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头发甩甩
发布时间:2021-05-17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班里的女孩特别多,平日里她们都喜欢比一比漂亮的衣服,比一比谁的头发长,每一天给女孩子梳头发都是一件忙事。可我特别喜欢女孩,每天午休后我都会给女孩各式各样的发型,每当这时侯可把镜子忙坏了,女孩们都挤到镜子边看着自己是不是变得更漂亮了。
有的女孩甚至早上都不梳头发,等来幼儿园让我梳,而我也不辞辛劳满足她们的愿望。每当给长辫子女孩梳头发的时候,短头发女孩总是在一旁看着,终于有一天起冲突了。
雅琪是班里年龄较小的女孩,头发也比较短,每次女孩梳头发她都乖乖站在一旁专注的看,有一次回家又哭又闹非让妈妈给她装上大辫子。妈妈没办法只好找到我,向我讲明情况,当我听完后不禁心里一颤,顿时觉得很惭愧,每天只顾长辫子的女孩展示她们的美,却忽略了旁边短头发女孩的感受,怪不得每次梳头发她们都那么安静,这些女孩们心里该是多么羡慕啊!想到这里我觉得自己很惭愧,现在既然了解她们的想法,就应该帮她们打开症结。
在一次《我就是我》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讲到了自己的优缺点,我提问到孩子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孩子们津津有味的谈论着。当每个孩子都说完后,我问:“你喜欢的小朋友和穿着打扮有关系吗?”
这时班里一阵鸦雀无声,我说:“穿着打扮都是表面的东西,如果一个小朋友不友好、爱打人、没有礼貌,就算他穿的再漂亮打扮的再好也没有人会跟他做朋友。小朋友们团结友爱、礼貌待人,就算他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只要干净整洁相信我们都愿意跟他做朋友”。
我说完了孩子们也若有所思,我接着说:“女生们也一样,不管是长发还是短发都一样漂亮”。
从那一天起,我们班的女生梳起了高高的马尾辫,在活动室活动的时候,头发一甩一甩好看极了。
大班的孩子正式需要正确评价自我、认识自我的时候,首先我们要正确引导孩子们区别个体差异和独特性,从而让他们形成独立正视的判断意识。每个孩子都是天上闪闪的星星,拥有自信、独立、正直的品格会让他们在夜空里散发更美、更亮的光芒!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梳头发的幸福
每天午睡起床后,我们通常会帮几个扎辫子的女孩子梳头发。考虑到要尽快组织孩子小便、游戏,就很少顾及到其他孩子的感受。那天和我配班的老师要去考试,许园长到班上来帮忙,我按照惯例帮女孩子梳完头发后,就带孩子小便,许园长进班,不但帮女孩子梳头发,还帮男孩子也梳了一梳,看着孩子们脸上幸福的笑容,我的心中为之一振,想不到这么一件无比寻常的小事,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有如此别样的感觉。
从那以后,我也学着帮其他孩子也梳一梳头发。我惊奇地发现,我们之间的距离拉得近了,孩子们总是唧唧喳喳的和我说个不停“老师,我妈刚给我买了一个新发卡!”“老师,那首歌我会了!”“老师,我敢走独木桥了......”此时也是我了解他们生活、心理和进行适时点拨、鼓励的好时候。“你喜欢老师吗?你的好朋友是谁?你最愿意参加哪个活动?你现在睡觉还用妈妈陪吗?......”就这样,我把每天起床后给孩子梳头作为一种和孩子交流的方式。
看到梳好头发的孩子满意地回到座位上,脸上洋溢着无以言表的快乐和满足,此时的我与孩子一样幸福。
教育随笔:梳头发引起的风波
教育随笔:梳头发引起的风波
平平是我们班的“小公主”,不仅长得干净漂亮,而且聪明懂事,深得老师们的喜爱,特别是有一头洋娃娃的头发,每当看到她的头发乱了我就给她梳梳,并给她扎好看的小辫,她似乎也很清楚这是老师对他的偏爱,总是跟我形影不离。
这天早上,我看到宁宁的头发乱蓬蓬的,梳也没梳,我叫过她来问:“你为什么不梳头发?”宁宁说:“老师我是故意不梳的,让你给我梳,你为什么每次只给平平梳小辫,我也要,”一时间我竟不知说什么好了。
我恍然大悟,无意中我犯了一个错误,梳头事虽小,但在孩子们心中却造成了不平等的感觉这样对谁都不好。
我想起,有好几次上课宁宁在扯自己的头发,我还批评他,他却无动于衷,如果这是我主动给她梳梳头发,就能满足孩子心理的需求,不至于给孩子造成心灵的阴影,我们的宗旨是让鲜花和小草都受到阳光的温暖,我们做到了吗?
教育随笔:“枕头”惹的祸
郁晓兰聪明,好学,是班中有名的“才女”。也因为如此,家人对她很宠爱,尤其是她“奶奶”听不得她受半点委屈,成了她的“保护神”。对孩子也颇有震慑力,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有一天午点后,孩子们都在活动室玩,郁晓兰欣欣然取出了从家里带来的充气“枕头”,开心地独自拍了起来。拍了一会儿,就把兴趣转向了平时颇爱玩耍,又挺冒失的“张立涛”并朝他拍了上去,张立涛则开心地与她追逐拍玩枕头……过了一会儿,郁晓兰大哭着向我跑来,“老师!张立涛用枕头打我的牙齿!”她边哭边指着自己的牙齿,“他怎么打的,会打到牙齿?”我诧异得的问“他是这样拍的!”她边说边做给我看。“张立涛呢!”我问,“在那!”几乎有一群孩子异口同声的回答我,“郁晓兰,肯定会告诉他奶奶的。”有几个孩子在悄悄的议论。听着议论,张立涛则更像惊弓之鸟,“我是不小心的,我不是故意的!”他不停地用这样一句单调的话极力得为自己辩护着,可是似乎没有人相信他。如果没有看见开始的一幕,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相信张立涛的“冒失”在先。
如何让两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负面行为呢?于是我决定让孩子通过讨论来分析事情的是非对错,这对于培养大班幼儿分辨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有价值的。我先请他们俩说说事情的经过,郁晓兰仍委屈地说:“张立涛用枕头打我的牙齿!好疼!”“他用枕头拍到你了,你能说说你拍他了吗?谁先拍的?”我接着问,这时,她才稍稍收起了音量说:“我先拍的,我想跟他玩。”孩子们听了纷纷议论,于是我请孩子,帮他们找找问题出在哪?怎样做可以解决问题?
通过讨论,孩子们觉得郁晓兰先用枕头去拍人玩,这样做不对;张立涛用枕头拍人也不对。他们俩玩的方法不好,容易伤人。解决的方法是:郁晓兰玩拍枕头要和张立涛商量玩法,在游戏中张立涛拍痛郁晓兰应马上向她道歉。
这时,郁晓兰仍觉一脸委屈地低喃:“我真的是轻轻地拍的,可他拍的好重!”“是啊!你的玩法正确又好,但是你告诉他了吗?”她摇摇头。我马上说,“这就对了,下次玩游戏的时候,一定要和小朋友商量着玩。不然又会发生这样的事。”她连连点头。之后,张立涛慎重的向郁晓兰表示了歉意。
平时这样的事发生的很多,郁晓兰是班中的佼佼者,深受老师的青睐,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当她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很快会向老师声援,在声援过程中,由于孩子年龄小,考虑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她心疼的是她的利益受到了侵害。看到的只是张立涛粗暴的行为造成了她的痛苦。而无法看到自己的负面行为。在本案例中如果我没有看到郁晓兰主动去拍打张立涛,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斥责张立涛的“冒失”!试想这样做非但会助长这些“佼佼者”的娇众感,而且会使老师的威信在张立涛这些孩子的眼中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孩子是非判断能力的形成。《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适宜的社会性行为必须通过体验才能真正内化。郁晓兰有了较为“沉重”的体验,而张立涛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小心”带来的“战战兢兢”在引领他们认识各自的问题根源时,我一改平时直面主题,以老师“说理”为主的教育,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孩子,在同伴的讨论过程中帮助郁晓兰指清了问题的根源,由于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太强,她还会委屈“低喃”,这时老师的适时、适宜的点播使孩子豁然开朗了。张立涛在大家的明示下,也发现了自己的过错。体验到了自己的“不小心”给郁晓兰带来得痛苦。
看来,当孩子在交往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沉着冷静地搜集各方信息,把握问题的根源,把其中可讨论,发展孩子的机会及时的抛给孩子,大胆得引导他们去分析处理,使孩子学会明辨是非,获得较为充分的体验。从而优化孩子的社会性行为。
教育随笔:石头的故事
今天放学以后,东屹的妈妈和我聊了很长时间,他说起了东屹以前在老家的一件事,我非常的感兴趣。
东屹家住在一座高高的塔楼里,爸爸妈妈偶尔外出有事的时候,会请楼上的李爷爷临时照顾他。
自从东屹第一次到李爷爷家去玩过之后,就迷上了那里。
有时爸爸妈妈去接他的时候,他都不想回家。
所以,东屹的爸爸妈妈很是纳闷,李爷爷家没有小孩,更不会有新奇的玩具,到底李爷爷家有什么魔力呢?
原来,李爷爷家有好多石头,大大小小、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石头。
这些石头有的摆在玻璃柜里,有的放在百宝阁上,还有的大石头干脆就放在地上。
一直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很少能够一下子接触到这么多绚丽多姿天然城趣的石头。
它们有的特别的逼真,或像人,或像花,或像小鱼。
有的颜色十分好看,红的、白的、黄的、又蓝又绿的,实在是美不胜收。
东屹最喜欢的有两样,一个是红白相间的像天上的红云彩,李爷爷把它叫做“鸡血石”,说是给大书法家刻图章用的。
还有一个比黑眼珠还黑还亮的拳头大小的石头,李爷爷叫它做“黑旋风”,说他是梁山好汉黑旋风变的,真是让东屹佩服的不得了。
这对东屹来说,李爷爷家太有魅力了,完全是一个新奇的世界,让他百看不厌,还时不时央求李爷爷允许他拿一拿、摸一摸。
李爷爷见东屹这么喜欢石头,也像遇到了知音一样,带着他一起琢磨石头,一起给石头起名字。
一老一小有时还争执不下呢。
比如一块黄色的和鸡蛋差不多摸样的圆石头,李爷爷说它好似枇杷果,起名叫“赛枇杷”,东屹则不以为然,说不知道什么是枇杷,应该叫“皮卡丘”才对。
因为每个小朋友都知道皮卡丘,这个小石头一定是皮卡丘变的,要不怎么和它长的那么像呢。
时间一长,东屹就不甘心只是到李爷爷家去看石头和玩儿石头了,他要自己攒自己的石头。
每次出门,东屹的眼睛总是爱往地上看,每次回家都要带几块石头。
当然,他捡回来的石头没有一块是被爸爸妈妈看顺眼的,在他们眼里这些石头就是垃圾,一钱不值。
到积攒了一纸箱的时候,爸爸妈妈终于对东屹宣布说:“一块石头都不能再往家里拿了。
”
怎么办?“对,往李爷爷家放!”东屹爸妈的禁令没有压制住孩子对石头的兴趣。
当他兴冲冲地往李爷爷家搬他的宝贝石头的时候,李爷爷没有打击他,只是说:“不许多放,每次只能放一块石头,还要说说你喜欢这块石头的理由。
”
秋天,一次郊游之后,东屹把在山沟里捡到的一块灰色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条状石头搬到了李爷爷家。
“你看,它是灰色的,我喜欢。
”东屹就是这样说他的理由的。
“李爷爷,你一定要留着,别给我弄丢了。
”东屹临出门的时候又不大放心的嘱咐了一句。
冬天来了,整整一个冬天,东屹都没有到李爷爷家去过,当然也没有去放石头。
那块灰色的石头依然在李爷爷家,只是李奶奶觉得它和李爷爷那些美丽的石头相比太丑陋了,悄悄把它放在了阳台的角落里。
而东屹呢,尽管经常在楼道等电梯的时候和李爷爷见面,可是李爷爷从来也没有提起过那些捡来的石头,看来,他已经把石头的事情忘了。
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东屹又一次兴冲冲的来到了李爷爷家。
他马上找到了自己存放的那块灰石头,然后,从衣服兜里取出一个红色的晶莹闪亮的小圆石头,迅速的摆放在灰石头的一个尖叫上面,说:“李爷爷你看,大鲨鱼。
它是霸王鲨,可厉害了,现在归我指挥。
”
李爷爷仔细端详后不仅在心里感叹到: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
在小红石头的映衬下,那灰色的大石头果然生动起来,宛如一条奋力游动的大鲨鱼。
李爷爷笑眯眯的看着东屹,东屹得意洋洋的看着李爷爷,这一老一小的心里别提多美了。
我听完东屹的事情以后,使我想了很多:孩子的想象力经常是超出大人的预料。
幼儿阶段,想象是孩子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孩子的想象特别的活跃,他们几乎是时刻刻都在想象,不仅是在玩娃娃家、做游戏的时候,在生活中也处处可以看到孩子想象的成果。
想象使孩子的心理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李爷爷喜欢收藏石头,意在玩石和赏石。
东屹的父母起先不允许孩子捡石头,更多是看到石头可能会带来的经济价值。
而东屹喜欢石头则是因为造型各异的石头能够给他带来丰富的想象。
每一块石头都能使他产生联想,建立想象。
在大人看来没有意义的石头,经过想象的作用,变成了东屹眼里各种有趣的人或动物形象。
不仅如此,他还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编出故事来。
孩子有孩子的心里世界,这个世界很可能是自以为是的、大人并不完全知晓的。
许多孩子会捡破烂似的往家里捡父母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其实那些都是孩子的玩物,也是孩子赖以想象的实物。
通过这件事呢,我也想建议父母给正在兴头上的孩子一个放这些“宝物”的地方,并且拿出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他的藏品,满足孩子喜欢想象的心理需求。
越是在那些大人一眼看不出像什么东西面前,就越是能显示出孩子想象力的丰富,不信你就试试看吧!
教育随笔:发现冰
教育随笔:发现冰
自冬至后,天气越来越冷,孩子们的早操活动调整成了跑步。在今天的晨锻炼时间,我班几个孩子没有跟随大部队跑步,而是聚集到了小二班空调底下。悅兴奋地跑来拉着我说:“刘老师!刘老师!你过来看!”她指着空调下满满一桶水说。我以为她是要告诉我,桶里的水满了,让我去倒掉。我走了过去,看到有四五个孩子蹲在那,用手在水桶里搅来搅去。我惊讶的问:“你们不冷呀?怎么在这儿玩水?”
“刘老师,你快看,桶里有冰。”说话间,怡迅速将手伸进水桶,摸了摸,不一会儿就捞出了好大一块冰,举到了我面前,又伸出手摸了摸,“好冷呀!”原来孩子们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有过的现象。
“就像教室窗户上的玻璃一样!”铭看着怡手里的冰片说,说完她还特意跑到小二班教室窗户边摸了摸玻璃又跑回来。这时,边上的诺也拿起了一块儿冰,又因为太冷一下子缩回了手,冰唰的一下掉到了地上,碎了。一些小的冰块慢慢的融化了,又过了一会几块比较大的冰也慢慢变小了。铭和清一起说道:“它变了,变成水了!”铭高兴地笑了:“原来这是水做的玻璃呀!”说完,她和清不约而同的又将手伸进了桶里,不停地搅着、捞着。尽管小手冻得通红,可咯咯的笑声一直荡漾在校园里。
冬天的冰雪就是孩子们最想往的一部童话,有智慧的家长都明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大自然,雨露阳光、风霜冰雪都是恩赐。儿童的成长必然需要大自然的力量,他的精神生命也必须与天地万物交融,直接从大自然中吸取养分。我想,今天这些把手伸到水里捞冰的孩子,她们是很真切和深刻地感受到了冬季,无论是视觉还是触感上。虽然小手冻得通红,可从孩子对细节的敏感度上,我能够感觉到她们精神生命被冰激活了。
教育随笔:发礼物
孩子们对礼物都是非常喜欢和新奇的,在本次数学活动中,我通过分礼物的形式让孩子来感知7以内的数量,让孩子们在开心、轻松的环境中学会看礼物单的图标并能按图标拿取相应数量的物品。
活动开始,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各样混合在一起的礼物,让孩子们将礼物分类放好,孩子们都积极举手参与,在此环节,我请班级能力较弱的一名孩子来进行分类,分类的效果很好,全部都很正确。
我以“老师要请一名小朋友去玩具店买东西,但要买的东西太多,记不清楚怎么办?”为情境导入,让孩子们认识清单,了解清单的作用,我根据清单进行提问“每个人会拿到什么礼物?每样礼物可以拿几个?”孩子们也能根据清单进行观察和回答,如:雪花片7个、积木5个、水彩笔4支等,孩子们能很好的理解清单的意义。
在分组活动中,我给孩子每人发一张清单,每个孩子的数量都是不一样的,孩子能根据清单上的图标进行操作,知道哪种玩具拿几个,对7以内的数量掌握得很好。在进行集体检查和验证时,每个孩子都能对照清单介绍自己拿的礼物,都很正确,活动开展很利。
教育随笔:水龙头的“眼泪”
已经很久没见到水龙头流“眼泪”了,我为孩子们感到高兴,因为他们学会了珍惜水资源。
我们班的孩子洗完手后经常关不紧水龙头,为此我大伤脑筋。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我不知想过多少办法:讲道理、批评教育、彼此监督等,但都不见起色。直到有一次,班上的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了跤,哭得非常伤心,保育老师说:“黄雨欣,你哭起来怎么和打开水龙头一样呀?”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问孩子们:“小朋友,你们说黄雨欣为什么哭呀?”“因为她摔倒了,很疼呗!”“因为小朋友都笑她,没有人帮助她。”“那你们说小朋友这样做好不好呢?”“不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笑了笑,继续对他们说:“我们班里有个小朋友呀,经常因为其他小朋友不理睬他而流眼泪。”大家面面相觑。还是丁宝仪沉不住气:“老师,你说的是谁呀?”“你们想知道吗?”“想!”“那我带你们去看一看吧!”大家好奇的跟着我来到水房。“就是它。”我指着水龙头说。大家都被我的举动弄糊涂了。丁瑞浩是个小人精:“老师,你是不是说小朋友们都不关水龙头,它就会流眼泪?”我点了点头,接着说:“我们小朋友愿不愿意帮助它呢?”“愿意!”孩子们齐声回答,我高兴地笑了。
从此,水龙头再也不流“眼泪”了。
教育随笔:不见了的头绳
起床时间,小朋友们陆续起床,懒洋洋的下了床,雯雯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在她在头绳盒里仔细翻她的头绳。哎,不对,只剩她一个女生没有扎头发,那么碗里最后剩的红色糖果头绳不就是她的嘛,还在找什么呢?“找什么呢?这最后一根不就是你的吗?”我理所当然的问。“不对,我妈妈今天早上给我扎的小鹿编绳。她摇摇头茫然的看着我。“记错了吧,小姑娘,今天或许扎的就是糖果呢。“那这个是不是你的呢?”我试图纠正她。“不是的,这个不是我的。”她认真的说。这个难道是其他小朋友扎错了?我示意她等会,就去检查了班里其他女生的编绳,可是没有哎。“我们先扎这个再找找吧,小朋友该吃点心了。”其他小朋友还在等待,我决定顾全大局。“不,我不要扎别人的头绳”她苦着脸,哀求的目光。唉“那你想想,是不是你的头绳没有放碗里,放其他什么地方了?”“我没有,就是小鹿头绳放盒子里了。”她脸都急红了。她大哭起来。不一会儿,李老师回来了,笑着说“哎,早上扎的就是这个,不过没有给她看,她记得还是昨天那个呢。”雯雯看我一眼,我们都笑起来。
小朋友就像七秒记忆的小金鱼,记忆力不如我们成人,很多时候虽然她们坚定地说着不符合事实的话也并不意味着她们在说谎,只是那是在她们的想象中存在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