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爸妈,请不要再在我面前玩手机!

发布时间:2021-08-12

幼儿园我的爸爸妈妈说课稿。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爸妈,请不要再在我面前玩手机!”,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有一种病叫“离不开手机综合症”。病症如下: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网,或出没到一个无信号区域,就整个人不好了,心里七上八下,没着没落……但是作为家长的你到底知不知道,总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对孩子的伤害究竟有多大?从下面分享的这个小故事里寻找答案吧!

▊我和女儿起了冲突

忙碌了一天,下班刚回到家,就接到了女儿的班主任文老师打来的投诉电话:“思思很不像话,上课让她起来回答问题,她就当没听见。问她原因,她也爱理不理的。”

女儿向来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这一点也不像她能做出来的事。我疑惑地望向她,从她脸上看不出任何端倪。我只好向老师道歉:“文老师,我这一时也搞不清楚状况。我先和她好好谈谈,好吗?”

接完电话之后,我忍不住问女儿:“老师说的是怎么回事?”我试图理解女儿的行为,“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妈妈知道你不是不懂礼貌的孩子。”女儿抬起小脑袋,瞅了我一眼,没有吱声。

“妈妈只要一个解释,又不是要怪你。”女儿依然沉默。我叹口气道:“那你先想想。”

直到吃完晚饭,女儿仍然没有想和我说的意思,跑到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了。我在她旁边坐下来,陪她看了一会儿,等动画片放完我耐着性子问:“可以和妈妈聊聊吗?”女儿嗯了一声,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视的广告。

“今天为什么不理睬老师呢?”我尽可能让声音听起来温和些,“是心情不好吗?”

“嗯。”女儿漫不经心地回答,眼睛依然盯着电视。

被人忽视的感觉让我非常难受。一直以来,我尽量平等地和女儿对话。女儿曾开心地告诉我,小伙伴们都羡慕她有个通情达理的好妈妈。而这次,我只需要一个理由,她却视若无睹,当我的话是空气,难道我平时太过于和蔼,反而丧失了家长的威严?

一股火从心中腾地烧起来,我轰地站起身,一把夺过她手里的遥控器,啪地关上了电视,居高临下地对着女儿吼道:“你是怎么回事!”

女儿吓了一跳,目瞪口呆地看着我,眼里闪过一丝惊恐和受伤。我心一疼,但依然保持着大人的威严,下命令:“马上回你的房间里去,想清楚你到底要干嘛!”她从沙发上弹起来,身影消失在门后,马尾辫一甩一甩的,全是伤心。

我沮丧地坐在沙发上,一直没说话的老公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冷静点,你最了解女儿,应该相信她!”

是啊,我最了解女儿,她并不是冷漠的孩子,一定事出有因。我站起来,深呼吸,冷静下来后写了一张纸条:“宝贝,你不理妈妈,妈妈很伤心!之前冲你发火了,对不起,希望你原谅我。”我敲了敲门,然后把纸条从门缝塞了进去。

▊事情的真正原因

两分钟以后,门开了,女儿站在门口,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看到我,她立刻扑过来,抱着我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抽抽噎噎地告诉我事情的原因。原来,今天一起床,女儿就决定做一个实验—一谁的话也不理。

我一边轻拍她的背,一边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实验?”女儿从我怀里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妈妈,我不理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很不开心?”

我点点头,女儿又问:“我看电视的时候,不认真和你说话,你是不是也很不开心?”

“是的,妈妈感觉非常难受。”

女儿小声地埋怨说:“我也经常不开心!妈妈,你总加班,没时间陪我玩。”我叹口气道:“妈妈最近太忙了,但妈妈周末带你去公园玩了啊!”

女儿眼里噙着泪花,扬起的小脸上满是委屈:“你没有陪我玩,玩滑梯的时候,荡秋千的时候,你都在一边玩手机!”

女儿的话如霹雳划过我的心田。现在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我也爱机成瘾,机不离手。很多次带女儿出去玩的时候,等得无聊,就拿出手机刷微信,发信息。不知怎的,想起女儿四五岁的时候,我带她去公园玩耍。她和别的小朋友玩得正开心,一次次大声笑着向我奔过来,阳光下汗水晶莹剔透,满眼都是兴奋,上扬的嘴角全是快乐,跑到我面前对我傻乐。直到我微笑着对她点点头,她才又像快乐的兔子一样蹦开了。

我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紧紧地把女儿搂在怀里。孩子是那么爱妈妈,渴望妈妈的随时回应,快乐玩耍时也期待和妈妈分享。后来,女儿大了,我以为她不需要了。也许,女儿已经很多次向我投来期待的眼光,但都被我忽略掉了。

我忽然明白了:“你做这个不理睬人的实验,是想让我也尝尝被忽视的滋味,对吗?”女儿点点头,怯怯地看着我。我忍不住笑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方法的确让我感受深刻。

我拉着女儿的手,弯下腰,平视她的眼睛,真诚地道歉:“妈妈玩手机是不对。你能想出这个方法说明你很会思考.也很有自己的主见。你让妈妈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但是,下一次,你可以直接和妈妈沟通,别采取这样极端的办法,好吗?”

女儿重重地点头:“明天我就去向老师道歉!”

那个懂礼貌的女儿又回来了,我决定,陪女儿玩的时候关掉手机,享受高质量的亲子时光。

▊家长是什么?一种称呼?一种天生的权力?是的,但......家长更是一种职业!

你以为在陪孩子,孩子却发现手机抢了他们的爸爸妈妈!

别以为你一边看手机,一边坐在孩子边上就是陪孩子了。

也不要以为你开着电脑玩着,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就是管孩。

陪孩子耽误了你的时间,你却耽误了孩子一生。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教导。

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由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人生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

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谁更重要?答案是都很重要。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是否有成就。

▊每天给孩子15分钟,你都做不到?

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高品质关系的建立,需要每天专注的陪伴孩子15分钟。所谓高品质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父亲或母亲是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一起互动,心无旁骛没有跑神,没有想着工作,没有想着压力;固然这些都存在。

▊陪伴:寻找一起做的事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或打球;

可以是一起听段音乐唱唱歌;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坐在沙滩上听海浪的声音,讲解大自然的知识。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观察小动物、小花儿、小草树木。

▊陪伴:倾听+身体接触

接触可以是不加评判、没有指责、没有轻视、没有打击、没有打断。只是很单纯、很欣赏、很专注、很幸福的,静静聆地听孩子诉说。

在聆听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有的是:嗯、哦、哇、是哦、然后呢?还有呢?接下来呢?等回应。在陪伴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拥抱孩子等等。

还有,很欣赏的眼神也很重要。方法还有很多,而最关键的就是:在那个片刻为人父母的你是否是——全身心的同在。

▊无论你是否相信,家长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

家长这种“职业”的特点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也许你事业有成,但育儿网事业的成功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无论儿女,孩子不是母亲一个人的,孩子的成长教育,你只有一次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手机可以50年如一日陪你,和孩子和亲昵时光却会一去不复返

送给父母的话:请把手机放一边,如果我们现在30岁,如果我们一直到80岁,我们还有50年的时间可以和手机在一起;只要我们拿起它,它随时在我们身边;听我们召唤.....

如果我们的宝宝长大了,如果他们长到10岁、12岁、16岁,家庭教育你就会发现:他们就会渐渐地越来越需要自己的空间;他们不再咿咿呀呀地“纠缠你”;不再会“无理取闹”地让你陪他;不再会像小宝宝一样扎到你怀里撒娇;不再会拉你在床头,不再会像儿时一样央求你讲个故事陪她入眠;你会发现:在孩子身上,很多和你最亲昵的时光,一旦错过了,就再也不回来......

所以,那些——陪伴手机多于陪伴宝宝的父母们:请把手机放在一边,用更多的时间,拥你们的宝贝入怀;慢慢地体味,真正拥有宝宝的这些年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爸妈,请不要做孩子的权威


通常,父母大部分的做法都基于一个信念:他们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权威。他们认为自己比孩子懂,自己比孩子知道,认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他们在为孩子付出,为孩子负责,这都是他们自视权威的表现。

对我来说,这是非常可笑的,比如孩子进入青春期,他开始谈恋爱,开始对异性感兴趣,而这个时候父母就介绍自己的经验了,他们有的禁止,有的介绍自己的经验,但问题是你自己的亲密关系,你搞透了吗,是的,你谈过恋爱,你多活了几岁,可是你并不明白爱情,在你的婚姻当中并不感觉到幸福,你拿什么教,你有什么资格教,你不如老老实实的讲一句“我是有一些经历,但我现在也不太懂,我说的只是我认为的,你不必太相信我,请相信你自己,请你自己去探索”,这是非常基本的诚实。但是可能是文化传承的关系,父母把自己看作权威特别的普遍,而且根深蒂固。

当父母把自己看作权威的时候,他会无形当中让孩子对自己产生非常不好的一个自我感觉,自我形象,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和父母的互动当中,他感觉到自己是被动的,自己是弱小的,自己是匮乏的。这三个自我形象都是非常压抑自尊的,请允许我说一句重话:孩子整个人生的开展都是基于他最深处的自我形象的。当然,这是可以改变的,但要想改变,必须先要看到。

先说被动吧,就是我的生活我说了不算,几乎所有事情我都说了不算,我都没有办法,我没办法做我自己,因为别人怎么怎么样,而他的这些感受和信念又会创造他的人生境况。你看我们身边的大人,他们同样感到自己是被动的,只不过被动的对象不同,但是那个感受和经验是一模一样的,没办法,我有这样的老公我怎么办呢,没办法,我不上这个班,那我怎么活呢,没办法,我有孩子了我怎么办,没办法,我小时候父母那样对我,我没有被好好的对待过,那我不懂得爱自己,没有人教过我,所以我就不懂得,我没办法。

所以绝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童年产生了那个自我形象,被动的生活着,没有什么比这更遗憾了。因为被动,你是受者,所以你不需要负责,所以你可以去指责,所以你可以去抱怨,因为你是被动的呀。但那个生命的真相,我们自己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们所有的境遇都是我们在内心创造出来的,一个深信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人,不相信自己有价值的人,他在生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当中,就总遇到不爱他的人,不重视他的人,忽略他的人。一个不认为自己重要的人,他在各种情境当中,他就不去表达自己,不去尊重自己的意愿说是或者说不,然后别人看到他这样,就以为他什么都可以,所以也就替他做决定,他又再次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再次感到自己不重要。

我们父母总希望孩子能为自己负责,有责任感,但是你要想孩子有这个责任感,能为自己负责的话,你得让他说了算,为自己负责包含两部分,第一,我说了算,第二,结果我认,无论是什么结果,那是我的选择,我承担。很多情况下,人们重视的是后面,你要承担你的结果,但是不允许人家说了算,可是你不允许人家选,你怎么让人家负责呢,每个人只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把人的一生如果作为一个故事的话,那么这个故事的根源就在于他小时候没有体验到自己说了算,不懂得自己怎么选,不懂得自己可以选,也看不到其实自己是无形中做了选择的。

什么叫无形中做了选择呢?就是说我无形中把主权交给了别人,主权是不会失去的,主权不存在失去,也不需要捍卫,它只需要使用,但是很多情况是父母没有给这个孩子体验自己主权的机会,这个孩子就不知道自己有主权,他不知道就没有使用,而别人代他做决定呢,他同意了,这实际上就是无形当中把主权交给了别人。

我们再来说弱小。权威的一个含义就是强大,如果父母自视为权威,他就必然自视自己比孩子强大,他视自己为强大,那么必然视孩子为弱小,必然视孩子为无力,从身体的层面来讲是这样的,这很明显,但是生命不是身体,生命本质是心灵。有一部电影叫《屋顶上的童年时光》,非常难得的阐释了这部分,因为在那里面呢,你就会感到大人们原来是这么慌张、这么脆弱,而孩子是那么沉着,并且把什么事情看的都明白,到最后是儿子来安慰爸爸,爸爸在儿子怀里痛哭……爸爸开始还当爸爸,装的若无其事,结果很快在孩子怀里痛哭。如果你有意了解这部分,这部电影是个很不错的一个体现。

实际上孩子和我们本质上是平等的,在心灵上是同等的,他一点都不比我们笨,父母关系不好了要离婚,怕孩子知道了伤心,瞒着孩子,其实孩子早就知道,父母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怕孩子受影响,可是孩子早就知道你们关系不好,早都知道你们彼此之间不相爱了,因为孩子的社会化程度低,他不受这些观念的束缚,他的直觉特别敏锐,而且孩子感受事物的话,就经常是比父母更清澈。

我有一个朋友他学心理成长,花好多工夫,有一天他的父母吵架了,在客厅里吵的很凶,然后他就在自己房间里想怎么办呢,我应该怎么做,我怎么说比较好,我怎么说比较有效,他就在那想,在他还没有想出自己所以然的时候,他的4岁的女儿说“我得出去管管”。然后她就走出房间,对外公说“姥爷,请你到你的房间待上10分钟”,转身又对外婆说“姥姥,也请你到你的房间待上10分钟”,而两个吵的不可开交的老人,当看到孩子这样的时候,居然真的听了,过了10分钟之后,大家冷静的想想就不吵了,有什么说什么了。你经常会发现,孩子其实很有智慧的,固然有的时候是童言稚语(因他缺乏知识),我们大人还把孩子那种话当成段子来笑,可是人家孩子有的时候说的话非常的有智慧,也非常的朴素直接,比我们大人们绕来绕去说不清楚要好太多了。

事实上,父母能够灌输给孩子的,也不过是他自己曾经被灌输的,未必是他真正理解的。爸爸有外遇了,妈妈生气,儿子来问爸爸“爸爸,你怎么惹妈妈了”,爸爸说“你太小了,说了你也不懂”,儿子说“你现在这么大了,那你懂吗”,爸爸无言以对。

第三个影响,就是匮乏感,自我价值的匮乏感。

在父母的权威下,小孩子很深的感觉是,别人不需要我,但我需要别人,所以别人有价值,我没价值。这是一个孩子人生之初最大也最普遍的一个误会。

很少有孩子有机会听到“孩子,谢谢你的存在,有你,我非常高兴,我非常享受能够照顾你,你带给我很多的快乐和满足”。尽管这是真相。

传统的父母通常讲的是“我都是为了你,你看我为你付出这么多,我为了你我都不离婚,我为了你我都不嫁人,为了你我省吃俭用,你不能对不起我”,所以,孩子感到被别人需要才有价值,需要别人没价值,需要别人是很难堪的,好像欠了别人一样,怕人家拒绝,而不敢说,人家答应了,又觉得欠了人家,怕自己还不起,需要别人成为了我们的脆弱,当我们表达需要的时候成为脆弱。因此,后来的人生中充满了求的心态,比如求职、求爱,求爱还要单腿跪地。当我们需要别人的时候,我们常自感卑微,我们很难感到别人也需要我们,我们其实也是在贡献。所以,年轻人总卑微的渴求一个机会一个平台,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也在帮助那个机会也在为那个平台贡献,当初大名鼎鼎的姜文拍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海选演员,夏雨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学生,全世界都觉得姜文给了夏雨神一般的机会,可是,没有夏雨,这部电影也不会这么精彩,整部电影获得最高奖项也是最佳男主角,姜文给了夏雨神一般的机会没错,可是,别忘了,夏雨也给了姜文神一般的机会。

实际上给和受是同一回事,给可以爱,受也可以是爱,它们都是一体的。但是那个误解影响非常的大,就是人们觉得自己需要别人,自己不够好,要让别人需要我,要为别人做,其实父母们这样讲的时候也是因为他自我价值感缺乏,他们才这样讲的。所以当一个孩子长大之后,他就总用他能为别人做什么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他什么都不做,他就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别人特别需要他,他就能感到自己的价值,别人不需要他,他就感到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到自己没用,那种感觉太痛苦了,以至于人们为了让别人需要他,有时候回去削弱别人的能力,在意识层面他不会这么想,可是潜意识里面,他害怕对方离开,害怕对方不需要他。父母对孩子常这样,夫妻之间也常这样,一方强,另一方弱,然后强的就一直批判弱的,然后就告诉他“没有我你行吗,还不都是因为我”,这些都是自我价值感匮乏惹的祸,都是觉得自己需要别人的话就没价值了,那个感觉太难受了,相反,别人需要我,我多么优越,我多么好。

当一个人感受不到自己存在本来的价值的时候,原本就有的价值的时候,他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去让他显得有价值,这包括我们刚才说的“为别人做,让别人需要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非常常见的方式,就是我成为一个什么角色,我是什么,我是一个老板,我是一个大款,我是一个领导,我是一个美女,我是一个作家,我有成就,我有名声,我有地位,我有权利,他就用这样来去填充自己的价值,因为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是非常可怕的一种感觉,没有人能够去长时间忍受那种感觉,所以就有两条路,一条路就是拼命用外在的东西来填充自己的自我价值感的匮乏,还有一种就是感受自己本来存在的价值,出于真正的自己,然后自然的呈现自己。没有呈现自己也有价值,一杯水没有人喝,它也是水。但是呢,他一旦感受不到自己本来存在的价值,他用尽方法来从外在感受自己的价值,用关系,母以子为贵,我不行,但是我孩子行,妻以夫为荣,我是谁谁谁的太太,用关系,用成就,用我是一个什么的社会身份,用我拥有什么财产、权力或者什么,其间都是社会某种价值观的认可。

而社会是不承认生命本身的价值的,社会的那个价值观和生命的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社会的价值观是除非你表现出来,否则你不算数;生命的价值观是重要的是你的存在,不是你的表现,你的表现只是一时的状态,你的整个存在比你的表现要大很多很多。有一个我自己非常讨厌却很普遍的观点:孩子什么都不是。这种观点觉得,孩子算什么呀,孩子就是一个小孩子呗,可是,这种对孩子的轻蔑,就是对生命本身的轻蔑,你感受不到一个孩子的价值,就是感受不到我们每个人本来存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

因为从身体的意义上讲,从社会的意义上来讲,我们作为一个孩子,还是作为一个成年人,那个区别是非常大的,但是从生命的意义上来讲,从心灵上的意义来讲,我们作为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到我们现在,那个心灵的部分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始终是无限的。当我们奉迎每一个社会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拍一部电影,我会想我拍了有人看吗,别人会怎么看,这个是奉迎社会,通过别人的认可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是很忽略和轻视自己的。出于生命本来的创造是什么呢?我有一个感受要表达出来,我有一个理解要表达出来,我看到一些东西,感到一个东西,我要说出来,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选择,我不干涉,但是这是我要做的,那我只去做这个。而当这样去做的时候,他拍出来的电影常是一个经典的作品,它可能畅销,也可能不畅销,但它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出自你生命的体验,故而有生命力。

李安讲过一句话“我们拍电影是要给人家看的(我们提供一个东西让人家可以看到),而不是看人家的(那个意思就是说不是看人家喜欢什么就去拍什么)。当我们接触不到自己本来存在的价值的时候,我们自然没有办法相信自己,我们只能相信社会,那么我们也自然就会奉迎社会了,大量的追风,大量的模仿,大量的炒作,这都是一时的热闹,都没什么生命力,而真正有生命里是出于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无论哪行哪业,任何真正有成就,真正有生命力的都是后者。

所以没有人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的。没有人是匮乏的,生命本身是无限富足的,生命本身含有无限的可塑性,无限的智慧,和最纯然的爱,还有无尽的创造。它本身就是富足的,但是人可以感受不到它,人可以不看生命本身就有的神圣属性,而出于某种社会的评判,把自己当作一个局限的、匮乏的、卑微的人,而感觉自己不够好、自己不重要、自己没能力甚至一无所有,然后出于匮乏而去谋求,而不是出于富足而去贡献,出于不自信去逢迎,而不是出于爱和信心去创造和改变。即便他们看到有人活出了生命的可能性,出于爱、贡献和创造的可能性,他们也会说,这世界上有几个乔布斯呀,有几个韩寒呀,咱就一小人物儿,别做梦了。

如果把人的一生当作一个纪录片,最初的那个动因就是他在亲子情境当中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去谋求别人赋予的价值,而没有机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就感到自己是匮乏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爸爸妈妈请不要迁怒于我


父母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下班后感觉特别累,往往会因为孩子做的一件小事而大怒,事后又会觉得后悔。您是否也曾迁怒于孩子呢?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情好的时候,看谁都顺眼,心情糟的时候,看谁都不顺眼。所以说。现实生活中的人,无论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都会有由于心气不顺而迁怒的时候,当然大多数迁怒表现并不是十分的明显故而有一般不会对对方造成伤害。

迁怒对象最多的人,就是与自己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亲人。丈夫事业受挫折而迁怒于妻子,家长遇有不顺迁怒于孩子。夫妻之间,不过火的迁怒也无妨,让对方宣泄一下,自己再安慰两句,怒气也就消了,某种程度还起到了平复心绪的心理疗效。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家长的任何迁怒,都无助于自己心绪的平复,只能给孩子带来心理的伤害。

易迁怒的家长,只要脸色不好,孩子就会恐惧,只想避开家长,防止引火烧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点小事也会把孩子臭骂一顿。孩子无助的哭泣又加重了家长的心烦,家长这时可能只顾自己发泄了,根本没有想孩子是什么感受,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觉得自己很委屈,只能让父母不高兴;或让孩子心生厌恶。认为家长无能,只会在家拿孩子出气,家长很难让孩子信服。如此会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

在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压力使得每个人都不轻松,我们会受到各种各样我们无法预料的责难或误解,一味地抱怨、懊悔,甚至迁怒于他人,既不负责任,又有失风范。一个成熟有责任感的人,应该学会自己解决这样问题,勇于承担,调整心态,不抱怨环境,不怪罪别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伤及他人。

一天班上下来,人累得什么都不想动,但是家里的各种家务都等着,这个时候任谁都不会太高兴。如果孩子在这个时候有点儿什么错或者要求,大人可能就无法接受或满足。这也是较为常见的家长迁怒于孩子的原因,生活中很多人都曾这样迁怒于孩子,虽然对孩子的方式各异,但态度是一致的——内心有气没地方发作,把火气撒在孩子身上。

其实,遇到不顺心的事,如果自己实在无法排泄,可以找朋友诉说一起分担。如果是工作上的事可以跟家人诉说一起分担。不要什么事都积压的心底,更不能迁怒于孩子。

很多家长心情不好的时候,习惯拿孩子出气,不过很快就后悔了。有的家长打过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立即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物质上的“补尝”。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孩子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就得喜怒无常。所以,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精神垃圾,随时产生要随时要把它排泄掉,不能让它久驻人心。排除这种精神垃圾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合理不合理,这主要看对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自己只要排泄掉就有积极的影响。而对他人则不同,有些宣泄的方式可能就会对他人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迁怒于他人,尤其是对未成年的孩子,很有可能带来影响一生的心理伤害,更严重的甚至要了孩子的命。

有太多的案例,家庭不合,父母总是把情绪迁怒于孩子,最后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或走上不归路。悲痛的结局是没有后悔药吃的。事实告戒我们孩子是无辜的。

无论怎么样,成年人应学会克制自己,如果在家以外产生的不良情绪,应在进家门前把它全部截留在门外,也在学点阿Q精神,用精神胜利法来达到心态的平衡,夫妻间的问题,更是要两个人面对面才能解决,拿孩子撒气,只能让两人的关系更糟糕。

人的情绪空间是有一定的量的,负面情绪侵入正面的情绪自然就会被等量剔除,删除了负面情绪,正面情绪又会得以很好的恢复,而且精神会更加地饱满,以这样的心态再面对你的孩子,孩子收获的就不再是伤害,而是快乐。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让孩子健康快乐中成长吧!

对比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结果吃惊


对比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结果吃惊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上到75岁的老爷爷,下到5岁的小娃娃,都能拥有智能手机。

虽然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未成年人到底能不能使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不久之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公布了自己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这位科学家在10年前从全国各地的中下阶层的家庭中选取了100名孩子,将他们分成了两组: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然后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

10年后,调查结果如下:

50位痴迷手机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学。另外50名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只有三名孩子高中毕业后选择在家帮工。这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有16位获得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

可见,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手机是如何毁掉孩子的呢?

1

智能手机影响儿童健康

智能手机伤害孩子视力,导致孩子失明或者伤害孩子颈椎,导致孩子颈椎变形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伤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见为实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无形的伤害。孩子临睡前玩手机,手机画面过于明亮,会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导致睡眠障碍。

另外,沉迷智能手机的孩子常常会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运动能力低下,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2

手机让孩子患上抑郁症

有专家表示,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越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就越高,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一般孩子。

这是因为智能手机能够快速便捷地让孩子得到满足感,缩短注意力持续时间,让人越来越感到厌倦,所以过度使用手机会让人容易抑郁。

3

手机损伤脑神经

孩子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形态与成人不同,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电设备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儿童神经系统的伤害远大于成人,过度接触电磁波辐射对儿童健康状况和认知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4

手机耽误孩子学习

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对知识学习感到鼓噪乏味,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找到慰藉,形成恶性循环之后,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

手机可以方便快捷地寻找习题答案,很多学生面对难题不再查找书本,深入思考,完全依靠手机搜索答案,导致了孩子产生思维惰性。

考试没有答案可查,一个不喜欢思考的学生是不会有好成绩的。

每个孩子的时间都是一样多的,精力也是如此,整天沉迷于手机世界里,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必然下滑。

孩子玩手机危害多多,但是这种习惯却是屡禁不止,归根到底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养成的。

希望家长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多多陪伴孩子做些体育活动,免得孩子去手机里寻找被爱的感觉。

当然了,现在是网络时代,不可能要求小孩子一点都不玩手机和游戏,因为不太现实,孩子的同学、周围的朋友都在玩,他不玩感觉跟不上潮流。再者说了,手机已经是当代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网络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渠道,如果家长正确引导,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只是强调一下,稍微玩一下也是对学习适当的放松,但一定不能痴迷游戏。这就得看家长给孩子安排的合不合理,家长能不能先自律,再让孩子也自律了。

“妈妈,请不要吼我。我怕”


我曾经认为,对于儿子,我足够耐心、温柔。直到昨晚,儿子的一句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

快十点了,三岁的儿子各种磨叽,拒绝去刷牙。我压住心里的火,强做冷静,提高调门,一字一顿对着儿子说:“如果不刷牙,就别上床睡觉!”

小家伙瞬间安静了,然后盯着我的眼睛,怯怯地说:“妈妈,别大声说话,我怕!”

很明显,儿子听出了我说话的强硬语气和强压的怒气。

我一下呆住了,问他,妈妈大声说话,是不是让你不舒服,甚至有点害怕?

他说,是呀,昨天你们也这样,爸爸把卧室门关上,不刷牙就不让我进;妈妈也大声说我。

父母无意的言行,原来已经伤到孩子的心了。我不禁一惊。回想之前,我似乎多次利用大声“下达命令”的方式,强迫他遵守规矩和习惯。

有时,他会认真地看着我,听我说话。然后使劲点点头,并“嗯嗯”地答应着;有时,跑过来,抱住我的脖子,甜甜地叫声妈妈;有时,他一边竖起右手食指,放在嘴边,做出嘘声状,一边夸张地压低嗓音,小声而轻柔地重复我的话语。

当时,我还纳闷,这孩子干啥呢。现在想来,估计是有意强调,妈妈也用这种轻柔的语气和我说话吧,别那么大嗓门。

其实,大多时候,看到他这种表现,我的气也就消了一半。如此看来,孩子的这一举动,似乎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熄灭了父母的怒火。

可是,他当时的内心一定是有些害怕甚至恐惧的。

想到这里,我有点懊悔,怎么那么粗心呢,我是他的天,我那么吼他,会否让他有种天塌的恐惧;有点感动,小家伙还是那么爱我,虽然我的言行让他小受伤;有点欣慰,眼前的这个小人儿长大了,知道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我一向主张,通过温柔而坚定的方式为孩子建立规矩和边界,事实上,往往坚定有余,温柔不足。?有时,还会带些情绪,似乎成了呵斥。

为什么不能带情绪为孩子立规矩呢?

首先,没效果。儒家有一句话,“势服人,心不然”。你的严厉甚至呵斥,一时震慑住孩子,强迫他遵守了规矩。但一旦有了自由,他立马恢复“原形”。就像一个拉紧的皮筋,一松手,就收回去了。如果,你不希望一直用这种强压的方式,让孩子被动遵守规矩,那么,还是不要用呵斥、惩罚和打骂的方式。

其次,有创伤。呵斥和打骂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养成讨好或叛逆的气质。有的孩子灵活些,为免于被呵斥和打骂,他会生活得小心翼翼,习惯看人脸色行事,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的孩子则格外皮实,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挨打也不怕,甚至为了吸引你的注意,或者为了气你,偏要和你对着干。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相对民主公平的社会。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不卑不亢、富有平等意识的人,那么就要首先在家为他营造这样的氛围,而不是靠“暴力”以及成人的气势压制他。

可是,规矩还是要有。如何做?很简单,努力做到温和而坚定。

不过,熊孩子确实很气人呢。温和?妈妈做不到呀!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和诉求,武断认为孩子无理取闹。孩子并非不可理喻,他们往往比成人想象得明事理。

以我儿子为例,不想刷牙可能是觉得这让他不舒适,或者不够有趣。大人对于枯燥或不适的事情也会拖延或者逃避,这样想,我就不那么生气了。

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赋予枯燥的事情以趣味。我和儿子说“你牙齿上住着哈克和迪克呢,咱们把他送到地中海吧”(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的情节,儿子很熟悉)。于是,儿子很配合地去刷牙了。

当然,如果能以这种灵活轻柔的方式,让孩子遵守了规矩,固然好。不过,有时,真的需要父母“坚定”。比如,我儿子有阵子饭前不洗手。后来,只要看他不洗手,我就把他抱离餐桌,当然是不带情绪哈。他跑过来,我再抱离。慢慢地,他就知道不洗手吃不到饭,也就习惯洗手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温和而坚定就是非暴力沟通。这原则适用于成人世界,也适用于亲子教育。感谢儿子的到来,让我不断学习和成长。未来路途仍远,请多多关照,我的宝贝。

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7岁之后差别太大,家长必须反思


现在社会真的是太发达,孩子真的是太聪明,老人还在用着按键手机,可是很小的孩子已经会玩平板和智能手机了。。。殊不知,经常玩手机和不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差别太大了,值得家长朋友们反省。

孩子年龄尚小,家长是否反省过为何自己的孩子这么热衷于手机,为何别人家的孩子不懂得玩手机?这都是模仿造成的可怕后果,如果家长整天埋头抱着一部手机在哪里摆弄,孩子的好奇心也会驱使它蠢蠢欲动,要模仿爸妈玩手机,要探索手机里的世界,所以说不要责怪孩子喜欢玩手机,这都是家长造成的严重后果。

1、玩手机的孩子性格会变的比较内向,以后就变成了一个闷葫芦,对手机会上瘾,每天不让她玩一会手机,孩子就表现得像丢了魂一样,好像做什么事情都失去了意义,这就是手机上瘾的表现,孩子已经开始抵触有形的世界,他们在手机外的世界里,寻求不到安全感,不知道怎样找到乐趣,也不知道如何跟小伙伴一起想出一个好玩的游戏或者乐子,这真的是太可怕的坏习惯。

2、不玩手机的孩子会想法设法的去思考如何和小朋友们一起创造游戏创造快乐出来,所以说不玩手机的孩子喜欢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想象力。

为了孩子们,请家长暂且抛弃手机,和孩子们树立榜样,一起愉快的玩耍吧。

陪伴你的孩子,请关掉手机


陪伴你的孩子请关掉手机

看到过国外电影一个这样的镜头,一个父亲正在陪两个孩子玩,突然他的手机响了,他连声地对孩子讲,抱歉,哦抱歉我忘关机了。然后,这位父亲接通了电话,但他没有聊天谈事,而是非常明确的给对方说:很抱歉,这会正在陪孩子,晚一会回过去。看完我很感动,因为在那一刻,孩子在父亲的心目中是第一位的,我相信孩子一定能感受到这种至高无上的爱。

再看一个在我们家里面经常可能发生的场景,依然是一个父亲在陪孩子玩,突然手机铃声响起,父亲接起电话,然后给孩子讲:你自己先玩,爸爸要接个电话处理点工作的事。于是父亲走向阳台,孩子一个人留在了刚刚还充满欢声笑语的房间,我想那一刻孩子内心一定会有对话:工作比自己重要,那份亲子之爱就这样在这种无意中走失。

我昨天从杭州飞南宁的飞机上,和我一个走廊相隔的是一个年轻的带着一个两岁左右孩子的妈妈,由于飞机空中管制,空姐提前把飞机餐发放,我看到那个小孩子抓起东西就开始吃。她不时的要这个拿那个,但我发现她的妈妈一直的在玩手机,任凭孩子怎么给她互动,她头都没抬,只是应付式的回应:宝宝乖、宝宝自己吃,直到孩子情绪失控了,她才急匆匆把手机放下,我算了一下时间,几乎有三十分钟,那一刻,手机真的超越了一切。我不知道,孩子如何看待她的妈妈,这位妈妈如何看待孩子的,我不能否认,这位妈妈爱孩子,但孩子能感受到这份爱吗?

是的,生活中我们真的可能无法离开手机,但我想发给很多的父母讲到。当你陪孩子的时候,请把你的手机关掉,因为这一个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纯粹的爱,孩子需要与父母有高质量的互动时间,不要让孩子的心慢慢从你们手边溜走。

波士顿医疗中心参与研究的行为儿科专家拉德斯基说,如果成长过程中父母紧盯着手机,孩子自己的玩具也是各种数码设备,这样一来孩子们很可能失去其社会性,对正常的交流、阅读失去耐心,也不屑于对他人的表达做出回应。

所以在这里张健老师给各位家长朋友建议:

1、在家里用餐、给孩子讲故事时,孩子要睡觉时,请把你们的手机关掉。

2、在家里某些特殊的日子或时间或地点,可以把手机关掉,比如:孩子的生日,六一节日,晚上9点后,卧室关机等等,这不仅仅能促进亲子关系,还能教育孩子如何正确的与人交流谈话。

就在这片短文写完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我的一个朋友,北京明日航空的兰玉总经理。她曾经给我说过,她每次回到家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要关掉手机,她说我们工作一天了,到家就是孩子的时间,孩子很期待这段亲子时光。其实我想说:这就是一位智慧母亲选择,我们很多父母已经走在回归家庭的路上。

育儿观念:在孩子面前,脾气请收敛


育儿观念:在孩子面前,脾气请收敛

养孩子对自己也是一种修身养性。当你整天说孩子脾气坏时,你自己就一定不是好脾气的人,近墨者黑的道理难道你不懂吗?

或许你认为当Ta犯错时,对Ta怒吼是一种高效率解决问题的方式,孰不知Ta无形中也学会了这一招。但Ta暴怒之下的,就是作为心智不成熟之人的无度发泄,所以你才会感叹:Ta脾气怎么这么坏呢,像谁?当然是像你啦——偶像效应嘛,在Ta认知世界的启蒙阶段,其实你就是Ta的偶像。

或许你认为大声斥责才能树立你的威信,孰不知以德服人、不怒而威才是柔中带钢的狠招。大声斥责在幼年时确实有效,但是你没发现这种有效期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会越变越短吗?往往在青春叛逆期时Ta会有个大的回击。所以你才会感叹:Ta小时候那么乖,现在怎么这样。那是因为小时候你是Ta的全部依靠,Ta无能力回击。当Ta敢于回击你时,其实Ta是在告诉你:我受够了,别在我面前耀武扬威。当你要大声斥责Ta时,请想清楚:你是要Ta怕你还是敬你。所以请别在炫耀自己的孩子怕你,那不是个好信号。因为怕你,Ta将在你俩之间慢慢砌起一堵墙,对你关上心灵之门。

孩子不是你的宠物。Ta做的同样的一件错事,在你心情好时,也许就不是事,可是你心情糟时,就电闪雷鸣了。Ta幼小的心里怎么会容下两种评判标准?Ta甚至在你电闪雷鸣时都不知道错哪了。也许你还会心情好时逗逗孩子,孩子做出的反应越过激,你越开心。你不觉得你在亲手扭曲孩子的性格吗?

孩子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你的修行之路甚远。

修行第一层:形成温润的性格。

当Ta还在襁褓中时,就请你唱起那首温柔的歌。

当Ta蹒跚学步时,请放下身段蹲下和Ta讲话。

当Ta上幼儿园时,请共同分享Ta幼儿园和你工作上的事,Ta谈论同学,你谈论同事。

修行第二层: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Ta第一次犯错勾起你的火气时,请一定不要一巴掌呼过来。因为呼完后,你会觉得爽了,然后以后的每次犯错你都容易采取这种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可是Ta是你的娃不是你的敌人。请平心静气跟Ta讲道理,告诉Ta你因为Ta做错事而难过。另外,第一次犯错一定不能和稀泥,一定要让Ta认识到严重性。

当Ta对你讲了n遍的题还不懂时,请不要骂Ta笨。出房间转一圈,消消火考虑换个思路讲。其实不是Ta笨而是你真的很衰哦,这么大的人给这么小的宝宝都不能讲透一道题。要不然就承认吧,你真的很弱,赶紧自己去恶补或者找高人给Ta讲吧!娃很忙的,别浪费Ta稚嫩的小青春。

修行第三层:自省

别总拿别人家的娃说事。当你说,你看谁谁怎么好时,想想Ta如果说谁谁的爸妈怎么好时你的心情。个体是有差异的,只要娃尽力就好,你不觉得娃在你身边健康地成长就是一种幸福吗?多看孩子的另一面。鼓励、赏识才能使Ta有信心有动力,积极向上的心态最重要。

当Ta发脾气时,请不要说:不准哭。因为Ta除了哭还能有像你那样喝酒、购物、泡吧、甚至骂脏话等等其他的发泄方式吗?这么有助于扩大肺活量调动全身神经放松的健康方式有什么不好?让Ta哭去吧,哭完了搞清楚怎么回事。告诉Ta,无理取闹即使这样目的也不能得逞;心情不好咱可以一起解决,爸妈永远和你一条战线,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就这么形成了。如果不准哭,你真的希望你的娃喜怒不形于色吗?做一个压抑的人吗?

育儿心得:请不要伤害孩子


午睡过后,郝老师带着华华的妈妈来找华华。看到华华的妈妈,我也只是以为家长有事想早点把孩子接走。因为这几天班主任杨老师有事请假,我临时代班,因此对这个班的孩子的家庭情况不是很清楚。可华华妈妈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叫妈妈,你还认识妈妈吗?”我心里犯起了嘀咕,天底下哪有孩子不认识妈妈的?郝老师向我解释,华华的爸爸妈妈离了婚,他妈妈半年多没见到孩子了。喔,原来是这样。再看华华,从他的表情上看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但当妈妈提出要和他单独呆一会儿时,他还是很听话的跟妈妈走了,我想华华心里还是爱妈妈的。

不料,下午放学后,华华的奶奶黑着脸来幼儿园理论,嘴里一直嚷着:“谁让那个女人来看孩子了?俺的孩子凭什么让她来看?”我心里一紧,华华的奶奶怎能当着华华的面用‘那个女人’来形容他的妈妈呢?纵使她有千错万错,她也是孩子的亲生母亲,跟孩子之间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孩子虽然因为大人之间的恩怨不能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但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任谁也取代不了的。

我们幼儿园的老师纷纷劝华华的奶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那样评价他妈妈,这样对孩子影响不好。但华华的奶奶非但不听劝,接下来的行为更是让我目瞪口呆。也许心里的怨气没有发泄出来,她把矛头指向了华华,一边用手指狠劲的戳着华华的额头,一边说:“我让你跟那个女人走,看我回家不打死你。”而一旁的华华早已泪流满面。他稚嫩的思想里可能还弄不明白,为什么见妈妈就那么罪不可赦。

看到华华的样子,我感到自己的心被揪得生疼生疼的。在孩子成长的生命里缺少了妈妈的陪伴,这已经够可怜的了,而现在,他的奶奶又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妈妈在他的生命里永久缺席。你试着问过孩子的感受吗?你了解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吗?没有,你只是恣意释放自己的感情,我不乐意了,我就永远不让你见孩子。但是,孩子终归有长大的那一天,当他的思想日趋成熟时,他还会赞同你今天的想法吗?他还会对你今天的做法逆来顺受吗?我想,多年以后,谁也不想看到一个内心充满怨恨的孩子。

但愿我们的劝告能让华华的奶奶有所悔悟,换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家长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家长应该怎么和孩子交流,又如何教育孩子,对于这些很明显的儿童心理的把握让很多家长左右为难。打?骂?好言相劝?其实关于这些问题,教育专家早有论断,在重压之下的孩子心理极其脆弱,引导不当容易入歧途,所以交流方法很关键。

或许成人的世界有众多不愉快的事情,你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不是你的“出气筒”,不要把你生活的不满发泄在你孩子的身上。不管孩子惹了多大的事,作为家长的首先不要激动,要温和的与孩子交流。示范给孩子看,面临压力的时候,可以波澜不惊。

当孩子没考好,不必如临大敌,否则孩子对事情的理解也会被父母这种情绪影响,认为“没考好成绩,就像世界末日到了。”父母说:考试就是对自己学习的检查,对自己汇报就可以了,这次没考好,下次继续努力。

许多时候我们耐着性子跟他慢慢磨,好言好语相劝,得到的却往往是孩子更加无理的举动。当我们的耐心被一点一点消耗完的时候,我们就会如点燃的炸药桶一样轰地炸开。每次愤怒过后都会感到深深的内疚,每次情绪崩溃之后,又会感到深深的自责。

慢慢的我发现,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想要教育好熊孩子,就先要管控好自己。曾几时每当在朋友圈里看到别人家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内心便掠过少许担忧。

每个父母,都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一个趋向成熟拥有智慧的父母,才是他真正的起跑线。若不能反省自己,改进自己,孩子,才是真正输在了起跑线上。

作为家长,我们要努力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乖、不容易发脾气,我们自己就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与他们打交道时,自己要做到是一个温和的父母。

孩子总让我们生气,可是在我们要发怒之前,请先想想:我们为什么要愤怒?我们真的有认真听孩子在说嘛?我们是因为孩子生气还是因为自己的状态?当想清楚这些问题之后,一切都会变的简单起来。

我国宋代名人司马光说过:“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母亲的,不用担心她对孩子的不慈爱,值得担心的是她只知道爱孩子却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

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困扰,很少因为智力。家长内心的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先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孩子的各种问题。让那些有用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更有效的帮助孩子们的成长。

家园共育《爸妈,请不要再在我面前玩手机!》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我的爸爸妈妈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爸妈,请不要做孩子的权威 通常,父母大部分的做法都基于一个信念:他们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权威。他们认为自己比孩子懂,自己比孩子知道,认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他们在为孩子付出,为孩子负责,这都是他们自视权威的表现。 对我来说,这是非常...
    2021-01-25 阅读全文
  • 爸爸妈妈请不要迁怒于我 父母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下班后感觉特别累,往往会因为孩子做的一件小事而大怒,事后又会觉得后悔。您是否也曾迁怒于孩子呢?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情好的时候,看谁都顺眼,心情糟的时候,看谁都不顺眼。...
    2021-03-27 阅读全文
  • 我上课玩手机检讨书(5篇) 当我们因上课玩手机违反规章制度时,一般学校老师会要求我们写检讨书,检讨书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针对学生犯错的惩罚措施,写检讨书时需要注意格式一定要正式,并且最好是手写。所以我们应该从哪几点来写上课玩手机检讨书呢?下面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整理的“我上课玩手机检讨书”,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2022-10-12 阅读全文
  • 对比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结果吃惊 对比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结果吃惊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上到75岁的老爷爷,下到5岁的小娃娃,都能拥有智能手机。 虽然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未成年人到底能不能使...
    2020-09-30 阅读全文
  • “妈妈,请不要吼我。我怕” 我曾经认为,对于儿子,我足够耐心、温柔。直到昨晚,儿子的一句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 快十点了,三岁的儿子各种磨叽,拒绝去刷牙。我压住心里的火,强做冷静,提高调门,一字一顿对着儿子说:“如果不刷牙...
    2021-08-12 阅读全文

通常,父母大部分的做法都基于一个信念:他们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权威。他们认为自己比孩子懂,自己比孩子知道,认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他们在为孩子付出,为孩子负责,这都是他们自视权威的表现。 对我来说,这是非常...

2021-01-25 阅读全文

父母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下班后感觉特别累,往往会因为孩子做的一件小事而大怒,事后又会觉得后悔。您是否也曾迁怒于孩子呢?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情好的时候,看谁都顺眼,心情糟的时候,看谁都不顺眼。...

2021-03-27 阅读全文

当我们因上课玩手机违反规章制度时,一般学校老师会要求我们写检讨书,检讨书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针对学生犯错的惩罚措施,写检讨书时需要注意格式一定要正式,并且最好是手写。所以我们应该从哪几点来写上课玩手机检讨书呢?下面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整理的“我上课玩手机检讨书”,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2022-10-12 阅读全文

对比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结果吃惊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上到75岁的老爷爷,下到5岁的小娃娃,都能拥有智能手机。 虽然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未成年人到底能不能使...

2020-09-30 阅读全文

我曾经认为,对于儿子,我足够耐心、温柔。直到昨晚,儿子的一句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 快十点了,三岁的儿子各种磨叽,拒绝去刷牙。我压住心里的火,强做冷静,提高调门,一字一顿对着儿子说:“如果不刷牙...

2021-08-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