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窗台背后
发布时间:2021-04-17 幼儿园多热闹说课稿 中班我的幼儿园的教案 爱的教育的读书笔记肖春芬春天到了,万物生长,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了配合主题活动的开展,我们也请家长帮幼儿种了一些豆子、大蒜之类的植物放在窗台上供幼儿来观察,家长们也很配合,不出几天就将种好的豆子等带来园了,窗台上顿时有了新的活力。最初几天,孩子们都很急切地盼望着豆豆们能快快发芽,总是不停地跑窗台上去观看,还不停地问我们:“老师,豆豆怎么还不发芽呀?”我们提醒孩子需要耐心地等待。经过双休日两天的休息,周一孩子们才一入园,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大喊:“老师,我的豆豆发芽了。”“我的也长了,好漂亮啊。”果然,一颗颗稚嫩的小芽从土里钻出来,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小朋友们都围在一旁叽叽喳喳地看着、讨论着,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几天又上了《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我又请家长们配合去抓些小蝌蚪带来园,孩子们的注意力又一下从小豆芽转移到小蝌蚪身上来了,天天围着小蝌蚪转,还不停地问我:“老师,小蝌蚪真的会变成青蛙吗?““它们怎么还不长出腿来呀?”特别是今天,一只已经长出后腿来的小蝌蚪却浮在水面,死了,孩子们发现了及时地告诉我,我把那只小蝌蚪捞出来扔掉了,他们还伤心了一阵。
看着孩子们每天在窗台上看小豆芽、小蝌蚪这么认真的样子,我实在不忍心告诉他们,小蝌蚪这样养着是变不了青蛙的,小豆芽过段时间也将不会再生长,但我也在反思,我们让孩子们这样来观察它们,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动植物一旦离开了正常地生长环境都存活不了多久,虽然现在孩子们对它们热情高涨,但当他们看到小蝌蚪不断死去后,心里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的教育意义又何在呢?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窗台上取沙包
一、案例背景新的一学年开始了,我班的教室由原来的一楼搬迁到二楼,二楼教室的门口有一个大大的阳台。
每天清晨,只要天气晴好,我都会让孩子们在大阳台上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进行晨间锻炼,比如:踩高跷、揪尾巴、玩沙包、赶小猪……等等。
一件简单的运动器械,就给了孩子们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了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合作的态度。
二、案例过程及评析镜头一:“沙包不小心被抛落在了窗台上”今天早上的晨间活动和往常一样,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户外的阳台上玩起了沙包,孩子们有的将沙包放在头上慢慢走,有的在扔沙包,有的在向上抛沙包,孩子们都陶醉于其中。
突然,我发现有几个孩子围在一个高高的窗户下面朝上看:原来,网网小朋友不小心将沙包抛在了窗台上了,由于窗台很高,孩子们用手根本够不着,这可怎么办呢?网网看着自己的沙包静静地躺在窗台上,心里很是难过。
这时,很多小朋友都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安慰网网,天天马上说:“网网,你不要难过了。
”涵涵说:“网网,我来帮你把沙包拿下来。
”张陈哲又小大人似地说:“我的沙包先借给你玩。
”大家一边安慰他,一边在积极地想办法,而我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评析:1.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当幼儿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我们最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放任,包括那些一味的、明确引导的鼓励;二是直接的替代解决。
而这两种方法都忽视了孩子本身的探索,把孩子放在了一个被动的位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我认为,尊重幼儿应该信任他们。
就象陈鹤琴先生所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想的,应让他们自己想。
”我们教师或家长都应放开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去动脑、去体验,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去探索。
我很庆幸这一次自己做了一回懒老师,没有剥夺孩子尝试与探索的机会。
2.在活动中体验同伴的关心和帮助。
我们一直都提倡幼儿之间互帮互助,因为这不仅是一种良好品质,更因为它有助于孩子们的共同进步。
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都是那么地热情,他们都在积极地帮助网网。
正如案例中的涵涵和天天,我想赋予他们热心人的名分并不过分。
他们鼓励网网,给了他战胜挫折的勇气,也许这些鼓励显得有些幼稚,这些帮助也有些笨拙,但它却真实地让网网获得了心理上的安慰。
互帮互助,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出来。
其实,在平常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许多孩子都会很主动地帮助别人,让我们的目光多多关注每个孩子,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面对网网遇的困难,我没有直接将窗台上的沙包取下来,我的袖手旁观和静静地在一旁耐心的等待,给了其他孩子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也让他们将自己的热情奉献了出来。
镜头二:用一个沙包砸向了窗台上的那个沙包过了一会儿,豆豆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对大家说:“我们用自己的沙包砸窗台上的那个沙包,这样可能会把沙包砸下来的,我们试试看,好不好?”她的建议得到了多数孩子的赞同,于是,大家都纷纷拿起自己手里的沙包,学着豆豆的样子用自己的沙包砸向窗台上的那个沙包,可是,在砸的过程中不知谁的沙包也不小心落在了窗台上,于是,豆豆赶紧叫停:“不好,这个办法不好用。
”“是的,戎周的沙包也落在窗台上面了。
”冰冰对大家说。
大家一看,这个办法真的不行,反而适得其反了,这可怎么办呢?“我们重新想办法吧!”不知是谁说了这么一句。
评析:1.给予孩子尝试出错的机会。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注定了他们有时的想法会和结果背道而驰,豆豆小朋友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出发认为“用自己的沙包砸窗台上的那个沙包,可以把沙包砸下来”,这是她尝试原有经验的过程,但在大家实践后发现,这个方法并不好用。
幼儿的错误认识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知水平,幼儿那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认识,而在幼儿的认识结构上却是合理的和“正确的。
”作为老师,我们要给予孩子尝试出错的机会!允许孩子尝试错误学习,因为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试误”能导致幼儿认知冲突,有益于其知识的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当孩子处于失败状态时,教师也不要急于给予帮助,而要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处理。
2.相信孩子有不服输的勇气。
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并没有放弃,“我们重新想办法吧!”一句简单的话语,反映出在孩子们获得了与自己愿望完全相反的结论时,孩子们并没有气馁,或是求助于老师,而是继续地动脑、想办法去解决难题。
3.幼儿在寻求答案的同时,也生成了问题。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因为在真实的生活实景中,蕴涵着许多问题,有的问题是即时产生的,有的受某些因素影响而产生,有的问题是幼儿在认识环境中提出的,案例中幼儿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了诸多问题:“为什么‘用一个沙包砸窗台上的那个沙包’这种方法行不通呢?”“有什么方法可以取下窗台上的沙包呢?”等等。
这些问题促使孩子们去主动探索,因此,我们要给予了幼儿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孩子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而孩子们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失败才能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镜头三:用纸棍来拨窗台上的那个沙包这时,蛋蛋急急忙忙地拿了一根纸棍跑过来:“我来,我来……”孩子们见了,都很自觉地给蛋蛋让开了一条道,可是蛋蛋的个子有点矮,任由他用力地踮起脚尖,他还是够不着,杨栋见了走上前去:“我来”。
只见,高个子的杨栋拿起蛋蛋手中的纸棍,踮起脚尖,轻轻地对着窗台上的两个沙包一拨,两个沙包像听话的宝宝一般,纷纷从高高的窗台上掉了下来。
其他孩子见了,都开心地欢呼起来。
我看到孩子们那么开心的样子,于是走上前去,对他们说:“在小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们能主动地相互帮助,并且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真好!”孩子们更加开心了。
评析:1.让幼儿在不断地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成功令人振奋,令人欣喜,每个人都乐意享受成功那刻的喜悦。
但通往成功的道路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可以激起更强的斗志,更好地走向成功之路。
只要我们肯放慢脚步,肯等一等,肯给予孩子一点时间,给予孩子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不要太多地去干预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那么,也许孩子有望得到更多的东西。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不断经受挑战,而且就在挑战中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虽然有时候成功,有时候失败,但各方面的能力仍然不断向前发展。
幼儿正是在不断地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获取的信息进行预想、实践,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最终形成正确的答案,并在活动过程中发展了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应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意义,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一直到大家将窗台上的沙包取下来,我才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转变过来,我适时表扬了大家。
这样,不仅给了孩子们战胜困难后的成功感,同时,也是对其他孩子助人为乐行为的肯定。
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起到引导儿童成长,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
教师的任务就是了解儿童的天性、本能和需要,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促进儿童的成长。
这段小插曲就这么不经意的来,又悄悄的走了,一泓池水又恢复了平静。
在不经意中,我捕捉到了这短暂的一刻,但就在这一刻,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发现了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勤于动脑、乐于助人的品质。
我们应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一些等待和信任,让他们在生活中经历磨练、获得感悟。
“谎言”的背后
区域活动时间,王静轩、梦露,子涵几个孩子在操作区中动手包糖果,刘震泽、王佳怡,王慧敏几个孩子在图书区中围在一起看书,成成、彤彤等几个孩子在结构区中插着玩具,还有几个孩子在美工区中画着他们喜欢的物品,有苹果、太阳……看着他们各自忙忙碌碌的,个个像个小大人。
“老师,我要小便”哦,是刘震泽的声音,“好的,去吧,不要跑,上厕所要小心点”叮嘱完以后,我又在欣赏孩子们的作品。“老师,我要小便,是王海奇的声音。”“好的”接着又是一番的叮嘱。“老师,刘震泽和王海奇他们不是去小便,他们是去爬滑梯,他们在说谎,骗你的”王海川说。
我抬头看院子里,果然他们两个小家伙正在玩得热火朝天,我真想过去狠狠地批评他们一顿,竟然跟老师说谎。可是转念一想,不行,为什么不换种方式试试呢,想着,我走到院子中,“你们两个小家伙解完小便了,走,我们到活动室讲故事去,”他们一听要讲故事,就高兴得来到活动室,“孩子们,围到老师的身边来,老师要讲故事给你们听”一听要讲故事,孩子们各自放下手中的“活”,来到我的身边,我给孩子们讲了故事《狼来了》。
孩子们听完故事后,我开始提问故事中的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问题,只见刘震泽和王海奇的脸红红的,“老师,刚才我们说谎了,不应该骗你,我们不是去小便,我们是到外面爬滑梯,我们错了,再也不说谎了,你还喜欢我们吗?”“你们两个勇敢的承认错误,真是个好孩子,老师永远喜欢你们,爱你们。”我的目的达到了,孩子们又开始了他们手中的“活”。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作为老师要随机应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孩子随时出现的问题,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诚信的种子。
“我不会”的背后
今天我们上手工课<>,我先讲解了一遍制作方法,又给幼儿示范了一遍做法,在准备让幼儿自己操作时,后面的几个小朋友就大声喊:“老师,我不会”。
我以为是在后面看不清就走过去想再示范一遍给他们看,谁知刚走到他们身边这几个小朋友就停止了动作,习惯性的将材料往我面前一推,大有要我帮他们做的架势,而且动作是如此的熟练。
要在往常我会立马去帮他们,但今天我没有,只是又示范了一遍做法给他们看,我对他们说“别急,老师回来再帮你们,不过,你们要自己先动手做做试试”。
说完我便走了。
我忙着帮别的小朋友,转眼的空隙看到了这几个嚷嚷不会的小朋友正在很认真的做着,仔细一看,居然做的还不错。
仔细一想,我恍然大悟,他们不是不会而是依赖着我。
以往为了提高速度,在孩子们说不会时我都给予帮助,孩子们便找到了省事的不用费功夫的捷径。
今天孩子们也像往常一样又要偷懒找捷径,我很庆幸自己给他们多了一份选择,让我看到孩子们都很优秀,动手操作能力也很好,差点被我认为是“笨孩子”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失误,看到了孩子们懒惰的一面,并及时给予纠正。
手工制作完以后,我刻意表扬了这几个小朋友自己动手克服了困难,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他们自豪的笑了。
而我却深深感悟到,,老师要善于洞察孩子的真实心理,及时了解情况。
如果今天我和往常一样在孩子们喊不会时我就急于帮助,那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们是如此的优秀,也不会知道孩子们也会找捷径。
那不仅使他们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容易养成懒惰的思想,久而久之,后果会很严重。
不想玩的背后
巡回检查幼儿玩区域的情况时。在发现区听到两个小小声音的对话:“我不愿意在这儿玩,你愿意吗?”“我也不愿意。”仔细一看原来是云浩和万春。为什么不愿意在这玩呢?心存疑问重新观察了发现区。这一看自己也觉得不舒服。区域内只有几个塑料瓶子和半桶水,其他没什么可让孩子动手玩的。而且怕孩子弄湿衣服,桶里的水基本不让动。不行我要想办法让孩子玩个痛快。可是准备哪些材料孩子有兴趣又觉得好玩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看现在在多彩的发现区内,孩子们正在用小勺,吸水,运水,擦水。木质、铁质、玻璃、塑料等不同材质的圆球上陈下浮。用伸缩式吸管(喝牛奶的)搅拌,吹试,哈哈,泡泡出来了,泡泡出来了。啊,好大的泡泡啊!……
这些材料伸手可得,让区域活动倍加好玩。尤其是引导孩子玩:水在哪里,神奇的泡泡,浮和沉等实验活动,孩子们开心又快乐。
生活中处处是美,但是需要爱心投入,就是用耳朵欣赏,用眼睛发现,用巧手装扮哦!
热闹的晨炼走班活动
晨炼走班活动已经开展了一段时候了,我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有一些心得体会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刚刚开完会听说孩子们的晨炼要改革: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孩子自主的选择器械,听到这个消息我就傻了。孩子们那么多,平时一个班由我们两位老师带领还避免不了碰撞和擦伤,现在有孩子自己选择器械,有的孩子岂不是要大闹天宫啦?
第一次活动之前我就利用晨谈时间和孩子交流晨炼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并告诉孩子一些危险行为的后果。迎着清晨的阳光我和孩子们来到了活动场地,首先我要带领孩子们把我们班的器械材料摆放到位,然后再向孩子们介绍别班的材料摆放位置和活动场地,最后跟他们交代了活动时候的注意事项,在我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四散的跑开了。而我就站在我们班的“绕行”和“跳高”起点那儿组织孩子。我一边组织孩子一边放眼望去,虽然很难一眼就找到我们班的孩子,但是我耳边能清晰的听到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和嬉戏声,孩子们在开心的有序的玩着各种器械。
今天的晨间锻炼很快就结束了,孩子们的表现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我在反思:可能平时我们两位老师带着孩子们玩制定的器械时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不管他们愿不愿意都得跟着老师一起玩耍,甚至有时他们不跟着老师一起做我们还会职责他玩的不认真。现在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的选择器械,更加可以和别的班的好朋友一起玩耍,增进了孩子们的交往能力,一举两得。
晨炼走班活动看似很散、很乱,但是只要平时老师对孩子们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能力,孩子们在活动中会形成一定的自我安全意思,并不需要我们再在外界给予太多的保护。每天的晨炼走班活动都在有序的开展着,我和孩子们也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一个个早晨。
“小报告”的背后
平时幼儿总是有事没事的打“小报告”,“老师,寻寻拿我的纸”,“老师,他又动我的小椅子!”……类似这样的告状声每天络绎不绝,让人很心烦。面对这样的告状声我总是教育他们能自己处理的事情就自己处理,不用总来找老师帮忙。
今中午午休时,我正在拍着一个新来的小朋友睡觉。忽然又一个告状的声音在寂静的寝室响起来:“老师,你看荣荣……”“又怎么了?”怕吵醒已经睡着的小朋友,我有点不高兴了。“荣荣的鼻子流血了!”怯怯的声音在上面床上说。一听我着急了,马上站起来查看,果然荣荣的鼻血流出来了,快流到嘴边了。我马上找纸巾给他擦干净并询问了原因,原来是他觉得鼻子痒,自己用手指挖鼻孔了。给荣荣处理完我又认真的巡视了一遍寝室才放下心来。
事后,我想幸亏在上铺的琳琳及时发现荣荣流鼻血并告诉我了,如果不是琳琳发现了情况,我只顾安抚新来的小朋友午休而忽视了其他的孩子,荣荣鼻子流血又不告诉我,那后果不堪设想。虽不至于造成大的伤害,但床单、枕巾上免不了会染上血。其实有时候幼儿看似烦人的小报告背后隐藏着不少的惊醒信息。有很多时候孩子的眼睛比我们观察的仔细,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他们的“告状声”,从中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原因,找出问题的所在,排除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做出正确的处理。
现在孩子们的告状声每天还是络绎不绝,可我再也不会觉得不耐烦,而是细心倾听或安抚他们的委屈情绪或从中发现不安全的因素以及时做出处理。其实,有时候我们还真应该感谢孩子们无心的“小报告”。
教育随笔:热闹的卫生间
孩子们的世界天真、烂漫,他们爱说、爱笑、爱闹。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幼儿的发问意识成为重中之重,我选取了生活环节中的如厕对幼儿进行观察,了解幼儿在如厕时都谈论些什么,因为每到这个时候厕所总是热闹非凡。
记得有一次,幼儿如厕、洗手时,卫生间传来一阵阵的吵闹声,于是我便站在门口仔细观察,有的在自己创作游戏玩耍,有的在探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内容。这个时候,我就在思考这种氛围中的孩子身心是自由的、愉悦的,也许原本他们想在课堂中表达的内容不敢说,到了这种没有约束的环境,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发挥教育智慧,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开展预设性的谈话,选择生活环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谈话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次幼儿的主动发问肯定是幼儿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应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去选择话题,比如电视节目、动画片人物、班级事件等,这样才能更有效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孩子插嘴的背后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上课时的状态也不径相同,有的认真听讲,坐的很神气,有的则是有时会有点走神,还有的孩子更是喜欢在课堂上插嘴。我们班上的涵涵,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经常会在老师上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插嘴”。记得之前我上一节语言课《树真好》,因为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在倾听、学说散文中的话后让幼儿看着图自己创编的,当我出示图片后,孩子们都纷纷举手想要回答,可没等我点名请孩子回答,涵涵已经脱口而出把这幅画的意思说出来了,之后回答的孩子思路就被她局限住了,纷纷照着她的话讲,几次都是这样,次数多了,我也有点生气了,就批评了她,并告诉她老师不请不举手的小朋友。可是没过多久,她又开始插嘴了。
班里像涵涵这样的喜欢“插嘴”的小朋友很多,其实这也是中班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这个年龄段孩子知识面相比而言比较宽,自制力又不够,好胜心又强,总想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同,知道一点就会喊出来,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牛头不对马嘴;有时,孩子插嘴还可能是因为对谈论的内容有兴趣,当他们对你说的内容产生好奇时,往往克制不住的会提出问题希望你解答。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孩子插嘴很多情况下都说明孩子们在认真的倾听、积极的参与思考,但不断的“插嘴”又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要在平时也学会倾听,当孩子在表达想法时,我们就要用心的去听孩子们讲述,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榜样,知道在别人讲话时应该认真的听;其次,在课前老师就要强调课堂的纪律,给孩子一个提醒;最后,当孩子插嘴时,教师不能去严厉的批评,因为那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我们要去肯定孩子的答案,但是要适当给她“冷处理”,如:“你的答案是对的,但是老师不请你回答,因为你没有遵守我们课堂的纪律,没有举手回答问题。”
当然,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养成的,坏习惯也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但是老师也要锲而不舍,坚持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倾听习惯,日复一日,帮助孩子改掉“插嘴”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