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缺了这3样对孩子成长很不利

发布时间:2021-08-17

儿童成长。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缺了这3样对孩子成长很不利”,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位父母都想给孩子提供自己力所能及最好的,给孩子最好的学习环境,穿最漂亮的衣服、吃最营养的食物……可是,当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到底需要什么”的问题时,一些家长显得迷惑:为什么当我把这些“好东西”给孩子的时候,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欢喜呢?他们到底缺什么?

是的,仅仅这些是不够的,物质的富足远不能弥补心灵的贫瘠,心灵的富足才是孩子真正快乐的源泉!小编觉得,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还不如给他们这些:

一、平时为孩子制造惊喜

即便是成人,也会因为拥有一颗孩子般的好奇心,创造奇迹问鼎成功。因此,在一个人的孩提时代,父母保护好他的好奇心尤为重要。

父母要每天教会孩子一些新的知识,让他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带领他们一起去探寻。多跟孩子接近,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其次,父母一定要试着去想想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求给得多,只求给对的。要知道,当有心的父母,把一份贴心的惊喜送给自己的挚爱的孩子时,能够让他们开心很长时间!

比如,爸妈不经意间听到孩子说他是如何喜欢某种新型的自动铅笔后,悄悄买来放进他的文具盒;有的孩子喜欢《熊出没》里的光头强,父母就可以送孩子印有光头强图像的T恤、书包等;有些孩子喜欢小伴龙,父母可以给孩子买带有小伴龙形象的公仔、AR卡、积木、拼图等;当然还有更多不同的惊喜都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和满足,总之父母一定要多给孩子惊喜,让孩子知道你爱他!这样一来,既启蒙了孩子的灵性,又加固了亲子关系。何乐不为呢?

二、给宝宝建立安全感

近日,二胎政策刚刚放开,但城市里的独生子女还是很多,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小伙伴。父母应把紧闭的房门打开,迎接孩子的伙伴,或是让孩子走到外边去接触更多的朋友。

因为,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三、跟孩子一同欢笑

“爸爸妈妈太严肃,太没有幽默感了。”这或许是我们小时候很多人的心语。

不少孩子其实会偷偷羡慕一些出现在影视剧里的父母角色,因为,那些父母总是和孩子一起欢笑。

小编私以为,在孩子面前要严肃,才有威严——不失为中国育儿传统里的“糟粕”。对待孩子,正事儿上要树立威严无可厚非,平时就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了吧。有时候,爱笑的父母会让孩子看到生活轻松和愉快的一面,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回望初心,每一个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的爸爸妈妈,不都是想让他们开心幸福吗?只不过,在追求孩子的所谓成功的路上,被有些人渐渐淡忘而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五种亲子关系不利孩子成长


五种亲子关系不利孩子成长

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忽视型:消极冷漠爱自闭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

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

宝宝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宝宝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宝宝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干涉型: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育儿知识:过早给孩子报兴趣班不利孩子成长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很多人还不惜重金将宝宝早早送去上各种特长班、兴趣班。对此,北京海淀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副主任医师闫琦指出:“兴趣教育一般在3岁前以感受体验为主,3岁后再重点选择学习。选择兴趣班要从孩子的爱好和意愿出发,同时还要考虑他们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过早过急要求孩子掌握某项技能,可能适得其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为此,我们总结了一些选择兴趣班的建议。

4—5岁学钢琴。宝宝可能在出生不久就会对音乐节奏产生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她)将来一定能成为钢琴演奏家。系统学习钢琴要等宝宝的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能认识简单的五线谱,有一定的听力分化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同时还要考虑手眼协调能力、手指力度和手发育的大小等。在孩子3岁前,可以让他们多听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感受、认识钢琴。一般在4—5岁开始钢琴等乐器的系统学习,比较适宜。

4岁之后学舞蹈。专业的舞蹈学习对于舞者要求很高,儿童骨骼、关节还未发育成熟,长时间练习一些高难度动作可能影响骨关节、韧带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运动量大、节奏快、转变动作多的拉丁舞,很容易让孩子受伤。专家建议4周岁开始学习舞蹈比较合适。之前也可以参加舞蹈班,但主要以让孩子感受运动为主,不要过分要求动作精确。

四五年级学素描。一般孩子在1岁左右已会涂鸦,2—3岁时对颜色、形状有区分能力,此时孩子观察力、想象力很强,可以适当参加儿童绘画学习。但素描是一种单色画,学习起来较为单调,还涉及形体的空间、透视、比例等问题,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像儿童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自由度,最好等孩子四五年级时再进行专业学习。

3—6岁学外语。孩子学习外语不能太早,如果在他们建立语言文化的初期,就学习外语,可能会使母语的文化形成不牢固。美国有研究表明,3—6岁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幼儿期学英语,千万不要跟成人一样,拼命背单词,讲语法。而是要让孩子有一种语言环境的全面体验,重点是让他们敢说、爱说。

4岁半后学溜冰。溜冰是一项对身体协调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运动项目,同时也是比较危险的项目。孩子身体处于快速成长发育阶段,关节较脆弱,一般建议在4岁半以后进行专业的学习。学习时要穿好防护装置,避免摔倒受伤,每次练习时间不要太长。较小的孩子可以尝试不穿冰鞋,在冰上感受体验,增加他们的兴趣。

“隔代亲”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年轻父母因工作繁重,没有功夫去管孩子,就都交给了爷爷奶奶们,但是实际上,“隔代亲”给教育孩子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很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一是纵容孩子的欲望。邻居王女士和儿子一道上超市,儿子发现了一部玩具汽车,非要买不可。其实家里颜色式样各异的玩具汽车已有好多部了,就没有给他买。可儿子大哭大闹,不可开交。回家后,外婆说,只要孩子喜欢就买呗,就这么个外孙,买部玩具汽车算什么?过一阵外婆亲自去超市买了那部汽车。这位母亲意识到,儿子给外婆已宠成“小皇帝”了,简直十分任性和霸道。

这样的事例并非个别。由于祖辈对孙儿孙女们的过分呵护,迁就纵容,必然导致孙子养成任性自私,骄横无礼的不良品格。

二是让孩子产生依赖性而失去独立性。由于祖辈的溺爱,事事包办代替,不让他们打理自己的生活,自己能做好的事也不让他们去做,如自己的玩具自己清洗,衣服自己穿,书包自己背等等。如果长期由大人包办代替,又怎样让孩子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又怎样经得起打击和挫折?只有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才能树立起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如果让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一定会造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处理能力低下的问题。

最近我去了A国旅游,发现一个十分普遍而我们认为奇特的现象。就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和父母游公园,小孩只跟在父母身边走,父母不牵也不抱,让他自己走,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继续走,也不哭闹。与我们的牵着、抱着、背着、骑着大不一样,值得思考。难道他们就不心痛孩子?我想不是。

三是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要求。祖辈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以为孩子只要吃饱喝足,不生病,不出事就行了。殊不知孩子同样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如亲子共读、亲子共乐、拼图、下棋、涂鸦、比赛、做游戏、搭积木、讲故事、交流思想、谈天说地,以此来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促进其智力发展。这些本来应该由父母去做的事,由于工作繁忙,而交给老人去做,显然力不从心,并不可取。如果将孩子长期交给老人去“看”,而非“教”,容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孤独无助,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点。

四是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充分发挥。一般说来,祖辈们有的看不到孩子身上蕴含的潜能,如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探索钻研的精神。有的为了孩子的安全,不让孩子干这干那。为了避免溺水而不让孩子游泳;为了怕孩子搞坏闹钟就把它藏起来;为了担心孩子打破茶杯而不让他们自己倒水喝;为了他不摔伤而不让他过度地跑跳;为了他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为了避免交友不慎而限制他与同伴交往等等。这些似乎为孩子好的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初萌发的探求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更为严重的是那些性格倔强的孩子会变得暴怒、浮躁,甚至潜藏着破坏性和逆反性等特征。而胆小的孩子则会变得自卑畏缩。这样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性格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五种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会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以下介绍了五种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干涉型——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忽视型——消极冷漠爱自闭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

在国际会议上,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做家务只是搞着玩 家庭教育缺了啥


“我家孩子做事完全凭心情”、“孩子还小,不用懂太多的家务事”……市妇联妇女儿童培训活动中心调查显示,超七成家庭在孩子的生活技能教育上缺失。昨日,由市妇联妇女儿童培训活动中心组织的我市首个儿童生活实用技能公益训练营开营,40名小朋友学习做清洁、包粽子、做蛋糕。

从训练营第一课上,培训老师发现,孩子们主要存在动手能力差和技能不规范的问题。今后,该中心每月将征集40名6~14岁的儿童,对他们进行免费的家务、烹饪、安全、园艺、烘焙等生活技能培训。

包粽子10个孩子七八个不会

在“小手巧包爱心粽”训练区,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包粽子。一个戴眼镜的男孩不到10分钟就包好了5个粽子。男孩叫刘俊翔,8岁半,是江北区蜀都小学二年级学生。他告诉记者,他要认真学习,端午节好上街卖粽子。刘俊翔包的第一个粽子鼓鼓的,后面包的则越来越小。“我要多包几个回家送给家人。”刘俊翔悄悄地告诉记者,“包多少,就能带多少回家。”

从当天的训练情况看,孩子们主要存在动手能力差和技能不规范两个问题。市妇联妇女儿童培训活动中心培训教师罗文伽告诉记者,比如包粽子,10个小朋友中有七八个没包过,甚至有些年轻家长也不会包,“虽然很多孩子训练后都能包,但上手很慢,这和动手能力较差密切相关”。

“我家孩子做事完全凭心情。”家长李亚玲也说,孩子多数时间不会做事,有时候做一半就不做了,家里也没强行要求。

做清洁刚拖了地又踩上脚印

在“我家亮堂堂”训练区,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如何做清洁。

“倒垃圾时不能拿着撮箕抖,这样很容易把垃圾洒在地上。”老师边示范边说,倒垃圾时要将扫帚压在撮箕上。

在短短20分钟训练时间内,8岁的男孩杨浩然问了不下十个问题。杨浩然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平时喜欢问问题,但很少问家务事的问题,今天的表现让她没想到。

罗文伽说,从现场调查来看,虽然几乎所有小朋友都在家做过家务活,但往往是玩耍。比如扫地,很多小朋友就是随意扫两下,不会正确使用撮箕;再如拖地,很多小朋友往往这边拖了,那边又印上了脚印等。

培训现场,家长何冬妮告诉记者,孩子在家会帮忙洗洗小东西,偶尔也会拖拖地,但感觉并没认真去学做家务,只是搞着玩。还有家长表示,孩子还小,不用懂太多的家务事,以后长大了自然会学着做,现在不用太急。

学烘焙自己做生日蛋糕很开心

在“爱的烘焙师”训练区,老师捧出一个机器猫造型的蛋糕,并领头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原来,当天是营员李海玥小朋友9岁生日。李海玥的心愿是为自己做一个小生日蛋糕。

“开心,开心,非常开心。”李海玥坐在椅子上,荡着双腿,脸上绽放出纯真的笑容,“做蛋糕很好玩,特别是洒酱的时候。”

调查:孩子生活技能教育,超七成家庭缺失

市妇联妇女儿童培训活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开展前,中心针对6~14岁儿童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情况的调查显示,超七成家庭在孩子的生活技能教育上缺失。该负责人分析,缺失原因,一是家长工作繁忙,没时间对孩子进行技能培训;二是家长重视智力和艺术类学习,忽视技能培训;三是孩子学习要和小朋友进行互动,但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在家缺少氛围。

声音:应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针对孩子生活技能培训缺失的情况,曾获“全国十大当代孟母”、“全国优秀母亲”称号的邹晓彬表示,认为孩子做事是搞着玩,是家庭教育的误区,应用心呵护孩子做事的热情。

邹晓彬说,劳动教育应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孩子在6~14岁的阶段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他们会对劳动产生兴趣,也很容易引导。

微调查

对孩子承担家务的事,记者采访的12名家长中6人认为,顺其自然,鼓励孩子做家务和家长包办的则各占3人。

顺其自然

家长王剑女儿今年满6岁,他说:“孩子年纪还小,她愿意干的我们也支持,但不愿干的不强求。”王英也认为,有时会让孩子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拖过的地,我经常要返工”。

支持鼓励

“我看过一些教育类书籍,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助于智力发育。”张斌认为,应积极鼓励孩子做家务。“现在很多大学生什么事都做不来,日子过得稀里糊涂,都是小时候没养成良好习惯。”家长郑江铃也表示,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有帮助。

家长包办

“我小时候就不做家务。”家长汪建军说,现在也基本上不让孩子做家务。“我爸爸说,小孩要以学业为重。”家长龙丹婷告诉记者,做家务很费时间,这些时间还不如让孩子去学习。

教育专家:父亲角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是人生的启蒙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儿童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但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缺乏父亲的参与,研究表明父亲角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一位科学育儿热线的工作者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感叹说,自其科学育儿热线开办以来,95%以上的咨询者均为孩子的母亲,很少有父亲打进热线咨询育儿的问题。对100位父亲的调查显示,有65%的父亲承认没有做到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中心分别从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学校生活、休闲以及其他五方面,随机调查了长春市3-13岁儿童的父母共360人。结果发现,在这五方面,特别在与母亲角色参与程度的比较中,父亲角色参与明显不足。在学前儿童中,父亲对“你每天陪伴孩子多少时间”的回答与母亲的回答相差悬殊,30.4%的父亲承认自己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不会超过1个小时,而只有5.7%母亲有类似的答案。

好父亲应陪伴孩子成长父

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角度、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就是这些教育的差异性才使父母从互补的角度对孩子产生不同影响,父母角色缺一不可。

就交往的内容而言,母亲常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或辅导孩子学习;父亲则花较多的时间与孩子游戏。

就交往的方式而言,母亲更多地搂抱孩子,与孩子进行一些亲昵的活动;父亲则更多地与孩子一起玩耍,做一些较剧烈的、冒险性较强的活动。

就情感而言,母亲使孩子更可能拥有细腻的、丰富的情感,而父亲会促使孩子表现得更坚毅、果断、深沉。

另外,父母教育的这种差异性也会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确立。孩子能分别从父亲和母亲那里观察、模仿并学习到合适的言行举止,顺利形成性别角色。现代科学在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当孩子进入幼儿期后,他们便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父亲,开始对父亲那粗犷的形象感兴趣,并需要从父爱中感受力量和刚毅,而且这种需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日益明显。美国1998年6月的《父母》杂志中,曾有过一些具体的描述: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父亲更爱与宝宝玩闹,对宝宝的推动作用更大,对宝宝的约束更多,使宝宝更接近社会,为他走进现实世界作准备。

可见,现代父亲既是一个承担“养家糊口”重要职责的家庭成员,更是一个孩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如果父亲角色缺失,会使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完整,也有可能造成其心理发展的缺陷。

提高父亲角色的参与

改善父亲角色参与要从社会、家庭以及父亲自身这三个方面入手。

社会方面父亲应获得如母亲一样的养育孩子的机会和权利。社区可以为父亲提供一些学习如何为人父的机会,丈夫可以陪同怀孕的妻子上生育预备班或者让父亲在孩子出生之前或之后观看如何更好地为人父的录像;或者开设父亲课堂,专门为父亲讲授如何为人父的知识、经验、技能,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让父亲拥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在西欧的一些国家如瑞典、挪威、丹麦,妇女生育孩子以后有产假,而父亲也获得了相应的“父亲假”,即让父亲有机会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乐趣,从孩子“哇哇”坠地开始就不自觉地去了解孩子,体验为人父的喜悦,而不是仅能在中午休息的时间或下班以后到医院或回家陪伴孩子。瑞典政府自1991年以来就允许父亲每年请假2天去访问孩子的学校或托儿所,或者出席学校举行的活动。

家庭方面母亲的态度、家庭生活的和谐程度、婚姻的满意度都会影响父亲的角色投入或参与水平。相关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如,对婚姻现状持满意态度的父亲在妻子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投入到育儿工作中去了。另外,父亲参与水平高低可能取决于家庭婚姻关系的支持力度。所以,提高父亲的参与水平,要考虑到母亲的态度和婚姻的满意度等因素。

父亲自身父亲要提高自身的育儿技巧,这是改善父亲角色参与的前提条件。父亲要有科学的育儿观,要掌握教育孩子的途径。可以参考下列几点:尽可能参加家长会;多角度多途径了解孩子,如从孩子的社会交往对象、从孩子的情绪变化、从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等方面,以及通过书本、专家讲座等途径了解孩子的特点、规律;主动与母亲配合,协同教育孩子;做孩子的玩伴,让孩子愉快地、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影响。

父亲要更多地给予孩子时间和关怀。每天都花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可以是几十分钟,也可以是十几分钟;要尽可能陪孩子一起游戏;要经常抚摸孩子,让孩子知道父亲是关心他的,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的一个拥抱、甚至一个微笑都是世界上最令人愉快的事情;尽可能争取机会与孩子一起旅游或外出,甚至仅仅是去超市或在家附近散步,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段愉快的时光。

现在孩子缺的是什么?


“现在孩子缺什么”,相信这个问题会让许多家长好好思考一番。是啊,不愁吃,不愁穿,各种玩具一大堆,大人围着孩子转,还缺什么呢?

缺批评和惩罚

鼓励表扬能让孩子充满自信,“拇指教育”一段时间被奉为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但过度过滥的表扬会渐渐让孩子对此麻木、失去感觉。听惯了顺耳的话,时间一长就听不得批评,即使做错了也不能批评。

因此,对孩子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无原则的赞美会造成孩子是非不清、骄横跋踾。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孩子只能批评不能表扬,只是表扬要掌握分寸,孩子确实经过努力取得了成绩,就要肯定赞美,注意不要泛泛夸奖,而是要明确到具体的事和行为,也不夸大其词。要给予孩子必要的纪律约束和适当的批评,如果错误比较严重,批评还可更严厉些甚至可以是惩罚,这样有助于提供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教育的不同内容,学会选择运用不同的“指头”,赞贬交替,各有侧重,既尊重孩子,有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缺锻炼和饥饿

体育锻炼的缺乏,衣食无忧的生活,饮食文化的繁荣,让孩子吃饱吃好的心愿,让他们没有了饥饿感,因此孩子不愿吃饭、吃得不多成了不少家长的心思。事实上,适当让孩子有饥饿感,能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正餐,吃得更香,并且养成少吃零食的好习惯,也能调节肠胃功能。当孩子偶尔提出不想吃饭或吃得太少时,勿需大惊失色。只要确定孩子身体健康没病,家长可以让他少吃点或者不吃,只要自己坚持让孩子多活动锻炼,不贪吃零食,孩子终会觉得饥饿,自己要求吃饭的。

缺劳动和自立

父母或爷爷、奶奶辈的精心照顾和疼爱,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得孩子缺少劳动和自我服务的机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苦能力差,肢体懒惰,不仅阻碍身体的发育,还会影响智力发育。建议家长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习必要的自我服务技能,适时的帮助和提醒,肯定鼓励的话语,耐心的等待,一定会让你的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管理自己的玩具物品。孩子大一点后,还可以让他在家适当的分担家庭劳务,如拣菜、修理草坪,浇水,喂养小动物,整理衣橱等,从小培养为家庭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时可以有意识地锻炼他们,让他们参加一些野营活动,接受挑战,战胜自我,长大才能成为独立、有责任心的人。

缺正确的自我意识

几个大人围着孩子转,一味的以孩子为中心,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中,主角都是他,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一旦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比如进入幼儿园,他就很有可能由主角变为配角,甚至有时会被忽视、不被重视,这时孩子可能会有失落感、挫折感。因此怎样让孩子适应其中角色的转变,调整心态以适应新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家长要学习时常进行中心点转移,不事事以孩子为先,让他适应新的变化,慢慢学会及时调整心态,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缺同伴和合作精神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劲,没人和我一起玩。”“太闷了。”建议家长可以从同事、朋友或是邻居家的孩子中挑选年龄相仿、合得来的小伙伴,定期搞些聚会、郊游等活动,甚至还可以尝试让孩子互相在同伴家做一天小客人,这样孩子不会老是觉得寂寞,而且还可以在活动中促进交往,培养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分享、公正等社会性意识和行为,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缺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对电视、电脑、游戏机的热衷,各类兴趣班、特长班的活动,加上钢筋水泥的城市,使得现在孩子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亲近大自然,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成人精心设计好的世界里,物质虽然富有,但孩子们往往并不满足、开心,回忆起自己的孩提时代只是玩沙玩土,没有很多玩具和好吃的食物,但经常觉得很开心,至今脑海里一定还有几件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看来“在蜜罐里泡得太久就觉不出甜味了”。带孩子们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吧,光脚接触泥土,在阳光下、草地上追逐,到田梗旁认认各种蔬菜、农作物等等,相信从大自然这本教科书中,孩子们会学到很多书本上、电视里学不到的知识,受益终身。

喜欢《缺了这3样对孩子成长很不利》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成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育心得:经常接送孩子上下学对他成长不利 整理了教育心得:经常接送孩子上下学对他成长不利,希望对爸爸妈妈正确教育孩子,指引宝贝健康发展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85%的家长都会找人或者亲自去接送孩子上下学,而因为这样影响工作的家长也高达83%,可...
    2020-12-09 阅读全文
  • 电视暴力对孩子影响不利 导读:学龄前儿童特别容易受到传媒的影响,这是由于他们不能够区分现实与幻想,而且孩子们对于人们行为的动机与道德上的冲突还不能充分的理解。比如,电视上的人能够很快恢复身体上因暴力袭击造成的伤害,这样的场面...
    2021-08-20 阅读全文
  •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
    2021-08-14 阅读全文
  • 五种亲子关系不利孩子成长 五种亲子关系不利孩子成长 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
    2021-07-06 阅读全文
  • 警惕暴力型电玩对孩子产生不利 导读:专家认为,暴力电玩游戏提供了一个公开场所,让人们去学习并练习以攻击的方式解决冲突的情况。参与暴力电玩游戏的一场短短的比赛,便显现出准备攻击的想法而影响了人的原本的攻击性。 暴力性电玩对玩家的不良...
    2021-09-07 阅读全文

整理了教育心得:经常接送孩子上下学对他成长不利,希望对爸爸妈妈正确教育孩子,指引宝贝健康发展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85%的家长都会找人或者亲自去接送孩子上下学,而因为这样影响工作的家长也高达83%,可...

2020-12-09 阅读全文

导读:学龄前儿童特别容易受到传媒的影响,这是由于他们不能够区分现实与幻想,而且孩子们对于人们行为的动机与道德上的冲突还不能充分的理解。比如,电视上的人能够很快恢复身体上因暴力袭击造成的伤害,这样的场面...

2021-08-20 阅读全文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

2021-08-14 阅读全文

五种亲子关系不利孩子成长 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

2021-07-06 阅读全文

导读:专家认为,暴力电玩游戏提供了一个公开场所,让人们去学习并练习以攻击的方式解决冲突的情况。参与暴力电玩游戏的一场短短的比赛,便显现出准备攻击的想法而影响了人的原本的攻击性。 暴力性电玩对玩家的不良...

2021-09-0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