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逻辑思维的阻隔现象
发布时间:2021-05-01 幼儿园思维的活动方案 幼儿园思维活动方案 幼儿园吸水现象说课稿两岁的天天在房间里忙活着,过了一会儿,他非常兴奋叫着妈妈,向正在看电视的妈妈飞奔过去:“妈妈……”
妈妈正在看电视,听见天天的叫声,妈妈扭转头,刚要说话,忽然发现天天光着脚没穿鞋袜。于是没等孩子继续说话,就大声提醒道:“天天,你怎么光着脚不穿袜子就满处跑呀,你的袜子呢?”妈妈说着立即起身,找来袜子,开始给天天穿袜子,嘴巴里还在不停的埋怨孩子不听自己话;“地上多凉呀!感冒了怎么办?上次就是光脚,打针住了医院……”
那天天迫不及待的做什么呢?
他画了一个非常意思的动物,他想立刻见到妈妈,他对妈妈有很多话说,然而……
也就是说,在孩子自主地编织一个逻辑思维,想要尝试实现的时候,妈妈却出于:“光脚”危害孩子健康;“光脚”违背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
这两个理由,在无意识中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的阻断。载体培育称这种现象为“逻辑思维的阻隔现象”。wwW.yJS21.cOM
我们说,父母在这个主观强势的趋势下发生的不当的培育行为失去了:
一个孩子主动想和妈妈进行沟通的机会;
一个帮助孩子拓展其逻辑思维延伸的机会,通俗的说,就是使孩子变聪明的机会;
一个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强心的培育机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幼儿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形式
4个月的小信躺在床上哭,妈妈抱起小信,将冲好的牛奶放入孩子口中,小信立刻停止哭闹,大口的吸吮起来……
我们把小信的这种行为称之为逻辑思维的肢体外在表现形式;
5岁的小信在外面和小伙伴玩。一段时间后跑回家,满头是汗,推开门对妈妈说:“妈妈,我饿了,有什么吃的吗?”……
我们把这种行称之为逻辑思维的语言外在表现形式;
7岁的小信下午放学回家,立刻打开冰箱取出果汁倒了一杯,一边喝一边对妈妈说:“妈妈,我饿了,先喝杯果汁,还有吃的吗?”……
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之为逻辑思维的综合(肢体+语言)表现形式,这是人类社会应用更为广泛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问题:逻辑思维两种基本外在表现方式
逻辑思维的两种基本外在表现方式:逻辑思维的语言外在表现方式和逻辑思维的肢体外在表现方式。
这两种逻辑思维基本外在表现方式在构成人类社会活动的同时,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生动性,也就是一个结果行为一定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原因行为,而这个原因行为又是另一个原因行为的结果行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往而不止,循而不休的。
我们将通过以下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8岁凯文在一次数学考试时抄袭。
考试时抄袭是“结果行为”
凯文不愿意得很低的分是“原因行为”又是“结果行为”;
得很低的分使凯文的“自尊心”和“自强心”无法忍受或者害怕父母伤心/责骂是原因行为。
人类逻辑思维的肢体外在表现方式是与生俱来的。这种肢体外在表现方式最初可能表现为各种为了生存需要而呈现的本能的条件反射,例如:“抓握”、“吸吮”、“哭”等等,而随着一天天的长大,信息的积累量因勤奋的采集而不断增加后,孩子们开始尝试着用更为具体的、细致的肢体行为来进行表达了。
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强的表现
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强的表现
1、创造性强
相信在我们身边,都有一些总是让人钦佩的人,他们对于一个问题、一件事常常都有独特的见解,这也就是所谓的创造性了。他们常常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
2、全面性
一个人看问题时不能只看片面,要从不同角度整体地看待事物,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思维强。
3、表达的逻辑性
逻辑性强的人,想问题严密而且科学,不穿凿附会,不支离破碎,得出的结论有充足的理由、证据,前因后果思路清晰。
4、独立性
独立性强的孩子,思维能力也必定强。无论他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独立完成,从中找到答案。即使他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也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5、灵活性与敏捷性
灵活性与敏捷性强的人,在生活中总能反应迅速而且灵活,不墨守成规,能比较快地认识、解决问题。
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好处
1、判断力很强,非常有主见
有的孩子总是在家长的影子下,什么事情都是家长决定,自己从来不拿主意,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逻辑思维训练就会让孩子学会自己拿主意,做选择,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2、处事灵活,不死板
在学习生活中灵活的运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会举一反三不会死脑筋就是逻辑思维强的表现。要知道处事不灵活可是现在很多人的通病,这点非常让人厌烦。
3、对事物认识更加客观
孩子成人了,在工作中思考问题很片面是很容易犯大错的。思维能力训练会让孩子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只会主观的思考问题。会看到事物的多面性。
4、性格活泼开朗
如果你的孩子受过逻辑思维的训练,那你绝对不用担心他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说话躲到你身后,受过逻辑思维训练的孩子一定是大方开朗的。
5、做事严谨不丢三落四
现在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犯丢三落四的毛病。这还是因为逻辑思维不强的缘故。逻辑思维训练会让你的孩子有个严谨的处事风格。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阶段
1、动作思维阶段
桌上放着一个苹果,宝宝矮小够不着,怎么办呢?这时候宝宝发现他旁边有凳子,于是把凳子搬过来,自己爬上去,成功地把苹果拿到手。孩子学会借助别的东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从不断的操作过程中理解的。 不到三岁的孩子以动作思维为主,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孩子最初的动作往往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以后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了解了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2、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三到六岁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这也是为什么用数字加减,孩子反应不过来,但是用实物举例子,就容易理解。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经验,丰富孩子的词汇,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在孩子拆装玩具或积木时,帮助他们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和孩子玩图片分类和比较游戏,让孩子从具体中学会归纳和抽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经常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和现象等。有些家长和老师片面地、刻板地教孩子多识字、写字、计算等,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并没有好处。
3、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六到十一岁是培养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一只狗有4条腿,两只狗有8条腿,三只狗有多少条腿?像这些问题,就是属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题。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给孩子现成的答案。
开发儿童的逻辑思维
据调查,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成绩80-90%是良好的、接近的。在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明显拉开了距离,20-40%的儿童出现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成绩落后等学习困难问题,在初中阶段,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并引发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让家长苦恼:孩子怎么越大越差劲呢?
其实,儿童的学习能力强弱并非到了高年级才出现分化,而是在学龄前期就已经奠下基础。在一般的教学中,用书本、用语言传授数学知识以及大量的习题练习并不能使儿童的数概念得到真正的发展,反而会削弱他们学习的兴趣及束缚其创造性思维发展。8岁前是儿童数概念、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就是紧紧地捕捉儿童发展的这一敏感时期,以“儿童是通过动作产生认知”为原则,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物化,通过分类、排序、配对等方法刺激儿童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发展,学会在操作中辨别物的特征、量的等级性,建立个、十、百、千、平方、立方、四则运算、等分、倍数、多项式、立体几何等概念,培养儿童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及逻辑性思维的发展,预防上述学习困难的出现,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初期逻辑思维的创建
初为人父人母,你们了解孩子吗?了解多少?从那里了解到的?作为小家伙最亲近的人,你们有信心培育好他/她吗?哈哈,不要紧,在完全相信你们的信心与能力的同时,让我们一起先从了解自己和这个小家伙开始,进行我们这次愉快的沟通吧!
如果天气好,父母会选择带孩子去室外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这时候你怀中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他一定是调动一切可以支配的感官,在一刻不停的“奔忙”着,他左顾右盼的眼睛、舞动着的小手、蹬蹬揣揣的小脚……他在干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我们说,生命伊始我们的孩子就开始一刻不停的通过他们所有的感觉器官迅速而大量的采集、整理、储存信息了。
人类生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逻辑思维从创建时期、丰富成长时期、到使用时期的形成过程。
也就是说,孩子自0岁开始进入逻辑思维创建期。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行积极、尽可能大而丰富的收集采集、整理和储存信息的工作,这个过程持续到孩子3岁基本结束,这个时期孩子会具备一定的信息量和自我编织逻辑思维的最初能力。
随即,孩子的逻辑思维进入丰富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在持续采集信息的同时,开始尝试自我编织逻辑思维并用以实现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储备和交换;当孩子成长到15岁的时候,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基本结束,这个时期的结束预示着孩子逻辑思维的使用时期开始了。
因此,0-3岁是逻辑思维的创建时期,3-6岁是逻辑思维丰富成长初始期,学前阶段的培育应该围绕着这两个时期的规律来合理地进行。
幼儿逻辑思维的被动成长
逻辑思维的被动成长
一谈到“被动成长”,相信所有的父母一定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处于被动成长状态。然而“被动”就像普罗克汝斯特斯的床,在不经意中,父母就将自己的孩子置于这个境地--“被动成长”中。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的故事。
普罗克汝斯特斯是一个臭名卓著的妖怪,他利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来是友善的主人,他将所有路过这里的人请到家里,让他们放松一下疲惫的筋骨。但当客人入睡后,普罗克汝斯特斯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与床的大小正合适。如果客人的腿或脚搭在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将客人拉长,直至将人折磨而死。
父母导致孩子“被动成长”的常见培育现象:
孩子在兴致勃勃地玩玩具……
妈妈:不要把玩具放在嘴巴里,多脏呀!我们不玩了,宝贝过来,妈妈抱抱……
孩子在床上安静而自由的躺着……
妈妈:宝贝,来!我们现在练习爬,好的,再来一次。孩子爸爸!你看宝贝会爬了,宝宝再爬一次,给爸爸看看。
妈妈带孩子参加早教课程……
妈妈:宝贝坐好,你看老师在干什么呢?我们也学老师一起穿珠子吧!来妈妈教你。你要是不穿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孩子在专注着开着周围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妈妈给孩子指着天空)
妈妈:宝贝,看,那里有只鸟。快看快看,那边的树开花了,多漂亮呀!看,天上飞过去一架飞机。好了,宝贝渴了,喝点水吧!
请父母仔细想想,其实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类似情况会非常非常的普遍。父母之所以出现上述行为,其出发点不外乎: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呀!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就是让他们多看看、多了解了解、让他们多学学。
一切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卫生为前提。
我们说,父母的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帮助孩子的方法上。因为上述父母在帮助孩子的时候,没有以打断和不依从于孩子的兴趣与关注点为特征,只是以单纯的“帮助孩子”为目的,主观的教授而已,促使孩子在此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阻断孩子的信息采集过程,从而有可能形成孩子不良的信息采集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