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23 幼儿教育反思 中国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心得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应该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密切合作。在法国,这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为了提高幼教质量,幼儿园几乎都成立了由家长代表及教师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一年如开二、三次会议,讨论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育计划、环境布置、活动安排等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了帮助幼儿尽快走出家庭,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做了大量工作,一面在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充分地与人、与物相互作用,使幼儿喜爱幼儿园;另一方面,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欢迎他们来幼儿园参观、访问、学习。
父母也把教育子女看作是自己神圣的职责,他们主动参与、大力支持幼儿园教育。如早上送孩子入园时,家长都直接把孩子送到班上,和教师、其他家长、小朋友交谈,并和小朋友游玩一会儿以后才离开,以消除孩子的分离焦虑,使孩子能以良好的心境开始在园的一天生活;在下午接孩子回家时,父母也不是接了就走,而是主动与教师交流情况,请教问题,以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法国幼儿园教育与家教结合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应该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密切合作。在法国,这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为了提高幼教质量,幼儿园几乎都成立了由家长代表及教师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一年如开二、三次会议,讨论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育计划、环境布置、活动安排等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了帮助幼儿尽快走出家庭,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做了大量工作,一面在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充分地与人、与物相互作用,使幼儿喜爱幼儿园;另一方面,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欢迎他们来幼儿园参观、访问、学习。
父母也把教育子女看作是自己神圣的职责,他们主动参与、大力支持幼儿园教育。如早上送孩子入园时,家长都直接把孩子送到班上,和教师、其他家长、小朋友交谈,并和小朋友游玩一会儿以后才离开,以消除孩子的分离焦虑,使孩子能以良好的心境开始在园的一天生活;在下午接孩子回家时,父母也不是接了就走,而是主动与教师交流情况,请教问题,以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美国对幼儿进行的素质教育
美国,不仅在综合国力、科学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其教育发展也令世界刮目相看。美国对幼儿进行的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小中见大的素质教育。
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
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包括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他们不是把幼儿的体育运动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身体运动,而是把它看成教育的一部分。体育运动的种类很多,有些运动注重培养孩子的耐力,比如游泳;有些注重培养孩子的勇敢和主动,比如冰球;有些是要培养孩子的竞争和谦让,比如跆拳道;有些是要培养孩子的团体精神,比如足球……美国家长重视孩子的健康,认为孩子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决定一切的基础。他们在孩子体育运动上的开支很大,并支持孩子从事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运动。一般来讲,美国小孩子都会喜欢几种不同的运动。很多家长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每天下班后,家长就成了孩子的司机,到家还要充当“陪练”。那些体育运动的目的,是每个教练必讲和必教的东西,孩子学着体育,也学到了体育精神,不仅体格强健,而且意志也变得坚强。美国家长对幼儿从小进行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教育,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身体素质,还无形中增强了孩子的心理素质。
启发式的创新教育
美国的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做各种创造性游戏,开发孩子的想象力。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做各种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拼装各式各样的玩具模型,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小孩子具有好动的天性,比如在墙壁上乱画,拿剪子或刀子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这在我们国家,大人大多会坚决制止。而在美国,父母们看到的是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事后他们会耐心地教给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有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女孩告诉她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小女孩说是薇拉小姐教的。结果这位妈妈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可能会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孩子认识了英文字母之后,孩子便失去了这种想象的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伊迪丝的妈妈认为幼儿园这种做法损伤了小孩子幻想的翅膀,而法庭也最终因为伊迪丝妈妈有力的说法而判幼儿园败诉。
美国家长也时时处处为孩子优良品质的养成做典范。凡是有停车牌的路口,不论有没有车,美国人都会遵守路规停下来,看过左右街口以后才重新起步。在没有红绿灯或者停车牌的路口,四面车辆一定都会停行,按照先来后到和右手车先行的路规,依次过路口,极少有人不守规矩,乱闯抢先。孩子每天看到大人这样开车,自然也就守同样的规矩了。
国外教育是如何保质保量
教育制度关于日本幼儿教师
一、日本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制度
1947年,日本公布《学校教育法》,将幼儿园正式纳入到学校教育的体系之中。幼儿园的保姆,被正式纳入到教师行列。1949年,为了提高和保障教师的素质,日本公布了《教育职员许可法》和《教育职员许可法施行规则》,规范了教师资格。
根据以上关于教师的法律规定,日本的幼儿教师资格制度正式建立。于是,不论是国立、公立还是私立的幼儿园,取得“幼儿教师许可证”成为幼儿教师任教必不可少的条件。
目前,幼儿教师许可证主要包括专修许可证、一种许可证和二种许可证3种资格证书。取得幼儿教师许可证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1根据许可证的种类,达到规定的学历要求,并且在文部科学大臣认定的大学修完相应种类的许可证所要求的规定学分:2,参加都道府县举办的教育职员检定考试,并合格。
二、日本幼儿教师的录用与选拔制度
在日本,具备了幼儿教师许可证,只表明具备了成为幼儿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想真正成为一名幼儿教师还要通过录用和选拔考试。日本《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第11条规定:“公立学校的校长及教师的录用和升职,全部需要通过‘选拔’的方式。”因此,日本各都道府县都会举行“幼儿教师候选者选拔考试”,这是公立幼儿教师的必经之路。至少进行两次选拔考试。第1次考试合格,才能获得参加第2次选拔考试的资格。通过第2次考试合格者即成为后备教师,县教育委员会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及候选者的通勤等综合情况,进行派遣。考试成绩的有效期限为1年,如果1年以内没被录用,需要重新参加下一次的录用选拔考试。由此可见,日本幼儿教师的录用采取了先试后选拔再派遣的模式。
三、日本幼儿教师的在职研修制度
(一)新任教师研修制度
1988年《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的相关规定,设立了新任教师研修制度。新任教师的研修,主要是培养新任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和使命感,同时也是为了开阔视野。新任教师的研修期限为一年,主要有园内研修和园外研修两种。
园内研修是以指定导师的具体指导为中心,全体教师参与指导的研修体系。县教委在新任教师所属幼儿园里,选一名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被任命的导师,按照县教委的新任教师研修计划和本幼儿园的研修规定,为新任教师熟悉幼儿园的各种业务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
但是,考虑到园内研修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县教委教育中心适时地对全县的新任教师提供园外研修。国外研修时间一般超过30天。研修内容通常包括各种各样的讲习、义务活动、新任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计算机技术及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讲座等。
(二)10年经验者研修
这是为了对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所提供的研修。2003年改订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第20条规定,“对工作满10年的教师,根据其能力及经验状况提供适时的研修”。同时还规定,“县教委必须根据10年经验者的不同能力与特点,为每人制定不同的研修计划”。
具体而言,县教委首先制定10年经验教师的评价标准,把此标准下发给各幼儿园。园长和其他领导对该教师进行详细的评价后,报告县教委。县教委参考幼儿园的评价,对该教师的研修和指导作出具体的计划,下发给所属幼儿园。园长根据县教委的研修计划,积极指导教师参加研修。研修结束后,园长再对该教师进行研修后的评价,报告县教委。县教委将此评价作为今后为该教师再设计研修计划的依据。
(三)幼儿教师许可证的更新制度
永久性的教师许可证制度自2008年起,被改订的《教育职员许可法》取消,建立了教师许可证更新制度。此法案自2009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教育职员许可法》第9条规定,“普通许可证和临时许可证的有效期限分别为自取得之日起满10年和3年”。同时,此法的第9条第3项规定,“许可证更新讲习由文部科学大臣认定的大学承担。讲习的内容由文部科学令规定的关于履行教师职务所必需的最新的知识与技能。申请许可证更新的条件是需要接受30小时以上的许可证更新讲义。讲义的内容由教育时事(12小时以上)、学科教育及专业教育等(18小时以上)组成”。
法国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
法国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
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幼儿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接下来即使是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刚过1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法国家长很善于通过对话使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然后主动地去做。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们明白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意味着他们把孩子当作是一个完整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能力
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的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们明白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情况,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父母们不惜辛苦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看得更多听得更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有创意性的感性教育
法国被称作是热爱艺术的国家,他们的幼儿教育都是围绕着感性教育,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指导上,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儿园全部课程的80%以上都和美术教育有关。不仅如此,在一般人的家庭里,比起其他的玩具更多的是手工制作用的材料。为了使孩子们随手就可以画画,墙上贴有很多可以绘画的纸张或者是在家里到处都是绘画用的工具。法国的孩子们对建筑物或者是对音乐和美术的认识相比起其他国家的孩子更早熟,他们看见一幅画,就能谈到其配色、素材、明暗、构图等等,能够说出对画的感想。
法国的幼儿园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意性,他们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的和看到过的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这样的原则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是一样的,他们让孩子把所读到的画出来。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的科目中,也尽可能地使孩子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只是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这就是他们进行的感性教育。在这其中父母的作用是,比孩子先走一步,在前面拉一把,再站在孩子的后面推一把。
英国人的育儿方法
朋友小月前几年去了英国,在异域找到了另一半。去年,喜得贵子。今年,她带着自己漂亮的洋娃娃翔翔回来探亲。我也在去年有了可爱的宝宝,见了面,便迫不及待地交流起育儿经来。这一交流,才知道育儿方法真是千差万别。
4个月后让宝宝独自睡觉
由于英国高频率的婴儿与父母同睡导致窒息死亡,他们主张宝宝和父母分开睡。只不过半岁前,宝宝的摇篮在妈妈的床边,方便喂奶和照看。半岁后宝宝就可以单独睡在自己的小床里了。
小月是在宝宝4个月后让他独自睡在自己的房间,原因是宝宝睡眠太轻,妈妈一个翻身,一声轻微的咳嗽就会把他惊醒,同处一室,妈妈、宝宝都无法安然入睡,明显睡眠不足。
让宝宝独自睡婴儿房也没什么不放心的,因为有专门的宝宝监视器,一个安在宝宝床头,一个安在妈妈床头,可以随时知道宝宝的情况。
英国提倡培养孩子(从4个月开始)正常的睡眠习惯,就是要让孩子定时上床睡觉和整夜睡眠。父母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告诉宝宝“现在是睡觉的时间了”(例如:一到时间就给宝宝穿上睡衣,唱催眠曲,讲故事,或者给一个亲吻)。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而是认为“孩子很重要,父母也一样”。保证父母的正常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照顾宝宝。
从一出生就给宝宝穿纸尿裤
洋娃娃翔翔一岁多了,但一直穿着纸尿裤。小月说,在英国是不用尿布的。
英国认为宝宝的下体部位是最容易受到病菌、细菌感染的,所以不主张暴露,从一出生,就给宝宝穿上纸尿裤,一直用到孩子两周岁,尿了就换,只要用湿巾把宝宝柔嫩的小屁屁擦干净就行了。而且英国从未对宝宝长期穿纸尿裤的问题有过什么讨论和不同意见。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卫生(保护了宝宝的小屁屁),穿上纸尿裤再穿上封裆裤也是对宝宝的一种尊重。还有就是方便,让父母省去了清洗的时间与体力。
英国宝宝的小屁屁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捂着。在温度适宜的天气里,小月会在家里地上铺一块柔软的毯子,让宝宝仅穿一个小背心或不穿衣服,特意把小屁屁露出来,让他自由自在地在毯子上玩,宝宝非常喜欢,同时也“晾晾”小屁屁。
和国内习惯给宝宝从小“把尿”一样,那里习惯“不把尿”。从一岁半以上开始教孩子自己大小便。孩子的小坐便就在大人旁边。开始在父母上厕所时,让孩子一起去,慢慢地孩子就会有“我也要上厕所”的欲望,这时候,父母就帮他脱掉裤子,让他坐在自己的小坐便器上。循序渐进,父母慢慢灌输,等到一定阶段,孩子就会自己大小便了。
从小让孩子知道对错
宝宝会走了,到处“惹是生非”,但英国的父母并不像中国的父母,赶紧把一切不利于宝宝的东西束之高阁,让他摸不到,够不着。他们认为,只要告诉宝宝,他就会知道什么东西能动,什么东西不能动。
小月的公公婆婆就是这么教育的。家里放在地上的瓷花瓶,宝宝就真的从来不去碰。宝宝做对了,一定要鼓励,如拍拍手或竖起大拇指告诉宝宝他很棒;做错了就一定要惩罚。
英国主张每个家庭都设一个naughtycorner,大意是惩罚调皮孩子的角落,让他自己反思(可以是一个铺毯子的地方,一个小椅子等)。一岁之前的宝宝还不明白为什么对、为什么错。那就用简单的“NO!”和手势制止他错误的行为,让他养成习惯,只要听见“NO”,第一反应就知道这个东西是不能动的,可以说是条件反射。等宝宝一岁,渐渐能听懂大人说的话了。这时如果宝宝做错了事,大人要用他能听懂的方式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下次再这样,就要到“反思的角落”去了。假如下次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毫不客气地把他放到“反思的角落”,直到他告诉父母“我错了,下次不会了!”父母鼓鼓掌,亲孩子一下,告诉他“你真是个好孩子”。
法国的幼教育与家教相结合
教育应该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密切合作。在法国,这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为了提高幼教质量,幼儿园几乎都成立了由家长代表及教师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一年如开二、三次会议,讨论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育计划、环境布置、活动安排等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了帮助幼儿尽快走出家庭,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做了大量工作,一面在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充分地与人、与物相互作用,使幼儿喜爱幼儿园;另一方面,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欢迎他们来幼儿园参观、访问、学习。
父母也把教育子女看作是自己神圣的职责,他们主动参与、大力支持幼儿园教育。如早上送孩子入园时,家长都直接把孩子送到班上,和教师、其他家长、小朋友交谈,并和小朋友游玩一会儿以后才离开,以消除孩子的分离焦虑,使孩子能以良好的心境开始在园的一天生活;在下午接孩子回家时,父母也不是接了就走,而是主动与教师交流情况,请教问题,以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