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您真的理解幼儿的需要吗

发布时间:2021-05-12 新生开学需要做哪些调整 幼儿园需要说课稿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您真的理解幼儿的需要吗

朋朋是个大班的小朋友,他做事与众不同,喜欢动手,喜欢创造性的操作活动。

一、案例描述

“老师,我要画八张”

《帽子设计师》这一课的结尾,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三张白纸,让他们做小小帽子设计师,画出自己独特的帽子。这时,朋朋举起手:“老师,我要画八张。”老师迟疑一下说:“朋朋,你先将三张画好再说,好吗?”朋朋坐下,开始做画。很快朋朋就画好了三张,交给老师,老师满意地点头,夸朋朋的设计想象力强,很有创造性。“老师,我还要纸。”朋朋说。可是,其他孩子也陆陆续续完成了作品,老师整理孩子们画好的作品,无暇顾及朋朋。每位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讲解之后,老师便结束了这次活动。

“老师,不要擦掉我的画”

接下来是幼儿自由活动,一个小朋友跑来报告:“老师,朋朋在黑板上乱画,快去看。”老师被拉到黑板前。原来朋朋在黑板上又画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帽子。老师看到朋朋画的起劲,没有批评,也没有表扬。只说了句:“朋朋,画好了你负责将黑板擦干净啊。”朋朋点点头。要进行新的活动了,朋朋还在画。老师发出了命令:“朋朋,快把黑板擦干净。”朋朋舍不得:“老师,不要把它们擦掉嘛。”可是,这样乱的黑板对下个活动有影响的啊。老师没有听,还是要求朋朋将黑板擦干净了。

二、分析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能注重幼儿的创造性,也力争创设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尽量做到让每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用语言表达自己作品的机会。按常规活动的标准衡量,教师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

当然,这个半日活动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存在着的问题。朋朋在设计帽子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是,

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一良好的教育楔机;为了照顾大多数幼儿,朋朋在活动中和活动后对绘画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三、反思

1、教师应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始终是处于主动地位,幼儿完全按教师的

意愿活动。那么培养出来的幼儿完全失去了自身的个性。幼儿的许多特长也被埋没。而新《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应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在小小帽子设计师的设计活动中,朋朋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他两次提出想多画几幅画,他希望有更多的创作机会,但他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老师及时的关注和应答。显而易见,如果在朋朋积极要求再画几张的时候,得到老师的积极支持,为他提供做画材料——纸,朋朋一定能画出更多的作品。而且,他的积极性,以及创作的欲望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2、教师应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及时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

之所以自由活动时朋朋在黑板上画帽子,正因为他活动中的创作欲望没能得到满足。可这时,教师仍然没有注意到朋朋的超出其他幼儿的特殊需求。朋朋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更没有得到应有的恰倒好处的鼓励和赞扬——如果朋朋画在黑板上的帽子能得到老

师的重视,并珍视他的作品,保留那些画,让朋朋介绍给大家,引导大家参观品评。那么对朋朋的创作积极性是多么大的保护和鼓励;对于教师而言,这又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楔机呢?

3、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看待我们身边的幼儿。

幼儿是社会中一个平等的成员,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孩子往往被看成父母的财产,教师也常将孩子置于被动地位进行教育教学,和日常习惯培养。这种传统观念严重限制和压抑了幼儿的独立性和独创性的发展,不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水平不如成年人成熟,他们的知识经验不及成人丰富,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已有了很好的发展,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他们希望在集体中有自己的地位,他们强烈地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关注和赞赏。孩子的知识经验虽然贫乏,但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着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完整的世界。成人虽无法置身于其中,但却应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好这个世界,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这个世界。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幼儿教师演讲稿:爱需要理解


爱需要理解

爱是一种信任,爱更是一种理解.,我们教师既要爱幼儿,教育幼儿,更要用心去观察幼儿,去读懂他们。

记得开学不久的一天中午.,幼儿们刚睡下,我就听到一阵抽泣声.我不高兴的说:是谁在哭呢?”没有想到这样的一句话。竟惹得行行小朋友忍不住大声哭了起来:“呜……呜……我想……我奶奶……”。我走到他的床前,俯下身子轻轻的说:“不要在哭了,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快睡着了,行行是个乖孩子,对不对?”行行用两只眼泪汪汪的眼睛看着我,一句话也不说,一副想哭又不敢哭的样子。正是这副模样。使我想起我上学寄读的情景。不也因想念父母而哭过吗?何况他只是三岁的小孩子,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幼儿呢?上床睡觉时思念之情往往最为强烈,此时正是孩子最需要母爱的时候。想到这些,我又一次俯下身去。紧紧把他抱在怀里,替他擦去泪水。轻轻拍着他说:“行行,老师抱你睡觉好不好?”他点点头看着我。眼里虽然含着眼泪。可我依然看见他依恋和信任的眼神。我轻轻地亲了一下他的小脸蛋。他连忙用小手捂起了脸,小家伙居然害羞了,可又那么高兴,我继续轻轻的拍他,只见他闭上眼睛微微的笑着……看着他在我的抚慰下甜甜睡去的样子。我的内心充满了柔情,感到无比欣慰。

的确,要想教育好幼儿,必须首先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研究他们的心理。刚入园的幼儿产生焦虑情绪的首要原因,就是他们与亲人的分离。如果这时再受到老师的斥责的话,必定会使他们受到双重的痛苦,他们与老师会越来越疏远,对幼儿园的生活失去信心……

我们给幼儿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亲昵的小动作,甚至一个拥抱。对与我们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对于这些刚离开亲人的幼儿来说,教师的观爱和理解就显的尤为重要,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安慰。会让他们愉快的度过幼儿园每一天。我想,培养幼儿愉快、健康的情绪,正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职责。

案例:对《解放儿童》的两点理解


最近读了刘小东老师的《解放儿童》,发现他对于传统教学有着不少独到的思考。他反对把学习作为学前教育的目的,更是对某些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提出鲜明的反对意见。在这次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过程中,我也有幸聆听了一些幼教专家的亲自授课,获得了最前沿的幼教资讯。在这里,就将自己对《解放儿童》这本书的两点理解作简短阐述。

到底在幼儿园里要不要学习?

在《解放儿童》中,刘小东老师明确提出,“学前儿童的学习主要是亲历、体验,主要表现在他的生活乃至于学习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梦想的,艺术的,好奇的,探索的。”也就是说,孩子的学习事实上是存在的,不过,它并不是学前教育的目的,它只是儿童了解周围世界的桥梁,是帮助儿童建构自己将要变成的那个成人的手段。

在教育普及的今天,大多数幼儿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前儿童的专业教育机构——幼儿园中度过的。学前教育的第一线实施者——幼儿教师对“学习”的理解,就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幼年生活的方向。非常让人欣喜的是,在我们正在实践中不断领会、贯彻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总则部分)“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是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教育评价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当前的教育趋向并非是要求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多少本领和知识,而是引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探究习惯的养成。

所以说,学习,在幼儿园里是可以存在的。只是,它绝不是我们实施教育的目的。通过学习,幼儿可以对周围世界产生更加敏感的发现,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了解世界的方法,从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说,学习,是帮助幼儿建构自己完满人格过程中的有效手段;健康的成长,才是我们进行学前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师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解放儿童》之《中国儿童教育的抉择》中,刘小东老师写到:“……相应的教育便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搬到儿童脑瓜里,儿童不会什么便教什么,儿童不能做什么便偏要他学什么、做什么。”在这样的情境里,儿童的教育者——教师,不去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不去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只是凭空想出自己愿意教给,或者不如说是塞给幼儿怎样的教育内容,实际上扮演的是填鸭者的角色。

在《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句:“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适当引导……关注幼儿在获得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这字里行间表达的,就是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早就摒弃了《解》书中提到的那种填鸭者的角色。而怎样扮演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样的角色,也绝不是我们讲讲、说说那样简单就可以做到的。在这里,我想用一个也许并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明引导者这个角色:在许多发型发布会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模特儿项上生辉的发型,很少是规规整整,一丝不乱的,反而看似凌乱,却往往能博得一片喝彩。这样的设计,外人看似简单,不经意,其实它的背后,倾注了设计师很多的思考。要知道,刻意的凌乱,比刻意的整洁更难做到。在教师发现幼儿需要怎样的引导的时候,我们肯定不能单刀直入地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我们应当在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已有经验等诸多因素,通过实施教学,提供材料或实践机会等多种方式,给予幼儿隐性的,却是能实在地推动幼儿内在性成长的指导。孩子感觉不到教师生硬的指挥,却在教师精心创设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成长的养分,这,应该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做到的吧。

最后,用一句古诗结束这一篇读后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希望我们的教育能象温和的春雨,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不让他们在小小的年纪感受到什么压力,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舒畅地呼吸,健康、快乐地成长。

婴儿的心理发育你了解吗?


导读:新生儿明显的条件反射的是在出生后两周左右。4个月的儿童能区别各种气味,能分辨不同颜色的物体。4-5个月便能分辨出亲人和生人。从第4个月起开始分辨出成人的声音,如听到母亲说话的声音就高兴起来,并开始发出一些声音以回答成人。

婴儿期是指儿童从出生到1岁的时期。胎儿刚出生后主要依靠皮层下中枢来实现非条件反射来保证他的内部器官和外部条件的最初适应,此时重要的非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及定向反射。婴儿期由于神经髓鞘的形成不全,神经兴奋不能沿一定的通路迅速传导,故兴奋特别容易扩散,这也是小儿易激动的生理原因。

随着脑的不断发育,皮质中的暂时性联系也日益发展起来。新生儿明显的条件反射的是在出生后两周左右。4个月的儿童能区别各种气味,能分辨不同颜色的物体。4-5个月便能分辨出亲人和生人。从第4个月起开始分辨出成人的声音,如听到母亲说话的声音就高兴起来,并开始发出一些声音以回答成人。

5-6个月婴儿就可以再认妈妈,这是由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发展,婴儿出现的短暂记忆的表现。7-8个月时起,由于儿童多次感知某种物体或动作,并同时听到成人说出关于这一物体或动作的词,在他的脑里,就在这一物体或动作的形象和词的声音之间,建立起暂时联系,以后只要再听到这个词的声音就能引起相应的反应。10-11个月起婴儿开始“懂得”词的意义,并对词的内容发生反应,词开始成为信号,即第二信号儿童的语言或说出的词是从成人所发出的词或者语言的声音模仿开始产生的,因此,为了尽快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成人在与儿童接触时应尽可能不断给予语言刺激。

儿童情绪自两个月以后,积极情绪开始发展,当吃饱、温暖时,可以看到儿童活泼而微笑的表情,反之,能引起否定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呆滞等。因此,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状态,应经常和儿童交往,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适当的玩具,并多给予关心、照顾和抚爱。

幼儿的逆反心理需要家长的善待


导读:做父母的应尊重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改进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由于三四岁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因此常常表现出任性,不听话,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开始“闹独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特点,不必奇怪。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不恰当,可能加剧逆反心理的现象,诸如:

1.家长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

2.唠叨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总是没完没了地嘀咕,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最终导致孩子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3.漠不关心的教育方式:

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什么都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时电插座、煤气开关也是他们探究的对象,一点不懂其危险性,有时好好的玩具也要拆开来看看,甚至会损坏贵重的家用电器。如果此时父母仅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许或不予理睬,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而产生逆反心理。

做父母的应尊重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改进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首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唠叨、打骂都会使孩子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

其次要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成人应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诱导,说明利害关系,千万不要“犟过孩子头”而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

还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服从正确的教育。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动却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这么对他讲:“你看那边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会比他差吧?”孩子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路了。这种方法用得得当,不亚于正面说教。

最后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例如孩子好奇、好问、爱动脑筋,家长要因势利导,讲一些孩子听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盘否定。当然,发现孩子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并讲明道理。

你了解孩子的心理吗?


导读:家长与儿童的这些互动的游戏,儿童是从互动中去学习的。当然,他们也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学习,也就是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能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所以,我们尽可能的积极的邀请孩子参与到这个环境中来。

我相信每一个儿童他们都有权利得到最好的发展,那么作为父母,我们也有权利去帮助孩子得以最好的发展。父母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我们父母所要做的是帮助我们的孩子从一个小婴儿长大成为一个成人。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作为父母真的需要做些什么和该做些什么。

1.互动——“发球与回发球”

大家都有打网球吗?我也是最近才听到这个术语,就是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中,就像是打网球——发球和回发球。这种一来一回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当婴儿很小的时候婴儿是不能说话的,但是事实上我们是想象婴儿能说话的,能听懂我们的话的,我们就跟婴儿说:“你好吗?你好吗?我是妈妈!”然后就做出一些这样的假设,婴儿能说话,做出一些回应。其实,我们知道小孩子因为还很小,他不能够说话,但是就是这种“发球与回发球”,父母就对小孩说你好吗?然后孩子就会看着你,然后,他会对你微笑,你就知道他是有反应的,就这样不停的,孩子的反应,给你的反应就是他们在微笑。虽然听起来刚才我举的这个例子非常简单,但是这个互动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或者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别的例子,也都是设想着跟孩子有一个互动,比如说我们会做这种拍手的游戏。其实,就是尽量的做与孩子有互动的游戏。

2.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刚才我举的这个例子就是家长与儿童的这些互动的游戏,儿童是从互动中去学习的。当然,他们也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学习,也就是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能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所以,我们尽可能的积极的邀请孩子参与到这个环境中来。

在很多的情况下,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坐好了,不要摸任何东西。可是他们如果坐在那里不动的话,他们会学到什么呢?我们需要的是孩子与环境的互动。

我的孩子现在已经25岁了,当我做妈妈的时候我29岁。孩子很小的时候,在家里,我会把非常贵重的物品,比如花瓶,放到一个特别高的他够不着的地方,或者把一本我很想读的杂志放在柜子,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让孩子尽情地、安全地探索。在这种情况下,我确保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挪动,都可以摸,我可以尽量减少对他说“不”。因为,这样,孩子才能与环境尽可能地接触。

3.经验

对孩子来说,经验是很重要的。因为研究表明,这些学业成绩的好坏与经验是有关系的。而所谓的经验,其实就是我们和孩子日常所做的——去图书馆,去公园玩,坐公交车等等。但是你只要想一想,其实小孩经历得越多,他的词汇量也增长得越快。在美国,我们有一个“头脑启动”(headstart)的项目,这个项目就是让那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够跟正常的孩子一样去体验更多的游戏娱乐。我们为什么叫它“头脑启动”(headstart)呢?并不是因为从大脑开始,而是因为我们想给低收入的儿童提供跟正常家庭儿童一样的机会,去弥补他们所错过的活动和所有的体验。

4.玩!玩!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儿童应该去玩。而作为大人,我们应该陪他们一起玩。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主要就是说,在儿童玩耍中,家长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的陪伴者。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一点都不要害怕与儿童一起玩耍。

家长通常第一件事情就说,这些老师都在干什么?孩子们怎么都在玩,可能这就是家长不明白事实上儿童正是通过玩耍来学习的。他们在学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这个卡通上面,我叫他们小泡泡,冒出来的小框框,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大泡泡,有一个小男孩在喝茶,我就说你在干什么?他说我是在发展思维的流畅性。

下面有玩积木的小孩,这些小孩说脑子里面正在构思计划,或者说正在解决问题。另外有一个小孩说,他是在画画,他说我正在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我想说,你们在座的拿到这个图片也会问,这些小孩到底在学什么呢?我想要我的孩子去学习字母,学习数数。但是,他们在学习字母之前,但是他们在学习字母之前,他们必须要有这些基础,就像是一个网,你在编一个网的时候,你需要有相互的交织去支持这个网的构成。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去编这个网,那么它就会死掉,它会在空中悬着,没有基础。所以大家看到的这些图片当中的儿童,他们可能是三岁或者四岁,他们正在做的事实上就是在编织这个网的基础部分。

大家环顾所有的对话,你们会看到孩子们到底在打一些什么样的基础。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看到这两个小孩在说,我正在发展更为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孩子在能够阅读之前他们需要有很多的词汇量和口语的表达能力。当我到一个幼儿园的教室里面,如果特别安静的话,我就会想,这些孩子在学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孩子是需要有很多的语言练习机会的,在他们能够阅读之前,他们必须要有很多的词汇量和语句。现在我们看一下左下角一个小男孩画画的图片,这个小男孩说我正在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举个例子,就跟鸡和蛋的比喻一样,是先有鸡才有鸡蛋?还是先有鸡蛋再有小鸡呢?这个自我意识就是先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再有好的学业成绩,还是先有良好的学业成绩再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呢?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对于家长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让小孩觉得他们喜欢学习。

5.越好奇,学得越多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如果一个孩子他不热爱学习,他没有这个动机的话就学不好,事实上在美国很多这样的研究机构也是在研究如何更好的去发展学习的动机。举个例子来说,孩子是怎样增长好奇心的呢?事实上就是你越好奇,某个事物你就会学得越多。一个方面是家长去做着的好奇心的例子,家长会鼓励这个好奇心,经常家长可能会让孩子觉得他们真的很笨。

1岁以下的孩子需要阅读吗?


很多人经常会质疑,1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识字,他们需要阅读吗?他们能坐得住吗?会不会把书弄坏呢?其实,人生的启蒙阶段正是引领孩子阅读的最佳时机,因为他们生来就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

好处1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必须和文字做最直接的接触,以了解各种讯息,然而阅读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经过学习与练习才能获得。

好处2

阅读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孩子如果能及早开始阅读,将有助于脑力及语言能力的发展。

好处3

如果能在婴幼儿时期多接触书本,进而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能够增加孩子视觉感官的敏锐度,还能在翻、玩、拿书的过程中加强肢体发展与大脑协调能力。

好处4

当孩子被父母抱在怀中听故事、看图画书时,正是最佳的亲子互动时刻。不仅能让增进亲子关系,也能快速建立起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相关推荐

  • 生活需要理解的文案 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整理的“生活需要理解的文案”相关内容,通过本文句子希望能帮助到您。理解是心与心的照面,理解是豁达,理解是包容,理解与宽容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两个人在一起,更多的不是改变对方,而是互相理解。...
    2023-07-05 阅读全文
  • 案例:道歉需要真诚 在生活中,幼儿经常说“对不起”,但并不知道它具体表示什么意思,不清楚什么时候用它,也不明白怎么样来用它。有的幼儿把“对不起”变成自己远离批评或惩罚最好的“挡箭牌”和“避难所”,“对不起”自然也就变了味...
    2021-06-08 阅读全文
  • 幼儿教师演讲稿:爱需要理解 爱需要理解 爱是一种信任,爱更是一种理解.,我们教师既要爱幼儿,教育幼儿,更要用心去观察幼儿,去读懂他们。 记得开学不久的一天中午.,幼儿们刚睡下,我就听到一阵抽泣声.我不高兴的说:是谁在哭呢?”没有...
    2020-09-16 阅读全文
  • 亲爱的家长,您真的爱您的孩子吗 每个家长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可往往她们满腔热情的爱不但没有让孩子像花儿一样的成长和绽放,反而常常事与违愿,有些花儿像遭了霜打,有些枯萎有些褪色了…… 张楠,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入学两个月了,从来没有听...
    2021-04-02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孩子的“无理取闹”,您能理解吗? 为什么有些孩子老是和父母作对,甚至“无理取闹”?家长需要意识到孩子的无理取闹往往是有理由的,可这些理由有时被大人认为不正当,或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孩子的感受和大人不一样,他们的生理、心理的自我调节能...
    2020-06-10 阅读全文

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整理的“生活需要理解的文案”相关内容,通过本文句子希望能帮助到您。理解是心与心的照面,理解是豁达,理解是包容,理解与宽容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两个人在一起,更多的不是改变对方,而是互相理解。...

2023-07-05 阅读全文

在生活中,幼儿经常说“对不起”,但并不知道它具体表示什么意思,不清楚什么时候用它,也不明白怎么样来用它。有的幼儿把“对不起”变成自己远离批评或惩罚最好的“挡箭牌”和“避难所”,“对不起”自然也就变了味...

2021-06-08 阅读全文

爱需要理解 爱是一种信任,爱更是一种理解.,我们教师既要爱幼儿,教育幼儿,更要用心去观察幼儿,去读懂他们。 记得开学不久的一天中午.,幼儿们刚睡下,我就听到一阵抽泣声.我不高兴的说:是谁在哭呢?”没有...

2020-09-16 阅读全文

每个家长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可往往她们满腔热情的爱不但没有让孩子像花儿一样的成长和绽放,反而常常事与违愿,有些花儿像遭了霜打,有些枯萎有些褪色了…… 张楠,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入学两个月了,从来没有听...

2021-04-02 阅读全文

为什么有些孩子老是和父母作对,甚至“无理取闹”?家长需要意识到孩子的无理取闹往往是有理由的,可这些理由有时被大人认为不正当,或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孩子的感受和大人不一样,他们的生理、心理的自我调节能...

2020-06-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