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各国如何遏制“择校”风?
发布时间:2021-04-24 幼儿看故事 幼儿园教案风 幼儿园说课稿看日历择校盛行看各国如何遏制?
日本:教师校长全国大轮岗
日本教育采取均衡政策,基本上使该国不存在“择校热”。该国为适龄儿童提供机会均等、质量优良的义务教育,保证每个学生有同等的学习权利。每个学校的硬件部分基本相同,不会有哪个学校因为设备不完善而影响教学质量。
轮换调整教师队伍和校长是日本特有的一大机制,日本的教育法规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这个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全国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均衡一致。他们中小学教师都由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公立学校的教员属于国家公务员,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校间师资轮换和调整。没有重点学校,自然也不用特意择校了。
英国:就近入学“抓阄”择校
英国教育体系实行双轨制,既有国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就近入学原则,所以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不惜出高价在好学校附近购置房产,以便让子女就近入学。但是这样一来,很多收入差的家庭的孩子被关在了热门学校之外。但公众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越来越不满意,英国教育部表示,允许各地教育机构采用抓阄的方式决定谁能进入热门学校学习。随着抓阄入学的办法实施,名校周边的房价可能下跌。
法国:改学校须请教育局决定
在法国,中小学的择校问题不是热门话题,主要原因在于法国政府一贯重视教育,在教育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证全民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不存在众多生源争夺有限优秀教育资源的问题。
法国中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大多数家庭的儿童都上公立学校,由地区教育局按照学区分片,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指定学校,校长没有自行接收学生的权力,家长也没有选择让孩子上哪一所学校的自由。如果家长想要改学校,必须提出“特殊并且充分的理由”请教育局决定,有些地方甚至规定学生有特殊原因改校需市(区)长批准。
美国:多种选择缓解压力
国外最注重择校的非美国莫属。而择校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从宗教、种族到对社会阶层的认同以及对公立学校的不信任,都是择校的原动力。
美国的法律规定6到16岁者必须入学学习。美国的公立学校的经费也是来自政府税收,学生免费入学,公立学校实行就近入学的原则,但是由于公众对逐年下降的公立中小学质量不满,择校呼声越来越高。在美国现在已经开放招生制度,允许适龄儿童到居住地以外的公立学校就读。有学生希望进入不是就近的公立学校时,只要提前交上申请,学区管理部门会认真考虑,有位置一定满足需要。
俄罗斯:承认学生的天赋差异
俄罗斯教育制度承认学生的天赋差异,到了高年级,会按学生的兴趣编班,分人文学科或数理化学科,这样的区分会让学生意愿与学校教学大方向发生不吻合,产生了“择校”倾向。国家尚没有出台适当的解决方法。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看国外儿童如何过暑假
美国 做义工,传递正能量
在美国,长达三个半月的假期,老师不会布置太多书写的作业,但会鼓励学生到社区做义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做义工与孩子们未来是否能上一所好大学有着密切关系。一些名校会将此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一般孩子到高中毕业前,平均每年的社会义工服务时数不能低于100小时。所以,孩子们普遍会利用假期时间,向不同组织提交申请。据统计,有约60%的美国12岁以上的青少年在暑假期间参加过各种义工服务活动,如在流浪者收留中心为无家可归的人做饭,在图书馆帮图书管理员整理书籍,在学校辅导同学功课等。义工的种类非常繁多,只要有心要帮助他人,就一定有机会。
美国新奥尔良市圣贝尼托高中的佩纳老师告诉记者:“放假前,我会给学生布置做义工的任务,假期结束返校后,所有做过义工的学生会把自己做过的事,通过照片加日记的形式发到网上,与同学和老师们分享,有在养老院照顾老人的,有在教会门口帮忙洗车的,还有帮老人粉刷墙壁的。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着‘正能量’。”
佩纳表示,学校希望通过义工服务,让孩子们从小学会与他人沟通,成为有爱心的孩子,而不是单单为了个人利益。
加拿大攻克“课题”
加拿大中小学每学年有三次假期,分别为寒假、春假和暑假。其中,暑假是最长的假期,从7月初至9月初,长达两个月之久。如此长的假期,安排适当的学习和阅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而言,放暑假前老师会给学生留一定的暑假作业。说是作业,其实通常是发一个日记本,以及几道难易不等的“课题”。学生每天要在日记本上记录一件当天印象最深刻的事。但许多学生不用文字写日记,而用类似四格漫画的形式“记”日记。
“课题”则需翻书或上网查阅资料,再自行编排、组织成文。这个“课题”可能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也可能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但大多与后者有关,而且并不难,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动手查阅资料和组织资料的能力。
此外,大部分公立中小学放暑假前,老师都会给学生们一份推荐书单,但都安排在暑假结束、新学期刚开始时,由家长选择订阅、购买。而私立学校则在阅读方面抓得紧一些,学生在暑假期间会收到老师开列的阅读书单,学校阅览室允许学生假期借阅。宗教团体办的学校,还会要求学生阅读宗教著作。
假期结束后,若新学期仍由前一学期的老师任教,则会组织学生谈谈假期感受,阅读方面的心得自然也会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通常都不拘形式。
德国学生给自己留作业
从8月初开始,德国各州中小学就陆续开学了。德国孩子的暑假是怎么过的?《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一些德国的学生和老师。
在柏林夏洛滕堡区的一所小学里,三年级的孩子们正在课堂上分享“暑假作业”,这可是学生自己给自己留的作业。孩子们用投影仪向同学们展示着自己的暑假成果,真可谓五花八门。
马林等几个孩子参加了童子军组织的“磨难营”。童子军的宗旨是,锻炼青少年的意志,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目标。参加活动的孩子,都得穿童子军服,背着帐篷、睡袋、食物、炊具、餐具和衣服等生活用品。五六个孩子组成团队,由一个有经验的高级别成员担任队长。孩子们每天的活动很多,要行军、爬山,根据路标识别方向、划船、搭帐篷、做饭。
一些孩子则参加了柏林博物馆、科学研究所、高等院校、医院等机构开展的暑假活动,如托马斯就参加了柏林工业大学举办的“小发明夏令营”。在一周的夏令营中,孩子们要听取科学家们的报告,了解小发明的制作流程。然后,每个小组会在大学生的辅导下开展一些小发明项目。
所有这些暑假活动,都由辅导员带队。辅导员必须经过资格考试,并需要多年经验。在活动期间,辅导员是孩子们的临时监护人,要负责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和安全。
分享会结束后,老师会把一些优秀的“暑假作业”推荐给报社、电视台等机构。德国洪堡大学教育学者阿尔弗瑞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暑假占了一年中1/6的时间。暑假参加各种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孩子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坚强的意志力等“软性技能”。
如何选择报兴趣班
由兴趣班引起的思考xx小朋友现在上中班了,幼儿园里开了兴趣班的,希望有兴趣的小朋友们去学习,兴趣班有武术、舞蹈、美术等,xx小朋友说:妈妈,我想学画画。我想,孩子既然有这个兴趣就给她报一个吧,虽然一个礼拜才两节课,可能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但是不管怎么样,孩子还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是多好的事情啊。
在我们家,谁都可以做主,但是我觉得孩子的事情还是有必要跟孩子的爸爸说一下,那也算是起码的尊重,所以,我心里做了决定了后还是去问了一下xx爸的意见,心里想着他肯定也会同意的,可是却出乎我的意料,他并不同意孩子去学画画,xx爸说,如果她要学舞蹈我就给她报,她要学画画就在家里学吧,我可以教她,而且用交兴趣班的钱可以买很多的画笔跟画纸了。
我觉得不可思议,于是跟他理论了起来,孩子想学画画那是她的兴趣,你让她学舞蹈,你就是按你自己的思路给她报,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喜欢这个东西,别人给了你一个你不感兴趣的东西你会怎么样?
估计我的语气不太好,xx爸一下子有点生气了说:“”什么人啊,我气死了,管你报什么,我肯定是给孩子报兴趣班,才不会报舞蹈呢,叫要么报舞蹈,要么就什么都不报,我管你,哼。
因为当时xx爸接了个电话就出去了,第二天,他问我,兴趣班的事情怎么样了?你给她报了什么班啊??我说,还没报呢,等从家里回来了再说,现在说了也白说,不知道你为什么非要让孩子报舞蹈,她根本就不喜欢,兴趣班就是有兴趣才去上的,而不是你想把她打造成什么样子的。
然后xx爸慢吞吞的道来:我这是为了她好,你知道我为什么非要让她学舞蹈吗?我摇摇头,他继续说:其实我们都知道,xx的性格是比较内向的,这两年因为经常出去,接触的人多了,她才慢慢的改变,如果她学了美术,她又会回到原来的性格,什么话都不说,学美术的人都喜欢静,如果经常这样子,她就会越来越不喜欢热闹的地方,就会远离人群,这对她的人生发展很不好,到时候她什么都不想说不愿意说,就无法跟人沟通,对她的未来是一点帮助都没有的,而舞蹈就不同,舞蹈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气质,最主要是它是面向观众,是在人多的地方,表演是需要有胆量胆识的,有时候就算她不愿意,或者是不敢面对那么多的人,但是次数多了,她的胆子自然就大了。她面对人不害怕了,才有胆量跟别人去交流,就算她的性格内向,但是通过慢慢的与人接触她就会变得越来越开朗,越来越乐观。这样才是我的本意,我知道这是有点强迫她学习,而且学习舞蹈也很幸苦,但是我考虑的是比较长远的。
如果她喜欢画画也可以,我可以给她买个画板回来,再多买点涂料水彩之类的,在家画就好了,况且我还能指导她一下,(老公的爸爸也很会画,老公也从小就有绘画的天分,所以对一般的画也还算可以)但是这个必须是业余的,不能让她陷入其中去。我虽然不要求我的孩子成为什么名人之类的,但是我也不想我的孩子将来连最起码的与人交际都成问题,如果她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什么话都不说,遇到事情就憋在心里,这样的话以后她会伤了别人也会伤了自己
听了这xx爸的这番说词,我也思考了起来,虽然他说的话有点夸张,但是也不是不可能。
各位家长究竟该如何看待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的问题,也一直是家庭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家长,大都是因为工作很忙,自己带孩子不太现实,只能把孩子交给年岁较大的上一辈来带。
其中的利弊,无数家长其实是很清楚的,但是现实摆在这,既然我们不能改变,能做的就只有屈服。
同样是隔代教育,为什么有的孩子就可以被教育的很好,而有的却被娇惯被宠爱的没有一点教养可言?
关于隔代教育的那些事,你真的懂吗?
隔代教育可以有,但必须是高素质的老人
有一些有文化素养的老人带出来的孙子孙女还真不一般!我上学时的工会主席退休后,亲自把孙女带大的,上一年级之前就看了无数本中外名著。潜移默化中把孙女培养成了现在小学里的真正学霸。
所以说,隔代教育可以有,但必须是高素质的老人。父母绝不能当甩手掌柜,否则终有还债的一天。身边例子太多。学龄前把孩子丢给老人,小夫妻潇洒啊。等到一上小学,彻底傻眼,想给孩子纠正学习习惯,孩子理都不理你,老人还在边上唱反调,家里简直就是鸡飞狗跳。
正确的做法是,把自己良好的教育理念平时多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交流,尽量让老人认同,这样无论自己带还是老人带思想及方法都是一致的。若老人观念不与时俱进,那就自己抽时间教育孩子,生活让老人照料,孩子学习方面自己下班或者周末调教。多跟老人沟通,让老人与时俱进,一家人和谐,孩子才会较为良好的生长、长大。有老人搭手,自己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最好是父母为主,老人为辅
爸爸妈妈都工作,全职照顾孩子的毕竟有限,有很大一部分可能还要牺牲经济来源。但是有几个原则:
1、以父母为主,老人为辅。自己的孩子完全仍给老人,不仅仅是对孩子不负责,对老人也是一样不负责。
2、老人如果有严重的不良习惯并且不愿意沟通和改善的,咬咬牙自己带。例如:频繁在孩子面前抽烟,嚼碎了实物给孩子吃,脾气暴躁易怒,爱说脏话......再奇葩的就更不说了。毕竟成长环境对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3、老人如果素质高,与时俱进。可以共同探讨教育,共同辅导,那是极好的。
隔代教育,不仅仅是看孩子,更多的是教育孩子,这个主要是耳濡目染,榜样的作用,其实谁带孩子,孩子相对来说,和谁的习惯,性格,都会有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感觉适当的隔代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孩子也应该感受来自祖辈们的爱,有很多我们做不到,祖辈们会做的到,比如更有耐心一些,总之,如果条件允许,以父母的父母带为主,祖辈带为辅。
有些老人思想各方面比较与时俱进的,身体又很好的,带带又何妨,有些自身停留在自固有的思维中,其实起不到什么正能量的作用,有些甚至会影响家庭,所以这个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从自身来说生而不养,养而不教,不如不生。
如果家里的老人是很有素质很有文化,本身也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些心得的,可以考虑帮着家长一起带。毕竟有一些上一辈人的老经验,我们这一辈的家长是不太了解的;
但如果家里的老人本身对教育孩子没啥想法,自己也素质一般,就尽量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多带孩子回去看看吧。关于教育孩子,还是自己亲自来带会更合适一点。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呢?又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如何看待孩子
如何看待孩子
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首要明确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孩子(这里指的是婴儿期的孩子,下同)。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许就不是问题,或者就会有比较明确的答案了。
传统意义上,我们是如何看待孩子的?
说实话,我感觉,作为一个普通人,把这个问题当做问题,并且真正思考过的人应该不多。就我的观察,大部分父母、爷爷奶奶,从他们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孩子的认知就是:什么也不懂的、什么也做不了的、离开大人无法存活的宝贝疙瘩。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虚弱的易受伤害的没有独立人格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附属物——是的,是一个“物”,而不是“人”。在这样的潜意识认知下,对孩子施加的爱,必然是有失偏颇的。这块不是我想阐述的重点,就不展开了。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孩子呢?
从我所接触的儿童教育家的观点来看,虽然就其细节有诸多差异之处,但在对待孩子的原则态度上,基本还是一致的,也是我所认可的。
首先,孩子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物品。所以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应当和我们对待任何一个普通成年人一样的态度,对他有礼貌、尊重他的独立人格、充分考虑他可能有的感受。
其次,孩子是一个自由的人,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既然是人,就有独立意志。的确,孩子很小,离开我们无法过活,但这绝不表明我们可以随意地支配孩子或者代他做出决策。我们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决定孩子的成长环境,但是我们应当避免过渡干扰孩子的成长,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他,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最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们的私有品。这就要求我们划清与孩子的界限,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自从孩子切断了脐带以后,就跟母亲永远地分开,再也不可能重新结合。所以,无论爱有多深,都要将自己和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那种“融为一体”的爱,我觉得,对自己是危险的,对孩子也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以上三个认识,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执行起来,比较难。需要我们做父母的,从自身做起,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让自己重新成长,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国外如何看待孩子尿床现象
美国儿科专家坚决反对强制训练宝贝大小便,对尿床的宝贝进行体罚和羞辱。他们认为5岁的孩子尿床是正常现象,批评会增加孩子的压力而适得其反。
他们认为训练孩子大小便时要保护孩子好奇爱学习的天性,用多种办法正面鼓励。
比如尿湿后可以过一会再换,告诉他干的比湿的舒服。美国孩子在2岁或更大些开始使用商家推出全套的训练用品:一个漂亮的音乐便盆,20条传感尿片,卡通画册和对父母的指导小册子,进行快乐的如厕训练,90%的孩子在4~4岁半时完成训练。
日本的妈妈在2岁以后训练孩子如厕,在午睡前后让孩子坐尿盆。日本没有国内那种老式痰盂,孩子尿盆可以坐着扶着玩。可以随便起来。他们认为过早的把尿会让孩子紧张,导致以后心理隐患。在日本,如果孩子尿在地板上(是席子,非常不好擦),但妈妈也不能责骂孩子,而是擦给宝宝看,让宝宝知道这样会给妈妈添很多麻烦。
澳大利亚孩子是围着尿片长大的。他认为自由大小便是婴儿成长阶段也只有这一阶段才拥有的一种人生快乐,实在不该剥夺,并且孩子被把着解便的姿式违反自然,看上去很痛苦,孩子总是大哭大闹地肯定反抗。孩子两三岁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能通过语言和大人交流了,慢慢摘去尿布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有的孩子五六岁仍会尿床,大人不会看做严重的事,孩子也不会受到羞辱和责骂。
看美国人如何培训富家子弟
看美国人如何培训富家子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最近开办了一个为期两天的“理财技能培训班”。这种新型夏令营是专为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的子女开设的。在那里,富家子弟将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例如怎样与人交往、控制开支、理财技能、面试技巧等。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道说,开办这种夏令营的初衷,是富人们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树立强烈的工作道德观念,学习怎样合理地支配财富,并通过努力创造更多的财富。
在许多人眼中,“富家子弟”往往与“不劳而获、游手好闲、生活颓废”等词汇密切相联。不久前的帕丽斯·希尔顿事件就是一个例证。希尔顿酒店集团继承人帕丽斯·希尔顿从小就住在纽约一家豪华饭店的总统套房里,自称“穿过的衣服比吃过的饭还多”。生活的优越,家庭的恩宠,使她在高中毕业后就无心读书整天沉湎于放荡生活,最后因违法而入狱。美国媒体因此惊呼,富家子弟一定要提防“帕丽斯·希尔顿综合征”。其实,具有“帕丽斯·希尔顿综合征”的富家子弟不在少数。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创始人巴顿·沃尔玛的女儿及外孙女,一个生活不检点,醉酒驾车差点丢掉一条腿,另一个则在大学期间花钱雇人帮自己做了3年多作业,最后不得不向母校退回文凭。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经济扩张期,大量工商企业的涌现,创造出巨大财富,财富浪潮带来一大批富孩子和新一代忧心忡忡的富家长,富家子弟的教育随之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据统计美国百万富翁的孩子已超过400万。有近40%的百万富翁由于无暇照顾和教育子女,却有大量可支配的收入,就以任凭子女花钱来替代他们的关爱。然而,金钱在带给孩子们奢侈生活的同时,也种下了蜕变的“祸根”。由于无需工作,富家孩子们常常习惯于花天酒地,坐享其成。有研究发现,美国每5个富家孩子中就有1个患狂躁抑郁症。在私立学校里,酗酒和吸毒的富家学生比普通人家的学生人数要多得多。这些从小习惯于依靠佣人和家长的富家子弟,很难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至于如何赚钱、理财和与他人共事,更是全无概念。随着美国进入一个空前的“财富接力”时代,富家子弟的表现,已成为影响美国企业界今后走向的因素之一。
为此,明智的富豪们开始注重下一代的道德培养,特别注重让他们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布什总统上任当年曾宣布一项包括取消遗产税的减税计划,结果美国竟有120名富翁联名上书,并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广告,坚决反对取消遗产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父亲威廉警告说,不劳而获的遗产容易使“含着银勺子出生”的富家子弟丧失价值判断力染上各种恶习。比尔·盖茨把自己将近98%的财产捐给了以他和妻子名字命名的“比尔和梅琳达基金会”,用于研究防治艾滋病和疟疾的疫苗,并为贫穷国家提供援助。“股神”巴菲特则宣布,将自己超过37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的99%捐给慈善事业,用于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及计划生育方面的医学研究。
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富人把孩子送到“理财技能培训班”,希望通过这种培训,让孩子们懂得,生活的经验不是用钱买来的,而要用自己的双手通过奋斗得来。短期的夏令营未必能马上教会孩子们理财的技巧,但足以教给他们一条宝贵经验:家长留给后代的最重要的遗产不是金钱,而是做人的基本价值观和生存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