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溺爱=过度的阻碍,它不是爱

发布时间:2021-08-21

爱的童话。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溺爱=过度的阻碍,它不是爱”,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1、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

2、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很大,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严重的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最著名的溺爱的例子是刘德华的狂热追星族杨丽娟,但杨丽娟的行为也并不算最疯狂。最疯狂的故事可以在新浪网的社会新闻中屡屡看到,而且常是一个模式: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对父母进行索取,如果不答应就拳脚相加,最后不是他将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亲人打死。

最受宠爱的孩子反而与父母成为生死敌人,这种故事强烈地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于是这种孩子常被谴责为"狼心狗肺"。然而,"狼心狗肺"中的恨意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仅仅是长大时受挫折后产生的吗?

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看一个例子: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10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于是急走几步,将这个玩具拿给了孩子。当一个大人这样做时,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如果只是偶然发生,孩子产生的可能是开心,但如果这种事情总发生,孩子的心中势必会产生愤怒。

因为,相比拿到这个球的目的,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要独立完成这个过程。在跌跌撞撞地走向这个球的过程中,他的手、脚和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他会感觉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感受……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顺利地拿到了球,他会喜悦,他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切实地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

有时,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假若一个孩子这样长大,他就会形成高挫折商,等离开家进入学校或进入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他不会有严重的受挫感,因为他相信自己最终会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假若是大人帮他拿到了10米外的球,也许他会开心,但他同时也会有这样一些感受产生:大人很强大,而我很弱小;有了问题,自动会有人帮我解决;我很有愤怒,因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断了。小孩子会经常说"我来……我来……",他渴望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饭,他渴望自己穿衣服,他渴望自己喝水,他还渴望帮妈妈打扫卫生……

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习惯于溺爱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添乱,于是不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而是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较苦,他们对此很不甘心,于是有了孩子后,就拼命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吃苦。看起来,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

这是一种投射,是父母将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样一来,他们对孩子的真实的成长需要就容易视而不见。因此,即便孩子一次次地强调"我来……我来……",他们仍然会拒绝让孩子独立选择,而一味地替孩子做事。看起来,他们成了孩子实现欲望的工具,但其实,他们是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替代者。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即便理性上不知道父母到底在做什么,但他们会有感觉,他们会感觉到,父母其实看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而是将父母自己的一些东西强加到了他们身上。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父母越溺爱孩子,孩子越觉得窒息。

过度溺爱,会令孩子既依赖又恨父母

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一离开家势必会遇到大问题。在家中,他们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颐指气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的颐指气使,相反,什么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然而,他童年的经历告诉他,他是弱小的,他做不了什么,要做什么,他必须依靠父母的帮助。但是,父母可以替他交朋友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学习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恋爱吗?更不可以

于是,这个孩子会产生深深的受挫感。受挫感的产生是很正常的事,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种种或大或小的受挫感,但正常长大的孩子会坚信,尽管遭遇到了挫折,他仍可以靠自己实现他的愿望,而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以为,他可以靠别人实现他的愿望。在家以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个习惯了溺爱的孩子会无法在学校和社会上靠自己去实现他的愿望,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实实地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这时,他会渴望逃回家中,毕竟在这里,还有人乐意替他做事情。然而,一个大孩子的愿望和一个婴幼儿的愿望是不一样的,父母已无法替他实现了。帮一个16个月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拿一个10米外的球,对于父母而言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帮一个16岁的孩子交友、学习甚至谈恋爱,却是父母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帮一个26岁甚至36岁的大孩子实现真正的价值感,则成了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这时,这个大孩子的世界就会崩溃。一旦崩溃后,他容易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不过,这个怨恨其实不是现在才产生的,而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累积了,当父母非要喂他吃饭时,当父母非替他穿衣时,当父母以安全的理由而非限制他的活动时……这种怨恨早已经产生了。

并且,他们的怨恨,如果从根本上而言,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现在经不起挫折,没法融入学校和社会等家以外的环境,这种苦果的确是父母的严重溺爱种下的。一个20岁的女孩小妍,因为受不了老师的批评而退学。回到家后,她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经常对父母发脾气,有时还动手打她的父母。每次这样做了以后,她会非常自责,会痛哭流涕地请求父母的原谅,发誓再也不这样做,但她控制不住自己,过不了多久又会对父母发脾气并动手。

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溺爱中长大的她潜意识深处知道,她现在经受不起挫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过度的溺爱。她折磨父母,其实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你们为什么现在不能帮我解决困难了?以前,她习惯了有困难找父母,她越小的时候,父母能帮她解决困难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那时的挑战的难度不大,但她越大,她遇到的挑战就越大,父母能帮她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小。

溺爱和挫折教育都是对孩子的伤害

溺爱是对孩子伤害很大的抚养方式,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美化溺爱的倾向,集中表现就是将溺爱当作过度的爱。这样的说法,还是将父母的做法摆在了道德正确的位置上,而有的父母也会以此为自己辩解:我知道溺爱不好,但我实在太爱孩子了。

其实,真爱是不存在"过度"这一说的。如果是真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问题,相反,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那么,什么是真爱?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譬如,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10米外的球时,他的真实需要不仅是要拿到那个球,还必须要自己完成。这时的真爱不是替孩子拿到那个球,而是陪伴着、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在他出现危险的时候化解他的真实的危险。

再如,当一个孩子明确地对你说"我来……我来……"的时候,他的真实需要就是这种自主行动的愿望。耐心地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这便是真爱,并且这的确比帮孩子解决问题要难多了。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并且,父母还要切记一点: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独立探索时化解一个挫折时所产生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时的痛苦,远轻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所产生的痛苦。

所以,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受挫折的权利。不过,我想强调一点:一个孩子的自然成长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那么他们自动会培养出高挫折商,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我很讨厌"挫折教育"的逻辑:家里,我们忍不住溺爱你,让你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家外,我们要给你强加一些挫折,让你经得起风雨。

这样的做法,难受的全是孩子,在家里是强加的溺爱,在家外则是强加的伤害,而家长们则不过是在为所欲为。溺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过度的阻碍。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爱孩子,不溺爱孩子


爱孩子,不溺爱孩子《爱得有分寸孩子才优秀》这本书,实而不华的语言、实实在在的育儿经,给更多的妈妈指引教育孩子时的误区!

前几天看一则新闻,一个花季少女因为某些原因跳楼了。先不论她是何种原因而跳楼,这样美好的年龄竟然做出了这么极端的选择心里该是有多么绝望和无助啊。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过程。学龄前父母忙着给孩子灌输这样那样的早教,也总怕孩子受这样那样的伤害而给孩子包办一切,而忽略了给孩子打好身体基础,每天多一点好习惯、多一点笑脸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学龄后总是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是不是一百分啊?、、、、、,成绩不能代表一切,我们要看到成绩后面的问题。

赞成作者关于圈养和散养的观点。带孩子三岁之前圈养的是时间会比较多,三岁之后散养的时间会更多,不论圈养和散养,帮助孩子打好身体的“桩基”、养成生活和学习的好习惯这两点永远不会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难免会犯错,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错并不需要一本正经的指出来,或者可以一行笔带过,适当的时候向孩子“示弱”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融洽。

这一章我深有感触,自古以来,婆媳关系永远是个艰难的话题,隔代教育同样如此。该不该让老人带孩子呢?老人反应慢、溺爱孩子、观念差别等等这些问题,如果换位思无考一下,或许我们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吧。

在作者讲述事例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是不是也有爱的强迫症呢?有时抓狂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成为“暴力爱”的一份子呢?

当然,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纵然会有很多问题,但终究根源都是爱孩子,而我们不能因为爱孩子而遇到问题的时候无原则的退让,无原则的去溺爱。孩子的行为、要求有些是可以任其发展和满足的,有些则是不可退让的,否则孩子最终只会在所谓爱的这个光环下走向亚健康,有些更严重的则会走向极端。

记住了作者的一句话:教养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三分靠方法,七分靠分寸!我们要爱孩子而不是溺爱孩子。非常棒的一本书,准备还看一遍。

徒有虚名的爱——过度保护


朋友家的孩子10岁了,正在上小学五年级。奇怪的是,每到周末她只呆在家,从来不去找同学玩,因为她在学校一个朋友都没有。

因为她从小就是在长辈的“关爱”下长大的。从来没接触过同龄的孩子,更别提和外人沟通。在上学之前,她的生活中只有家人。

也是因为“还小”这两个字,每天都被大人护在中间。我每次带着她出门的时候,看到熟悉的邻居她不敢打招呼。在超市让她去找收银员拿一个袋子更是怕的不行。

这些行为很多妈妈认为是“爱”,其实这是“过度保护”!这种行为会阻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他们会因为妈妈的过度保护,导致自己所取得的经验不足,从而感到自卑并害怕挑战。并且在没有大人陪伴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很惶恐。

实际上,在许多时候过度保护孩子的妈妈,很难认识到自己有这样的行为。认为“别人也都这样做”,我这样只是为了孩子能健康地成长,可是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并不健康!

1、妈妈要学会放手

学会让放手之前,妈妈们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未来,都有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妈妈要适当制造机会让孩子学习,多给他适度的探索空间,让他逐步学会独立地面对事情。

2、批评是必不可少的

生活中,妈妈的欣赏与鼓励永远是孩子有力的支持。但这个过程中也要有必要的批评。当孩子总是依赖你不愿意自己动手的时候,妈妈要及时地批评教育孩子,告诉他:“为什么你不自己试试呢?”

3、孩子要学会冷静的处理问题

一味的保护,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妈妈总是说,你得小心这个主意那个。其实,妈妈更应该教给孩子如何冷静的处理危机,而不是把所有的“危机”都列出来,告诉他不准。

请不要再以溺爱的方式爱他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家长,想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的。但往往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越来越无理取闹,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无条件的,但是爱得过度了,那也会“淹没”孩子的。

被溺爱大的孩子,在幼儿园无法合群

孩子在家是小皇帝,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非常溺爱,导致小孩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第一次步入集体生活,但却不尊重老师和长辈、不关心同学,不爱劳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等。

小孩犯错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冲突,不先检查自己,尤其是个别的家长还更多的护着孩子,以致孩子很难教育。

都是因为家长给的过度的爱,让他们变成了一个自私难相处的小朋友。

溺爱孩子的危害

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

被溺爱的孩子,整天接受着来自外界的爱,整天被别人包围着,那这样的孩子内心就没有爱了,只会接受爱,不懂得付出爱。

溺爱使孩子价值观混乱

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他就接受不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觉得自己就是中心、自己满足就可以了。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的。

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的做事。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家长却对孩子实施溺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

溺爱使孩子厌恶学习

由于家长溺爱孩子,致使孩子诸多的能力都被掩盖了,这样他就发展不起来了。一旦这种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他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样的孩子就会在学习上遇到诸多的障碍,因为他的学习动力,被家长的溺爱限制了。

对照以下行为,你溺爱孩子了吗?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爱孩子不等于溺爱,爱孩子就要从小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让孩子健康成长,严慈并济才是家长的正确选择。

这样教育孩子不是爱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因为不仅要心甘情愿地全身心付出,而且即使做得费力、不开心了,也不能辞职不干。做父母还是个技术活,即使兢兢业业,仍然有可能事与愿违,比如以下的八个教育误区就是中国父母很难全部避免的。

1.为保全面子,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公众场合,孩子用哭闹“要挟”父母,父母迫于颜面只好乖乖“就范”,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心理学上,这关系到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父母权威的树立。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一方面要打定主意,教育孩子远比面子重要,即使众目睽睽,不该满足的要求决不可轻易松口;另一方面,可以用其他新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中国父母虽然疼孩子,但经常把孩子看作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不完全的人”:孩子的房间想进就进,日记抽屉也是公然“检查”。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具有隐私权的公民,受法律保护。如果不想孩子长大后到处吃亏,那么从小就要开始保护孩子包括隐私权在内的各项权益。

3.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不仅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还把他们当成弥补自己人生缺憾的最后机会。父母的这种补偿心理,会让孩子错失成为他们自己的机会。其实,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负责,而不是孩子为父母的理想负责,这才是符合进化论、适应社会发展的。不管在什么职业什么岗位,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就是成功,拼儿子并不是真英雄。

4.成绩代表一切。当今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不得不靠成绩来竞争。不过,考试不是唯一重要的,它只能考察知识的掌握,不能考察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在督促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实际能力。

5.早起就是好,睡觉就是懒惰。现在未成年人学习任务重,睡眠普遍不足,对身体和智力发展都有影响,可有的父母还担心孩子贪睡。为了追求“闻鸡起舞”而催孩子早起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孩子无法跟古人一样“日落而息”,于是早起就成了疲劳战。

6.孩子就应该专心读书,不用分心做家务。做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放松学习中紧张的神经,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加深亲子关系。

7.只要学习好,缺乏幽默感和情趣是无所谓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伴随孩子一辈子,而活泼幽默的性格能让孩子一生好人缘,不管逆境顺境都能快乐生活。

8.撒娇是不合理要求的借口。很多父母把孩子的示爱或撒娇看成是“提要求”的信号,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情感内敛的文化使然,另一方面是父母把成人世界的物质化套到了孩子身上。其实,根据心理学的期待效应,多正面看待孩子,他们会回馈给你惊喜。

过多的包办、代劳不是爱孩子


下午,小朋友们都相继搬着小椅子去活动室外休息,室内只有欣仪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一动也不动。我一边清理地面卫生,一边提醒欣仪:“欣仪,搬着你的小椅子到外面和小朋友去玩。”欣仪坐在小椅子上没有动,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似的。我认为可能欣仪刚入园不久,没有听懂我的话,就走到她身边蹲下来说:“欣仪,搬着你的小椅子到小朋友那里去玩吧。老师一会儿扫完地就去和你玩。”她没有说话,也没有动,还是坐在小椅子上,眼睛看也不看老师一眼。于是,我心里很纳闷,就搬起小椅子递给欣仪,说:“欣仪是个乖孩子,一定能把椅子搬到外面去。”然而欣仪却把椅子又放在了地上,把脸扭向旁边,依然没有理我。只是神情木然的看了我一眼,没有任何反应。

我打扫完卫生,就帮助欣仪搬着小椅子来到室外,她跟在我身后,来到小朋友中间。其他小朋友在和同伴交流着什么,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然而,只有欣仪一人默默的坐在椅子上。既不和小朋友交流也不回答他人的问话。

休息结束后,小朋友们自己搬着小椅子陆续回活动室了。我发现:唯有欣仪一人还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我向她招手,她没有反应;我向她喊话,她既不答应也不过来,仍然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最后我只好请一位小朋友把她领来。“舒雅,请你帮欣仪小朋友搬着小椅子——领她回来,好吗?”果然,舒雅高高兴兴的搬着欣仪的小椅子,手里拿着心仪的书包,然而欣仪只在后面慢吞吞的跟着——一言不发。

后来,通过走访家长,得知:欣仪的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很少回家照顾孩子,是奶奶一手抚养带大的。在家什么事情都是由奶奶代劳。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欣仪吃饭时需要奶奶把饭、碗等吃饭用具、椅子等一切准备就序,然后等着奶奶喂饭。所有的事情都由奶奶来帮助完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想起此情此景,我的心头有一种隐隐的痛的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和茫然失措的感觉;有一种教育缺失的感觉……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教养孩子要爱孩子,但不能溺爱孩子,一切的包办、代劳不是爱孩子;相反,是害了孩子;是剥夺了孩子应有的动手能力、独立能力;结果会导致孩子冷漠、消极、无所适从,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最终,会给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造成障碍。

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家长要在工作之余多抽出时间关心、教育孩子;相信孩子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独立能力;适当的放手,多让孩子参与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给孩子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孩子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适时的给予孩子以帮助、引导、鼓励。相信孩子表现的会越来积极,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越来越棒!

我爱麦兜--他不是蠢,而是太善良


导读:在大人看来,麦兜这个小孩子实在太蠢,甚至可能致商有问题,在这个时代没有竞争能力,不过谁知道呢?或许就好像电影那样,麦兜长大,他的缺点就会成为这个世界上已经稀有的优点,于是他自然会与遇到欣赏他的人。

走进电影院,发现看“麦兜响当当”的原来大部分是成年人。从春田花花幼稚园开始捧场,其实我们这些喜欢麦兜的大人,就是因为从麦兜身上看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矛盾,从麦太的身上,看到了揾食的甘难(广东话:生活不容易)。

而且,麦兜电影,不会展现奇迹,比如这次,麦兜上武当山学武,并没有在武林大会上有奇迹发生,就好像很多人期待的,突然成为了功夫熊猫里面的阿宝。麦兜还是麦兜,直肠直肚,不会说谎,脑子不懂转弯,而且有点懒,所以读书还是不断肥佬(不及格),但是手很巧,依然喜欢做一些在大人看来没有用处的东西,比如折个纸鹤给辛苦一天的妈妈。而麦太,这次去了内地希望能够像她所听到的那些奇迹一样,能够大展拳脚赚到钱,当然最终还是回到香港的大角嘴:原来安定才是最好。

在大人看来,麦兜这个小孩子实在太蠢,甚至可能致商有问题,在这个时代没有竞争能力,不过谁知道呢?或许就好像电影那样,麦兜长大,他的缺点就会成为这个世界上已经稀有的优点,于是他自然会与遇到欣赏他的人。

电影里面,教授给麦兜的智力报告写了这样一句话:他不是蠢,而是太善良。因为这个社会太功利,太现实,于是,善良便是代表了愚蠢,甚至不识时务。想到许志永的中国梦:

“我希望我们是个自由、幸福的国家。每个人不需要违背良心,只要靠自己的才能和品德就可以找到合适的位置;一个简单而幸福的社会,人性的善得到最大的张扬,恶得到最大的抑制;诚实、信用、友爱、互助将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没有那么多烦恼和愤怒,每一个人脸上是纯真的笑容。”

而麦兜,因为他生活的地方,才让电影里面长大之后,那个安定幸福的生活成为可能,也能够说服大家,因为,只是依靠才能和品德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在很多地方,还是一种奢望。

溺爱的孩子的危害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下面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以下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

(1)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3)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懒散: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祈求央告: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包办代替: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7)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剥夺独立: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闹: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10)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的害处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语:“惯子如杀子”。这句话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尽管我们有这样的古训,但是由于前边那四个原因,我们根本就听不到“惯子如杀子”的声音,看不到“惯子如杀子”的现象,更感受不到这个“惯子如杀子”的体验。因此就不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有多深。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溺爱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事实上溺爱孩子会对他们的自身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包括他的成长、学习、价值观的确立、社会发展、孝敬父母方面等等,都构成了诸多的害处。

1、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独生子女,从诞生那天起,把全家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因为是独生子,所以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关注。如果我们要用画图表示,那么图上的箭头都是指向孩子的,这就是周围大人对孩子的爱,他整天都被这种溺爱包围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内心就没有爱了。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只是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他每天都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爱,无法去爱别人。一般来说,他要真的爱别人,首先要和别人建立联系,然后他才能产生对别人的爱。

2、溺爱使孩子价值观混乱

我们发现,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脑里边装着一些混乱的价值观念。所有的孩子都将必须走向社会,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他就接受不到那种正确价值观的熏陶,那他再走向社会之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因为他一直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他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然后他就会觉得他不需要这些正确的价值观,他觉得自己满足就可以了,甚至他的思维就停滞在那种感觉里。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的。这都是溺爱使孩子产生的结果。

3、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的做事。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我们却对孩子实施溺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

4、溺爱使孩子厌恶学习

由于我们溺爱孩子,致使孩子诸多的能力都被掩盖了,这样他就发展不起来了。一旦这种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他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样的孩子就会在学习上遇到诸多的障碍,也就说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上他都受挫,于是孩子就不喜欢学习,最后厌学,甚至辍学。在我们房间里,就能很好地观察出这类孩子,当他们学习成绩下降时,然后紧跟着其它的毛病就都出现了,因为他的学习动力,被我们家长的溺爱限制了。非常明显,厌学的孩子几乎都是在溺爱中长大的,这一点我们要知道。

家园共育《溺爱=过度的阻碍,它不是爱》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童话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爱孩子,不溺爱孩子 爱孩子,不溺爱孩子《爱得有分寸孩子才优秀》这本书,实而不华的语言、实实在在的育儿经,给更多的妈妈指引教育孩子时的误区! 前几天看一则新闻,一个花季少女因为某些原因跳楼了。先不论她是何种原因而跳楼,...
    2020-11-13 阅读全文
  • 徒有虚名的爱——过度保护 朋友家的孩子10岁了,正在上小学五年级。奇怪的是,每到周末她只呆在家,从来不去找同学玩,因为她在学校一个朋友都没有。 因为她从小就是在长辈的“关爱”下长大的。从来没接触过同龄的孩子,更别提和外人沟通。...
    2020-12-28 阅读全文
  • 请不要再以溺爱的方式爱他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家长,想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的。但往往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越来越无理取闹,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无条件的,但是爱得过度了,那也会“淹没”孩子的...
    2021-07-17 阅读全文
  • 这样教育孩子不是爱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因为不仅要心甘情愿地全身心付出,而且即使做得费力、不开心了,也不能辞职不干。做父母还是个技术活,即使兢兢业业,仍然有可能事与愿违,比如以下的八个教育误区就是中国父母...
    2021-09-02 阅读全文
  • 过多的包办、代劳不是爱孩子 下午,小朋友们都相继搬着小椅子去活动室外休息,室内只有欣仪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一动也不动。我一边清理地面卫生,一边提醒欣仪:“欣仪,搬着你的小椅子到外面和小朋友去玩。”欣仪坐在小椅子上没有动,好像什么事...
    2020-09-09 阅读全文

爱孩子,不溺爱孩子《爱得有分寸孩子才优秀》这本书,实而不华的语言、实实在在的育儿经,给更多的妈妈指引教育孩子时的误区! 前几天看一则新闻,一个花季少女因为某些原因跳楼了。先不论她是何种原因而跳楼,...

2020-11-13 阅读全文

朋友家的孩子10岁了,正在上小学五年级。奇怪的是,每到周末她只呆在家,从来不去找同学玩,因为她在学校一个朋友都没有。 因为她从小就是在长辈的“关爱”下长大的。从来没接触过同龄的孩子,更别提和外人沟通。...

2020-12-28 阅读全文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家长,想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的。但往往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越来越无理取闹,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无条件的,但是爱得过度了,那也会“淹没”孩子的...

2021-07-17 阅读全文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因为不仅要心甘情愿地全身心付出,而且即使做得费力、不开心了,也不能辞职不干。做父母还是个技术活,即使兢兢业业,仍然有可能事与愿违,比如以下的八个教育误区就是中国父母...

2021-09-02 阅读全文

下午,小朋友们都相继搬着小椅子去活动室外休息,室内只有欣仪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一动也不动。我一边清理地面卫生,一边提醒欣仪:“欣仪,搬着你的小椅子到外面和小朋友去玩。”欣仪坐在小椅子上没有动,好像什么事...

2020-09-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