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的医保,到底买还是不买?

发布时间:2021-04-17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健康”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相信每个家长都考虑过给孩子办医保的问题。但孩子是否需要买医保?市面上林林总总的医保名目那么多,该选择哪种呢?很多家长都觉得无从下手。

采访实录:

要不要买医保?

据了解,目前商业类儿童保险涉及孩子健康的有“意外伤害险”和“健康医疗险”两种,可是是否要给孩子购买这种保险,很多家长觉得“说不清”。

观点1:太早购买浪费钱。谈起医保,一些家长觉得:“小孩子嘛,即使病了也不过是感冒发烧,用不着操心买保险。有那个钱,还不如花在给孩子强身健体上。”

观点2:购买保险多多益善。从宝宝一降生,阿琳就给他买了社区里的医保,现在孩子一岁半了,阿琳又追买了好几种儿童商业医保。“就当买个安心啊。”阿琳这么说。

观点3:买个医保减轻负担。玲玲说:“现在孩子老生病,一感冒就半个月,去医院随便看看就四五百元。老这样下去可不行,买个医保减轻负担。”(合同范本网 36Gh.cOM)

观点4:犹豫不决怕被忽悠。Vita觉得,“不买吧,真担心宝宝什么时候生病的话没得报销;买呢,又不知道选择哪个好。总觉得卖保险的都是忽悠你的,赔付的时候手续又繁琐,真头疼。”

谁该给孩子买医保?

“买保险其实是对于孩子成长的一种风险管理,但具体如何选择,家长们需从多方面加以考虑。”我国保险行业协会专家如是表示。

就我国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针对职工子女的医疗保险一般有三种情况:“直接补贴型”、“福利报销型”和“无相关待遇型”。个别外企每年会支付给职工子女一定的“抚育费”,最高可达每年3万美元;一些大型国企员工或公务员可以享受子女医疗费用报销50%~80%的待遇,不过报销类别只包括医药费、治疗费,通常不包括检查费。而且还有很多小企业并不提供针对职工子女的医保。因此专家认为,家长可以结合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商业类医疗保险。

选择适合你的医保

通用重大疾病医疗险——

险种特点:目前,重大疾病有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向,重大疾病的高额医疗费用已经成为一些家庭的沉重负担。投保重大疾病险的投保期一般比较长,为20年左右,投保金额也相对较高,每年400~4000元,但赔付也相对较多,最高可以达到投保金额的2倍。

适用家庭:投保资金充裕的家庭选择购买。

一般住院医疗险——

险种特点:普通的儿童疾病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动辄就住院,积累下来,花费也不小。这类保险的投保期限短,一般一年一投,保费也不高,200~500元不等,保额越多获得的相应赔付也越多,不过总体赔付额有限。

适用家庭:家长单位无针对孩子的医保或投保资金有限。

意外伤害医疗险——

险种特点:儿童意外伤害,已成为当今最严重的社会、经济、医疗问题之一。孩子生性好动,也不知什么是危险,因此,给孩子投保意外保险很有必要。这种保险费用不高,一年一般几百元。适用家庭:可以作为已购各种保险的补充。

焦点提问

1.商保医保可同时参加吗?

回答:根据规定,参保人可在居民医保基础上继续享受商业保障的待遇,但具体则要根据其参加的商业保险险种而定。对于按比例报销型的商业保险,医保和商保报销的总和不能超过实际医疗费;而对于补助型的商业保险,则完全不受居民医保待遇的影响。居民医保参保人住院后,补助型的商业保险可照报不误。

2.临时“保”佛脚可行吗?

回答:是否可以在得知孩子生了大病的时候去买保险,很多家长抱有这种疑问。然而记者采访多家保险公司了解到,临时“保”佛脚是不可行的。一般来说最短的保险为一年期,时间是从交付首期保险款的当天开始算的。而保险公司在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时都会严格审核其身体状况,需要在基本健康的情况下才可以投保。

专家意见

给孩子选择医保三原则

据专家介绍,由于医疗类保险,尤其是重大疾病类的赔付额比较多,因此保险公司通常没有专设针对孩子的此类保险,家长可以把此类保险附加在教育、投资等其他类别的保险上。不同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产品各有特点,专家建议家长在购买保险时掌握三个原则,以求最大限度地做到既得到了保障,又不当“冤大头”。

原则一:量入为出。给孩子购买保险既要保证在经济能力上可以长时期负担,又要确定在需要时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原则二:可能性最大。“从现实来看,损失的严重性是衡量风险程度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专家表示,一般来讲,较小的损失可以不必要买保险,而严重程度的损失是适合于保险的。除了购买保险来对付它,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对于高额损失就需要投高保险。在给孩子购买保险前,家长应充分考虑所面临的损失程度有多大,程度越大,就越应当购买这种保险。

原则三:利用免赔额。高保险金额可以使投保人得到最充分的保障,当然,其保险费自然会较高,但可以用提高免赔额的办法,降低保险费率,从而抵消高保额所高出的保费。如果有些损失消费者可以承担,就不必购买保险,可以通过自留来解决。“免赔”要求被保险人在保险人做出赔偿之前承担部分损失,其目的在于降低保险人的成本,从而使得低保费成为可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观念:到底是陪伴还是干扰孩子?


她带着儿子去赶集,儿子兴奋地喊,妈妈快看小鸡!

妈妈说,快看大鱼。她本意是想补全儿子的话(因为卖鸡的跟卖鱼的都在一起)。

儿子在客厅里快速地跑来跑去,因为他刚刚2岁,头一次这么快速地跑。他一边跑,一边兴奋地仰着脸看着妈妈,期待点什么...

妈妈刚下班,很疲惫,终于说话了,“来,儿子别跑,我给你剪指甲”

区域活动时间,小宝在幼儿园走廊里面东奔西跑,看见老师走过来,他跑得更欢实了。

老师远远喊了一句,“你怎么老不穿鞋?妈妈已经为这个事情打了好几次电话了”,小宝把满肚子想告诉老师的新发现就只好咽了回去。

回到班里,刚推开门,“小宝先去洗手,小宝第一个回来喝水,小宝真准时。”想找人述说的小宝扭头就走开了,“我讨厌洗手、喝水”

扭头到了沙池,老师职业地迎过来,“我们在玩沙子,你要来吗?”,小宝厌恶地嘟哝着,我知道你们在玩沙子。

大人啊!你们多么怕自己没用啊!不能帮孩子剪个指甲、喂个饭、穿个鞋,你就觉得自己毫无用处,实在不行,帮孩子表达两句话,不然,自己为什么活着?

你只是在刷你自己的存在感,与孩子无关。再好的硬件,再热情的堆笑,那都不能叫做陪伴,叫做干扰。

也或者,当时的你实在找不到别的话说,那句话是你最熟悉、不用过脑子的,那么,请你闭嘴,好吗?浮躁的时候就什么都忍住不说,静静地听听对面那个人,他在想什么?他眼神里面有什么不一样?他在关注什么?

到底是望子成龙还是望子成人


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的辽宁少年张炘炀,是中国最年轻的博士。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他被周围人称为“天才”,他已多次因自己创造的奇迹而被媒体包围。日前,这位小博士在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上“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的言论彻底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在榕城,这段视频的传播也引发榕城教育界人士以及家长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热议。

家长热议望子成龙,但别“使劲”过头

不少家长对张炘炀的看法颇为复杂。一方面对其言论表示不能理解,另一方面又很同情他“童年被父母的理想所绑架”。记者在榕城家长圈中对此事随机展开了调查。不少家长也在网络上反思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

在东街口一家培训学校校门口记者遇到不少送小孩上补习班的家长。家长胡女士表示自己也看过网络上对少年博士张炘炀的专访节目,她认为张炘炀的父母对于现在存在的矛盾无法免责。“这个小博士要求父母为其在北京买房,很明显有一种报复心理。”

家长王先生表示,尽管自己对于孩子的成绩也十分看重,但如果为此扭曲了孩子的性格,就得不偿失了。“其实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很普遍,但是想这个小博士这样连跳好几级,虽然跑得比普通孩子远了,但是家长使劲过头,跑偏了。”

还有家长表示看完这期节目后,推荐给身边很多朋友看,并呼吁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不是替家长实现那些未实现梦想的工具”。

专家说法家长应警惕“唯成绩论”

不少家长在庆幸自己未曾给孩子过多压力的同时,也对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观表现出了反思:为什么辛辛苦苦为了孩子,到头来还有可能遭受孩子的埋怨?对此,中华家庭教育研究院福建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林高龙就此案例分析说,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智能的开发,而忽略了心理的培育。

林高龙表示,当他看完央视对张炘炀的访谈后,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张炘炀形容自己的成长过程“根本钢筋就没有,你盖什么楼,只能祈祷不要有一些地质灾害,不然就成‘楼脆脆’、‘楼倒倒’”。林高龙认为,这些比喻值得所有家长深思。培养一个健全的孩子,人格是本,学习在其次,如果本末倒置,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多么好,他的未来都是堪忧的。“望子成龙之前先要望子成人”。

林高龙也表示,在我们身边,不乏像张炘炀父母这样心态和教育方式的家长,以学习成绩为一切,在中国是非常普遍存在的。他告诫家长们,学习可以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衡量指标,但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唯一指标,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要培育孩子健康的心态、优秀的体格、良好的习惯。这些也是缺一不可的,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的。

“少年博士欲在京买房”网络引争议

日前,一段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专访中国最年轻博士张炘炀《长大要成人》的节目在微博上疯传。在这段专访中,年仅16岁的博士张炘炀发出疑问:“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并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就他家的经济状况而言,这个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

张炘炀9岁读高三,10岁高考,13岁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16岁,也就是今年9月,他被北航录取,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

快速的成长给张炘炀带来的,还有与其年龄不符的焦虑感。长期生活在比自己大七八岁的非同龄人中,耳闻目睹的都是“工作”、“房子”、“户口”等,他早早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已把“在北京有个房子”视为最大愿望,并称最希望自己留在北京的是父母,所以他们应该为了“自己过上好的生活”努力。

“不要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不少家长在看完最年轻博士的案例后,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表达了反思。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地成长呢?请看A40版“16岁博士要父母为其买房”引发热议之“方法篇”。

总要买买买,孩子爱攀比的毛病算谁的


我有位朋友李先生,他的儿子八岁了,喜欢骑自行车。最近,他看到同学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就觉得自己买了两年的自行车过时了,缠着父母,要换一辆。

很多年轻人认为骑专业自行车出门是一件很拉风的事情,一辆好一点的自行车也非常贵,三四千元是等闲事。此时,李先生觉得,孩子的自行车还能骑,有些性能还不错,完全没必要买新的。

于是,他直接告诉孩子,其实新的自行车也没什么好的,旧的还不错,还是不要买吧。可是孩子不肯,认为新的就是好,于是开始闹情绪。

面对这父子之间的矛盾,李先生也有点恼羞成怒,“就是不买,小小孩子要求这么高,互相攀比,喜新厌旧,以后怎么办?”权威姿态出现了,父亲开始“以老卖老”,两人不欢而散。

从孩子刚刚懂事的一两岁开始,我们作为父母的就会常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喜新厌旧,爱与其他小朋友攀比,老是想买新的玩具;有的父母受不了孩子“闹”,或者为了在大庭广众前顾全面子而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而理性的父母则认为,不能永远无条件满足。

面对这种矛盾,父母应该怎样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孩子?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孩子攀比乱要东西的原因。

孩子总要买买买 这爱攀比的毛病到底算谁的?

价值比较能力,必须从父母灌输到孩子心里

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同侪压力”,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美国有一个叫艾琳的女孩,出生于中产家庭。家人好不容易才让她上了贵族学校,但是她一上了这个学校,迅速地变得爱攀比、甚至跟家人闹矛盾。父母和她的对立越来越严重。

她提出很多匪夷所思的要求,例如穿性感衣服,要美容、减肥等等,如果有一次要求没有被满足,就大吵大闹,甚至认为父母把她给毁了。就这样16岁时她就因为严重心理问题,加上结石并发症去世了。

谁是杀死艾琳的真正凶手?答案已经昭然若揭,其实就是“同侪压力”。我们有时不能判断出一件东西对自己的价值,只能从与身边人的比较中,获得短暂快感。这是大多数人为什么追求当下的快乐甚于追求长远意义的原因。

艾琳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父母没有价值比较能力。试问,为什么要送自己的子女去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贵族私立学校呢,中间是不是有这种攀比的意思呢?

价值比较能力是指通过对比,能够识别什么事情是对我人生比较重要,而这个价值的比较必须是从父母移植、复制、影射孩子心里,是别人无可替代的。

就算把孩子送到学校,老师也只能从侧面教导,真正对孩子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父母。父母的价值比较能力,他们对金钱的态度,他们是否能平衡当下快乐,为未来目标延时满足,直接影响孩子的财商,也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幸福能力。

孩子总要买买买 这爱攀比的毛病到底算谁的?

要教育孩子财商,父母必须具备这个能力。我不妨问大家几个问题:

第一,是今年买一部豪华轿车比较重要,还是能够提早5年实现人生自由比较重要?本来50岁我可以实现人生自由、财务自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买完这个轿车,可能就晚了5年,要到55岁。这两个事情,哪个对你的人生更有价值?

第二,时下很流行早教,有的早教是孩子的需要,有的则是因为父母出于“人有我有”的压力,因为攀比心态而报名的。你觉得这种攀比式的早教重要,还是为孩子准备一笔高达200万教育金,当孩子拿到普林斯顿、剑桥的录取通知书时不用担心费用问题,哪一个对我们的人生、对孩子的幸福比较重要?

我们不反对早教,但早教当中,有哪些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哪些是来源于攀比的同侪迷思?这两件事情的比较,我们尝试去思考,才有可能谈得上有价值评估能力。

家长应理解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一个懂得基本财商教育理念的家长,在孩子为了买不需要的东西闹情绪时,应该用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首先,是接纳孩子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欲望,想要得到更好的东西,这是天性,可以接纳。“儿子,爸爸了解你的心情,你很想要一辆自行车,因为新的自行车很酷炫,骑起来很帅,是吗?”首先是理解孩子的愿望,去争论新自行车和旧自行车哪个更好,这显然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毫无疑问,新的当然比旧的好,没有必要去否定孩子,非把白的说成黑的。

其次,与孩子沟通,陈述利弊,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你现在拥有的自行车,是你的财产,如果你想拥有一辆新的自行车,可以选择将这辆旧的自行车拿到网上二手市场卖掉,不够买新车的话,拿出你其它的零花钱,一起来换一部新车。这是你的选择,与我们无关。当然,如果你这样选择的话,零花钱会花掉一大半,你买其他玩具的机会就少了。你自己看着办。”父母并没有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力,而是给了孩子机会,让他来选择,买不买这辆新的自行车。

用这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是让孩子明确与父母的界限,自己的财务自己负责。由拥有所有权和支配权的人,来承受所有选择带来的利益和损失,他才会开始思考、学习如何负责。

财商教育,其实是一种控制和责任的教育。如果孩子能够清楚购买新自行车后,自己可能会遭到的损失,还有其他无法得到满足的遗憾,而选择了不再去换自行车,这就是财商进步的表现。

我们作为父母,与其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暗示“爸妈不想给你付钱买你喜欢的东西,我们认为没用”,还不如把一部分钱给孩子支配,让他来负起责任,做出正确或错误的选择。这样做是不是更有教育意义?

孩子总要买买买 这爱攀比的毛病到底算谁的?

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区分“想要”和“需要”

据我的观察,包括我对自己孩子(6岁)的观察,当给予他对零花钱的绝对支配权时,他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想要”和“需要”的纠结中,然后衡量该优先买哪个。

乐乐的学校里有一个“merit store”,平时积攒的merits可以用来兑换礼物。乐乐并没有一下子花完,而是比较了各个小礼物的价格,太贵的就主动不买了。老师觉得很惊异,还写在了留言本上。

其实他也不是一个“铁公鸡”,平时逢年过节,妈妈过生日,他都会主动拿出零花钱,与爸爸妈妈一起请大家吃饭。因为他觉得这是值得做的事情。

其实需要和想要,本无绝对界限,从小养成这种思维习惯很重要:这究竟是我一时兴起想要,还是真正有价值我需要,孩子拥有这种平衡能力,正是我们想看到的。

网上有很多让孩子拥有区分“想要”和“需要”能力的文章,坦白讲都是毫无价值,万般说教不如切身感受来得直接。

要让孩子认识零花钱就是这么多,买了这个,就不能买那个,父母的界限已经划得很清楚,孩子经历多次的失望,自然而然就会思考,之前浪费的钱是不是买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还是一时兴起想要的东西。

其实,区分需要和想要是个永恒的话题,即便是到了成年,也不可能完全分清楚。成年人在这个问题上搞得一团糟,最终经常因为自己的一时兴起而浪费资源,使得很多重要目标无法实现的人,往往就是从小没有得到财商锻炼的人。

所以,与其等到孩子成年之后,犯重大的错误,不如让TA在小小的失望中反复磨练,与父母反复沟通,建立区分“想要”和“需要”的思维习惯。

孩子总要买买买 这爱攀比的毛病到底算谁的?

在物质上与孩子划清界限

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学会,什么是真正地和孩子划清界限。与孩子划清界限,很多家长都听得很多了。但执行起来,很多父母还是不清楚,何为与孩子划清界限。

作为一个财商教育倡导者,我认为,与孩子划清界限最重要的就是,在物质上与孩子划清界限。你用自己能够驾驭的财富,满足自己所要的物质追求,而父母的责任在于提供教育环境。

这个基本的界限,如果能在3-6岁开始划清,相信孩子未来的独立性会大大增强,懂得为自己下决定,减少对父母的不良依赖,开句玩笑话,将来“啃老”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总结一下,首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建立一套规则,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花钱。

我们要划清界限:哪些是孩子自己负责的,哪些是父母的责任。要与周围的亲人达成一致,不该支付的钱,就统一都不支付,让孩子自行决定。

当孩子撒泼打浑时,父母和善而坚定地陪伴TA度过情绪的波动期,直到他能理性面对,自己做出选择。

允许孩子在选择中犯错,父母只是加以引导,不作过多干涉。通过反复沟通,反复刺激,让孩子提高财商,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在价值观的建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坦然对孩子说“我买不起”


昨天去银行办事,排队过程中,银行员工送了一本《卓越理财》2009-11期。有一篇文章《该不该让孩子挣钱?》,评论了让不让孩子挣钱的利弊,提出“不是所有的家庭劳动都要给报酬,因为这里涉及到自我服务意识,家庭责任感以及爱的培养等问题”。文章的配图提要说“在适当的时候,应该给予适当的理财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劳动创造财富,智慧创造财富;哪些是应尽义务,哪些是应得的报酬。”

当我把这些文字念给老婆听时,她说“这文章怎么像是你写的?”文章是记者写的,但做法却是我6、7年前,孩子上小学之前就开始做的。所以我对这文章有共鸣。

1,2岁的孩子父母给什么就用什么,不一定注意东西是从哪里来的;3,4岁与家长一起去商场,就看到父母用‘彩色纸片’选需要的东西‘买’回家;5,6岁就理解‘买’的含义知道‘彩色纸片’是‘钱’了。

父母都会告诉孩子,自己辛苦工作才能挣到钱,就能够选择需要的东西买。但是,‘理论教育’总归不及‘亲身体验’更深刻。

所以,在5,6岁时,我就安排孩子‘挣钱’的机会了。我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洗碗,扫地等等)但并不给钱;我把兼职的工作中分解出5,6岁孩子能做的事(比如批量的宣传资料,装信封、贴邮票、邮寄之类),给予报酬。

孩子6,7岁时,有一次家里的防盗门出问题,试了几次从里面外面都打不开,我正想给厂家打电话时,孩子快我一步先说了出来,我赞扬她出了个好主意,给了一点奖金——作为‘智慧创造财富’的示范。

所以,“劳动创造财富,智慧创造财富”在女儿上小学之前,已有亲身体会。小学开学后,她要买彩色橡皮,我的回答是“买白橡皮是我的责任,彩橡皮我的收入‘买不起’,但是如果你愿意花自己挣的钱买,我不反对”。量入为出,关注消费的性能价格比,合理的自由度,等等概念就自然而然理解了。

女儿从小到现在,从来没有为不买她想要的东西闹过脾气。5年级时,她的同学7,80%有PSP游戏机,也想要。我的回答还是‘买不起’没有买,因为,为电子游戏花2000多元,不符合我的消费理念。

半年后,我给她花5000多元买了笔记本电脑,不是她要求的,是我们看学校要求用电脑的作业越来越多,就想不要让她总等大人电脑的空闲了。

现在,她更明白了物质享受只是生活的小部分内容,对社会做重大贡献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而伟大理想就得从当前的基本任务——好好学习(学知识,学做人)开始。

我对孩子说:世界上的好东西太多了,即便是世界首富也不可能想要什么都买得起。所以,‘买不起’在我这里就是一种很坦然的状况——在我有限的财力范围选我最重视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到上初中之前,女儿的每一分钱都不是家长白给的(我家也不设‘压岁钱’),都是她的劳动或智慧的贡献所得(挣钱最多的一次是给我当翻译,接待到北京自助游的美国大四学生;美国学生在我家住了10天,含早晚餐付200美元,我和女儿平分——接下这事并不是为挣钱:一是给国外朋友帮忙,二是锻炼孩子长见识)。

因为孩子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供给’,所以她的钱自己花得并不多。姥爷姥姥生病手术时,她主动愿意用她挣的钱分担些药费,比我们预料的还慷慨些。

鉴于女儿现在已经能够基本正确对待金钱(能量入为出,既不过度浪费,也不刻意节俭),所以除了保留以前那些‘挣钱’机会外,升初中后我们每月给予她“财政拨款”。

相关推荐

  • 育儿观念:到底是陪伴还是干扰孩子? 她带着儿子去赶集,儿子兴奋地喊,妈妈快看小鸡! 妈妈说,快看大鱼。她本意是想补全儿子的话(因为卖鸡的跟卖鱼的都在一起)。 儿子在客厅里快速地跑来跑去,因为他刚刚2岁,头一次这么快速地跑。他一边跑,一边...
    2020-09-28 阅读全文
  • 到底是望子成龙还是望子成人 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的辽宁少年张炘炀,是中国最年轻的博士。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他被周围人称为“天才”,他已多次因自己创造的奇迹而被媒体包围。日前,这位小博士在中央电视台...
    2021-04-03 阅读全文
  • 检查孩子作业,到底是老师的责任还是家长的责任? 据报道,有些小学生家长在对老师用“校讯通”等先进平台,来布置孩子作业并让家长检查签字问题上,颇有怨言。笔者认为:在批改孩子作业这个问题上,应该是以老师为主,家长为辅。 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一是验证自己...
    2021-03-10 阅读全文
  • 总要买买买,孩子爱攀比的毛病算谁的 我有位朋友李先生,他的儿子八岁了,喜欢骑自行车。最近,他看到同学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就觉得自己买了两年的自行车过时了,缠着父母,要换一辆。 很多年轻人认为骑专业自行车出门是一件很拉风的事情,一辆好一点...
    2021-11-09 阅读全文
  • 坦然对孩子说“我买不起” 昨天去银行办事,排队过程中,银行员工送了一本《卓越理财》2009-11期。有一篇文章《该不该让孩子挣钱?》,评论了让不让孩子挣钱的利弊,提出“不是所有的家庭劳动都要给报酬,因为这里涉及到自我服务意识,...
    2021-04-04 阅读全文

她带着儿子去赶集,儿子兴奋地喊,妈妈快看小鸡! 妈妈说,快看大鱼。她本意是想补全儿子的话(因为卖鸡的跟卖鱼的都在一起)。 儿子在客厅里快速地跑来跑去,因为他刚刚2岁,头一次这么快速地跑。他一边跑,一边...

2020-09-28 阅读全文

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的辽宁少年张炘炀,是中国最年轻的博士。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他被周围人称为“天才”,他已多次因自己创造的奇迹而被媒体包围。日前,这位小博士在中央电视台...

2021-04-03 阅读全文

据报道,有些小学生家长在对老师用“校讯通”等先进平台,来布置孩子作业并让家长检查签字问题上,颇有怨言。笔者认为:在批改孩子作业这个问题上,应该是以老师为主,家长为辅。 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一是验证自己...

2021-03-10 阅读全文

我有位朋友李先生,他的儿子八岁了,喜欢骑自行车。最近,他看到同学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就觉得自己买了两年的自行车过时了,缠着父母,要换一辆。 很多年轻人认为骑专业自行车出门是一件很拉风的事情,一辆好一点...

2021-11-09 阅读全文

昨天去银行办事,排队过程中,银行员工送了一本《卓越理财》2009-11期。有一篇文章《该不该让孩子挣钱?》,评论了让不让孩子挣钱的利弊,提出“不是所有的家庭劳动都要给报酬,因为这里涉及到自我服务意识,...

2021-04-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