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无小事

发布时间:2021-04-27

幼儿园老师无道具游戏。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你知道优秀的幼师资料是怎样的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幼儿园无小事,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一天早上,园长巡班是到中二班门口,正好遇到冬冬的爷爷送孩子,只听他说:“快进去吧,你看老师在吃早饭呢,你也要好好吃啊!”园长向班里看去,只见两个老师都坐在桌旁吃早餐,孩子们则自己动手进餐,吃完的孩子散乱无目的地呆在那里。接着,园长巡视了全园,发现许多班都存在着类似的现象。

回到办公室,园长立刻着手分析原因。由于幼儿园位于市郊,很多老师上班的路程都很远,又怕上班迟到,所以常把早饭带到幼儿园来吃,这确实是原因之—。但自己作为一园之长,没有及时注意到这一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却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之后的教职工大会上,园长首先向全体老师做了检讨,指出自己工作的失误之处。并宣布了园务会的决定:今后,食堂将保证每天七点准时为老师们开早饭,园里也将拨出一部分钱在后院装修一个小餐厅,给老师提供用餐场所。接着,园长对教师吃早饭时孩子散乱地呆在教室里的情况予以纠正,告诫全体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和孩子。

分析与思考

建立良好的教养工作秩序是教养工作正常运转、教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如果缺乏良好的教养工作秩序,必将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上案例中,园长因未能扎实地落实入园和早餐这个工作环节,使得教师们纷纷在工作时间进餐,并进而导致孩子入园后没人管理,给幼儿园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而且,幼儿入园的时间正是教师与幼儿家长沟通、交流的好机会,教师在这个时候进餐,自然也就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机会。

该园长在后来的检查工作中,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从自我批评入手,妥善地解决了问题,其方式、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幼儿园无小事。”任何小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工作的失误,给幼儿园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园所管理者必须重视小事,善于从小事中不断完善园所的管理。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幼儿园县实小幼儿园突发暴力事件应急预案 县实小幼儿园突发暴力事件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幼儿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及时处置危及师生安全的各类恶性事件,有效地控制事态的扩大,切实保障广大老师和孩子的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一.可能引发幼儿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恐怖分子造成的破坏性行为、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对社会不满的极端分子的恶性行为、歹徒在被追捕过程中的威胁性行为、因严重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报复性行为、精神病人的严重失控行为等。

二.预防措施:

1.专职保安担任门卫,配备警用钢叉、强光电击警棍、长棍棒等安保器械。严格门卫登记、验证制度,控制外来人员入园。

2.为防止非法侵入,严格值班监视制度,24小时巡逻,开启安全监控、报警系统。

3.严格执行接送制度,在接送孩子时段,园长、值班老师、办案人员在门口执勤站岗。可疑人员一律不准越警戒线,一旦进入警戒区马上采取措施控制其接近孩子。

4.加强对幼儿园周边环境及危险人物逐一排查,登记造册,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5.加强对师生的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6.积极组织师生进行防范暴力事件的演习,提高师生的防范和自救能力。

三.事件的处理:

一旦发生学校暴力事件,务必以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为主要目的,一般按照下列程序处理:

1.报警:可按紧急报警按钮或拨打"110"报警电话。

2.选派应变能力强、口才较好的老师、身体强壮的老师与犯罪嫌疑人周旋,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劝说,以拖延时间。

3.利用园内备用的警械控制歹徒,保护有关对象及全体孩子,并迅速将孩子护送到安全处。

4.一旦发生伤害事故,以最快的速度将伤员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并及时通知家长。同时将情况速报上级主管部门。

5.在警方的指导下维持秩序,配合警方调查,作善后处理。

四.组织机制:

幼儿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制,一旦发生事故,实行逐级负责。

婴儿真的无忧无虑吗?


导读:“小孩子是最幸福的,整天无忧无虑。”类似的话我们时常能听到,其实,对儿童心理有过深入了解以后,你就会发现,小孩子不但“有忧有虑”,有时他还会付出整个身心,去排遣自己的不安和烦恼,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做出敏锐的反应。

婴儿并非真的无忧无虑

薛女士做了新妈妈以后,婆婆就赶来伺候她做月子,照顾小孙子。婆婆从农村来,身体好,能干也能说,一开始婆媳之间相处还挺好。但是半个月以后,薛女士的奶水就很少了,不够孩子吃的,需要添加奶粉。白天还没有关系,到夜里,人累了一天,睡得迷迷糊糊,孩子半夜饿了要吃奶,婆婆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便起床热奶,薛女士身体虚弱很不适应半夜起来“工作”,于是面对孩子的哭声,有时婆媳俩都木木的,迟迟不愿起床给孩子喂奶,俩人心里开始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推诿和对对方的责备。

一天中午,婆婆哄宝宝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说了几句话,让薛女士心里很难受。婆婆对着孩子说:“你看你这个妈妈呀,连奶水都没有了,算什么妈妈,奶奶年轻的时候奶水多得你爸爸都吃不完!”有时,婆婆会边喂宝宝边对宝宝说:“我的小孙子好命苦嗳,连奶水都吃不上!”虽然婆婆说的都是事实,但是薛女士有一种针扎般的心痛:自己怎么就那么无能呢。遭到婆婆的奚落,一向要强的薛女士不得不认输,但心里有时对婆婆、孩子甚至丈夫都有一种无名的恼火。

更为关键的是,宝宝属于难养型气质的孩子,特别爱哭,白天不睡长觉,醒了就哭,夜里则是个“夜哭郎”,把大人搞得筋疲力尽。每次宝宝哭的时候,婆媳俩常常会等待对方先做出反应,这时候,宝宝就会一声高于一声地哭,有时候,薛女士气得对宝宝大声嚷:“哭什么哭,烦死人了!”宝宝仿佛理解了妈妈的怨气,哭得声音更大了。

宝宝两个月大的时候,被发现两侧腹股沟疝气,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一点麻烦,比如对陌生环境的适应非常缓慢。薛女士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宝宝简直是“孺子不可教”。

像薛女士婆媳之间这种心理上的“明争暗斗”,在不少家庭中都存在。这种“较劲”必然会反映到养育宝宝的态度和行为上,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婆媳较劲,宝宝受累

很多人都认为,吃奶的孩子只有生理需要,饿了就哭,吃饱就笑,有尿就撒,困了就睡,哪里还有什么心理需要?至于说到“心理烦恼”就更觉得可笑了。其实,这恰恰说明,家长没把孩子当“人”看,把孩子当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动物。

已经有研究发现,婴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建立起“内部工作模型”(IWM),这是孩子对自我、重要他人(如父母或其他看护者)及自我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的稳定的认知模式;如果孩子身边的几个成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是相互矛盾的,孩子就无法建立稳定良好的IWM,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也就常常显得难以预料,如果再遇上心急不耐烦的家长,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行为与情绪就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导致宝宝的心很累,当然家长的心也很累,而且彼此之间还累得不明不白。

在家庭关系中,婆媳之间的心理矛盾是潜在的、隐晦的,同时也是持久的、深刻的,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它不可能像夫妻之间的矛盾那样简洁明朗,处理起来比较容易挑明,把话说在明处。薛女士就陷入这样的关系困境中,婆媳之间认为彼此都有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而责任一旦扩散,就等于谁都有责任,谁也都没有责任,这种“心理拉锯”影响了她们及时识别孩子的心理信号,宝宝在无望的等待和莫名的吵骂中建立不了稳定的“内部工作模型”。疝气是孩子付出的身体代价,社会适应困难则是他付出的心理代价。

处理幼儿的无聊时间


对幼儿来说没有比感觉不到任何刺激更糟糕的事了。一个感到无聊的孩子就会用他的不安来引起别人注意。成年人总会说,这孩子真吵!但实际上孩子不是爱吵闹,而是期望获得新的经历,有新的体验。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常常会听到他们这样说:“爸爸,我现在很无聊,”“妈妈,我们现在做些事吧!”实际上这就是在简单地表达:现在没有什么东西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这种无聊让孩子感到烦躁,不仅能表达自己这种心情的大孩子会这样,即使婴儿也同样会如此。人们不应该忽视向他们提供游戏的机会。想一想我们自己有时是不是也会“无聊得要死”?好奇心是充满生命力的,比如搞研究和发明,信息源的枯竭就等于死亡。

在现实中无聊不应被看作是疲惫,虽然这常常发生。儿童在外表上有各种疲乏的表现(如两眼无神)。事实上这同时也是无聊的信号,尤其在那种极度无聊时,疲乏和空洞的眼神会让人看来毫无生气。

儿童学会一样东西很快,他们已经习惯了不断地向他们提供新的玩具,对一件玩具他们一开始会很有兴趣,但时间长了那种新鲜感就没有了。另外仅仅向儿童提供玩具是不够的,因为很快他们就“腻烦”了。所以我们要么用其他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要么用另一些他们不熟悉的东西去唤醒他们的好奇心。一只盆,一个汤勺,一块木头,一只塑料球,一个松果,任何东西对儿童都是新鲜玩意儿,他先是整个儿地观察物体:他把那个东西摇来摇去,上下左右摆弄,自然也少不了把它塞进嘴里。

婴儿并不是真的无忧无虑


“小孩子是最幸福的,整天无忧无虑。”类似的话我们时常能听到,其实,对儿童心理有过深入了解以后,你就会发现,小孩子不但“有忧有虑”,有时他还会付出整个身心,去排遣自己的不安和烦恼,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做出敏锐的反应。

薛女士做了新妈妈以后,婆婆就赶来伺候她做月子,照顾小孙子。婆婆从农村来,身体好,能干也能说,一开始婆媳之间相处还挺好。但是半个月以后,薛女士的奶水就很少了,不够孩子吃的,需要添加奶粉。白天还没有关系,到夜里,人累了一天,睡得迷迷糊糊,孩子半夜饿了要吃奶,婆婆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便起床热奶,薛女士身体虚弱很不适应半夜起来“工作”,于是面对孩子的哭声,有时婆媳俩都木木的,迟迟不愿起床给孩子喂奶,俩人心里开始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推诿和对对方的责备。

一天中午,婆婆哄宝宝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说了几句话,让薛女士心里很难受。婆婆对着孩子说:“你看你这个妈妈呀,连奶水都没有了,算什么妈妈,奶奶年轻的时候奶水多得你爸爸都吃不完!”有时,婆婆会边喂宝宝边对宝宝说:“我的小孙子好命苦嗳,连奶水都吃不上!”虽然婆婆说的都是事实,但是薛女士有一种针扎般的心痛:自己怎么就那么无能呢。遭到婆婆的奚落,一向要强的薛女士不得不认输,但心里有时对婆婆、孩子甚至丈夫都有一种无名的恼火。

更为关键的是,宝宝属于难养型气质的孩子,特别爱哭,白天不睡长觉,醒了就哭,夜里则是个“夜哭郎”,把大人搞得筋疲力尽。每次宝宝哭的时候,婆媳俩常常会等待对方先做出反应,这时候,宝宝就会一声高于一声地哭,有时候,薛女士气得对宝宝大声嚷:“哭什么哭,烦死人了!”宝宝仿佛理解了妈妈的怨气,哭得声音更大了。

宝宝两个月大的时候,被发现两侧腹股沟疝气,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一点麻烦,比如对陌生环境的适应非常缓慢。薛女士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宝宝简直是“孺子不可教”。

像薛女士婆媳之间这种心理上的“明争暗斗”,在不少家庭中都存在。这种“较劲”必然会反映到养育宝宝的态度和行为上,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婆媳较劲,宝宝受累

很多人都认为,吃奶的孩子只有生理需要,饿了就哭,吃饱就笑,有尿就撒,困了就睡,哪里还有什么心理需要?至于说到“心理烦恼”就更觉得可笑了。其实,这恰恰说明,家长没把孩子当“人”看,把孩子当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动物。

已经有研究发现,婴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建立起“内部工作模型”(IWM),这是孩子对自我、重要他人(如父母或其他看护者)及自我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的稳定的认知模式;如果孩子身边的几个成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是相互矛盾的,孩子就无法建立稳定良好的IWM,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也就常常显得难以预料,如果再遇上心急不耐烦的家长,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行为与情绪就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导致宝宝的心很累,当然家长的心也很累,而且彼此之间还累得不明不白。

在家庭关系中,婆媳之间的心理矛盾是潜在的、隐晦的,同时也是持久的、深刻的,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它不可能像夫妻之间的矛盾那样简洁明朗,处理起来比较容易挑明,把话说在明处。薛女士就陷入这样的关系困境中,婆媳之间认为彼此都有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而责任一旦扩散,就等于谁都有责任,谁也都没有责任,这种“心理拉锯”影响了她们及时识别孩子的心理信号,宝宝在无望的等待和莫名的吵骂中建立不了稳定的“内部工作模型”。疝气是孩子付出的身体代价,社会适应困难则是他付出的心理代价。

让儿童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


看了一篇题为《儿童嘴巴与五四精神》的文章,作者单中正在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五岁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说,下午老师用胶布封了他的嘴巴,作者初听没有在意,以为孩子在说瞎话,可过了一会儿孩子又间,用有毒的胶布封嘴会不会毒死人。作者很奇怪,觉得似乎有点问题,经仔细询问才知道果然是老师封他儿子嘴巴了。作者找其他小朋友了解,也证实了此事。为什么要封嘴?因为作者的儿子喜欢说话,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心里有什么想法就会说出来,而老师不能容忍他太强的表现欲和表达欲。虽然这只是一个剥夺儿童话语权的极端例子,但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阻止儿童说话、发问,不给儿童充分的话语权,甚至剥夺儿童话语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阻碍儿童发展的做法,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

(一)儿童有法律赋予的话语权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一项保护儿童的国际性法律文件《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儿童生下来就是一个权利的主体,他们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等四大基本权利。公约第十三条规定:“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儿童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包括在幼儿园的教学和活动中有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的权利,也即拥有话语权。儿童有参与权则包括对教学设计、活动安排以及教学活动过程的参与权,这种参与既包括行动的参与,也包括话语的参与,而且话语的参与占有重要地位。儿童拥有话语权是法律规定的,是任何入无权加以限制和剥夺的。而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能使活动“正常”开展,阻止儿童说话,不让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剥夺儿童的话语权,这是对儿童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儿童权利公约》的不尊重。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难道阻止儿童说话甚至剥夺儿童的话语权,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儿童就成长了,发展了?话语权是法律赋予儿童的权利,教师应该自觉遵守《儿童权利公约》,还儿童以话语权。

(二)拥有话语权是儿童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用嘴巴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这是人的内在需要,也是人的“天赋”权利。儿童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的。他们要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除了自己的探索发现外,还必须借助“话语”这一工具发问、表达、交流,向父母、教师以及其他人频频发问,甚至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父母、教师和其他人的讲解或引导,会增进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并产生表达的欲望,正如前文讲到的单中正的儿子那样,他们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心里有什么想法就会说出来,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和发表欲。况且儿童只有与教师、父母以及其他人相互交流,相互辩论,才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应该还儿童以话语权,让儿童自由发问,并给以正确的回答和引导;让儿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避免压制、阻止甚至剥夺儿童话语权现象的发生。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儿童的自由发问、表达和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满足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儿童的正误

儿童是一个成长中的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人,他们有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世界,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有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理解。正如卢梭所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如果不了解这些,就无法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也无权对儿童进行教育。有些教师对儿童是一个未成熟的发展中的人的认识不充分。他们之所以阻止儿童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甚至剥夺儿童的话语权,就在于他们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儿童话语的正误,把儿童不符合自己标准的看法和想法看作是“无稽之谈”“胡扯”,却不知道这些看法和想法在儿童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是完全正确的。儿童以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正确而合理,并在为自己精彩的表达高兴时,却遭到教师的无端制止,这会使他们对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产生怀疑,久而久之,教师即使还儿童以话语权,儿童也会自动放弃这种权利,保持沉默。儿童乐于表达的天性就这么被摧残丁,其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走进儿童的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这样就会对儿童的话语少一些挑剔,多一些“宽容”。

(四)平等的话语权是构建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的前提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因此,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点。自赫尔巴特所处的时代到现代,对师生关系的认识走过了一个从“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再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的过程。创建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是时代的呼唤,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实施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所谓平等是指教师和儿童在教学活动中拥有平等的权利,即师幼双方都拥有思考的权利,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以及与他人展开争鸣的权利,师幼双方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谓对话,不仅仅指教师和儿童通过语言进行争鸣,而且指师幼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它要求师幼彼此敞开心扉,随时接纳对方,显然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的对话,也是一种彼此的倾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构建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首先必须打破教师的话语“霸权”,并使儿童拥有话语权。

只有拥有话语权,他们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才能实现与教师、他人之间话语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其次要实现话语权的平等。只有实现话浯权的平等,儿童才能真正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敢于与教师争鸣,教师会抛弃自己先知者的身份,认真倾听儿童的想法和看法,并敞开自己的心扉随时接纳儿童,最终实现师幼心灵的双向交流与沟通,确立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儿童有了话语权,并且有表达的需要和欲望,并不表明儿童的话语权就能充分实现。如果儿童生活在一种压抑、严肃和恐惧的氛围里,他会连表达的勇气都没有。不给儿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行使话语权,儿童也无法充分实现其话语权。因此,必须为儿童实现话语权创造条件。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要为儿童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并充分体现这种文化的精神。教师要坚信儿童拥有异常丰富的、与生俱来的天赋潜能,坚信他们拥有自己获得知识、处理事务和同伴关系的能力,让他们处在宽松、和谐、自由、充满童趣的文化氛围中。要让他们“自由地探索、尝试、犯错、被纠正,自由地选择在谁身上投注好奇心、智慧和情感;自由地欣赏由双手、视觉、听觉、形状、材质、声音、颜色带来的无穷乐趣,自由地意识到理智、想像、思想能构成事物之间的网络,并相信这个连续的网络能够移动和震撼世界。”在这种儿童的文化氛围里,教师和儿童很容易进入积极的对话状态,师生双方都能够自由地表达和交流,碰撞和争鸣,并彼此倾听对方的“声音”。这样,儿童的话语权才能充分体现。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话语”环境,让儿童有机会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老是充满激情,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儿童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又如何行使话语权呢?因此,教师无论在教学活动前、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都要创设“话语”环境,都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感受和体验,并与自己交流和讨论。另外,教师可以专门组织儿童就某一事件或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种专门的讨论、交流环境中,儿童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争论,其话语权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相信《幼儿园无小事》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老师无道具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无名火的幼儿故事 阿布是个好孩子,可就是总爱发火。他一发起火来,根本就忘了自己是谁,这不,又和小朋友打起来了。阿布本来有很多好朋友,大家都很喜欢他,说他有大侠风范,可就是因为他总爱发火,一生起气来不是打伤这人的筋骨,就...
    2021-07-02 阅读全文
  • 用心对待每个细节之幼儿园里无小事 幼儿园老师的生活,每天都被带班、活动、学习这三件大事充实着。我们做的,是管理孩子吃喝拉撒的小事,只要孩子健康,我们就安心;只要孩子快乐,我们就开心;只要孩子成长,我们就幸福。在幼儿园,每个孩子都是天真...
    2020-11-25 阅读全文
  • 幼儿教育无小事,处处皆为教育 怎样和幼儿沟通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首先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伙伴,从而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和放松,让他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让幼儿充分活动,获得表达自己愿望和能力的机会。 第一、我们要...
    2021-01-25 阅读全文
  • 2020孩子的事无小事 由于我的身体原因,前段时间请假,上周正式来上班了,孩子们看见我都不间断的问我:“老师,你好几天没来了,我们好想你啊。”“老师你生病了,现在好了吗?”等等,孩子的问候让我们心里倍感感动,有你们的关心,老...
    2020-05-14 阅读全文
  • 孩子面前无小事 最近这段时间,经常发现孩子们的指甲上有彩笔水,每次都是让他们到洗刷间洗干净,可是今天下午,浩轩的妈妈来跟我说,浩轩在家经常将彩笔水涂在指甲上,并且将彩笔乱扔,这样不但浪费,而且很不卫生。 在午检活动时...
    2021-09-03 阅读全文

阿布是个好孩子,可就是总爱发火。他一发起火来,根本就忘了自己是谁,这不,又和小朋友打起来了。阿布本来有很多好朋友,大家都很喜欢他,说他有大侠风范,可就是因为他总爱发火,一生起气来不是打伤这人的筋骨,就...

2021-07-02 阅读全文

幼儿园老师的生活,每天都被带班、活动、学习这三件大事充实着。我们做的,是管理孩子吃喝拉撒的小事,只要孩子健康,我们就安心;只要孩子快乐,我们就开心;只要孩子成长,我们就幸福。在幼儿园,每个孩子都是天真...

2020-11-25 阅读全文

怎样和幼儿沟通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首先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伙伴,从而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和放松,让他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让幼儿充分活动,获得表达自己愿望和能力的机会。 第一、我们要...

2021-01-25 阅读全文

由于我的身体原因,前段时间请假,上周正式来上班了,孩子们看见我都不间断的问我:“老师,你好几天没来了,我们好想你啊。”“老师你生病了,现在好了吗?”等等,孩子的问候让我们心里倍感感动,有你们的关心,老...

2020-05-14 阅读全文

最近这段时间,经常发现孩子们的指甲上有彩笔水,每次都是让他们到洗刷间洗干净,可是今天下午,浩轩的妈妈来跟我说,浩轩在家经常将彩笔水涂在指甲上,并且将彩笔乱扔,这样不但浪费,而且很不卫生。 在午检活动时...

2021-09-0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