任随孩子自己玩,放手不管。可从侧面观察孩子在与小伙伴玩耍中的情况,作一些适当的指点、暗示,帮助孩子矫正一些不适宜的言行举止。如果小伙伴之间发生了争吵、矛盾,小问题,可以在大人的提醒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如果发现是自己孩子做得不对,也可把孩子带到一边,慢慢讲道理,善意地提出批评,并指导孩子该怎么做。如需要道歉的话,也应鼓励孩子勇敢承认错误,言归于好。如果发现错误不在自己孩子,并吃了亏,大人也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告诉孩子“你没有错,但我们是客人,能谦让就谦让。”要真是没法一起玩,暂时可把孩子带开。
三、做客后及时作出评价。
对孩子在做客时与小伙伴相处时的表现要及时地评价,明辨哪些行为是好的,加以肯定;哪些行为不应该,指出为什么,今后应该怎么做,让孩子改有方向。如果孩子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再三告诫也不听从,也可以取消下次做客机会,并明确告诉孩子“等你知道怎样做客,怎样对待小伙伴时,我们才能带你去,否则主人不会欢迎你的。”带孩子在外做客,对孩子来说是他们喜欢的活动,这样的惩罚也可作正面教育的补充手段,相信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宝宝学“吃饭”可锻炼协调能力
导读:8个月的宝宝当您喂他吃饭时,他常伸手抓勺子;喜欢把手浸在饭碗里,然后将手放在口中,有趣地吸吮;想自己用手抓饭吃。这时可以训练宝宝自己吃饭。宝宝自己吃可锻炼手眼协调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培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8个月的宝宝当您喂他吃饭时,他常伸手抓勺子;喜欢把手浸在饭碗里,然后将手放在口中,有趣地吸吮;想自己用手抓饭吃。这时可以训练宝宝自己吃饭。宝宝自己吃可锻炼手眼协调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培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让宝宝自己用手捏取食物,但要把手洗净,要吃软而不会噎着的食物,如,熟木瓜,炖南瓜或酥软豆类等;
2、开始宝宝拿勺尚不熟练,把饭送到嘴之前可能把勺弄翻,应该用边角不锋利的勺,舀上一点稠的稀饭,把勺送给宝宝。如果宝宝还不太会用勺可以帮一把,帮宝宝拿着勺把饭送嘴里;
3、开始宝宝还不太会从瓷盘中舀饭,先让宝宝拿着勺,然后帮助把饭放在勺子上,让宝宝自己把饭送入口中;
4、如果食物是流质或半流质非常易洒,妈妈可喂宝宝,但要与宝宝共持勺,帮宝宝食用;
5、选择一些宝宝吃饭时方便用的餐具,如饭碗要底部扁平,放在桌上稳当,碗边要高;勺带边,柄要弯。这样便很容易地帮助孩子把饭送到嘴里;
6、舀少量饭放在碗里。这样才不至于洒的到处都是,宝宝也容易舀吃;
7、每顿饭不要花太多时间,因为宝宝在饿时特别有胃口,会非常专心致志地练习吃,一旦吃饱便玩起来,甚至把饭碗打翻;
8、为使父母不忙于为宝宝洗衣和擦地,在宝宝吃饭前给带围单或穿上易洗的衣服,用前面有托盘的椅子,或在易清洗有垫板的桌子上吃,也可以把报纸铺在地上,然后准备一块半干的布,以便随时给把宝宝擦嘴擦手;
9、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了解并时刻注意到脏乱是8?9个月宝宝的正常现象,这阶段宝宝正在练着找东西,协调使用自己的手和眼睛,但尚不熟练,不能象大人或大孩子那样在饭桌上讲礼貌。如果了解了这一点,便会泰然处之,经常给宝宝提供练习机会。宝宝便会熟练起来,不会到处洒,并从周围,特别是您吃饭的行为中学到吃饭时的礼貌。
10、如果有时间,耐心看着宝宝把食物弄一脸,满嘴,甚至全身,会发现这是宝宝提高的时刻,要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训练宝宝使用眼和手的技能,培养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某幼儿园曾做过5次测试:请数名幼儿从指定的幼儿手中取玩具。结果,有90%以上的幼儿是动手抢或求助老师去取,只有极少数幼儿采取语言商量或用其它玩具交换的办法获得成功。许多幼儿一方面只会把布娃娃等玩具假想成自己的伙伴,却不能与真实的同龄伙伴友好相处和交往。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独生子女家长在“四怕”心理驱使下,限制孩子们交往,致使较多的独生子女陷入交往饥渴与交往低能的困境。所谓“四怕”即怕孩子出门被欺负;怕孩子出外学坏;怕孩子外出游玩耽误时间;怕其他孩子上门玩弄脏了居室。
心理学家认为,同伴对指导或训练儿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孩子走出孤独的困境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这种技能,儿童是无法在成人那里学到的。作为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让孩子永远走出孤独的困境呢?
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作为父母,应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要培养孩敢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家长不要摆出“父(母)道尊严”的面孔训斥孩子。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理解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去“参政议政”,有利于孩子树立处理事物的信心。家庭中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更应听听孩子的意见,不要一味地由家长说了算。
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家长可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已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要求孩子观察成人间的交往;家中来客时,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切忌一味将孩子赶走,要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习交往。这样将有利于消除孩子与人交往中的羞怯、恐惧心理。
教习基本的交往方法。儿童学习交往应当学会相应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这些都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技能。家长应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
让孩子走出家门去结识“兄弟姐妹”,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多一份成熟,少一份稚嫩;多一份豁达,少一份孤独。
宝宝说话晚,交友来锻炼
导读:扩大宝宝的社交圈。经常带宝宝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并鼓励他和年龄稍大的孩子一起玩。这样在开心的游戏中,在和别的宝宝的交流玩耍中,宝宝就会发现,开口说话并不难。
初为人父人母,最盼望的莫过于听到孩子亲口叫出爸爸妈妈。然而,同龄的孩子已能蹦出一连串的话语了,有些宝宝却连爸爸妈妈这样简单的词组都说不清。早教专家表示,宝宝说话晚,原因有很多。看一看你家宝宝属于哪种情况。
表现一:宝宝会说的词语不多,吐字不清楚,听力也存在问题,有时候别人和他说话,就好像没听见似的。
分析:孩子学说话,首先要听得懂别人的话。如果孩子存在听力受损、智力低下、铅中毒、口腔肌肉发育不足和孤独症等问题,都会影响他的语言发育。
其中,听力受损最为常见,如孩子出生时得过黄疸等疾病,影响了听神经,或者孩子患有化脓性中耳炎,使耳膜的活动性减弱,都会降低孩子的听力。而很多时候,孩子的听力受损并不严重,只是对某一频段的声音听不到,父母很难发现。
支招:
一旦发现孩子语言发育迟缓,一定要及时就医,找对病根,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在治疗期间,父母最好面对面地跟孩子说话,而且发音一定要清楚。
表现二:宝宝的听力没有问题,智力发育也很正常,你说的话他都懂,可他宁肯打手势也不愿开口说。
分析:一般情况下,孩子在10-15个月之间就会开始说话,到2岁多应该会说含有主语和动词的简单句子了。如果宝宝没有生理原因,语言发展仍然缓慢,父母就该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指责、嘲笑让宝宝不愿开口。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孩子做比较,如果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宝宝说话不如别的小朋友清楚流利,甚至嘲笑宝宝读音不准确,都会刺伤他的自尊心,让宝宝对开口说话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
包办代替让宝宝懒于说话。很多“勤快”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让宝宝失去了学说话的动力。如孩子想喝水,刚想张嘴提出要求,这时眼明手快的父母就已经把水杯递了过去。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惰性心理,不愿再张嘴说话,而是通过手势和眼色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语境不统一让宝宝无从开口。现在很多家庭里,语言环境非常复杂,如一个小朋友的爷爷说上海话,奶奶说地方话,而爸爸妈妈说普通话。同时面对几种不同的语言,让处在语言敏感期的宝宝一时之间不知道自己究竟该跟谁学说话,他很可能会选择不说。
缺乏交流让孩子没有学说话的语境。现在大多数家庭里都是老人带孩子,而老人本来就话少喜静,如果父母下班后再不和孩子进行充分的语言交流,那么孩子就会缺乏学习语言的情境,语言发展自然受影响。
支招:
和宝宝多说话、多交流。每天都要拿出大量时间和宝宝说话,哪怕是你在说,他在听,也会对宝宝的语言发育有影响。如每天给宝宝穿衣服时都说“宝宝伸胳膊”、“脚丫出来了吗”,或者“今天真是个好天气”等,宝宝会逐渐对“脚丫”“天气”等词汇熟悉起来,为将来开口说话做好准备。
鼓励宝宝多开口、多模仿。比如,让宝宝坐在腿上,妈妈指着苹果发音,让他摸妈妈的嘴唇和鼻子,然后说“苹果”。孩子说对了,就给些小奖励。即使宝宝发音不准确,也不要训斥或嘲笑他,温柔地纠正就可以。
对宝宝的要求要延迟满足。比如,宝宝用手势告诉你他想要桌子上的水杯,这时你要引导他用语言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把水杯和玩具同时递给他,并问他:“宝宝,想要什么?水还是小熊?”直到宝宝开口说出他的愿望,再递给他。
扩大宝宝的社交圈。经常带宝宝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并鼓励他和年龄稍大的孩子一起玩。这样在开心的游戏中,在和别的宝宝的交流玩耍中,宝宝就会发现,开口说话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