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发布时间:2021-09-03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 幼儿园基本游戏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发展的基本性质
1.发展的高速度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是变化迅速。相对而言,成人心理的变化比较缓慢,相差几岁的成人,心理特点差别不那么明显。老朋友多年不见面,相遇时往往会说:“看来你变化不大。”儿童则不然,他们的变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日新月异。比如,初生的婴儿只会啼哭,十天半月以后,当你把他抱起来的时候,他己经“知道”要准备吃奶。将近4个月的孩子可以同你玩得咯咯地笑,但是,过一个月以后你再去看他时,他可能怕你,哭着要躲开 —— 他会认生了。1周岁的孩子刚刚开始迈步,两周岁的孩子,步子已经走得相当稳,3周岁时则很少一步一步地走路,总是连蹦带跳的。如果你想要3岁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必须使教材内容对他有较大的吸引力,学习时间还只能很短;4岁以后,孩子开始懂得应该专心听讲;5岁孩子不仅能够用一些方法使自己集中注意,而且会把这些方法说出来,教给别人。到儿童上学以后,更是能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儿童心理变化之迅速,常常使和他朝夕相处的成人都跟不上。比如,不久前孩子还要大人牵着手走路,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居然不听指挥,大人要他往东走,他偏要往西走。如果大人要抱着他走,他执意反抗,挺直身子,挣扎着要下地,如此等等。许多科学研究如布鲁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等也表明,幼儿期是儿童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
2.发展的不均衡
高速度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规律,但幼儿心理又不是匀速发展的。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下列方面:
①不同阶段的发展不均衡
儿童的心理发展并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从不同的组织系统、机能特性的发展过程来看,以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生殖系统的发展来说,神经系统是先快后慢,幼儿期以前人类大脑的重量就已发展到成熟期的80%,而在9岁左右就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则前慢后快。差不多在青春期以前进展很小,而到了青春发育期(女的在11—12岁,男的在13—14岁)后才大幅度的增长。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也不是等速上升,而是呈波浪形地向前推进。通常幼儿前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所以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也表现在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②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幼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均衡地发展的。比如,感知觉等认识过程在出生后迅速发展,单纯的感知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两岁左右才真正发生发展起来,到幼儿末期仍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只有逻辑思维的萌芽。
③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不同的幼儿,虽然年龄相同,但在发展速度、最终到达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有的幼儿早熟、早慧,有的迟开窍。有的幼儿对音乐听觉有特殊的敏度,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在性格方面,有的好动、言语流畅、善于与人交往,有的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不合群,即所谓有外倾、内倾之别。但是,所有这些都是正常儿童,只不过是心理发展上有个别差异而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真正科学地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划分发展阶段,迄今尚未适当解决。目前社会公认的有如下几种划分。
按生理特点划分:新生儿(0~1个月),乳儿期(1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1~15岁),青年期(14~17岁),成年期(18岁以后)。
按教育学制划分:先学前期(托儿所,3岁前),学前期(3~7岁),学龄初期(6~12岁),学龄中期(11岁~15岁),学龄晚期(14岁~18岁)。
按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划分(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直接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摆动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础学习活动(7~11岁),社会组织活动(11~15岁),专业学习活动(15~17岁)。
按智慧或认识结构的变化划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智慧阶段(2~7岁),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12岁),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7岁)。
按儿童行为模式和心理社会因素等综合标准划分(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信任与怀疑(1.5岁前),自主与羞怯(0.5~3岁),主动与内疚(3~5岁),勤奋与自卑(6岁到青春期),同一性与角色分离(11~17岁)。
以上各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划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片面性。正确的划分标准应根据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儿童表现在认知、情感和活动几个方面以及生理发展水平上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
手的操作对幼儿心理发展
手的操作及动作的发展,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
其次,幼儿通过动用玩具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以后,幼儿便会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再次,幼儿通过手的操作,能进一、步认识同一类物体的共性,因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
产生准备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表示愿意自己动手做的事,成人应耐心地在一旁指导,而不应自己动手代替幼儿去做。如孩子希望自己学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喂他;该让孩子自己学会穿衣服时,就不要再替他穿衣服;孩子可以自己握笔时,就可以给他纸和笔,让他画着玩。孩子刚开始学习这些动作时,难免做得不完善,这就需要反复地练习,通过反复运用,幼儿便会掌握比较复杂的手的动作。练习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如经常让幼儿做手工,包括画图、剪贴、泥工、折纸等,能够促进幼儿手的动作发展。
当发现幼儿有不正确的操作时,应及时予以矫正。例如,要注意幼儿端碗,拿匙子、筷子,握笔,握球拍,用剪刀以及拿其他工具时的方法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予以指导、纠正。当然,最好从一开始就教会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尽量杜绝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最后,要特别注意幼儿操作时的安全卫生。同一操作活动不应持续过久,以免孩子手部过度疲劳而失去控制力,造成“事故”,并影响手的正常发展。孩子在使用金属工具如剪子、刀子、铲子和榔头等之前,应教给孩子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一定要嘱咐孩子注意安全。孩子使用的工具,也应有安全措施。如剪子最好是圆头的,刀子、铲于不要过于锋利。当完成手的操作活动后,还要提醒幼儿及时洗手,以保持手部的清洁。
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1.简单到复杂: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完备到完备。我们知道,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完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比如,1岁半以前,儿童还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到人类特有的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秩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己完备,并形成个性时,儿童的心理就比最初复杂得多。
(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或笼统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新生儿不但对碰到他嘴唇的东西发出吸吮反应,对一切碰到他嘴附近
脸颊的东西也作出吸吮反应;后来,婴儿逐渐不作出这种笼统的反应,只在东西碰到嘴唇时才动嘴吸吮了。又如,最初孩子的情感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分,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
2.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概括化。从认识过程看,从最初的感觉,到以后出现较为概括化的知觉和表象,再发展到产生思维。思维过程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从非常具体发展到略有抽象,最后形成人类典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的,也是非常具体的事物,以后才是越来越抽象的事物。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发展起来。这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心理最初是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即直接受外来影响所支配。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即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最初各种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后来发展到以有意性为主,即由自己的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为主;最初没有意志活动,后来逐渐形成意志,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不断提高。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受生理的制 约和局限。比如,几个月以内的孩子,其快乐和不安,主要决定于生理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三岁儿童的注意不集中,坚持性不强,主要是由生理上不成熟所致。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较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的注意可连续集中3-5分 钟,4岁幼儿可集中十分钟左右,5、6岁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右。如果活动方式适宜,教育得法,6岁幼儿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随着儿童生理的成熟,它对心理活动的制约和局限作用渐渐减少,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渐渐增长,四五岁儿童有时(比如在某些作业中)注意力非常不集中,有时 (比如在他自发的游戏中)又能长时间坚持集中注意。在生理发育达到足够成熟的时候,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甚至包括心理发展的速度,都和儿童心理活动本身的主动性有密切关系。
4.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混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比如,七八个月的婴儿离开妈妈时,哭得很伤心,当妈妈的身影刚刚消失,阿姨和他玩一个诱人的玩具,他立即会破涕为笑。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有了系统性,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了各人特有的个性。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汽车,不论在何时何地,他的兴趣都首先集中在汽车上。
3~4岁幼儿心理的发展特征
3~4岁幼儿心理的发展特征
一、生活范围扩大
3-4岁的孩子已经到了可以入园的年纪了,上了幼儿园,也就意味着开始接触社会了。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黑白,孩子会在这里接触并认识了很多的小朋友,老师,生活的范围扩大了,使得孩子不得不面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开始。在家里,这些孩子谁都会让着,无论玩具还是其它的物品都是自己独占。可是到了幼儿园中,情况变得完全不一样了,作为老师,一定要在幼儿这一关键期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等问题,这对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
二、情绪作用大
小孩子总是爱哭爱笑的,因为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球境的影响。比如在幼儿园里若一个小朋友哭了,老师还没有哄好,其他的小朋友也跟着哇哇大哭起来,这些哭泣都是无缘由的。面对这种情况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对症下药,给小朋友们一些新奇的玩具引开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就很容易解决了。
三、爱模仿
幼儿期的孩子很爱模仿。他们在游戏中对于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词语都会感觉很新鲜,很吸引孩子的兴趣想要模仿,就会重复模仿老师的言行,当另一个小朋友看到这个小朋友在说时,其他小朋友也会被带动着纷纷跟着模仿。处在3-4岁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他们还不懂判断,只是在看见有兴趣的就会模仿,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已,不要让自已的不良习惯传给那些天真的孩子们。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如果儿童处在适当的环境中,便可以在无意识中自然地掌握某种能力;错过了敏感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性。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6岁前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根据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对儿童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学龄前的敏感期主要有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细微事物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数学敏感期、书写敏感期和阅读敏感期。
动作敏感期(0-6岁)
0-3岁是大肌肉动作的敏感期,其中1-2岁是行走的敏感期。走路使儿童从不自由、需要帮助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是儿童的第二次生命。到2岁的时候,儿童已经能够自如地走、跑、跳,非常活泼好动。
除了大肌肉动作外,蒙特梭利还非常强调手的动作。从1岁半开始,就进入了手的敏感期,通过操作,儿童可以直接体验、理解物体的各种特性。
语言敏感期(0-6岁)
孩子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呀呀学语声时,就进入了语言敏感期。正常儿童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很容易地学会母语,正是因为他具有神奇的语言敏感力。即使生活在双语环境中的儿童也是如此。
感官敏感期(0-6岁)
感觉教育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基础。从出生起,孩子就会凭借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
细微事物敏感期(1.5-4岁)
这个时期,儿童对细小的物体、动作感兴趣,他们经常专注地观看蚂蚁的活动,发现细小的物品,可以借此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上述各种敏感期的出现,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每一个具体儿童,敏感期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不能绝对化。了解了各种敏感期,家长就可以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需求,解释孩子的行为,适时适当地助孩子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