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中日幼儿园完全不同的三点差异

发布时间:2021-04-19 三月三活动方案幼儿园 不同房子幼儿园说课稿 三月的幼儿园工作总结

中日幼儿园完全不同的三点差异

最近带小孩去参与小区旁边某双语幼儿园的Open日,问起收费情况实在吓了一跳。教师笑着讲:“每一年赞助费3W元,每一个月饭菜费1500元,其余也便是园服、课本费啥的,每一个月也便是几百元钱。”算下来,每一个月要5000元,一個一般上班族的月薪水,当实在是让腰包吃紧的人不可企及。

我国的幼儿园这么,我们近邻日本却是完全不同。我的一名伙伴在日本当驻站记者,依照帐面上的薪水经济收入,在当地算是低经济收入,这倒让他捡了个便宜,政府照料低经济收入人群,小孩免费入幼儿园,亦能享受免费中饭。

这就是我想讲的第一点差异,刚刚处理好温饱的我国贵族幼儿园接应不暇,公立幼儿园也经费攀升,可相比之下越发富有的日本,在孩子教育方面却越发重视公正平等,越发重视对弱势人群孩子的保卫。

我曾经访问过东京旁边的“至诚学园”。幼儿园收留无家可归的幼儿,由政府出资读书,当中的一個黑人小女孩子激起我的兴致。教师解释讲,法律约定适龄幼儿要读书,没约定是哪国的幼儿,所以,他们一视同仁。

这就是我想讲的第二点差异,对小孩的公平,不由于种族与皮肤颜色有所差异。然而我们的幼儿园,单单由于小孩是AsC就拒絕入园接受教育,逼得小孩的爸妈无奈之下向妇女联合会写信寻求帮助。这一种事在日本是不会发生的,由于他们不会在小孩入学以前查验是不是为AsC,我的伙伴在日本日常生活了十年,没听讲过由于乙型肝炎病毒随身带着就拒絕入学与工作的事。[实习报告网 SXw9.cOm]

第一点差异,我亦能理解,由于贵族幼儿园总会有人上,怎么说也另外还有公立的幼儿园可供爸妈选取;第二点差异则让我难过,由于遗传来的、或许暗藏数10年不发作的病毒,一個正常的小孩就要自小容忍承受蔑视,这就是多大的不公,这会对他导致多大的歪曲?一個自幼便被社会丢弃的小孩,他会以怎么样的姿态报答社会?许多杯具是我们人为制造的。

再讲第三点差异,这就是让我不管怎么样不可以接受,另一方面又没法变更的。

一名伙伴常常给幼儿园教师送点礼品,每一次教师都平静、丝毫不客气地收下。礼尚往来,他的小孩也得到了些许照料。之后,她忙着工作,有1段時間没顾得上给教师送礼,某一日小孩放学以后非常委屈地对她讲:“母亲,教师此刻对我不好啦。她听了内心痛苦,立马买了礼品给教师送去,随之她的小孩得到了“更上1层楼”的待遇。

与此构成明显对照的是,此外一名伙伴的小孩在日本上幼儿园,教师照料得关怀备至。他回首都时,同时给教师带了一点茶叶,可教师讲啥也不收,告知他,照料小孩是她的工作,情意领啦,礼品坚绝不可以收,态度之坚绝,叫我的伙伴感动异常。

不送礼就无法得到正常的待遇,这对小孩一辈子的长大会留下一個明了的印记,他可能会记得这事,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使用“送礼学”把障碍打掉。而日本哩,教师的职业、敬业会给小孩建立一個较佳的榜样。楷模不是靠媒体报出来的,而是周围的人一点一点的琐事累积起来的,所谓言高为师、身正为范,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讲的均是相同的道理。你不可以白天教小孩背诵“要留正气满乾坤”,天黑时收下爸爸妈妈们送来的名烟名酒,言谈举止各异的师长,无法铸就言谈举止一致的幼儿。

我始终觉得,国家与国家差异的根本在于人,人的差异根本在于教育,教育在孩子时期就出现的微小差异,会在将来无尽放大,像手电筒的光一样,照得愈远,散射愈大,影响面愈广。我们的教育革新,還是别经常归罪于机制啦,事实上,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中外教育幼儿的差异


中外教育幼儿的差异

这次回国呆的时间长达三个月,我们决定把女儿爱米粒送入中国的幼儿园当个临时插班生,借此也了解一下中西早教的异同。

经观察,我总结出中西幼儿园的几点区别:

第一、中国幼儿园硬件设施略胜一筹。

中国的幼儿园偏新偏高级,一般幼儿园都是为建园专门设计的建筑。

相比之下,澳洲的幼儿园则多屈居在普通民居内,一般都只是在民居平房原来的格局上做进一步的修改,装上相应的儿童保护措施,把民居的后院布置为室外游乐场所,就是一个幼儿园了。只有少数私校的附带幼儿园才有专门为建园而设计修建的建筑。

第二、师生比例差异大。

在澳大利亚,政府规定的幼教师生比例是1:4,也就是每四个小孩就要有一个老师负责看管。

爱米粒在中国上的这个小二班估计有二三十人,老师不超过三个。比例大概为1:10。当然,这样的比例是根据国情制定的,中国人口多,幼教的地位和收入或许还做不到吸引大量的人才加入,人手短缺,师生比例自然不可能提高。

园内活动内容有很大的区别,其中在体育运动和游戏活动上的区别尤为突出。在体育运动方面,中国幼儿园运动场地的设施不差,可是却没被充分利用。不知是我没看到还是了解不够,除了每天早上一入园的集体体操,平时孩子们好像很少有机会到户外活动。就说这个早操吧,一开始我还觉得蛮有趣的,因为孩子能从中学到一些儿歌和音乐。可是时间长了发现每天都是同样的动作和歌曲,孩子们不免厌烦,懒洋洋地随便抬抬腿伸伸脚,动作根本不到位,难以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其实,这个年龄的小孩子本来就是爱跑爱跳的,就算不让他们集体做操,他们肯定也会一刻不停。与其让他们过早地做一成不变的早操,为何不用这个时间让孩子们在户外自由自在地跑跑跳跳玩玩滑梯骑骑单车呢?

国外的幼儿园也许设施不够先进,可是只要没下雨,无论春夏秋冬孩子们都会被允许出去室外玩耍,老师们也很强调室外运动与呼吸新鲜空气的重要性。还记得一个老师曾经跟我说过:在外面玩永远是自己喜欢的!

第三、游戏活动方式不同。

一般来说,一切有可能让小孩子把自己衣服弄脏的游戏,如玩沙子,玩水,画油画等,往往都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在国外,每个幼儿园必备一个室外沙池,里面装着卫生的细沙,还配有很多能盛沙的锅碗瓢盆铲子杯子,供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夏天孩子们能享受到玩水玩冰块的快乐;在室内,则一定有一个艺术角,供喜欢画画的小画家们自由发挥。

在澳洲,每天从幼儿园回来,米粒的鞋子袜子和头发里,一定装了很多的沙粒。她的鞋子如果不在门外抖一抖是不敢拿进家里的。倒出来的沙子往往能在门前堆个小山堆。衣服上和手上有时候有没洗干净的颜料,一看就知道今天又当了一回小画家。

可是在中国,同一个小朋友,从幼儿园回来却是干干净净,鞋子和衣裤都一丝不苟,仿佛从未在身上穿过一样,令我着实费解。后来一问才知道,这个幼儿园竟没有沙池,而且这种情况是普遍现象。

当然,不是非要把孩子弄得脏兮兮一团糟才是成功的教育,但是,因为怕摔了孩子而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因为怕沙子进眼睛而连沙池都干脆不设,这样过度保护,过度限制,因噎废食,孩子们的天性是否就会因此被慢慢泯灭呢?

第四、对孩子个体差异的尊重程度不一样。

在中国,园里面的活动大都以老师指定的团体活动为主,就我能看到的几段时间来说,基本没见过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地活动。例如,每天一早入园第一件事,就是集体早操。从小小班到大班的小朋友全部都排列整齐地站在自己的位子上跟着老师做一模一样的动作。这在澳洲是从没有见过的。

再说玩滑梯这件简单的事:爱米粒平时在外自由玩滑梯的时候,一会从楼梯上,一会从管子爬,一会又会从滑梯上倒着往上走,滑下来的时候更是花样多多,什么坐着滑,躺着滑,还有头朝下趴着滑,玩得非常自由开心。可是国内的幼儿园,居然连玩滑梯的时间都是有组织的:小朋友们必须排成队,一个接一个从楼梯走上去,再从简单的直滑梯上滑下来,显得简单呆板,没有任何创新。

我想,小孩子天生都是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玩这么一件简单的事,如果都要规定他们怎么做,而且必须人人一样,那么将来还期待他们能做出什么创新呢?据了解,一天里其他的活动也大多如此,都是在固定的时间里老师拿出指定的玩具或设备,让所有的孩子玩一样的东西。

在澳洲,只有两个时间段会出现所有孩子做相同事情的情况。一个是进餐时间,另外一个就是每天的“集体时间”里,老师在地上铺一个毯子,所有小朋友自由择位席地而坐,听老师讲故事或是唱儿歌。就算如此,如果有的孩子真的很不想参加,也能被允许在一个角落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其他时间段里,孩子们都能自由选择那天那刻自己正好感兴趣的活动来参加:画画、手工、看书、积木、在厨房角玩过家家或者是到院子里自由活动。院子里有着各种有趣的东西:植物角、多组合滑梯、大大的沙池、平衡木、三轮车等。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更能培养孩子的主见和个性。

中国与澳洲幼儿教育差异


这次回国呆的时间长达三个月,我们决定把女儿爱米粒送入中国的幼儿园当个临时插班生,借此也了解一下中西早教的异同。

经观察,我总结出中西幼儿园的几点区别:

第一、中国幼儿园硬件设施略胜一筹。中国的幼儿园偏新偏高级,一般幼儿园都是为建园专门设计的建筑。

相比之下,澳洲的幼儿园则多屈居在普通民居内,一般都只是在民居平房原来的格局上做进一步的修改,装上相应的儿童保护措施,把民居的后院布置为室外游乐场所,就是一个幼儿园了。只有少数私校的附带幼儿园才有专门为建园而设计修建的建筑。

第二、师生比例差异大。在澳大利亚,政府规定的幼教师生比例是1:4,也就是每四个小孩就要有一个老师负责看管。

爱米粒在中国上的这个小二班估计有二三十人,老师不超过三个。比例大概为1:10。当然,这样的比例是根据国情制定的,中国人口多,幼教的地位和收入或许还做不到吸引大量的人才加入,人手短缺,师生比例自然不可能提高。

园内活动内容有很大的区别,其中在体育运动和游戏活动上的区别尤为突出。在体育运动方面,中国幼儿园运动场地的设施不差,可是却没被充分利用。不知是我没看到还是了解不够,除了每天早上一入园的集体体操,平时孩子们好像很少有机会到户外活动。就说这个早操吧,一开始我还觉得蛮有趣的,因为孩子能从中学到一些儿歌和音乐。可是时间长了发现每天都是同样的动作和歌曲,孩子们不免厌烦,懒洋洋地随便抬抬腿伸伸脚,动作根本不到位,难以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其实,这个年龄的小孩子本来就是爱跑爱跳的,就算不让他们集体做操,他们肯定也会一刻不停。与其让他们过早地做一成不变的早操,为何不用这个时间让孩子们在户外自由自在地跑跑跳跳玩玩滑梯骑骑单车呢?

国外的幼儿园也许设施不够先进,可是只要没下雨,无论春夏秋冬孩子们都会被允许出去室外玩耍,老师们也很强调室外运动与呼吸新鲜空气的重要性。还记得一个老师曾经跟我说过:在外面玩永远是自己喜欢的!

第三、游戏活动方式不同。一般来说,一切有可能让小孩子把自己衣服弄脏的游戏,如玩沙子,玩水,画油画等,往往都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在国外,每个幼儿园必备一个室外沙池,里面装着卫生的细沙,还配有很多能盛沙的锅碗瓢盆铲子杯子,供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夏天孩子们能享受到玩水玩冰块的快乐;在室内,则一定有一个艺术角,供喜欢画画的小画家们自由发挥。

在澳洲,每天从幼儿园回来,米粒的鞋子袜子和头发里,一定装了很多的沙粒。她的鞋子如果不在门外抖一抖是不敢拿进家里的。倒出来的沙子往往能在门前堆个小山堆。衣服上和手上有时候有没洗干净的颜料,一看就知道今天又当了一回小画家。

可是在中国,同一个小朋友,从幼儿园回来却是干干净净,鞋子和衣裤都一丝不苟,仿佛从未在身上穿过一样,令我着实费解。后来一问才知道,这个幼儿园竟没有沙池,而且这种情况是普遍现象。

当然,不是非要把孩子弄得脏兮兮一团糟才是成功的教育,但是,因为怕摔了孩子而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因为怕沙子进眼睛而连沙池都干脆不设,这样过度保护,过度限制,因噎废食,孩子们的天性是否就会因此被慢慢泯灭呢?

第四、对孩子个体差异的尊重程度不一样。在中国,园里面的活动大都以老师指定的团体活动为主,就我能看到的几段时间来说,基本没见过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地活动。例如,每天一早入园第一件事,就是集体早操。从小小班到大班的小朋友全部都排列整齐地站在自己的位子上跟着老师做一模一样的动作。这在澳洲是从没有见过的。

再说玩滑梯这件简单的事:爱米粒平时在外自由玩滑梯的时候,一会从楼梯上,一会从管子爬,一会又会从滑梯上倒着往上走,滑下来的时候更是花样多多,什么坐着滑,躺着滑,还有头朝下趴着滑,玩得非常自由开心。可是国内的幼儿园,居然连玩滑梯的时间都是有组织的:小朋友们必须排成队,一个接一个从楼梯走上去,再从简单的直滑梯上滑下来,显得简单呆板,没有任何创新。

我想,小孩子天生都是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玩这么一件简单的事,如果都要规定他们怎么做,而且必须人人一样,那么将来还期待他们能做出什么创新呢?据了解,一天里其他的活动也大多如此,都是在固定的时间里老师拿出指定的玩具或设备,让所有的孩子玩一样的东西。

在澳洲,只有两个时间段会出现所有孩子做相同事情的情况。一个是进餐时间,另外一个就是每天的“集体时间”里,老师在地上铺一个毯子,所有小朋友自由择位席地而坐,听老师讲故事或是唱儿歌。就算如此,如果有的孩子真的很不想参加,也能被允许在一个角落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其他时间段里,孩子们都能自由选择那天那刻自己正好感兴趣的活动来参加:画画、手工、看书、积木、在厨房角玩过家家或者是到院子里自由活动。院子里有着各种有趣的东西:植物角、多组合滑梯、大大的沙池、平衡木、三轮车等。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更能培养孩子的主见和个性。

“三记耳光”看中西教育的差异


看过电影《刮痧》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部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姑且不谈这个,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三记耳光”--丹尼斯为争夺游戏机而给同伴的一记耳光,父亲许大同因“给对方父母面子”而给儿子的一记耳光,儿子又以父亲的“打是亲,骂是爱”为由给同伴的再一记耳光。这三记耳光"不仅重重地打在影片当事人的脸上,更重重地打在电影荧屏前每一个人的脸上。

由此,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思考。

的确,在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儿子先动手打人,事后又不肯认错,在双方父母在场的情况下,父亲打儿子一巴掌的“给对方面子”的理由也是情有可原的,甚至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打是亲,骂是爱”一直就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一句古训,说的是因为关心所爱的人,对他的错误行为加以指正的方式,所谓的“爱之深,恨之切”。错在哪里呢?关键在于对方并不是中国人。

在西方国家,拿许大同的朋友兼上司昆兰来说,他的观点是小孩子间打打闹闹在所难免,父母何必大动干戈,许大同打儿子就是不对,说“给他面子”只是幌子而已。西方人把人身权利看得重于其他,认为那是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更何况对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小孩。他们从来就不会认为打和骂与亲和爱之间有什么联系,他们的家庭教育里当然也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字眼。

中西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不言自喻,又岂止表现在这些方面。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分苹果的故事。

一位西方著名人士说,他小时候,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兄弟两个都想吃最大的哪个。他的妈妈就笑着说:“你们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2块,你们2人一人一块各自负责修剪,谁干的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它。”结果他赢了,并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代价!

而一个中国犯人也说道,小时侯,他的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等。他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又红又大的,这时弟弟说了他想说的话,结果被妈妈骂了一顿:“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那个犯人就灵机一动改口说:“我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结果他受到了妈妈的奖励。从此以后,他学会了说谎,然后开始不择手段。

同样是分苹果,但结果却不一样。

外国的那位母亲选择了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那位中国母亲,却让孩子用虚伪的话来换取他们心中想要的东西。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中国亦屡见不鲜。究其根本原因,怕是中西家庭教育出发点的不同导致的吧。如此种种,足以让我们对家庭教育重视起来。

与此同时,中西学校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在中国培养的学生只注重“解决已知问题”,而西方等国家,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探索未知问题”的能力。

这个道理的最佳明证莫过于一位中国母亲携女儿赴英读书的经历与体会。

他们为女儿选择了英格兰一所中学就读。女儿刚入学时,就碰上连续三周的游泳课,还是租用私人游泳池上课,这让女儿和她母亲都感到新奇。更让母亲感到新奇的是,她每次遇到校长,校长都是问“你的女儿快乐吗?”,从不问女儿的学习成绩什么的。于是她转而问女儿,女儿重重地点了点头并说:“我觉得上课好像在玩游戏。前几天在上数学课时,我们就学去买东西”。女儿一周只要做一次家庭作业,你说她快乐不快乐?学校父母会的气氛也热烈而融洽,老师对学生都是以肯定和鼓励为主,成绩单评语也多为建设性的,从无中国式“排行榜”的尴尬。英格兰的中学,很多科目都可自由选修,家庭作业也多般要学生到图书馆找资料写报告。英国的老师并不以诱导学生读书为己任,认为那是父母与孩子去沟通的问题。然而他们却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山野教育”,让学生经受磨练,训练学生的体能、冒险精神和生存能力。

读罢不免让人心生羡慕。看看,我们都是怎么过来的:12年的寒窗苦读,堆积如山的作业,无休无止的考试。长久以来的压力已使得我们学会沉默,并且逐渐变成习惯;使得我们不会说话,只会默默承担这一切。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该谋杀了多少人的才气与个性啊。

然而怎么办呢?这是在中国。你的出生地决定了你必须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又必须按时完成作业,不允许出错;必须为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埋头苦读。难怪在我们的中学生作文里,会有这样的字句:“大清早,家中就传出一阵杀猪似的惨叫,‘哇!妈,你干嘛不叫我?还有15分就上课,我死定了!’说完,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学校奔去”。

诚然,中西教育的这种差异一定程度上是由中西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我们不能说一定可以消除这种差异,但至少,我们可以使这种差异小一点,再小一点。因为,那正是我们需要的。

中外的幼儿园教育有何不同


小儿子Sean明天就要为他的小学生涯提前做placement了,因为有了大儿子在选学校上的参照,对Sean这次的“择校”我已经驾轻就熟了。但想起两年前刚回中国为他挑幼儿园的经历,那绝对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我也在其中又悟出了中西方在幼儿教育上很大的区别。记得当时我为了给小儿子找到合适的幼儿园,曾四处打探,经过一次次地参观比较,我直观觉得国内传统的幼儿教育太过“居高临下”,不论是理念还是老师,总被“权威”的光环笼罩着;相比之前儿子所受的西方幼教,他们走的则是“人性、人情路线”,处处透着“互动”的气氛。

权威的打分制VS互动的亲子项目

在国内,分数历来是高悬在小朋友头上的一把厉尺。用它来衡量孩子的优劣,丈量孩子的前途。现在,打分制更是提早被用在了学龄前儿童身上,幼儿园都有了入园试,分门别类给小朋友考试打分。

在西方,无论公立私立,小学四年级以前都杜绝“打分”,也鲜有“回家作业”的。代之老师会布置一个小小的project,要求孩子回家与爸爸妈妈协同一起完成。比如,我儿子在上幼儿园时,适逢秋天老师就要求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一项保护树木的project。于是,我就带着儿子一起去捡落叶、树枝,然后回来拼装成一个装制品。而到了圣诞节,小朋友的project则是用手工制品装饰班级的圣诞树。对于幼儿,西方的教育理念是摒弃一切与应试相关的东西,他们推崇课本外的现实体验,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和集体协作力。

权威的分流制VS互动的错龄班

东方的教育理念喜欢对学生三六九等进行分类,小学就分流,精英班、差生班各自分门别类。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小朋友小小年纪就有尊卑观,自卑心理,或是清高离群。如错过一班,那就班班错。而在国外盛行错龄编班制。他们会把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背景,不同文化和种族的孩子,按比例地科学化编班。西方教育认为小孩的生长如同植物一样,需要纯自然的相互弥补的环境,类似的经济、文化、性别、年龄背景对宝宝的生长是不利的,没有冲突与比较,孩子的世界观会变得狭隘。

幼儿在混龄班里可以熟悉各种社会行为,而且能够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品质。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时代里,混龄编班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大家庭中兄弟姊妹一起成长的感觉,也使孩子懂得礼让,懂得分享,使孩子们相处更加的融洽、和谐。

老师的权威VS朋友式的互动

先说国内的幼教老师,虽然她们讲起课来很亲切、也很生动,听课的孩子们也喜欢。但是讲课时,老师总是鹤立鸡群般地站在一群正襟危坐的小朋友中。这生生地就拉长了老师与孩子的距离感,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独立及思维发散的能力。

而在西方,老师更多的是作为小朋友的大朋友。记得大儿子在纽约上幼儿园时,家长被鼓励与孩子一起早到半小时,在教室中自由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走进教室,你一时间很难分辨这是教室还是活动室,小朋友四处“游窜”,老师则“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段时间也是儿子向我献宝的最好机会,他会拉我去看他昨天搭的一个沙盘图形,读的一本好玩的书,或随手涂成的一幅画。他们每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存物箱(cubby),让小宝宝们养成习惯去管理自己的物件。

小朋友最喜欢的是CircleTime(围坐活动时间)。这时,老师和宝贝们围圈坐在地板上,大家会一起是唱儿歌,读2-3本故事书,做1-2个游戏。其间,老师会细心观察,如果孩子对某个环节失去了耐心,那么就会立即跳到下一个游戏。老师的教程总是灵活机动的,总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先。

而西方幼教中的午餐时间也非常特别。像是个大派对,老师会像朋友一样和宝宝们一起坐着吃饭。对待宝宝们手叉并用,老师也不会为难或训斥,因为老师明白每个孩子生理心理成长的进程可以参差不齐,快慢不一的,要给每个孩子自然成长所需的时间。

权威的教具VS互动的玩具

记得大儿子Ian进入小学一年级后,我去送他上学,总会在教室里逗留一下。他的教室中间会放着一堆buildingblock,比一般积木要大,很光滑的原木表面。学期的主要教学都与buildingBlock游戏相关,老师则会旁敲侧击地把数学、空间、长度等初级概念慢慢通过block游戏概念来植入宝宝的小脑袋中。因此,在学前班或初小教学都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引导出抽象概念。比如,讲倍数的概念,老师会用block来游戏,一边是三块积木,一边是六块积木,六块的积木就比三块的积木长高一倍。

国外幼儿园也非常注重培养宝宝的阅读能力,他们会在教室的一旁设有一个readingcorner,摆放着各类图书,老师会挑一本书作为本周的阅读物来与大家分享,但每天集体阅读时间不会持续很长,宝宝会有相对较长的自由阅读时间,去选择自己爱读的书。有时,老师也会与个别孩子们一起读某本书,以了解个人兴趣。

在国内的幼儿园,我看到老师会更多地用识字卡片,描文本等做教具,而且大部分的玩具都好像披着“教具”的外貌。老师很多时间会拿着“教具玩具”在问“这是哪个数字啊?这是什么颜色啊”宝宝们听到的是老师自上而下的权威地教条教育,缺乏互动交流。

相关推荐

  • 中日幼儿园教育差异有多大? 在中国,幼儿园的孩子学习识字,绘画,音乐,等等。而在日本,这些并不是幼儿园的学习重点,下面来看看一位妈妈眼中中日幼儿园的十大差异吧。 1、无数大大小小的包 我们办理入园手续的第一天,幼儿园就向我们说明...
    2021-04-28 阅读全文
  • 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闪光点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
    2021-11-26 阅读全文
  • 中外教育幼儿的差异 中外教育幼儿的差异 这次回国呆的时间长达三个月,我们决定把女儿爱米粒送入中国的幼儿园当个临时插班生,借此也了解一下中西早教的异同。 经观察,我总结出中西幼儿园的几点区别: 第一、中国幼儿园硬件设施略胜...
    2021-04-20 阅读全文
  • 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的差异 暑假来临,很多大班的宝宝面对的除了是快乐自由的长假外,还需面对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有部分家长心里面会有所顾虑,害怕孩子在适应新环境时出状况;但也有部分家长做好准备,把孩子带到幼儿...
    2021-05-20 阅读全文
  •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一日活动中,老师常常会以挑剔的眼光对待孩子,恨不得孩子们个个都是十全十美,处处都按照我们的要求标准进行才好,可在这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 就如我们班的李志远小朋友,他平...
    2020-06-08 阅读全文

在中国,幼儿园的孩子学习识字,绘画,音乐,等等。而在日本,这些并不是幼儿园的学习重点,下面来看看一位妈妈眼中中日幼儿园的十大差异吧。 1、无数大大小小的包 我们办理入园手续的第一天,幼儿园就向我们说明...

2021-04-28 阅读全文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

2021-11-26 阅读全文

中外教育幼儿的差异 这次回国呆的时间长达三个月,我们决定把女儿爱米粒送入中国的幼儿园当个临时插班生,借此也了解一下中西早教的异同。 经观察,我总结出中西幼儿园的几点区别: 第一、中国幼儿园硬件设施略胜...

2021-04-20 阅读全文

暑假来临,很多大班的宝宝面对的除了是快乐自由的长假外,还需面对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有部分家长心里面会有所顾虑,害怕孩子在适应新环境时出状况;但也有部分家长做好准备,把孩子带到幼儿...

2021-05-20 阅读全文

在一日活动中,老师常常会以挑剔的眼光对待孩子,恨不得孩子们个个都是十全十美,处处都按照我们的要求标准进行才好,可在这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 就如我们班的李志远小朋友,他平...

2020-06-0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