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请你这样带!

发布时间:2021-08-11

怎样教育孩子。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请你这样带!”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他们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孩子的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感觉对爱子的失控,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

当他(她)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有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为时已晚”,为什么?

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点。

一、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

我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喝农药自杀;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居然跳楼自杀,因迷上网络游戏写了大量网络日记的孩子怕父亲责骂而跳楼自杀,这些痛不欲生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只能感叹自己的不幸,遇上这种病……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与无知相关。尽管有遗传问题,尽管有环境问题,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

1.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如果你亟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一定不要生孩子,否则,极有可能钱挣来时孩子已成败家子;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一个吃喝拉撒都要你帮忙的主儿;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最好不要当父亲或母亲!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养,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养?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为,现代社会你不教育,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她),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尤其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很多年青的夫妻可为一套房,一套电器,一套家俱,反复斟酌,查询相关知识并不断地考察;但有多少夫妇为生个孩子反复斟酌、不断考察、不断寻求相关知识?还有人认为有爱就有家,有家就有孩子,有孩子就自然长大,恕不知有爱并不等于就有好的养育。

二、孩子在依恋期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发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一脖子的仇视,为此他们感到恐惧,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没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

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奶奶愿意帮助我们带,就把孩子送回了老家,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把他接回来,可是,他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的隔阂原因在依恋形成期。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爬到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随后的需要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后一种需要超过玩具的吸引。孩子在一岁内,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

鉴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三、孩子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

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这种人在需要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往往具有障碍。

这种障碍出现在幼年,当人进入青春后期至婚恋期(一般20至29岁)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尤其是男性,若有这种困难,他会在与异性交流时因无话而僵持、因不知说什么而显得为人无味,因不知怎样让人开心而自身紧张,尤其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会更加焦虑……

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无助的前三年,人需要别人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yjs21.Com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或她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内(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他(她)的亲人唠叨。相反,当我们发现孩子到了4、5岁见陌生人时,不爱张嘴,不爱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

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时间内很自然地与人说话、爱说、善说的人,这种人往往没有社会交往(即与人交流)的困难或障碍。我们可以由此判断他有早年即三岁前,应该是在爱意浓浓的背景下被抚养;相反,当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爱说话,也不太擅长表达或表现自己,那么,此孩子早年一定有父母上班时将他交给家庭之外人照看、或自己忙于劳碌而将孩子置于独处的背景。

总结: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抚养人在用照顾表达爱的时候还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她)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你们照顾他(她)并让他(她)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那是他(她)今后不需要理由而爱你们、恋你们的基础之一:熟悉的声音……

四、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可是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当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却有一天突然让父母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这种养育起始在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结果可能是让他痛哭一番的经历。

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的气噎、哭得地上滚来滚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岁之后的青春期,你再开始对他(她)“说不”时他不会再哭闹、再气噎,也不再打滚,他(她)会离家出走,他会服毒自杀、他会跳楼方式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他(她)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曾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我回答: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

所以,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知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方法是:

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

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譬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而前面对你。

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大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你将他置于卧室中,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境压力,然后,告诉他(她)“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最早越好。

五、幼小时的耳闻目睹决定人的观念

我们经常会发现,做为成年人在同一事情面前的做法大相径庭,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与人的差距经常被人们视为“人的素质”,但这不是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人的观念差异问题。素质一般是指个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潜质。这种能力或潜质多源于天生的属性。而决定一个人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其判断与选择的关键却在于人的观念。

许多成年人做完某种不良之事后会出现“于心不安”的感觉,这种不安感就源于人内心的观念存在。有人在某事面前会说:“这种事打死我也不能做”!这一定是与他的观念相冲突的事。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让人出现“不意识就反应”的行为,譬如,有人见孩子落水,立即跳下水去救孩子。事后,有些人想写篇表扬稿,经常会问救人者:“你当时怎样想的?”许多类似的情境下救人者都会说:“我什么都没有想就跳下去了。”他说的是实话。因为那种情境下没有想的功夫,多耽误一秒都会危及孩子的性命。这种没有“想”就“行动”的内心动力就是观念。

观念,是人的一种看法。只是这种看法往往发生在“观”的同时或“看”的同时。人们通常认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对其教育,对其讲道理之后才会形成。但多数人不知:孩子在听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经在形成某种看法。比如在孩子任性地放声大哭时,大人不吼,也不急,不打也不骂,而是安静地坐在他面前,用等待的眼神看着他的哭一样,他看到这一幕后就会明白:自己这种故意哭闹对父母没有作用,以后他就不会再这样故意在父母面前发脾气。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生病,他的父亲或母亲轻轻地走近他身边,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额头,轻轻地坐在他身边,给他掖紧被子,陪伴着他……这种情境长大的人当其身边有人生病时,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别人;如果某天孩子与母亲一同上街,一名乞丐把手伸向母亲要钱,母亲没有说话,无声地从身上找些零钱交给乞丐,这孩子长大后面对乞丐也会同样做法的。相反,父亲经常在家中拳脚于家人,这种家庭长大的男孩在处理自己家庭冲突时一定有相关行为;母亲经常对邻居泼口大骂或对人骄横跋扈的,其子女长大后也会出现人际关系的相关麻烦。

我们还必须知道,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一般而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

所以,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家庭中尽显父母的善良与榜样,在谈吐中表现文雅与谨慎,在处理各种意外事务时有理有节。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这样对待孩子更好


这样对待孩子更好两天前,婆婆来看xx。由于和她保持着有规律的见面机会,xx对奶奶并没有生疏感,挺愿意和奶奶在一起。这周六上午的半天时间,我便决定不送xx去保姆家,满足婆婆想多和孙子相处的心愿。(我周六上午要上班)

只是,xx要留在家里,我要出来上班。而xx是个很恋妈妈的孩子。我要走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难缠。

果然,我从卧室走出来,比我早起,正在客厅和奶奶玩的xx已经一眼看到,立即欢呼:“妈妈来啦!”然后奔过来要妈妈抱。不肯奶奶再碰到他。

婆婆担心xx粘着我不再肯和她,便说:“我带他去洗手玩水,你悄悄地走掉。没事的,他没看到你也不会哭的,哭也就哭一两声。”

我倒是在想,作为妈妈,要尽可能少地这样悄悄地从孩子身边溜掉。

我决定先陪陪他。

先是为他剥了一颗他让我给剥的糖——给他吃,是因为他早饭吃饱了,而且这块糖是他自己找到的,我觉得要让他享受他自己的“劳动成果”和这种意外的快乐感觉。

接着,我试着和他“聊天”。“宝贝,你要和奶奶还是要和姨婆?”xx回答的是:“和奶奶。”但一会后就更正:“和妈妈。”

我们一起背了两三首儿歌,然后认真地对xx说:“宝贝,妈妈一会要上班,有事情,奶奶在家陪你玩,行吗?过两三个小时,妈妈就会回家,你能等着妈妈吗?”他笑嘻嘻地说:“不行!”我又陪了他一会。接着,非常坚定地说:“宝贝,妈妈必须去上班了。”

可能听到了我说必须两个字,xx同意了。有一些眷恋,但还是和我说了再见,做了飞吻的动作。

我自己觉得,这样去上班,很安心。

孩子是需要尊重的。悄悄溜掉,没有任何期许留给孩子,我觉得不是尊重。孩子会缠着妈妈不让走,是在表达:妈妈,我还想要你陪我一会。妈妈,我想继续享受你的爱。满足了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分离,也变得很平静温馨。

顺便想交流一下我在育儿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比较有“用”的话。

“是呀,妈妈也很想让你继续看电视,但今天你看了很久了,我们得睡觉去了。”很理解,但也很坚定。

“宝贝,你感觉很生气,妈妈知道你生气了。让妈妈抱抱你。”在第一时间里,洞悉了孩子的情绪,而且做出了安抚措施。

“哦,宝贝真的很可爱,妈妈很想一直陪着你,但是现在妈妈必须去上班办事情了,妈妈会在两个小时后回来,请等着妈妈。”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但不放弃理性的坚持。

“现在是吃饭时间,请你过来吃饭。”要孩子知道一下时间是什么东西,同时试图建立规矩。

“打架是不好的事。”简单而肯定地告诉孩子一个答案。

“不可以。”握住孩子的手,看着他,严肃但不凶狠地说。为了制止孩子做一些不对的举动,“不可以”三个字可能要上百遍地说。而且,光说不行,一定要走到孩子身边,最好蹲下身子,和孩子可以目光平视。

“滑滑梯很好玩吧?你再玩两遍,我们就要回家了。一定要回家了。”有约定,而且一定遵守这个约定,孩子会习惯遵守约定。

“告诉妈妈,你是想要吃棒棒糖吗?”孩子哭闹的时候,拿出很愿意倾听的姿态来,能起到很好的安抚作用。

“妈妈正在接电话,请你不要打扰妈妈。你可以去玩一下积木。”妈妈尊重孩子,也得让孩子尊重妈妈,很多时候,就算母子或者母女之间,也要有界限。我不想让我的儿子认为我是个24小时不必休息的全能机器。当然,你得让孩子知道他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

虽然是小小的孩子,但也和他说礼貌用语。一来能让孩子感受到礼貌是什么东西,二来祈使句往往是简单而明确的,孩子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不过,我要承认,我并不是百分之百能按照我上面的说法去对孩子说,我也经常发脾气,经常不耐烦,但我相信这样说,更好。我会努力将此养成习惯。

育儿观念:请你有空多陪陪孩子


育儿观念:请你有空多陪陪孩子

主题活动[温暖的家]正在进行中。“家”顾名思义一定是和孩子爸爸妈妈有关.

家是个温馨有爱的地方。

谈话中,说说自己爸爸妈妈最厉害的地方是什么?听听孩子们可爱的回答----我

爸爸会开车,我爸爸每天玩手机,我爸爸从来不来看我,我爸爸最喜欢和妈妈吵

架......。我妈妈也每天玩手......。

那家里的饭都谁做呢?奶奶呀----我奶奶做的饭可好吃了,我奶奶每天给我做早

饭,还每天洗衣服;每天送我来幼儿园,奶奶很辛苦的......

孩子七嘴八舌的聊起了奶奶、外婆......

我外婆可厉害了,什么都会做,还会做衣服。我奶奶也可厉害了,给我做的饭可

好吃了;我奶奶还会给我讲故事呢;奶奶叫我写字呢......

着孩子们热闹的讨论和回答,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伤感,可爱的孩子呀,你们是

那么的懂事,知道心疼奶奶,你们心中的爱是那么的纯净,感恩的你们一定会很棒的

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呢?你给孩子的是什么?以身示教、潜移

默化是最重要的。

把关注孩子的座位、孩子之间的一点摩擦、揣摩老师的心思放在关心在孩子身上

吧!多给孩子一点爱,多陪陪孩子,教会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好的行为习惯吧!不

要总是因为你的狭隘,你的一些心思去关注一些没必要的事件上。

其实,生活是那么的美好;人都是那么的善良;用你的爱,用你宽阔的胸襟去影

响孩子,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成长空间。孩子的成就不是他人所为,而是你切身的影响

呵呵-----有感而发。还是做好我自己吧!

这样教育孩子不是爱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因为不仅要心甘情愿地全身心付出,而且即使做得费力、不开心了,也不能辞职不干。做父母还是个技术活,即使兢兢业业,仍然有可能事与愿违,比如以下的八个教育误区就是中国父母很难全部避免的。

1.为保全面子,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公众场合,孩子用哭闹“要挟”父母,父母迫于颜面只好乖乖“就范”,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心理学上,这关系到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父母权威的树立。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一方面要打定主意,教育孩子远比面子重要,即使众目睽睽,不该满足的要求决不可轻易松口;另一方面,可以用其他新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中国父母虽然疼孩子,但经常把孩子看作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不完全的人”:孩子的房间想进就进,日记抽屉也是公然“检查”。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具有隐私权的公民,受法律保护。如果不想孩子长大后到处吃亏,那么从小就要开始保护孩子包括隐私权在内的各项权益。

3.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不仅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还把他们当成弥补自己人生缺憾的最后机会。父母的这种补偿心理,会让孩子错失成为他们自己的机会。其实,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负责,而不是孩子为父母的理想负责,这才是符合进化论、适应社会发展的。不管在什么职业什么岗位,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就是成功,拼儿子并不是真英雄。

4.成绩代表一切。当今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不得不靠成绩来竞争。不过,考试不是唯一重要的,它只能考察知识的掌握,不能考察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在督促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实际能力。

5.早起就是好,睡觉就是懒惰。现在未成年人学习任务重,睡眠普遍不足,对身体和智力发展都有影响,可有的父母还担心孩子贪睡。为了追求“闻鸡起舞”而催孩子早起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孩子无法跟古人一样“日落而息”,于是早起就成了疲劳战。

6.孩子就应该专心读书,不用分心做家务。做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放松学习中紧张的神经,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加深亲子关系。

7.只要学习好,缺乏幽默感和情趣是无所谓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伴随孩子一辈子,而活泼幽默的性格能让孩子一生好人缘,不管逆境顺境都能快乐生活。

8.撒娇是不合理要求的借口。很多父母把孩子的示爱或撒娇看成是“提要求”的信号,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情感内敛的文化使然,另一方面是父母把成人世界的物质化套到了孩子身上。其实,根据心理学的期待效应,多正面看待孩子,他们会回馈给你惊喜。

请别这样逗我的孩子


请别这样逗我的孩子有一天,我因为去印刷厂排报纸,比较晚才回家。老猫告诉我,傍晚他去接**的时候,**泪流满面。因为旁边一个阿姨逗他说:糟糕了,今天爸爸妈妈这么迟还不来接你,他们不要你了!你还是和阿姨回家吧!**听了说:我要回自己家!哼!阿姨逗得更起劲了: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还回家!正好这时,老猫来接**了,阿姨看到了,继续逗:哎哟,你爸爸倒是来了,但是他不要你了,怎么办呀?**终于放声大哭……

我听老猫说完这过程,气得不行。更心疼得不行。

是的,我最最讨厌别人逗我的孩子,尤其是用“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话来逗!

讨厌的逗孩子的话还有:叫阿姨!不叫就把你妈妈抢掉!

叫叔叔,不叫不给你糖吃!快叫叔叔!

还有就是:你的糖给叔叔吃一个好不好?不好?你真是太小气了!

要不然来一句:走喽,我们去玩了,你不乖,不要你去!

……他们用各种话逗着孩子,看到孩子被折腾得满脸通红或者愤怒不已或者惊恐万分,便哈哈大笑。

但我真的很想说一声:别逗我的孩子!

我相信如果我真的说出来,这些人肯定要说我不识抬举:我可是喜欢你家孩子才逗他玩!一般人的孩子我懒得理呢!更有人会觉得我这个人做人有问题:小孩子懂什么,逗一逗有什么关系,你这么较真!

但是,我还是要对这种逗法坚持抵抗。没错,大家不过是想表达一种对孩子的喜爱,毫无恶意,可是,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最深的伤害。很有可能我们做父母的花费了很多精力给孩子树立的安全感,会因为这样几次逗弄而土崩瓦解。因为孩子可进入不了大人的世界,他会很完全地相信大人说出来的话,要不就不会听说父母不要他了便伤心痛哭。而孩子因此而痛哭,家长要安抚起来,却很艰难,我们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对这么一点大的孩子说清楚,什么叫尊重,什么叫开玩笑。

孩子,请你不要迷失在来自同伴的压力里


Peer pressure:同伴压力

这 是一个恼人一生的话题。对3岁的孩子,它是因小伙伴都有托马斯火车、自己却没有而带来的懊恼;对6岁的孩子,它是坐在一群每日以花生酱果酱面包为午餐的孩 子中间,开始讨厌自己便当盒里的中餐;对9岁的孩子,它是渴望加入人脚一双的UGG的群体,虽然里面包裹的是汗臭的双脚;对11岁的孩子,它有可能是对于 加入学校餐厅里最受欢迎的一群的渴望,尽管代价是装出酷酷的样子、冷落或者甚至嘲讽自己心里喜欢的朋友。

可以看得出,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同伴压力在逐渐露出狰狞的面色,失去孩童时代近乎可爱、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小小放肆的表象。

对初入青春期的少年,同伴压力就已经非常令人震惊地带领你我的孩子进入到噩梦一般的选择:那就是要不要为了不被哥们儿笑话就要抽一支香烟或者大麻;是不是因为小闺密们尝过了禁果,自己也应该尝试一下和那个临班的小男生有一个私密的约会。

在以后的日子里,同伴压力最终以非常残酷和露骨的形式公然走进我们一辈子的生活,进入到人一生几乎所有的选择,在此中寻找自我认同和价值成了我们的习惯;同伴压力使得我们几乎记不得我们的选择是因为自己的实际需要或认定的价值观,还是因为仅仅是有被同伴接纳、认可和肯定的需要而产生的被动需要。

在我们的各样处境和决定中,同伴压力无所不在:女朋友的脸蛋儿,男友的家境,大学宿舍周末的派对上的咳药和乱交,朋友聚会上的毒品交易,社交圈里流行的热衷,购置新屋的大小,汽车的品牌,手上钻戒的克拉数,儿女入学大学的排名,最后以至于入土后的墓地大小和选址。

同伴压力,就这样带着我们愈演愈烈地落入一个需要和价值的迷失,带我们不知不觉中忘记我们到底是谁,到底要什么。

我和女儿的第一个话题

9 年前女儿走进学前班,我和她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同伴压力。那时,四岁半的孩子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词语,但是我非常认真地告诉她,从今天起,她所面临的世界里 一直将要有这样一种挑战在她的面前——从吃的、穿的、用的、说的话、看的电视、听的音乐,一直到所信的神,她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会被暴露在这样的压力之 下。

孩子带回来的挑战实实在在:上 学的第一天就有小朋友指点她的肤色和眼睛颜色,让女儿伤心地抱着绿眼睛的德国娃娃羡慕了好久;随后有人开始当面嘲笑她用木头棍子吃饭,吃的东西怪怪的;小 朋友们每个人都擦指甲油,各种颜色的,很漂亮,只有她没有;大家都看一个很时髦的电视剧,学里面女孩子的说话很酷的态度和不那么好听的措辞,她却没看过; 大家都穿一种款式和牌子的绒衣,没有的她不入流;女孩子们合伙来嘲笑和欺负一个身体肥胖的小姑娘,女儿因为跟她做朋友而被孤立。

我和孩子谈过种族的敏感话题,告诉她神创造的美好心意,关于不同的彼此尊重和相爱、以及每个人在神眼中的宝贵。每一次,我都要回到同伴压力的角度里。我告诉她神所赐给她的白里透粉的指甲足够漂亮,她不需要为了和别人一样把上帝给她的美好遮盖住;她的中国饭和筷子的确和大家不一样,但是若是我们觉得健康和宜用,我们可以不为讨好别人来放弃。

我陪着女儿一起看那些迪士尼的电视剧,看过之后和她一起讨论,引导她看见里面所用的态度和词语并不够好,不合上帝的教导,让她心甘情愿地不随从;我鼓励她勇敢地发出声音,保护因为肥胖受到歧视的朋友,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杰作。

8岁孩子买150美元的鞋,你敢不敢说不?

无 论什么事情,谈到最后我都要对她说:“凡事都可以做,却不都对你有益处。妈妈现在陪你走每一步,看每一件事情,是想教给你重要的原则:如果是对的,好的、 美善的,讨神喜悦的,不需要为着迎合别人、为着被人接受去改变。因为你只需要在意你在上帝眼中是不是好的。因为你是上帝完美的创造,唯有他的心意对你最为 宝贵;人都不完全,唯有上帝是完全的。

妈妈现在会一直帮助你、支持你,为的是有一天你离开妈妈爸爸的时候,有人对你说‘来和我们做这个’、‘来,我们一起做那个’的时候,你可以有辨别、更有能力勇敢地说‘不!’”

三年级时,女儿班上的小朋友几乎人脚一双UGG的靴子。女儿回到家和我商量,也想买一双。我很直接地回答她:“妈妈觉得8岁的小朋友穿一双150美元的鞋,半年之后脚长大了就浪费了,没有这个必要。”

女儿很乖,没有说什么。第二年秋末的时候,她又来和我商量棉靴的事情。我问她:“你真的觉得UGG很好看吗?你是真的喜欢还是因为别人都有一双,你也想要呢?”女儿想了一阵,轻声说,“我觉得挺好看的,而且还暖和。”

我于是接着问她,“如果现在有这样一双金色的小皮棉靴,里面是羊毛毡子的,也非常暖和,你觉得哪双更好看些?”女儿偷偷地看着我手中的童装杂志,想了很久,说“其实,是那双金色的更好看些。”

于是我说,“如果这样,妈妈劝你买自己觉得又暖和又好看的。”女儿最后选择了那双金色的小棉靴。第三年的冬天,丈夫提醒我孩子在UGG上学的功课已经学了两年了,表现不错,这次可以给她机会自己选择一下。

我于是买来一双UGG和一双Costco自产的澳洲羔羊皮的靴子。两双颜色和样式都差不多,材质也一样。女儿放学回家,看到两双靴子,兴奋地试穿了半天。最后,小姑娘看见了鞋盒上面的价钱,一双149美元,一双39.99美元。

第二天的清晨,女儿从楼上抱下一个盒子,脚上穿了一双新鞋。她告诉我说,“妈妈,两双鞋一样暖和,样子也一样,就差了三个字UGG。我觉得一个字要快30美元呢,用不着。你把UGG退了吧。”

我 心里好兴奋,倒是疼女儿的爸爸心里一直嘀咕,担心孩子穿到学校被朋友嘲笑成穿“假名牌”,后果不堪设想。谁知第二天下学,女儿回来兴奋地告诉我,因为她的 “勇敢”,年级里另一个妈妈坚持不买UGG的美国女孩子当天晚上就要去Costco买一双一样的,说好和女儿明天一起穿到学校。

六年的小学生活,女儿成了一个内心勇敢的孩子:她流过许多的眼泪,但是她在祷告里、在上帝的话语里,一路笃定地走过来。

这个年级里唯一的亚裔女孩快乐地吃着中餐午饭,并把中餐带入了学校的课堂文化交流活动,使得一些美国孩子开始向她换取午餐,还有妈妈打来电话询问女儿的饭食是如何预备的;

她没有畏惧地守护着她那因为体胖而被嘲笑的朋友,因为她认定神看中人的心,而不是外表;

她不再为小伙伴的指甲油困扰,因为她相信神给她的干干净净、白里透粉的指甲非常漂亮;

她坚持读着自己喜欢的书,看着自己喜欢的电视,穿着自己认为美的衣服,唱着自己喜欢的歌,爱着自己为之陶醉的古典音乐,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嘲笑她到欣赏、喜欢、羡慕她的自信和坚持。

同伴压力,也是父母生命中的软弱

其实说到同伴压力,每一位父母都会感到这种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产生的影响力,积极的和负面的,都很清晰。

事实上,许多时候,最先选择放弃面对、而采取妥协的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那是因为,这种同伴压力其实远远超出了孩子和青少年成长的世界;它正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许多人自己生命中的软弱,正是我们一生中众多坎坷与羁绊的祸首。

当孩子们最初睁着惶恐的眼睛,把对于同伴压力的恐惧带到我们面前时,他们是在问我们一个非常具有生命意义的话题。是的,孩子们在我们的眼睛里寻找答案,“妈妈,我该和谁认同?我该讨谁的喜悦?我的被接纳应该从哪里来?”

许多时候,是活在世界的比较、妥协、甚至攀比中的我们告诉孩子:“妈妈其实和你一样,也在人的认同里寻找答案”或甚至“你应该向同伴压力低头和让步”。

因为我们害怕孩子被为难,被挑战,被孤立,被拒绝,所以我们选择默认和让步,顺从潮流,尽管我们知道许多未必是对的和好的;其实我们自己正是那害怕被为难、被挑战、被孤立、被拒绝而选择默认和让步的迷失者。

有一位属灵的长者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们做妈妈的不去教你们的女儿如何穿着打扮合宜,等到孩子跟着她的朋友们学,露着肚脐儿、穿着洞洞回家见你的时候,你不要发脾气怪孩子哟!”

许 多时候,我们的孩子从来没有从我们这里领受过建设性的教导,告诉他们在那些事上我们应当和什么认同;相反,我们给了孩子不惜原则而随众、让步的许可。然而 当他们在大的事情上失去了方向时,我们常常指责孩子没有是非分辨的心,不能抵挡住诱惑,而忘记了我们为人父母在教养上的错误与亏欠。

其实,在小的点滴事情上不敢坚持的孩子,当中学和大学里的吸毒、酗酒、乱性都摆在他们面前时,孩子如何能够成为战胜同伴压力的勇敢的人呢?因 为孩子们长大成人、走进社会时,面对同伴压力最终必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征战:我这样做是因为别人都赞美和看中这些吗?我是盼望得着别人的高看和赞美才去做这 些吗?我需要放弃我知道的当行的义,因为我周围的人都不这样做吗?我需要因为别人都有这些,我也要拥有,才可以觉得有成就和被认可吗?

今天,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中学校园,每一天都有极富政治性的群体结合与解体在悄悄进行着。哪一张餐桌是你今天就餐的地方,取决于你属于哪一个人群。

“你受欢迎吗?(Are you popular?)”成为青春期初期的孩子们社交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参照系数:它显明你在这个政治结构中的地位,显示着你在社会中被认同、被接纳的程度,从而判断着你在同龄人群中的自我价值。

换 取这种地位、程度与自我价值的常常是孩子们当有的价值认同与坚持;正是对这种地位、程度和自我价值的渴望诱惑和逼迫着孩子们放弃持守从小所知道的或多或少 的、美善甚至是合神心意的事。这样的选择归根结底很多是因为孩子们没有被教导、被鼓励操练:我们的被接纳乃是从上帝而来。

这样的政治关系,悄然延伸着,从少年进入到成年人的语境里,继续以更大的力量定义着我们人生的价值和道路。

仔细想来,当我们为孩子的迷失责怪社会和环境时,我们忘记我们自己的责任:

其实是我们从来没有正视孩子们从幼年一路而来的自我价值认同的寻找和需求;

是我们自己在不断的保护与让步中鼓励孩子妥协,将自己的价值定睛在被同伴接纳上;

是我们从来没有双眼正视孩子们的明眸,将我们所信的尽心尽意地告诉他们、并切身地带领他们去操练这样一个真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美好宝贵的创造,唯有讨神的喜悦、行在上帝的心意里,我们的自我价值认同才清晰,自信才有根基。

敏感的孩子应该这样教育


敏感的宝宝很容易想很多。

导读:妳的孩子很容易哭吗?他经常保持安静不善於和人互动?他的反应很情绪化?妳的宝宝可能是非常敏感的小孩。如果幼儿很敏感,妳务必要小心处理他的情绪,不要试著改变他,只需要引导他,他自然会调整自己。

一、了解超敏感孩子的特点

1、都用情绪反应

超敏感宝宝通常都会用情绪来反应所有的东西,这表示他有可能因為流浪狗没饭吃而难过。超敏感宝宝会因為在乎别人而顾虑太多。

2、想得比较深入

如果妳的孩子很敏感,他有可能会想得比同龄的孩子还多。失败对他来说可能不只是失败,他还会深入探讨原因,為何没有及时改正等等。

敏感幼儿

敏感的宝宝很容易想很多。

3、一切都是个人

不管发生什麼事,超敏感的孩子可能都是用同样的方式来应对,不管别人说什麼,他认為这都是他个人的。

4、很难做出选择

由於超敏感的孩子会考虑很多的细节和微妙之处,因此他很难做决定。例如妳要他选择一个冰淇淋的口味吃,他可能会考虑很久应该要吃哪一种口味。

延伸阅读:幼儿太敏感爸妈教育方式要不同

5、容易感到内疚

一旦妳的孩子感觉自己做了错误的决定,他有可能会感到非常内疚。他会思考自己為何这样做,以及事情如何被影响。

二、如何教导超敏感的孩子

1、承认他的感受

这是妳要教导他时必须做的第一步。因為妳的孩子可能时常情绪化,因此,妳必须让他知道妳了解他的感受。

2、不要想改变他

妳可能觉得很敏感不是好事,但这是他生活的一种方式。如果妳试图改变他,只会让他缩进自己的壳裡,并且认為妳不同意他的行為。

3、安慰及抚慰他

时常告诉妳的孩子妳爱他,不论发生什麼事。妳的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而这有时候会让他沮丧。

4、正面鼓励孩子

帮助孩子找出自己的优点,并且运用它。让他知道他的敏感是一件好事,因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帮孩子实现这些优点,并且磨练它。

延伸阅读:宝宝三岁前敏感期家长教育引导法

5、缓慢引导孩子

妳的孩子可能很难做决定,因為害羞不想在群体中活动,慢慢引导他面对这些社交场合,他可能会慢慢的改善。

6、支持妳的孩子

妳的支持可以帮助妳的孩子。如果妳的孩子很难在新学校或班级交到朋友,妳可以在家裡安排一个活动,让他可以和同伴互动、认识。

7、不要替他道歉

有时候孩子犯错,妳可能会代替妳的孩子道歉,但这会让妳的孩子认為,他是引起妳尷尬的原因,所以妳才对别人道歉,这会让他不愿意再和妳讨论他的感觉。

8、教导管理危机

教导妳的孩子处理他无法面对的情况,像是他可以如何和同学互动之类的。教他冷静下来并且控制焦虑。

9、儘量保持冷静

失去冷静是很正常的,妳不需要感到内疚,妳只需要明白,这是孩子的人格特质,妳需要学会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事情。

家园共育《孩子,请你这样带!》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教育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请你跟我这样做 托班日常生活游戏 玩法: 1.托儿聆听教师演唱《大拇指》歌。 2.托儿跟着教师一起做动作,念歌词。 3.开始时,双手放在身后,当念到“我在这里”时,双手伸出。念到“你好不好”时,两个拇指做屈伸动作,可以相对做,也可以向...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孩子请你走慢些 今天我值班,早早的我就来到大门口迎接孩子和家长。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陆续的进入学校,有的是妈妈领着,有的是爸爸领着,还有的是爷爷或是奶奶。由于刚开学需要交费,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由家长送到教室去,这时我...
    2021-11-30 阅读全文
  • 家长,请你按时接孩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规定或制度,西刘桥社区幼儿园也不例外,“幼儿接送制度”就是其中的一项,而我园履行的也非常好,每天都有值班老师提前到园做好接待工作,家长也都按时有秩序的接送孩...
    2020-12-08 阅读全文
  • 妈妈怎样带出聪明宝贝 什么样的妈咪才更容易带出聪明的宝贝呢?是高智商的妈咪吗?是高学历的妈咪吗?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照顾的妈咪吗?……其实都不是。研究资料表明,以下几种妈咪更容易带出聪明宝贝—— 1.“懒惰”的妈咪 这里所说的...
    2021-04-01 阅读全文
  • 老师,请你帮我…… 下午起床后,我正给孩子们梳头,昕玥走了过来,想拿钢琴上的皮扣,可是她人小胳膊短,够不着,就对我说:“你把皮扣给我吧!”我看她十分费劲的样子,刚想帮她拿过来,可她刚才的话突然在我的脑子里闪了一下,于是我...
    2020-11-23 阅读全文

玩法: 1.托儿聆听教师演唱《大拇指》歌。 2.托儿跟着教师一起做动作,念歌词。 3.开始时,双手放在身后,当念到“我在这里”时,双手伸出。念到“你好不好”时,两个拇指做屈伸动作,可以相对做,也可以向...

2019-12-19 阅读全文

今天我值班,早早的我就来到大门口迎接孩子和家长。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陆续的进入学校,有的是妈妈领着,有的是爸爸领着,还有的是爷爷或是奶奶。由于刚开学需要交费,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由家长送到教室去,这时我...

2021-11-30 阅读全文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规定或制度,西刘桥社区幼儿园也不例外,“幼儿接送制度”就是其中的一项,而我园履行的也非常好,每天都有值班老师提前到园做好接待工作,家长也都按时有秩序的接送孩...

2020-12-08 阅读全文

什么样的妈咪才更容易带出聪明的宝贝呢?是高智商的妈咪吗?是高学历的妈咪吗?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照顾的妈咪吗?……其实都不是。研究资料表明,以下几种妈咪更容易带出聪明宝贝—— 1.“懒惰”的妈咪 这里所说的...

2021-04-01 阅读全文

下午起床后,我正给孩子们梳头,昕玥走了过来,想拿钢琴上的皮扣,可是她人小胳膊短,够不着,就对我说:“你把皮扣给我吧!”我看她十分费劲的样子,刚想帮她拿过来,可她刚才的话突然在我的脑子里闪了一下,于是我...

2020-11-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