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妈妈的形象对孩子也很重要
发布时间:2021-07-16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的游戏的重要性每个孩子,都希望看到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虽然孩子们在很多时候晦于表达,但在他们小小的心里,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审美方式打量、评价着母亲的仪容仪表。
我记得有次去接儿子放学,有个小男孩儿,虎头虎脑的,活泼可爱。其他的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牵着家长的手走向门外,当男孩儿的妈妈出现在班级门口的一刹那,男孩儿愣了一下,随即“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向门外推他的妈妈,嘴里嘟哝着:“你回去换,你答应我的,你回去换……”
原来,天气渐热,男孩儿看到许多妈妈们都穿起了漂亮裙子,他希望自己的妈妈也能穿一条漂亮的裙子来幼儿园接他,于是,在昨天放学的路上就和妈妈商量好:“明天穿一条最漂亮的裙子来接他”。但是男孩儿的妈妈忘了这事,依然穿了裤子……
男孩儿看到妈妈出现在班门口的一刹那,感觉期望落空,伤心地哭了,才推着搡着妈妈回家换衣服,再来接他……
原来,在每个孩子心目中,都有一个女神形象,那就是美丽的能让自己引以为骄傲的妈妈。
在孩子看来,妈妈的美丽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孩子对妈妈漂亮的诠释还有特殊条件,比如,要穿高跟鞋,穿裙子才算漂亮。无论是哪种美丽和漂亮,孩子们都乐于看到妈妈好好打扮自己。
事实上,我们周围更多的现象是:身形不那么紧致的妈妈,朴素地套着舒适的衣衫,追着或领着呆萌可爱的孩子们。多数妈妈们在岁月和婚姻的磨砺下,早已把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抛弃了。
妈妈是孩子审美启蒙的第一人,好好打扮的妈妈们,大多数都有些浪漫的小情怀,对生活和美有自己的追求,很在意生活环境卫生。
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生活中偶尔的小仪式感,刻进孩子骨子里的,是出身的高贵和美好感。这种美好和高贵,无关经济和金钱,是孩子永远的精神食粮。
年轻美丽的妈妈们,好好打扮自己,这是你培养孩子气质的一堂必须课。
从今天起,除了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要好好打扮自己!因为我们是妈妈!
如何关注
①复制“天津关工委或tj_ggw”,在“添加朋友”中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亲子关系对夫妻关系的重要性
经常看到一些心理学家、家庭心理医生、公号号主,宣扬一个理论——夫妻关系应该在亲子关系之上。
大意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只有夫妻关系良好,爱才能在家庭中流动,这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父母和孩子的最佳关系应该是等腰三角形,而如果等腰三角形成了斜三角形,家庭关系中的平衡就会被打破,给家庭成员带来伤害。
这一点我认同,但是我做不到。
在我们的家庭关系里,已经不是说把亲子关系放在夫妻关系之上了,如果没有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可能早就没有了。
有些东西说起来全是理,但与人的天性相悖。勤快时我会去搏斗一下,斗一斗发现人定输天,果断放弃。
我娃六岁了现在会认很多字,会用拼音给我写信(很简单但也挺有逻辑),英语讲得呱呱叫,我每天一看到她我就眉开眼笑,一股慈祥的暖流由内而外洗涤我灵魂,整个人温软喜悦得像一朵大棉花糖。看到老公有这效果吗?不可能的我给你讲,不嫌弃就不错了。
我娃送给我的礼物,哪怕是一张不知所云的画,我都欣喜若狂视若珍宝,我男人送我礼物我一向无动于衷,有时还内心咆哮,这特么是什么审美,我怎么嫁给了一个总是能买到最丑礼物的男人?到底是我瞎还是他瞎?
娃生病了我恨不得代她去疼,男人生病了我通常都是:“你别回来啊,你就在你妈那儿住啊,别传染给我娃了。”
我男人跟我吵架时他不止一次说,踏马的,要不是因为我娃,你以为我还会跟你过。
我的那一点点愧疚顿时烟消云散,生出一种英雄所想略同的盟友感。
有一次我说,我们这样不行啊,我们必须表现出恩爱,要不然孩子还以为天下的夫妻都像咱这样只会一天到晚抬杠呢。于是那天晚上我们说着话,我男人忽然亲了我一下。我娃惊呆了,生气地看着我说:“那是我爸爸!”
我俩笑到岔气。那一点点虚情假意的甜蜜远远敌不过孩子吃醋的可爱劲儿。于是我们那几天变得格外友好,我和我男人一提到这事就心花怒放,维持了好几天都没吵架。看到没,亲子的力量太无穷,强大到可以将两个看对方极不顺眼的人又搓到一团去,这力量反正我是斗不过的。
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的家庭有没有呢。我在前几年当记者的时候见过一对儿。男人再婚,带着和前妻的儿子,找了一个比他年轻的现任,又生了个儿子。一家四口很穷,男人在外面做工,女人在农村家里带继子和自己的儿子。有一天因为一点小事儿,女人忽然对继子大发雷霆,顺手操起旁边的剪刀扎继子的背,戳出好几个血窟窿。然后她还骑电瓶车送继子去上学……老师发现孩子背上有血,赶紧送去缝针,并报了警。女人被拘留15天。
我通过熟人进拘留所见了那女人。其实我当时特别生气但是我不能说“你怎么这么恶毒你不怕遭报应吗”这种话,这不是记者说的话。我问她当时的情况,她说家里穷心情压抑,孩子又不听话,她当时在气头上,巴拉巴拉,然后说她对继子挺好的,买衣服都是一个孩子一套,吃东西也绝对平均。
但是不管她怎么辩解,我还是觉得她完蛋了,她出来要被她老公打到半死吧。没想到她告诉我,她老公还给她送饺子!怕她在拘留所吃得不好!
我马上联系到他老公,他真的讲得出“哪有大人不打孩子的呢”这种话,他说等她拘留期满了他就去接她,还是要好好跟她过日子。出事后他前妻把儿子接走了,感觉他长吁了一口气。
我和另一个老记者坐车回城的路上我真的是被雷死了,噼里啪啦骂了一路。老记者说:“他有什么办法呢。”
说来很可悲,这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例夫妻感情高于亲子感情的家庭,而他们是被生活压榨得不得不如此。因为娶妻成本太高(性的成本对这个男人来说也高),因为还有一个孩子,必须把日子过下去。所以他的选择很明确:女人最重要。
官员、商人、学者、大咖,各行各业我都少许认识一点,也会聊私人话题,从来没有、是的从来没有听过一句“我爱我老婆超过爱我孩子。”放在平行的位置已经很难得了,更多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现在肯定是孩子更重要,可能孩子自立以后夫妻关系会回归到第一位吧。”
我觉得这才是理性而自然的回答。孩子年幼的时候,必须亲子关系第一位啊。所以现在去强调“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干嘛,就算知道是真理你能做到吗,又不是我想健身我就去撸铁、我想戒烟我就天天嚼口香糖这么简单。感情的事情强求不得,伪装吧,自己鸡皮疙瘩掉一地,退让吧,对方得寸进尺贼能嘚瑟,还不如俩人坦诚相见,大人爽快,孩子看着也觉得真实。
而且共同(注意是共同)把亲子关系放到第一位很棒的。都说婚姻是爱情转化为亲情,是怎么转化的呢,是过着过着就懒得过了但是忽然来了一个小天使,你每天跟伴侣说,哎呀今天娃学会了一个词儿,哎呀你看娃这张相片简直小明星,哟哟哟我的娃怎么这么能耐,伴侣在旁边配合着大呼小叫,感情同步得天衣无缝,这样才转化过来的呀。你没事儿到别人面前去显摆娃试试,两天就把别人烦死了。
共同把亲子关系放到第一位,就相当于你们把夫妻跟孩子关系的那个锐角等腰三角形,变成了钝角等腰三角形,家庭关系顿时稳如泰山。
在婚姻越发朝不保夕的今天,我觉得两口子能齐心协力爱自己的娃,已经可以打90分了。我要为我以前老觉得不完美的婚姻鼓一下掌。
妈妈的心是否“在场”很重要
妈妈的心是否“在场”很重要
按理说,母亲十月怀胎,哪有不爱自己的宝宝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妈妈(尤其是职业女性)的心态极其微妙复杂,宝贝在与妈妈的交往过程中也产生了极其微妙复杂的心理和行为,有的是良性的,有的则是非良性的。
“心不在焉”的妈妈
黄女士说,做了妈妈以后确实有幸福感,但她常常并不快乐,甚至很无奈。黄女士曾在一家公司就职,工作业绩出色,颇受上司的赏识,但生了孩子以后,她的很多业务由别人承担了,这让她的自尊心很受打击,于是黄女士递交了辞职书,在家里做起了全职妈妈,还请了一个小保姆当助手。
虽然家里经济宽裕,丈夫也通情达理,黄女士却常常感到紧张、恐慌和焦虑,这种情绪影响了她哺乳和养育时的行为状态。当儿子醒着的时候,她有时会与他亲切地目光交流、温柔地拥抱抚摸、甜甜地喃喃低语。但也有很多时候,她在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时会心不在焉,她总觉得自己应该有新的目标并开始为之做准备;还有更多的时候,为了不打乱自己的睡眠、吃饭和休闲的习惯,她会把儿子交给保姆。每当黄女士从阳台上看到一位母亲怡然自得地推着儿童车在外散步时,一丝内疚就会掠过心头:做妈妈是幸福人生的一件大事,可是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呢?
儿子丁丁两岁多的时候,一天,黄女士的妹妹带着儿子来做客,一岁多的小外甥在新环境中兴奋地摸这玩那,而丁丁却躲在墙角里不停地抽泣,声音不大、畏畏缩缩。黄女士先是好言相劝,可丁丁还是缩在那里哭,黄女士忍不住大声呵斥了起来,结果,丁丁的情况变得更糟糕。儿子见到外人这么没出息,黄女士觉得很没面子,进而对自己做妈妈的能力怀疑起来,她更担心这样下去,儿子的发展会不会出现障碍。
【心理诊断】
黄女士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了“母亲非真实性在场”状况,其不良影响的结果是儿子出现了“社会性退缩”行为。
“母亲非真实性在场”指的是妈妈对哺乳期宝宝无意识的、心不在焉的态度,表现为一种隐隐约约、难以捉摸的气恼。这种态度在哺乳期妈妈身上的表现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事业和家庭双肩挑的知识女性中更为普遍。
“母亲非真实性在场”是形成儿童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不愿做“心灵孤儿”的宝宝
“母亲非真实性在场”是哺乳期宝宝面临的最严重的困境,它使宝宝每天都处于紧张的抗争状态,并必须为自己的每一次胜利付出代价。
当妈妈常常心思游离时,宝宝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察言辨色”的能力,以侦察妈妈的冷漠,同时还要使尽浑身解数,来唤回妈妈的关注和爱护。于是,有的宝宝睡眠不好,夜里总是醒甚至吵闹;有的不能独处,总是粘着大人不放;有的出现攻击性行为,有的行为退缩胆怯……这些情况一般家长会认为是孩子淘气、闹人或者任性;如果反映给老中医,他可能会说上火、内虚等因素导致,接着抓中药;然而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些都是婴儿过度紧张,长期处于警觉状态的结果,无须服药,只要父母尤其是母亲改变抚养态度和养育方式即可。
亡羊补牢未为晚
人生头三年的养育很重要,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一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的认同。但是如果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也就夸大其词了,人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矫正以后,孩子的情况也很快就“雨过天晴”。
生了孩子后,黄女士处于一种心理上的“夹板”: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让她犹豫、彷徨,殚精竭虑的结果是使她常常“身在家里,心在家外”,造成“母亲非真实性在场”。在黄女士看来,儿子不善交往、畏缩不前,是不合逻辑的问题行为,可是在丁丁的心理世界里,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逻辑结果,选择“社会性退缩”可以吸引妈妈的关注,这是经过自己漫长的摸索、付出了心灵的痛苦才取得的胜利。婴儿虽小,但也是很有“气节”的,他宁肯自己受委屈、遭受成人的误解,也不愿意成为一个心灵上的孤儿!
与黄女士多次交谈以后,她读懂了自己也读懂了孩子,开始了“亡羊补牢未为晚”的拯救工作。
黄女士一改往常深居简出的清高的生活习惯,主动与小区里其他年轻妈妈打交道,让儿子与同龄小伙伴一起摸爬滚打。到了双休日或节假日,她就主动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不在乎家里乱成一团糟,而让儿子“疯”个够。以前逢年过节,黄女士不爱走亲访友,现在为了儿子她改变了自己,带着他东家串西家游。经过一段时间的紧急补救,丁丁不怕与人打交道了,成为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
后来再见到黄女士,她已在一家公司高薪就职。她很感慨自己跨过了一条“心坎儿”,当她抛却顾虑,全身心投入养育孩子以后,发现孩子进步了,自己也成熟了一大步,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加干练、果敢了。
人生第一年的故事虽然很短,但是力透纸背。拥有健康的早期生活经历是儿童走向美好人生的重要砝码,因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怀特说:“没有什么工作比抚育出生头三年的婴儿更重要。”
关于一个单亲妈妈的亲子关系
这是一个单亲妈妈和自己辛苦带大的女儿。女儿说从小到大妈妈对她经常歇斯底里。对她非打即骂,有一次还把刀架在了她脖子上。女儿说尽管如此,妈妈骂她的时候,什么恶言都骂,她从来没有对妈妈不敬过。妈妈打她的时候,她从来没有还过手,甚至连推妈妈一下都没有。她说妈妈太要强了,离婚后没有要爸爸一分钱。她要活成什么样子是既定了的,女儿不可以偏离一点。女儿偏离一点,妈妈就很愤怒。女儿说妈妈打她,婆婆也打她。她说婆婆打她的时候满眼都是心疼;而妈妈打她的时候,眼里只有愤怒。她很心疼婆婆,但她很恐惧妈妈,甚至有一点恨。现在女儿和男朋友在一起7年,妈妈拒绝见这个男朋友。女儿说她是成人,她三观很正,她会坚持自己的感情。她会用她的办法让妈妈接受,她和男友买第一套房子会给妈妈,让她安心。我只想说:很多女人很不幸,她们之所以不幸,是因为她们幸福时她们不自知。我还想说一句:孩子不会因为父母打她/他而恨父母,孩子会因为父母不心疼他们/她们而疏离父母。不要说父母都心疼自己的孩子,我不信,很多孩子也不信。这一点,很多父母也不自知。
亲子关系对宝宝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对宝宝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人格结构,在婴儿期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早已奠定基础, 再经其后的儿童期、青年期等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逐渐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亲子关系直接 影响子女的生理健康、态度行为、价值观念及未来成就。
亲子关系主要有三大影响
1、对语言发展之影响:语言的发展更多收益于母亲
2、对人格形成之影响:家庭失和协造成幼儿口吃、紧张、易怒,长大后有神经官能症和少年犯罪
3、对社会人际关系之影响:良好亲子关系中感受到被爱、被需要、被欣赏、被接受,奠 定了孩子与他人之间良好的适应基础,家庭冷淡、无爱的孩子长大后不易相信别人,不善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是一项难以驾驭的学科,但又确实是一门非常艺术的科学。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好管教是父母最头疼的问题。关系太亲密了,怕产生溺爱;关系疏远了,又担心孩子抱怨。
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做起,读懂宝宝的眼神,读懂宝宝的心思。家长和孩子的心是由一条管道连接的,如果亲子关系是正面的,证明这条心灵管道是畅通的,那沟通就不成问题。
你对孩子的认定很重要
你对孩子的认定很重要
孩子天生是向上和向善的,要努力将这种认定深入骨髓,当这样做了真的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孩子在我们眼里真的就在往好的方向一点点转变。
原文地址:你对孩子的认定很重要作者:彭顼昕
会写这篇文章,源自《简单父母经》读书会上听到的一位妈妈的很多问题。当时陈湘老师非常详尽的回答了这位妈妈的问题,但坐在那里的我想问这位妈妈的问题是:你如何看待你的孩子?
你如何看待你的孩子?这是教养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派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谈具体的做法。
在时下流行的育儿理论和方法体系中,《正面管教》源自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和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的思想。P.E.T.的创始人托马斯戈登,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弟子,P.E.T.实际上是罗杰斯的思想在亲子领域的一个应用指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不因人的成就高低,影响力大小而有不同,人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人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萨提亚的理论最核心的部分是自我价值感,“我是谁”的问题。而华德福则非常感性地把每个孩子看做一个非常崇高的精神生命。我想这些理论和方法体系之所以流行,跟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变化有关:我们正变得越来越尊重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生命的价值。越来越多的父母相信,孩子跟我们是完全平等的,孩子生来是向上和向善的,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得到无条件的爱和尊重。
这样的话说出来,几乎每个家长都认可,但具体到一件事上就不一定了。在我看来,家长在教养当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痛苦,尤其是遇到自己“不知道怎么就忍不住发火了”“实在忍不住对孩子凶”的时候,就是家长的“认定”出现了偏差。
这些“认定”包括:
1.我如何看待孩子的人性?
2.我如何看待我和孩子的关系?
这些认定会影响到:
1.我对孩子的行为和行为动机的看法和认识。
2.我在这些看法和认识的影响下,会产生的感受。
3.我在这样的感受的驱使下会对孩子做的举动。
举一个例子说明。很多母乳妈妈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孩子长牙期会咬妈妈的乳头。我记得在我的高中时代盛行的辩论赛中,有一个主题是“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的。认同人性本恶的一方把哺乳期的孩子咬妈妈乳头的这个现象归作是人性本恶的标志。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推断。
认定:
1.我的孩子是性恶的。他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不爱我甚至伤害我。
2.因为我的孩子的本性是“恶”的,所以作为父母,我的任务是剔除他人性中“恶”的部分,我是他的监督者。
认定的影响:
1.孩子咬我,是因为他不疼我,不顾我的感受。我是他的妈妈,含辛茹苦地给他哺乳,他还要这样伤害我。
2.为此,我感到愤怒、委屈。
3.在愤怒和委屈的趋势下,我可能停止哺乳,或者打孩子、骂孩子。
如果我们换一个认定。
1.我的孩子是性善的。我的孩子可能做出看似“恶”的行为,但他做这些行为的目的不是伤害我,而是为了发展他自己。
2.因为我的孩子的本性是“善”的,所以作为父母,我的任务是给予他陪伴、支持。我无须评判他。
认定的影响:
1.孩子咬我,是因为他开始长牙了。他有点难受,需要磨牙,同时他也会找机会练习如何使用自己的牙齿。
2.我的身体很疼,但我很开心。在我的辛苦哺乳下,孩子长大了。
3.我非常开心地跟孩子互动,同时平静地告诉孩子,咬得很用力的时候妈妈会疼。我会给孩子准备磨牙辅食,我在孩子咬到我的时候,尽量平静地让孩子的嘴暂时离开我的乳房。
对人性截然不同的认定,会让亲子沟通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没有人能用一个科学实验来证明“人性”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家长可以学遍所有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用来指导自己对孩子的教养,但逃不掉的终极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孩子?尤其当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首先考验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终极看法:我的孩子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善”的还是“恶”的,我的孩子是不是在积极地成长的?在考验价值的这些时刻,家长最终都要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来做决定。一个认定孩子是“恶意”和“不求上进”的父母,即使用尽了所有的沟通方法,也无法传递给孩子被接纳、被信任的感觉,无法让孩子因为自己的陪伴而感到幸福,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孩子也难以做出父母期待的举动。
心理专家李子勋曾经在《家庭成就孩子》当中,建议家长鼓励孩子做三个“假定”。
1.假定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2.假定人和人之间是友爱、互助的。
3.假定孩子自己是可爱的。
这三个假定指导了我过去三年的父母成长课堂授课和咨询,关于父母应该如何看待孩子,我现在认为,父母需要对孩子有如下认定。
1.认定孩子生来都是向上和向善的。
2.认定孩子即使做了不被认可的行为,孩子这么做也是为了自己的人格成长。
3.认定孩子即使跟父母有冲突和分歧,孩子依旧是爱父母的。
同样,这些认定无法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只是一种认定。但我见过的持有这样的认定的父母,都跟自己的孩子形成了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良好关系。这样的父母在教养中少有疑惑、矛盾和纠结,他们能从做父母这件事上真正得到乐趣和幸福的感觉。而且对父母来说,认定自己的孩子是“好”的,也认定了自己是“好”的,在你这样的认定里,父母的自我价值感也能够得到提升,这也会是一种成长。
荣誉感对孩子很重要
荣誉感是什么?解释起来非常繁琐,但是通俗地来说就是个人存在的价值高,同时别人能够接受你。日常生活中充斥着集体荣誉感、团队荣誉感、班级荣誉感,当然还有个人荣誉感。那么,孩子的荣誉感具体是什么呢?爸爸妈妈要如何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呢?
一、什么是孩子的荣誉感
孩子的荣誉感,是一种能促进孩子奋勇向前的动力。荣誉感可以提高孩子待人接物做事的积极性,促进孩子积极地做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意义。??
二、孩子缺乏荣誉感的坏处
1.孩子缺乏荣誉感,平时就只会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同时不会去主动帮助他人,为人相对也比较自私。
2.孩子缺乏荣誉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和渴望。??
3.孩子缺乏荣誉感,对自己的价值认识比较差,不知道自己能够创造出多大的价值,这一般都是因为自卑或者自信心不足所致。??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荣誉感
1.孩子的荣誉感不是一出生就有的,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出来的,这期间少不了爸爸妈妈的努力。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如果是值得表扬的,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夸奖,千万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
2.表扬孩子要讲究一个度,根据孩子的所作所为,适度地表扬和鼓励孩子,这样才是对孩子的肯定,从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就会更努力了。??
3.单凭家长的表扬还是不够的,孩子非常喜欢被称赞,他们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赞许。因此,老师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鼓励,一来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被认可了,二来还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与人交流。??
4.给孩子定下目标,让孩子知道该往哪里努力,又或者是孩子有目标的话,爸爸妈妈要善于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长处,让孩子知道该往哪里努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荣誉感。??
5.学会尊重孩子,但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也要给予适当的批评,严重的时候还可以给孩子一点小惩罚,不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所在,知道该如何改正错误。??
荣誉感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动力,所以爸爸妈妈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荣誉感,让孩子有前进的方向。
爸爸妈妈吵架,对孩子影响很大
如果夫妻感情不好,那么,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不开朗。可能有的人会质疑,婴儿这么小,怎么会知道爸爸妈妈之间的感情?大家一定要知道婴儿拥有敏锐的头脑,它能敏感地吸收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刺激。假如夫妻俩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试想一下孩子心理会怎么样。
虽然孩子不知道爸爸妈妈争吵具体是为了什么,但却能够体会到憎恨与厌恶的感情。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孩子肯定会变得阴沉不开朗。孩子脸上的五官虽然是遗传来的,但是婴儿的表情,却是可以真实反映双亲生活的镜子。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案例,有一位年轻母亲抱着婴儿到“人生服务所”,跟大家讨论自己离婚的事情,当时,大家都发现孩子和母亲的悲伤表情极为相像,令人感到非常诧异,孩子为什么也会这么悲伤呢。??
被强力培植了憎恨与厌恶感情的幼儿,随着年纪的增长会上幼儿园、又会上小学,渐渐长大后,你觉得孩子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应该不难想象。??
查一查问题少年的记录就可以知道,问题少年的幼儿期,基本上都是在不幸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孩子懂事后的心理动机或行动等的原点,都是来自于幼儿时代所接受到的无意识的经验。
母亲的“忧虑”会传染幼儿
说到幼儿教育,很多人往往误解为就是开发智力商数、汉字记忆量等可计量的能力。事实上,如果开发不可计量的,诸如判断力、价值观或感知力等能力,才是教育孩子的关键,这一点希望大家都能够记住。
特别是后者,根本不必摆出架构来谈“教育”。因为妈妈平时的行动与感情就是教育的缘故,所以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五音不全的母亲教出来的子女唱歌肯定也会跑调。同样的,如果妈妈平时不是很开心的话,那么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个性一定不开朗,冒失的母亲所养育的孩子,平时做事情肯定是毛手毛脚的。至于五音不全,其实只要妈妈意识到,平时不在孩子面前唱歌就可以了。??
但是,性格,感情、感觉等实际问题,很多时候妈妈自己都会忽视,就算自己发觉了,也不可能短时间就改过来,因此爸爸妈妈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才行。??
妈妈如果感冒了,孩子很快也会被传染。妈妈如果不想传染子女,那就要挂口罩,经常漱口等。但是,好像大部分的母亲都做不到防范自己的缺点感染子女,所以,希望爸爸妈妈尽力不要把自己的缺点遗传给子女。??
“愁虑”的母亲所带有的病原菌比疾病的传染性还要强大,会以强烈迅速的速度感染子女,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说是幼儿教育,事实上,不需要标新立异。恩爱的夫妻、融洽的家庭,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幼儿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