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恐惧事出有因

发布时间:2021-09-07

怎样教育孩子。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平日里的学习中,幼儿园教师时常会提前准备好有用的资料。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恐惧事出有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导读: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是其成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体验,它的内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

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快乐说晚安

曾读过台湾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快乐说晚安》的故事。

记得开头这样写道:又到了妈妈要小建穿厚夹克、戴手套去幼儿园的日子。小建从来都不喜欢冬天,因为寒冷的山风把他房间的窗户吹得“咔吧咔吧”地响,而且好像才放学,都还没玩到什么,天就黑了,一下子就得去睡觉了。小建最讨厌太阳下山之后,家里什么都变得好大、好暗,还有许多不知道从哪里跑出来的怪影子会粘到窗户上来,到处都是听起来很可怕的怪声音。一想到吃完饭后,就得自己一个人去洗澡、睡觉,小建的心脏便会一直乱跳,那种随时随地害怕的感觉,让小建整个晚上都浑身不舒服。即使尿很急,能和爸爸在客厅,他就不想自己一个人到浴室上厕所;明明知道睡觉时间到了,若可以和妈妈一起看书,他就拖着不回自己的房间。他要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大人在一起,他就不太害怕了……爸爸妈妈叫他去睡觉时,小建就会想,人为什么不能一闭上眼睛就睡着呢?每天还没睡着前,他都会听到电影里吸血鬼刮玻璃的“吱吱”声;也担心床底下躲着一个人,等爸妈睡着后,把他偷偷绑走,然后来跟爸爸妈妈要钱,再把他杀掉,像电视新闻上常常说的那样……

孩子的世界中,总有着许多让他们感到害怕的东西。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是其成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体验,它的内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如:出生5-9个月的孩子会对陌生人感到害怕;2岁以内的孩子很容易被巨大的声响吓住,2岁的孩子最害怕亲密相处的人离开他;3、4岁的孩子会特别害怕响声、黑暗和未知的东西,怕动物、怕孤独;5岁的孩子仍然怕黑,害怕在黑暗处受伤;6、7岁是一个充满想像的恐惧年龄。对想像中的“鬼怪”、死亡、强盗也会产生恐惧,害怕妖魔鬼怪、害怕找不到家、怕一个人睡觉时做恶梦;大多数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都会害怕雷电、狂风和大火等自然界的现象。随着孩子知识的增长、对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孩子们害怕的自然界的事物就会减少;到了8、9岁,孩子们可能会开始害怕自己考试的成绩不好而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总的说来,儿童恐惧的对象随其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而改变。

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与孩子知识欠缺、生活经验贫乏有关

夜幕降临,孩子们知识经验有限,既不知道黑暗中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也不知道身边亲人的去世意味着什么,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黑暗和死亡,由此产生了害怕与恐惧。

·孩子自身的某些经历会导致他们恐惧

如果孩子幼时受到过强烈的刺激,以后碰到类似的事物,甚至碰到的刺激比较轻微,也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应。如一个孩子曾被一只黑狗咬过,他下次看到黑狗时就会非常害怕,而且他还可能会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继而怕所有的四足动物,这是心理泛化造成的。

·受他人恐惧情绪的感染

孩子在看到或听到别人处于恐惧状态的情况时,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坐立不安。如看到其他人见到蛇后的恐惧反应,孩子以后见到蛇也会大叫大喊。孩子在听了鬼怪故事,看了带有恐怖色彩的影视片和图书时,由于无知及大人的消极暗示,其内心也会产生恐惧感。

·恐惧心理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不当有关

例如:孩子玩兴正浓,不肯睡觉。父母为了让孩子赶快入睡,吓唬孩子:“赶快睡吧!再不睡,妖怪就要来抓不睡觉的孩子了。”

·当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时

孩子对自己熟悉的情境会有一定的应对方法,但当他去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本已掌握的对付方法就会“失效”,使儿童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正确对待孩子的恐惧心理

恐惧、害怕是人类为了躲避伤害而表现出的自我防御反应,它不是一种可怕的不良行为习惯,相反有其积极的一面。因此,当孩子表现出胆小畏惧时,父母不用过于担心。许多时候,随着年龄增长,恐惧会逐渐消失,并不影响孩子的生活、行为与社会活动。但如果孩子的恐惧心理过度强烈,以致影响到他正常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干预了。

建立和谐安全的家庭心理气氛

建立和谐、安全的家庭心理气氛对克服孩子恐惧心理非常重要。孩子恐惧心理来自他们对外界的一种不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多给他们一些关爱,让他们明白有爸爸妈妈在什么都不用害怕,就会减轻孩子害怕的情绪。

对孩子的恐惧恰当地做出反应

对孩子的恐惧既不能满不在乎,也不能大惊小怪。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切勿责备、嘲笑或愚弄孩子。如果用指责、批评、生气来对待孩子的胆小,只能让孩子的焦虑情绪恶化。如孩子开始惧怕黑夜,骂孩子是胆小鬼,吓唬他不许哭,绝不是好办法。当孩子听到雷声感到害怕时也不能说:“雷声有啥害怕?别像个小孩子一样长不大。”越是这样,孩子就越惊恐不安。当然也不能孩子一害怕,父母也跟着害怕,这时父母的心态要自然平和,可以和孩子说,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像你一样害怕这些,长大了才不怕的。

多与孩子沟通,讲明事情真相

经常给孩子讲些常识是帮助他克服恐惧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孩子惧怕某事物,常常是因为无知。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惧心理便会自然消除。如孩子恐惧雷电,教师、父母可向孩子说明雷电产生的简单道理,让孩子明白雷声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而消除他对雷电的恐惧。除了用语言给孩子讲道理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去实际观察。如对一个害怕黑暗的孩子,你可以让孩子听听风吹树叶发出的响声,告诉他白天、晚上树叶发出的响声是一样的,孩子亲自看到、听到,也就不会有奇怪的想法了。

用行为法改变孩子的恐惧心理

要经常、及时地赞赏孩子好的表现。当孩子去接近曾经害怕的小兔子时,大人要及时鼓励孩子的勇敢。孩子敢独自睡觉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在孩子害怕时也可用转移注意法,即当儿童看到、听到惧怕的事物时,用玩具或语言来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从惧怕对象上转移,忘掉恐惧。孩子已经对某一事物比较害怕时,也可以使用系统脱敏法——当孩子惧怕无须恐惧的事物时,成人可诱导他接近所怕事物,久而久之,他便会见怪不怪。

用榜样示范法改变孩子的恐惧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绝不能用魔鬼、妖怪、毒蛇、老虎等恐吓类的话语刺激孩子;另一方面,要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还可以多树立一些身边的榜样,如当身边有孩子表现出勇敢、坚强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当然也可以借助影片、故事、图书,对孩子进行各种示范,从而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培养其勇敢、乐观的个性。

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要让孩子了解并做好准备

在受到重大压力和面临巨大变化时,如父母离婚,孩子的恐惧心理往往会达到顶点,此时,一定要给孩子以恰当的帮助。父母应该提前让孩子了解变化,并让孩子认识到,环境的变化不能改变他们对孩子的爱,他依然是安全的,不用害怕。

在前面提到的故事中,小建最终成功扫“黑”。故事里的爸爸妈妈通过不断语言说服、让小建实际观察等多种方法,使小建明白了:

1、我在自己的房间里最安全,爸妈就睡在隔壁,只要我一喊,他们就会听见;

2、每个人都需要睡觉,这样隔天才能有力气玩;

3、晚上是因为照不到太阳,屋里的东西和白天都一样;

4、“嘎嘎”是竹子被风吹的声音,“唧唧”是虫在叫;

5、窗帘上动来动去的是鸡蛋花的影子;

6、地上黑黑的是我忘了收的机器战警;

7、祖父最疼我,他虽然过世了,但他还是一样爱我。

小建在父母的帮助下终于能“快乐说晚安”了,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说晚安”。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宝宝吸手指是事出有因


吸吮手指原因

婴儿时期:

1喂奶方式不当。母亲喂奶时的方法不正确,或速度太快,未能满足孩子吸吮的欲望。宝宝肚子虽然饱,但心理上还未满足,便会以吸吮手指来代替。

2婴儿感到寂寞。有些婴儿并不爱整天睡觉,若母亲过分忙碌,或忽略了婴儿与外界交流的需要,婴儿便会自然地玩弄自己的手指和吸吮手指来解闷。

3有些婴儿的吸吮欲望较强,却又得不到注意和满足。

幼儿时期:三、四岁的孩子吸吮手指,是一种倒退的行为表现。当孩子焦虑和紧张时便会倒退回婴儿时期,用吸吮来满足口腔的欲望,以减少其内心的忧虑。

原因在于:

1父母没有空余的时间陪伴他(她)。

2害怕父母减少对他(她)的爱。

3父母之间的感情出现不和谐的表现。

4家中发生了较大的变故,例如父母离异。

5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一致。

6父母对纠正孩子吸吮手指过于紧张。

7孩子初入幼儿园,幼稚园等。

预防方法

吸吮手指最好的预防方法,当然是在婴儿时期,吃奶的时候开始注意:

一、母亲在喂哺时,要留意不单只给孩子营养,还要提供足够的爱和温暖。母乳喂哺更是最佳的选择。

二、奶嘴洞口的大小要适中,不可太大,要让婴儿有足够的时间,满足吸吮的需要。

三、母亲在喂哺时,心境要保持平和,不急不躁,以免给婴儿造成压力。

四、当婴儿睡醒后,不要让他单独留在床上太久,以免孩子感到无聊而把手放进嘴里,因而养成吸吮手指的习惯。

五、当婴儿有吸吮手指的倾向时,尽量把他?她?的手指轻轻拿开,并用玩具或其他东西吸引他?她?的注意力。

六、为幼儿着想,父母应利用空闲时间和他谈话、唱儿歌、玩积木或看图书等,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忘记吮手指。

七、在孩子刚有吸吮手指的倾向初期,把衣袖拉长遮盖着手指也是可行的措施。但在手指上涂上苦、辣味的药,使孩子放弃吮手指的方法,不是不可行,但要特别留神,因为有很多外用的药物是不能舔食的,因此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以免发生意外。

有些婴儿的吸吮欲特别强烈,不能用以上方法来满足的话,父母不妨借助假奶嘴,一般也能避免宝宝养成吮手指的习惯。不过,假奶嘴绝不能代替父母的爱和照顾,当婴儿一哭闹,就把奶嘴塞进口里,而不去探究孩子的需要,反而会促使孩子凡事更依赖奶嘴来自我安慰,有碍孩子的成长。

关于孩子的恐惧行为


导读:恐惧这种情绪,若从人类实际生活情境来观察,那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因此,儿童若有恐惧情绪产生,应属于正常反应。不过假使此种情绪显现过分,那就异常了。

人类在环境生活中,总不免会面临到各种不同情境。其中若遇到的是危险情况时,个体为避免受到伤害,就会随机应变,迅速采取逃离行动。而伴随着这项逃离行为的是一种特殊内在情绪,那是一项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种紧张状态的情绪,就是一种所谓的恐惧。

恐惧虽然使情绪呈现紧张状态,但却存有积极的一面。它会促进个人小心和谨慎,使人们不去从事那些会酿成灾祸的事情;它也会成为一种驱策力,使人们努力并对将来有所准备;它亦会提供人类冒险情境,使人们增加日常生活情趣。

恐惧这种情绪,若从人类实际生活情境来观察,那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因此,儿童若有恐惧情绪产生,应属于正常反应。不过假使此种情绪显现过分,那就异常了。恐惧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仅直接影响个人情绪及心理健康,而且也妨碍人际关系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消极面。

为促进儿童良好行为发展,如何发挥恐惧情绪的积极价值,减低消极影响,是值得我们重视。

凡个体因察觉或预期到危险性,而产生强烈不愉快的情绪状态称为“害怕”,如小孩见到陌生人,或看到大狼狗所显现的情绪反应就是害怕。

不合理且过分强烈的害怕称之为“恐慌”。

厌恶或不愿面对环境,则称之为“畏惧”。

非理性且持续很久的害怕,则称之为“恐惧症”。

这里讨论的恐惧,则限于常见之畏惧、恐慌、害怕的情绪状态,甚至包含轻微恐惧症,统称为恐惧。此种情绪反应,可能是由于某特定的目标或情境所引发,或根本不为人所注意的一种不自觉反应。

恐惧行为的特征

有关儿童恐惧的行为特征,依据学者研究结果,大致可归纳下列几项:

一、显现生理征候

个人面临恐惧时,在生理上首先会出现不同征候,随意筋肉疲软,有时且作抽筋震动,口音变粗、结舌,或完全不能言语;唾液分泌停顿、口干、出冷汗、皮肤生粗粒、毛发耸立、咽喉紧缩;血管收缩、忽急忽缓、心跳急促、面色变白等等。

二、伴随心理症状

当恐惧降临个体后,不仅生理显现征候,而且也伴随某些心理症状,首先使个体感到浑身不舒服、焦虑不安,有的甚至惊惶失措。其次使一个人变得十分消沉、身心力量大减、欲望退缩,不想出门。若在极端恐惧下,更是手足失措、身体不能做任何活动、呆若木鸡、任凭灾难侵袭。

三、因年龄而殊异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恐惧行为。幼儿阶段的恐惧,主要是由他近旁环境中的具体事情引起。在学龄前时期,其恐惧便由想像或预料的危险来形成。小学以后,大部分则来自永远不会实现的不幸。因此,随儿童年龄不同,其恐惧也有殊异。

四、固定次序模式

研究发现:所有的恐惧都是按照一定次序和模式出现,另一方面也是按着一定次序和模式消失,而且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譬如两岁孩子,常怕突然的巨大声音,两岁半的恐惧,多半是有关空间的,三岁孩子则害怕看见过的东西。

五、具有类化性质

研究发现:儿童恐惧情绪会经类化而扩展到其他相似的刺激。例如:一个实验室里的动物,害怕某一种声音,以后对其他类似声音也害怕起来,而此种声音?未曾直接地对他们制约过。

产生恐惧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1.人类恐惧有一部分来自天生本能。譬如,若把刚生下来的婴儿,忽然一举一放,婴儿就会呼吸停止,双手伸展,这正表示他知道害怕。此外,新生婴儿容易对喧闹或突然而强烈的刺激,产生惊恐反应。有学者认为:一岁内的小婴儿害怕陌生人,儿童害怕黑暗、鬼怪、风雨、闪电等等都不是后天学习的。

2.敏感

我们常可发现一些小孩出生以后就会出现过分敏感和难以照顾的现象,他们对声音、突然的动作、环境改变等现象反应特别激烈。其主要成因乃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天生就比其他孩子敏感。这类儿童,很容易因一些轻微声音而惊哭,因此比一般小孩更容易产生害怕情绪。

3.遗传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惧怕来自遗传。

二、心理因素

1.创伤经验

研究发现,大多数恐惧症病人都具有特定的创伤经验。此种创伤是因心理压力或身体伤害所造成的长期害怕情绪,使得创伤者,经常觉得无助,也没有心思去解决周遇问题,仿佛过去的害怕感觉一直残留在心中似的。

2.移转作用

有些个体对某事物的恐惧并非直接来自该事物,而是间接转移而来的,例如小孩子因被带到医院打针而产生害怕情绪,以后则看到穿白大褂的人,都会害怕起来。

3.引起注意

害怕也会变成影响或操弄别人的一种手段。有时候,小孩只有在出现害怕表情时,才会得到大人的注意。如此,自然强化了小孩害怕行为,变得愈来愈害怕。使得害怕本身变成一种(令自己很不舒服,但又能得到大人关切)矛盾的混合体。换言之,小孩利用害怕博取父母、师长注意。

4.压抑

精神动力论者认为恐惧是冲动压抑的结果。以恐高症为例,有人认为患者可能潜意识有很强的自杀冲动,对这类冲动极度压抑,反面以害怕到高处的形式来表达。所以,他们很容易感到他们害怕高处,?不知道是害怕自己会自杀。

三、家庭因素

1.不良气氛

过分批评小孩,可能会导致小孩变得害怕,因为小孩觉得他没有能力做任何事,即使做了,也会担心自己一定做得不好,等一下必然会挨骂。

2.过分严格

父母对小孩的要求太过严格,会造成小孩莫名的害怕,以及对权威的恐惧感。凡是象征权威的形象,例如老师和警察,都会带给他们相当的害怕感觉。对小孩不够了解的父母,常会对小孩有过分要求,而且也不能忍受小孩出现害怕,所以父母会对小孩的平凡表示不满,导致小孩害怕自己会失败。同理,本身是完美主义者的父母,也容易造成小孩害怕情绪。

四、社会学习

另有一些心理学者认为恐惧是一种学习,是后天习得的。

1.制约学习

行为学派认为恐惧症主要是因为制约学习的结果。

2.模仿学习

小孩行为大部分来自模仿学习,若孩童经常接触的兄长、父母或朋友,一再显现害怕情绪时,孩童也会习得害怕。

预防儿童恐惧行为的方法

儿童的恐惧往往是无法预测的,所以我们怎样运用心智,也不能对一切恐惧成因,都加以预防。而且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所采取的防止办法,往往会养成依赖性,所以并非任何恐惧都有必要预防,这是要认清的事实。虽然如此,仍须采取各种步骤,以防止及克服那些没有实际益处而徒然制止行动并引起苦恼的恐惧。

一、加强面对恐惧毅力

任何儿童在生活中,必然会遭遇恐惧情境。我们若想预防恐惧发生,首要加强儿童面对恐惧毅力,不宜过度保护,但也不应放任不理,忽视小孩害怕情绪。应鼓励小孩主动面对他所害怕的事物,提升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二、减少人为恐惧情境

虽然儿童的恐惧情绪是自然、无可避免的,但也有部分是父母有意、无意的不当处理所促成,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听到父母说:再不听话,要把你送人了;若不睡觉,大灰狼会把你捉去,诸如这类的话,父母完全忽略小孩对害怕的感受,无形中增添许多恐惧情境,假若平常为人父母或师长者都能谨慎避免制造这些害怕情境,将可减少部分儿童恐惧情绪的产生。

三、促进了解恐惧事实

在人类一般心理上,对某些事物,若大家都是如此,就不会奇怪了,因此小孩假使知悉:在人们生活中,恐惧、害怕是极为平常的事。那么他就较容易接受,不会把害怕视为一件懦弱行为,而勇于接受,让害怕表露出来,而不致埋在心里,产生紧张的情绪。

四、提供满足乐观榜样

悲观、恐惧的父母会直接影响小孩的情绪,父母若能适当提供满足乐观的榜样,无疑地,必可减少儿童恐惧情绪。父母若能保持冷静、自然和乐观态度,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无形之中亦能化解小孩恐惧、害怕的情绪。

对恐惧儿童的辅导策略

一、消弱原理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者强调人类行为的后果,若获得增强,则此种行为会再出现,若不继续予以增强(即消弱),则该行为出现率将逐渐降低,甚至消失。

部分恐惧行为可以藉此原理的应用来辅导改善。例如一位初上幼稚园的孩子,每当母亲把他送到幼稚园之后,母亲要离开时,他就哭。此种不甚严重之害怕分离的焦虑情绪,就可利用消弱原理来改善,每当母亲送孩子到校后,马上离开,不管他哭,老师也不予理睬。起先孩子哭得更厉害,但片刻之后,就停止哭了,这时老师才去注意、关怀他,如此,可以改善哭的行为。

二、增强原理的应用

儿童行为是否再度出现,与其后果有关,若有满意后果,则行为再度出现机会增加。儿童若有恐惧行为表现并非表示永远如此,处处这样,有时候会有意、无意间表现出理想的行为,无恐惧的情况,这时要抓住机会,应用增强原理,予以奖励,使原先会恐惧事物,在表现出勇敢面对时,因增强而后能继续表现不害怕的态度,如此,也有改善的可能。

三、约消除法行为主义学者认为非理性恐惧系后天制约学习的结果。既然恐惧是学习而得,当然也可以透过学习来消除。其方法是:在引起案主恐惧情绪出现时,若与愉快、喜欢、满意等积极情绪配对出现,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制约刺激。以后在案主恐惧情绪发生时,即呈现此种制约刺激,以唤起案主的愉快情绪,当可克服恐惧。

四、认知治疗法

认知心理学者认为,恐惧主要是个人的情感及行为,受到他对该世界看法的影响,因此,恐惧可以藉著教导当事人改变自己不合理性的想法而减低消除。

四、社会模仿法

由于行为是透过模仿学习的结果,因此有些行为主义学者采用示范引导儿童学习减低恐惧的反应。

社会模仿法是将害怕某物的儿童和不害怕的儿童放在一起玩,并让不怕的儿童接近某物。害怕的儿童在旁边观看,并模仿那些不害怕的儿童的动作及情绪。

家长帮助孩子告别社交恐惧


导读:社交恐惧症患者诸多因子(如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渡保护等)方面的不良教养方式,父母尤其是父亲尤其明显缺少情感的温暖和理解;父亲的严厉与惩罚表现明显。

社交恐惧症的形成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

社交恐惧症患者诸多因子(如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渡保护等)方面的不良教养方式,父母尤其是父亲尤其明显缺少情感的温暖和理解;父亲的严厉与惩罚表现明显。

社交恐怖症的形成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环境影响很大,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本文从父母教养方面来探讨本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特点。

对象

研究组病例来源于本院95-99年心理门诊52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2)关于社交恐怖的诊断标准;对照组为社区防治工作中随机抽取的健康者52例。排除精神疾患,两组平均年龄均为22.5±5.68岁,最大者36岁,最小者16岁;研究组文化程度:大专13例、高中及中专14例、初中17例、小学及文盲8例。农村家庭者34例,城市家庭者1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之别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方法

使用C.Perris编制的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该量表包括父亲养育方式的6个分量表,母亲养育方式的5个分量表,共11个分量表。

结果

社交恐怖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

社交恐怖症患者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中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0.52±6.63/44.48±6.88,t=4.56,P<0.01;母:52.84±7.72/49.46±7.69,t=2.24,P<0.05)。父亲的“严厉、惩罚”因子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父:15.71±4.20/20.68±4.57,t=5.77,P<0.001),母亲项则无明显差异(P>0.05)。父母的“拒绝,否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组(父:8.82±2.67/12.21±3.01,t=6.07,P<0.01;母:11.88±2.96/13.49±3.82,t=2.40,PP<0.05)。“过分干涉”、“偏爱被试”及“过度保护”因子分则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讨论

本研究显示,与正常组相比,社交恐怖症患者存在着诸多因子方面的不良教养方式,父母尤其父亲对其明显缺少情感的温暖、理解;父亲的严厉与惩罚又明显多于正常组;父母尤其父亲对之更有过多的拒绝和否认。

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感情的温暖、支持、鼓励及理解,会使之产生孤独、被遗弃感,于是在社交中也同样带孤立无援、被冷落感从而阻碍社交并由此产生社交恐怖;父亲的严厉、惩罚,会使孩子变得胆怯、小心翼翼,在社交中过分担心自己的言行,惟恐遭人指责;父母对子女过多的拒绝否认,使其个性变得自卑、自我否认、内倾而逃避社交以免“露丑”,或过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心理状态来刻意不现自己以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但由于动机过强,反而在社交中显得更紧张、局促、笨拙,而使病人始终处于焦虑恐惧中。上述影响社交恐怖症的几种不良教养方式中,又以父亲做的更差点。

“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两因子虽父母均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但父亲差异更为显著。“惩罚、严厉”因子仅父亲与正常组差异显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父亲在家庭及社会中承担主要责任,扮演着强者的角色,所以父亲在子女心目中更“严厉”,这方面的负性影响更突出。

因此,为预防社交恐怖症的发生,使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应重视父母对子女早期的家庭教养方式,要尤其重视父亲的作用。

家长帮孩子战胜恐惧心理


孩子的恐惧心理与成年人的恐惧并无两样,只是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每个孩子都会经过这个情感发展的阶段。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有效地战胜恐惧心理呢?试试下面这些方法吧:

1.不要惩罚或嘲笑孩子的胆小。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正确的应是承认孩子害怕的东西确实存在,这样,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恐惧,也就会相信你的劝慰、解释,才能解除恐惧的心理。

2.教育孩子不要掩饰害怕。有些孩子往往会否认自己害怕,这是孩子常用来对付恐惧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越是这样,孩子自己越是恐惧。爸爸妈妈应该让孩子说出恐惧的具体内容,让孩子解除心理上的羞耻感,并逐渐克服恐惧心理。

3.平时爸爸妈妈要注意不要强刺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用“你不听话,大灰狼就会来把你吃掉”、“你不吃饭,就把你关到黑屋子里去”等等的话来吓唬孩子,爸爸妈妈可以讲授有关知识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如有的孩子害怕雷电,爸爸妈妈可以给他讲解有关雷电的知识,虽然孩子不完全懂得,但他会减少恐惧,感到安全。

4.利用孩子的愉快情感来克服恐惧心理。应经常让孩子参加游戏、去公园玩等活动,产生愉快情感来克服恐惧心理。同时,还可以鼓励孩子用讲故事、绘画等活动,讲出或画出自己最害怕的东西,把内心恐惧表达出来,宣泄出去,从而解除恐惧心理。

你会引导孩子克服恐惧吗?


导读:幼儿对黑暗的恐惧大部分是源于他的想象。爸爸妈妈应该从正面引导,并在宝宝有了一点进步的时候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逐步消除他对黑暗的恐惧。

一般来说,幼儿都有“恐惧心理”。随着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从懵懂到初步认识,他们受到的外界干扰也在增多,对那些黑暗、巨大、血腥的事物会产生非常恐惧。因此,他们会怕黑、怕巨大的声响、怕鬼,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

幼儿对黑暗的恐惧大部分是源于他的想象。这时的宝宝们想象力丰富,分不清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想象黑暗中有鬼,有大灰狼等让他害怕的东西,所以在黑暗中他容易把恐惧扩大化,这是这个年龄孩子的认知特点。爸爸妈妈应该从正面引导,并在宝宝有了一点进步的时候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逐步消除他对黑暗的恐惧。

为何产生恐惧心理

有一些原因和情况,在不知不觉中会造成幼儿的恐惧心理,父母应该引起注意。

1、父母的恐吓:“你不乖乖听话、吃饭,待会鬼婆婆就会来找你了。”父母们常会在孩子不听话时用鬼来吓他,其实此种方法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怕鬼和怕黑的情绪。

2、负面的模仿:如果父母本身就怕黑、怕鬼,经常大惊小怪或尖叫,孩子会产生‘负面的模仿’,并加深他对黑暗的畏惧感。

3、独处:孩子的世界里,往往是伴随着黑暗、阴影和独处等因素,特别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比较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恐惧。

4、媒体的影响:一些电视节目或图书,都会将鬼和黑做关连的搭配。于是“鬼”和“黑暗”在孩子心里便有了形象,甚至加深对它的恐惧感。

帮助孩子面对恐惧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些,孩子长期怕黑、怕鬼会影响到他将来的个性发展,使孩子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及性格病态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父母该怎么做呢?

1、切勿责备、嘲笑或愚弄孩子

有些父母往往会在这种情况下训斥孩子,说孩子是“胆小鬼”,甚至给以处罚,这些都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这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胆小状况,反而可能使孩子的惧怕心理加重。正确的做法是向他讲明事情的真相,当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被你一语点破,他就会相信你的力量可以保证他的安全,恐惧感自然随之消失。

2、要了解孩子真正害怕的事

要协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应先了解他害怕的真正根源。孩子们往往言行不一地掩盖他们真正所害怕的事情。因此,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后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3、告诉孩子你也曾经害怕过

孩子特别爱模仿自己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极大。父母可以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曾害怕过某些东西,但现在已经不再害怕它们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并不是世界唯一害怕这些事物的人,恐惧的心理便会得到克服。

4、尝试用说故事的方式消除恐惧

做父母的要正确对待孩子所害怕的事物。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教给孩子关于某些事物的知识,可以尝试使用说故事的方式,一边说给孩子听,一边让他说说他的感觉,以知道他所害怕的是什么。让孩子从故事中得到一些心灵上的安慰,且以美好的事物充实其心灵。

5、情感上多关怀,多搂抱爱抚

父母甜蜜温馨的搂抱、爱抚,不仅可以增加亲子情谊,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恐惧的心理。父母应该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时间来陪伴孩子,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孩子思想感情的变化,恐惧持续的时间。以最确实的行动,了解孩子、支持孩子。

6、可以和孩子一起在黑暗中做游戏

在黑暗中做游戏能让孩子逐渐适应黑暗,并适应物体在黑暗中的影像。你也可以让孩子在黑暗中寻找某件家具或者某个物品,增加孩子触摸、感受黑暗中物体的机会,熟悉黑暗中的物体,与黑暗中的物体建立亲和性。

7、慎重选择电视节目、图书

父母应慎选电视节目和图书,尽量避免让孩子看那些怪力乱神的节目,或是一些凶杀、恐惧的新闻,加深对鬼怪的恐惧感。特别是睡觉前,切勿让孩子看一些恐怖的片子而影响他的睡眠质量。

8、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要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能力、有办法应付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人生总是充满着挑战,做父母的要以行动来引导子女。不要对孩子过分呵护,要相信他们自己能够做到很多我们认为他们难以做到的事情。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孩子恐惧事出有因》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教育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做恶梦事出有因 导读:常常在恶梦后,能清晰描述其梦境内容,儿童在完全清醒后因为害怕,不敢自己回床睡觉,常要父母亲在身边或立下保证后才敢再人睡。本病常伴随有说话,而尖叫、击打物体或行走很少发生。 梦魇以恐怖的梦境为基本...
    2021-09-21 阅读全文
  • 宝宝吸手指是事出有因 吸吮手指原因 婴儿时期: 1喂奶方式不当。母亲喂奶时的方法不正确,或速度太快,未能满足孩子吸吮的欲望。宝宝肚子虽然饱,但心理上还未满足,便会以吸吮手指来代替。 2婴儿感到寂寞。有些婴儿并不爱整天睡觉,...
    2021-08-07 阅读全文
  • 帮助孩子消除“黑暗恐惧” 怕走夜路、怕到黑屋子里拿东西……只要是黑的地方,或是谈到黑,恐怕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恐惧黑暗”的心理。许多成人尚且会有这样的感受,也难怪小孩子会有怕黑的恐惧呢。在我所接触的家长中,总是有很多人在说:“我...
    2021-04-03 阅读全文
  • 关于孩子的恐惧行为 导读:恐惧这种情绪,若从人类实际生活情境来观察,那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因此,儿童若有恐惧情绪产生,应属于正常反应。不过假使此种情绪显现过分,那就异常了。 人类在环境生活中,总不免会面临到各种不同情境。...
    2021-09-22 阅读全文
  • 让孩子画出有自己个性的画 绘画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游戏.绘画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绘画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爱好.可是,许多家长在让孩子学画的时候,只注重绘画技巧的运用,孩子的画中如果只有技...
    2021-12-13 阅读全文

导读:常常在恶梦后,能清晰描述其梦境内容,儿童在完全清醒后因为害怕,不敢自己回床睡觉,常要父母亲在身边或立下保证后才敢再人睡。本病常伴随有说话,而尖叫、击打物体或行走很少发生。 梦魇以恐怖的梦境为基本...

2021-09-21 阅读全文

吸吮手指原因 婴儿时期: 1喂奶方式不当。母亲喂奶时的方法不正确,或速度太快,未能满足孩子吸吮的欲望。宝宝肚子虽然饱,但心理上还未满足,便会以吸吮手指来代替。 2婴儿感到寂寞。有些婴儿并不爱整天睡觉,...

2021-08-07 阅读全文

怕走夜路、怕到黑屋子里拿东西……只要是黑的地方,或是谈到黑,恐怕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恐惧黑暗”的心理。许多成人尚且会有这样的感受,也难怪小孩子会有怕黑的恐惧呢。在我所接触的家长中,总是有很多人在说:“我...

2021-04-03 阅读全文

导读:恐惧这种情绪,若从人类实际生活情境来观察,那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因此,儿童若有恐惧情绪产生,应属于正常反应。不过假使此种情绪显现过分,那就异常了。 人类在环境生活中,总不免会面临到各种不同情境。...

2021-09-22 阅读全文

绘画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游戏.绘画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绘画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爱好.可是,许多家长在让孩子学画的时候,只注重绘画技巧的运用,孩子的画中如果只有技...

2021-12-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