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亲子关系:教孩子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发布时间:2021-07-21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亲子关系:教孩子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个朋友的儿子已经6岁了,但是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只要批评他一下,他就会发脾气,不开心。这也是许多前来接受心理咨询的家长的困惑,当孩子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家长既不能批评又无法视而不见。

在心理咨询这个职业中,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是家庭的问题。”孩子的行为反应模式,往往有着父母的行为原因。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方式关注的太多,相对应地家长就容易忽视孩子们行为下的需求,因此,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感觉不被理解,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例如:这位朋友的儿子前几天在公园里跟小伙伴玩,他的模型车被伙伴抢走了,他想要回来但是对方不给,于是他就去打对方要把自己的玩具抢回来,但是大部分的父母看到孩子打人,抢东西的第一反映就是批评孩子,这位朋友看到自己的孩子打小朋友、抢东西时就走过去批评孩子“你怎么可以打人呢?你知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于是朋友的孩子就更加的生气,不理家长,也不吃饭,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无言的反抗和辩论。

当孩子自己的东西被抢之后,他也有需要维护自己权利的需要。只是他们年纪还小,行为互动的方式也很简单,不懂得更好的去维护自己的权利,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更有耐心的去教导他们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少,要求却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订很多的目标,然而却很少陪伴孩子一同努力,更多的却是在旁监督。时间久了,孩子们的内心可能就会认为父母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曾经有个来接受心理咨询的孩子倾诉说“爸爸妈妈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我,我这么努力,但他们就只知道提要求,我在学校考第一名考第二名都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面子,可我越来越累,他们对我的要求却越来越多,批评也越来越多”。

从这个孩子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出于对家长的爱,是希望自己可以有能力满足家长的期望,然而有可能很多家长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期望值是什么。因此,可能当家长在对孩子提出批评的时候,家长们需要花些时间来整理自己,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孩子怎么做,尽可能给孩子一个清晰的引导。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建立好“亲子关系”的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个家庭的故事——

昨天晚上8点多表姐给我打了电话,还没说几句,电话那头她就开始哽咽了。

表姐跟我说,刚刚才跟女儿吵完架,琳琳过完暑假就要上初三了,可是她没有丝毫的紧张,每天早上睡到9点多,一起来就开始聊微信,打手机游戏,除了吃饭,眼睛就没离开过手机。

今天晚上我实在忍不住了,就把她手机给没收了,没想到她对我大吼:

“妈,这局游戏快要结束了,快把手机还给我!”

“不给,快去看书去。”

“学习,学习,整天就是学习,你不要管我行不行啊!真是受够了……”

说话间,还一下把手机从我手里夺回去,继续玩了起来。

说到这里,表姐几乎难过地说不出话来,抽泣声也大了起来。

“我就不明白了,我出钱养她,供她读书,怎么就没资格管她呢?我是她妈啊,让她看书还不是为了她好吗?你是老师,你快跟姐说说这丫头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啊!”

我大概劝了有20多分钟,才让表姐的情绪平静了下来。挂了电话我就在思考,其实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

只有在建立了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下,

家庭教育才会发挥作用!

你跟孩子的关系如何,

直接决定了孩子以后人生高度。

亲子关系不同于普通的人际关系。因为父母居于强有力的影响方,孩子缺少对父母的心理防御能力,因此,父母内心的亲子关系模式往往塑造了自己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模式。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三种可能关系

1

父母强势,孩子压抑或父母讨好,孩子跋扈

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控制孩子、让孩子来满足自己期待的父母,有可能把孩子养育成物化的人,一个为了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孩子只有压抑自己的个性,难以享受生活的乐趣。

表现在实际生活中也可能是被动地攻击,比如,你想让我好好学习,我乖乖地就是无法学习好。如果我学习好,就是替你实现了目标,你就得逞了。

如果父母与自己的父母之间是顺从与支配的关系,有可能让孩子顺从自己,也有可能再也不愿意让孩子像自己一样。

而在关系中压抑自己的需要,把自己当作满足孩子期待的工具,没有原则地迁就讨好孩子,孩子就处于绝对支配的地位,孩子有可能飞扬跋扈,无视他人的权益、以自我中心。

2

亲子之间输和赢的关系

作为二元的对立存在,容易陷在一个你对我错的反抗和冲突关系中。父母常常把孩子当成人一样地事事讲道理,事事分个正确对错,要求孩子按照成人一样地思考和做事。

孩子借助理性来处理和应对恐惧,理性既是他面对困难的解决方式,也是他试图理解世界的方式。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个绝对的外在标准,因此,理性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深深的焦虑。

这种关系中的孩子或许智商高,但通常缺少丰富的情感体验。

有的父母会非常执拗强迫地要求孩子一定要承认错误和道谦,关注的点永远是做错了没有,选择对了没有,这样做对不对等,而较少关注这样做是否合适。所以,孩子有时特别认死理,爱钻牛角尖,显得僵化和执拗。这种亲子关系,通常比较疏离。

3

共享亲子关系

这是一种更亲密,更轻松,可以自由成长为自己,也允许对方成为自己的关系。

父母通常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人格,能够看到并接纳孩子的不一样,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自由选择,如他怎么玩,画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衣服等比较个人化的生活内容,允许孩子做符合年龄特点的相应决定。

比如,你不能因为尊重孩子,把生不生二胎的决定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做最后一票的决定权。然而,你可以让他选择衣服鞋子的颜色,可以允许他以自己的方式来拼乐高,而不是一定要拼出一个看起来多么漂亮的东西等。

孩子精神相对自由,对于对错不过分纠结,灵活处理事情,能够接受拒绝、也能够拒绝别人等。因为作为人这个主体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表达。因此,负面情绪体验恰恰相对较少,尤其是缺少加诸成人评判的,比如羞耻或过分地自责、愧疚这些限制人心灵的情绪。他就更可能和别人创造出“我们”这样一种滋养的关系。

当然,这种“我们”的关系并不容易达到,可以作为一个目标去努力。尘世中的你我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自我觉察,向这样一种精神上相互滋养的关系靠近。

有一条定律叫“自己的孩子怎样都可爱”,讲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好,哪怕脾气小暴、不礼貌或者有各种坏习惯,你都能“睁一眼闭一眼”。但是,客观的说,身为父母,要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做好榜样,当发现孩子的各种“坏”习惯时,请及时审视自己,与孩子一起共成长。

[金属质感分割线]

如果你还没有放弃你的孩子,

请一定要做到下面这件事。

1

平等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如果一个家庭环境里,彼此没有沟通或者是沟通很少,那么一定会有很多误会,就像表姐家里,琳琳觉得妈妈不理解她,但是她从来没说过,我表姐也从来没多过问。

在很多家庭里,沟通少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总是高高在上,说一不二,也不管孩子到底愿不愿意,有没有超过孩子的能力范围。而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一堂之言”,这样只会让加剧亲子冲突。

听孩子把话说完

让孩子把话说完,这听上去很简单,可事实上,有一部分父母却很难做到,总是孩子刚要说点什么,就被他们无情打断,尤其是在孩子犯错之后。

就事论事

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就把这件事错的地方明确给孩子指出来,别抓着他过去的错误不放,翻旧账只会引起孩子反感,然后跟你顶嘴,导致无法正常沟通。

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

每个父母都希望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能积极回应。孩子也一样啊,他们也希望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和肯定。这会让他以后遇到困难时,主动来跟你沟通,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

定位明确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点

不做“统治者”,学做“辅助者”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总喜欢站在领导者的位置指点江山,孩子报什么兴趣班,买什么辅导书都是自己拍板决定的,完全不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你高高在上、脾气暴躁威严,对你有畏惧感、敌视感,自然不会跟你交心,你的话孩子也不会真的听到心里去。

可如果你不给孩子自由,用亲情来将他绑架,那样孩子和关在动物园的动物又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吗?

比起独裁者,孩子更需要一个辅助者。当孩子遇到难题,跟他一起想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出建议,不替孩子做决定,把更多选择的权利交到孩子自己手里。

不做“裁判”,学做“拉拉队员”

裁判的工作,是时刻盯着场上的每一位运动员,看他们有没有犯规,一旦犯规就要受到严厉的警告、处罚,毫不留情。而拉拉队员,则时刻保持着灿烂的笑容,关键时刻给队员加油鼓劲,呐喊助威。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很多事情都有第一次,第一次吃饭,第一次穿衣,第一次上学……而在这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小错误,如果父母不是鼓励,而是泼冷水,甚至加以指责和惩罚:“你怎么这么笨,走个路都能摔倒”、“上次不是教会你怎么拿筷子吗,怎么还不会!”

这些批评除了让孩子对你厌恶,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你换个方式去说,也许会更好,比如:“孩子,如果你走路得慢一点也许就不会跌倒了”、“爸爸以前拿筷子也用了很久,你知道最后我怎么学会的吗?”

当他在这些事情上做得不好的时候,父母的鼓励、加油,能帮孩子很好地建立起自信心,用轻松的心态不断尝试。

在我们所接触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因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成为好人和坏人的,教育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英国教育家洛克

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体会到家是温暖的港湾,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是建立亲子关系的“良药”,也是让他走上人生巅峰的台阶。

让亲子关系更好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制止孩子的行为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说“这样不行”、“你不能这么做”。有时候孩子成功地记住了这个指令,不再有这种行为;有时候孩子好了伤疤忘了疼,没多久又开始重复这种行为;还有的时候孩子立刻就翻了脸……那这个指令到底有没有效果呢?

总是说“不要”,有什么坏处呢?

使孩子感到沮丧

如果家长们总是说“不要”,会给孩子营造出一个负面的环境。当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一直被否定时,他将会变得沮丧又焦虑。

亲子关系恶化

其实我们回头想想也能意识到,说“不要”时,我们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姿态的,和孩子不是平等的。这不涉及沟通,只是硬生生地向孩子下达了一个命令。

无标准无原则

我们的标准总是在变化,有的时候甚至是按自己的心情确定的。如果今天发了奖金心情好,孩子的行为就能出格一点;若是心情不好,就把气转移到孩子头上。还有的时候,我们的标准会随着地点发生变化。在家里时,孩子的一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出门以后就不被允许了。这样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会让孩子困惑不已。

使自己失去威信

在听多了“不要”之后,孩子可能就对此不以为意了,也不再重视父母给的禁令。在关键时刻,当我们真的需要孩子立即停下来的时候,我们说“不要”,孩子却停不下来了。例如:当孩子要碰开水杯子的时候,我们会喊“不要碰”,但孩子可能根本不听,碰了杯子才知道烫。

孩子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做

告诉孩子不要做只是让孩子停止他正在做的事,却没有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样做。即使孩子能听话停下动作,下一次却仍然只能按他会的但不被我们接受的方式去做,行为得不到改善。

如果我们能改变日常给指令的习惯,其实很多行为都是可以直接改善的。比如说:

下达正面指令

正面指令可以直接告知孩子他应该怎么做。

·不要跑——慢慢走

·不要用手抓饭——用勺子吃饭

·不要摔门——轻轻关门

·不要尖叫——说话要小声

·不要乱扔垃圾——扔到垃圾筒里

·不要抢玩具——一起玩玩具

语言和动作结合

在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之后,如果孩子不能完全明白的话,请马上辅助孩子完成。语言和动作相结合,才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现在的行为是错误的,知晓他应该怎么做。

不吝啬你的夸奖

当孩子跟从指令和辅助做了之后,一定要记得夸讲孩子,并且给予他奖励。在强化物的作用下,孩子的行为将会越来越规范。

紧要时刻才说“不”

在紧要的时刻,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我们要严厉地说“不”,并且马上用动作制止孩子的行为。这样才能建立起孩子对“不”的即时反应。这个反应,在很多危急时刻是非常重要的。

要改掉对孩子说“不”的习惯很不容易,但一旦建立起这个好习惯却是我们能终身受益的。当我们挑孩子毛病的时候,第一件事要想的是,孩子应该怎么样做,然后告诉和辅助孩子。在这个过程里,你会发现孩子对指令的服从会越来越好,而且你也会越来越多地看到孩子好的方面,亲子关系也会变得正面积极起来。

亲子关系问题有效的沟通方法


“一旦孩子不听话,或者不按父母的想法来,父母往往就开始用情绪控制孩子,呵斥、哄骗、利诱、威逼,还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日前,在新蕊计划2017北京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巡回讲座上,儿童教育专家张娟建议家长要在孩子10岁之前学会接纳孩子,才能建立起有效的亲子沟通。

真正的沟通是双向互动

“沟通的技巧、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是否跟孩子有真实的、内在的联结。”张娟说。

张娟举例说,孩子出生那一刻,父母心中充满了喜悦、幸福、兴奋,是男孩女孩都不重要,只要孩子四肢健全、没有毛病就心满意足了。那一刻父母对孩子是全然的接纳、全然的爱,发自内心地接纳他的每个部分,这就是联结。

但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开始用自己的行为标准、道德标准来纠正孩子,逐渐失去了接纳孩子本来样子的那份初心,开始有目标、有比较,在跟孩子的互动中更关注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让自己有面子。张娟说,孩子3岁以后开始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越大越希望表达自己,就开始跟父母反抗,父母如果总是用“如果你不这样,妈妈就那样”的方法跟孩子讲道理,用“如果你好好的,妈妈就给你这个”的方法训练孩子,孩子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爱。他感受到的是“如果我好,妈妈爸爸就爱我;如果我不好,他们不一定爱我”。

为什么家人之间看起来给出去的都是爱,但有时候彼此收到的却是伤害?张娟认为真正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能量流通,让孩子听到父母的想法,也让孩子表达他自己的想法,让人觉得窒息和压抑就不是爱。父母只顾唠叨指责,孩子就学会了沉默,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是剥夺孩子认识世界、体验世界、见证自己内在力量的过程和经历。而这个过程和经历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才是有效的亲子沟通?张娟总结为:有情绪时先不沟通,避免情绪化导致无效沟通;在公众场合单独沟通,呵护孩子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情绪给予及时关注;每次沟通结束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回馈,形成完整的沟通。

给孩子说“不”的权利

“很多妈妈一边指责孩子不干事,一边大包大揽把事情干了。等孩子好不容易出去干了一件事,妈妈又说孩子干得不够好。”张娟说有一次看到孩子们在义卖,摊位上的孩子多数戴着耳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旁边的妈妈则不停地说:“阿姨问价呢,你赶紧说,10块10块,你快招呼,这是你的摊位。”“你快当老板,你快卖呀。”“哎呀,你给的折扣太多了。”张娟建议父母反省一下,如果有担忧、恐惧和害怕的情绪,到底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

父母的内心往往都期待能说服孩子。无论表现得和蔼还是坚定,都要让孩子听自己的。长此以往,孩子就慢慢变成了一个讨好的、愿意听爸爸妈妈话、让爸爸妈妈喜欢的孩子,但付出的代价就是无法做自己了。

所有孩子本来都是有主见的,但是都会在妈妈的说服、讲道理中被瓦解掉。等孩子长到16岁时,妈妈突然失望地发现孩子没有自我、没有主见。

对此,张娟建议父母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内在真实的想法,要给孩子说“不”的权利。能够坚定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自己要什么或不要什么,就是内在的力量。允许孩子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是父母跟孩子联结的第一步。

张娟认为“允许”有很大的疗愈作用,允许孩子做自己,只要不伤害自己、不打扰别人、不破坏环境,孩子有权利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当孩子叫嚣、生气的时候,妈妈可以蹲下来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妈妈看到了,我就在这里,你可以试着告诉妈妈你的感受。”孩子知道在你这里表达情绪和感受是安全的,这很重要。

如果孩子在家里被允许发脾气,被允许哭,被允许看着父母的眼睛说“我不想听你的,我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值得恭喜,因为孩子可以表达自己,他内在的力量和心智的建构就开始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强大。张娟说:“父母随时允许孩子的情绪表达出来,并愿意协助他去走情绪的探索之路,培养的就是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人格健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一天父母死了,他也能够独立幸福地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因为他是一个内在健康的人。”

安全地体验被拒绝

“孩子吵着要喝可乐、要买名牌鞋,怎么办?”讲座现场,听众问及这个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难题。张娟建议父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家庭的规则,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情被拒绝和爸爸妈妈是否爱他没有关系,“我爱你,但同时我也有权利拒绝你,拒绝并不意味着不尊重你。”这样孩子就收到一个重要的讯息:爸爸妈妈爱我,我会有被拒绝的可能。

对于很多家长咬着牙为孩子牺牲的做法,张娟认为父母不可能替孩子挡掉所有他要面对的事情,能做的就是孩子的心理建设,教孩子知道如何应对问题。爱孩子要有规则,允许孩子主张他的权利,也要让孩子知道哪些是他的义务,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的爱并不是意味着可以牺牲一切。

一旦孩子在原生家庭里感受到被爱、被尊重,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可以表达自己、探讨问题,可以肆无忌惮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家庭就成了孩子练习面对冲突、解决困难、面对外在挫折的场所。“只要父母愿意把成长的力量还给孩子,让孩子觉得父母无条件地爱他、相信他,孩子就知道即使在外面受了委屈和创伤,父母也是可以帮他抚平的。”张娟说。

跟10岁之前的孩子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关系到孩子如何建立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如何建立跟其他个体的关系。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历练自己、体验自己,真正找到自己的核心动力。孩子借助这样的经验去面对世界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更多的是一份坚定和勇敢。

“如果你想要一个内在和谐、人格完整、心理健康,又能够跟你有良好互动关系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知道他、接纳他、了解他、相信他、祝福他,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跟孩子内在的联结。”

如何正确的处理亲子关系


处理亲子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要维护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心理健康,要求爸妈在处理亲子关系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爸妈要多为子女着想,努力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像。

爸妈要"善为子师",首先在夫妻关系上要和睦相处,力求给孩子留下1种安全的感觉和美好的印像。安全感是1种大部分的心理需要。孩子缺乏安全感,成天担心爸妈争吵或离婚,在这样的动荡气氛中,孩子的心理又怎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呢?许多研究表明,子女看到爸妈不和,甚至比父亲或母亲的亡故还要痛心,心理反应也更为复杂,这说明在子女的心目中,爸妈之间的感情该有多么重要!因此,爸妈应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想,多1分爱心和责任感,或许那些因区区小事就吵架闹离婚的爸妈,会从中得到启发和醒悟的。

爸妈要"善为子师",就应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为子女做出榜样,使子女学有目标,行有示范。比如,要子女形成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习惯,爸妈自己在公共场合就要注意个人的1言1行,在公共汽车上见了。"老弱病残"要主动让座,当遇到他人有艰难的时候,要热情地给予帮助,这样才能使子女耳濡目染,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1位名叫博萨德{Bossard}的学者这样指出:爸妈的言行举止,是悬于子女眼前的1面镜子,家庭的生活方式,是1份丢不掉的家庭遗产。这话确实令每1个爸妈深思。

爸妈要"善为子师",还需注意各自形像的自我调节,使父亲与母亲的作用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传统的家庭教导,从总体上来说,重视母爱,忽视父爱,强调父亲管教中的严厉的1面,忽略母亲教养中的娇宠的危害。这种"严父慈母"的旧观念、旧形像,其实应当改变。在对子女的教导中,既应重视母亲的作用,又应重视父亲的作用,而在有些情况下,父亲的教导效果,甚至比母亲更为有效。比如,雷丁{Radin}的研究发现,父亲的温暖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提高。对于童年期儿童的个性来说,父亲比母亲似乎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当然,就总的情况而言,爸妈双亲对子女的教导是同等重要的。假如爸妈能够密切配合,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形像,使得慈爱与严格,教导与养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教导的合力,更好地发挥出家庭教导的整体功能。

二:爸妈要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办法教导孩子。

子女的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1样的,即使在同1年龄阶段,也还存有性别上的差异以及其它身心差异。1般来说,未成年的子女在家庭中都有1些相同的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渴望交往,喜欢活动;喜欢游乐,兴趣广泛。对未成年子女的这些大部分的心理需求,爸妈应当心中有数。并积极采取措施,适当地加以满足,及时地进行引导,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导效果。

三:爸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素养,以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

爸妈的心理素养提高了,家庭中的心理气氛也随之得到改善,这样就会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家庭中爸妈要有养儿育女的正确动机;要有深厚稳定的教导情感;要有耐心细致的处事风格;要有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要有开朗善良的性格等等。

怎么正确处理亲子关系


1.定时沟通或即时沟通

如果你很忙,但只要你是一个守信用的家长,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每周一至二次,每次沟通一至二小时。如果你有比较多的时间陪孩子,当然是即时沟通比较好,但切忌唠叨。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是随机的。沟通时要注意让子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子女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够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和谐的亲子关系也就形成了。

2.给情感发泄一个渠道

亲子出现的问题之一是由于父母的独断给孩子带来的情绪压抑。为了产生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子女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情绪发泄是很重要的。每周让子女发泄一次,让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给孩子一个讲话的机会。在孩子发泄的时候,父母只能耐心地接受,不能反驳,但可以对孩子做出一些解释。

3.相互尊重并给适度的关心

任何年龄的人之间所产生的问题,通常都是缺少相互尊重的结果。当我们在抱怨孩子不尊重长辈之余,可曾也自省自己是否平等的对待孩子?建立互相尊重,我们必须先从愿意表现对孩子尊重开始。把我们负面谈话减少到最少,在气氛友善的时候和子女说话。仔细听他说话,认真的注视他,让他了解我们真的关心并想知道他的问题所在。

4.传达你的爱意

你是否常常应用话语或行动,让孩子知道你爱他们?对年幼的孩子,你也许说一些“我喜欢你”一类的话,孩子大了,有的家长可能不好意思或不习惯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非言语的信号也非常重要,如一个温暖的微笑和关心的眼神,拉拉手或拍拍肩膀,即使是很微小的亲密动作都是很重要的。(插述一个小故事)在爱人与被爱中,他获得了满足和鼓励。同时他也会用爱来回报你。

5.适当的鼓励与引导

当孩子作了一些让你感到贴心的事时,要及时的让他知道你对他的满意。一定让他听到、看到、感觉到你对他的鼓励,千万不要只会当面数落他的不是。当孩子做了一件你认为不对的事时,希望你能冷静一下,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在决定如何引导。

6.共赏生活中的乐趣

人与人之间最能维持长久的是精神上的欣赏和依靠,美满的家庭生活是需要建设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绝非是“量”的问题,关键在相处的“质”是否能满足他的需要。花点时间与孩子做一些你和他都喜欢的事,发掘他的潜能,也会测出你对孩子的包容度,孩子在此时也可能透露出他的一些问题和想法。

亲子沟通“六要”

1.要经常为孩子找出优点,并能具体说出孩子的优点。

2.要时常对孩子表示信赖,并告诉他:“你一定行!”

3.要尊重孩子的感觉,积极倾听孩子的需要,并能真诚表达父母自己的感受。

4.要让孩子有发泄情绪与谈论感受的机会。

5.要常观察孩子的需要与期待,使他常处于愉快和满足的状态中。

6.要与孩子一起谈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亲子沟通“六不要”

1.不要在情绪高涨时,急于与孩子沟通或讨论问题。

2.不要把工作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3.不要太过急躁,因为容易使问题更加严重。

4.不要先判断是非对错或与孩子互相怪罪,因为这也于事无补。

5.不要用批评、指责的语气(以言语或是肢体暴力管教)。

6.不要轻易说出“你真笨”、“你不好”、“你很傻”等话语。

与孩子沟通六秘诀

给他机会;能进能退;潜移默化;缩短距离;疏导情绪;知足常乐。

十个增强亲子关系的方式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家长们常常为教育子女问题发愁。其实,只要每天拿出10个“1分钟”,就能获得难以想象的育儿效果。

1.一分钟肢体接触。心理学研究表明,肢体接触能增进亲子感情,让孩子心理发育更稳定。下班回家,不妨抽出1分钟拉拉孩子的手,摸摸孩子的头、肩膀,传递亲情、爱和力量。

2.一分钟示爱。受传统文化影响,父母不愿表达爱。家长应该通过语言让孩子了解:你是父母最爱的人。可以在睡前、晚饭后等时间段,抽出一分钟抱着孩子,告诉他这些话。

3.一分钟倾听。中国家长喜欢向孩子单方面灌输命令、思维等。其实,倾听孩子的声音,最能增进信任与情感。在倾听孩子说话时,一定要集中精力、态度和蔼,不要表露出没兴趣,更不可随意打断。

4.一分钟游戏。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有句话说得好:笨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孩子在游戏中增智。游戏还能增进亲子情感。家长带孩子做游戏,要健康积极、有趣味,如猜谜等。

5.一分钟矫正。孩子都会犯错,但家长有时因为累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花一分钟明确指出他们的错,并告知什么是正确的,非常重要。矫正错误要注意场合,当着外人的面最好别太过严厉,严肃指出就好。

6.一分钟惩戒。出现逃学、欺负小朋友等严重过失,家长首先要表明态度,随后明确指出错误,责令其改正,并适度惩罚。惩罚不是动手打孩子,可以剥夺他的一些非生理需要,比如一周不准看动画片、取消邀请小伙伴来家聚会的计划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已经开始自责,家长可以适度调整态度。

7.一分钟激励。孩子犯了错,一定要矫正,但同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激励他前进,引导他反思,以情动人。家长要有耐心,要毫不吝惜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斗志、自信心。

8.一分钟赞美。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父母要善于发现,并不吝惜及时赞美。比如孩子捡起面前的一张纸,就可以摸摸他的头,给予表扬。但语调要平和,不要显得很夸张,以免让孩子骄傲。

9.一分钟参与。随着孩子慢慢成长,有了主见,父母就该有意识地尊重他们的意见,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不妨从孩子自己的事情开始,比如早上穿什么衣服、买哪件玩具等,让他参与讨论。慢慢地,家中其他事,大到买房、买车,小到周末去哪里玩等,都可以问问孩子的意见,尽可能达成共识,而不是认为“小孩子懂什么”。当然,要注意孩子的参与度,将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能一味顺从。

10.一分钟谈期待。人要有期待才能前进,父母也要引导孩子谈谈自己的期盼。首先,可在恰当的时机跟孩子谈谈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他遭遇同样的挫折;其次,可以引导孩子共同描绘理想;最后,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孩子。要注意的是,期待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

正确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现在身边的许多80-90后父母,很注重孩子的引导培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和性格习惯养成,都有着不一样的规划和要求。主张孩子全面发展,不再是压制孩子、读书考学,更多的是陪孩子一起行万里路,感受生活与生命中不一样的事物。那成功的亲子关系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快来和我一起看看把!

· 孩子不会在你面前刻意隐藏情绪 ·

经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熊孩子的“坏脾气”。但是每个人都有各种情绪的波动,只是不一定会在某个人面前表现出来。对成年人来说,越是在亲近的身边,越容易表现他们的情绪。孩子也一样,心理越是和父母贴近,就会父母面前表现出各种情绪,尤其是一些负面情绪——愤怒、紧张、悲伤、恐惧等等。

当孩子感觉与父母相处有绝对的安全感时,才会和父母撒娇。档孩子很少表现情绪,或者只表现某一类情绪,就表明了着亲子关系存在问题了。父母需要注意,是否有不许孩子表现出某种情绪或者表现某种情绪的时候就打岔。接纳孩子的每一种情绪,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帮他们说出来。

· 孩子遇到问题、受到伤害第一时间跟你说 ·

大多数父母觉得孩子遇到了事情会第一时间找家长寻求帮助,其实并不是。孩子会先设想父母对事情的反应,预测可能的后果,孩子所有判断都是基于过去和父母相处的经验。当孩子判断会获得帮助,并不是受到指责和说教时,遇到问题才会第一时间和父母沟通。如果孩子曾经在外面受到伤害,找父母求助,而父母没有把握好自己的态度,那孩子以后宁愿忍耐痛苦,也不会第一时间找父母求助。

· 孩子会自然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

孩子能自然的吐露自己的任何想法,说明你们这段亲子关系很亲密。但是,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厉,经常对孩子的想法、情绪反应过度,孩子就会慢慢的不愿和父母沟通。孩子能准确感受到父母的心理承受力,如果他们觉得父母不能承受,也是不会告诉父母的。

· 对孩子的答案不评判、不臆断·

有些父母会给孩子不客观的反馈,会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我曾听一个妈妈说孩子很不爱吃蔬菜。这本没什么,但是她很快得出一个结论:孩子性格急躁。虽然这两者唯一的关系可能是,妈妈既担心孩子不爱吃蔬菜,又担心孩子性格急躁。还有父母在倾诉孩子行为以后,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比如懒、贪吃,磨蹭等等。这些臆断和评判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像“想象”的那样。

· 孩子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

很多孩子被繁重的课业束缚着,很少有时间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孩子喜欢做的事可以帮孩子激发成就感。在兴趣发展的过程中,孩子会养成“持之以恒”的能力,孩子也会更少的去尝试危险行为。有些父母不允许孩子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领域。父母让孩子发展的“兴趣”,往往上是自己未满足的兴趣、爱好。父母不让孩子挖掘自己的天赋,逼迫他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孩子会害怕父母失望,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也会很大,导致孩子一直在压抑中学习。

· 孩子会配合你设置的恰当规则 ·

聪明的父母会引导孩子的行为,会与孩子沟通设置恰当的规则。不会因为孩子不高兴或不喜欢自己,就对孩子听之任之。完全没有规则的孩子,未来进入社会会遇到很多麻烦。恰当的规则包括:每天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比如:吃饭时间、睡觉时间、生活习惯、时间规划;晚回家要和父母沟通,使用礼貌用语,注意餐桌,过马路、乘车要注意什么等等。

· 会对孩子道歉并商量弥补方式·

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父母要先反省自己的行为方式,不一定全是孩子的错。如果父母出现情绪反应过度,对孩子发脾气,打孩子,就需要承认并且弥补自己的错误。可以和孩子沟通看看,孩子换位思考会怎么做?当时是什么情绪和想法,让你没有克制住冲动?

亲子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系,传统的思想认为父母对孩子就是应该高高在上,付出都理所当然,甚至只要自己觉得“为了孩子好”就不考虑孩子感受。想让孩子明白道理,首先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去讲沟通。打孩子,只会让孩子害怕“被打”,孩子最后会得出结论——我这么做会被爸妈打。但为什么?也许永远都不知道......

用正确的方式培育孩子成长


我来扬州比回自己家乡江阴的次数还多,扬州是人文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完美结合,而对扬州的喜爱是缘于这里流淌着中国文化的情怀。再次登临“扬州讲坛”心里十分忐忑,我是做教育的,研究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新东方也有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教育孩子这事情太重要了,所以我选了来讲正确培育孩子的教育方式。

父母读书的习惯很重要

扬州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很多咖啡馆,很多茶室,可以放一些扬州人文历史的书,当时推动第一批书,50万图书是我捐献的。

家长喜欢读书的习惯很重要。现在大家通过微信微博可以收集到很多信息,但是很多人止步于了解信息,稍微有点深度的信息都读不下去。父母喜欢读书对孩子很重要。但是,如果母亲不喜欢读书,光是父亲喜欢读书,基本没用。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母亲不管多忙,都是主要照顾孩子的,母亲影响孩子更多,母亲的言行情绪志向胸怀,都很重要。在新东方教师中,母亲喜欢读书的孩子成长也比较顺利。

一个人最好每年要读20本以上的书,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否,和是否读书有关。犹太人每年每人读书65本,日本人每年每人读书接近50本。在海边,老外在晒太阳时,80%的人会在一旁放本书。中国每年每人平均4.5到5本,这个数据是根据出版书数量统计的,但包括了各种教科书。

名牌学校的学生,有相当比例有心理问题。这些孩子很聪明,但是家长给他们灌输的理念很狭隘,从小就是一定要考进名牌大学。一旦进入名牌大学,人生目标没有了。孩子本身智商高,在中学拿第一很容易,但到好的大学就不容易拿了,这时就可能迷茫,或者情感受挫折,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培养孩子要离开父母展翅去飞

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有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培养孩子是让孩子离开我们。有一个北京男孩,单亲家庭,母亲对孩子过分依恋,有恋子情结,看到他身边有女孩就很妒忌。孩子原本可以进北大清华,但为了离开母亲而填了复旦。没想到才过一周,母亲就对儿子说,我已经在复旦旁边买了房。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为了自己心里觉得安全,但不明白,不放飞孩子,孩子会有多大的麻烦。

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中国在努力,教育方针具体是什么?德智体全面发展,德具体是什么?智和体又是指什么?这些都是需要具体定义的。有了定义,就有了方向感。

对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

对孩子来说,什么最重要?真诚高尚的人格,开朗豁达的个性,勤奋向上的态度,独立勇敢的精神,敢于吃苦的习惯,不怕失败的心理,善于交流的能力,宽容大度的处世,终身依赖的技能。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大学里所学的内容,在大学毕业时有的已经过时了,应该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论。我和马云很接近,他和我一样学英语,创业也相似,一边当老师一边自己创业。我也好,马云也好,都没有依赖于我们学到的技能,和具体业务本身是没有关系的。马云的成功,主要是前面的八条。真正成功的企业家,多是那样的人。

美国人研究,成功有七大要素:坚毅、自控、合群、热情、感恩、乐观、好奇。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坚毅。

意志力具体体现在对于自身的控制力上,研究表明,有自控能力的孩子未来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尽管我们在孩子身上发现天赋,但是把天赋变成才能,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意志力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

我为了锻炼孩子的身体,在家里买了健身器材。我发现他一个人锻炼,练五六下,肌肉微酸就放弃了。但我一看着他,他就能做20个,这就是他发挥了自身的意志力。所以家长和孩子配合,意志力就上升了。

有的孩子控制力天生很好。美国有个实验,把一群4岁的孩子集中在教室里,并把棉花糖放在桌上。老师说要出去办事,不会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老师回来后就会奖励第二个棉花糖。老师走了,通过玻璃窗观察,有的孩子很快就吃了糖,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吃也忍不住吃了起来,最后有1/5的孩子没吃。追踪到这些孩子40岁时,凡是当时没吃棉花糖的孩子,几乎都获得了成功。验证了当你遇到人生的诱惑,克服之后未来会有更好的收获。

一个完善的人要兼具智情商,情商和逆商

孩子要什么就有什么,肯定缺少控制力。任何要求背后要有条件,孩子要什么,家长要提出要求。我儿子11岁时,要买iPad,说同学都有。我说既然同学有,我也可以帮你买,但得先把20本书读完。儿子说,那我不要了。过了几天,说还想要iPad,我依然说条件不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我在美国时,邻居是犹太人,13岁的孩子要去非洲旅游,向家里要钱。父亲说这个世界到处是钱,你在家扫地,整理屋子,洗碗就会有报酬,孩子就在家里干活。但钱还不够,父亲说你可以去帮邻居家打理草坪,这就是他们的教育方式。

老师、家长对孩子说话是有心理暗示的。如果孩子考得不好,评价的方式不对,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笨。如果孩子认定自己笨,那就完了。有一段时间,我孩子的数学不好。我说数学差没事,我也数学差,但我灌输了错的意念,他会认为这是天生的。后来我改变请了老师,哪十道题是孩子不会的,教会后让他继续做,第二天再重做之前做的题目,两个礼拜之后,数学成绩提高了,他也觉得自己勤练是可以把数学学好的。

一个完善的人,要具备智商、情商、逆商。逆商就是面对困难、挫折、失败等的抗打击能力和自我鼓励能力,情商是被人信任,善于分享,乐于助人。我们有时候教孩子八面玲珑,教孩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不是真正的情商。真正的情商是在一群人中,给予别人信任感。

我不喜欢心灵鸡汤。我们应注重人的内心,人格、性格的建设,培养勇于面对挫折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做到心平气和地生活。

父母怎么样做才能培养孩子这些能力

真爱,不是溺爱;尊敬,不是害怕;规矩,不是打骂;鼓励,不是讽刺。

真爱不是无条件服从,孩子必须对父母尊敬。有的孩子长大后,会对父母产生冲突,那是父母让孩子失去了对父母的尊重。规矩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一辈子也用不尽,一个人学会善良,这是很了不起的事。

母亲从小教我,早上起来扫完地才能上学,所以家里就成为村庄里最干净的人家。没有原则的父母教育出没原则的孩子,并且会失去孩子对他们的尊重。孩子需要原则,这让他们的成长有了土壤,没原则的孩子会经常碰壁,使他们丧失安全感,从而失去进取心。而原则和规矩必须基于正确的价值观,否则会和大众形成对抗,就会被排斥。在原则和规矩后必须给孩子留下放飞的空间,如同训鸟,规矩不是把翅膀剪掉,而是飞行的方向。

梦想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动力,梦想和高分数、名牌大学没有关系。不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逼他们去学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东西,这是家长非常不明智的行为。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学他真的热爱的东西,孩子会为自己找到出路。

说话方式和亲子关系有重要的联系


对孩子表示肯定的语言

改变说话的方式,会让听者的心情大大改变。

“吃完饭刷牙很清爽啊。”

“早点准备好明天上学要用的东西,这样玩起来才畅快啊!”

“好好做自己的事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

“摆好脱下来的鞋子,心情不是更好吗?”

多多使用表示肯定的语言,听者的心情就会好很多。

这些肯定的语言,会让听者感到自己得到了肯定。

而且,肯定的语言能帮助别人产生积极的联想。

听者能够更加积极地修正自己的做法。

有时需要简单的命令型

有时候,也不能一味地使用肯定句式。

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有时候可以用用简单的命令式。

这与表示否定的句式、伤害人格的语言不同。简单的命令式也很有效。

“吃完饭去刷牙。”

“早点准备好明天上学用的东西。”

“好好做自己的事。”

“脱下的鞋子要摆好。”

家长的语言决定了亲子关系

像上面说的,家长的语言给予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仅仅是注意每天的语言,就能有效改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实施良好教育的必要条件。

同时,每天得到家长的肯定,孩子也会越来越自信。

这种自信,会让孩子更加积极乐观,在生活中具有更多的参与意识。

孩子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兴趣。

不但关系到学习,还能很好地领会家长的教导教育。

否则,孩子会自暴自弃,不管家长怎样教育,总是不能领会。

相信《亲子关系:教孩子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建立好“亲子关系”的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个家庭的故事—— 昨天晚上8点多表姐给我打了电话,还没说几句,电话那头她就开始哽咽了。 表姐跟我说,刚刚才跟女儿吵完架,琳琳过完暑假就要上初三了,可是她没有丝毫的紧张,每天早上睡到9点...
    2021-08-02 阅读全文
  • 让亲子关系更好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制止孩子的行为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说“这样不行”、“你不能这么做”。有时候孩子成功地记住了这个指令,不再有这种行为;有时候孩子好了伤疤忘了疼,没多久又开始重复这种行为;还有的时候孩子...
    2021-07-15 阅读全文
  • 亲子关系问题有效的沟通方法 “一旦孩子不听话,或者不按父母的想法来,父母往往就开始用情绪控制孩子,呵斥、哄骗、利诱、威逼,还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日前,在新蕊计划2017北京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巡回讲座上,儿童教育专家张娟建议家长...
    2021-07-19 阅读全文
  • 如何正确的处理亲子关系 处理亲子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要维护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心理健康,要求爸妈在处理亲子关系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爸妈要多为子女着想,努力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像。 爸妈要"善为子师",首先在夫妻关系上要和...
    2021-07-24 阅读全文
  • 怎么正确处理亲子关系 1.定时沟通或即时沟通 如果你很忙,但只要你是一个守信用的家长,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每周一至二次,每次沟通一至二小时。如果你有比较多的时间陪孩子,当然是即时沟通比较...
    2021-07-24 阅读全文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个家庭的故事—— 昨天晚上8点多表姐给我打了电话,还没说几句,电话那头她就开始哽咽了。 表姐跟我说,刚刚才跟女儿吵完架,琳琳过完暑假就要上初三了,可是她没有丝毫的紧张,每天早上睡到9点...

2021-08-02 阅读全文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制止孩子的行为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说“这样不行”、“你不能这么做”。有时候孩子成功地记住了这个指令,不再有这种行为;有时候孩子好了伤疤忘了疼,没多久又开始重复这种行为;还有的时候孩子...

2021-07-15 阅读全文

“一旦孩子不听话,或者不按父母的想法来,父母往往就开始用情绪控制孩子,呵斥、哄骗、利诱、威逼,还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日前,在新蕊计划2017北京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巡回讲座上,儿童教育专家张娟建议家长...

2021-07-19 阅读全文

处理亲子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要维护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心理健康,要求爸妈在处理亲子关系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爸妈要多为子女着想,努力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像。 爸妈要"善为子师",首先在夫妻关系上要和...

2021-07-24 阅读全文

1.定时沟通或即时沟通 如果你很忙,但只要你是一个守信用的家长,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每周一至二次,每次沟通一至二小时。如果你有比较多的时间陪孩子,当然是即时沟通比较...

2021-07-2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