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随笔——孩子行为背后
发布时间:2021-04-19 幼儿园托班教育随笔 托班教育笔记 幼儿托班教案今天,轩轩和佳怡在美食屋当起了服务员,可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没有什么客人,于是两个无所事事的人开始捣鼓起那些点心,轩轩就不停地在配装点心,装了一碗又一碗……看到这,我便作为客人来到了美食屋,点了荷包蛋面,两孩子积极、热情地招呼我,还给我送了一碗汤,为了帮助孩子丰富游戏,我特意点了没有现成的点心——汤圆,佳怡为难地说:“我们没有汤圆,要不你吃别的吧?”“可是……”还没等我说完,只见轩轩拿了一根筷子,手脚麻利地戳进一个蛋饺,我正想说他,他便拿到我面前,“给你吃烧烤吧?”看着被戳坏的蛋饺,我真是哭笑不得。
今天在游戏中我以客人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希望帮助孩子促进游戏,但却发现了孩子的“破坏行为”,我很庆幸当时没有严厉的制止,而是在了解孩子行为的背后,鼓励、引导了孩子的“破坏行为”。因为我知道这恰是一个很好地教育契机,能帮助我们丰富了游戏。于是在游戏讲评时,我先是肯定了轩轩肯动脑筋,想到了做烧烤,同时根据孩子的兴趣又引导孩子讨论,原本有的这些点心适合烧烤吗?烧烤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呢?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我们决定了一起准备一些需要的材料,而我帮孩子制作烤架……yJs21.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教育随笔:孩子“插嘴”的背后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上课时的状态也不相同,有的认真听讲,有的则是有时会有点走神,还有的孩子更是喜欢在课堂上插嘴。我们班上的裴毅甜,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经常会在老师上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插嘴”。记得之前我上一节语言课《秋婆婆》,因为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在倾听、学说散文中的话后让幼儿看着图自己创编的,当我出示图片后,孩子们都纷纷举手想要回答,可没等我点名请孩子回答,裴毅甜已经脱口而出把这幅画的意思说出来了,之后回答的孩子思路就被她局限住了,纷纷照着她的话讲,几次都是这样,次数多了,我也有点生气了,就批评了她,并告诉她老师不请不举手的小朋友。可是没过多久,她又开始插嘴了。
班里像裴毅舔这样的喜欢“插嘴”的小朋友很多,其实这也是中班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这个年龄段孩子知识面相比而言比较宽,自制力又不够,好胜心又强,总想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同,知道一点就会喊出来,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牛头不对马嘴;有时,孩子插嘴还可能是因为对谈论的内容有兴趣,当他们对你说的内容产生好奇时,往往克制不住的会提出问题希望你解答。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孩子插嘴很多情况下都说明孩子们在认真的倾听、积极的参与思考,但不断的“插嘴”又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要在平时也学会倾听,当孩子在表达想法时,我们就要用心的去听孩子们讲述,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榜样,知道在别人讲话时应该认真的听;其次,在课前老师就要强调课堂的纪律,给孩子一个提醒;最后,当孩子插嘴时,教师不能去严厉的批评,因为那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我们要去肯定孩子的答案,但是要适当给她“冷处理”,如:“你的答案是对的,但是老师不请你回答,因为你没有遵守我们课堂的纪律,没有举手回答问题。”
当然,好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养成的,坏习惯也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但是我们老师也要锲而不舍,坚持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倾听习惯,日复一日,帮助孩子改掉“插嘴”的毛病。
托班教育随笔
托班的幼儿都是2~3岁左右的孩子。刚进托班时,我每天都是在手忙脚乱中度过的:这边刚安慰好哭哭啼啼的孩子,那边那个已经尿裤子了;前面的喂饭的勺子刚拿到手中,后面的已经在你背后吐了起来;这头刚拉开一对打架的幼儿,那头的孩子脸上又多了两排牙齿印。那些日子我真恨不得一个人掰成几个人来用,两只手根本不够使唤,顿时觉得自己是那么笨手笨脚。后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摸索,我慢慢地领悟到很多窍门。认识到只有转变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地为孩子提供、创设出发现、探究、学习的机会与空间。新课程中指出: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而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在需要之一则是学习的兴趣。因此,遵循幼儿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而针对托班的幼儿,对于孩子的主动性我是这样培养的。
一、创设活动环境,萌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一学期的幼儿园托班教育使我认识到要激发托班幼儿学习主动性并不能从责任上来要求幼儿,而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创设一种适宜的、主动的活动式环境。0~3岁幼儿已有尝试并探究周围环境的行为,他们的学习经验是在感知、操作、探究中积累起来的。因此,为了满足孩子的探究行为,我在活动室中创设支持性、可选择性的环境,使其得到充分的活动。如,为满足孩子操作、摆弄的需要,我们开辟了发展精细动作的“拼拼玩玩”、“我爱小动物”等区角,并在里面摆放着孩子随时可取的玩具,让他们进行串珠、敲球、扣纽扣、盖瓶盖等游戏。这些在孩子看来是玩具的学具,每一件都渗透了一定的层次性、多功能性和不确定性。在孩子主动探究的基础上,隐含了让孩子“开窍”的教育作用。
二、保护好奇心,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孩子天生就好奇好问,而正是在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并提高了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橡皮泥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玩具材料。一开始,我就将橡皮泥放在区角中供孩子自由、任意地玩,他们也玩得不亦乐乎。有一天,唯唯在桌子上搓橡皮泥,忽然,她惊喜地告诉我:“老师,小面条!”真的,在她的手中是一根又细又长的“小面条”了啊。于是,其他孩子也纷纷学起她做起面条来。我又及时提供了盘子,鼓励孩子们产生给娃娃家的娃娃烧面条的快乐情景。
橡皮泥可塑性大、多变的特点让孩子喜欢。因此,在玩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产生各种想象。而做小面条正是孩子学习“搓”这一动作的一个切入口,老师提供的餐具也为情景开展创设了条件,让孩子的兴趣得到提升,自主产生了要“给娃娃烧饭”的愿望,并又成为以后学习团、压等动作的切入口。让孩子在情景中学习、在情景中探索,激起孩子“我要学”的愿望。
作为教师,要去发现、接纳、欣赏、引导孩子的自主行为,从而使他们获得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给孩子留下一个求新、求异、丰富而广阔的天空,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快乐健康地成长。
托班随笔:小跟班
我们班的李彦翕俊小朋友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只要是他坐的位置,每天都会有吵闹声,上课也是如此。我一次次的示意他不要说话,可他也只是安静几分钟,不一会儿又开始叽叽喳喳了。为此我很是烦恼,也尝试过很多方法,但都效果不佳。
一天中午吃完饭,其他小朋友都在排队漱口,只有他一边和别的小朋友打闹,一边有说有笑的。我本来想训斥他,可转念一想,斥责对他可没用,为何不换个法子?于是我想了想走过去跟他说:“李彦翕俊,你漱完口了吗?”他点了点头:“那你来帮老师抹桌子,好吗?”他开心地点了点头。我一边擦桌子一边说:“以后老师每天都找一个各方面表现好的小朋友来当老师的小助手,小朋友说好不好?”孩子们听完异口同声地说好
,接着我又说到:“今天的小助手是李彦翕俊小朋友,那明天是谁呢?”
通过这件事,看得出来,李彦翕俊小朋友是个好动的孩子,既然他喜欢劳动,那我就将计就计,每次有事我就找他,比如:发课本、发笔、帮老师拿东西等等……小事情,我会第一个找他,慢慢地他就成了我的“小跟班”,这两天我发现他上课也不那么爱讲话了,还会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他的改变让我明白,其实每个孩子们眼中的那个“捣蛋鬼”都有他自己的优点,与其让他墨守成规,不如让他发现自己,其实越是看似调皮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和家人的关爱。
教育随笔:“吵闹”的背后
放学前的几分钟,我组织幼儿看我们学过的故事动画。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我连说了几遍“请安静”后,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闹腾起来了,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看的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看,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看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说说笑笑的,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
当我走近时,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胆怯的脸,一副准备受批评的表情,突然我就心软了,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便什么话都没说,在他们旁边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一坐下来,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我班的电视机有点小问题,播放时声音很轻,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听不清楚电视机里讲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干脆自发玩起了游戏。奥!原来是这样,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班的电视机声音有点小,很多小朋友听不清故事,那我们就改成手指游戏吧。”我关掉电视机,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了手指游戏,结果孩子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一直到放学孩子还玩的兴致勃勃。
这一事件给了我很多启示,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作为老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当我们组织了自认为很有意思的活动而孩子参与率不高时,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走到孩子的位子上去耐心地观察和了解,并及时引导和调整;另一方面,老师平时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以便尽早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我们的教育活动。
孩子上托班的第一个月生活随笔
两把小勺进餐
从家庭中的自由式进餐到集体生活中的定时定位进餐,很多孩子刚入园时感到不适应。
我班的乐乐年龄比较小,在家进餐需要成人帮助。为了锻炼他自己拿勺进餐,我们采取了“两把小勺进餐”的策略。乐乐拿一把小勺吃饭,老师用另一把小勺在一旁帮助,在乐乐吃得不太好或吃得不太干净时帮一把;有时盛一勺饭菜倒入乐乐的小勺中让他自己吃进嘴里;有时看到乐乐嘴里没有食物了,就盛一勺饭喂进乐乐的嘴里,这样乐乐既心情愉快、充满自信地学习了用小勺进餐的方法,又得到了教师的示范指导,一举两得。我们发现进餐时心情愉快会促进孩子进行其他活动的良好情绪,尤其是中午,它会使孩子愉快入睡,这充分表明愉快进餐的重要。
绒毛玩具在等我
为了让托班孩子在幼儿园里找到家的感觉,顺利午睡,我们让孩子从家里带一个最喜欢的绒毛玩具来陪伴他。我们先请孩子给绒毛玩具找个家,即给它选一张小床。孩子给绒毛玩具找到了床,如同为自己安了一个新家,有效地缓解了对环境的陌生感与对睡眠的恐惧感。午饭以后,孩子们自觉地想到去陪绒毛玩具午睡。看着自己熟悉、亲近的玩具朋友,多数孩子不一会儿就能安然入睡了。这种带有情感色彩的“选床”小游戏,很快帮助孩子们度过了入园后午睡这一关。
小小食品店
吃点心原本是普通的生活环节,但经过精心设计,这一环节给刚刚入园的托班孩子带来了快乐。
我们用娃娃家用品布置了小小食品架,上面摆有各色各样的小盘,如黄色的玉米形盘子、绿色的白菜形盘子、彩色的小鱼形盘子,盘子里分别装了山楂片、小馒头、蛋奶星星(一种食品)果珍小软糖等。随着我们一声吆喝:“卖好吃的了!”孩子们都被吸引过来了,就连情绪不好的孩子脸上也露出了笑容。“那个蛋奶星星像小花一样。”“小馒头是圆的。”“山楂片是酸的。”孩子们围在小桌边愉快地交流着。还有一部分孩子边吃边观察手中小点心的变化:“山楂片咬一口变成了一只小船。”“圈圈糖中间还有个洞洞。”有些孩子还拿来点心给老师吃。
小小食品店的开设不仅为孩子创造了自主加餐的机会,也给他们创造了与同伴、教师交流和互相关爱的机会,使普通的生活环节有了不一般的教育价值。
会游泳的小花
孩子们在轻柔的背景音乐声中静静地喝着牛奶。而从来都不喝牛奶的妞妞面对教师端过来的牛奶碗却是左躲右闪,哭闹不止。我灵机一动,把蛋奶星星洒在她的碗里,只见蛋奶星星像小花一样漂浮着。妞妞停止了哭声,被碗中的“小花”吸引住了。我连忙抓住机会,说:“妞妞大口喝牛奶,小花就会游到你的嘴巴里。”这时,妞妞开始一点一点地用小嘴嘬牛奶,蛋奶星星也慢慢地向她的嘴边靠近,妞妞觉得很有趣,便大口喝了起来,蛋奶星星也快速游到了她的嘴边。在她喝进最后一口牛奶时,蛋奶星星已全部游入她的口中。我在一旁高兴地为她鼓掌:“牛奶和小花都游到妞妞肚子里去了。”
当天,我当着妞妞的面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妈妈,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她明天继续大口喝牛奶,另一方面是为了告诉她妈妈我们采取的教育策略,以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统一起来。
小围嘴的秘密
在入园前的亲子活动中,我们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进餐情况,暗暗记住了需要成人喂饭的孩子。入园后我们悄悄地给那些需要喂饭的孩子系上漂亮的小围嘴,这样老师一看就知道哪几个孩子需要帮助,也避免他们受到“某某不会自己吃饭”等言语的暗示,伤害自尊心。“小围嘴的秘密”让那些进餐时需要帮助的孩子很自然地得到了帮助,在短短几天内他们大都能独立进餐了。
快乐的小水吧
孩子在家喝惯了雪碧、可乐等饮料,来园后普遍不爱喝水。为此,我班在活动室一角开设了“快乐的小水吧”。
我们为孩子准备了多种口味的水,如现榨西瓜汁、菊花水、秋梨膏水、山楂水、蜂蜜水、白开水等,装水的透明玻璃瓶也各不相同,有高的、有矮的;有圆的,有方的;有拧盖儿的,有翻盖儿的。
小水吧开业了,孩子们很兴奋地以自助的方式倒水喝。只见冉冉倒西瓜水时不小心洒到了桌上,月月连忙用海绵和毛巾帮着擦桌子,边擦边说:“你慢点儿倒。”最后我们以小水吧店主的口吻对大家说:“今天小水吧第一天开业有优惠,送给每人半杯白开水。”每个孩子都高高兴兴地喝了半杯白开水,就连平时最不爱喝水的沙沙也喝了。小水吧将游戏情节融入其中,有感知尝试、动作体验、语言交流,孩子们觉得新奇有趣,自然就有了主动喝水的兴趣。
教育随笔:“不能做”的背后
在以前组织孩子们活动时,我总是关注“不能做”的事情。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在组织孩子们接火车。在走之前,我问孩子们一连串问题:“能使劲跺脚走吗?能推人吗?能蹦着脚走吗?能走出队吗?…………”我以这样的方式提醒孩子们以达到规范其行为的目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能。
孩子们知道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却不能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我想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孩子们形成“关注负面”的倾向。上课也好,游戏也好,我总将目光集中在那些总是“做错”的孩子们身上,指出他们哪里做的不对,这使得孩子们逐渐成为“挑毛病”的好手,永远盯着别人的错误。
我意识到了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不能老抓住孩子的弱点批评。这样会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不易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性格。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改进自己的方法。在孩子没有遵守规则时,用温和的眼神提醒,尽量不点名批评孩子。不当着孩子的面说错点,在孩子耳边悄悄提醒。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肯定的眼神,为她伸出大拇指,告诉孩子老师喜欢她。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刻反省自己,有哪些细节对孩子产生了无意的伤害,有哪些细节对孩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自己的教学方法,摸索出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教育随笔:“不想玩”的背后
冬季的寒风似乎可以抵消孩子们参与晨间锻炼的热情,晨间活动的时候,只见孩子们个个缩着脖子,怂拉着脑袋,小手紧紧的揣在口袋里,早已没了平日里的活跃。“宝贝们,今天冷吗?”我问道,“冷!”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为了调动孩子们运动的热情,我们开展了如何让自己变暖和的大讨论,有的说戴帽子,有的说戴围巾,有的说喝热水,有的说运动。“没错,就是运动,宝贝们,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跑一跑,看看等会还冷不冷。”我追问道,带着这个疑问,孩子们来了兴致,纷纷跟着老师绕着跑道跑起来,直到看到有些孩子已经坚持不住了,我才停下脚步。“老师我好热!”,刚停下来,萱萱就喊道,其他几个宝贝也跟着一起附和着。我笑到“原来,运动真的可以让我们变暖和,宝贝们,我们继续参加晨间活动吧,这样我就不会冷了!”孩子已经变得活跃起来,开心的去参加晨间锻炼了。
这个时候,我发现一个小小的身影躲在角落里一动不动,走进一看,原来是瑶瑶。瑶瑶只是看着我,也不说话。“怎么了,瑶瑶?”我问道,她还是不说话。我试图拉着瑶瑶的手一起去参加晨间锻炼,瑶瑶却一直缩着手,用力的挣脱。“冷吗,瑶瑶?”这次瑶瑶开口了:“不冷。”“既然不冷,那我们去和好朋友一起玩吧,你看乐乐她们在玩皮球呢,看起来真好玩!你想不想去试试?”我企图说服她,没想到瑶瑶还是拒绝了:“不要!”这次反应的程度更激烈了。见瑶瑶拒绝的这么强烈,我也只好请瑶瑶暂时休息着。可是,为什么瑶瑶会不想参加晨间锻炼呢?带着这个疑问,回到教室之后我几次试图跟瑶瑶沟通这件事情,全都无功而返。
放学的时候,在与瑶瑶妈妈沟通之后,我终于发现了谜团的真相,“不想玩”的背后竟然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原来昨天晨间锻炼的时候,瑶瑶不小心摔倒了,自己摔倒之后又默默的爬起来,然而这个小小的举动老师并没有注意到,当天放学回家的时候,瑶瑶就跟妈妈提到了这件事,说的时候眼睛还挂着眼泪,一脸的委屈样。由于害怕、担心再次摔倒,亦或是得不到老师的摔倒之后的关心,瑶瑶便拒绝参加晨间锻炼。
事实浮出水面之后,第二天的晨间锻炼,我的引导内容有了明确的针对性,瑶瑶似乎有些动摇,几次想点头同意,但最终还是摇头,也许,摔倒了记忆太深刻了吧,才会让瑶瑶拒绝再次尝试。第三天,我没有放弃,还是继续跟瑶瑶沟通交流,无果。第四天,同样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五天,事情终于有了转机,瑶瑶同意去玩飞盘。在这之后,瑶瑶逐渐克服心理障碍,成功的参与到晨间锻炼之中。
其实,因为有过失败的经验就拒绝再次尝试的孩子有很多,对于这类孩子的引导,教师不能过于着急,除了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引导,还要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学会倾听,必要的时候得会等待,等待孩子突破心理防线,打消顾虑。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再次快乐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中班随笔:插班孩子
对于插班进来的孩子来说,离开了熟悉的幼儿园,熟悉的老师,熟悉的小朋友,来到一个又要重新熟悉的新环境,对于这时的他们来说难免会有一点小情绪。就如我班今年插班进来的小女孩郁家宁,可以说她是感情很丰富的一个孩子,特别爱她的妈妈,记得那次上课,我让孩子们对着妈妈的照片说一声“妈妈,我爱你”,那时的她又一次哭了,我问她你为什么哭呀,她说:我想我妈妈了”。
一个多月来,妈妈每天送她来幼儿园她都舍不得妈妈离开,抱着妈妈不肯放手,觜里还不停的说:妈妈你早点来接我,妈妈你中午来看看我”。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老师当然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我们幼儿园的环境,熟悉老师,结识新的小伙伴,我选出几名性格活泼开朗,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幼儿帮助接待她,多主动和她交流,和她一起玩,让她不会感到寂寞,感受到伙伴给与的快乐,而我也经常的抱抱她,和她说说快乐的事,让她感受到老师的爱。所以现在的她,早晨来虽然还是有点小情绪,但相比前一个月,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让我们老师很欣慰,因为看到了她的进步,她的改变,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她一定会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