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爹妈还可以拼什么?

发布时间:2021-01-04

幼儿水果拼盘活动方案。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爹妈还可以拼什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父母的育儿信条,他们希望孩子登上“塔顶塔尖”,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心思和金钱。他们允许自己平凡、平庸,却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但是,关键问题是:他们弄错了“起跑线”!“起跑线”并不是早早给孩子报一堆培训班,在孩子不到一岁就教他识字、英语、唐诗、数数、钢琴、绘画......

现实里,很残酷的事实是: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这个起跑线甚至从孩子还未出生时就开始发挥作用,潜移默化地左右了孩子的人生。

家庭一点一滴小事积淀成孩子人生的大事

确切地说,家庭环境、父母的知识素养、教育观念、为孩子提供的教育环境、父母期望、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亲子沟通方式、父母的社会资源等,统统都会在孩子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

父母的智商和情商,决定了孩子的起点。这里有基因的遗传作用,很难改变。

父母的经济能力和人脉,决定了孩子的弹跳高度。在智商相差无几,孩子都聪明伶俐的状态下,父母的资源可以帮助孩子达到更高的高度。

父母对养育孩子的认知,决定孩子什么时候发力。人生虽然是长跑,但有人早跑了,也许他会乏力,会累,但谁也不能保证你的孩子在后半程就可以爆发。

父母的眼光和毅力,会发掘孩子的天赋和特长。未被埋没的优异禀赋和特长绝对会为孩子的人生加分不少。

父母的脾气和性格也会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你太强势孩子会唯唯诺诺,你太焦虑孩子会有压力,你管太多孩子会叛逆……

在这个阶层固化的环境下,教育从来就不是“小孩自己努力”就可以达到的事情,你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地方,都是贫富的比拼。你觉得富人的教育是靠真金白银上点补习班,出几趟国出来旅游就可以的?错!优质人脉、思维方式、教育理念和陪伴时间都远比人民币更深刻地影响着你的孩子,并悄悄地完成财富的代际传递!

能给孩子人生理想多大支撑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家庭给孩子足够支撑,孩子将少走很多弯路。

理想被现实压弯的那些娃,多是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有调查显示,父母的收入水平与孩子所就读的专业有直接关联。

不被金钱捆绑,才有更充分的自由去选择

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人肯定最先想到的是如何才能多赚钱,生活被迫苟且,哪里还顾得上诗和远方。而那些富人家的孩子,从来不必考虑房子、车子,更不用背着贷款艰难前行。他们进入一个行业完全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着眼长远,根本不会让眼前的小利益捆绑住自己的手脚。他们考虑更多的也是行业的经验、积累到有效人脉、学习行业规则,时机成熟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拥有越多的人,才越不怕失去

穷人家的孩子输不起,更没有机会可以耐心等待,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对眼前利益考虑的更多。一个家庭能给孩子的人生理想、自由发展提供多大支撑,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这个孩子的人生方向。

成功不光靠自己努力更取决于站在谁的肩膀上,财富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源与人脉。

你以为富人真的是只有“钱”吗?财富只是一个表象,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源与优质人脉。有人说得很现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站在柴火垛上,能一样么?

富穷存在心态上的差别

有时,穷人在自身混得不好的情况下,更愿意抱怨社会,恨自己没有人脉,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富人则较少怨天尤人,更多从自身找原因,抓住下一个机会默默努力。所以说,与其说很多富二代继承的是钱,不如说他们继承了这种心态。他们站在了父辈的肩膀上,眼界更高、思路更开阔、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事业起点。

要是拼不过“别人家爸妈”,你还能给孩子什么?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根深蒂固,作为父母,我们当然要更努力,努力生活的更好,努力给予孩子更好的成长条件,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拼不过,就拼教养

在拼爹拼妈的时代,对于孩子的爱和陪伴,也许是贫富家庭之间差别最小的一个部分,正所谓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

教养不是富人的专利,跟家境一点关系也没有,但却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天花板,决定着孩子一生的行程。孩子生于贫穷之家,拥有了教养,他知道自己怎样的立足现实和发展自我;教养是一个让孩子在心身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拼不过,就拼性格

性格也是重塑人生的一张非常重要的牌。“性格改变命运”并不是空穴来风,幸运的人总是具备某些性格特质。例如:更外向、更开放、更轻松、,擅于交际,喜欢聚会,因而接触面更广、认识的人更多,大大增加了碰到“好运气”的机会;幸运的人较少体验到焦虑、愤怒、抑郁和罪恶感等负性情绪,总是对生活充满好奇,愿意尝试。

所以如果拼不过“别人家爸妈”,请给孩子好的教养、好的性格,这是每个父母都可以做到的。

没有翅膀的孩子就要奋力奔跑

虽然努力不一定能逆袭,但不努力肯定是没机会,况且即使是比我们孩子背景好、条件好、更优秀的富二代还在那么拼命,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满足现状?

有句话叫做“没有翅膀的孩子就要奋力奔跑”,让孩子明白: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世界上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翅膀,他们可以慢慢飞翔、但你必须奔跑!愈练愈强,获得强大的生存能力,才可以实现青春的梦想。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边玉芳: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我若慢悠悠,孩子会落后吗?

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接到一封来信,是一位80后的妈妈写来的,她说,女儿在今年下半年开始读小学三年级,她感觉到自己陷入了一个困境,不知道教育孩子到底该何去何从。

这个妈妈的内心,一直觉得孩子在小学三年级应该还是以玩为主,或者说以学科以外的发展为主。但她发现班里的大多数同学都报了各种学习班、作业班。如果女儿不报,会不会落后于同学呢?妈妈的内心实在不安。

她也加入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群,群里家长都在晒自己的教育思想,晒孩子成长的点滴。很多孩子都各有所长,比如有的小小年纪就获了各种奖项和荣誉称号,有的甚至出书了。这个妈妈开始感觉到压力:现在女儿还没有看出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以后会不会这么优秀呢?如果女儿成了一群大树中间的一棵小草,如何能够吸收到阳光雨露呢?有时候她也想退出这种群,但又觉得不能够退出,在这样的进退两难之中,不知如何取舍。

在这样一个快时代,人人都在抢跑,我若慢悠悠,孩子会落后吗?我想这样的困惑很多家长都有过。还有人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计算距离高考有6414天,这是一个多么焦虑的事情。

针对这样一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言论或思潮。今年六一儿童节,我们和《中国教育报》发起了一项调查。用了四大版面的篇幅,专门来讨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话题。

调查的结果中,大概有19%的家长说我是认同的,也有29.2%的家长是比较认同的,当然还有一半的家长是不认同的。

我们还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哪里是孩子的起跑线?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还是幼儿园入学的那一天?还是小学入学的那一天?还是中学之后?或者就根本没有起跑线?对这个问题,家长们其实意见也并不是完全统一。虽然大家的想法各异,但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很多家长育儿焦虑的一个起点。家长们都很爱孩子,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孩子并不为家长这样的一种爱,或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来买单。

父母不恰当的爱其实是一种“祸害”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一个豆瓣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我想光听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都觉得非常吃惊了吧?这个小组几年的时间里就迅速聚集了数万人参与讨论。我觉得家长们都需要去看看这个群,会让你对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思考。家庭本来是我们人生的港湾,是我们最温暖的所在,但是在这个群里面,家庭却变成了世界上最没办法原谅的地方。大家可以看看他们的热门话题,比如,“父母毁掉你心中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受到高等教育的父母更丧心病狂。”“中国父母是如何把你们孩子变成剩女的。”还有“从小到大,父母爱的根本不是我,而是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我们家长并不是那样去想的,但是很多的行为可能会在其中。

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曾经这样说过,他们害了你,你的爸爸和妈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他们的确害了你。这就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一个话题。为什么家长爱孩子,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或者他们的感受和你的初衷有非常大的差距,甚至适得其反,我想给大家分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我们一直在讨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为什么这么说?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各方面的证据都可以证明,父母自身,包括父母的言行和教养方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父母的婚姻质量等等,都会对孩子心理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比如有一个研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权威型、放纵型、专制型、和忽视型四种,去考察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孩子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水平,以及抑郁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这三个指标的情况差异非常显着。权威型的教养方法下,孩子的生活满意度和自尊都更高,抑郁程度更低。反之另外三种教养方法,都会导致孩子情绪和自尊方面的一些问题。

再比如,一个发表在美国科学院的院报上的研究发现,孩子早期生活的经历,会对大脑产生永久的影响,会改变孩子的大脑体积和结构。研究把孩子分成四组,一组是正常组,一组是生活条件差的,比如吃不上饭、营养不良。还有两组是教育缺失的,分为被父母打骂的,和被父母忽视的组。

研究结果表明,另外三个组对比正常组,孩子的大脑都有明显的改变。大脑左侧的杏仁核、左侧和右侧的海马,体积都变小了。这意味着早期经历,对孩子的损害可能是不可逆的,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而我们的教养方式和亲子互动模式产生的是永久性的影响。

我想起刚刚提到的“父母皆祸害”的小组里面,有一篇文章,让我非常触动。一个男孩说他的妈妈非常喜欢养植物,但总是在抱怨,别人家的植物长得很好,为什么她的就叶子上有黄斑,缺损而难看。但其实,他妈妈只有记得的时候,才会给植物天天浇水,忙起来就忘记浇水,所以总是养不好。他说自己的命运和植物简直就是一样的,妈妈忙起来,就放置他,忽视他,然后还抱怨他没有别人家孩子好。有一天,在搬家的时候,他妈妈摔碎了一盆植物,发现植物的根部长满了不知名的虫子,就说恶心死了。这个男生就说,我在想,是不是等我根部都烂掉之后,妈妈她也有相同的感觉?所以,父母抱怨孩子长得好不好时,更多应该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5+2=0的困惑

还有很多家长会说,孩子成长的前几年,跟我相处得多。那上学了之后是不是就是学校负主要责任了呢?实际上,我们有大量的研究发现,父母教育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学校里接受一样的教育,但是结果会不一样,因为父母自身的状况,家庭教育的状况,会中介或者调节学校教育对孩子发生的影响。

如果家庭教育的理念与学校教育不一致,那么在学校5天教育的成果,一回到家里,就荡然无存了。比如,学校说要减负,尽量去减少布置作业,但是我们家长说不行,学校作业太少了,所以我们要加负,要布置家庭作业。比如,在学校里我们培养孩子独立,鼓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在家,父母说:你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不用管,我们帮你做。再别如,学校里鼓励孩子多尝试多展示不要怕犯错,父母的做法却是打击孩子,你怎么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呢?这些矛盾都会导致学校教育的很多措施无法彻底落实,反过来影响教学效果。当然最可怜的是我们的孩子会无所适从。

另外,中国这几年来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但很多家长对学校开展的活动不理解,改革遇到很大阻力。比如,很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利的活动,家长认为会占用孩子的时间,因为孩子在外面报各种各样的班。但这些班一方面会让孩子们对学习厌倦,另一方面,还会让孩子觉得没关系,学校里的东西不听,还有其他渠道去听,这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

所以,无论是从父母自身对孩子的直接影响,还是父母的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调节作用,都说明,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资源。

什么是不输在“起跑线”上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已不可考,影响力最大的,当数世纪之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所提的“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为生物电子学专家,韦钰有感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而紧急调整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提出必须重视早期教育。

韦钰认为:“神经教育学、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研究发现,0-3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但儿童发展不等于儿童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更不等于提前教小学的课程,而是由父母用爱和陪伴来完成的。”

今天小编将和大家分享几位重量级专家对起跑线的解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错过脑发育关键期,损失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宁可少赚钱,也要多陪陪孩子

错过脑发育关键期,损失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神经科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明,每个人所具有的智力资本和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脑的功能状态,取决于基因和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与人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受到的教育经历有关,尤其与0-3岁的早期发展有关。

枯燥、单一、缺少关爱、频繁更换教养者,会改变孩子的大脑结构,影响孩子身体、智力、语言、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比如有的父母自己忙着上班,请保姆照顾孩子,但每个保姆都做不长,更换保姆期间又求父母来帮忙,于是孩子被迫不停地适应教养者,分不清到底谁是“妈妈”,就很难建立“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的、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

幼儿的直接教养者最好是父母,但无论是父母还是祖父母或保姆,都要和幼儿建立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和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为幼儿提供成长和学习的良好社会环境。

对于一些忙着赚钱而疏于陪伴孩子的父母,建议他们宁可少赚一些钱也要多陪陪孩子。由于脑的发育是连续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传递的感知刺激和语言刺激,后期的发育需要在前期发育的基础上进行,等赚够了钱再来陪伴孩子就晚了。错过脑发育的关键期,损失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缺乏睡眠、精神紧张会降低学习效率

社会情绪能力才是人生是否富有成就的决定性因素

孩子今后能否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人生能否幸福快乐,是由情绪能力(而不是智商)决定的,但目前大部分家长却只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情绪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时不仅是忽略,还常常出于善意而伤害。

儿童需要家庭提供温暖而且稳定的生活环境、合适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缺乏睡眠、饥饿、恐惧和长期的精神紧张,会降低儿童学习的效率。比如6个月大的婴儿看到父母争吵,就能意识到情况不妙,变得紧张,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压力激素分泌过多等现象,而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环境中的孩子,较难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比如缺少睡眠会产生多方面的副作用,身体的发育情况、语言、社会情绪能力、认知、气质、依恋关系、脑的发育和功能、精神健康问题等所有能够测量到的指标都会变差,还会对以后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

再比如说精神紧张,孩子学习时如果有好的情绪,大脑消耗的能量少,就可以集中精力学进去;如果没有好的情绪,处于压力之下,反而学不进去。

我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普遍不足,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不了解脑发育的特点,盲目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这种出于无知而做出的教育行为,最大的伤害是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对学习和生活没有热情的人,一辈子都很难过得快乐,也很难有成就。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在互动中才能有效学习

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关键,是父母的爱和陪伴

孩子对世界的探索与学习,是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的。过去30年的科学研究发现,婴儿并非一张白纸,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其实和科学家很像,都是通过观察、模仿、探究、实验等方式。可以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现在大家通常关心的只是幼儿成长所需要的物质保障,却不知道婴儿一出生就进入了脑建构、感知和情感建构的关键期,绝不只需要物质上的保障和支持,更需要享受快乐、爱抚、建立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和进行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支持脑的发育,为一生的精神健康打下基础。

良好的社会氛围包括宁静和整洁的环境,教养者和幼儿之间有往返的互动行为,教养者能和幼儿之间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教养者能参与和支持幼儿发起的有意向的行为,在有实物的环境中进行游戏。韦钰特别指出,在有实物的环境中进行游戏,教孩子识别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质地时,一定要尽量让孩子亲自动手去尝试,这是与科学家有类似之处的探究行为。

对婴幼儿的学习来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养者首先需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情和反应,用心去了解、去体验孩子的愿望和感情。幼儿的反应常常是很微弱的,只有满怀爱心、持续关注,才能正确觉察和互动。

父母绝对不要忽视自己作为教养者的不可替代性,要尽可能亲自教养孩子,要认识到婴幼儿是通过与教养者的互动去习得语言、发展各种感觉、进行科学和社会认知的。并且,孩子对教养者的依恋感情,是人一生中拥有的两个最强烈的感情之一,会影响孩子一生对你的感情。即使父母因工作或疾病等原因不能亲自教养孩子,也要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或及时给直接教养者以有效的指导。不要把孩子交给不爱他的人,交给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更不要让孩子孤独自处,或交给电视、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来陪伴。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父母是否意识到孩子需要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正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在《抛弃孩子》那首诗中写的:我们最大的罪恶是抛弃了孩子,忽视了他的生命之泉。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多都可以等待,然而孩子不能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

父母如何认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

我一直认为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教育要从小抓起,要特别重视孩子0至6岁甚至0至3岁的教育,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忽视了。如果从这样的一个角度认知,这句话就没有值得批判的: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出生的那一天抓起。一句话如何能掀起滔天巨浪?关键在于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对“输”和“起跑线”这两个关键词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只有认识了什么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什么是“输”或者“赢”,才能对孩子的教育少一点焦虑,多一份理性。

父母正确的育儿观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

更要关注到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广阔发展领域

“正本”必须“溯源”,只有大家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及相关问题有一个统一认识,形成正确的育儿观,才能使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朝着理想的终点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起跑线。

人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点,其实最根本的是想让孩子“赢在终点”。一个真正的人生大赢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是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可以追求出人头地、追求获取更多的金钱,但如果这些是以牺牲幸福为代价,这样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幸福生活的人。

什么样的人生会更幸福?那就要让自己拥有幸福的能力。从心理学大量的研究成果看,一个幸福的人必须具有以下重要的能力或品质:正确认知自我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体察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抗拒挫折的能力等。我们把这些能力称之“情绪智力”或“社会情绪能力”。这些能力比传统智力更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而这些能力是个体从一出生就要关注和培养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有起跑线还真是可以从孩子一出生就算起,但我们的许多家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却将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和智力的培养当成是教育的重点。

知识的学习对孩子固然重要,但许多知识的学习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开始的。许多孩子在0至6岁超前学会的知识,到了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不用那么费劲。同时在孩子入学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各有侧重又要互相配合,家庭教育更要关注到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广阔发展领域。

我们还要认识到孩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孩子都有其成长的轨迹,都有其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线。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场战争,是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优于故我、胜于昨日”。人的一生都会参与竞争,而只有每个人做好自己,才可能正确面对竞争、有能力跟别人竞争。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人的比较对象还是自己。而0至18岁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家长不要被这一阶段孩子暂时的、表面的竞争胜利所迷惑,只有从孩子一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教育和培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才能赢在终点。

读懂孩子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遵循规律科学养育,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之所以说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除了父母的育儿观外,家长还要读懂孩子、科学育儿。家长要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需要发展的重要能力,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科学养育,同时还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们总认为自己是爱孩子、关心孩子的,但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了你的爱和关心呢?家长“自作多情”、“自以为是”的爱,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吗?如果父母能真正从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孩子才能不输在起跑线。

我们最近在北京做了一次调查,针对2596个初中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研究父母自身报告的父母拒绝与孩子感知到的父母拒绝之间的差异。父母拒绝是父母教养方式的一种,主要指父母不关心子女,对子女的行为不重视,对子女持有批评、否定的态度。结果发现从总体上说,孩子感知到的父母拒绝都要显著高于家长报告的父母拒绝。

读懂孩子是父母教养子女的必修课。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行为,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要透过孩子的行为了解深藏于内心的想法和需求,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卢勤

如何解决最常见的亲子冲突

父母和孩子沟通、交流不和谐,甚至产生冲突,是家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期望的冲突: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今天孩子成长的环境呈现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成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

过度保护的冲突: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现在的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干,生个男孩怕学坏,生个女孩怕受害,所有家长都提心吊胆,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保护起来,结果孩子变得无能,更容易受到伤害。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是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孩子指引航向,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社会的人,让他们去经风雨、见世面,在经历中积累人生的财富。

爱的冲突: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在独生独养独享中长大的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自私冷漠。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经受挫折、面对困难、学习关爱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只关注自己,不知体谅别人。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病根则很可能出在父母身上。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以无限满足,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很漠然,结果造成了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

交往的冲突: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赖。

父母什么都管,但是你了解孩子吗?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你能理解孩子吗?不成熟的青春期碰撞上麻烦的更年期,就只剩下“较劲”了。

世界上最难懂的是孩子的心。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孩子也变了,变得和我们小时候大不相同。读懂孩子的心,的确是件难事。孩子也有秘密,需要我们尊重,需要我们维护他们的隐私,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如果得不到成人的信任,就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反感,激化他们的逆反心理。今天的父母,就爱管孩子,从小管到大,事无巨细,管得孩子很难受,失去了成长的空间,造成了今天的孩子或离家出走,或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人交往和沟通,形成性格缺陷。

评价的冲突: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有些父母眼里只有别人家的孩子,口头语便是:“你瞧人家的孩子!”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傻子;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材。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要经受人们无数次评价,他们的底气就在于父母的评价,最在乎的就是父母的评价。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基石。现在的父母给予孩子的肯定越来越少、满意度也越来越低,在这种不快乐的教育方式下,孩子会出现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甚至信心减弱,这种指责的教育方式是会毁掉孩子的。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不一样的孩子,需要不一样的标准来评价;不一样的孩子,需要不一样的天空来翱翔。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发展舞台,太重要了。

如何缓解这五大冲突?父母可试着从七个方面开始改变:

变以分为本为以人为本——成长比成绩重要,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

变盲目攀比为清醒选择——选择比努力重要,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方式,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变导演为观众——该放手就放手。从孩子的生活小事到工作结婚,父母不再扮演导演,别让孩子像木偶一样受父母摆布。

变施爱为受爱——孩子不付出,永远不懂得父母的心和父母的爱。

变唠叨为忠告——与其唠唠叨叨的,还不如给孩子人生的忠告。

变相同为不同——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所有孩子都能精神抖擞地活着,不同的兴趣得到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活得精彩。

变对抗为对话——两代人应该互相理解、尊重、沟通,双方都改变一下自己,学会相互欣赏,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

0-3岁儿童家庭教育的三大核心:

1.在儿童和教养者之间需要一种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的、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

2.需要合适的环境刺激和引导。

3.避免早期的忽视和虐待,包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缺乏和教养者之间的互动、不适宜的学习方法和内容等。

0-3岁儿童家庭教育的八个关键点:

1.确保孩子营养充足和身体健康发育。

2.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

3.做温暖、稳定的教养者。

4.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5.创造丰富积极的学习环境。

6.避免早期的忽视和虐待。

7.增加孩子的社会性接触。

8.早期发展问题的发现和干预。

美国国家幼儿教育协会建议:

1.对两岁以下的儿童禁止使用非互动性的、被动式的技术和媒体,如被动观看电视、视频、DVD等;对2-5岁的儿童也不鼓励使用上述非互动的、被动式的技术和媒体。

2.对两岁以前的幼儿,除了一些有利于支持教养者和儿童之间互动和交流的技术和媒体外,不应该使用服务于其他目的的技术和媒体工具。

3.儿童面对数字媒体的时间,也应包括随着家人面对媒体的时间。有的研究人员认为,伴随着家人看电视,其伤害和吸二手烟的影响类似。

孩子的竞争起跑线该设在什么阶段?


您认为孩子竞争起跑线应该设在什么阶段?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家庭育儿方式研究报告》显示,分别有43%的妈妈认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从胎教开始。25%的妈妈认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在进幼儿园之前。24%的妈妈认为,应该设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和读小学之前。综合所有妈妈的选择,中国孩子的竞争起跑线平均设在宝宝出生后的第18个月。这堪称此次发布的调查报告中的一个“大”发现。

80后妈妈的早教焦虑

在本次调查涉及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以及全国所有省会城市,80后妈妈占0-1岁孩子母亲的分别以62%和69%的比率超过了70后妈妈。关于“您认为孩子竞争起跑线应该设在什么阶段?”的问题,在接受调查的妈妈中,分别有43%的妈妈认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从胎教开始。25%的妈妈认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在进幼儿园之前。24%的妈妈认为,应该设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和读小学之前。综合所有妈妈的选择,中国孩子的竞争起跑线平均设在宝宝出生后的第18个月。

小薇就是这样一个80后妈妈。小薇夫妇是一对普通的上海小白领,家庭月收入1万左右。自从有了女儿后,小薇觉得花钱像流水:进口奶粉、营养品、尿片、宝宝看病……尽管如此,在女儿17个月的时候,小薇还是决定替女儿报名一个每节课100元的早教课程。但是这次,小薇却与家人产生了分歧。小薇老公觉得没必要这么早就给宝宝压力。老人担心“早教变成无用功,辛辛苦苦的血汗钱打了水漂。”“我家女儿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小薇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段时间,她已经亲自试听了沪上多家早教中心的课程,心意已决。

小薇的早教焦虑来自于她的那些比她早当妈妈的女友们。尤其是其中一位李小姐,本身就是一位幼儿园老师,却在女儿上小学第一天,遇到了令她难忘的尴尬事。

女儿上小学第一天回家,李小姐根据经验问道:“宝贝,今天老师布置什么作业了吗?”

宝贝一脸的无辜:“我不知道有什么作业。”纳闷之余,李小姐遂拨通了宝贝班主任的电话,可是班主任老师劈头盖脸地将她驳斥了回去。

原来当天放学前,班主任老师在黑板上布置了作业,可是由于小朋友看不懂黑板上的字,根本不知道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班主任老师的话至今还让李小姐郁闷:“你还是幼儿园老师呢,怎么连孩子最起码的学前准备都没有做好?”李小姐深感委屈,在幼儿园的教学大纲中,并没有关于孩子强制识字量的规定。可是这却是家长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孩子的识字量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无法看懂老师布置的作业,接下来便会形成恶性循环,今后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速度。

自己的孩子有过这样的入学经历之后,李小姐每每召开家长会时,便嘱咐家长:“公立幼儿园虽然没有教授孩子识字的义务,但我仍然觉得你们应该在学龄前多教孩子认些字。”现在,李小姐教的幼儿园中班,孩子们识字量的中等水平已经达到1000字。而李小姐更不忘打电话叮嘱女友们:上小学前一定要让小孩子学会拼音,识字,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

学龄前识字750个,吓了专家一跳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顺利跟上小学入学后的教学进度,在本次调查中,38%的妈妈让孩子在18个月前开始识字,52%的妈妈让孩子在2岁之前开始识字,100%的妈妈让孩子6岁以前开始识字。孩子的平均识字量,3岁为122个;4岁为239个;5岁为461个;6岁达到750个。

学龄前识字750个,这个数字也让参与此次调查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李国瑞感到触目惊心:“750个汉字的识字量,相当于孩子在上小学前,已经把一年级教科书上的生字全部预习了一遍。如今儿童的压力实在太大了,而这种‘赢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在父母当中具有非常高的普遍性。”

你都在混,孩子凭什么要拼?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最后一张牌,赢了可以光宗耀祖,输了则会前功尽弃。所以,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拼出个锦绣前程。可是,如果你都在混,孩子凭什么要拼?

孩子是复印件,你就是原件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请教沉寂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也不爱学习,怎么办?”法师反问:“你复印过文件吗?如果复印件上面有错字,是改复印件还是原件?”道理并不深奥,却是父母常常疏于自醒的问题。

都说三流的父母当保姆,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一流的父母当榜样。你若趿拉着拖鞋逛大街,你若旁若无人地高声喧哗,你若从不读书从不看报,你若总是抱怨生活嗟叹人生,如何苛求孩子完美无瑕?

别奢望坐等花开

养育是个种因得果的事儿,别妄想“小投入,大产出”,没有父母可以坐享其成。你在打麻将码长城,却让一墙之隔的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想得倒美!就像养花,不施肥浇水就想坐等花开,那是撞大运。别总说谁谁谁没人管,照样长成参天大树,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这样的运气。

也莫要说你不懂浇灌滋养,我们知道“孟母三迁”,你可曾为了孩子思变图新?我们读过《傅雷家书》,你可曾有一封信是写给孩子的?

你不安身立命,他能出人头地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本书,他每天都在翻阅和效仿。你尚不能安身立命,吃完就睡,却要求孩子出人头地,是一件极其不公平的事儿。父母不必显赫不必腾达,却必须具备自食其力的生活态度,用你的诚实、勤奋、坚韧,影响孩子的人生。

郑渊洁说,从孩子出生起,只上过小学四年级的我开始玩命写作,当着孩子的面,一个人把《童话大王》月刊写了28年。他说,这样做,就是要让他目睹,父亲是如何让一贫如洗的家变得富有。

孩子凭什么帮你弥补人生

有的父母爱把人生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总是苦口婆心:“孩子啊,爸妈这辈子只能这样了,就指望你有点出息。”你从小没拉上提琴,就让女儿帮你实现梦想;你一生没当上球星,就让儿子帮你完成夙愿。这都是孩子不可承受之重啊,儿女又不是来还债的,凭什么帮你弥补人生?

今生今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谁也无法拜托谁。

你才是照亮孩子一生的光

其实,父母才是照亮孩子一生的光,你若黯淡,孩子又怎会熠熠生辉?老布什的领袖范儿,就是小布什的光;六龄童的猴戏情结,就是六小龄童的光。

有一个学生,父亲每日酗酒,母亲打牌为业,从不过问孩子课业,等到孩子成绩下滑,他们就暴跳如雷,从不自省吾身。他们不懂,要让孩子的世界阳光朗照,父母先要有光。

这个拼爹拼妈的时代,最终到底在拼什么


前两天,一篇《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差的真不仅仅是钱》刷爆朋友圈,作者仿佛一再强调物质条件对个人成长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起来有些沉重,但却是真实的。

有一对失业已久的夫妇,带着他们年幼的儿子,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水果摊,儿子在众多水果中看到了价格最便宜的香蕉,请求父母为他买一根香蕉,只要一根就好。可贫穷的父母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仍然不够买一根香蕉,便强行把孩子从水果摊前拉走。

孩子放声大哭,他真的很久没有吃过香蕉了,他就快要忘记了香蕉的滋味儿。他一路哭着回到了家,孩子持续不断的哭声惹恼了父亲,他动手揍了孩子一顿。然而孩子依旧在坚强地哭泣着,女人跑过来推开男人,夫妻为此吵了起来。夫妻间激烈的争吵以及孩子喊叫着“香蕉”的哭声让这个男人顿时感到了悲哀。这股情绪迅速化成了仇恨,这个男人开始仇恨起他自己来,他恨自己的无能,恨自己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连儿子想吃一根香蕉的愿望都无法满足。

这股情绪让他走到了阳台上,头也没回纵身一跃,跳下了十多层的高楼。他的妻子尖叫着,跑下十多层的楼梯,看到丈夫躺在水泥地的血泊里。她跪在地上努力抱起丈夫,哭喊着他的名字,他没有任何反应。过了一会儿,她意识到丈夫的生命已经结束,忽然变得异常安静,她不再喊叫,放下丈夫的身体,表情木然地走进电梯。回到家中的时候儿子仍然在为一根香蕉哭泣。

这位母亲在儿子哭泣的眼睛注视下,找出来一根绳子,将一把凳子搬到屋子中央,站上去之后,从容不迫地把绳子系在顶灯的铁钩上,将绳套套进自己的脖子后,看到儿子迷惑地看着自己,便将头从绳圈里伸出来,跳下凳子,走到儿子跟前,将儿子和他坐着的椅子调换一个方向,让儿子背对自己。然后她走回来,站在凳子上,重新将绳圈套在自己的脖子上,伤心地望着儿子哭泣的背影,提掉凳子,上吊自尽了。孩子依然在哭泣,并且嚎啕大哭——他的哭泣不再是为了一根香蕉。

每天上班的路上,我总能看到很多早点摊。

有一对夫妻也在摆摊,女人皮肤白净,做事麻利;男人每次都憨厚地让客人自己找钱。

他们也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儿子。

我想起了那个故事,有一次问他们:“你们这样摆摊能赚多少钱呢?每天这样很辛苦吧?”

“辛苦没什么,主要是图个希望。”女人笑笑说:“谁的生活没有苦呢?能拎得清自己几斤几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手有脚的总是能谋生的,活人总不能被生活憋死啊。”

他们也是失业人群,然而从他们的脸上,我却看不见任何悲伤的影子。

老话说,同样的境遇可以造就不同的人,关键还在于这个人本身。

有一个母亲,她也很穷,靠捡破烂贴补家用,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也曾四处找人借钱,常常受人讥讽冷落。一个周末,十三岁的儿子和母亲一起捡破烂,母子俩忙到天黑才回家。第一次陪母亲外出捡破烂,儿子体会到了母亲的艰辛。为了捡一个掉进臭水沟的塑料瓶子,母亲不惜脱了鞋走进发黑的水里;在一家书店前看到几张牛皮纸,刚捡起来就被人喝斥道:“滚,叫花子!”

然而令他惊奇的是,母亲对此习以为常,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中午,母子俩坐在河堤上洗手的时候,母亲拿出一个橙子,剥开,反复挤压几下,然后掏出一面小镜子,对着它把橙汁一点一点细致地涂在脸上,看着儿子诧异的眼神,她笑着说:“橙汁可以美容呢。人家看不起我们不要紧,我们要看得起我们自己,要爱自己,要让自己快乐。”那一刻这个孩子震惊了,他望着母亲,充满了敬佩。

后来这个男孩长大之后,继承了母亲乐观坚强的品格,跻身成为一线演员,他叫孙红雷。

这个拼爹拼妈的时代,我们能留给孩子们的到底是什么?

曾经的我也异常焦虑,眼光总是盯在孩子不如意的地方,放大他的缺点,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和孩子的关系很僵,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改变了原先的看法。

那是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很要强的一个女人。在外人眼里看来,她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自己在电信系统上班,先生收入也不错,然而她还不知足。听人说,在怀孕的时候,她认识了一些孕友,里面有好多女人物质条件都相当不错,渐渐地,她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怀孕期间,她顺利拿到了硕士学历;孩子出生之后,她开始给孩子筹划学区,花费巨资在滨湖买了第二套房子——两套房子的月供让原本阔绰的家庭变得拮据起来,她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晚上下了班还批发衣服,到小区门口摆摊贴补家用。

等孩子长到两岁的时候,她把孩子送进了托班,为了接送方便,简直是在拼命,一个月之内考取了驾照,这边新车刚拿到,还没有上牌照,结果一天下午,她骑电动车出了一场交通事故,送进医院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她的闺蜜说,这样一个女人到后来简直如发疯了一般,把孩子的衣服从三岁买到了十岁,出事的头一天,她还在整理衣柜里的衣服念叨着:“这些够孩子穿到十岁的。。。。。。”

这件事故让我猛然意识到,我们对孩子的忧虑可能会毁了我们自己,甚至会波及无辜的孩子。我们之所以忧虑,是因为我们一直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而至于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由于不曾全身心投入陪伴,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而《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差的真不仅仅是钱》这篇文章中,作者对于全职妈妈的看法也有些偏颇。

文中提出,对于富人家庭来说,女人更容易安心做全职妈妈,甚至满世界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四处奔波。乍一看颇令人动容,但文章显然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妈妈是人不是神。

全职在家的滋味儿想必很多亲身经历过的妈妈们都颇有感触,那样一种环境下,虽然你衣食无忧,但由于缺乏价值感,实际上满满的焦虑。

表面上看起来,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人生达到了一种表面的“圆满”,生活遵循着“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哉自在,轻松洒脱,令人羡慕;实际上,我们本身的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从我接触到的很多家境优越的全职妈妈级学员来看,她们更是有苦难言。表面上看全职妈妈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这是一个贫富差距明显的时代,也是成功学泛滥的时代。

人人都在叫嚣着成功,然而却忽略了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和价值。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物质带来的便利与贫穷带来的局限被无限放大,人们越来越忽略了富贵里的贫穷、贫穷里的尊贵。就好像同样的贫贱夫妻,前一对夫妻面对贫困的时候被内心的情绪主宰,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而卖早点的夫妻以及孙红雷的妈妈,面对贫困却有一种骨子里的坚强与乐观——而后者才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强调片面的成功,就好像梵高在世的时候很潦倒,然而死了之后却声名大噪。幸福不过就是通过比较产生的一种虚幻的优越感——有些人感觉自己很幸福感觉别人很可怜,多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

这个世界从来就是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断更迭,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离开心理舒适区,可能会有很多不确定状态,但或许可以柳暗花明。

我一直为那个故事里的夫妻扼腕叹息,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气短。是的,这个世界多你一个也不多,少你一个也不少,然而在孩子面前,你就是孩子的天,孩子的地。如果这对夫妻能够振作起来,当孩子吵着吃一根香蕉的时候,哪怕一起从路人那里乞讨一下,一两块钱的香蕉应该不是问题。或者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现在没钱,但没关系,我们一起努力,回头给你买上一大窜香蕉。甚至于可以和摊主讲明情况,让摊主给孩子一根香蕉,或许这都不是难事。

悲剧就在于,他们把物质的贫乏看得过重,以至于丧失了活下去的动力。

拼爹拼妈的年代,拼的更是爹妈自己。唯有近乎执着地致力于自我完善与心智成熟,我们才能摆脱自身的局限与桎梏。而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仅仅懂得柴米油盐,只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所谓“输在起跑线”的说法


将人生视为一场跑步比赛,因此就有跑到前面和落后了之说。

就算如此,但是一场跑步比赛啥叫输在起跑线呢?意思就是比赛刚开始,有一些人已经输了?那么比赛一开始就有人输了这事情怎么定义?一旦输在起跑线那一辈子就完了?

此外,将社会上的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赢了,另一类是输了。输了的人称为输家。

那好,我每天上街,首先看到一些输家在运送垃圾,还有一些输家在打扫马路,去到商店,一些输家服务员正努力向我推销产品,去饭店也有输家服务员在为我服务?那么全体人民中输了的有多少?

看到的文章还有鼓吹学前教育的,本来学前教育也是重要。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实是人类长期没有解决的,那就是如何教育。

打个比方吧,作家莫言,小时候在山上放羊,因此就没有学前教育吗?与他同时在美国有一个大富豪的儿子正在上豪华幼儿园,这个富家子弟赢在了起跑线呢?还是因为他没有机会去农村放羊而输在了起跑线呢?导致他这一辈子完全没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

有一些技能的训练可能越早越好,例如体操,或者钢琴。但是有一些东西,比如说一个哲学家,有可能小时候训练不出来就彻底完了吗?也有可能一个人一生经历了苦难导致他获得的哲学思考很深奥呢?毛泽东思想出自于毛泽东,毛泽东的学前教育是怎样的?他为什么没有输在起跑线?

此外,传得比较火的是美国有一个长期跟踪调查,就是从孩子时期开始跟踪到四十多岁,样本有好几百个,分为有学前教育的和没有的。然后就发现有学前教育的后来的发展就好,而没有的呢,发展就差,犯罪率高。这被许多人引用。

但是我认为,这里的试验也是成问题的,主要还是这个抽样的范围,是在全人类七十五亿人中随机地抽取了几百个人呢?还是美国的某个城市?

要知道城市里的情况和农村不同。有许多边远农村地区,孩子长大是在一个淳朴的环境,是不爱干犯罪这样的事情的。而城市里如果没有好的教育,小孩子可能很小就被街头小流氓团伙控制,那是有可能犯罪率高。

此外,有无这种可能?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产阶级培养他们的接班人,倒并不是世袭,而是通过竞争来决定谁处于社会上层压迫人民,因此有好的教育的人,是根据某种竞争规则选出来当上层阶级的人的,剩下的人就是无产阶级。那么,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当然更愿意逮捕无产阶级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资产阶级及其帮凶无罪呢?那你这个犯罪率的说法也就成问题。例如美国总统小布什发动侵伊战争屠杀了几十万伊拉克平民,犯下滔天罪行,算不算这个犯罪率里呢?至少,社会上层人物有钱,可能享受更贵的律师服务。

此外,那些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人,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他们是在资产阶级剥削社会中长大。如果他们不是这样,而是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呢?要知道人民解放军的教育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一大堆据称是没有素质的人进入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后,却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热爱人民纪律最严明的军队。象雷锋啊张思德啊都好象没有什么学前教育,他们是赢家还是输家呢?如果按毛泽东思想,那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所以,输在起跑线这个说法,有可能不科学。不科学的结果就有可能导致摧残儿童,不能够让儿童自由地发展。

刚看了一个网上的视频。有一个四岁小孩子很可爱啊,跟着大妈跳广场舞跳得很好啊,评委们一问,就是这个小孩子喜欢到广场上跟大妈们跳,然后孩子的父母出现了,都不会跳舞,也不会跳广场舞。这孩子算输家还是赢家呢?

喜欢《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爹妈还可以拼什么?》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水果拼盘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边玉芳: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我若慢悠悠,孩子会落后吗? 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接到一封来信,是一位80后的妈妈写来的,她说,女儿在今年下半年开始读小学三年级,她感觉到自己陷入了一个困境,不知道教育孩子到底该何去何从。 这个妈妈的...
    2021-01-27 阅读全文
  • 什么是不输在“起跑线”上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已不可考,影响力最大的,当数世纪之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所提的“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为生物电子学专家,韦钰有感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基于脑科学...
    2021-01-27 阅读全文
  • 孩子的竞争起跑线该设在什么阶段? 您认为孩子竞争起跑线应该设在什么阶段?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家庭育儿方式研究报告》显示,分别有43%的妈妈认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从胎教开始。25%的妈妈认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在进幼儿园之前。24%的妈妈...
    2021-10-27 阅读全文
  • 你都在混,孩子凭什么要拼?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最后一张牌,赢了可以光宗耀祖,输了则会前功尽弃。所以,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拼出个锦绣前程。可是,如果你都在混,孩子凭什么要拼? 孩子是复印件,你就是原件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请教沉寂...
    2021-05-28 阅读全文
  • 这个拼爹拼妈的时代,最终到底在拼什么 前两天,一篇《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差的真不仅仅是钱》刷爆朋友圈,作者仿佛一再强调物质条件对个人成长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起来有些沉重,但却是真实的。 有一对失业已久的...
    2021-08-17 阅读全文

我若慢悠悠,孩子会落后吗? 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接到一封来信,是一位80后的妈妈写来的,她说,女儿在今年下半年开始读小学三年级,她感觉到自己陷入了一个困境,不知道教育孩子到底该何去何从。 这个妈妈的...

2021-01-27 阅读全文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已不可考,影响力最大的,当数世纪之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所提的“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为生物电子学专家,韦钰有感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基于脑科学...

2021-01-27 阅读全文

您认为孩子竞争起跑线应该设在什么阶段?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家庭育儿方式研究报告》显示,分别有43%的妈妈认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从胎教开始。25%的妈妈认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在进幼儿园之前。24%的妈妈...

2021-10-27 阅读全文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最后一张牌,赢了可以光宗耀祖,输了则会前功尽弃。所以,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拼出个锦绣前程。可是,如果你都在混,孩子凭什么要拼? 孩子是复印件,你就是原件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请教沉寂...

2021-05-28 阅读全文

前两天,一篇《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差的真不仅仅是钱》刷爆朋友圈,作者仿佛一再强调物质条件对个人成长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起来有些沉重,但却是真实的。 有一对失业已久的...

2021-08-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