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好英语,请先把耳朵叫醒
发布时间:2021-06-16 英语幼儿故事 幼儿园我想说课稿 幼儿园英语教案英语学英语到底有木有捷径啊?这可问出了莘莘学子和家长们的心声,那真的有捷径可循么?有!当然有!
学英语当然有捷径可循,这个捷径就是用耳朵听。孩子在家时,家长不要让他们去死背单词,也不要让他们那些课外练习,而是要让他们多听多看影音资料。
咱们中国的孩子,到了三四年级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倾向,有些孩子成绩越来越好,而另一些则显得相当吃力,这是为什么呢?有些人说是语言天赋,有些人说是智力因素,其实两者都不对,真正的原因是耳朵,听了多少决定了英语成绩的高低。
语言的本质就是以声音作为传播,这在语言最初形成时就确定下来了,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改变的,而文字是语言的一种间接承载形态,说白了就是对声音中信息的拷贝,且是有限的拷贝。在传统的少儿英语教育中,学习基本以文字为主,听力只是一种辅助练习,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但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听”不仅是听力训练,而是要在“听”中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而“听”懂之后的自然记忆,才是正确完整的记忆,这种记忆是永远不会遗忘的,就像自己的母语一样。
语言是一种有机知识体系,但各式各样有信息的声音组织起来就形成了语言,只有通过耳朵的聆听,才能真正的、迅速的进入语言的核心区域,把一个个信息串接起来,形成一组组句子,一段段文章。这些信息在脑海中形成框架,以点成面,那你在学习英语时就事半功倍了。(F236.cOM 活动范文吧)
就拿一篇英语课文来说,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的解读,想必是很难真正了解其含义的,即使把它背得滚瓜烂熟,实质性收获也很少很少。所以,不管是单词还是课文,死记硬背就是本末倒置,因为这只是拷贝下来的有限信息,这样是很难活学活用的。
总之,一定要明白,英语是靠“听”来理解的,只有真正听进去才能算理解,算有效的吸收。在听懂的基础上,学过的单词、句子都能吸收,相信你的英语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如何叫孩子趣味学英语?
怎样养学习英语可以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呢?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记单词,他们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但无论什么形式的游戏都要为教学服务,对学生的学习有利的游戏才是好游戏。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个英语学习的小游戏。
工具/原料
猜。对于未知事物,人们总是充满好奇,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急于知道答案,此时是进行教学的最佳契机,我们要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猜的活动。如巩固单词时,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途径去猜,如是玩具可以摸摸猜猜,如是水果、饮料可以闻闻猜猜。学新单词时,可以把要学的单词写在黑板上,看老师的口型猜,看老师的眼神猜;可以把单词一闪而过让学生猜,也可以出示单词图片的一部分让他们猜。
奖。学生总是希望得到奖励的,利用这种心理,我们可以奖励学生一个新单词或一句新句子。以hamburger,ice-cream,cake,egg为奖品,分别计8分、6分、4分、2分,如果某一组学生表现好,可以让他们选择一个奖品,要得到奖品的前提是这一组的每个学生都要会说这个单词。学生为了得到奖品学得十分认真,效果也很好。学生都会选择8分的hamburger。当学生基本学会hamburger了,就调整分值,把ice-cream的分值改为8分,如此变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这些单词。
写。单词的学习离不开拼写,一味口头拼写,效果不佳,而一味抄写往往又显得太枯燥。可以让学生手、口、脑并用,联系实物来书写。学习水果类的单词时,让学生带上水果。学习apple时就在苹果上贴apple字样;学习教室内的物品时,可在课桌上贴desk,在钢笔上贴pen;学习人体部位时,可在人体图的眼睛上贴eye,在嘴上贴mouth;诸如此类,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还可以在同桌的手心或背上贴字条,让同桌猜猜写的是什么。
只用耳朵你听不懂孩子
豆豆入园非常顺利,从表面上看,他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在幼儿园该玩耍时玩耍,该睡觉时睡觉,入园后从来不曾因此哭过,好像并没有特别的反应。但我知道,他还是很焦虑,因为我发现,他回到家时不如从前那样高兴,虽然也会笑,但不是那种由心而发的喜悦。
下面发生的这件事就是他在入园第三天晚上发生的,这也是他真正度过分离焦虑期的转折点:
晚上临睡时,豆豆忽然想起自己将Y车(一个巧克力盒子,他很喜欢,拿来当车玩,并叫它“Y车”)落在幼儿园了,于是问我:“妈妈,我的Y车呢?”
我:“我不知道,你早上不是带到幼儿园去了吗?”
豆豆:“那现在车在哪?”
我:“是不是在书包里?”
豆豆看了看,没有。
我:“书包里没有。”
豆豆:“我忘在幼儿园了。我现在就要,你给我拿回来。(后来录音回放,我才发现他实际上说的是:我要你陪我去把车拿回来。而我当时则自动过滤成:你给我把车拿回来)。”
我:“我没办法拿回来,幼儿园关门了。”
豆豆:“可是我现在就要,你马上给我拿回来。”
我:“你可以打电话问问房老师,看还可以拿回来吗?”
豆豆打通了房老师电话,房老师告诉他:“你的车今晚想在幼儿园住,姥姥(园长的妈妈)会好好照顾它的,你明天放学后再带回家好吗?”
听完房老师的话,豆豆安静了一小会儿,然后又找到我:“妈妈,你现在陪我去把车拿回来!”
我:“你真的很想让你的Y车回来,我也很想帮助你,但我没办法,姥姥睡觉了,幼儿园关门了。”
豆豆开始哭:“咱们去拿呀,敲门让姥姥开门!”
我:“你好希望你的Y车马上回来。”
豆豆:“那快去呀,快去呀!”
我:“你很想让你的车回来,我也很想帮助你,但是没办法,姥姥睡觉了,我也要睡觉了,我们都要睡觉了。”
豆豆大哭:“现在去,马上去!”
我:“你希望我马上去帮你拿车。”
豆豆:“去呀,去呀。”
我:“这个车对你很重要,你恨不能马上就拿到它。”
豆豆:“你去拿呀,去呀!”
我:“我确实很想帮助你,但我没办法,因为我要睡觉了。”
豆豆哭得更伤心了:“你陪我去拿呀,去拿呀。”
按照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理论,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往往他真正要表达的不是这个问题(俗称洋葱皮),而是隐藏在这个问题背后的其他问题(即洋葱核),如果我们仅仅只是解决表面上的这个问题的话,那我们就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意图。
比如曾经有个妈妈找我咨询,她八岁的孩子每天早上为了上学的事情而哭泣,妈妈百思不得其解,还以为孩子在学校受了什么委屈,后来她听取我的建议,倾听孩子才知道,原来孩子是担心自己不在家的时间,小弟弟(刚出生的老二)把妈妈独占了,从此妈妈就不爱自己了。
在这个案例中,洋葱皮就是不上学,洋葱核就是害怕失去妈妈。因为找到了洋葱核,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妈妈答应大孩子,每天单独送她去上学,把小弟弟留在家里让爸爸来照顾,这样,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每天都有和妈妈单独相处的时光了。自那以后,上学反而成了母女相处的幸福时光了,孩子哪里还会因为上学而哭闹?
那么,在我们这件事里,豆豆让我帮他拿车回来只是一个洋葱皮,真正的洋葱核是什么,我还没有半点头绪,因为我一直在洋葱皮上转圈,根本就没有摸着门。作为一个女中阿甘,我不抛弃、不放弃,我继续努力!
我:“你希望自己放学的时候就把Y车一起带回来。”
豆豆平静了很多:“我上午还记得要带回来的,下午走的时候就忘了。”
说着豆豆又开始哭:“那现在去拿呀!去呀!”
我:“你希望放学时没忘记就好了。”
豆豆:“妈妈,你变魔法把车变出来吧。”
我:“你希望妈妈有魔法能把车变出来。”
豆豆:“你用绳子变!”
我:“我变不出来。”
当时我很矛盾要不要用绳子变一个试试,但事实上是不可能变出来的,我怕这又给他无谓的希望,随后势必让他失望,所以没去尝试。
豆豆:“你把绳子拐弯呀!”
我:“拐弯我也变不出来。”
豆豆:“那你用纸变呀。”
我:“你希望我用一个东西把车变出来。”
豆豆:“变!变!你快变!”
我:“不管用什么,我都没办法变出来。我也好希望能变出你的车来,但是我做不到。”
豆豆开始撕心裂肺地大哭:“你变,你变,你快变!”
我:“你真的很希望我能变出来。”
豆豆:“是的,是的,你快变。”
我沉默。
这时豆豆爸爸来了,说:“豆豆,我们去开车吧,我帮你变,不光变Y车,还变X车,变Z车。”
豆豆一下子高兴起来,两个人去玩车了,事实上也没提变Y车的事。
豆豆睡着以后,豆豆爸爸跟我说:“你看,孩子给你这么好的练习机会,你都搞不定,最后不是还得我出马?”
的确,在这件事中,豆豆爸采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依然没有从根本上看见孩子,孩子哭闹的真正原因还是没找到。
我百思不得其解,到底为什么我的倾听会失败呢?明明在我说“你希望自己放学的时候就把Y车一起带回来”这句话时,仿佛洋葱皮就要剥开了,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又绕回去了。
本来以为此事就到此为止了,豆豆爸爸也以为自己的转移注意力方法很有效时,卧室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豆豆从梦中惊醒,哭喊:“我要你陪我去把车拿回来,我要呀!”
我赶紧跑过去,想要抱抱他。
豆豆不让我抱,还拳打脚踢,动作非常激烈,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怎么哄也不管用,无奈之际,我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梦中惊醒的孩子可以倾听吗?
无意识的我说出了一句我刚才认为可能会管用的话:“你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忘了把车拿回来了。”
你知道吗?就是这一句话,像魔法一样,让豆豆马上不挣扎了,开始小声地抽泣。
我抱着他,一声不敢吭,生怕多说了一个字。
过了几分钟,豆豆又开始大哭,我又赶紧重复:“你忘了把车拿回来,好难过。”
豆豆抽泣着说:“我要你陪我去把车拿回来。”
我说:“你希望我陪着你去把车拿回来。”
豆豆声音一下子小了,继续哭。
忽然,豆豆来了句:“把书房的灯关了。”
我忙不迭地说:“好,我去关,我现在就去。”
豆豆大哭:“我要爸爸去关。”
我:“好,爸爸去关灯,我在这里陪着你。”
豆豆平静了很多,不哭了。我脑中灵光一闪,洋葱核可能是:“我要你陪我!”
于是我试探着说了句:“你要妈妈陪着你。”
豆豆紧绷的身体一下子就柔软了,抽泣着开始入睡。
快睡着时,他又开始抽泣想要大哭,我赶紧握着他的手,轻轻地在他耳边说:“妈妈陪着你,妈妈在你身边。”
重复几次之后,豆豆终于进入了梦乡,可能这件事印象太深刻,他梦里时不时就会惊醒,而每次在他将要哭时我就赶快把洋葱核送上:“你要妈妈陪着你,你要和妈妈在一起。”然后他就能安然入睡!
第二天早上,我以为他前一天晚上哭得声嘶力竭,眼睛都肿了,情绪会不好,没想到,他早上醒来特别高兴,搂着我说:“妈妈,我真是太喜欢你了!”
随后,就哼着自己编的小曲去尿尿了,送他上幼儿园的路上,他也是一路阳光灿烂,这是他入园这三四天以来第一次这样高兴。经过这次深度倾听,豆豆仿佛一下子释放了自己的入园焦虑,真正开心地享受起幼儿园的生活了。
听了这么久,我终于搞清楚孩子哭闹其实只有一个原因:他把车忘记在幼儿园了,非常难过,这种难过想要妈妈的陪伴来缓解,当然也可以说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希望妈妈陪着他,一直陪着他,包括上幼儿园。
这个说起来很简单的原因,我却用了好几个小时才搞清楚(文中记录的仅仅是倾听过程中重要的部分),可见倾听有多么困难。常常有人想要快速弄懂孩子的意思,就肆意猜测孩子的想法,她们甚至弄出了一些例句来套用:“妈妈看得出来,你现在觉得______(感觉词汇),是因为______(孩子相信的原因)。我猜,你但愿______(孩子的愿望)。”
这不是倾听,是妈妈先入为主的猜测,尤其是用“妈妈看得出来”这种说法,非常容易堵住孩子倾诉的通道,你都看出来了,那我还说什么呢?尤其是,你明明说得不对,我不是这样想的,你却自信满满地告诉我“你看得出来”,表面上看是尊重,实际上却能把人给憋死。
就像在豆豆这个案例中,如果我也使用上面的例句:“妈妈看得出来,你现在觉得很难过,是因为你把车忘记在幼儿园了,我猜,你但愿车马上就出现在你面前。”这真的是孩子真实的想法吗?这话这样居高临下、悲天悯人,仿佛在说:“我什么都知道了,我这样慈悲,你也不要再哭了吧!”孩子哪里还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呢?
说到底,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我们都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看透。因此,“我知道”这三个字不要轻易说出口,别人的心思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完全知道。
记得有一次,我跟豆爸生气,我很希望他能跟我道歉,但他没有,我很郁闷,就不睡觉,一直看电视。豆爸(他也学过很多沟通理论)在劝说我不要看电视未果的情况下说:“你现在觉得很愤怒,因为你想看电视而我却让你去睡觉,我猜,你但愿没有人管你,你可以一直看电视,想几点睡就几点睡。”
当时我听到这话,真是气得半死,什么叫我希望一直看电视?你懂我为什么看电视吗?你知道什么呀?我告诉你,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抽你!
当然,在豆豆这个案例中,最初我就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我带了预设。当时,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因为入园焦虑?他是不是不想去幼儿园?我该怎么把这个话引出来?
因为想了太多的问题和技巧,我真的没有做到全然跟随,所以当他反复说“我要你陪我去幼儿园把车拿回来”时,我根本就没有听到他前面说的几个字:“我要你陪我”,而反复地集中在后面几个字“把车拿回来”上面。相反,当他夜里闹觉时,我当时认为半梦半醒的孩子是不能进行倾听的,所以很无意识地、不带预设地说出的话反而真正听见了孩子。
其实真正的倾听是不带任何猜测和预设的,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哭,但我愿意聆听你、跟随你,结果是什么样我不做假设,这样才是真正有效的倾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知道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真正的倾听是非常困难的,要做到无我,把自己交给孩子,任由孩子带着你信马由缰。这需要很多的练习和学习,更需要清空自己。就比如我,在刚开始练习倾听的那段日子,随时准备开录音笔,录下自己的每一个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案例,反复揣摩,慢慢修炼。
我发现虽然刚开始时我经常倾听不成功,但是这样的聆听和跟随却仍然让我和我的家人受益匪浅,让我们家每一个人都倍感幸福。
的确,当一个人愿意花时间听你说话,愿意真正爱你,愿意不带预设、不带揣测地紧紧跟随你的时候,那该是一种多大的幸福?反过来说,当我们愿意去花时间听一个人说话,愿意真正爱这个人,愿意不带预设、不带揣测地陪伴这个人时,我们又该多幸福!
所以,即使你还不太懂得倾听,即使你经常听不到孩子心里真正的想法,只要你愿意蹲下来听,就会给你们的亲子关系乃至家庭关系带来巨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倾听适用于一切关系!
暑假虽好,安全更好,这份假日提醒请收好!
现在已是6月下旬,全国中小学生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暑假,暑假是孩子盼望已久的放松休闲时间,但同时暑假也是学生各种安全事故的高发期,各位家长在假期里,一定要看护好自己的孩子,避免悲剧事故的发生。
安全君在这里为孩子准备了一份假日安全攻略,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度过一个健康、安全、有意义的假期!
预防溺水今天夏至,天气越来越热,游泳成了孩子最喜欢的消暑活动之一,但家长要警惕:溺水事故绝大多数发生在放学后、周末和节假日期间,这些时段,一定要承担起教育和监管孩子的责任,避免悲剧的发生:
1禁止孩子私自或结伴去野外水域玩水或捉鱼虾等;
2不要让幼儿脱离监护视线单独在泳池玩水;
3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游泳馆游泳;
4未成年人参与水上游乐项目,必须有成年人带领;
5乘坐观赏船、游船等,务必要穿好救生衣;
6如要上下船,要遵守秩序,不要在船上打闹、戏水,以免落入水中;
7如果遇到同伴溺水,告诉孩子要智慧救援,不要盲目下水救人及手拉手施救,要及时大声呼救并拨打110。
特别提醒:幼儿在家洗澡时,大人也要看护好,以防幼儿不慎滑入澡盆中引发意外事故。
交通安全
带孩子外出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不管是走路还是坐车,都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在路上行走,要遵守交规,孩童不要在路上嬉戏、打闹;
2未满12周岁不能骑车上路,特别不能让孩子擅自骑单车;
3乘坐公共交通要遵守秩序,文明礼让,在车上时,要坐稳扶好,不能擅自将胳膊、头等部位伸出窗外;
4私家车出行,不能疲劳驾驶、超速驾驶、酒驾等;不要让孩子坐在副驾驶座上,年幼的孩子要配备安全座椅;要照管好自己的小孩,不能遗忘在车上。
5教会孩子乘坐交通工具遭遇意外事故时的自我保护知识。
居家安全
1不把幼儿单独留在家里;
2告诉孩子不给陌生人开门;
3要让小孩远离打火机、火柴、燃气阀、煤气罐等,防止发生火灾;
4要把剪刀、锥子等金属物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以免孩子被划伤;
5不在阳台、窗户边上堆放杂物或摆放椅子等,以免孩子攀爬,发生坠落事故;
6尽量不要给幼童吃果冻、花生米、坚果等食物,以免卡住喉咙;
7妥善保管好药品,以免孩子拿到后误食。
饮食安全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2暑假天热,少吃辛辣、油炸食品,不吃或少吃零食和甜食等;
3夏季细菌、真菌繁殖加快,食物较容易变质,要预防食物中毒;
4要多让孩子吃新鲜的瓜果蔬菜等,生吃瓜果时,要注意洗干净后才可食用;
5不暴饮暴食,防止消化不良。
娱乐安全
1不让孩子去网吧、酒吧以及歌舞娱乐场所等;
2引导孩子正确上网,防止其沉迷于网络或玩不健康的网络游戏;
3不要去工地、轨道、高压线等危险区域玩耍;
4带孩子去游乐场玩时,要根据年龄、身高等要求选择适合的游乐项目;
5在玩滑梯、跷跷板、秋千的时候,要有序玩耍,不打闹或推搡他人;
6不要给孩子穿带绳子或者有腰带系绳的衣服,以免绳子缠绕在器械上,带来人身危险。
外出旅行安全
1多关注天气,合理安排出行,亲子游强度要适宜;
2谨防扒手:购物商城、菜市场和公交站是“扒手”热门之选;带小孩外出的家长和“低头族”是高危人群;现在衣着单薄,身上佩戴的金项链、金耳坠等贵重首饰,也容易成为小偷觊觎的对象。
3防走失、防拐:带孩子去公园、广场、旅游景点等人群拥挤的地方,要看好孩子,以防走失或被拐;
4不在设有危险标志处停留,不在禁拍处拍照、摄影;
5谨防商场、景区的扶梯“咬人”。
心理安全
1暑假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期,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
2发现孩子有失眠、焦虑等情况时,要及时教其排解疏散;
3遇到问题时,要培养孩子自己解决的能力,同时教会孩子向他人寻求帮助。
4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在暑假合理安排作息,劳逸结合,开心过好每一天。
给宝宝听音乐的小耳朵
乐感,对于我们这些并不专业的妈妈来说似乎还很神秘,但其实乐感就是对音乐语言的掌握能力。对于宝宝,培养乐感其实就是让他们感觉到节拍、体会到强弱。例如讲故事时妈妈语气的高低、念儿歌时握着宝宝小手随着儿歌的节奏摇摆,这些都是简便又有效的方法。当然,如果能再借助一些工具效果就会更好。
0~1低龄宝宝
《小小爱因斯坦系列音乐CD》
——受到全世界父母的信赖
宝宝不到一岁的时候,我的一个“妈妈”朋友把这套cD介绍给了我,从那儿以后,我家宝宝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早上起床的时候听上一段《小小莫扎特——音乐嘉年华》里的曲子。当然,像系列里的《小小巴赫》、《小小凡高——色彩的世界》宝宝也都很喜欢。它在曲目的选择和编排上都很新颖,透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小宝宝们对音乐、艺术、语言及自然事物的认识兴趣。虽然是针对低龄宝宝设计的,但大一些的宝宝也很适用,毕竟经典的音乐是不分年龄的!
《中国0—3岁早期教育音乐游戏全集》
——阳光宝宝的最爱
这是一套会让宝宝高兴地玩、咯咯地笑、甜甜地睡的音乐礼物,里面的曲子为宝宝和家长一起玩耍、运动提供了很好的氛围。因为是以宝宝的月龄进行分段,所以针对性很强,既可以发展宝宝的动作、启发宝宝的智力,还会增进我们和宝宝的感情。而它的编者应该是众妈妈们都很熟悉的、国内专门从事o~3岁宝宝早期教育开发的东方爱婴。里面收录的都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时广受妈妈宝宝好评的作品,再配上宝宝们都喜欢的爱婴姐姐的解说指导,音乐启蒙在家中就可以进行了!
1~2岁宝宝
朗朗上口的《三字儿歌》
——小宝宝学习的好帮手
北京幸福泉程淮工作室
亲子性很强的“天天宝宝”
——我国首套有声音乐图书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定价29。9元/本
这是一套“会唱歌”的书,它把童话故事和音乐巧妙地搭配起来,可以边看边听边触摸。书中还为年轻的父母们提供了亲子提示,即使您对音乐不太在行也可以科学有效的引导孩子来辨别和模仿声音。有创意的家长还可以让宝宝在哼唱书本里的音乐的同时做一些简短的律动,或者给宝宝一只画笔,让宝宝将他(她)听到的音乐力口上想象画出来,一举多得!难怪很多小宝宝都会对它爱不释手呢!
《世界经典音乐童话绘本》
——音乐。绘画与故事完美结合的大师级作品
新蕾出版社定价16元/册
可别小看了这一套四本、每本只有三四十页的小书,它可是相当的“全能”。故事内容是由柴可夫斯基、莫扎特、圣·桑等世界著名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改写而成的,画面则是出自获得过“美国凯迪克大奖”、“波隆那国际童书插画展”、“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等国际著名大奖的美术家之手。他们用精美的绘画将流畅而动人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眼前,使得原本严肃的古典音乐、世界名曲一下变得让孩子们更易理解和接受了。
在孩子阅读此书的时候,家长们可以给他找来相关的音乐碟片,边看边听,更好的理解故事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优雅的艺术气质。
《赏乐绘本系列》
——一套能影响你一生的
音乐绘本
浙江人民出版社定价35元/册
这是一套你和孩子都会有所收获的书籍,也是国内首套全面介绍音乐常识的引进版图书。其中包括《巴赫和巴洛克音乐》、《莫扎特和古典乐派》、《贝多芬和古典时代》、《爵士乐》、《摇滚乐》等共八册,可以从中了解到各音乐流派的源头、发展历程及其中的领军人物,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都非常精彩,一系列珍贵的原始图片、肖像画,宛如音乐的图画展览会。虽然此书本身的定位是给有一些音乐基础的青少年阅读,但实际上却受到了许多低年龄段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能比同龄人更出色。
如果你的孩子自己阅读起来有些困难,那你就和他一起来,孩子是很希望家长能和他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
当心你身边的那双小耳朵
在我们的教师培训中,在和家长们的交流中,园长常对大家说的一句话是:“孩子面前谨言慎行。”道理简单,说来容易做来难,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都深有体会。
故事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园里有个孩子叫丁丁,是个很“皮实”的孩子,摔了跤轻易不会哭。可是,那天丁丁流鼻血了,他一反常态,大哭不止。血早就止住了,他却说什么也不信,还是歇斯底里地哭,老师们只好一遍遍带他去照镜子,让他相信血已经止住了。他这样异常的表现,我们都觉得很奇怪。
孩子平静下来后,曹老师慢慢地和他聊天:“丁丁,你怎么这么害怕流鼻血呀?如果你不去抠鼻子,它不会随便流血的呀!”
“不对,”丁丁激烈地说,“我不碰,它也会流的。你堵住它,它就会流到嗓子里!”
咦,他怎么知道这么多?丁丁认真地看着曹老师说:“老师,这是你说的呀!你小时侯,半夜睡着睡着觉,鼻血就流出来了,把枕头都打湿了!你妈妈给你拿棉花堵住,血就流到嗓子里了,流了一天哪!”
天哪!他怎么知道呀!
曹老师终于想起来了!两个月前,有一次,小朋友都回家了,丁丁的妈妈还没有来,她就陪丁丁在园里等妈妈。丁丁头也不抬地玩着积木,她就和旁边的保健医师聊了起来,说起自己小时侯一次难忘的流鼻血的经历。当时,丁丁玩积木非常专心,没有任何反应,曹老师根本就没有想到,他不仅全听到耳朵里,还造成他日后对流鼻血这么大的反应!
想到这里,曹老师连忙拉过丁丁,认真地说:“丁丁,你没听全曹老师的话。曹老师流鼻血,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不注意喝水,结果就流鼻血。你最明白道理了,喜欢喝水,多吃青菜,所以再也不会像曹老师那样了!”
园长点评:这件事对曹老师和其他老师的教育很大。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在0~6岁期间,具有吸收性心智。你看着他好像浑浑噩噩,其实他全盘吸收周围的信息,而且受这些信息的影响。你觉得他什么都不明白呢,他不仅听到了,还会自个儿琢磨,可见,我们需要如何小心,才能避免成年人给孩子带来的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呀!
故事二:不要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
一次,孩子们午餐刚吃完羊肉,到洗手间刷牙。一个新来老师最喜欢和孩子逗闹,她本来就不吃羊肉,这时她拉住一个孩子,夸张地嗅了嗅,说:“什么怪味道呀!”她还没说完,一位有经验的老师一下子截住她的话说:“唔,真香!”并立刻把她拉到另一个房间,说:“你怎么忘了?咱们培训时说了,不能当着孩子说自己不喜欢的食物。”
对,培训时,园长告诉新教师:孩子的那双小耳朵是无处不在的,而他们喜爱的大人往往能影响他们的好恶。一个小女孩,就是因为一次去奶奶家,奶奶说了一句“牛奶腥气”,就再也不喝牛奶了!
园长点评: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发现,孩子的一些习惯偏好往往是受到成年人的影响,这也就是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往往是成年人的无心之举。每一个幼儿教师,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在孩子身边工作的人,都应该当心身边的小耳朵。因为,大人的一句无心之语,就可能给孩子带来长久的影响。
故事三:不可忽视孩子的想像力
囡囡不喜欢吃橘子,每次幼儿园分橘子吃她都躲得远远的,老师们给她剥好了她也不吃。为什么呢?老师们就开导她:“橘子味道很好,很有营养啊。”囡囡还是对橘子不理睬。终于有一天,谜底揭开了。那天,囡囡的奶奶来接囡囡回家,看到桌上的橘子,随口说了句:“橘子要少吃,吃多了上火。”随之,囡囡悄悄地告诉老师:“奶奶总说橘子吃了肚子里要着火呢!”老师听了,恍然大悟又哭笑不得。
园长点评:由于孩子的知识面还不够广,理解能力不够完善,大人随意的一句话,他会琢磨“歪了”,把“吃橘子上火”想像成“肚子里起火”这样的可怕事情!其实,无论是囡囡奶奶还是当着丁丁面讲起自己流鼻血经历的曹老师,都没有去影响孩子或吓唬孩子的意图,只是,她们忽略了一点,幼儿不是什么都不懂的“物件”,而是吸收力极强的小人儿。
故事四:随意点评孩子的后果
西西像很多孩子一样,在一两岁的时候会出现一个畏惧外人的阶段,见到人多的地方绕着走,不肯打招呼。其实,如果忽略他的这种行为,他自己慢慢就会好起来。可是,西西的妈妈爸爸都不理解孩子的这种特点,当着孩子的面一遍一遍地对别人说:“这孩子不知是怎么了?可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了!”大人不知道,每说一遍,西西就听一遍,就增强一遍对自己的这种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被固定下来了,西西真的不喜欢和外人在一起了。
园长点评:随意地当着孩子的面评价孩子,结果把本来属于短期出现、可以较快消失的负面行为给固定下来了。成年人不断地唠叨着孩子,却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的家长说,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话小心还容易做到,可是别人随便说话,你又不能去捂住他的嘴。有位孩子的妈妈说,她是这样做的:她的孩子在畏惧生人的阶段,每当见到生人就用手捂住脸,难免引起别人的注意,就总有人说:“这孩子怎么这么胆小呀!”她每次都立刻说:“我们不胆小,我们是用望远镜看你呢!”孩子就势把捂脸的手势变成了望远镜,忘掉了紧张,慢慢地,孩子走出了这个阶段,使周围的人大为惊异。妈妈的话,帮助孩子战胜了成长中的障碍。
家长心得:爱孩子请把握好度
家长心得:爱孩子请把握好度
儿子作为我们家三代单传的男孙,一出生就注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正应了那句: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是,我不得不说一句,在溺爱里长大的孩子,可以说是“问题”孩子。我家儿子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爱孩子,应该把握好尺度,给孩子适宜的爱,而不应该过度宠爱、溺爱!
作为妈妈的我,是上班一族,在休完产假之后,不得不舍弃孩子,重返工作岗位。于是,孩子只能由奶奶带。对于初为人母的我,没有任何育儿经验,也不知道孩子跟老人家带,会有诸多的弊害。所以,当后来,在儿子身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之后,我才开始反思和补救。幸好,为时未晚!
记得儿子两岁的时候,走路还是摇摇晃晃的,因为奶奶每天不是抱着就是背着,总是心疼孩子摔倒受伤,过于保护,而导致儿子不敢学走路。即使四岁之后,也不敢单脚上下每一级楼梯,而是走一级,双脚停一下,再走下一级。儿子每走一步,奶奶都会说:小心,会摔跤!儿子听到这句话,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心里产生害怕,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正因为这样,儿子从小就养成了胆小的习惯,不敢自己一个人呆着,不敢自己上厕所,不敢学溜冰,不敢学游泳,几乎什么都不敢。当我尝试和儿子的奶奶进行交流的时候,奶奶总是说:怕什么?长大之后,自然就什么都会了。我很无奈,我不能班门弄斧地跟儿子奶奶说太多理论知识,只能在心里暗暗寻求解决办法。
儿子的爷爷也不例外,对孙子溺爱更甚。儿子从小体质不好,每个月都会发烧一次。可每次发烧不到38度,爷爷就特别紧张,总是不断地催促我两夫妻带儿子去看医生。我想让儿子物理降温,不是高烧的话,我都不主张带去看医生。可每到这种情况,都会换来儿子爷爷的一顿责骂,说我不紧张自己的儿子,不会做妈妈。稍微有拖延,爷爷就自己带孙子去看医生,还打点滴。因为打点滴都几乎能马上退烧,所以爷爷很安心。却不知道,反而害了孙子,点滴打多了,一点抵抗力都没有了。对于老人家的话,我有理说不清,也不能正面违抗,毕竟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爱孙子。我很清楚,想要改变老人家这种隔代亲的溺爱,是很难的。不管怎样,我们两代人都是无私地爱孩子的,只是方法不一致而已。
在生活上如此,在对儿子的教育方面,我也是非常头疼。儿子被爷爷奶奶宠爱得就像一个小霸王,不会和别人分享,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是自己霸占着。不管儿子对爷爷奶奶提出任何要求,爷爷奶奶都能第一时间满足儿子,使得儿子变得任性而自私!每次我对爷爷奶奶说:三岁定八十,从小养成的坏习惯,到老都改不掉的。而爷爷奶奶总是回我这一句:长大了就自然懂得了,自然什么都会了。一气之下,我找儿子的爸爸投诉,希望儿子爸爸出面主持公道,没想到儿子爸爸却是保持中立的,他不会叛逆他父母,只能私底下精神上支持我。于是,我只能孤身奋战,在儿子面前做“坏人”。不管家里人如何宠爱儿子,我还是对儿子开始了严厉的拯救计划!第一步,我狠心把一岁十个月的儿子送进了幼儿园小小班,希望通过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的熏陶,儿子能有些转变。第二步,我给儿子订购了巧虎的幼儿书籍、学习光盘,每天陪着儿子学习,给他讲故事,教会他一些做人的道理。刚开始,儿子不能接受我的严厉,相比爷爷奶奶和爸爸对他的百依百顺,我就是一个“怪兽”!儿子晚上甚至不肯跟我睡,不让我给他洗澡,不亲近我。面对这样的儿子,我伤心之余,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不能放弃,我必须坚持下去,不然儿子的一生就要毁了!
后来,在我的努力下,儿子终于有了改变,虽然不能百分百改掉所有坏习惯,但总算比以前有进步了,长此以往,相信儿子会慢慢变好的。其实,虽然儿子在奶奶的影响下,胆子特别小,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外出的时候,不敢自己一个人乱跑,总会紧紧地跟在大人身边,牵着大人的手。而且,儿子很爱干净、讲卫生。因为奶奶不让他满地爬,不让他到处乱摸,所以,儿子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只要儿子的小手脏了,就会马上要求清洗。有人说过: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涂上什么颜色,他就会变成什么颜色。这话不假!我给儿子一连订购了四年的巧虎书籍,儿子每天都会很开心地观看光盘、翻看书本。四年下来,儿子积累了大量的丰富汉字和词汇,还没有读小学一年级,已经认识不少的字词了。带他外出,路边的广告语,他基本都会读。儿子也慢慢学会了分享,有好吃的、好玩的,都能分给大人和小伙伴。在买玩具方面,也不会任性地哭闹着要求非买不可了,慢慢能讲道理,说好不能买,都能听话不买。有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不管坏习惯还是好习惯,时间越长,习惯就越牢固。如果大人不及时纠正和教育那些坏习惯,那些坏习惯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看着儿子点点滴滴的进步,我开心之余,又非常庆幸,庆幸自己没有在隔代亲的关系中,耽误孩子的成长!
在儿子的漫漫教育道路上,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去,我不敢说能把儿子教育成最好的孩子,我也不要求儿子有多么出众,只希望他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足够了、、、、、、在此,我想告诫所有为人父母、孩子家长,可以自己带孩子,就一定要自己带。逼不得已给老人家带的话,也一定要和老人家好好沟通,不能过度溺爱孩子。无条件、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只会带给孩子更多的伤害!孩子是要爱,但只能给孩子适宜的爱,把握好爱孩子的度,才是真正的爱孩子!真正的爱孩子,是应该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不同方式的爱!我们当家长的一定要克服溺爱、偏爱、护短幼儿的心理,根据孩子的自身发展需求,理性地把握爱的温度和尺度,克服过度保护、一手包办的教育方式。
不要把孩子学习英语当科目来学
晓华写在前面:这篇文章,来自一位英文老师——胡老师。他在教学中实践自然习得,效果显著。这篇文章中,他结合自己教学生的经验,把心得体会来和大家分享,让大家避开误区,少走弯路,更高效地带娃学习英语。
大家好,我是胡志林,英语专业毕业,现在是一名英语培训老师,教龄六年。三年多前,开始以“自然习得”理论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效果明显。
我的改变主要来自两方面:
第一:在我自己学英语的路上,由不流利、不地道,到与母语者自如交流,以及专业领域话题;
第二:在教学上,由深陷应试,无所适从,到突破传统误区、成功引导很多学生获得英语高能、高分。
我的教学之路
三年多前,我开始尝试用“母语习得方式”教小孩。一开始只是做家教,后来,到我这里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在学生家长们的鼓励下,自然而然办起了班。
作为儿童自然习得的新手,我很幸运接触了一些语言学家和英语习得类书籍。关于英语自然习得的书很多,其中,尤其是“晓华亲子英语”平台,对我教学帮助最大。分享的方法,专业又接地气,易于操作。
在这里,我也看到很多妈妈的经验分享。类似不会说三句英语的Sara妈妈,说自己带娃启蒙的过程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但整体上符合了自然习得。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慢慢看了相关书籍后,也知道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了。
我发现英语启蒙阶段,父母的理念和引导方式,比自身英语水平如何重要太多,老师只有在家长理解和支持下,才能发挥最大效果。毕竟,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父母也是最能影响孩子的人。
不要把英语当科目来学
英语启蒙阶段,其实就是学说话,学说话的前提是有效地的听。
有人觉得一周上一两次英语课就够了,在家里什么也不管,觉得效果好不好是英语老师一个人的事。其实语言学习不是这样的。
试想一个中国的孩子,一周听说一个半小时就够了,其他时间堵上耳朵堵上嘴,能学会说中国话? 没有大量听,说起来就不自然,等于堵上了耳朵和嘴。就像天生聋子的人,嘴巴根本没问题,但却是又聋又哑。
算一下,按照大部分孩子的培训班英文学习,一周两次课,一般也就2小时买这里面能去说的时间,又得打个折扣。即便全程都是有效的听说,那么算起来:
一个月12小时
一年144小时
三年才432小时
想想1-2岁的中国小孩花了多少时间听周围的人讲汉语呢? 除了睡觉就是听,一年少说也有3000小时!
所以,为什么学生中每天坚持听的孩子,语感都好?并且,口语也是最棒的一批人。因为,一定要有大量时间浸泡在声音中。
有人觉得没时间听,这个真的就是不懂利用零碎时间了。其实学英语初级阶段就是大量输入,这个基本可以随时随地。
事实证明,只要利用时间听了的,并听懂的,效果都很好。
只上课听,课下不听的,一年接触英语时间是144个小时,三年只有432小时。
上课后还每天听30分钟的,一年接触英语时间是326.5小时,三年就是979.5小时。
你不听,三年就432小时。别人每天多听了30分钟,三年就是979.5小时。
其实,一天再忙,家长们平均能利用的时间,也基本不会少于一小时。一定要好好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