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定位 充分发展
发布时间:2021-04-29 幼儿思维发展活动方案 幼儿园教案找朋友 找朋友幼儿园教案导读:所以我要不断提高我的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努力克服工作中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以先进的理念指引行动,尽其所能和大家一起去经营好育贤第一幼儿园。
《西游记》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片,也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一本书,丰富的内涵,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近日,我有幸聆听了山东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丁荣贵教授的报告"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经营者",他以《西游记》为例对经营的主要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听后,感悟很多,愿与大家分享。
我们现在的幼儿园需要管理者来有效地经营,所谓经营就是要找准幼儿园发展的目标,综合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突出自己的办园特色,来为幼儿、家长、教师、社会盈利(不是营利)。而其中教师队伍是经营好幼儿园的关键所在。以《西游记》中的人物为例,我们可以将教师队伍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孙悟空,他本领高强、聪明能干,辨别真伪、捕捉妖怪样样都行。这种类型的教师业务精通、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是幼儿园业务的排头兵,各种展示活动一般都由她们来承担。二是沙僧、白龙马,他们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承担重任,再苦再累毫无怨言。这样的老师在幼儿园中占大部分,为幼儿园的发展积极的贡献力量,从不索求回报。幼儿园非常需要这样的老师来为孩子默默无闻的奉献,这样家长也会非常的放心。三是猪八戒,他只图清闲,不愿承担重负,一有任务就牢骚满腹,还耍小聪明从中偷懒,结果总是让孙悟空发现,适得其反。但猪八戒嘴甜,会说,是这个队伍里的调和剂,又在中间起着过渡的环节,每个单位也总有这样几位老师。社会就是如此,是一个复杂而又令人难以捉摸的结构体,每一种类型的人都存在,都不可缺少,否则就不会称之为社会。我借鉴丁教授举的这个例子,只是想提醒每个人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自己属于那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怎样正确发挥自己的长处,尽量避免短处,这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就像霍华德·加德纳博士1983年提出的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的一样,人天生就赋予了多元智能,只是每个人天生的各项智能的强弱不同,再加上后天的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成就也就各不相同。这些智能分为八种,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肢体动觉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一著名理论,对于我们每个人正确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认真分析自己的智能结构,哪些属于自己的优势智能,哪些属于自己的弱势智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摆正自己的心态,从生活、工作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满足,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才会活得更加精彩!
作为幼儿园的一个小排头兵,我也时时在认真反思自己,鞭策自己,如何针对不同的老师的不同智能,充分挖掘她们的资源,发挥优势智能,尽量避免弱势智能的发挥,让每位教师也能在工作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得到成功的快乐,这是我得管理职能所在。所以我要不断提高我的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努力克服工作中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以先进的理念指引行动,尽其所能和大家一起去经营好育贤第一幼儿园。希望每一位老师也能及时与我沟通,提醒我,鞭策我。同时也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分展现发挥自己的强势智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父母:找准自己的位置
家庭教育一直被视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孩子入学之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究竟该担当怎样的角色呢?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是最久的,你到八十岁了,还是孩子的父母,所以你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学校却不能;现代家庭基本上是2-6个家庭成员面对一个孩子,而学校教育是2-6个教师面对几十或上百个孩子,差距显而易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当下的学校教育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孩子的兴趣培养和特长挖掘更多地要靠家庭教育。其次,孩子学习也不只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等等,在我们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老师基本上教给孩子的是知识,孩子的做人、做事以及孩子人格的培养等等,更多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而个人成就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在于后者。除此之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安全感”、“自主感”、“成就感”和“好奇心”等心理营养,也多数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但从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来说,父母却常常不知道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使得家庭教育偏离了它原本的航道。
别占老师的位置
典型场景:孩子回家,刚刚丢下书包,妈妈就问:“宝贝儿,你作业写完了没有啊?赶紧去写作业,然后把功课复习一下哈。”到了晚上9点,孩子的家庭作业终于在妈妈的督促下完成了。爸爸拿起语文书严肃地说:“把今天学习的课文背给我听,然后把明天即将要学的课文先读两遍。”
专家点评:父母肩负教育孩子的重任,但父母不是老师,也不是老师的助手,父母就是父母。有人提出把父母培养成老师的助手,对这种提法,本人不敢苟同。尽管父母有义务配合学校、老师共同教育孩子,实现“家校共教”,但父母跟老师之间不是从属关系。
助手是什么,词典解释为“协助他人做事的人”,如果父母被定位为老师的助手,那父母理所当然就成了“协助老师做事的人”。果真如此,“父母”哪里去了?倘若老师是老师,父母也是老师,孩子的生活空间中处处都是老师,父母和老师做完全相同的事情,那对孩子来讲,该是多么单调、多么乏味、多么令人窒息的事情。可今天的不少孩子,就处在这种境遇之中。
老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父母的任务是教会孩子做人。在传授系统文化科学知识方面,老师是经过严格训练的高手,而在教孩子做人方面,父母有自己的优势。父母和老师在教育方面有交集,但不是重叠,了解了这一点,两种教育就可以优势互补。若父母空着自己的位置,挤占老师的位置,那就可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甚至于别人的田没种好,自家的地也荒了。
别抢孩子的位置
典型场景:年轻的妈妈陪儿子参加周六兴趣班,妈妈一边走一边看表,显得很焦虑:“儿子,快走,要不就迟到了。”妈妈说第一遍儿子没反应,说第二遍儿子还没有反应,说第三遍的时候儿子不耐烦了,猛一回头,非常气愤地对妈妈讲:“迟到了关我什么事啊?”儿子的如此反应让年轻妈妈深感委屈。
专家点评:这组镜头如果母子的角色调换一下就对了:儿子一边走一边看表,并不断提醒开服,再不快走就迟到了,说到第三遍时母亲不耐烦了,气愤地对儿子说:“迟到了关我什么事啊?”帮助孩子成长,是父母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事事出手,不仅不利于孩子健康,而且会给孩子成长帮倒忙。可为什么我们日常所见中,第一组镜头多、第二组镜头少呢?道理很简单。孩子从小到大,母亲都自觉充当了孩子时间的管理者:孩子起床母亲叫,孩子吃饭母亲催,孩子上学母亲提醒……孩子已经习惯了这些都是母亲的事,所以才会出现以上反应。
现实生活中,孩子放学回家,80%左右的家长就会立即帮孩子摊开书本、准备纸笔,自己拉过凳子坐孩子旁边督促做作业。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作业反正是父母着急上火,自己有什么理由把作业放在心上?因此,尽管你嘴巴“长”在他身上,可人家依然慢慢腾腾地“磨”作业!孩子“磨”作业,更多地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因为做作业原本是孩子的事情,孩子的事情,父母做得越多,孩子就做得越少;父母越主动,孩子就越被动。
找准自己的位置
典型场景:假设孩子是一辆性能良好的汽车,如果放开了让车子跑,时速160至200公里不成问题。可这辆车是如何运行的呢?在车子前面拴了几条绳,爸爸妈妈在前面拼命地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后面使劲地推,一家人忙得满头大汗,可车子的发动机没有打着。试想一下,这车子能跑得快、跑得远吗?
专家点评:父母别重复老师的事,别抢做孩子的事,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帮孩子明了知识的真正意义,引导孩子自觉主动,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让孩子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成长为一个懂事的孩子才是父母最值得做的事。
教孩子发音一定要准确
不知道你们周围有没有家长这样教孩子:“宝宝,这是汪汪,这是爬爬。。。。。”汪汪就是狗,爬爬就是蚂蚁。反正我周围有好多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教孩子的。
试想一下这种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等孩子大了他才明白原来如此时,多累。
所以教授孩子一定要准确。在公交车上一个爸爸念课文给孩子听,说到“饮鸩止渴”他把鸩念成了jiu。我没有给他纠正,他的还以可能一生都会这样念,甚至他的后代也还会这样念。
我们教授孩子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不能乱教。孩子不会学很快,可是一个个的改进可就很麻烦了。就像盖大楼,在一篇空地上该很容易可是要是拆了旧楼盖新楼可就麻烦了。。。。
我儿子学习英语很感兴趣,他突然有一天问我,妈妈:“爸爸时man,我是boy。狗爸爸是dog,狗蛋蛋是什么?”我也迷糊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就告诉他是:“dogbaby"儿子眯着眼进告诉我:”是puppy吧?我问他是谁告诉他的,他说是爸爸。对呀就是这个说法。我一直忽视了这些以为孩子不会区别,回到家我打开词典,很多动物大小说法是不一样的。现在孩子能分别很多了。区分的也很仔细。
QQ的小学生活:找好自己的定位
一位特立独行的心理学家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写过一本书《养成假说》(The Nurture Assumption)。她在这本书中指出,在决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环境中,同龄人的社会环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重要的多。孩子们知道,听家长的话是没有用的,他们早晚要出来混,混的好不好,不在于家长满意不满意,而在于同龄人接受不接受。一到自己的世界中,孩子们就会自动地找到自己的角色:有人是领导者,有人是追随者,有人是社交明星,有人是宅男宅女。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仿佛是预装了两套操作系统,他们会自动地在两套操作系统之间切换。家长管得严,在家自然听父母的话,但一到了学校,那言行举止就得遵守孩子间的社会规范了。那是孩子们自己的世界:作为家长,你再上心,再有能耐,也钻不进去,帮不了孩子。你所能够做到的,无非是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他或她能够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不会感到紧张,不会受到歧视。“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什么是适宜的环境,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在一个人人都是“牛孩儿”的环境里,你的孩子如果不够聪明上进,他会处处遭白眼。在一个全部都是乡下孩子的环境里,如果只有你的孩子是城里来的,他同样会被人嘲笑。
哈里斯谈到,如果把如今流行的育儿理论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就能看出它们有多么荒诞。在传统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最大职责是把他们养大,吃饱穿暖,但怎么教育他们,那不是父母的责任。非洲部落有一句谚语:“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孩子们和孩子们玩耍,孩子们到别人家串门,这些社交的经验,对他们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贾杰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他的新书《昨日的世界》(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中也谈到,现代社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向传统社会学习。如果说在公共卫生、防范传染病等方面现代社会要更加先进,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现代社会可能比传统社会还要更加蒙昧。
于是,我们就成了最焦虑的父母。教育孩子本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如今则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父母几乎要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却看不到一点成就。美国记者塞妮尔(Jennifer Senior)在一本新书中感叹,教育孩子成了一件“有乐无趣”(All joy and no fun)的差事。
不久前我是自信的家长,孩子在集体环境中很自如。换了个环境,“在一个人人都是“牛孩儿”的环境里”,他能不能很快找好自己的定位,真是让人不太放心。
周末教QQ用起了微信,希望他通过虚拟世界和同学们进一步熟悉起来。
“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创造发明史,特别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使我们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关键在与培养无数个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在幼儿早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这三方面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组成教育的整体。1990年召开的“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的文件《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中提出:我们将努力做好工作,从而尊重家庭在抚养儿童方面的作用,并支持父母,其他保育人员和社区对儿童从早期童年至青春期的养育和照料。”庄严地向各国人民宣告了这一个共同的心声。因此,“三位一体”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三位一体”是指社区、家庭和幼儿园三位共同参与促进幼儿成长,形成一个教育的共同体。如果只重视幼儿园一方教育,而不重视家庭、社区的教育,就不能使家庭、社区和幼儿园三方力量形成一种合力。因此,幼儿园应充分重视家庭、社区教育,做好家长工作,联合社区协同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和谐健康的发展。我园针对这一新形式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和研究。
一、树立幼儿园,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教育观
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相作用的结果。这个体系的中心是自主的人,他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发展的个体。对儿童来说,其发展则受所处的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即家庭、教育机构和社会三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儿童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各种教育环境之间的互相配合、互相作用所形成的合力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这种配合和作用的效果又取决了内部的沟通效果。显然三者的配合协调的程度越高,对儿童的教育所产生的正效应也就越高。
过去由于受到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幼儿园才能够单独完成教育任务。如果说幼儿园的任务只有对幼儿园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即幼儿园亦很难单独完成。何况现在的学前教育的任务是要对学前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因人施教,这一任务不可能脱离家庭和社会,而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最直接的是社区和家庭,所以对幼儿的教育应特别要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共同配合,同向同步地对儿童进行教育。
二、幼儿园要为社区、家庭教育服务保持教育的整体性
幼儿园是社区事业的一部分,幼儿园的发展要依托社区的发展,家庭就处在这一社区中,所以服务社区和家庭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1.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幼儿的成长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家园教育,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要求、方法等知识,提高实际教育能力,让儿童在协调一致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1)做好家长工作首先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
我园定期向家长举办家长讲座,让家长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意义,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能力。开设家长接待日解决家长在育儿方面遇到的困难,同时创办《育儿报》,围绕幼儿心理知识,开辟了“宝宝世界’’和“知识宫’’等栏目,围绕幼儿教育出现的问题,开辟了“对话窗”,围绕幼儿生理卫生和成长发育若干问题开辟了“卫生保健”等等。由于《育儿报》内容丰富,版面活跃,针对性强,因此,家长争相阅读。《育儿报》对家长尽快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及育儿方法,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
(2)采取多种形式,沟通家长与老师的关系
在工作中难免有个别家长不理解,而对幼儿园的教育产生误解,如c教师教育幼儿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有的家长就告诉孩子:“谁碰你,你就打他——”凡此种种。这主要是家长自身修养和思想水平不高,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故此触及到具体事情时,教师能细心,耐心地与家长面对面的探讨,较好地解决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冲突的矛盾,在工作中教师能较好地利用家长一早一晚接送孩子的时间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同时每班定期出好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本班的保教目标,任务,介绍科学育儿知识,对一些育儿方法出现的问题我们鼓励家长开展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的方法。
在工作中,我园还定期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区角活动、英语教学活动等等,使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方法有了比较深的了解。(3)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校园活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为了提高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加强幼儿园和家庭联系,我园定期开展了“博幼亲子苑’’活动,举办了儿童运动会,让家长与幼儿同台比赛,培养了幼儿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也是幼儿综合教育的一次深化.同时举办’欢乐园&;#8226;活动让幼儿带着家长参加各类活动室的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在活动中家长得到了启示和教育,促进了家长育儿水平的挺高.我们还举办了“迎新猜谜”活动,家长与幼儿兴趣极高,同时向家长颁发丁奖品,加强丁幼儿园与家长关系.“敬老节”活动是我们亲于苑每年必办的,这一天我们幼儿把爷爷,奶奶请来,孩于们为老人表演节目,一同做游戏,两代人同唱一首歌,在幼儿幼小的心里,播下了敬老和爱老的种子.这种羹的享受和爱的渗透,不亚于上一堂生动的德育教育活动.由于我们的出色的成绩,我们“博幼亲子苑”的各类活动多次参加了电视台生活频道“亲亲宝贝&;#8226;的拍摄活动,节目擂出后得到各方广泛的好评.
2.利用幼儿园的教育专长与优势为杜区服务
幼儿园是社区事业的一部分,幼儿园的发展要依托社区的发展,而家庭就处在这一社区中,所以服务杜区,优化社区的环境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极其重要.
我园首先在杜区工作中定期向社区居民开设育儿知识黑板报,同时采取专寡咨询等形式向社区居民介绍一些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讽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其次,对社区内的特殊家进进行个别辅导如对残疾儿童安安,宁宁,针对家庭困难,家庭纠纷,家长育儿水平不高的不利情况,在行政上减免孩子的管理费,对家庭纠纷联合社区共同做好协调工作,同时定期上门辅导幼儿,向家长重点介绍科学的育儿方怯,在幼儿园中教师在多方面关心照顾两位儿童.从不把她们当作残疾儿童来看恃.制定专门的计划.锻炼她们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和关心,两位孩子也从当初进园时走路不稳、胆小,不开心、自我封闭的情况,发展成现在活泼开朗,爱与小朋友交往,同时在各类活动中能象正常孩子一样参加各类活动.家长看到幼儿的进步激动地握住老师的手说:“谢谢你们”.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家长在社区中贴出了感谢信。再次,对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出谋划策.
如,对社区内’七月歌会’比赛积极支持,园长与音乐教师帮助社区做好辅导工作,使社区连续三届获奖,活跃了社区氛围,加深了与社区的联系.最后,我园利用幼儿园的教育设施无偿为社区的居民、儿童开放,不仅让他们了解了幼儿园,还提供了学习与活动的场所,使社区居民更爱我们的幼儿园,工作中我们幼儿园被评为浦东新区优秀家长学校同时被定为社区社会学校。
三.社区、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幼儿园为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社区、家庭支持幼儿园三方启动,才能实现幼儿园与社区、家庭的有效结合,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工作中,我园与社区结对,由园长和社区领导及社区内的企业领导共同组建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共同商讨,制定幼儿园的办园计划,反馈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协同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幼儿园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形成了教育网络,实现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社区教育委员会动员区内的一单位在幼儿园建立教育基地,开辟社区教育资源,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途径,为幼儿认识社会,关心社会,创造了条件.如:与敬老院共同开展“献爱心”活动,幼儿为孤老们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培养了幼儿尊老意识,同时与驻区的大桥部队联合,带领幼儿参观部队战士的营区及战士出操表演,加深幼儿对解放军的情感。组织幼儿参观小学,萌发了幼儿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愿望,等等.
总之,培养新一代的任务是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完成,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的配合,形成一个整体网络,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我园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确立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感受到成长,被评为洋泾社区优秀工作者。我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日俱进,决心在这一片天地中辛勤耕耘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为他们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幼儿语言发展札记——一位家长对儿子语言发展的记录
翻开儿子的成长记录,寻找有关儿子语言方面发展的记录。儿子在周岁前只会嗯嗯啊啊,语言发展的速度不是很快,当时我们大人也很着急,周岁后儿子的语言发展才正式步入正轨。根据儿子语言发展的情况,说几点肤浅的想法。
一、给孩子一个有声的世界
孩子一出生就来到了这个非常奇妙的世界,一切事物对他们都很有吸引力。刚出生的婴儿活动的空间不是很大,基本上都是在家里。这个时候的孩子只会用哭声来表示他的想法,还不会用语言与大人交流,但是大人仍旧要抓住时机与他说话。比如:儿子小时候尿湿了会哭,我在给他换尿布时会说宝贝是不是尿尿了,别哭,妈妈马上帮你换好。换好后见孩子不哭了了,可以说现在小屁屁很干了,是不是很舒服啊。孩子入睡前,我总是会给他哼哼小曲。如果大人多与孩子交谈,大人的说的话可以留在他的大脑记忆中,到一定的时候他就可以把这些语言变成为他自己口中的话。
二、在与人交往中鼓励孩子开口
等到孩子长大点时,大人便会带着孩子离开自己的小家来到外面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物。这是让孩子认识周围世界的好办法,也是促使孩子语言发展的好时机。大人要多鼓励孩子开口说话,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比如:儿子周岁后会说的第一个词语是“爸爸”,接着是“妈妈”、“大大”“奶奶”……,都是他对周围的人的称呼,我于是教他说“爸爸好”、“妈妈好”。于是儿子会说的第一句话就只有3个字:“爸爸好”、“妈妈好”……也正是由于他学会了与人问好,逐渐让他学会了与周围的人交往。在与人交往中,孩子可以从见面时问好到临走前说再见,这样他们的语言会越来越丰富
三、顺其喜好发展孩子的语言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学会了走路,于是他们的活动空间就随着他们自己的意愿了。这个时候的孩子总是喜欢发现一些“新大陆”,会接触到一些以前他不曾认识的事物。这个时候,大人可以陪着孩子,并及时地为他的语言库增加新的成员。比如:儿子会走路时正好住在乡下,有一次下雨后带着他出来走走,于是我便教他认识了蜗牛。可是天气晴朗后,怎么都找不到蜗牛。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儿子学会了问“为什么”。当学会了问“为什么”后,我发现儿子的语言开始有了他自己的思维。顺着孩子的喜好,让他认识更多的周围事物,同时逐渐使孩子形成具有自己思维的语言。
孩子语言的发展有快有慢,在这一过程中大人尽量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引领孩子不断认识周围世界,不断积累丰富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