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你我手牵手
发布时间:2021-05-18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跋山涉水时,有手于手的搀扶;患难共苦时,有心与心的靠拢,这是美好友谊的真实写照。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我们彼此手拉手,用真心与笑容建立友谊的堡垒。
进入中班以来,与幼儿园里的同伴不再陌生,牵手更是平凡。平日里老师的手牵着孩子的手,孩子的手牵着同伴的手……我们彼此手牵手,是接纳,是友好,是关怀,是尊重,也是合作。
本月主题活动《你我手牵手》从引导幼儿感知美好友谊的开始,知道友谊对人来说非常的重要,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通过故事《夸夸好朋友》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愿意夸奖、肯定他人,会用语言、肢体动作肯定他人。再体育游戏《有你真好》中,幼儿三人一组合作前行,统一步伐,学习迁就彼此的行进节奏,感受朋友之间互助互爱的友情,体验“有你真好”。
相信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孩子们在认识自己和同伴的基础上,懂得欣赏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知道一些交往礼节,将自己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中。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你是我的好帮手
刚刚接手这个班级,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了近一个月,其中苦甜参半。虽然这些调皮的小家伙让人不太省心,但更多的是我慢慢发现他们优点后的喜悦。大班的孩子自理能力较强,而且他们也十分喜欢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案例一:小班长
其实,小班长每个班都会有,他们会帮忙组织小游戏、邀请孩子吃饭、整理图书角等等,是老师的好帮手。我们班也不例外,不过我们还请小班长做小主持,利用班级离园时间来主持班中的才艺秀,没想到一些平时在班内比较文静的孩子倒是主持得不错,在大家的掌声中他们也找回了自信。
案例二:整理物品
涛涛在我们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他对其它的事情都缺少兴趣,很少能集中注意力做什么事情,但是唯独对整理东西情有独钟。于是,我们索性投其所好,班级中哪里需要整理了,我们总是先请涛涛来整理,这样不仅让他能够集中思想做一些事,而且更让他感受到他是被需要的。
其实,只要我们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做,或者说我们请孩子来帮助我们,这对孩子来说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被人肯定的快乐,更是对其能力的一种锻炼,让我们多对孩子说一句:“你是我的好帮手。”吧!
教育随笔:你举手了吗?
教育随笔:你举手了吗?
婷婷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女孩子,她的接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很好,而且每天都能听到她那甜甜地笑声。每次教学活动,她总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是,最近上课时发现她总是无精打采,并且很少举手,而且对我好像很疏远,我很纳闷,我哪里做得不好呢?难道孩子有委屈吗?
这天,她照样子背着书包上幼儿园,我见到她,就亲切的说“婷婷,早上好”,还搂着她和她一起聊天,我悄悄地对她说“婷婷,老师发现你好像不太高兴,发生什么事吗?”她摇摇头说:“没有,”可老师最近很少见你举手呀!是没听清楚问题,还是觉得老师最近不请你呢?”她有点害羞地说“不,老师,我最近身体有点不舒服,而且喉咙有点痛,所以……”哦!原来是这样。我坦诚地对她说“最近这段时间,老师很少请你回答问题,以为你和老师赌气呢?其实,老师很喜欢你,也很想请你回答问题。可是,我们班有那么多小朋友,有时,老师也想让其他小朋友都有表现的机会啊!”她受宠若惊地说“老师我知道了”露出羞红的脸,转身就跑到小朋友中间玩去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孩子,谢谢你!老师错怪你啦!从这以后,每天都能见到孩子灿烂的笑容。
这件事对我的感触颇深,我很庆幸,能及时发现这孩子的变化,坦诚地对待孩子,感化孩子,使孩子能和老师融洽地交流,化解不应该的误会,缩短师幼之间的距离,使老师真正成为孩子心中的朋友。
教育随笔:牵着妈妈的手过马路
周日的下午,儿子睡觉醒来,睡眼惺忪地看着我。我轻轻地对他说:“起来吧,爸爸和奶奶去菜地了,爸爸也给你准备了工具,我们准备一下就出发吧。”他点点头。简单地整理之后,我们就出发了。菜地是我家亲戚公司的一块闲置的土地,分给各家各户一小块,名曰“快乐农场。”一家人都很高兴,在城市,有那么一小块土地,种些绿绿的蔬菜,对于孩子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菜地离我家很近,就在我家小区的对面。儿子已经跟着爸爸、奶奶去过好几次了,他很乐意去,每次去他都很兴奋,因为他看到了长在土地里的玉米、辣椒、茄子、豆角等等,而之前他顶多就在菜市场见过。
儿子背着自己的包,里面是他自己准备带的,纸巾、零食、水杯。我向来很放手,鼓励他出门的时候要想一想需要带什么东西,一定要自己记住,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儿子拿着他的包,我拿着我的包,我们快乐地出门了。刚走到小区,儿子突然张张小手,对我说:“妈妈,我累了,我要抱抱。”“累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才刚刚睡醒啊。那一刻,就那么一刻,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张九年前,我刚刚去幼儿园实习遇到的班主任老师腾老师,她的儿子小小年纪非常独立。腾老师告诉我们,两岁的时候,孩子不敢过马路,她是这么做的,她对儿子轻轻地说:“孩子,妈妈不会过马路,你牵着妈妈的手过马路,好吗?”两岁的,小小的孩子真得牵着妈妈的手过了马路,滕老师说,那一刻,她非常激动。对孩子的教育上,她非常放手,她的孩子就很独立。现在,我也是一名妈妈了,我也想试一试这样的方法。我蹲下对儿子轻轻地说:“宝贝,菜地的路妈妈只去过一次,还不太认得,你带我去,好吗?”刚刚还耍赖的小人儿,一下子认真起来:“你不认得吗?”“是的,我不太认得。”我说。“妈妈,我认得路,我带你去。”儿子一下拉着我的手。“可是,宝贝,妈妈好像记得要过马路,妈妈还不太会过马路,妈妈胆子小,你可以带我过马路,保护我吗?”“妈妈,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要怕,我来保护你。”说完,他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们走吧。”这一霎那,我感到儿子就像是个大孩子。一路上,他都小心地叮嘱我:“斑马线到了,现在是红灯,等一等”;“绿灯亮了,我们走吧”;“妈妈,这条小路不平,小心点”……我被不到三岁半的他牵着走过两条马路,一条林荫小路,一直走到我们的“快乐农场”。这一路,我被关怀着,从没有过的温暖涌入我的心头,我的孩子长大了。
儿子在今年三月份插班进入到小三班,刚刚入园的时候,他三岁整。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知道我的孩子入园,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分离焦虑。整个寒假,我都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向他描述幼儿园,他对上幼儿园充满了渴望。自理能力方面,我一直特别注重培养,他会自己入厕、会自己拎裤子,知道打开包装纸,会放入垃圾桶,会自己吃饭,会把玩具分类整理好。我知道这些生活自理能的培养,会对他的幼儿园生活起到帮助。幼儿园的生活开始了,他仅仅哭闹了两天,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自己独立吃饭、喝水等等,他在幼儿园很开心。也有很多家长咨询我类似的问题,怎样能让幼儿顺利的进入幼儿园。我想说,放手,是最大的帮助,孩子其实是有自己的潜质的,家长不能包办代替太多,任何事情都帮助他们想到了,孩子如何成长,如何独立?
作为幼儿园老师,其实幼儿园有很多活动,我都是不能参与到他们班级去的,但是他们班级老师告诉我,他表现的还不错,最起码没有找妈妈,要知道,他比他们班级的孩子整整小一岁呢。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也有过很多困惑,就如同我的家长跟我聊起他们的困惑一样。但,有一点,我是明白的,对于孩子我们真得要多放手。
从菜地回家,儿子对我说:“妈妈,我还带你过马路吧。”我笑笑点点头。经过那条林荫小路的时候,我们玩起了我们常玩的游戏“会唱歌的小树叶”,儿子笑得咯咯响,我也笑得咯咯响,我对儿子说:“这是我们的音乐小路,好不好?”儿子高兴得大叫:“妈妈,我们的音乐小路耶”。
我的孩子,还有我教过的孩子,作为妈妈,作为老师,我真心得希望,你们能够独立地成长,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教育随笔:孩子,我用左手陪你长大
周六,在家陪刚满三岁的小外甥画画,看着他左手拿着彩笔认真涂鸦的样子引发了我的好奇心,左手拿笔写字是个什么感觉?于是我顺手拿起彩笔写了个字,尽管我觉得我写的很认真但是写出来的成品还是弯弯曲曲不成样子。
用左手写字,你会发现尽管你一笔一划写得非常的吃力非常认真可是那个字还是会写的歪歪扭扭,并且写起来很慢很吃力,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班上正在练习写数字的孩子们,他们的现在不就是我左手的样子吗?孩子们每写一个数字都在尽力的控制着自己的小手,就像我在控制我的左手一般,虽然努力的想把每一笔都写的端正却又力不从心。但是我们的孩子和我的左手一样都在努力的让他变得更漂亮。
我从我的左手上体会到了孩子的感受,体会到了他们想帮忙却又帮倒忙的内心,或许很多的大人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刚刚开始学习时的样子,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努力做却做不好而被训斥的孩子,或许上天留这样的一只左手给我们就是让我们有机会再去体验这样的成长,感受孩子的感受。
孩子,我用我的左手陪你一起长大,我不再要求你把事情做得很完美,只希望你很认真;我不再要求你重复的做你已经做过得事,只希望你能努力。
孩子,让我们共同成长!
教育随笔:看见你举起手来
这个学期过半了,我慢慢开始洞察我们班级孩子的情况也和家长加强了交流,在一次交谈中,我听到宋雨乐的妈妈一直问“我们家宋雨乐上课举手么?”“为什么宋雨乐说自己举手了,老师不让我回答”“他在班级里是不是没有朋友?为什么不愿意讲话”,因为刚刚接手这个班级,所以我并没有对这个不起意的男孩子过多的关心。后来,我发现这个男生真的是异常羞涩,心里也在想着针对这个情况要采取一些措施了。
首先,我是主动的提问。每一次的集体活动提出问题后,我会主动邀请宋雨乐回答问题,这时候他会流露出几分惊讶和诧异,站起来后也是用微弱的声音会回答,甚至有时候词不达意。虽然这种境地很尴尬,但是我仍然坚持主动提问,因为给了他机会,让他开始张开了嘴巴。
其次,及时邀请。看到他已经开始张开了嘴巴开始回答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接下来,我珍惜每一次宋雨乐的举手,上课的时候,只要看到他举起手来,我就会立马邀请,他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最后,一视同仁,及时反馈。慢慢的,课堂上分散给他的精力也不是很多了,开始一视同仁,举手了就让他回答问题,不举手也不去强制,但是,看到他渐渐融入集体教学的新状态,我真的很开心,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哈哈哈~
我想,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初中、高中,教师最欣慰的事情莫过于“看见你举起手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长。
教育随笔:我的小巧手
天气渐渐转冷,孩子们穿的衣服逐渐加多,午睡时脱下后总是堆成了小山没处放。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12月14日望亭中心幼儿园小班组举行了“叠衣服比赛”。
比赛前,老师先和孩子们认识了衣服的外形,再边示范折叠边念儿歌,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后尝试自己折叠,对有困难的孩子再手把手的练习。老师还制作了形象的叠衣服步骤课件,配上了简单易懂的儿歌。让幼儿先学会叠衣服的儿歌,再一步步的练习正确叠衣服。直到都能独立折叠好衣服后,各班先在自己班内进行叠衣服比赛,再选出十名叠衣服能手参加年级组的比赛。老师将参赛幼儿分成六组,让他们把自己脱下的外套放在桌子上等待着老师的口令。只听一声“开始”,每个孩子都有模有样的叠起了衣服。在老师和小伙伴们的加油声中,每个幼儿都独立叠好了自己的衣服。最后,老师根据孩子们的表现评出了最能干的小巧手,也给每位参赛的幼儿颁发了不同的礼物。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活跃,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劳动完成后,感觉到了成就感。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不但学会了自己叠衣服,更知道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养成了把脱下的衣服要叠整齐地好习惯,自理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教育随笔:我会举小手
进入小班下学期了了,孩子们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活跃起来,集中教学活动时候,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回答问题很是积极,可是就是不会举手,只要老师说:“请一个小朋友来说一说”,就会听见接二连三的回复:“我!”“我!”“我!”要不就是都在那七嘴八舌的说答案。这让我在教学的时候非常的苦恼。起先,我觉得孩子还小。可是,我发现我教了很多次,这种情况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改善,幼儿还是说:“我!"“我!”“我!",难以保证活动秩序。我想可能我的方法不对,于是,我就在每次提出问题时,表扬那些举手嘴巴没有声音的小朋友。起先这个措施还是有用的,可渐渐的,孩子们又恢复到了老样子。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我。
有一次,我发现孩子对于这种:“小手放在膝盖上,小眼睛看老师。”这种一问一答的句子说的很好,很整齐。于是我就想,在教学上也可以试试看。我问幼儿:“我请谁”,幼儿回答:“你请我”。慢慢的,我发现这个方法越来越有用了,活动秩序也好了许多。
我想:教学也需要很用心。只有用心,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大班教师随笔:老师,我要和你手拉手
午后,我准备带孩子们到户外散步,开始排队的时候,天宇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我的身边,还不好意思的拉住了我的手:“我想和你手拉手的走!”他的举动有些可爱,但排队的规则一直是两路纵队,两个小朋友手拉手跟着走的,为保持原有的秩序,我还是请他回到了队伍的最后面(因为他在班级里算是身高较高的)。
出发后的不一会儿,我拉着第一对小朋友前面走的时候,听到有孩子在争吵,我寻声走去,韦一就告状说:“李天宇不和我手拉手!”“就是不想和你拉,我想和老师拉手。”一旁的天宇争辩。还没有等我开口,天宇冲我笑着说:“我喜欢杨老师,我长大了要嫁给你!”这一句话,把旁边小朋友逗得人仰马翻,也给了我一个措手不及,旁边小朋友说:“笨蛋,等你长大了,杨老师早就老了!”天宇听了更不好意思了,低着头用手指拨弄着自己的纽扣,我俯下身拉着他的手笑着说:“男孩子不应该说嫁的,应该说娶,那么你先告诉我,你为什么喜欢我又要长大了娶我呢?”他腼腆地回答我:“因为你对我好,以前你有时候要批评我,现在不批评我了,上课还叫我坐在你身边,还和我一起跳舞……可是刚才你不和我手拉手,我说嫁给你的话你就会和我手拉手的嘛?”天哪,好一个“嫁给你”的理由,我终于理解天宇说这句话的原因了,我真的有点感动:“天宇,嫁给谁是长大以后的事情,我们小朋友现在还小哦,但是老师也喜欢你,因为你最近的表现很好,为了表示我的喜欢,我就和你手拉手走吧!”一路上,天宇表现得很安静,时而和我说说话,时而向身后孩子使出得意的眼神,当然,我也听到后面孩子在议论:“以后我也要让老师表扬,我也要和老师手拉手走!”
事后,我深深的思考:一个班里,总能遇到一些调皮任性的孩子,在开展活动的时候,我总会想着办法的让他们能将注意力集中,正如天宇说的我让他坐在我的身边进行倾听活动、我主动让他坐我的同伴进行游戏活动等,而在这些孩子慢慢地从调皮变成听话后,我却只在意将红五星作为表扬的措施,而无视了通过自己的举动来表扬这些孩子,让他们能在我的言行中得到更多的关爱与重视。反过来想,其实有了这样能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关爱的行为,其实也能让孩子们更好的表现自己,也正如大家都想有好的表现,得到老师的关注一样。所以,改变孩子的措施与关爱孩子的行为是一致的,更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