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您真的理解幼儿的需要吗

发布时间:2021-05-12

新生开学需要做哪些调整。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那么,你知道幼师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案例:您真的理解幼儿的需要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您真的理解幼儿的需要吗

朋朋是个大班的小朋友,他做事与众不同,喜欢动手,喜欢创造性的操作活动。

一、案例描述

“老师,我要画八张”

《帽子设计师》这一课的结尾,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三张白纸,让他们做小小帽子设计师,画出自己独特的帽子。这时,朋朋举起手:“老师,我要画八张。”老师迟疑一下说:“朋朋,你先将三张画好再说,好吗?”朋朋坐下,开始做画。很快朋朋就画好了三张,交给老师,老师满意地点头,夸朋朋的设计想象力强,很有创造性。“老师,我还要纸。”朋朋说。可是,其他孩子也陆陆续续完成了作品,老师整理孩子们画好的作品,无暇顾及朋朋。每位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讲解之后,老师便结束了这次活动。

“老师,不要擦掉我的画”

接下来是幼儿自由活动,一个小朋友跑来报告:“老师,朋朋在黑板上乱画,快去看。”老师被拉到黑板前。原来朋朋在黑板上又画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帽子。老师看到朋朋画的起劲,没有批评,也没有表扬。只说了句:“朋朋,画好了你负责将黑板擦干净啊。”朋朋点点头。要进行新的活动了,朋朋还在画。老师发出了命令:“朋朋,快把黑板擦干净。”朋朋舍不得:“老师,不要把它们擦掉嘛。”可是,这样乱的黑板对下个活动有影响的啊。老师没有听,还是要求朋朋将黑板擦干净了。

二、分析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能注重幼儿的创造性,也力争创设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尽量做到让每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用语言表达自己作品的机会。按常规活动的标准衡量,教师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

当然,这个半日活动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存在着的问题。朋朋在设计帽子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是,

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一良好的教育楔机;为了照顾大多数幼儿,朋朋在活动中和活动后对绘画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三、反思

1、教师应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始终是处于主动地位,幼儿完全按教师的

意愿活动。那么培养出来的幼儿完全失去了自身的个性。幼儿的许多特长也被埋没。而新《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应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在小小帽子设计师的设计活动中,朋朋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他两次提出想多画几幅画,他希望有更多的创作机会,但他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老师及时的关注和应答。显而易见,如果在朋朋积极要求再画几张的时候,得到老师的积极支持,为他提供做画材料——纸,朋朋一定能画出更多的作品。而且,他的积极性,以及创作的欲望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2、教师应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及时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

之所以自由活动时朋朋在黑板上画帽子,正因为他活动中的创作欲望没能得到满足。可这时,教师仍然没有注意到朋朋的超出其他幼儿的特殊需求。朋朋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更没有得到应有的恰倒好处的鼓励和赞扬——如果朋朋画在黑板上的帽子能得到老

师的重视,并珍视他的作品,保留那些画,让朋朋介绍给大家,引导大家参观品评。那么对朋朋的创作积极性是多么大的保护和鼓励;对于教师而言,这又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楔机呢?YJs21.coM

3、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看待我们身边的幼儿。

幼儿是社会中一个平等的成员,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孩子往往被看成父母的财产,教师也常将孩子置于被动地位进行教育教学,和日常习惯培养。这种传统观念严重限制和压抑了幼儿的独立性和独创性的发展,不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水平不如成年人成熟,他们的知识经验不及成人丰富,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已有了很好的发展,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他们希望在集体中有自己的地位,他们强烈地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关注和赞赏。孩子的知识经验虽然贫乏,但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着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完整的世界。成人虽无法置身于其中,但却应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好这个世界,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这个世界。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道歉需要真诚


在生活中,幼儿经常说“对不起”,但并不知道它具体表示什么意思,不清楚什么时候用它,也不明白怎么样来用它。有的幼儿把“对不起”变成自己远离批评或惩罚最好的“挡箭牌”和“避难所”,“对不起”自然也就变了味。把“对不起”挂在嘴边的这种现象,非但不利于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而且对幼儿的人格发展不利,因此必须对其给予关注。

案例描述与分析:

●午睡前,孩子们陆续进入午睡室,突然听到民民的哭声,我一看,只见小宇拉着民民的手,眼睛看着我说:“对不起。”我问怎么回事。小宇说:“我让他快点,他不听,还慢吞吞的,我就打他的脸。”一旁的宁宁也凑过来说:“小宇已经说对不起了呀?”听着这变味的“对不起”,我马上说:“那么民民有没有到午睡室?”宁宁和小宇说:“没有”。“有什么办法比打更好呢?”沉思了一会儿,小宇说“拉着他的手。”宁宁说:“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催他。”我点点头,让小宇试试他说的方法,果然民民听话的被小宇牵着手走着,我又提醒小宇说:“刚才你打疼了民民,应该怎么说?”小宇看着民民说:“对不起。”两人一起进入了午睡室。

●区角活动中,灿烂碰倒了硕果的积木,硕果跑来告诉老师,灿烂说:“是翔翔要我推倒的。”当我把眼睛看着翔翔时,只听翔翔把头转向硕果,大叫着说:“对不起。”我问翔翔为什么指示灿烂去推别人的积木,翔翔说:“上次硕果推倒过我的积木。”从这句话中,我意识到可能自己平时处理孩子间的问题时过于草率,以至于翔翔把道歉成了对他犯错误的惩罚,而这种惩罚在他眼里,不过就是随口说的三个字,只要说了似乎就没事了。我想了一会儿,把三人都叫到跟前,暂时转移了他们的纠纷,拿出几个小动物们,并用商量的口气请他们合作为小动物搭一个游乐场,当搭好后,我说假如这时候有人把你们合作搭的游乐场推倒,你有什么感受?三个孩子都说会很难受的,于是我告诉他们随便去冒犯别人是错误的。接着我把眼睛看着三个孩子,他们都不好地笑了,我说:“你们互相推倒积木对吗?应该怎么道歉?”三个孩子在我的引导下相互真诚的说:“硕果,对不起。”“翔翔,对不起。”三人合作开心地继续玩着。接着,我在班级里布置了一些行为图标来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如不争抢玩具图标、有序的排队图标、安静看书图标等,引起幼儿有意无意的关注。并适时组织一些教学活动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对不起”。如一次情境表演:小衣吃好点心刚站起来,被高高大大的明明一不小心撞在地上,小衣大哭了起来,明明赶紧扶起小衣,为他拍掉身上的灰尘,还用餐巾纸帮他擦去泪水。一边揉揉小衣的屁股,一边看着小衣说:“小衣,对不起!”小衣说:“没关系。”看完表演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衣为什么哭了?明明撞了小衣之后做了什么?为什么小衣原谅了明明?幼儿最后达成一致:当我们知道错了之后要真诚的向对方说“对不起”。

分析:

幼儿园生活中经常发生把“对不起“三个字挂嘴边的现象,幼儿认为虽然我无意(故意)冒犯了别人,但是我已经说了“对不起”了,两个人就扯平了。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发现幼儿说“对不起”的变味和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成人引导得不当相关,因为幼儿的道德认识水平有限,常常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已经对别人造成了不便或伤害,当幼儿犯错误,尤其是打了人骂了人时,成人常常不管孩子是否真正感到内疚,是否真正觉得自己错了,是否真正想改正,就让他向别人道歉,说“对不起”,因此他们能够像背唐诗、儿歌一样背下来。“对不起”自然也就变了味。案例中我对待幼儿出现的问题都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通过隐性教育,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错误,解决矛盾。为了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水平和解决交往矛盾的能力,我还注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持之以恒地、大量地、反复地练习,并采用用各种教育手段来巩固和强化那些积极地交往行为。

●自由活动时间里,翔翔和小宇各自在看书,翔翔一个转身,肘部压住了小宇的小书,小宇一拉,书破了,小宇哭了,翔翔边说:“对不起、对不起。”边拿餐巾纸给小宇。对着小宇还说了什么,不一会儿,只见翔翔拿来了透明胶和剪刀与小宇一起修补。

●教师不小心踩了小朋友的脚,赶紧弯下腰看着幼儿问:“疼吗?”并真心诚意地对幼儿说“对不起”。

分析:

通过环境的暗示、组织各种形式教学、成人的榜样示范、教师正确的引导,一个阶段后我们班幼儿对正确的使用“对不起”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显得很真诚,孩子间的交往、沟通有了很大的提高。

反思:

幼儿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是我们教师任重到远的艰巨工作,要让道德规则真正成为儿童

行为的启明灯,还得继续从以下方面培养:

1、引导幼儿化解冲突

幼儿道德认知水平是在与成人、同伴的交往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纷争与矛盾是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契机,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纷争,有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特别是游戏时幼儿经常会发生冲突,我们不要马上介入,而是观察孩子间的反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相信他们可以自行解决;如果真的很难自我化解,则启发性地向孩子建议几种解决的办法,而后让他们自己选择。在不断地解决纷争、处理矛盾,不断地对立又不断地和好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接受不同的观点,了解他人的立场。

2、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幼儿之所以未能认识到“对不起”的真正含义,许多时候是因为缺乏移情能力。通过移情训练,幼儿可以想象某一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后果,产生对自己行为的愧疚感,进而将“对不起”的真正含义内化,成为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抑制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攻击性行为,从而有效地激发亲善行为。具体方法可以通过故事、角色扮演、实际操作等来进行。如当爱打人的宣宣一次摔了一跤,手上皮擦伤了,我就及时对她进行移情教育,并让经常被她冒犯的朋友帮助她擦眼泪、涂万花油,让宣宣真心地感受朋友间的友好。

3、成人的榜样示范

教师和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教师和家长自身道德风范,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特定情景中如:家长不小心弄坏了幼儿的建构作品,教师发点心时把哪个小朋友落下了……,我们都应向幼儿真诚的说声“对不起”。

案例:理解每一个孩子


孩子的需要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倾听自己的心声,是孩子们的一种需要。为此,我班创设了动物角,并准备了许多自制玩具和小朋友们聊天,其中有小猫、小狗、小猪等,可不知为什么,却没有人光顾这个角

于是,我与孩子们进行交谈。“他们都不会动”,“我喜欢活的小动物。”……

原因找到了,孩子们需要的是自己喜欢的倾诉对象。于是,我和朱老师商量让幼儿带来里两条泥鳅,生物角终于发挥了作用。

教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并从孩子的需要着手,使每个区角都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乐园。

孩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一天,汤文建的妈妈送女儿来幼儿园,汤文建站在门口大声的向正在指导幼儿活动的我问好。孩子的话音刚落,便传来母亲对儿子的轻声教诲:“离老师这么远喊话,多不礼貌。”听到这句话,我马上联想到迎送孩子的时候,我常常是忙着手头的事,离孩子很远漫不经心的喊着:“你好!”“再见”……

虽是生活中的细微小事,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教师的言行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大声对幼儿讲话,不经意间将垃圾扔到地上,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孩子就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教师应多关爱每一位孩子

许嘉琪小朋友是我班中途转来的幼儿,个子矮小,不起眼的他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关注。然而,一天,他爸爸的一句话却让我对自己的失职感到惭愧,他说儿子最近告诉我“爸爸,人活着真累”小小年纪竟然说出这样的一句话,着实令我大吃一惊。之后,我便对他进行了细心的观察,我发现上课提问他时,他不敢直视我的眼睛,甚至会因回答不上问题而流泪。下课,他不和其他小朋友们交往,常常自己闷坐在那儿,大小便不敢告诉老师,针对这样的一个儿童,我及时对他进行了一番特殊的教育;人说教师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沐浴在爱的甘露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于是我加倍关心爱护他,常常和他拉家常,夸他可爱是个好孩子……这样他对我已没有那么恐惧了,集体活动时,我鼓励孩子们和他交往,让他融入集体生活中去。平时,我尽量发现和表扬它的优点,让他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于明凯小朋友有了很大的进步,性格活泼开朗了许多,集体活动时也能主动参加,上课勇于举手回答问题,表现的很有上进心。看到他一天天在进步,我由衷的感到

高兴。

幼儿的变相询问

幼儿大多爱告状,告状的次数多了,便觉得心烦,有时对幼儿的告状,我心不在焉的说声:“好”便敷衍了事。后来我发现对于孩子的告状,不应把它当作坏事,从孩子的告状中,可以了解到其他孩子的活动情况,如果我们教育方法得当,还会提高教育效果。

吃饭时,有的幼儿告状,“××小朋友坐得不好”“××小朋友说话”“××打××”“××出去玩了”,当幼儿告状以后,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坐得不好的、说话的、打架的幼儿更加肆无忌惮了,连告状的幼儿也坐不住了,出去玩的幼儿也逐渐多起来了。我逐渐明白了,原来幼儿的告状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询问,或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当她告诉老师“××坐得不好时”,其实也是告诉老师“我做得很好”,如果老师这是不及时表扬、批评,幼儿便认为老师可能让说话,告诉老师“××出去玩了”如果老师不及时批评,幼儿便以为只要吃完饭就可以出去玩。

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啊,及时明确的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当幼儿抱怨别人不守规则,要求使其遵守规则时,教师应支持孩子,明确每一个人都要遵守规则,并及时肯定其积极方面,以强化起积极行为。

案例:对《解放儿童》的两点理解


最近读了刘小东老师的《解放儿童》,发现他对于传统教学有着不少独到的思考。他反对把学习作为学前教育的目的,更是对某些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提出鲜明的反对意见。在这次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过程中,我也有幸聆听了一些幼教专家的亲自授课,获得了最前沿的幼教资讯。在这里,就将自己对《解放儿童》这本书的两点理解作简短阐述。

到底在幼儿园里要不要学习?

在《解放儿童》中,刘小东老师明确提出,“学前儿童的学习主要是亲历、体验,主要表现在他的生活乃至于学习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梦想的,艺术的,好奇的,探索的。”也就是说,孩子的学习事实上是存在的,不过,它并不是学前教育的目的,它只是儿童了解周围世界的桥梁,是帮助儿童建构自己将要变成的那个成人的手段。

在教育普及的今天,大多数幼儿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前儿童的专业教育机构——幼儿园中度过的。学前教育的第一线实施者——幼儿教师对“学习”的理解,就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幼年生活的方向。非常让人欣喜的是,在我们正在实践中不断领会、贯彻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总则部分)“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是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教育评价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当前的教育趋向并非是要求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多少本领和知识,而是引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探究习惯的养成。

所以说,学习,在幼儿园里是可以存在的。只是,它绝不是我们实施教育的目的。通过学习,幼儿可以对周围世界产生更加敏感的发现,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了解世界的方法,从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说,学习,是帮助幼儿建构自己完满人格过程中的有效手段;健康的成长,才是我们进行学前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师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解放儿童》之《中国儿童教育的抉择》中,刘小东老师写到:“……相应的教育便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搬到儿童脑瓜里,儿童不会什么便教什么,儿童不能做什么便偏要他学什么、做什么。”在这样的情境里,儿童的教育者——教师,不去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不去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只是凭空想出自己愿意教给,或者不如说是塞给幼儿怎样的教育内容,实际上扮演的是填鸭者的角色。

在《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句:“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适当引导……关注幼儿在获得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这字里行间表达的,就是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早就摒弃了《解》书中提到的那种填鸭者的角色。而怎样扮演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样的角色,也绝不是我们讲讲、说说那样简单就可以做到的。在这里,我想用一个也许并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明引导者这个角色:在许多发型发布会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模特儿项上生辉的发型,很少是规规整整,一丝不乱的,反而看似凌乱,却往往能博得一片喝彩。这样的设计,外人看似简单,不经意,其实它的背后,倾注了设计师很多的思考。要知道,刻意的凌乱,比刻意的整洁更难做到。在教师发现幼儿需要怎样的引导的时候,我们肯定不能单刀直入地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我们应当在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已有经验等诸多因素,通过实施教学,提供材料或实践机会等多种方式,给予幼儿隐性的,却是能实在地推动幼儿内在性成长的指导。孩子感觉不到教师生硬的指挥,却在教师精心创设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成长的养分,这,应该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做到的吧。

最后,用一句古诗结束这一篇读后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希望我们的教育能象温和的春雨,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不让他们在小小的年纪感受到什么压力,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舒畅地呼吸,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教育,应从辨别孩子的需要开始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着孩子各种各样的言行,并要对这些言行及时地做出恰当的反应,做出具有教育意义的行为。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和急迫性,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师,有时也忽略了去挖掘这些言行背后的“动因”,尤其是那些令我们懊恼的言行。

需要,就是幼儿言行的基本动力,幼儿作为人,即是一个生物体,也是一个社会成员。他们要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对生存与发展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人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需要。如对食物、水等条件的依赖,对与其他人交往、被人爱、受到群体认可和尊重等社会条件的依赖,还有个体不断发展所依赖的自主感和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促使他们去进行各种活动,而他们的种种行为方式和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在幼儿期这一人生的最初阶段,幼儿大多出于这些基本需要而活动,由于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习俗、规范了解甚少,只能在不同情景中“尝试”各种行为,哪些行为可以最好地满足某个时候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就逐渐这样形成下来。人的个性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没有“不合理”的,相反,他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动力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应该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所谓“不合理的需要”这种日常提法,其实是说在具体情景下,一个孩子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采取的行为方式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被他人接受,这恰恰是最好的教育契机。

作为教师,若能在幼儿的行为(包括被我们认为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中辨别出他们“合理的需要”,在肯定这些需要的基础上,帮助孩子通过正当途径,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满足这些需要,这种方式我们常称为疏导、引导,它是真正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简单地压制幼儿的某些行为,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需要总是要通过某些方式得到满足的,孩子在没有替代的行为之前,必然还会采取原有的方式),有时甚至会产生更严重负面影响,孩子对是否要去争取满足自己的需要感到焦虑,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由此造成的。

因此,寻找对幼儿行为的恰当解释,从孩子的言行中辨别他们真实的需要,是教育的前提。着需要教师有冷静的头脑,和善的心灵,而当你“读懂”了孩子之后,你就会对他们更和善,在自己采取对策时更冷静,从而成为一位深谙教育艺术的行家。在下面我的做法中,希望能给大家得到一些启示,我的处理方法不一定十全十美。但我在敏感地体会着孩子的需要,这是走向真正教育的坚实一步。

一天早上我来园后,发现教室里的“小黑点”不见了,难道变猫叼走了吗?我四处寻找了起来。呀,小黑鱼躺在乌龟缸里死了!是谁把小黑点放在这儿的那儿的,真是可恶!我一下子恼怒起来。我把金鱼缸放在一旁,打算等会儿好好地问问班了的孩子。

孩子还没有来,我在教室了边划分着区域边思考起来:几天内,这种事已经是第二次在班级上发生了,前两天听搭班老师说起有两条小蝌蚪放在乌龟缸里,结果被乌龟吃了,为这事我还特地问过小朋友呢!为什么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呢?……正想到这儿,孩子们来园了,我便观察起孩子参与活动的情况了。

整个上午我没有提起这事,只是把小金鱼处理了。我觉得自己应该先想想,分析一下。如果直接问孩子,哪个会承认,毕竟这是犯了错误的呀。但如果不找出原因,可能类似的事还会发生。

午餐后,我站在班级自然角前,我的眼光忽然停留在养小金鱼的鱼缸里了,这是东东带来的鱼缸,里面养了两条小金鱼和十几条小蝌蚪,我似乎找到了原因。现在的孩子好奇心强,爱探究,小金鱼和小蝌蚪能生活在一块,那小乌龟和小蝌蚪、小金鱼在一起能行吗?第一次有人把小蝌蚪放在乌缸里,结果闯了祸,小蝌蚪被乌龟吃了。通过讨论,孩子们只出了因为蝌蚪太小的结论。那么,把大的金鱼放在乌龟缸里会怎样呢?这样,金鱼被放进了乌龟缸,这一次的结果,金鱼虽未被吃,但由于水太少,干死了。

有了这样一个假设后,我在主持讨论时,并没有提及这个“恶作剧”,也没,有“好好问问”,而是和小朋友们讨论起蝌蚪、金鱼、乌龟生活所需的环境,讨论中孩子们很快认识到:“小蝌蚪太小不能和乌龟放一块,乌龟和小鱼生活需要的水也不一样,乌龟缸里水要放的少些,不然它不能透气了”。

此后几天,所谓的“恶作剧”再没有发生,这反过来证明了我的假设是对的。原来这一事件并不象我开始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恶作剧”,孩子们做出这种看似恶劣的行为却并非出于恶意,只是因为缺少常识,不知者不为过嘛!其实孩子闯的许多祸大都是出于知识经验少而蛮干,我们却理解成他们在道德品质或心理上有问题。这件事也再次提醒我:当孩子闯祸时不能急躁,应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行为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恰当的教育行为。

反思:

在幼儿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后,我能冷静的把若干天以来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寻找“线索”,以便得出对幼儿行为背后的动因的恰当解释,然后再“对症下药”,最终结果表明。我真正体察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好奇,尝试,试想,如果当时我认为孩子把小鱼放在乌龟缸里是出于残忍心理的“恶作剧”,那么我会采取什么行动?孩子们最终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给幼儿请家教必要吗?


一张张字母表、一个个汉字牌……这些都是给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准备的。近日,有市民来电称,一些家长为让秋季要上小学的孩子提前“预习”,专门聘请学前家教让孩子提前上“小学”。专家表示,学龄前的孩子需要的是素质、习惯方面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知识学习。

现象

学前家教紧俏

离9月越来越近,孩子正上幼儿园大班的杨女士,这两天却在为家教的事犯愁。“联系了两个家教,都称已接了几个活,学前家教最近较吃紧。”杨女士说,虽说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大班,但孩子的不少同学已开始在家中上起小学课程。

为了不让自家孩子“落后”,这两天,杨女士跑了扬大瘦西湖校区附近的家教一条街,却没找到合适的学前家教,为数不多的几个熟悉小学内容的家教,都被其他家长提前聘了。

家长

不能让孩子落后

昨日,通过杨女士,记者联系到为孩子请了学前家教的顾女士。顾女士表示,电视中一些几岁孩子就能背下一本书的育儿经历,无非都是让孩子超前学习的结果,她觉得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待孩子9月份入小学后,学习也不用那么吃力,有利于在成绩上保持优势。

昨日,记者采访了一些幼儿园大班学生家长,发现赞同提前给孩子请学前家教的不在少数。“你家孩子不提前学,人家的孩子提前学了,那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家长冯女士说,让孩子提前学,也有利孩子增强信心。

专家

学习超前不利健康

“现在幼儿园去小学化已见成效,家长还这么做,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正在美国进行中美学前教育比较研究的扬大朱季康副教授表示,幼儿超前学习虽然短时期内可能呈现出一种在知识上的优越态势,但是长期来看,无论是幼儿心理、生理发育都将遭受伤害。

“家长需要有健康科学的教育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超前就是好。”朱季康说,学前阶段最重要的培养是素质、习惯、性格等方面,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

幼师资料《案例:您真的理解幼儿的需要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新生开学需要做哪些调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儿英语启蒙真的有必要吗 现代父母对孩子学习英语的重视程度和热情越来越高,英语的启蒙年龄也越来越早。在这种大环境下,多父母有疑惑:到底多少岁开始英语启蒙比较合适?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疑问,那么请看这段来自TED的著名演讲:《Th...
    2021-06-18 阅读全文
  • 您的理解,我的感动 作为一名带班老师,最怕的就是安全问题了。但是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磕磕碰碰也是难免的,有时候仅仅因为小朋友之间的打闹,也会发生让老师头疼不已的事情。这不,今天上午,小朋友在院子里玩的时候。远远的,就望...
    2020-12-07 阅读全文
  • 亲爱的家长,您真的爱您的孩子吗 每个家长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可往往她们满腔热情的爱不但没有让孩子像花儿一样的成长和绽放,反而常常事与违愿,有些花儿像遭了霜打,有些枯萎有些褪色了…… 张楠,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入学两个月了,从来没有听...
    2021-04-02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您的理解,我的感动》 作为一名带班老师,最怕的就是安全问题了。但是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磕磕碰碰也是难免的,有时候仅仅因为小朋友之间的打闹,也会发生让老师头疼不已的事情。这不,今天上午,小朋友在院子里玩的时候。远远的,就望...
    2021-03-01 阅读全文
  • 出去玩儿,给孩子拍照真的那么重要吗? 出去玩儿,给孩子拍照真的那么重要吗?上周四晚上,我们按照既定安排,到达了黄山市。 第二天,我们去爬黄山。那天天气是阴沉的,中间还下了一阵子雨。于是,我们都套上了特有的黄山一次性雨衣,冒雨爬山。不过,还...
    2020-11-10 阅读全文

现代父母对孩子学习英语的重视程度和热情越来越高,英语的启蒙年龄也越来越早。在这种大环境下,多父母有疑惑:到底多少岁开始英语启蒙比较合适?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疑问,那么请看这段来自TED的著名演讲:《Th...

2021-06-18 阅读全文

作为一名带班老师,最怕的就是安全问题了。但是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磕磕碰碰也是难免的,有时候仅仅因为小朋友之间的打闹,也会发生让老师头疼不已的事情。这不,今天上午,小朋友在院子里玩的时候。远远的,就望...

2020-12-07 阅读全文

每个家长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可往往她们满腔热情的爱不但没有让孩子像花儿一样的成长和绽放,反而常常事与违愿,有些花儿像遭了霜打,有些枯萎有些褪色了…… 张楠,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入学两个月了,从来没有听...

2021-04-02 阅读全文

作为一名带班老师,最怕的就是安全问题了。但是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磕磕碰碰也是难免的,有时候仅仅因为小朋友之间的打闹,也会发生让老师头疼不已的事情。这不,今天上午,小朋友在院子里玩的时候。远远的,就望...

2021-03-01 阅读全文

出去玩儿,给孩子拍照真的那么重要吗?上周四晚上,我们按照既定安排,到达了黄山市。 第二天,我们去爬黄山。那天天气是阴沉的,中间还下了一阵子雨。于是,我们都套上了特有的黄山一次性雨衣,冒雨爬山。不过,还...

2020-11-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