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
发布时间:2021-05-07 平等对待学生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如何开展幼儿园的游戏提问是幼儿对事物感到好奇,探究问题结论的思维活动,也是幼儿思维发展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所以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使之解除疑惑,掌握粗浅的知识和技能,以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分析如下。
一、要耐心、认真地听取幼儿的提问
幼儿在接触了周围生活和参与了一定的学习活动之后,会对周围生活中各种现象发生一定的兴趣,在求知欲望的支配下,他们会主动地向教师发问,希望教师能够给予满意的回答。因此教师在遇到幼儿提问时,一定要耐心地听取,并对幼儿的提问给予鼓励和支持。当教师听懂幼儿提问的目的之后,再给予解答。
“疑问是知识的钥匙”,只要教师经常鼓励幼儿提问,幼儿就会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提问感到厌烦或不予理会,久而久之,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而懒于思考问题,并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二、要正确回答幼儿的提问
正确回答幼儿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幼儿的年龄小,对教师非常崇拜,如果教师给幼儿的回答是错误的,那么这种错误将对幼儿可能有终生的影响。
首先,回答幼儿的提问要做到及时性。即对幼儿的提问应该不失时机地立即给予回答,除了教师暂时无法回答的问题,一般都应该在幼儿提出问题后马上回答才能使幼儿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如果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马上回答不出来,则应该告诉幼儿“让我想一想,等一会儿我想好了再告诉你。”然后教师应该立即向他人请教或者查阅资料,以最快的时间找到答案后告诉幼儿。
其次,回答幼儿的提问要做到科学性。由于幼儿所提的问题往往是复合性问题,即一个问题中包含着多方面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逐一地正确回答。也就是说教师的回答必须是准确无误的,既不能随意轻率、错误地回答,也不能以似是似非的答案使幼儿无法理解。
再次,回答幼儿的提问要做到思想性。所谓的思想性是指对幼儿的回答一定要有教育意义。因为幼儿的年龄小,教师能够从一定的教育目的出发回答幼儿的提问,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了知识,同时还能使幼儿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促使身心健康发展。第四,回答幼儿的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在回答幼儿的提问时,一定要注意启发幼儿自己思考,凡是幼儿经过讨论能够解释清楚的问题,一定要组织其他幼儿一起参加讨论,当幼儿找到正确答案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可以使幼不断产生新的求知欲望。另外有时对幼儿的提问,教师可以变换思维角度,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让幼儿思考,经过幼儿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正确答案后,教师应该告诉幼儿“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你作得很好。”这种回答提问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第四,回答幼儿的提问应该做到可理解性。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告诉幼儿的答案一定要做到浅显易懂,深入浅出,便于幼儿理解。千万不可复杂化或故弄玄虚,使幼儿难于理解。
第五,回答幼儿的提问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智力差异,教师对不同幼儿的提问,应该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和智力水平进行回答。在全班幼儿面前回答问题时,应该考虑多数儿童的智力水平,回答的结论便于大多数儿童理解。对于幼儿个别提问,可以因人而异进行回答,回答幼儿的提问应该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要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索问题
幼儿发现新问题的途径较多,他们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客观事物的观察中找到新问题,有时还能够从一些活动中发现问题。凡是他们感到新奇的事物,幼儿一般都会表现出一种要求探索的欲望。如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甚至他们还会把一件新玩具拆开研究其中的奥妙。所以教师应该保护幼儿这种探究的行为,鼓励他们积极地发现问题并大胆地提问。对于幼儿的探索性行为,教师不可加以限制,而应该为他们创造探索的条件,在教师的支持和鼓励下,使幼儿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四、不断提高幼儿提问的水平
幼儿提问的水平与其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呈正比关系,知识面宽和智力水平高的儿童,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而思维比较灵敏的幼儿往往会不断发现新问题,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让幼儿多学一些常识性知识。凡是幼儿有兴趣、自己能够看懂和学会的知识,一般不要加以限制。凡是有条件扩大幼儿知识面的学习活动,应该经常举行,并在教育活动中启发幼儿思考问题、探究结论的思维习惯。这样幼儿会随着知识、智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提问的水平。
总之,提问是幼儿智力向高层次发展的标志,重视和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不仅能使幼儿获得新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如何对待儿童爱情?
导读:这只不过是一种既温暖又可爱的情感,只有一种简单含义;你的宝贝渴望和别外一个小孩子建立一种联系。
心理学家们解释说:当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宣布“我爱某某”时,通常只意味着他很喜欢和某某在一起。而他们之所以使用“爱”、“喜欢”这类让你吓一跳的字眼,其实只是因为他曾经听大人们这么说过。
小家伙会从大人们的谈话中了解“爱”的意思是非常喜欢某个异性,当然,小孩子也可能会把这种感情表达用在同性身上,但无论如何,这与性,与真正意义上的浪漫爱情毫无关联。这只不过是一种既温暖又可爱的情感,只有一种简单含义;你的宝贝渴望和别外一个小孩子建立一种联系。
而且,就好像孩子们总会有新的玩具,这种情感也往往会在匆忙间消失(不过也有极少数例外,会持续很长很长时间)。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都感情丰富。以前只局限于对家庭成员的情感,会随着他们活动范围的扩大而开始逐渐蔓延——幼儿园的小朋友。班里的老师,甚至,公园里只遇到过几次的那个姑娘。与此同时,他们还开始模仿成年人对爱的处理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沉浸在“爱情”中的小孩子往往谈及“结婚”。甚至还一本正经地弄个婚礼什么的。
表面上,这些行为似乎是孩子们早熟的表现,但事实上是非常符合四五岁孩子的年龄特征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喜欢模仿成年人的行为”,美国的儿童心理和行为研究者朱蒂博士解释说:“这种模仿可能是拿着小包要去上班,也可能是要和一个他很喜欢的孩子‘结婚’。而这种模仿,其实是孩子们试图理解成人世界的一种方式。”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强,范围也渐渐扩大。他的生活开始有一部分超出你的视红之外,你也不再像从前那样能了解到孩子的每个生活细节。事情往往变成了这样:直到小姑娘突然在晚饭的时候宣布要“结婚”,你才突然发现她正在经历一场情感冲击;直到孩子要你教他在送给“女朋友”的画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或者执意要邀请某个孩子来参加他的生活聚会,你才开始思考应该对孩子的感情问题给予怎样的帮助。
但是,作为父母,请你记住:不管你的孩子主动暴露了他的情感秘密,还是你偶然发现他和一个小女孩手拉手走在小公园里。你可以感觉惊讶或者好笑,但请保持一张平静的面孔,造成不要笑出声来,不要嘲讽,也不要对孩子说什他太小了还不可以爱别人这样的话。“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并且让他感觉你是一个可以绝对依赖的倾诉对象。这一点非常重要。”牛蒂博士说。所以,最好的回答就是平静地对孩子说:“这很好啊。你又有一个新朋友了。”然后,就让这事过去吧。
面对爱的打击
如果你的孩子的这段可爱的情感进展顺利,那就再好不过了——小家伙又多了一个好朋友。然而,他有时候也会“表错情”,会遭到拒绝,他喜欢的那个小朋友很可能根本没有注意过他的存在。
那么,你能怎么做呢?不要急着马上就站在孩子面前,试图替他改变一切。你应该帮助他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这种经历其实是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一部分,将帮助孩子逐渐建立抵抗挫折的能力和自信心。
很多时候,你那遭到拒绝的孩子需要的只是一点点安慰和同情而已。你可以告诉他:“你喜欢的人不愿意和你在一起,这确实会让人伤心。”如果孩子表现得非常悲伤,你可以先问问他是否需要你的帮助,然后给他提供几个建议。比如:如果我是你,我就去找其它小朋友玩。或者你想想,你其实还有很多好朋友呢,他们都喜欢跟你在一起。
其实,孩子们有时也会有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正确对待调皮的孩子
导读: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调皮是紧密相连的,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调皮”,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很快,生长需要运动,运动帮助生长,孩子的很多“调皮”现象都是这种帮助生长的运动外部表现,从这个意义讲,调皮是孩子的“天性”。
一些年轻的父母往往埋怨自己的孩子“调皮”,埋怨他们在墙上乱图乱画,埋怨他们干净的衣服穿一天就弄脏了,埋怨他们出口就有脏话,埋怨他们出门就会惹祸……可他们并不知道或着说不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调皮”,更不知道怎样对待孩子的“调皮”。
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调皮是紧密相连的,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调皮”,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很快,生长需要运动,运动帮助生长,孩子的很多“调皮”现象都是这种帮助生长的运动外部表现,从这个意义讲,调皮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生长孩子要动,但又缺乏知识经验,这一对矛盾是孩子“调皮”的本质。例如:幼儿普遍爱玩运动玩具,这就是他们生长过程中必须伴随运动的表现,根据这一要求,社会及幼儿家长就要为幼儿配置适量且符合幼儿特点的运动玩具,以满足他们的生长要求,此外,在孩子玩耍过程中,应加强引导和看护以防磕伤、碰伤。又如,有的孩子骂脏话,就是他需要动口,但又缺乏经验,就在成人那里学来脏话骂人,这就是“调皮”,对此孩子周围的成人就要讲文明、讲礼貌,身体力行,给孩子做榜样带头作用。如:给孩子讲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故事,教孩子背诵一些儿歌,朗读一些诗歌,这样不仅能丰富孩子的口语能力,又能满足孩子生长过程中“口动”的需要,经这样正确引导定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上证明孩子的父母硬是强制孩子不能动,就等于给生长中的孩子心灵上带上了“枷锁”,这对他们身体的发育、智力和个性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有些“调皮”其实是孩子求知的反映,有些孩子的好奇性特强,但他们知识经验有不足,这一对矛盾的发展就表现为“调皮”。例如:有个孩子他妈妈每次洗衣服,他就去玩水,每次都把衣裤弄湿,挨了打骂,但他还是要去玩水,妈妈问他为什么要玩水,孩子回答:“我用手一搅,就搅出很多泡泡。”原来是孩子对肥皂水泡很感兴趣,所以百玩不厌,打骂不怕,这看来就是“调皮”,其实却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的求知欲旺盛的表现。知道了孩子“调皮”的根源,就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调皮”。孩子的文明,一方面要顺其自然,另一方面是正确引导,使孩子在生长过程中,即学到知识,又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家长、教师和社会共同肩负着引导孩子正确行为习惯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积极的奖励和后续指导等方式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并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和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1、认真倾听孩子的告状
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适当地安慰孩子。
2.对症下药
在了解事实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则通过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3.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成人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4.敷衍了事的态度不可取
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在处理因嫉妒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应引导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对因报复或讨好老师而产生的告状行为,要进行认真的教育,让幼儿明白对人要以诚相待、友好相处。
实际上,孩子的告状是否应该制止,主要还是看孩子告状的动机。小结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应该帮助幼儿发扬自己的长处,不应以幼儿经常来告状就对他(她)爱理不理,抱有“消极”态度。相反,教师应采取合适的解决方式,及时地进行引导要耐心分析孩子的告状心理,帮助他们明辨是非、锻炼能力
如何对待叛逆的宝宝
对待处在逆反期的宝宝不能采取硬碰硬的方式,这样只能让他的逆反心理更加强烈。父母过分激烈的反应会给他一个错误的感觉,即当他说不的时候,他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因此,他会更多地使用这种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逆反是每个宝宝都会经历的过程,要应付逆反的宝宝,父母需要一些策略。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1.来点小幽默,让气氛不再那么紧张严肃。比如你想要宝宝进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强行将他抱入澡盆,或者训斥他一番,让他去洗澡,那么事情肯定会变得很糟糕。这时,不妨给宝宝来点小幽默:“洗澡水倒好了,看看谁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诉你的小屁股,让他坐进澡盆。”这样与平时不同的语言会带给宝宝一种新鲜感,因此他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2.让宝宝放松警惕。如果宝宝对什么事情都说不,不妨给他一些特别可笑的选择,一直引导他不停地说“不”,这时候,他就会放松警惕,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问题上,于是,你就可以顺势找到机会把他拽到你要他去的地方,或者让他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3.把任务变成有趣的游戏。宝宝都喜欢游戏,如果将任务变成游戏,相信他会比较乐于接受。比如,他总是不想去厕所,并因此总尿湿裤子,父母可以在估计他要上厕所的时候,将他扛起来:“现在我要扛着这把枪,让他到厕所发射子弹了。”这样的建议,会让宝宝很快就忘记他的不,乖乖地跟着你走。于是上厕所的任务就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也就不会说不了。
4.让宝宝自觉自愿地接受任务。给宝宝准备一些图书,或者给他编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的任务变成他的一种期待。或者父母做出示范动作,但是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做,他会因为好奇而产生模仿的欲望。
5.利用宝宝的逆反心理,当想要宝宝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反着说出要他完成的任务,这时候,他可能就会按照你实际的要求去做了。
6.有时候,宝宝没有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图,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因此,跟宝宝交代任务的时候要眼睛看着宝宝,十分严肃地将任务交给他,这样他会明白你不是在跟他开玩笑,他就不会随随便便说不了。
7.和宝宝轮流来。因为父母也做同样的事,并且大家都有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且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做,这样他会觉得很有趣,一般都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8.冷落宝宝。如果宝宝不听从父母的建议,不要理睬他,撤销父母对他的注意,让他觉得很无趣,过一段时间他会明白这样不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于是他会尝试改变。
9.2岁左右的宝宝一般都喜欢自己来,因此,当宝宝说不的时候,父母可以想办法鼓励他利用这个机会来显示自己的能耐,他就会乐于自己来了。
10.如果家里有小弟弟小妹妹,鼓励宝宝当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样,他会尝试担当这个角色。当妈妈说:“你能演示给小弟弟看,自己怎么吃饭吗?”宝宝一定乐于为指导小弟弟自己吃饭做出示范。
11.当想要宝宝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好给他两个选择,一个是你要他做的事情,另一个就是他不喜欢做的事情,通常宝宝都会选择你要他做的那件事情。
如何对待孩子逆反?
导读:孩子渐渐长大了,可他们也越来越难管了,有时候他们还会反抗家长,家长让往东,他们偏偏去西,故意和家长作对。
李老师,我的儿子3岁多,是个很调皮但又很爱动脑筋的孩子,只是个性太强,而且逆反心理特别重,今天想就这方面的问题向你讨教。
答:我想先请问您一个问题,你说的个性太强,是指对你顶嘴,还是指违背你的意志?
问:主要是他特别坚持自己的意志,对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不能接受。
答:三岁的孩子判断能力是有限的,所谓不同的意见,对他来说,他对不同是很难作理性分析的,他只不过认为你的命令不合他的心意而已,所以那个时候不能接受,有时并非他理性的结果,而是他情绪的表现,如果上述情况不符合,你能否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孩子不能接受你的意见。
问:不说他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怎么都拦不住他,就是在一些知识性的问题上,他有时都会十分主观地下个判断,然后不容任何人表示不同意见,如他说萤火虫的光除了绿色还有红色,我说萤火虫儿没有发红光的,他就会坚持说有,你再不同意,他就会大哭不止。
答:你说的恰恰是儿童的正常的心里表现,这时候的孩子物--我是不分的,他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的发言,他总认为自己想的也就是别人想的,这种情况导致了你孩子现在的表现,总之,你孩子的表现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问:我有时很疑惑,象他这种特别主观的倾向,我们是应该暂时容忍还是坚决纠正(即大人一定坚持正确的认识)。
答:我认为既然是正常的心理表现就无所谓容忍和纠正的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了,上述情况就会自行有所改观。假如在没有改观前,强行进行纠正,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