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近十年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1-07-05

幼儿园说课稿人际关系。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近十年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研究综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近十年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研究综述

在影响儿童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家庭因素显然是最重要的。它是儿童的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而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又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主要的家庭关系。儿童早期唯一的社会联系可能就是与父母的关系。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到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

一、亲子关系特点的研究

1.亲子关系不对称性的研究

从心理意义和社会资源两方面看来,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作用关系。子女需要得到父母的保护、抚养、交流,不仅婴幼儿时期是这样,即使到了童年、少年时期,父母仍然为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食物、住处、指导、劝告、关怀、慈爱以及纪律和控制;反过来,他们也向父母提供了顺从、合作、帮助和满足情感关系的机会。显然,亲子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但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又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孩子和父母都对对方抱有期望,然而这种期望并不对称:儿童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满足,而父母想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则常常需要孩子长期的努力,并且,从亲子关系的很多方面来看,孩子的需要超过了父母需要,父母对孩子大多是“只求付出,不求索取”。

一般地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从亲子关系中学到的是对权威的理解和对规则的服从,而从同伴关系中学到的是平等、民主的观念和公正、合作的原则。在亲子关系中,通常由父母掌握着权力和限制,儿童的合作就意味着对父母权威的顺从和尊重。父母指导和训练孩子,孩子遵从父母的教导,从而自然地形成了亲子关系中父母占有权威地位。从总体上来看,亲子关系中父母占主导地位,子女处于服从地位,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2.亲子关系相互作用的研究

长期以来,亲子之间的关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教育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新近的研究认为,儿童的气质特点决定,了他以后的攻击性和顺从性,父母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调整纪律训练方式的。换言之,父母倾向于使用对他们自己的孩子最为有效的任何抚养方式。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特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好与一般推测相反:不是父母的行为模式引起了儿童的某些行为,而是儿童的行为模式导致了特定的抚养方式,父母选择的管教方式更多地由孩子做了些什么决定,而不是由某种父母一贯使用的方式决定。另一项研究也认为,当母亲在影响孩子时,孩子也在影响着母亲,亲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双向因果沟通。

依恋研究发现,婴儿期影响依恋关系的因素与母亲和婴儿双方的特点有关。母亲的敏感性、合作性和接受性等特点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婴儿本身气质的特点也对依恋有重要影响,如规律性和反应阈等气质特点影响母婴依恋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父母并不是不管孩子的什么行为都使用某种一贯的管教方式,也说明儿童确实对父母抚养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儿童也是亲子关系的一个积极方面。

3.亲子关系作为一个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社会学对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儿童的抚养看作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过程。更进一步的观点是将家庭看作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特征和行为都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并影响着每一个成员的反应。现代发展心理学一直试图弄清父母的特征、态度、育儿活动与儿童的人格、认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尽管人们很容易认为,父母的行为决定或铸就了儿童的行为。但是关于儿童抚养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相关型研究,因而还不能确定这种因果关系。我们应当看到,儿童行为的塑造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难以预测的过程。儿童在自己的能力、气质、人格和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以独特的方式对他人的行为做出解释和反应,积极地进行着社会化过程。亲子关系存在于家庭之中,而家庭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之中。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将形成不同的作用系统,研究亲子关系必须考虑由此形成的不同系统。此外,还有人认为,亲子关系还具有不可替代性、持久性、强迫性和变化性等特点。

二、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的研究

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有着渊源关系。研究[5](P329)表明,儿童的攻击性、社交抑制和退缩以及社会责任感倾向等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

1.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

多数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相关,不安全依恋及其相关因素似乎是儿童反社会行为的前提条件。一项研究认为,在2~3岁时,儿童的攻击性常在家长使用权威方式反对他们的活动之后出现。通过对家庭环境状况的研究发现,父母婚姻冲突、争斗及随之而来的离婚等与儿童攻击性高度相关。家庭冲突会进一步伤害儿童的心灵,削弱甚至抵消了父母教育所起的作用,儿童在此情形下更容易遭到父母的拒斥,直接导致儿童苦恼、愤怒,并通过模仿增加对他人的攻击性,因而逐步发展的不良亲子关系就成为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增加的一个习得性条件。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母亲与儿童之间的和睦关系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显著的负效用;同时儿童的攻击和破坏行为反过来影响亲子关系的和睦。攻击性和有反社会行为的儿童为自己制造了一个恶性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外界的敌对态度和破坏行为。在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和睦、融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但有关对照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与儿童亲社会性之间有显著的相互作用。这可能是因为亲社会行为不像攻击性、破坏性行为那样,会对别人带来伤害性后果,因而也就不那么引人瞩目,也不会引起父母的强烈情绪反应。

在利他行为研究中发现,那些不会怜悯他人的婴幼儿的母亲大都采取限制、惩罚或不做解释地使婴幼儿离开他人苦恼情境的方式;而会怜悯他人的婴幼儿的母亲则易对伤害事件进行有感情的解释,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烦恼的关系。在后一种情境中母亲实际上等于给孩子进行了移情训练,只有使儿童的注意集中于他人的苦恼,怜悯他人的行为基础才能确立。关于家庭中的相互影响决定儿童行为抑制的研究有一些争议。

一种意见是,儿童行为抑制是一个稳定的气质决定的倾向,从而限制了儿童的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关系;另一种意见是,儿童的行为抑制是不敏感――不安全的交互作用和关系的产物。回避的、安全的和反抗的母子依恋各自反映了儿童不同水平的抑制,对一些儿童来说,行为抑制似乎是处理来自于不熟悉环境威胁的一种手段。进一步的研究[6](P67)发现,学前儿童的行为抑制开始产生了性别差异,女孩的行为抑制一般多于男孩。因为女孩的害羞在社会关系中很少体验到消极后果,父母因而对改变女孩的害羞较少做出努力。

2.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责任感、人际选择的研究

社会责任感包括“做好事”和“不做坏事”以及改正错误并弥补其消极后果等。同情心、利他主义、内疚感和抵制诱惑是社会责任感的相关因素。亲子关系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它开始于儿童2岁时对母亲要求的服从,而当儿童遵照母亲的安排并实际行动之时,这似乎是社会责任感内化的一个早期标志。这种内化依赖于循循善诱的说服、亲子关系的温暖和敏感性。可以肯定地认为,安全依恋比不安全依恋的儿童更有同情心。亲子关系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惧怕型儿童中,轻微的控制会导致最佳的唤起,使儿童产生责任感;而对于不惧怕型儿童,移情的母子关系提供了责任感内化的必要动力。有关依恋的研究认为,儿童的行为问题也与婴儿期的不安全依恋有着密切关系;同样,依恋关系又是学龄儿童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的重要预测指标。

对于青少年和成人的依恋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依恋关系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信念和个人关系取向,青少年在选择同伴和恋爱对象时,受到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家庭关系中,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更可能维持着与父母相同的群体信念系统,并对家庭有着同样的情感关系。目前亲子关系及其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正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正朝着对亲子关系的机制,不同年龄亲子关系的特点等方面深入下去。但研究中的整体性系统性还稍显不足,国外研究的介绍较多,中国本土化的研究开展得较少。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夫妻与亲子关系哪个重要?


你的最爱是丈夫还是孩子?

亲子重要还是夫妻重要?

圣经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 二人成为一体。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而他,则势必会找一个伴侣,也会有自己的孩子。

等他的孩子长大后,他也会向父母学习,把他的孩子推向更宽广的世界。

爱,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传递,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传递到我们的新生家庭。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不过,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

1.糟糕的婆媳关系;

2.严重的恋子情结。

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在新家庭中,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一般可以推断,在婆婆以前的那个"新家庭"中,也曾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而那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让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亲密的人,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人。

于是,当儿子要分离,去找一个爱人,并建立一个自己的新家庭时,作为婆婆,她会是多么难过。她会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儿子与媳妇建立最密切的关系。

而儿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对于母亲而言,他比爸爸还要重要。以前,他为此而自得,现在,他要"回报"母亲。于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亲而与妻子建立最亲密的关系。

这是很多婆媳关系难以相处的心理秘密。

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儿子,那么儿子的分离,就不是那么难受。相反,她会欣喜地看到,儿子找到了他最爱的人,他可以拥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这时,这个婆婆会祝福媳妇,祝福媳妇和儿子即将走上她和丈夫曾经走过的幸福之路。

温馨提醒:

不健康的家庭关系模式

模式1.烦丈夫,爱儿子

模式2."没"丈夫,爱儿子

模式3.太愚孝,轻妻子

——势必要分离的,不是最爱

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但是,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

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并且,为了父母的健康,我们不要太恋父母的某一方,认为自己与他(她)的关系胜于他们的关系。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配偶。因为,最爱的我们都必然是最难割舍。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最多的资源留给配偶。相反,当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时,我们必须要把更多的资源给他们。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如果是儿子,就要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儿,就要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亲,就要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

孩子与汉字的“亲子关系”


每个人都知道亲子很,它关系到子女一生的身心健康。但有可能没有人会意识到,孩子与汉字之间,也需要“亲子关系”。孩子是否觉得汉字亲切,是否热爱汉字,它关系到的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及人生成就。

一个孩子长大后是否热爱文字,是否爱看书,同样取决于他童年时是否与汉字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小被逼识字,被逼写字,甚至心中憎恨汉字的孩子,长大后会爱书爱文字!

可是我们的孩子与汉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正是在忍受着这样的“酷刑”。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只知把孩子根本无法理解的汉字粗暴地摆在孩子面前,强行让孩子记忆、书写。

也许孩子是认识了几个字,是会背几句经文,家长也很高兴,我的孩子终于会识字了,殊不知,这样一来却断送了孩子对文字的兴趣和热爱,也许孩子一生都讨厌读书写字。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他这一生又能有怎样的前途和人生呢?

所以说,孩子对汉字的最初感情,也就是孩子与汉字之间是否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决定着孩子这一生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但是有人在做这样的工作吗?有人在教育孩子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字吗?现在几乎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都在教育孩子,你要不惜一切代价学好英语。

为了让孩子对英语感兴趣,不惜变出各种花样吸引孩子。但偏偏是对比英语不知伟大多少倍的汉字,中国人自己却采取了粗暴的方式让孩子去学习,从一开始就阻断了孩子与汉字之间的“亲子关系”!

中国为什么所有影响世界的了不起的成就和了不起的人物都诞生在古代?为什么现在所有象征着思想和智慧的伟大奖项都与我们无关?我们看看古人对待文字的态度就可知一二:

在古代,凡是写了字的纸,是不能用来擦拭污渍的,废掉不用的纸,只要上面有字,就不能随便撕掉扔掉,更不能被脏物玷污,只能在一个叫字库的地方集中焚烧。而现在,却是整个民族都对汉字没感情!

而整个民族都对汉字没感情又是如何造成的呢?正是因为这个民族的孩子从小就对汉字没感情!没有任何人做着在孩子与汉字之间建立亲子关系的事情!

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人不能将研究如何吸引孩子对英语感兴趣的精力,放在研究如何让孩子喜爱上汉字呢?一个喜爱汉字的孩子,一个从小与汉字建立了亲子关系的孩子,才应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啊!

亲子关系的十大秘诀


(一)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

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作出相应的改变。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所以,没有“教”,只有“学”。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了才是重要。

?●一个人不能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明白他的一套,从他的角度看,最有机会使他接受你的意思。

?●好的动机只是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意愿地发生的权利。你认为那是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你的意旨去做,往往适得其反。

(二)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

?●每个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孩子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有的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拥有。

?●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与你一样的性格。

?●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的产品。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不一定对他也正确。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保证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三)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讯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会有最大的效果。

?●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告诉你说了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改变说话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会作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言语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训导效果不大。

?●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么而说,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不明白,修正了才开口。

(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每一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

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也就是说是有意义的,但他不懂得也不能说出来。

?●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多程式,去确保在每一种情况中选择给他最多最好的做法,虽然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

?●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接受背后的动机。孩子行为的本质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地企图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的动机。

?●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所选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情绪给孩子力量或方向,动机维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每一个人都选择能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孩子不懂得解释,其实他亦一样。

?●人拒绝改变是因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须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会接受,因而改变。

?●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个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这个人自然采用那个方法。孩子,同每一个人一样,不断地在这点上努力。

?●提供更好的方法是帮助,即是给对方更多的选择:指定必须用某个方法,却是企图操纵对方。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

(七)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得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是坚持方法。

?●没有办法,只能说已知的办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对孩子的方法也可以有不同。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到的方法。教导孩子是数年以至数十年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里,总可以有新的方法想出来,就是怕你停步不肯去想。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相信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只会使你停在无力无助的境况;相信有办法可以使事情有转变的可能,才会愿意开始真的去想想。

?●无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至少三个选择的权利。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的情况便是陷入困境;有第三个选择想出来,便会有第四个、第五个及更好的选择出现。

(八)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对他的将来有所影响。

?●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从而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事情。

?●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做法,是想去找出其中最好的一个。

?●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

?●孩子的生活中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得更多。

(九)“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家长对孩子的爱超越一切事物,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会失去的东西。

因此,家长不应随便地用它作出要挟或作为交换的筹码。

?●这份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信心及活力的泉源。因此,孩子必须对这份爱没有任何的怀疑。

?●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因为这份爱,正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

?●这份爱若因为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话,孩子渐渐会变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这份亲子关系。因此,不要什么事都把它抖出来做条件。

?●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这份爱作为筹码,孩子他日也会把对家长的爱作为筹码。今天的社会中,很多亲子关系完全破碎,便是这个原因。

(十)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便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

?●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孩子学不到,会依赖和缺乏自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

?●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

?●鼓励和引导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得有能力和可以照顾自己。

?●孩子的自发性、积极态度、自律,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事”中培养出来。

亲子关系需要信任


1、相信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昨天,我和好友各自带着孩子在广场玩。期间,又来了一位妈妈,手里牵着3岁的娃。那孩子见到两个大孩子很是兴奋,极力想融入他们。

不过大孩子对小孩子意兴阑珊。一个说:我们要不要和小不点玩?另一个说:小不点什么也不懂,还是不要了吧?

对话被年轻妈妈听到了。她气急败坏地冲到俩人面前,怒斥。熊孩子吓得连连后退。

被怒火点燃的妈妈,像一枚小钢炮,对准两个小哥哥连发。指责他们用小不点三个字给自家孩子造成了多严重的创伤。“肇事者”吓得不知所措,泪眼汪汪。被母亲护在身后的孩子也受到惊扰,放声大哭。三个妈妈劝的劝,哄的哄,局面顿成一锅粥。

目睹此景,不免为年轻妈妈担忧。孩子的世界原本纯净透明,不掺杂质。“小不点”只是大孩子向小孩子发出的善意的社交符号,并无贬低、羞辱之意,但被焦虑过度的母亲误读,采取了激烈的应对方式。

表面上护子心切,实际上是母亲内心既不相信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善意地对待自家孩子,也不相信自家孩子有能力进行同伴间的交往。这种不信任持续存在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怯懦,无法发展良好的社交技能。

我想起近期刚刚上映的电影《重返狼群》。一部讲述人类帮助一只脱离群体的小狼格林如何一步步返回狼群的纪录片。

故事中,收养小狼的李微漪与小狼的关系何尝不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

为了帮助小狼重返狼群,她首先让格林与藏獒生活在一起,这段经历对小狼成功重返狼群至关重要。因为久离狼群的格林需要学习如何与野兽共处,如何在危难时刻,展开自救。

李微漪当然明白让养尊处优的格林身陷藏獒窝是一步险棋,但她像母亲相信孩子那样相信格林有能力在獒群里生存下去。

小狼格林果然使出了惊人的智慧。它趁藏獒不注意的时候,选了一个绝佳的位置,偷偷刨土挖坑,直到可以藏进自己的身体。洞口狭小,挤不进獒头。每当藏獒来犯,格林麻利地躲进洞穴,静观其变。

格林的生存能力深深打动我,试想如果不是李微漪懂得放手、给与信任,那么每天只能围绕主人膝头转圈的格林要到哪里学习独立生存、面对险恶的本领,最后也不可能重返狼群,成为真正的自己。

养育孩子不正如此么?我们相信孩子什么,才会激发他什么,最终才能成就他什么。

2、幼年是培育信任的关键期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过八个成长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危机需要面对。平稳度过每一个心理危机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

孩子面临的第一个心理冲突便是信任危机。婴幼儿是人一生中最为孤弱的时期,他们完全依赖成人满足需要。如果父母能以慈爱温柔的方式满足其身心需求,孩子便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足够好的母亲。意思是说在婴幼儿时期,为了培育孩子对世界的信任感,母亲付出何种程度心甘情愿的爱与关注都不为过。

幼年是孩子形成信任感的关键期。而父母的言行对塑造信任感又起到关键作用。

我有两个同事,同处于事业发展期,年幼的孩子常常面对妈妈外出培训的状况。

其中一位妈妈每次外出前都显得非常焦虑,担心家里人照顾不好孩子,担心孩子过度思念母亲,她选择连夜收拾行囊,天不亮就溜出家门,从来不正大光明地和孩子道别。

结果,每次孩子都需要很长时间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她不在时,孩子哭闹不止,不易安抚,她回来后,黏住母亲,深怕又不辞而别。

另一位妈妈则不同。她每次接到出差任务都高高兴兴的,提前两三天开始和似懂非懂的孩子聊天:

过两天,妈妈要出个远门,不过别担心,妈妈不在,还有爸爸和奶奶,他们一样很爱你。每天呢,妈妈可以和你视频。过了三天,妈妈就回来了。回来时,给你带礼物。

每次听妈妈这样说,孩子都很高兴,分别的时候,孩子也很淡定,目送妈妈出门,迎接妈妈回家,从不躲躲闪闪,并没有明显的情绪不适。

孩子接受现实的能力远比成人想象中的强大。反而是父母们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的举止和态度干扰了他们处置不良情绪的能力,也破坏了内在的信任感。

3、父母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道德经》里面说:信不足矣,有不信焉。孩子不信任父母,通常和父母不遵守承诺有关。

今年儿童节,浙江某幼儿园规定,父母可以下午接走孩子过节。某个班有二十几个孩子的父母信誓旦旦地答应接孩子。最后实现承诺的却只有三位父母。剩下二十几个没有被父母接走的孩子翘首期盼。盼着盼着,哭声一片。

原来这么多父母并不重视对孩子的承诺。他们也没有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话会被孩子们认认真真地记在心里。

父母的集体食言爽约,显然给孩子做了非常不良的示范,这等于告诉孩子:你不用相信别人,因为他们说的话不可信。

《韩非子》里记载了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妻去集市,儿子哭着要跟去。曾妻说:你在家等着,我等下杀猪给你吃。”曾妻回家时,听到丈夫正在杀猪。连忙说:“我不过就是开个玩笑而已。”曾子正色道:父母教导孩子听从长辈教导。现在你骗孩子,就等于教他欺骗别人。

曾子的故事发生在几千年前,但仍有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信任感要从父母自身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开始。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任何良好的合作关系都源于相互信任。

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也说:父母需要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平等而信赖。

十个增强亲子关系的方式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家长们常常为教育子女问题发愁。其实,只要每天拿出10个“1分钟”,就能获得难以想象的育儿效果。

1.一分钟肢体接触。心理学研究表明,肢体接触能增进亲子感情,让孩子心理发育更稳定。下班回家,不妨抽出1分钟拉拉孩子的手,摸摸孩子的头、肩膀,传递亲情、爱和力量。

2.一分钟示爱。受传统文化影响,父母不愿表达爱。家长应该通过语言让孩子了解:你是父母最爱的人。可以在睡前、晚饭后等时间段,抽出一分钟抱着孩子,告诉他这些话。

3.一分钟倾听。中国家长喜欢向孩子单方面灌输命令、思维等。其实,倾听孩子的声音,最能增进信任与情感。在倾听孩子说话时,一定要集中精力、态度和蔼,不要表露出没兴趣,更不可随意打断。

4.一分钟游戏。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有句话说得好:笨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孩子在游戏中增智。游戏还能增进亲子情感。家长带孩子做游戏,要健康积极、有趣味,如猜谜等。

5.一分钟矫正。孩子都会犯错,但家长有时因为累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花一分钟明确指出他们的错,并告知什么是正确的,非常重要。矫正错误要注意场合,当着外人的面最好别太过严厉,严肃指出就好。

6.一分钟惩戒。出现逃学、欺负小朋友等严重过失,家长首先要表明态度,随后明确指出错误,责令其改正,并适度惩罚。惩罚不是动手打孩子,可以剥夺他的一些非生理需要,比如一周不准看动画片、取消邀请小伙伴来家聚会的计划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已经开始自责,家长可以适度调整态度。

7.一分钟激励。孩子犯了错,一定要矫正,但同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激励他前进,引导他反思,以情动人。家长要有耐心,要毫不吝惜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斗志、自信心。

8.一分钟赞美。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父母要善于发现,并不吝惜及时赞美。比如孩子捡起面前的一张纸,就可以摸摸他的头,给予表扬。但语调要平和,不要显得很夸张,以免让孩子骄傲。

9.一分钟参与。随着孩子慢慢成长,有了主见,父母就该有意识地尊重他们的意见,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不妨从孩子自己的事情开始,比如早上穿什么衣服、买哪件玩具等,让他参与讨论。慢慢地,家中其他事,大到买房、买车,小到周末去哪里玩等,都可以问问孩子的意见,尽可能达成共识,而不是认为“小孩子懂什么”。当然,要注意孩子的参与度,将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能一味顺从。

10.一分钟谈期待。人要有期待才能前进,父母也要引导孩子谈谈自己的期盼。首先,可在恰当的时机跟孩子谈谈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他遭遇同样的挫折;其次,可以引导孩子共同描绘理想;最后,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孩子。要注意的是,期待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

亲子关系理论分享


多数做父亲的苦笑一下,当然也有甜蜜的感觉。父亲这个角色不好当,家庭的责任要担当,但是小孩的教育也要负责,从此孩子一出生就面临着如何和这个小冤家相处的难题,相处就是相互发生作用,这个作用很可能就是副作用!下面我给你分享一个我们做行动学习催化师经常用的一个理论,也是经常用到管理和亲子关系中课中的理论。这个理论叫“TA理论”,全称是“相互作用分析论”

相互作用分析(TA)由伯恩(E.Berne,1964)提出。开始主要用于分析心理异常者的人格结构,启发其自我发现并加强人格积极方面,指导其建立和形成适应现实的信心和能力。后被用于管理实践。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训练员工和领导人,改变其行为方式的有效的组织发展技术。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人格包含三种从生活中习得的自我,即专断的“父辈自我”、无理性的“儿童自我”和理智的“成人自我”。三种自我总是通过人的外部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

“父辈自我”的心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特征,权势作风突出,喜欢统治、支配、训斥他人。行为表现独断专横、滥用权威、凭主观印象办事。

“儿童自我”的心态以儿童样冲动、幼稚为特征。表现为服从和任性交替或跟着感觉走。行为表现无主见、遇事依赖、退缩、感情用事、情绪不稳定、易激怒。

“成人自我”的心态以理智和平等待人为特征。能客观、冷静、按现实原则作决定。行为表现有理性、待人处事平和、慎思明辨、尊重他人。

伯恩认为,三种自我构成人格,潜藏在人的下意识中,在一定的人际交往情境中会自然地表现出来或相互之间发生转换。“父辈自我”和“儿童自我”由于不是从理性出发,常常导致消极的人际关系或交往困难。“成人自我”以理性方式行事,能导致稳定的人际关系和建设性的交往。因此,理想的人际相互作用是“成人”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即人与人之间应当以“成人”的方式刺激他人,并以“成人”的方式对他人的刺激作出反应。

由于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经验基础不同,人格构成中占优势和自我也不相同。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成人自我”占优势的人格水准。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行为方式,伯恩称此为人际相互作用的格局。所谓相互作用分析就是要分析这种格局。

格局可分为互补(平行)式的和冲突(交叉)式的两大类。任一格局均包含甲以某种自我方式对待乙,并期望乙以某种自我方式回应自己和乙以某种自我对甲实际作出的回应两个方面。当两者相符合时,是互补式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人际沟通。当两者不相一致时,是冲突式的相互作用,妨碍人际沟通和交往,常见的格局有八种。现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①甲:我何时能得到你的报告?

乙:明天三点整。

②甲:你必须为我明天做完这件事情。

乙:是!是!我一定

③甲:妈的!班长真讨厌。

乙:老子也烦死他。

④甲:我在车间甭想出头了,咋办?

乙:别怕,我给你撑腰。

⑤甲:我急需你的合作、帮帮忙吧!

乙:你都没法,我还有办法吗?

⑥甲:你这活干得太不认真,马上给我改过来!

乙:我讨厌指手划脚,你算老几?

⑦甲:你的工资最好能合理安排使用。

乙:谁要你管闲事!管好你自己吧!

⑧甲:你太不象话,我要开除你。

乙:请你指出来,我哪点不象话。

显然,互补式的相互作用可以使人际沟通进行下去,而冲突式的相互作用妨碍人际沟通。但互补式的相互作用并不都能建立理想的、平等的、积极的人际关系。例如③、④格局的情况。同时,冲突式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积极的相互作用。例如第⑧种格局,在乙的“成人”态度回应下,甲很难不用建设性的“成人”态度作出相应的回应,这样沟通又能进行下去。

相互作用分析用于组织发展,就是要在工作组织中提倡发展“成人”与“成人”的相互作用人际格局,避免消极的互补格局和冲突格局,使冲突格局向积极的沟通格局转化。其具体作法是首先组织群体成员通过影视手段或听讲座学习相互作用分析原理、格局的种类、区别和导致的结果。然后训练成员学习、分折认识自己的人格自我、习惯化的“自我”行为方式和与人交往的格局。必要时也可辅之以格局测验法以确定员工倾向。最后,应用于人际交往实际,在交往中发挥自己人格自我的积极方面、避免消极方面,努力把情感、思想、举止行为控制在适当范围内,自觉地用“成人自我”待人处事,提高自己适应人际交往环境的能力。当组织成员都按“成人自我”与人相处时,整个组织也随之得到发展。

目前,世界上采用相互作用分析技术训练员工和领导人的企业组织日益增多,大多数反映效果良好。例如,美国航空公司八千名接触顾客的职工接受这种训练后,86%的人对工作更积极而有信心,更能用“成人”心态处理业务工作。典型的案例如:一位女售票员正在接待前面的几位男顾客,位于后面的某女顾客出言不逊道:“见了男人就没完没了!”女售票员答道:“很抱歉,让您久等了,你需要什么?”女顾客内疚地:“我??我买一张圣路易斯的机票。”女顾客的“儿童”心态与“父母”表现遭到女售票员“成人”姿态的回应,格局发生扭转,使沟通进行下去。

如何拯救亲子关系?


都说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这句10多年来机会烂大街的教育名言,大家还相信么,是的,他依然经得起岁月的考验,都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做什么事更重要,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一举一动的回应,塑造了我们的孩子。甚至影响了孩子一生。处在所有亲密关系中的状态。我举一个年龄偏小的孩子的例子,比如说:你正在忙,孩子找你过来陪玩,你会如何回应他呢,有两种结果,一是答应,二是拒绝。还有两种态度,或者消极,或者积极。当然了,积极答应挺好,拒绝也没问题。什么叫积极答应啊,就是好啊,妈妈陪你玩啊,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回应孩子,而且状态是积极的,感兴趣的。什么较积极的拒绝,哦孩子,妈妈现在正在忙,还没有办法陪你,你等我20分钟,我就来陪你一起玩,这个就是积极的拒绝。什么是消极的答应呢,就是,行吧,陪你玩把,然后心不在焉的。消极的拒绝不仅拒绝孩子,而且还带烦躁,说你怎么这么烦人呢,没看到我正在忙么,你一边玩去

你看每一次打交道就会被映照一次,每一次回应都会映照一点点。什么叫映照啊,就是从别人对他的反馈里面,一点点的建立对自己的认知。

如果一个孩子跟他人打交道,得到的大部分回应都是消极的。不论是消极的拒绝,孩子消极的答应,孩子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我是不是个好孩子,完全来自大人是不是真的喜欢我。有很多时候孩子不自信,大人就硬要去掰,去劝他,去夸他。其实我们千万别再这使劲,回过头来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是缺了什么样的心理营养,我们再给孩子回应的时候有什么不当的地方需要调整,去给孩子弥补而不是在他不自信的现象上去给他使劲调整和劝告。

很多人无法理解,老师啊我对我家孩子特别特别好啊,我什么都为他做,事无巨细的照顾妥妥当当的,我也从来没有虐待过孩子。怎么就亲子关系不好了呢,怎么我说的话孩子就不肯听,要跟我对着干呢。要知道啊,0-6岁期间受损的亲子关系,可能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的不及时,不稳定。当孩子探索世界时,不被理解,遭受阻挠。而之后的青少年期,受损的关系,更多的来自不尊重,不理解造成的无效沟通。

我们知道父母非常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正因为对孩子的爱是那么的深切,这种爱会让人无时无刻的为他着想,这种不知截止的爱一定会过度干预,有多少父母能做到有节制的爱呢?你不能阻止他经历,却又想让他成熟,这就像耍流氓一样。

大多数时候我们怕孩子收到各种各样的伤害,而不去给他认识世界的机会,这种违背规律的行为,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和主要养育者们的一种典型的行为,过度干预啊,限制发展啊,产生冲突,互不理解,恶性循环,但谁都没有错,一个是对孩子的满腔爱意,一个是对世界的热切好奇,所以我们只能一再跟家长说,你要调试啊调整你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会变着花样跟为成年说,你要体谅父母它们的苦心,其实这俩件事情都比较难。

一个是让几十年来习惯的人调整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一个是让没有成长的孩子去体谅他人,理解他人,但是爱是什么啊?爱是能通过对方的行为看到自己,把自己调试到对方的频道上,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去表达,很难是不是?调到孩子的频道就不容易了,而且还要有截止的去爱他,是跌倒了不扶他,天冷了不管他,他该自己做决定时,给他自由不干涉他,让他选择,让他承担后果,是哪怕看着他早恋,也只是借个肩膀给他哭泣,相信它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仅仅包含在衣食住行,吃穿用度上,收拾房间这种层面的爱太浅了,更高层面的爱是带着克制去爱自己的子女,支持他成长,并且用力的完善父母自身。

言传身教这个词,其实 顺序是反的,最容易接受的应该是,凡事身教,偶尔言传,绝不多嘴,为什么父母很少能被孩子真正的尊重,和认同呢,因为真相很残忍啊,孩子们就像是摄像机,只要他睁开眼睛的每一秒钟,他都在观察你,他在生活上每一个细节中审视你,比如从婆媳关系,从对邻居的态度,从对物业和保安的姿态,从对领导和下属的评论上,当然也包括你喝醉后的反映,成功或失败后的状态,综合这样的你,孩子能够身教言传,屹立不倒的有几个呢?说实话这并不容易做到。

所以我们会说,尽全力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做一个具备智慧和善意的成年人,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曾经看过一个帖子,上面说,其实孩子的差距是从家庭里面拉开的,学校只不过是家长的助手而已,真正的功底在家庭里面,我不知道大家认同这句话吗?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很多人觉得无能为力,那就是我们自己曾经遭遇过粗暴的对待,或者情感忽略而长大,带着来自原生家庭的伤痛,没有办法给到孩子温柔而坚定的爱,曾经在知乎上看到2个这样的问题,一个是不爱父母正常么?一个是父母做过什么让你心寒的事情?还有豆瓣上面有一个非常非常著名的专栏叫父母皆祸害,我步知道多少人去看过,大多数是我们这一代人留言写下的伤痛,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匿名的,说实话,看了让人非常心疼。

看到其中一些人已经成功的建立的自己的家庭,有了可爱的孩子,内心充满着涌动的温柔和爱,这些曾经经历了最粗暴对待的孩子,已经长成了具有保护自己和保护爱人的有能力的成年人,说到这,不得不提教育界的一个理论,这世上有两种人,它具备像小太阳一样照亮和温暖别人的力量,一种是本身生于阳光下,在爱和善意中成长,所以他对这个世界也充满了爱的回馈。另一种就是经历的自己的黑暗时光,痛过之后,更加彻底的反省了自身,和这个世界的步合理之处,严格的要求自己,再不带给别人这样的伤害,相比较而言,第一种人我很喜欢,也是把酒言欢的朋友,但是第二种人,我一定会先干为敬,因为这样的人用爱回馈了伤害,从痛里面开出花来.

什么是共情?

接下来样讲亲子沟通里特别重要的工具,叫做共情。共情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工具说他是工具也好,是生活态度也好,但是怎么样去使用它,是要讲方法的。什么叫共情,可能也有一些家长没听过,就是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回应和陪伴对方的方式,也许你在很多地方提到过,听到过,但是我们今天还是要拿出来讲讲,它很重要。

共情的四大要素:

1、想象力

2、基本的关心

3、站在别人立场思考的能力

4、可以承受因为别人的不幸事件而引发你个人不愉快负面情绪的能力——既不能完全没感受,又不能感受太强而导致认知失调、失去功能。

共情的四大要素,前面3个都好理解,比如说孩子遭受了一个什么情绪,你能想象他的感受啊,你能关心他,并且能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这个孩子,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是挫败、伤心、愤怒啊、这个都好理解,但是第四点要特别强调,当别人的不幸事件引发你个人不愉快的负面情绪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承受,我们知道有的家长是:孩子还没觉得有什么,家长就已经跳脚了。孩子脸上跟小朋友磕碰了一个伤口啊,家长就会非常受不了,很心疼,还有的呢,是孩子还没生气,家长已经暴怒了。

讲理论可能有点不太好懂啊,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人育儿有一定走偏的倾向,我步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从上一代几乎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到我们这一代,很多人过分关注的孩子的感受,但是呢忽略了孩子做事情的能力,这也是比较危险的,打个比方,孩子的语文没有考好,考砸了孩子觉得我好糟糕啊,这也不好,那也不好,那么大人通常会怎么回应他呢,现在大人都比较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觉得会不会承受不了啊,大人会鼓励,没事啊,考的挺好的啊,妈妈小时候还没你考的这么好呢,不错了。其实这样的鼓励反而是无效的。

当我们的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着急去劝告,去把他从情绪里拉出来,为什么,人生不可能没有挫折,有了挫折的时候,有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当他在那个情绪里体会,得到了你的接纳、陪伴。不评判、他才有机会学会对情绪的适应性,等那个能量流转完了之后,然后再来带他归因,首先确实是没考好,要接纳这个现实,然后呢是什么原因没考好,归因到孩子能改变的因素,比如说是不是上课的时候没有听清楚啊,是不是审题的时候粗心了,是不是做的时候没有仔细检查啊,这些他能改变的因素上,不需要特别的刻意。而是一次一次的累加,观念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点到为止的回应。

还有一种家长就是特别明理,我昨天听到一个小故事,孩子很要强,能力也很强,时成长过程中夸的比较多,很正常么,独生子女,大家都夸的比较多,当他被钢琴老师批评了之后呢,特别的沮丧,妈妈就说,那你觉得老师批评你是恶意的呢,还是为你好。孩子说是为我好,但是情绪还是在那里,妈妈后来又找到老师说多鼓励少批评,我们看到2个问题,第一当孩子有了情绪,妈妈没有共情他,而是直接开始讲道理。第二,没有带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和跟老师沟通,而是代替她去帮他排除挫折帮他塑造一个尽量没挫折的环境。其实这样的帮忙是不必要的,让孩子感觉到,他的能力不足以去应对这样的情绪,或者说其实你也不敢去应对这样的情绪,所以当孩子遭遇了挫折了,不自信,委屈,除了共情他的感受,让他明白你懂得他,还要同步关注孩子能力的提升,不论是做事的能力,学习能力,还是社会交往,与人相处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共情是前提,是基础。情绪能量走完之后,再来看看下一次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应该做什么,爸爸妈妈支持你,但是是否需要帮助和什么时候需要帮助由你来决定。

要知道你是成年人,你要是在一个小屁孩面前轻易的就丧失了对情绪的管理能力,那你就输了,既没有做到榜样,也没有帮助到他。

尊重孩子,让亲子共同成长

那我们再来讲讲最后一个话题,修复关系,让亲子共同成长。很多人都步明白为什么我就问孩子一句话,他就生气了呢。为什么我们的关系一开始咱们谈谈把,到最后双方摔门,走人,结束。有效的沟通是什么啊,关键词在定语上,有效,当所谓的关心表达出来的是两败俱伤的结果,我们成年人是不是就可以反思一下。

第一点就是不懂什么叫尊重,尊重意味着你把他当一个独立的个体啊,就像是你对你结拜兄弟的孩子,你闺蜜的孩子,你可以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但是不会去勉强他,你会收回自己的闲言碎语、口不择言以及那种我是你爹妈你必须听我的。孩子一旦反抗又会产生遏制不住的怒火,不会尊重孩子的父母,请记住解决的办法,把他当作是你最好朋友的孩子,清晰的画一个界限,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自己的价值观,你可以去支持他怕,陪伴他,但是不要轻易把你的观点强加在他身上。

第二种呢,不懂什么叫理解,理解是在尊重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没有尊卑观念的对对方世界的好奇心,不要总是带着评判的说,你怎么喜欢的都是动画片里的坏人呢,你可以说你喜欢那个角色啊,最欣赏他哪个特点呢,给我讲讲把,不要说你怎么看漫画不学习呢,可以说这是谁画的啊,讲了什么啊,一定很棒,不然你不会这么入迷,给我介绍一下好吗?有些人用雷锋建立价值观,做好人好事,有些人用武侠小说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有些人用王阳明、曾国藩激励自己,建立家国天下的胸怀格局,漫画和动画仅仅是一种载体而已,那里面长盛不衰的内容,一定有年轻孩子们追求的热情和勇气,我们虽然不喜欢,虽然没想过要去看,但是我们要去尊重这个趋势,和时代的发展变化,可不可以带着好奇,探究式的询问,不要每次都是武断的贴标签。

当我面什么都不了解的时候,就贴标签,这种简单粗暴的行为,只会让我们最心爱的那个青少年,在内心更加不愿意跟我们说话,没有人喜欢被误解啊,这是天性,都希望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因为孩子最爱的就是父母,不被父母理解的感觉真是糟透了,你可以回想一下,青少年时期,你最期待父母给你的支持或者说你遭遇的最不想面对的部分。所以当步尊重不理解孩子乱贴标签之后就很少能给予孩子最珍贵的认同和支持了。

比如说和同学出去玩是贪玩,不和同学出去玩是不合群,玩电脑是成绩差的原因,不玩电脑也没见你成绩提高啊,好朋友成绩好的结果是,你看人家小明多厉害,你看你,多和人家学学。好朋友成绩差的结果是,你看你一天都跟什么人混在一起成绩能好么。亲爹亲妈们,给点活路把,你们知道为啥小学生跳楼么,因为它们觉得怎么全世界就我干啥都是错的呢,从来没被尊重,从来没被理解和认同。没有根源性的力量,只能去死,我也见过一些初中生高中生,对着父母大吼你除了在乎我的成绩,你还在乎什么,每个人都有被看见,被真正懂得的需求。也许是我们该要学习做的功课。

改善亲子关系,没有灵丹妙药,只有付出真诚,努力,实践,勇气和等待的时间,否则只是头脑中的知识而不是能力。

喜欢《近十年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研究综述》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人际关系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夫妻与亲子关系哪个重要? 你的最爱是丈夫还是孩子? 亲子重要还是夫妻重要? 圣经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
    2021-07-31 阅读全文
  • 孩子与汉字的“亲子关系” 每个人都知道亲子很,它关系到子女一生的身心健康。但有可能没有人会意识到,孩子与汉字之间,也需要“亲子关系”。孩子是否觉得汉字亲切,是否热爱汉字,它关系到的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及人生成就。 一个孩子长大后...
    2022-02-09 阅读全文
  • 亲子关系的十大秘诀 (一)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 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作出相应的改变。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
    2021-04-07 阅读全文
  • 亲子关系需要信任 1、相信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昨天,我和好友各自带着孩子在广场玩。期间,又来了一位妈妈,手里牵着3岁的娃。那孩子见到两个大孩子很是兴奋,极力想融入他们。 不过大孩子对小孩子意兴阑珊。一个说:我们要不要和小...
    2021-07-22 阅读全文
  • 十个增强亲子关系的方式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家长们常常为教育子女问题发愁。其实,只要每天拿出10个“1分钟”,就能获得难以想象的育儿效果。 1.一分钟肢体接触。心理学研究表明,肢体接触能增进亲子感情,让孩子...
    2021-07-19 阅读全文

你的最爱是丈夫还是孩子? 亲子重要还是夫妻重要? 圣经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

2021-07-31 阅读全文

每个人都知道亲子很,它关系到子女一生的身心健康。但有可能没有人会意识到,孩子与汉字之间,也需要“亲子关系”。孩子是否觉得汉字亲切,是否热爱汉字,它关系到的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及人生成就。 一个孩子长大后...

2022-02-09 阅读全文

(一)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 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作出相应的改变。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

2021-04-07 阅读全文

1、相信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昨天,我和好友各自带着孩子在广场玩。期间,又来了一位妈妈,手里牵着3岁的娃。那孩子见到两个大孩子很是兴奋,极力想融入他们。 不过大孩子对小孩子意兴阑珊。一个说:我们要不要和小...

2021-07-22 阅读全文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家长们常常为教育子女问题发愁。其实,只要每天拿出10个“1分钟”,就能获得难以想象的育儿效果。 1.一分钟肢体接触。心理学研究表明,肢体接触能增进亲子感情,让孩子...

2021-07-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