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这个拼爹拼妈的时代,最终到底在拼什么

发布时间:2021-08-17

幼儿水果拼盘活动方案。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这个拼爹拼妈的时代,最终到底在拼什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前两天,一篇《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差的真不仅仅是钱》刷爆朋友圈,作者仿佛一再强调物质条件对个人成长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起来有些沉重,但却是真实的。

有一对失业已久的夫妇,带着他们年幼的儿子,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水果摊,儿子在众多水果中看到了价格最便宜的香蕉,请求父母为他买一根香蕉,只要一根就好。可贫穷的父母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仍然不够买一根香蕉,便强行把孩子从水果摊前拉走。

孩子放声大哭,他真的很久没有吃过香蕉了,他就快要忘记了香蕉的滋味儿。他一路哭着回到了家,孩子持续不断的哭声惹恼了父亲,他动手揍了孩子一顿。然而孩子依旧在坚强地哭泣着,女人跑过来推开男人,夫妻为此吵了起来。夫妻间激烈的争吵以及孩子喊叫着“香蕉”的哭声让这个男人顿时感到了悲哀。这股情绪迅速化成了仇恨,这个男人开始仇恨起他自己来,他恨自己的无能,恨自己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连儿子想吃一根香蕉的愿望都无法满足。

这股情绪让他走到了阳台上,头也没回纵身一跃,跳下了十多层的高楼。他的妻子尖叫着,跑下十多层的楼梯,看到丈夫躺在水泥地的血泊里。她跪在地上努力抱起丈夫,哭喊着他的名字,他没有任何反应。过了一会儿,她意识到丈夫的生命已经结束,忽然变得异常安静,她不再喊叫,放下丈夫的身体,表情木然地走进电梯。回到家中的时候儿子仍然在为一根香蕉哭泣。

这位母亲在儿子哭泣的眼睛注视下,找出来一根绳子,将一把凳子搬到屋子中央,站上去之后,从容不迫地把绳子系在顶灯的铁钩上,将绳套套进自己的脖子后,看到儿子迷惑地看着自己,便将头从绳圈里伸出来,跳下凳子,走到儿子跟前,将儿子和他坐着的椅子调换一个方向,让儿子背对自己。然后她走回来,站在凳子上,重新将绳圈套在自己的脖子上,伤心地望着儿子哭泣的背影,提掉凳子,上吊自尽了。孩子依然在哭泣,并且嚎啕大哭——他的哭泣不再是为了一根香蕉。

每天上班的路上,我总能看到很多早点摊。

有一对夫妻也在摆摊,女人皮肤白净,做事麻利;男人每次都憨厚地让客人自己找钱。

他们也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儿子。

我想起了那个故事,有一次问他们:“你们这样摆摊能赚多少钱呢?每天这样很辛苦吧?”

“辛苦没什么,主要是图个希望。”女人笑笑说:“谁的生活没有苦呢?能拎得清自己几斤几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手有脚的总是能谋生的,活人总不能被生活憋死啊。”

他们也是失业人群,然而从他们的脸上,我却看不见任何悲伤的影子。

老话说,同样的境遇可以造就不同的人,关键还在于这个人本身。

有一个母亲,她也很穷,靠捡破烂贴补家用,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也曾四处找人借钱,常常受人讥讽冷落。一个周末,十三岁的儿子和母亲一起捡破烂,母子俩忙到天黑才回家。第一次陪母亲外出捡破烂,儿子体会到了母亲的艰辛。为了捡一个掉进臭水沟的塑料瓶子,母亲不惜脱了鞋走进发黑的水里;在一家书店前看到几张牛皮纸,刚捡起来就被人喝斥道:“滚,叫花子!”

然而令他惊奇的是,母亲对此习以为常,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中午,母子俩坐在河堤上洗手的时候,母亲拿出一个橙子,剥开,反复挤压几下,然后掏出一面小镜子,对着它把橙汁一点一点细致地涂在脸上,看着儿子诧异的眼神,她笑着说:“橙汁可以美容呢。人家看不起我们不要紧,我们要看得起我们自己,要爱自己,要让自己快乐。”那一刻这个孩子震惊了,他望着母亲,充满了敬佩。

后来这个男孩长大之后,继承了母亲乐观坚强的品格,跻身成为一线演员,他叫孙红雷。

这个拼爹拼妈的时代,我们能留给孩子们的到底是什么?

曾经的我也异常焦虑,眼光总是盯在孩子不如意的地方,放大他的缺点,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和孩子的关系很僵,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改变了原先的看法。

那是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很要强的一个女人。在外人眼里看来,她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自己在电信系统上班,先生收入也不错,然而她还不知足。听人说,在怀孕的时候,她认识了一些孕友,里面有好多女人物质条件都相当不错,渐渐地,她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怀孕期间,她顺利拿到了硕士学历;孩子出生之后,她开始给孩子筹划学区,花费巨资在滨湖买了第二套房子——两套房子的月供让原本阔绰的家庭变得拮据起来,她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晚上下了班还批发衣服,到小区门口摆摊贴补家用。

等孩子长到两岁的时候,她把孩子送进了托班,为了接送方便,简直是在拼命,一个月之内考取了驾照,这边新车刚拿到,还没有上牌照,结果一天下午,她骑电动车出了一场交通事故,送进医院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她的闺蜜说,这样一个女人到后来简直如发疯了一般,把孩子的衣服从三岁买到了十岁,出事的头一天,她还在整理衣柜里的衣服念叨着:“这些够孩子穿到十岁的。。。。。。”

这件事故让我猛然意识到,我们对孩子的忧虑可能会毁了我们自己,甚至会波及无辜的孩子。我们之所以忧虑,是因为我们一直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而至于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由于不曾全身心投入陪伴,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而《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差的真不仅仅是钱》这篇文章中,作者对于全职妈妈的看法也有些偏颇。

文中提出,对于富人家庭来说,女人更容易安心做全职妈妈,甚至满世界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四处奔波。乍一看颇令人动容,但文章显然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妈妈是人不是神。

全职在家的滋味儿想必很多亲身经历过的妈妈们都颇有感触,那样一种环境下,虽然你衣食无忧,但由于缺乏价值感,实际上满满的焦虑。

表面上看起来,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人生达到了一种表面的“圆满”,生活遵循着“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哉自在,轻松洒脱,令人羡慕;实际上,我们本身的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从我接触到的很多家境优越的全职妈妈级学员来看,她们更是有苦难言。表面上看全职妈妈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这是一个贫富差距明显的时代,也是成功学泛滥的时代。

人人都在叫嚣着成功,然而却忽略了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和价值。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物质带来的便利与贫穷带来的局限被无限放大,人们越来越忽略了富贵里的贫穷、贫穷里的尊贵。就好像同样的贫贱夫妻,前一对夫妻面对贫困的时候被内心的情绪主宰,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而卖早点的夫妻以及孙红雷的妈妈,面对贫困却有一种骨子里的坚强与乐观——而后者才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强调片面的成功,就好像梵高在世的时候很潦倒,然而死了之后却声名大噪。幸福不过就是通过比较产生的一种虚幻的优越感——有些人感觉自己很幸福感觉别人很可怜,多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

这个世界从来就是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断更迭,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离开心理舒适区,可能会有很多不确定状态,但或许可以柳暗花明。

我一直为那个故事里的夫妻扼腕叹息,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气短。是的,这个世界多你一个也不多,少你一个也不少,然而在孩子面前,你就是孩子的天,孩子的地。如果这对夫妻能够振作起来,当孩子吵着吃一根香蕉的时候,哪怕一起从路人那里乞讨一下,一两块钱的香蕉应该不是问题。或者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现在没钱,但没关系,我们一起努力,回头给你买上一大窜香蕉。甚至于可以和摊主讲明情况,让摊主给孩子一根香蕉,或许这都不是难事。

悲剧就在于,他们把物质的贫乏看得过重,以至于丧失了活下去的动力。

拼爹拼妈的年代,拼的更是爹妈自己。唯有近乎执着地致力于自我完善与心智成熟,我们才能摆脱自身的局限与桎梏。而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仅仅懂得柴米油盐,只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爹妈还可以拼什么?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父母的育儿信条,他们希望孩子登上“塔顶塔尖”,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心思和金钱。他们允许自己平凡、平庸,却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但是,关键问题是:他们弄错了“起跑线”!“起跑线”并不是早早给孩子报一堆培训班,在孩子不到一岁就教他识字、英语、唐诗、数数、钢琴、绘画......

现实里,很残酷的事实是: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这个起跑线甚至从孩子还未出生时就开始发挥作用,潜移默化地左右了孩子的人生。

家庭一点一滴小事积淀成孩子人生的大事

确切地说,家庭环境、父母的知识素养、教育观念、为孩子提供的教育环境、父母期望、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亲子沟通方式、父母的社会资源等,统统都会在孩子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

父母的智商和情商,决定了孩子的起点。这里有基因的遗传作用,很难改变。

父母的经济能力和人脉,决定了孩子的弹跳高度。在智商相差无几,孩子都聪明伶俐的状态下,父母的资源可以帮助孩子达到更高的高度。

父母对养育孩子的认知,决定孩子什么时候发力。人生虽然是长跑,但有人早跑了,也许他会乏力,会累,但谁也不能保证你的孩子在后半程就可以爆发。

父母的眼光和毅力,会发掘孩子的天赋和特长。未被埋没的优异禀赋和特长绝对会为孩子的人生加分不少。

父母的脾气和性格也会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你太强势孩子会唯唯诺诺,你太焦虑孩子会有压力,你管太多孩子会叛逆……

在这个阶层固化的环境下,教育从来就不是“小孩自己努力”就可以达到的事情,你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地方,都是贫富的比拼。你觉得富人的教育是靠真金白银上点补习班,出几趟国出来旅游就可以的?错!优质人脉、思维方式、教育理念和陪伴时间都远比人民币更深刻地影响着你的孩子,并悄悄地完成财富的代际传递!

能给孩子人生理想多大支撑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家庭给孩子足够支撑,孩子将少走很多弯路。

理想被现实压弯的那些娃,多是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有调查显示,父母的收入水平与孩子所就读的专业有直接关联。

不被金钱捆绑,才有更充分的自由去选择

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人肯定最先想到的是如何才能多赚钱,生活被迫苟且,哪里还顾得上诗和远方。而那些富人家的孩子,从来不必考虑房子、车子,更不用背着贷款艰难前行。他们进入一个行业完全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着眼长远,根本不会让眼前的小利益捆绑住自己的手脚。他们考虑更多的也是行业的经验、积累到有效人脉、学习行业规则,时机成熟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拥有越多的人,才越不怕失去

穷人家的孩子输不起,更没有机会可以耐心等待,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对眼前利益考虑的更多。一个家庭能给孩子的人生理想、自由发展提供多大支撑,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这个孩子的人生方向。

成功不光靠自己努力更取决于站在谁的肩膀上,财富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源与人脉。

你以为富人真的是只有“钱”吗?财富只是一个表象,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源与优质人脉。有人说得很现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站在柴火垛上,能一样么?

富穷存在心态上的差别

有时,穷人在自身混得不好的情况下,更愿意抱怨社会,恨自己没有人脉,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富人则较少怨天尤人,更多从自身找原因,抓住下一个机会默默努力。所以说,与其说很多富二代继承的是钱,不如说他们继承了这种心态。他们站在了父辈的肩膀上,眼界更高、思路更开阔、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事业起点。

要是拼不过“别人家爸妈”,你还能给孩子什么?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根深蒂固,作为父母,我们当然要更努力,努力生活的更好,努力给予孩子更好的成长条件,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拼不过,就拼教养

在拼爹拼妈的时代,对于孩子的爱和陪伴,也许是贫富家庭之间差别最小的一个部分,正所谓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

教养不是富人的专利,跟家境一点关系也没有,但却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天花板,决定着孩子一生的行程。孩子生于贫穷之家,拥有了教养,他知道自己怎样的立足现实和发展自我;教养是一个让孩子在心身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拼不过,就拼性格

性格也是重塑人生的一张非常重要的牌。“性格改变命运”并不是空穴来风,幸运的人总是具备某些性格特质。例如:更外向、更开放、更轻松、,擅于交际,喜欢聚会,因而接触面更广、认识的人更多,大大增加了碰到“好运气”的机会;幸运的人较少体验到焦虑、愤怒、抑郁和罪恶感等负性情绪,总是对生活充满好奇,愿意尝试。

所以如果拼不过“别人家爸妈”,请给孩子好的教养、好的性格,这是每个父母都可以做到的。

没有翅膀的孩子就要奋力奔跑

虽然努力不一定能逆袭,但不努力肯定是没机会,况且即使是比我们孩子背景好、条件好、更优秀的富二代还在那么拼命,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满足现状?

有句话叫做“没有翅膀的孩子就要奋力奔跑”,让孩子明白: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世界上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翅膀,他们可以慢慢飞翔、但你必须奔跑!愈练愈强,获得强大的生存能力,才可以实现青春的梦想。

宋氏三姐妹的家庭教育——献给“拼爹”时代的父亲们


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是中国著名的“宋氏三姐妹”,是20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姐妹组合。宋庆龄成为国母,爱国爱民,万民景仰;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权势显赫,呼风唤雨;宋蔼龄联姻孔祥熙,善于积财,富甲天下。她们对20世纪的中国拥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力,甚至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以往对宋氏家族对中国的影响仅仅局限在政界和商界,其实宋耀如夫妇真正伟大的在于在中国成功实践了犹太式的教育事业。上下百年之间,再难有家族出其左。

宋耀如其人

宋耀如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早年接受了美国高等教育。回国后担任基督教牧师四处传教,之后又从事工商业,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富甲一方的同时他又淡泊名利,并不醉心仕途,追求基督教号召的自由、民主、道义、进步,被孙中山誉为革命的隐君子。其不平凡的经历直接影响着他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观念。

1861年,他出生于广东琼州,1880年,皈依基督教,受洗后取名“查尔斯琼斯宋”。宋耀如在美国生活了8年。1890年10月,宋耀如定居上海,担任传道,执教于慕尔堂内的主日学校,并组织“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等。把主要精力投入工商业的同时,他开办小型印刷厂,为“美国圣公会”印刷圣经,还担任上海阜丰面粉公司的经理等。1887年,宋耀如与倪桂珍结婚。倪桂珍出生在上海一基督教世家,自幼信奉耶稣教,婚后,她即随夫在各地等地巡回传福音。

宋家女儿们出生伊始,就生活在一个从语言、居家摆设到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中西合璧的家庭环境中。

三姐妹田园式的童年生活

宋耀如选择在上海郊外一片绿茵茵的庄稼地中间,他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座具有海南特色的房屋,门前有小溪流过,房屋后面则开辟了菜园,让孩子们可以到菜园或周边的田野里玩,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据说他自己栽种蔬菜,还从美国订购了棕榈等喜爱的植物,让孩子们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尚明轩、唐宝林在《宋庆龄传》中写道:“正是这样,宗教、田园、钢琴、英语和民主精神,使这个家庭与当时中国万千个普通家庭相比较,处在一种‘世外桃源’的优越环境中,既有基督教严格的生活秩序,又有和谐、欢乐和诗情画意的氛围。”

从小培养意志力

宋耀如很注意训练孩子们的意志力。他认为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自制、忍耐,养成不畏艰险、坚韧的品格。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力,宋耀如常在电闪雷鸣的大雨天带着宋霭龄一起在雨中受淋,锻炼她的意志力和忍耐力,据说当时4岁的小庆龄也在父母没有要求的情况下自主加入。

宋耀如还带着她们野外徒步,一起禁食,抵挡食物的诱惑,学会忍饥挨饿,这些在常人眼里荒诞不经、充满怪癖的行为,却逐渐磨练出孩子们日后积极进取、坚韧不拔、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和信念。《宋氏家族》一书的作者埃米莉哈恩说,他们“简直像对待男孩子那样对待女孩子”。

宋耀如还和长女一起编了一份《上海儿童报》。这是一份英文打字小报,主要的文章都由孩子自己写。印刷业务最初由父亲承担,不久孩子们就亲力亲为。孩子们还负责把报纸推销出去。

“男女平等”近代第一家族

宋耀如坚决摈弃旧习惯和旧传统。他不让女儿们缠脚,免除缠足之苦。还免去了古典教育中无关紧要的“说教”,如传统私塾中教授的《女儿经》《对对》等。当他看到女儿们因不喜欢刺绣捉弄师傅而遭到妻子的严厉训斥时,他对女儿们厌恨女工活计寄予同情,并聪明地说服妻子“眼睛最好用于阅读”。

在宋蔼龄五岁时,宋耀如就将她送到上海专为外国小姐开设的马克谛耶女子学校就读,并作为寄宿生,锻炼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之后宋庆龄和宋美龄也先后进入就读。宋霭龄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个孤身远赴海外、出国留学的女士,开启了中国女性海外求学的先河,也为之后越来越多的女子留学树立了榜样。(据说她还是中国第一个拥有自行车的女性。)威斯理大学校长曾评价宋氏父母是具有想象力及勇气的东西文化融合的前驱。

基督徒商人父亲的爱国情怀

从孩提时代起,宋耀如夫妇便开始对孩子们进行中、英文双语训练,从美国购买大量幼儿读物,轮流教孩子们读写。还会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先用英文讲一遍再用中文解释。宋耀如常对孩子们说,学好英文是为了更好地睁开眼睛看世界,但同时中文一定要更好。他坚信未来杰出的人物一定学贯中西。

尽管宋氏兄弟姐妹都曾出国留学,但宋耀如却从不鼓励他们留在国外,通过给她们定期写信、寄剪报的方式,把国内发生的新闻信息传递给他们,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发生的事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由始至终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宋氏兄弟姐妹都以身为中国人为荣。

对于基督徒富商宋耀如来说,基督教教义和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成为主导他人生道路的两大精神力量。与此同时,基督教的精神内核以及中西合璧的文化外延构成了宋氏家族的的教育致胜秘诀。圣经上说“那后来的要大过先前的”。他的儿女们都成就了“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精彩人生。宋氏家族也成了中国近代犹太式家庭教育的典范。

谨以此文献给“拼爹”时代的父亲们,希望辛苦的爹地们,知道自己需要在哪里拼起来。

小升初家长伤不起 何时才能不拼爹


小升初到底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备战?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考试需要提前三年。这比高考更让人匪夷所思吧。可是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

我在的这个城市,小升初择校大战打得轰轰烈烈。我的孩子今年五年级,从三年级开始,便投入了一系列的升学准备中。

拼爹,且不说爹有没有能力拼,即便拼了,在众多爹中,我们也是最普通的一员。对此,先生非常的懊恼,面对孩子从三年级就开始背着书包进出各种补习班的时候,他就对自己“少年不努力”的行为表示了深深的歉意。

三年级时开家长会,老师有意无意的说了一句:“现在家长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全优对于孩子小升初有多大的帮助。”我记在了心里。后来找人打听了一下,小升初名校几乎一致的自主招生要求:小学四至六年级语数外全优。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孩子成绩算是不错,但数学有点儿弱,偶尔会拿个良回来。加之奥数虽然一直备受非议,但是确实择校的不二法宝,我们当机立断,当时就给孩子报了课外辅导班,同时也学上了奥数。

每次看孩子背着书包从学校出门就赶场一样的往辅导班里赶的时候,周末想出去玩一次还得看课程安排的时候,心里也会难受。我们私下总是在说:“这一个小升初,把一家人累的团团转,高考无非就一年吧,这下好了,折腾整三年!人力投入不好计算,这两年下来的培训费用、接送孩子的油费,都是一大笔开销。”

小升初的问题总是年年被提及,每个关于小升初的新闻我总是一个不落的去看,一会儿说整顿择校,一会儿说取消证书……可是实际情况还是好学校打破头,大家拿着各种证书去敲门,孩子越来越累。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呢?

先生跟我说:现在这样挺好,咱孩子好歹还准备了两年,这要突然变了政策,咱不白准备了么?

也对,好在孩子这两年也算争气,数学成绩上去了不少,奥数考试也有比较好的表现,继续努力吧,这条路我们算是走过了一大半儿了,继续加油!

没有好的家世,我们应该拼什么?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想验证英国社会阶层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随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不脱节地记录了一代普通英国人的大半辈子。

这个纪录片让人看得非常难受。因为,它描述了一个尖锐的、令人不喜的现实: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在电影里,60年一晃而过,走到后来,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这部纪录片似乎在告诉我们,哪怕你再努力,也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宿命,无法冲破原有的阶层。

然而,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还记得之前在哈佛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研究生代表发表演讲的首位华人何江吗?要知道,何江一直在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要知道,与他同台演讲的是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还有俞敏洪,依然是农村出身,如今身家过亿,坐拥整个新东方商业帝国。他们用自己逆袭的例子告诉我们,阶层的桎梏是可以打破的,平凡家庭依然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所以,作为中、底层阶级的家长们,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过一生?

真正的教育,拼的是父母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教育背后的关键不只是钱,高富帅白富美赢的也不只是钱,而是父母耳濡目染之下的视野与格局。

我有一位农村亲戚,村里的许多人家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回来后给孩子带礼物,盖新房子。可这位亲戚,却始终坚持不外出打工,蜗居在那破旧的房子里,不想因为钱让孩子变成留守儿童。在孩子小的时候,他每晚都坚持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挣的每一笔钱,他都会抽出一些给孩子买书,不仅有教辅资料,还有各种课外书;每周他都会要求孩子为父母念书里的内容。

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会认为看书学习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平常的事情。后来,亲戚家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重点大学,留在了大城市。老两口现在比村里的任何人过得都要滋润。这个文化层次不高的父亲,即使看到了现实的残酷面,也不怨天尤人,而是行动起来,为孩子的命运奉献足够的时间和全部的智慧。

我相信,这样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纵然不成功,也一定会成器。

勤奋是逆袭最重要的那张牌

不可否认,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天然地有着更高的起点,掌握着更丰富的社会资源。但是,也不必太灰心丧气。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决定输赢的不仅仅是起跑线。更重要的,是速度与忍耐力。

王小波在《青铜时代》里说:永不妥协,就是拒绝命运的安排,直到它回心转意,拿出我能接受的东西来。

没有好的家世,那就去创造好的家世。要知道,那些在雨里奔跑的,从来都是没有伞的孩子。

何江从小就处在资源相对不丰富的农村,初中才接触英语,第一学期就备受打击。后来买了一本英文版《乱世佳人》回宿舍啃,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就大段大段标注。

他秉持着绝不自我放弃的精神,付出比别人更强大的自律和自强,一步一步,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国到哈佛,完成了寒门子弟的完美逆袭。

对于脚踏实地的奋斗,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算数的。出身不能成为永恒否定今天的理由,更不能定义未来。

乐观主义,是苦难最好的解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内曼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能送给儿女一项能力,请认真考虑乐观主义。纪录片中的托尼,出身于底层。7岁时说想当骑师,当被问到如果骑师当不成了怎么办,他说那就去做出租车司机。21岁时,他就真的在努力成为出租车司机,在当时的英国成为出租车司机必须经过严格复杂的考试,而托尼对此表现出一如既往的自信。

相反,出身中产阶级的尼尔,父母都是教师。21岁时因考试发挥失常,进了个自己和爸妈都看不上的大学,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学去工地打短工了。父母过高的期望,强势的控制与古板,造就了他压抑焦虑的性格。在学业失败以及事业的不顺后,面对父母的失望与愤怒,他最终患上精神疾病,28岁时成为了一名依靠低保为生的流浪汉,终生未婚,一个中产就这样没落成底层。

除了财富,我们留给孩子未来最好的护身符就是一颗乐观、坚毅、从容的心,让他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可以从容、自律、不屈不挠,安然度过人生的岁岁年年。

“拼娘时代”——听二孩妈妈说全职


二孩政策落地,全职妈妈再次成为社会热烈讨论的主题。就在不久前,“高学历女性当全职妈妈是浪费吗?”这一话题就曾在朋友圈中引发讨论。上班挣得了钱,回家带得了娃,辅导得了作业,应付得了学校,做得了家务,还得跟得上时代。这让很多妈妈形容已然进入了“拼娘时代”。目前,成为短期或长期的全职妈妈已成为不少女性的选择。

故事

1、全职带娃“以校为家”

陈燕是一位前媒体人,已经全职在家近5年。她生活中80%以上的时间都是围绕两个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来安排。

陈燕全职在家之前是电视台的编辑,工作上一周休一周,尽管不属于高收入,但她一直认为是一份高性价比的工作。陈燕是在第二次怀孕时辞职的,当时两边老人都无法帮忙,孩子的教育问题、生活问题接踵而来。纠结犹豫,几乎是每个职场女性做出回归家庭决定前都必然经历的过程。陈燕甚至全职在家的2到3年内还一直为此而纠结。最终她还是做出了回归家庭的决定。

就在生完儿子半年后,陈燕又重燃起了回归职场的斗志,重新回到了电视台。但是工作了半年后,一系列的问题又接踵而来。每逢单位加班,家里总是不给力,不是孩子生病,就是保姆请假。又是犹豫再三,陈燕彻底断了回到职场的念头。

全职妈妈的生活就是惬意的吗?陈燕完全不这么想。她说,自己放弃了工作,战场就转移到了家中。她开始规划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陈燕认为,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应该多接触不同的兴趣班,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因此,从大女儿三岁开始,她便与孩子一起踏上了漫漫“上班”之路,尝试各种辅导班。

陈燕让女儿3岁开始学习英语、舞蹈、绘画。4岁接触钢琴、棒球、戏剧、滑冰、骑马,5岁去了艺术团,开始演出培训,随后又追加了游泳课。所有的辅导班陈燕都全程陪同,往往一天下来,比上班还累。“记课都记晕了”。有一次陈燕的丈夫打电话问她在哪儿,她抱怨道“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

直到大女儿上小学,除了英语外,保留下来的学习项目是合唱团、钢琴课、大提琴课、舞蹈课、游泳。陈燕说,经过很多尝试,女儿对现在的这些学习项目都非常喜欢,也愿意去学。除了课外班,她还要安排寒暑假孩子的旅游学习等问题。

今年9月,女儿进入小学一年级,小儿子也已经进入幼儿园。陈燕原以为时间会更加充裕,却发现生活丝毫不轻松,她需要随时待命应对老师的微信通知。

陈燕的女儿在一所知名小学的分校。开学的第一天,班里就组建了微信群,家长(微博)们通过自荐的方式成立了临时家委会。陈燕也在其中。随后她发现,现在的家校合作极其密切,家委会成员全部都深入地参与到学校教学中。刚开学,他们就需要坐在一起讨论班规的制定,包括教室的布置,班规、校训的摆放,全部由家长们商量并亲自动手完成。甚至是孩子们使用的教具,比如美术用纸、数学材料等,全部由家委会的家长们精心挑选,集中采买。“学校经常是临时一个通知需要什么,大家就赶紧行动起来,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她说,家委会中有一个全职妈妈几乎每天都要去学校,被妈妈群里称为“以校为家”。

陈燕说,自己虽然做不到“以校为家”,但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让她意识到“家里必须有一个人专门管孩子”。由于老师的很多需要都是通过微信群临时下发,陈燕形容自己是随时待命的状态,“经常下午三四点钟就来通知要准备第二天带去学校的东西”。老师有什么要求,家长们都尽快配合完成。有时班里做日行一善的活动,老师一个微信要求家长第二天送来孩子的活动照片或者做小报,陈燕就需要立刻打开电脑,找出合适的照片送去打印。

同时,学校里经常会邀请一些名人来给孩子们讲课,而完成这些工作的主力就是家长。家委会的成员往往发动身边所有的资源来完成这些任务。“家长们实在太积极了”,陈燕忍不住说。面对学校不断增多的要求,陈燕说,自己特别理解老师,老师平时在学校教学之外的工作也特别繁重,这些琐碎的工作只能交给家长。“老师要是太牵扯精力了,怎么能搞好教学呢?”

故事

2、根据放学时间想换成弹性工作

很多职场女性成为全职妈妈的一大原因是家中老人无法帮忙照顾孩子,晓阳是其中之一。

晓阳曾是一家大型央企的职员,研究生毕业,一直在单位办公室做行政工作。离职前,年薪已近30万。照顾孩子的压力及办公室微妙的人事关系,让她最终选择了全职在家。晓阳说,她在辞职前考虑了两个月,内心经历了各种纠结。一方面工作很稳定,是众人眼中羡慕的国企,收入也过得去,另一方面,如果辞职,自己已经快40岁了,再找工作将是难上加难。但是,纠结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回到家庭。

最初成为全职妈妈,她时常被强烈的失落感包围。尤其是前同事或同学讨论工作时,常令她心里不舒服。让晓阳稍稍心安的是丈夫的收入还算可以,在她全职在家时能够支撑家庭的日常开销。全职后不久,晓阳再次怀孕,第二个孩子也很快出生了。晓阳说,在孩子出生后,她用了非常长的时间来调理身体,因此,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她并没有成为她全职生活的全部。不过,因为她一直在家中,对于孩子的陪伴确实更长。

现在,晓阳的女儿已经上小学,儿子进入了幼儿园。平时,女儿的钢琴课、舞蹈课也一直由她自己来接送。因为两个孩子都已经进入学校,晓阳筹划着做些自己的事情。晓阳说,再寻找朝九晚五的工作已经不可能了,下午3点钟孩子就要放学,作为职场女性很难会在这种时间下班。因此她也筹划着做点自己的小事业,让工作时间更加弹性化,能够更好的兼顾家庭。

故事

3、完成幼儿园作业顺便get新技能

张睿从英国留学(微博)回国后进入外企工作,婚后一共生了两个女儿。起初,在双方老人的照顾下,张睿产假结束后正常上班。只是每每带两个孩子外出,总有人习惯性地询问她:你还上班吗?后来,张睿越发觉得大女儿进入幼儿园后,自己早上10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的工作时间不能很好地陪伴孩子,张睿决定回归家庭休整一段时间。

张睿说,自己身边的朋友全职带孩子的并不多。尤其是高学历高薪水的女性,她们都愿意继续工作,通过请保姆、育儿嫂的

方式照看孩子。但是她觉得两个女儿的教育应该从小关注,通过妈妈的多陪伴来影响孩子养成好习惯和学习的能力。她顶着双方父母的压力选择做了全职妈妈。

张睿辞职前仔细评估了家庭收入、家庭关系等问题。她觉得最大的担心是回归家庭后的安全感以及生活保障。女儿上的是双语幼儿园,每个月七八千的园费也需要她掂量掂量。

回到家庭,生活节奏一点没有减缓。早上6点多两个孩子相继起来。穿衣洗漱,送大女儿去幼儿园,为小女儿准备早餐。张睿说,如果不是有家里人帮忙,她自己是难以应对这些问题的。除了生活,一些家校间的合作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幼儿园的各种作业不断挑战她的创意能力。“老师经常一个微信过来要求家长和孩子用水果或者废旧物共同制作一个玩偶,还需要拍下制作过程。”往往这个时候,张睿就要绞尽脑汁,力求做出新意。这次万圣节,幼儿园老师就要求家长准备糖果、买万圣节服装,还需要制作南瓜灯。张睿说,为了辅导孩子,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都提高了不少。

虽然全职的生活也很忙碌,不过张睿尽量抽出时间来阅读和学习。在大女儿上幼儿园后,她便一点点钻研烘焙,既解决孩子的零食问题,也将烘焙作为自己的一项技能。张睿一点点尝试,经常给女儿带些自制的小点心到幼儿园,让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分享。由于这个意外的小爱好,张睿结识了很多有同样爱好的朋友。虽然全职在家,

张睿已经和朋友筹备开起一家微店,专门制作手工点心。

张睿说,妈妈是终身职业,但全职则不一定永久。全职妈妈也是一种职业,待孩子们都进入小学后,她也希望能够重回职场。

□专家说法

全职妈妈将渐成趋势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母亲回归家庭已经讨论了百年,对于孩子来说,孩童时代母亲的陪伴非常重要。但是,依然有很多女性在职场上坚守着。他认为这主要与全职妈妈没有法律保护有关。女性是弱者,对于她们来说,回归家庭后,一旦家庭出现问题,损失可谓巨大。特别是如果没有安全感的女性回归家庭,多疑、自卑的心态一旦出现,则会影响孩子。宗春山表示,全职妈妈是一种职业。社会应形成尊重女性,将全职妈妈视为一种职业。

宗春山认为,女性回归家庭后会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他认为,女性回归家庭后,更应该学习育儿知识,因为伟大的职业更需要专业的知识。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未来将会有更多女性回归家庭照顾子女。成为长期或短期的全职妈妈也会成为趋势。这也需要相关立法的出台,对女性进行保护。未来家庭办学、父母办学也会成为一种选择。不过他建议,一些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不能因为妈妈回到家庭而一手包办。

他山之石

>>日本

全职妈妈可享丈夫保险

在日本,全职妈妈不用交税,如果丈夫购买了保险,妻子可以加入丈夫的保险中。到了65岁以后,全职妈妈也可以不缴纳保险金就领取国民年金。

>>法国

二孩妈妈可留职休假三年

在法国,两个或有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最高则可享受3年的育儿假。同时,法国政府每月会补助这些家庭500多欧元。但是,大多数法国妈妈认为长期休产假会影响了自己的薪资、退休金和职业前景,往往很早就返回工作岗位。

胆小的宝宝到底在怕什么


不少妈妈反映宝宝胆子太小,怕这怕那的,其中女孩比男孩多。再深问宝宝具体怕什么时,妈妈的答案却千奇百怪。其实,不能肯定说宝宝就是胆小,只能说妈妈眼里的胆小是宝宝某个年龄阶段特有的现象,而有的胆小还是大人造成的。

怕跟妈妈分开,怕陌生人

飞飞的妈妈说儿子胆子特别小,怕陌生人,不敢和妈妈的同事说话,不敢跟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说上幼儿园就非常难过,总是问一个相同的问题:妈妈,你晚上肯定来接我吗?你不会不要我了吧?妈妈,老师不喜欢我,小朋友总打我。但妈妈了解后才知道,根本没有这样的事。飞飞上幼儿园特别晚,都4岁了,奶奶才很不情愿地让妈妈把宝贝孙子送进幼儿园。

背景分析:像飞飞这样的情况就属于特定阶段里出现的分离焦虑。刚刚上幼儿园的宝宝,十个就有十个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分离焦虑,也就是害怕和妈妈分开,怕再也看不见妈妈了。因为和妈妈太熟悉了,妈妈给自己带来的安全感太强烈了,宝宝还没有经验去辨别和信任陌生人的友好程度。虽然说分离焦虑是特定阶段出现的自然情绪波动,但也跟奶奶送宝宝上幼儿园太晚有关系,跟飞飞接触人太少有关系。如果宝宝在3岁左右入托,宝宝度过分离焦虑期就会很容易。当然妈妈不要过于担心,等待这个阶段过去就可以了。

怕妈妈变老,怕妈妈死

潇潇从3岁起就一直害怕妈妈变老,害怕妈妈死去。即使在玩玩具的时候也会唠叨:妈妈不老不死,妈妈不老不死。有一次妈妈在外遇见了同事,同事关心地问了一句:你最近没休息好还是太累了,怎么一下子显得有些老了?结果潇潇在旁边大哭起来,还使劲举起小拳头要打阿姨。

背景分析:宝宝在很小的时候生活能力很差,心理承受能力很弱,害怕没人照顾他,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妈妈在平日里帮助宝宝尽快学会生活自理很重要,有能力的宝宝就不大会害怕了。

怕坏人

小雪妈妈最近有些担心,这些天小雪总动不动就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我怕坏人,坏人会从幼儿园的窗户爬进来吗?

背景分析:由于近日接连报导幼儿园发生安全事故,妈妈在收看电视的时候议论过这样的事情,无不透露着焦虑担忧的神情,商量着要不要给宝宝送整托,如果不整托谁来接送小雪和照顾她。结果小雪天天念叨害怕坏人。

亲子互动分析

害怕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体验到的情绪状态,有的怕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刚刚出生的宝宝会紧紧抓住妈妈的衣领,怕摔到地上去;几个月的宝宝爬到床边就会恐惧有一定深度的地面。但有些害怕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害怕的对象和程度会发生变化。

3岁以后,宝宝辨别危险的能力和想像力都迅速提高,对实物的恐惧会大大下降,但对想像引起的害怕则会急剧增加,如听了一个可怕的故事会睡不着觉。对于一般的害怕情况,你大可不必为宝宝变得胆小而担心,这其实是宝宝成长的标志,表明宝宝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质的提高,能够分清哪些是自己见过的,哪些是没有见过的。

但有时,宝宝持续害怕是因为你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没有给宝宝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甚至加深了宝宝的恐惧。此外,宝宝如果被照顾过度或有需求没有得到你的反应,都会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会出现害怕现象。

亲子互动成长方案

1.首先,父母尤其是妈妈要胆子大起来。其实,有些事情并不太严重,如看到老鼠,很多妈妈的反应很强烈。建议妈妈在宝宝面前做出勇敢的榜样示范。

2.爸爸多带宝宝参加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作为男性本身的力量和勇敢的个性,爸爸会让宝宝拥有更多的活力,父子一起活动,能让宝宝感受到身体和心理有更大力量的冲击,受到更大的挑战,宝宝的心理和身体力量也会更强大起来。

3.经常和宝宝交流,给宝宝讲解通俗易懂的自然百科知识,让宝宝化恐惧为好奇。对于许多恐惧的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化解宝宝的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4.锻炼宝宝的独立自主性,宝宝能做的事情尽量让宝宝去做,尽可能地给宝宝更多尝试失败、尝试成功的机会,抗挫折能力提高之后,宝宝对自身能力的恐惧感就会减少。

你都在混,孩子凭什么要拼?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最后一张牌,赢了可以光宗耀祖,输了则会前功尽弃。所以,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拼出个锦绣前程。可是,如果你都在混,孩子凭什么要拼?

孩子是复印件,你就是原件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请教沉寂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也不爱学习,怎么办?”法师反问:“你复印过文件吗?如果复印件上面有错字,是改复印件还是原件?”道理并不深奥,却是父母常常疏于自醒的问题。

都说三流的父母当保姆,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一流的父母当榜样。你若趿拉着拖鞋逛大街,你若旁若无人地高声喧哗,你若从不读书从不看报,你若总是抱怨生活嗟叹人生,如何苛求孩子完美无瑕?

别奢望坐等花开

养育是个种因得果的事儿,别妄想“小投入,大产出”,没有父母可以坐享其成。你在打麻将码长城,却让一墙之隔的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想得倒美!就像养花,不施肥浇水就想坐等花开,那是撞大运。别总说谁谁谁没人管,照样长成参天大树,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这样的运气。

也莫要说你不懂浇灌滋养,我们知道“孟母三迁”,你可曾为了孩子思变图新?我们读过《傅雷家书》,你可曾有一封信是写给孩子的?

你不安身立命,他能出人头地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本书,他每天都在翻阅和效仿。你尚不能安身立命,吃完就睡,却要求孩子出人头地,是一件极其不公平的事儿。父母不必显赫不必腾达,却必须具备自食其力的生活态度,用你的诚实、勤奋、坚韧,影响孩子的人生。

郑渊洁说,从孩子出生起,只上过小学四年级的我开始玩命写作,当着孩子的面,一个人把《童话大王》月刊写了28年。他说,这样做,就是要让他目睹,父亲是如何让一贫如洗的家变得富有。

孩子凭什么帮你弥补人生

有的父母爱把人生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总是苦口婆心:“孩子啊,爸妈这辈子只能这样了,就指望你有点出息。”你从小没拉上提琴,就让女儿帮你实现梦想;你一生没当上球星,就让儿子帮你完成夙愿。这都是孩子不可承受之重啊,儿女又不是来还债的,凭什么帮你弥补人生?

今生今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谁也无法拜托谁。

你才是照亮孩子一生的光

其实,父母才是照亮孩子一生的光,你若黯淡,孩子又怎会熠熠生辉?老布什的领袖范儿,就是小布什的光;六龄童的猴戏情结,就是六小龄童的光。

有一个学生,父亲每日酗酒,母亲打牌为业,从不过问孩子课业,等到孩子成绩下滑,他们就暴跳如雷,从不自省吾身。他们不懂,要让孩子的世界阳光朗照,父母先要有光。

美国孩子的另类暑期拼养生活


一直以为拼养是针对国内80后家庭的一种育儿新方式,后来和女童军团长Sharon聊天,才知道暑期拼养日间营在妈妈中也很流行,美国孩子有兄弟姐妹的很多,不象国内的独生子女会觉得孤单,那为什么也要拼养呢?

Sharon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说第一次为女儿寻找暑期日间营时,发现各大机构办的夏令营的费用高得让人吃惊,于是她想到,通过招募志同道合的妈妈来打造孩子自己的夏令营,妈妈们根据不同的主题日,带领年龄相近的孩子们度过愉快的一天,最经济的一点就是不用花很多钱,还能做到育儿和社交的双赢。

对于妈妈们来说,这样的拼养日间营更带有社交功能,妈妈们聚在一起不仅可以集思广益,而且同街区的孩子在玩和互动中增进了感情,对自身的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那么妈妈们又是如何运作她们的日间营呢?

决定组织结构

有了基本的框架,Sharon开始着手招募参与组织的家庭,但是有一点必须考虑到,多少孩子可以应付得来,最后大家决定一次不超过6个孩子,最好是男女各半。孩子太多的话,看管起来会困难,而且很难保证他们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到一件事情上来。

共6个家庭,招募到的以全职妈妈为主力军,也有好几个自愿抽出时间的爸爸。如果有必要带孩子外出FieldTrip的话,还要多增加一个家长共同照看,这时通常来的是爸爸。日间营一般持续12天(周六和周日除外),6个妈妈达成一致,每个星期任选一天轮流在家组织,听起来还算是一个可行的计划。

选择适合的孩子和家长

考虑到理想的拼养模式是把一群年龄相近,并在之前就认识的孩子们凑在一起,Sharon的首选在脸书社区组里发帖子,这样募集到的一般是同社区的,再从中挑选年龄相近的孩子,这招还是满灵的。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问女儿学前班或是托管班里的父母,他们中的有些父母也想做一些新的尝试。

最开始主要针对的是全职妈妈,用互助的形式让她们暂时获得“解放”。后来考虑到不要随便臆断双职工父母对这类活动没兴趣,其实他们中的很多家长是愿意参与进来的,请一天或二天的假,用来交换其余几天的免费家庭日看管,还是很划算的。

有一件事必须考虑到的是家长的可靠性,大家的共识是,一定要招募有责任心的家长。有一年,有个妈妈明明答应好了要组织,其他妈妈都兑现了承诺,可轮到她时却失信了。可想而知,这样的家长是不会再与她合作的。因为有了此前的教训,妈妈们会事先沟通好,如果某个家庭因故临时取消了轮值任务,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后备的人选和计划又是什么?

建立基本规则

轮值妈妈作为具体活动的负责人,有时候也会碰到某个孩子太调皮捣蛋,以至于不服从指令,那就值得把这件事情报告给孩子的父母,和家长协商解决,看是否有必要继续参与,归根结底来参加的孩子至少要彼此合的来且愿意遵守规则。

对于规则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妈妈们更关注孩子们在一起的安全问题,因为谁也不愿意看到孩子在对方家里出什么意外,所以一般采用的是“小伙伴机制-BuddySystem“来保障安全,也就是当孩子们在组织者的家中时,每一个孩子都是二人搭伴制,一起参与活动,特别是在游泳池嘻戏这样的活动Buddy必须在一起,孩子不仅能从中得到协助,还一起学习和建立友谊,看护人更容易掌控孩子们的情况。

同时家长应把重要的个人信息写下来,例如紧急情况下的联系方式、医疗保险的信息、孩子对哪些东西和食物过敏。有一次发现艾丽西娅的女儿被虫子咬了很多包,轮值妈妈忘了提起谁应负责喷防虫水和涂防晒霜。现在孩子来之前,家长们会提前沟通并提醒。

计算费用

这样的拼养日间营基本上是免费的,但一点钱不花也是不可能的,日间营的孩子们要自带午餐,每个组织的家庭要负责准备小点。因为要组织有主题的活动,每个主题都会有相关的预算,轮值妈妈自己掏钱购买做一个Project所需要的大多数材料,但费用如果超出了10刀,剩余的部分其他家庭分摊。至于FieldTrip,有些活动是免费参加的,比如参观附近的农场,农场主一般很愿意接待小朋友的。

制定相关主题

有别与单纯的照看,拼养日间营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妈妈们一定要构思出一个好玩的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展开活动。有主题的好处就在于孩子们不只是聚在一起看电视或打游戏,而是在玩中学到知识。对妈妈来说是个挑战,却拓展了她们的创造力。在组织的过程中还学会了精打细算,以前Sharon一去手工店总是超出预算,现在她会去一元店买用品或是想办法变废为宝,用在材料上的花费也就刚到10美金,即便是花最少的钱也能让孩子玩好。

对于Sharon来说,第一年最难的地方就是如何构思出一个有新意的主题,在开营之前她的头脑里还是一片空白,后来网上看到某个妈妈为自己孩子拟的“暑期要做的100件事-100ThingstoDoThisSummer”,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孩子们一直喜欢室外的主题,正好她家有一个很大的后花园,趁此机会可以玩得不亦乐乎,玩假想游戏,这个游戏几乎适合所有的主题,孩子们假装自己走在木板上,想象着用手里的法式面包做武器来斗剑。学会在后园里捕虫子,观察蚂蚁,例如给孩子们一些薄荷叶,用几片叶子把室外的蚂蚁围起来,通过观察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蚂蚁不喜欢薄荷叶的味道,所以会一直待在圈子里,不爬出来。还可以用其他味道重的食物来做诱饵,例如洋葱,大蒜或是肉桂。

还有的妈妈会组织与节日有关的主题并参杂一些小手工,例如独立日主题,让孩子用厨房清洁钢丝沾上金黄和灰色的涂料,再把它印在一张黑色的纸上,创作出五颜六色的烟花形状。父亲节主题,教他们制作卡片,并在卡片里混合着一些甜咸的坚果,里面夹了一张纸条写道:“爸爸,我好爱你!”(Iamnutsaboutyou,Dad!这里玩的是文字游戏,nuts即表示坚果,又表示对某人狂热的喜爱。

灵活运用时间表

在妈妈们选好一个主题并计划好每日的活动后,当日的时间表就做好了,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小问题,这时就要灵活运用。Sharon说她的教训便是,孩子做事情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孩子会早早的就把一件事情完成了,为了不让他们觉得闷,手头上要随时准备好涂色纸,或者另外准备一些容易让孩子静下来的活动。还有一定要记得预留出自由玩耍的时间,当孩子们玩一个项目着迷时,超出了预计的时间,别立即打断他们,要顺着他们的意愿继续玩下去,即使意味着要跳过时间表中安排的其它事项,被家长接走之前,还有大约30分钟的时间,如果孩子们很难再集中注意力了,这时要把时间表放在一边,把后门打开,让他们无拘无束的玩。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这个拼爹拼妈的时代,最终到底在拼什么》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水果拼盘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儿园孩子也“拼爹” 昨天早晨,时间比较早,我们小托班只来了5个孩子,他们围坐在一起聊天,我也忙着准备一天的工作,无意中我听见了他们的对话,有一个宝宝手里拿着苹果就以此炫耀:“我爸爸买的,我爸爸还给我买了好多好吃的呢!”又...
    2020-09-24 阅读全文
  •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爹妈还可以拼什么?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父母的育儿信条,他们希望孩子登上“塔顶塔尖”,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心思和金钱。他们允许自己平凡、平庸,却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但是,关键问题是:他们弄错了“起跑线...
    2021-01-04 阅读全文
  • 宋氏三姐妹的家庭教育——献给“拼爹”时代的父亲们 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是中国著名的“宋氏三姐妹”,是20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姐妹组合。宋庆龄成为国母,爱国爱民,万民景仰;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权势显赫,呼风唤雨;宋蔼龄联姻孔祥熙,善于积财,富甲天下。她们对...
    2021-02-15 阅读全文
  • 小升初家长伤不起 何时才能不拼爹 小升初到底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备战?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考试需要提前三年。这比高考更让人匪夷所思吧。可是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 我在的这个城市,小升初择校大战打得轰轰烈烈。我的孩子...
    2021-03-01 阅读全文
  • 大班数学课教案《创意拼一拼》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形状组合的特征。 2、学习计算作品形状与数量的方法。 【活动准备】 (海绵纸):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活动过程】 1、教师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组合成一个火箭的造型。 —...
    2019-12-23 阅读全文

昨天早晨,时间比较早,我们小托班只来了5个孩子,他们围坐在一起聊天,我也忙着准备一天的工作,无意中我听见了他们的对话,有一个宝宝手里拿着苹果就以此炫耀:“我爸爸买的,我爸爸还给我买了好多好吃的呢!”又...

2020-09-24 阅读全文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父母的育儿信条,他们希望孩子登上“塔顶塔尖”,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心思和金钱。他们允许自己平凡、平庸,却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但是,关键问题是:他们弄错了“起跑线...

2021-01-04 阅读全文

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是中国著名的“宋氏三姐妹”,是20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姐妹组合。宋庆龄成为国母,爱国爱民,万民景仰;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权势显赫,呼风唤雨;宋蔼龄联姻孔祥熙,善于积财,富甲天下。她们对...

2021-02-15 阅读全文

小升初到底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备战?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考试需要提前三年。这比高考更让人匪夷所思吧。可是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 我在的这个城市,小升初择校大战打得轰轰烈烈。我的孩子...

2021-03-01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形状组合的特征。 2、学习计算作品形状与数量的方法。 【活动准备】 (海绵纸):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活动过程】 1、教师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组合成一个火箭的造型。 —...

2019-12-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