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让儿童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

发布时间:2021-04-24

儿童歌谣。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提前准备很多资料。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让儿童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看了一篇题为《儿童嘴巴与五四精神》的文章,作者单中正在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五岁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说,下午老师用胶布封了他的嘴巴,作者初听没有在意,以为孩子在说瞎话,可过了一会儿孩子又间,用有毒的胶布封嘴会不会毒死人。作者很奇怪,觉得似乎有点问题,经仔细询问才知道果然是老师封他儿子嘴巴了。作者找其他小朋友了解,也证实了此事。为什么要封嘴?因为作者的儿子喜欢说话,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心里有什么想法就会说出来,而老师不能容忍他太强的表现欲和表达欲。虽然这只是一个剥夺儿童话语权的极端例子,但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阻止儿童说话、发问,不给儿童充分的话语权,甚至剥夺儿童话语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阻碍儿童发展的做法,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

(一)儿童有法律赋予的话语权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一项保护儿童的国际性法律文件《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儿童生下来就是一个权利的主体,他们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等四大基本权利。公约第十三条规定:“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儿童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包括在幼儿园的教学和活动中有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的权利,也即拥有话语权。儿童有参与权则包括对教学设计、活动安排以及教学活动过程的参与权,这种参与既包括行动的参与,也包括话语的参与,而且话语的参与占有重要地位。儿童拥有话语权是法律规定的,是任何入无权加以限制和剥夺的。而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能使活动“正常”开展,阻止儿童说话,不让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剥夺儿童的话语权,这是对儿童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儿童权利公约》的不尊重。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难道阻止儿童说话甚至剥夺儿童的话语权,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儿童就成长了,发展了?话语权是法律赋予儿童的权利,教师应该自觉遵守《儿童权利公约》,还儿童以话语权。

(二)拥有话语权是儿童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用嘴巴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这是人的内在需要,也是人的“天赋”权利。儿童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的。他们要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除了自己的探索发现外,还必须借助“话语”这一工具发问、表达、交流,向父母、教师以及其他人频频发问,甚至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父母、教师和其他人的讲解或引导,会增进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并产生表达的欲望,正如前文讲到的单中正的儿子那样,他们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心里有什么想法就会说出来,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和发表欲。况且儿童只有与教师、父母以及其他人相互交流,相互辩论,才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应该还儿童以话语权,让儿童自由发问,并给以正确的回答和引导;让儿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避免压制、阻止甚至剥夺儿童话语权现象的发生。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儿童的自由发问、表达和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满足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儿童的正误

儿童是一个成长中的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人,他们有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世界,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有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理解。正如卢梭所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如果不了解这些,就无法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也无权对儿童进行教育。有些教师对儿童是一个未成熟的发展中的人的认识不充分。他们之所以阻止儿童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甚至剥夺儿童的话语权,就在于他们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儿童话语的正误,把儿童不符合自己标准的看法和想法看作是“无稽之谈”“胡扯”,却不知道这些看法和想法在儿童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是完全正确的。儿童以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正确而合理,并在为自己精彩的表达高兴时,却遭到教师的无端制止,这会使他们对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产生怀疑,久而久之,教师即使还儿童以话语权,儿童也会自动放弃这种权利,保持沉默。儿童乐于表达的天性就这么被摧残丁,其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走进儿童的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这样就会对儿童的话语少一些挑剔,多一些“宽容”。

(四)平等的话语权是构建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的前提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因此,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点。自赫尔巴特所处的时代到现代,对师生关系的认识走过了一个从“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再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的过程。创建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是时代的呼唤,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实施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所谓平等是指教师和儿童在教学活动中拥有平等的权利,即师幼双方都拥有思考的权利,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以及与他人展开争鸣的权利,师幼双方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谓对话,不仅仅指教师和儿童通过语言进行争鸣,而且指师幼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它要求师幼彼此敞开心扉,随时接纳对方,显然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的对话,也是一种彼此的倾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构建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首先必须打破教师的话语“霸权”,并使儿童拥有话语权。

只有拥有话语权,他们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才能实现与教师、他人之间话语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其次要实现话语权的平等。只有实现话浯权的平等,儿童才能真正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敢于与教师争鸣,教师会抛弃自己先知者的身份,认真倾听儿童的想法和看法,并敞开自己的心扉随时接纳儿童,最终实现师幼心灵的双向交流与沟通,确立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儿童有了话语权,并且有表达的需要和欲望,并不表明儿童的话语权就能充分实现。如果儿童生活在一种压抑、严肃和恐惧的氛围里,他会连表达的勇气都没有。不给儿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行使话语权,儿童也无法充分实现其话语权。因此,必须为儿童实现话语权创造条件。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要为儿童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并充分体现这种文化的精神。教师要坚信儿童拥有异常丰富的、与生俱来的天赋潜能,坚信他们拥有自己获得知识、处理事务和同伴关系的能力,让他们处在宽松、和谐、自由、充满童趣的文化氛围中。要让他们“自由地探索、尝试、犯错、被纠正,自由地选择在谁身上投注好奇心、智慧和情感;自由地欣赏由双手、视觉、听觉、形状、材质、声音、颜色带来的无穷乐趣,自由地意识到理智、想像、思想能构成事物之间的网络,并相信这个连续的网络能够移动和震撼世界。”在这种儿童的文化氛围里,教师和儿童很容易进入积极的对话状态,师生双方都能够自由地表达和交流,碰撞和争鸣,并彼此倾听对方的“声音”。这样,儿童的话语权才能充分体现。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话语”环境,让儿童有机会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老是充满激情,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儿童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又如何行使话语权呢?因此,教师无论在教学活动前、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都要创设“话语”环境,都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感受和体验,并与自己交流和讨论。另外,教师可以专门组织儿童就某一事件或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种专门的讨论、交流环境中,儿童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争论,其话语权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让你的孩子学会非语言交流


让你的孩子学会非语言交流-幼儿能力培养

心理学家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在面对面的交流中,55%的情感内容是由非语言暗示的,比如面部表情、姿势、手势、体态、眼神等;38%的内容由声调表达,只有7%的内容是用语言说出来的—

让孩子学会非语言交流

除了用语言与人沟通,人们也在不断地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与人交流。非语言交流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注意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吃亏。

非语言交流中,孩子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

谈话的方式和语调谈话的方式和语调与其他人不同步,对方会认为他说话的样子很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对方离得太近、太远或者不恰当地拍打对方的身体,都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

体态和姿势体态是孩子们感情交流中的重要内容,太随便或太懒散的姿势,通常代表不尊重和不感兴趣,尽管孩子并不会真的这样想。

目光接触双方谈话过程中,注视对方面部的时间占整个谈话时间平均30%-60%左右。太多或太少都会被视为不礼貌。

声音无论是语言(语调、声音高低和强弱)还是非语言(叹息、呻吟、噪音等)的情感交流,声音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即使像清嗓子之类的小习惯,也可能会招来其他人的反感。

物质因素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穿着对他人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就更容易在社交上遭受挫折。

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非语言交流的技能呢?下面是几个有效的小游戏:

猜测情感(4-6岁)

把某一句话说5遍,用录音机录下来,每遍语气都不同,表达5种感情。例如用“你可以去了”表达欢喜、疑问、气愤、憎恨、恐惧5种情感,孩子猜对1种得10分,然后让孩子说一句话,努力学习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成功即得1分。

情感字谜(6岁以上)

由3名以上的孩子或家庭成员参加,先准备好20张卡片,每张写上一种情感,例如:快乐、伤心、害怕。担心、恐惧、疯狂等。由年龄最小的开始,任取一张卡片,然后在3分钟内表演卡片上的感情,不能说话,其他人猜测,猜中者保留卡片,并由他继续进行下一轮。游戏结束后,卡片最多者就是赢家。

“哨音”游戏(7-12岁)

从电视上录下一个适合于孩子年龄观看的电视剧,然后,把声音关掉,只让孩子看画面,要求他们描述剧中人物的情感。当孩子说对演员的某个表情、体态或姿势所体现的情感,就记1分。然后,加上声音重新播放这一镜头,来检查孩子的答案。

温情提示:

让孩子学习“阅读”非语言情感,让他们理解情感交流的每个细致之处;

情感交流需要对正常的语言交流方式(如体态、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等)都非常了解,孩子了解了正确的站姿、坐姿、行姿等问题,就会在与人交流、沟通时占据优势;

情感交流也包括人们说话的方式,有些孩子在这方面比较欠缺,需要家长的帮助才能理解语气、讲话速度等所表达出的感情。

让孩子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


如何使孩子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呢?父母需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即:

第一方面: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培育;

第二方面: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的驱动;

第三方面: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的驱动,也就是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基本结构的创建;

备注: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培育,这是在逻辑思维创建阶段,孩子出生7-8个月左右开始进行的,这在之前我们已经向父母介绍过。

在这个章节里,我们将为父母介绍和阐述:父母应当在了解孩子逻辑思维的基本结构如何自觉形成的基础上,通过对孩子视觉复制采集关注性(例如孩子对某种玩具想获得的关注度)和听觉复制采集关注性(例如孩子想要吃的或者喝的时候的关注度)表现过程的帮助和引导,使孩子能够顺利而良好的完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的自觉创建。

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是良好实现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的基础,它们具备各自不同特质。

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所进行表达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能够采集、收集和储存到更大量的信息,和对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直观的信息事物进行直观的、白描性的复制性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孩子通常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是:

孩子:妈妈,小草为什么会开花呢?

孩子:妈妈我看到了一个玩具,我想要。

。。。。。。

而逻辑思维丰富表达能力,更多地是运用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方式,在为自我编织的“目的性逻辑思维”目的不断进行信息交换的基础上,最终能够使自我编织的“目的性逻辑思维”目的的实现而进行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过程。

孩子: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妈妈:哦?!为什么会受到老师的表扬?

孩子:我第一个完成作业,而且都答对了。

妈妈:不错!

孩子:妈妈,那你是不是应该奖励我呢?

妈妈:?

孩子:你能带我去书店,让我挑选一本书,送给我吗?

孩子甲:今天你带什么玩具了?

孩子乙:我带了一辆战斗机,你呢?

孩子甲:我妈不让我带。

孩子乙:你想玩我的玩具吗?

孩子甲:想。

孩子乙:那等一会儿老师让收拾玩具的时候,你替我收可以吗?我就让你玩。

以上这两个案例就是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也就是社会沟通能力)在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的具体展示。希望父母通过我们的阐述和举出的事例,能够对逻辑思维语感能力、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之间的区别进行清晰而正确的辨识。从而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培育。

另外,父母还要注意,当孩子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现象已经较为主动和丰富之后,随着孩子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量的增加和丰富,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中后期,在培育方法上,父母要更多地为孩子创造相对的,方便其进行逻辑思维语言表现的目的,并以此来引导孩子围绕着“得”与“失”来进行自觉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

如果父母在这个时间段内,能够正确地对孩子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进行良好的培育,那么随着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完成,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所需要的社会沟通能力的基本结构也将随之创建完成。

孩子无长性的原因所在


随着宝宝的长大,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宝宝已经2岁多了。我非常清楚游戏是孩子的需要,因此给孩子买了很多的玩具,亲戚也给孩子送了很多遥控玩具,可是我的孩子没有长性,每种玩具玩一会就去拿另一个,最后结果是整个屋子都摆放了他的玩具。我的孩子为什么没有“长性”呢?

答:你说的长性可能就是大家通常说的“耐性”。孩子没有耐性,可能是因为不感兴趣的缘故,因为不感兴趣所以注意力也不可能集中。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是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虽然在逐渐发展,但是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有意注意由大脑的高级部位控制,另外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2岁多的孩子有意注意10~20分钟。因此不可能要求孩子有长时间的耐性。另外你也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容易转移注意力的环境,首先你给孩子那么多的玩具,孩子的本性是好奇,喜欢新异的玩具,由于玩具多,孩子的兴趣很容易转移,来不及思索,而去关注另一个玩具。而且你的玩具又有很多遥控的玩具,孩子不能够动手、动脑筋去研究,自然兴趣很快地又转移了。过多的玩具得来全不费工夫,孩子自然也不懂得珍惜,这样也就容易养成孩子大手大脚浪费的坏习惯。根据孩子这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我建议你这样做:

你所买的玩具必须是孩子喜欢的、感兴趣的玩具,感兴趣的玩具才能容易让孩子集中注意力。这种玩具必须让孩子能够亲手操作,而且还需要动一番脑筋。最好带着孩子一起去选购。例如,一些拼图、插画、镶嵌的玩具。这些玩具很容易让孩子集中精力,好好玩一段时间。如果爸爸和妈妈与他一起玩,给予一些启发和诱导,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更长。当孩子玩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要鼓励孩子,和孩子共同研究,当孩子成功时,一定要好好表扬孩子,这样孩子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心,更乐意再去尝试。

好好利用原来的玩具,发挥孩子的想像力,和孩子一起共同开发新的玩法,这样锻炼了孩子的思维。如果有的玩具已经损坏,和宝宝一起修理,这样做,既可以废物利用,让孩子明白得来一个玩具不容易,应该爱惜,孩子还学习到了一些维修知识。相似的玩具不妨让宝宝亲手送给经济困难的孩子,这样可让孩子在别人的感激声中感受到分享和移情的快乐。

不要轻易答应给孩子买玩具,要将买玩具作为孩子表现好(这种表现是孩子能够做得到的)的一种奖励。当着孩子面做个记录。这样就能很好地约束孩子的行为,同时也让孩子明白,一个喜欢的玩具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得到,这样孩子也就懂得爱惜了。

给孩子一个存放玩具的空间,最好帮助孩子分类放好。第一次你可以按木制的、金属的、塑料的分类,下一次鼓励宝宝将玩具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按机械和非机械分类。这样孩子学会了分类,同时也养成了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实际上也是责任心的培养。

我想,通过你的努力,孩子逐渐会有长性的。

提高儿童表达能力阅读的三大误区


提升表达能力的阅读误区

第一个误区:重画面描述,轻文字阅读。

我以前跟大家也分享过,就是说,绘本的文字,作者和出版编辑、校对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和揣摩的,质量上乘的绘本,其文字内容其实要比我们一般的口语表述更为精准,也更具有文学意义。这个怎么理解呢?有的妈妈觉得绘本里的文字表达不全面,或者不够理想,就喜欢自己来组织语言读给孩子听,这种方式有一个问题是,你很难保证每一次跟孩子输入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那么从单纯地磨耳朵或者输入角度来讲,孩子接受度就会下降。很简单,大一点的孩子,反复读一本绘本时间久了,常常能你说上句,他接下句,这就是他表达能力的提升,当他还处于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时候,绘本里的文字就是对他特别好的引导和辅助。让他知道,哦,下一次,天空中挂着太阳,我就可以说,阳光明媚。我想哭,那个感受就叫难过、沮丧。

第二个误区:忽视阅读的完整性

或者说过于重视单页中绘本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把绘本拆解开了,变成独立体系。有人说你们的共读不就是这样的吗?这里也要跟大家说一下,我们的英语绘本共读活动,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亲子英阅汇,之所以把绘本进行拆分,是因为每天读的太长,大家很难消化,至于我们的FunMoreFun环节,是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告诉大家,可以这样跟孩子读绘本。但是,总的来讲,我们强调阅读的完整性。一本绘本,一次读完,读完之后可以去重新回顾绘本内容,然后也可以应用我们的一些FunMoreFun技巧。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关注整个故事,阅读整体的连续性、逻辑性、完整性,然后再去关注细节。

第三个误区:忽视逻辑整理

我们有时候,很喜欢问的一些问题,比如,这个故事里都有谁啊,让孩子列举,但其实呢,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故事情节的前后联系上,他为什么会哭啊?因为他的玩具丢了。他的玩具怎么弄丢的啊?他正在玩,妈妈叫他回家吃饭,他把玩具给忘了……

这种逻辑的整理、就像一个事物发展的轴线,我们就是要用这个线,试着让孩子把故事串起来,总的来讲,就是我们不要把阅读局限在某个点,某一页,也不仅仅是认识某个事物,而是要注重听、说、读、想、甚至写与画的综合性上,学会阅读的方法、懂得如何表达,感受语言魅力,从而提升整体的阅读能力。

案例:尊重差异教育无痕


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对于没有达标的孩子采取了个别化的指导。但是,这么做真的有必要吗?我们该拿什么来衡量孩子的发展水平?那一系列由我们成人制定的指标真的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吗?

如这位教师所言,每个孩子的能力发展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所谓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是说我们的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结构、发展水平的差异给予他最需要和最合适的教育。试想:当别的孩子都沉浸在快乐的游戏中时,这些受到老师“特别照顾”的孩子将作何感想。这样的情景或许已经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上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我是个差学生,而学习是个沉重的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面对孩子间的差异,我们应持一种理解的态度,并寓教育于无痕之处。这就是教育者的宽容和智慧。针对案例中的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在平时的幼儿园活动中,看似不经意地请这几位孩子来和自己一起玩拍球,或者请他们来一场比赛。如此,在帮助孩子练习拍球之余,也给了他们拍球的热情和动力。

喜欢《让儿童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歌谣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儿童早慧秘诀:多玩多交流 人生初期的发展,为一生发展奠定基石。无论是人的体格、大脑乃至心理、行为,其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科学规律。婴幼儿阶段,其变化可谓“日新月异”,而且,小宝宝身体又那么娇嫩,很容易遭遇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2022-02-15 阅读全文
  • 让孩子用“非语言交流” 导读:除了用语言与人沟通,人们也在不断地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与人交流。非语言交流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注意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吃亏。 心理学家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在面对面的交流...
    2021-09-02 阅读全文
  • 让孩子无压力参加小升初考试的句子 小升初是人生中一次很重要的经历,小升初是学生生涯的第一次重大的选拔性考试,在小升初考试时我们需要用祝福语去表达美好祝愿。有哪些适合小升初考试送出的祝福语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让孩子无压力参加小升初考试的句子”,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22-06-19 阅读全文
  • 让孩子真实的与老师交流 一天下午,我在带孩子们户外活动时,子轩与雨欣小朋友在一起玩,不知怎的,子轩拉起雨欣就跑,结果,把没有任何准备的雨欣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等我赶过去的时候,雨欣已被扶了起来,右手捂着左手臂,流着泪。看见我,...
    2021-10-04 阅读全文
  • 让孩子养成与父母交流的习惯 进入幼儿园可以算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孩子离开母亲的第一步。从那一刻起,孩子就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单靠早期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刚刚走进社会的阶段,家长必须...
    2021-04-14 阅读全文

人生初期的发展,为一生发展奠定基石。无论是人的体格、大脑乃至心理、行为,其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科学规律。婴幼儿阶段,其变化可谓“日新月异”,而且,小宝宝身体又那么娇嫩,很容易遭遇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2022-02-15 阅读全文

导读:除了用语言与人沟通,人们也在不断地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与人交流。非语言交流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注意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吃亏。 心理学家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在面对面的交流...

2021-09-02 阅读全文

小升初是人生中一次很重要的经历,小升初是学生生涯的第一次重大的选拔性考试,在小升初考试时我们需要用祝福语去表达美好祝愿。有哪些适合小升初考试送出的祝福语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让孩子无压力参加小升初考试的句子”,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22-06-19 阅读全文

一天下午,我在带孩子们户外活动时,子轩与雨欣小朋友在一起玩,不知怎的,子轩拉起雨欣就跑,结果,把没有任何准备的雨欣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等我赶过去的时候,雨欣已被扶了起来,右手捂着左手臂,流着泪。看见我,...

2021-10-04 阅读全文

进入幼儿园可以算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孩子离开母亲的第一步。从那一刻起,孩子就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单靠早期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刚刚走进社会的阶段,家长必须...

2021-04-1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