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早教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1-04-30 幼儿早教故事 幼儿早教活动方案 幼儿早教故事大全一、互动中学
Dixion教授认为,北美的早期育儿模式应该关注个体学习、玩伴游戏和小组项目,强调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取各种感性的直接的经验,并通过主动的探索活动得到发展,而不是教师通过“说课”使幼儿发展。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该创设环境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获得经验,从而以他们自己的眼光来理解有关的知识(尽管幼儿的理解有可能是错的)。Wayne指出:“成人追求结果,而孩子追求的是理解”。Karen博士也指出:“我们不能因为要求孩子必须记住一些事实知识而剥夺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与执着”。
早期幼儿教育的观念是使每个幼儿往前进,在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不是一刀切。教师更多的是发现每个幼儿的兴趣,提供他们探索的环境和教育材料,使幼儿拥有更多的自信心。
二、选择中学
专家主张,早期幼儿教育模式既适宜幼儿个体的发展,又适宜幼儿年龄的发展。幼儿来到幼儿园可以自己选择活动区,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材料。Nerren说:“选择中学”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孩子的兴趣提供选择,而不是根据教师的需要。
某幼儿园某班的一角,布置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品,冠名为“春桃的一家”。原来班上有个中国小女孩名字叫春桃,不会说英语,只会讲汉语,不合群。于是教师特意认真地学习中文,为春桃布置了许多与中国有关的图片,以减少春桃的压力,使她在熟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这就是关注个体发展的典型例子。
三、研究中学
儿童形成研究小组,在一个工作坊里,共同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与探索,这是早期幼儿教育的又一重要模式。例如,教师经常做的工作是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对事物的好奇心。Dobbie说,我们不怕孩子犯错,相反还鼓励幼儿多碰到问题,多走些弯路,多犯些错误,经常做错事的孩子,他们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师对孩子的错误,采取的是理解和鼓励继续探索的态度,这样孩子就越发有探索的愿望,他们也就因为多次的不成功而失去信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加拿大人通过游戏教孩子理财
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几乎个个年轻人都借贷,人人是“月光女神”和“月光男士”,并以此为荣,直到借贷失衡,他们才发现,他们背负的债有多重,一些人不得不申请破产,失去了快乐的生活。但约翰是特殊的一个,他不但待人礼貌做事踏实,而且把自己的账户管理得井井有条。我问他为何能做到这样,他说是小时候的影响,他说:“我最难忘的是爸爸妈妈通过玩游戏教给我们如何理财。有一次游戏印象特别深刻,那时我10岁。”
他说,那时,我们在房间里的不同地方立起几个不同的标志,上面写着“银行”、“商店”、“信用卡公司”和“慈善团体”等字样。然后,爸爸妈妈给我们每个孩子一件东西,用来代表他们可以从中挣钱的工作。我8岁的妹妹得到了一块毛巾-她可以用毛巾擦桌椅。我得到了一把可以用来扫地的笤帚。所有人都有工作可做,从中有钱可挣。
游戏开始时,所有人都开始工作。过了几分钟,爸爸妈妈按铃,所有人都“拿到了工资”。爸爸妈妈给了我们每个人20美分的工钱。然后,由我们决定用这笔钱来干什么。我们可以把钱存进银行,也可以捐一些钱给慈善机构。也可以在“商店”里买东西-爸爸妈妈在那儿摆了许多颜色鲜艳的气球,上面写着各种玩具的名称和价格。事实上,如果我们真的非常想要商店里的某种东西,却又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我们可以到信用卡公司去借足够的钱。
我们按这个顺序重复了几次:工作、挣钱、花钱;工作、挣钱、花钱。然后,爸爸妈妈吹哨子。他们说:“该付利息了!”在银行里存钱的哥哥得到了更多的钱。从信用卡公司“借贷”的妹妹必须支付利息。几轮之后,我们很快就开始深信,赚利息比支付利息聪明得多。
随着游戏的不断开展,我们还意识到,如果选择向慈善团体捐款,就能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他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其他基本必需品,而且可以减免税收。当“付利息”的哨音吹响时,爸爸妈妈把一些气球弄破,于是,我们同时意识到,我们辛勤工作甚至背负债务所换取的许多物质性的东西是不持久的。
当我们长大成人、收到装有“先买后付款”的空洞许诺的邮件时,这个游戏就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我们5个已婚的兄弟姐妹当中,没有一个背负着需要支付利息的信用卡债务。我们只为住房、交通和教育借贷。
最后,约翰说,想想看,在家里学习一些基本的理财原则会对孩子一生产生多么强有力的影响。
加拿大:向六种妈妈说“NO”
加拿大的儿童教育专家,对120余所幼儿园、2000余名不同年龄的儿童作了一次专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6种妈妈不受孩子们的欢迎。
不好玩的妈妈
孩子大多活蹦乱跳,爱好广泛。这是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然。他们想从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那里模仿、了解很多事情,以满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更希望能和妈妈拥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但如果妈妈对孩子的爱好一窍不通,而且总是一问三不知,甚至不以为然,孩子自然会感到失望、沮丧。同时也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负面影响。
对此,父母不妨有意识地培养和孩子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并熟悉孩子特有的心理和语言,尽可能抽时间多和孩子一起玩。长此下去,孩子自然会认为你“好玩”的。
只想着爸爸的妈妈
尽管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孩子对母亲的爱却可能带有种种“私心杂念”。要知道,幼年期的儿童大多十分敏感,常常会把母亲视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许自己以外的人、甚至爸爸“分享”。在这种情况下,妈妈理应有意识地向孩子作出种种表现或暗示,让他增加“妈妈确实最爱他”的自信。同时爸爸也应大度地退出妈妈视线的焦点,以便让宝宝更有安全感。
不尊重我朋友的妈妈
孩子的心灵尚未遭到世俗或偏见的污染,比成年人要透明干净得多。故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妈妈作为孩子步入社会的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前务必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知道,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着对孩子的尊重。
太肥胖的妈妈
儿童比成人更看重一个人的外表,对自己最亲爱的妈妈自然更是如此。
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美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过于肥胖的妈妈最好还是注意节食、运动和减肥,并适当关注自己的衣着服饰。
过于严厉的妈妈
严格要求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凡事都有个“度”。实际上,老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母亲大多属于完美主义者。她们批评的“弦外之音”是:孩子呀,你还没有尽力呢。
而家长的完美主义对孩子心理上的最大危害是:渐渐剥夺了他们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以心理上不断地作出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中必不可少的原动力。特别对原本就较自卑的孩子来说,要摆脱自卑的阴影,并树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
说到做不到的妈妈
说到底,“说到做不到”的妈妈缺失的就是诚信。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公认的美德,更是一种可贵的素质。孩子接受的或有形或无形的“诚信教育”,往往始于牙牙学语时,并且贯穿于整个童年时期。故在孩子刚刚懂事起就理应帮助他们在心中树立起“以诚信为本”。而屡屡“说得到做不到”的妈妈,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面教材,起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盘点中式早教的7大“败笔”
国内绝大多数父母都有这种想法:孩子在幼儿园里能够学到什么,老师每天都在教些什么,是否开设有数学、钢琴、外语、电脑等课程,是家长考察一个幼儿园的首选项。幼儿园当然要尽量满足父母的要求,教育功能的放大由此可见。
家庭教育:才智VS素质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国内的父母普遍注重孩子的才智教育,并不遗余力地实行着,单从每年寒暑期班父母星夜排长龙的场面就可见一斑。
国外的父母,少了幼儿园的全力扶助,对于孩子的基本素质培养更加注重,通过言传身教灌输给子女。外国家长认为,孩子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会很大限度地尊重他们,同时也要求他们对父母尊重。而且他们注重孩子基本素质的培养,比如冷天少穿衣锻炼耐寒,培养孩子严格遵守时间观念、讲究公共卫生等良好习惯,至于才艺培养,一般都不会“强按牛头喝水”。
价值观:智能VS体能
认识多少个字、会背多少首唐诗、会弹多少首曲子、会跳多少个舞蹈始终是大多数国内父母关注和当作谈资的东西。有些父母也表示孩子的快乐是最重要的,不过执行起来却往往身不由己。
国外父母则更多注重孩子的体能发展,他们认为,孩子在小时候除了快乐之外,就应该是发展体能的好时机,为以后应付更繁重的担子打好基础。因此冷天穿少衣服就显得很自然。有外国家长是极端的体能提倡者,他们甚至为了能在阳光明媚的冬日带孩子郊游,而主动向幼儿园请假。
不合理的中式早教
1、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尤其是和父母交流。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2、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分不满和痛苦。
3、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来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的。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地告诉他要换尿片了,请他忍耐一下。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4、按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的理想。当子女长大后回想起童年时,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一些失败父母的作为。
5、认为越用功越好
很多父母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目标订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
其实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6、认为早起很好,睡觉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
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因此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7、父母的爱成最大理由
男女之间,爱并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或许因为电视剧演得太多了,很多人以为爱就可以当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
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这简直荒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
早期教育在新加坡盛行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家长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不过现在这个“起跑线”可是越挪越靠前了。拿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来说,新加坡的“幼儿学校”从两个月大就开始教孩子学习字母和数字了。
新加坡政府从2001年开始实行一系列鼓励人口增长的积极措施。在政府的努力下,新加坡的人口出生率明显增加,幼儿园的数量也相应增多,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幼儿学校”的新兴幼儿园颇受关注。这里根据孩子的年龄分班,年龄最小的班,孩子只有两个月到一岁半大。幼儿学校的教育模式按照年龄制定,融教学和游戏于一体。有的幼儿学校以培养孩子的性格为主,让孩子从一岁开始就自己吃饭。
新加坡幼儿学校的老师说,婴幼儿不容易集中精力学习,但只要对他们进行反复而耐心地灌输,就会在他们的脑子里留下记忆,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和为今后的学习进行铺垫。
新加坡的教育专家认为,时下流行的早期教育与新加坡竞争激烈的教育形势有关。20年前,新加坡的适龄儿童只要会念abc就可以进入小学学习了;而现在,要想顺利入学,孩子们不仅要会念abc,还要会拼写单词和简单的数学计算。
很多家长觉得,学得越早就等于增加了孩子在同龄人中的竞争力。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教授斯特劳恩认为,家长让孩子“超前学习”的思想,来自重视教育的亚洲文化。在亚洲国家,人们往往把“学业有成”与“成功”直接画等号。认为学不好,今后生活也会不如意。要想改变这种看法,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目前,新加坡的“幼儿学校”已经从2003年的19家发展到2007年的111家。尽管费用高昂,但报名人数仍然居高不下。
“生活式早教”成育儿新时尚
随着新一代父母育儿理念的进步,针对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记者最近采访广州的一些刚刚生育了宝宝的家庭发现,不同于去早教班的教养方式,目前“生活式早教”成为了新爸妈的育儿时尚话题。
生活式早教
强调家庭环境
今年29岁的小薇在广州一家外企工作,对于新生事物一向比较“感冒”。小薇的宝宝9个多月,已经参加过好几种早教培训班。小薇对记者说:“去早教班上课已经不是唯一的早教方式了,正在流行的是‘生活式’早教。”
何谓“生活式早教”呢?顾名思义,“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0~3岁孩子来说,家庭是他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生活式早教”特别强调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孩子早期成长的重要性。据广州“新童伴”早教专家黄绎霖介绍,“生活式”早教最早起源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倡导的“PAT”运动,意即“parents as teachers(让父母成为老师)”,主张“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专家指出,虽然“生活式早教”理念并不是最新的,但这一理念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广泛推进。
研究表明,在遗传既定的情况下,早期经验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0~3岁是孩子人格发展和智力潜能的形成阶段,时间越靠前,孩子的可塑性越大,因此也越关键。黄绎霖认为,“虽然孩子在婴儿时期看起来似乎‘傻傻的’,但事实上对于很多刺激都能留下‘印刻式’印象,‘印刻’被反复加深,就能够形成孩子最初的记忆,从而决定其情商和智商的发展。而对于0~3岁孩子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所以家庭环境的影响其实比早教班来得重要得多。”
理念变革
家人是最重要的老师
“教育难道不是老师的事吗?”谈起“生活式早教”,很多家长不以为然。然而专家认为,对于0~3岁孩子来说,短短几十分钟早教班的影响远远比不上家人的作用。“家庭是孩子不能选择也不能回避的场所,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大教育资源,对品德行为及习惯的形成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学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正所谓“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比不上一个美满的家庭。”
据专家介绍,家庭对孩子心理品质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是学校等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因为家庭带有“启蒙性、长期性、情感性、感染性”等特点。因此家人的教育观和教养方式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成长。专家认为,“孩子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能否生存,能否面对、能否适应,只取决于围绕在他身边的每一个大人,取决于我们为他做了些什么,取决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专家教路
育儿先育己
广州“父母学堂”会长许化利认为,谈到“生活式早教”,养育者自身观念的转变最重要。“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养育者应该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最大且最直接的影响来自于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独创性、潜能与活动的模式在家庭中逐渐被塑造。而幼儿时期的人格养成相当重要,在孩子人生的前六年,如果父母无法帮助他顺利完成各种探索的需要,孩子将终其余生探索着童年所失去的一部分。所以,为人父母者,怎能不谨慎?”
据了解,一些早教中心也常举办专门针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讲座,“金宝贝”广州地区总监杨倩认为:“养育孩子不但是件充满乐趣和刺激的工作,同时可能也是所有父母一生中面对的最大挑战。婴儿的吸收能力就像一块海绵,比如有的家长有忧郁的倾向,那么孩子很快就会被感染,不论你是否察觉,婴儿已因此受到了伤害。因此正确的早教必须从家长自身的观念转变开始。”
抓住宝宝“敏感期”
据早教专家孙瑞雪介绍,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对于养育者来说,应该清楚孩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敏感期,因为婴儿大脑的发育结构和心理发展结构有着既定的秩序。据了解,孩子首先用口来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为了满足探索的需要。“在口的敏感期,孩子吃的目的是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因此这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否则他会有挫败感。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会非常享受于抓和扔东西,如果这时家长说‘不要动’、‘安静下来’,就等于不让儿童思考。”
利用生活元素施教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儿童的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早期经验”是通过后天不断给予的丰富刺激日积月累后形成的经验,发展是刺激“量变”的过程。
“新童伴”早教专家田欣认为,“生活式”早教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把孩子身边的“生活元素”变成教具。“电话、窗帘、牙刷、浴缸、毛巾、电视遥控器、沙发、抽屉、衣服鞋袜、茶杯、锅碗瓢盆……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教材。孩子自发地专注于玩水、玩沙、玩米、玩牙刷、翻马桶盖、爬上爬下、翻箱倒柜、抓住扔掉……都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因此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成长。”
重视家庭环境气氛
“生活式早教”理念主张注重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把教育目标贯穿到日常生活中。而家庭环境气氛包括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部分。专家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是“整洁优美”:经过布置的卧室、卫生间、厨房、客厅、书房和花园……都可以成为孩子良好的课堂。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则是“精神氛围”。专家认为:“家庭的精神氛围的关键词是‘爱与自由’。民主型的教育教养方式对孩子发展最有利,因为任何形式的创造都是在情感自由、探索自由的条件下实现的。家长不要随意干涉孩子玩,不强制孩子学这学那,而应该注重发展民主、宽松、温暖的家庭氛围,和孩子建立亲密、平等的关系。”此外,“书香型”、“时尚型”、“艺术型”等不同的家庭气氛也是形成孩子个性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