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到底是陪伴还是干扰孩子?
发布时间:2020-09-28 教育孩子笔记 什么是教育笔记 幼儿园教案是怎么写她带着儿子去赶集,儿子兴奋地喊,妈妈快看小鸡!
妈妈说,快看大鱼。她本意是想补全儿子的话(因为卖鸡的跟卖鱼的都在一起)。
儿子在客厅里快速地跑来跑去,因为他刚刚2岁,头一次这么快速地跑。他一边跑,一边兴奋地仰着脸看着妈妈,期待点什么...
妈妈刚下班,很疲惫,终于说话了,“来,儿子别跑,我给你剪指甲”
区域活动时间,小宝在幼儿园走廊里面东奔西跑,看见老师走过来,他跑得更欢实了。
老师远远喊了一句,“你怎么老不穿鞋?妈妈已经为这个事情打了好几次电话了”,小宝把满肚子想告诉老师的新发现就只好咽了回去。
回到班里,刚推开门,“小宝先去洗手,小宝第一个回来喝水,小宝真准时。”想找人述说的小宝扭头就走开了,“我讨厌洗手、喝水”
扭头到了沙池,老师职业地迎过来,“我们在玩沙子,你要来吗?”,小宝厌恶地嘟哝着,我知道你们在玩沙子。
大人啊!你们多么怕自己没用啊!不能帮孩子剪个指甲、喂个饭、穿个鞋,你就觉得自己毫无用处,实在不行,帮孩子表达两句话,不然,自己为什么活着?
你只是在刷你自己的存在感,与孩子无关。再好的硬件,再热情的堆笑,那都不能叫做陪伴,叫做干扰。
也或者,当时的你实在找不到别的话说,那句话是你最熟悉、不用过脑子的,那么,请你闭嘴,好吗?浮躁的时候就什么都忍住不说,静静地听听对面那个人,他在想什么?他眼神里面有什么不一样?他在关注什么?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到底是望子成龙还是望子成人
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的辽宁少年张炘炀,是中国最年轻的博士。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他被周围人称为“天才”,他已多次因自己创造的奇迹而被媒体包围。日前,这位小博士在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上“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的言论彻底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在榕城,这段视频的传播也引发榕城教育界人士以及家长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热议。
家长热议望子成龙,但别“使劲”过头
不少家长对张炘炀的看法颇为复杂。一方面对其言论表示不能理解,另一方面又很同情他“童年被父母的理想所绑架”。记者在榕城家长圈中对此事随机展开了调查。不少家长也在网络上反思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
在东街口一家培训学校校门口记者遇到不少送小孩上补习班的家长。家长胡女士表示自己也看过网络上对少年博士张炘炀的专访节目,她认为张炘炀的父母对于现在存在的矛盾无法免责。“这个小博士要求父母为其在北京买房,很明显有一种报复心理。”
家长王先生表示,尽管自己对于孩子的成绩也十分看重,但如果为此扭曲了孩子的性格,就得不偿失了。“其实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很普遍,但是想这个小博士这样连跳好几级,虽然跑得比普通孩子远了,但是家长使劲过头,跑偏了。”
还有家长表示看完这期节目后,推荐给身边很多朋友看,并呼吁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不是替家长实现那些未实现梦想的工具”。
专家说法家长应警惕“唯成绩论”
不少家长在庆幸自己未曾给孩子过多压力的同时,也对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观表现出了反思:为什么辛辛苦苦为了孩子,到头来还有可能遭受孩子的埋怨?对此,中华家庭教育研究院福建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林高龙就此案例分析说,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智能的开发,而忽略了心理的培育。
林高龙表示,当他看完央视对张炘炀的访谈后,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张炘炀形容自己的成长过程“根本钢筋就没有,你盖什么楼,只能祈祷不要有一些地质灾害,不然就成‘楼脆脆’、‘楼倒倒’”。林高龙认为,这些比喻值得所有家长深思。培养一个健全的孩子,人格是本,学习在其次,如果本末倒置,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多么好,他的未来都是堪忧的。“望子成龙之前先要望子成人”。
林高龙也表示,在我们身边,不乏像张炘炀父母这样心态和教育方式的家长,以学习成绩为一切,在中国是非常普遍存在的。他告诫家长们,学习可以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衡量指标,但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唯一指标,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要培育孩子健康的心态、优秀的体格、良好的习惯。这些也是缺一不可的,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的。
“少年博士欲在京买房”网络引争议
日前,一段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专访中国最年轻博士张炘炀《长大要成人》的节目在微博上疯传。在这段专访中,年仅16岁的博士张炘炀发出疑问:“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并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就他家的经济状况而言,这个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
张炘炀9岁读高三,10岁高考,13岁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16岁,也就是今年9月,他被北航录取,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
快速的成长给张炘炀带来的,还有与其年龄不符的焦虑感。长期生活在比自己大七八岁的非同龄人中,耳闻目睹的都是“工作”、“房子”、“户口”等,他早早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已把“在北京有个房子”视为最大愿望,并称最希望自己留在北京的是父母,所以他们应该为了“自己过上好的生活”努力。
“不要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不少家长在看完最年轻博士的案例后,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表达了反思。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地成长呢?请看A40版“16岁博士要父母为其买房”引发热议之“方法篇”。
孩子的医保,到底买还是不买?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健康”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相信每个家长都考虑过给孩子办医保的问题。但孩子是否需要买医保?市面上林林总总的医保名目那么多,该选择哪种呢?很多家长都觉得无从下手。
采访实录:
要不要买医保?
据了解,目前商业类儿童保险涉及孩子健康的有“意外伤害险”和“健康医疗险”两种,可是是否要给孩子购买这种保险,很多家长觉得“说不清”。
观点1:太早购买浪费钱。谈起医保,一些家长觉得:“小孩子嘛,即使病了也不过是感冒发烧,用不着操心买保险。有那个钱,还不如花在给孩子强身健体上。”
观点2:购买保险多多益善。从宝宝一降生,阿琳就给他买了社区里的医保,现在孩子一岁半了,阿琳又追买了好几种儿童商业医保。“就当买个安心啊。”阿琳这么说。
观点3:买个医保减轻负担。玲玲说:“现在孩子老生病,一感冒就半个月,去医院随便看看就四五百元。老这样下去可不行,买个医保减轻负担。”
观点4:犹豫不决怕被忽悠。Vita觉得,“不买吧,真担心宝宝什么时候生病的话没得报销;买呢,又不知道选择哪个好。总觉得卖保险的都是忽悠你的,赔付的时候手续又繁琐,真头疼。”
谁该给孩子买医保?
“买保险其实是对于孩子成长的一种风险管理,但具体如何选择,家长们需从多方面加以考虑。”我国保险行业协会专家如是表示。
就我国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针对职工子女的医疗保险一般有三种情况:“直接补贴型”、“福利报销型”和“无相关待遇型”。个别外企每年会支付给职工子女一定的“抚育费”,最高可达每年3万美元;一些大型国企员工或公务员可以享受子女医疗费用报销50%~80%的待遇,不过报销类别只包括医药费、治疗费,通常不包括检查费。而且还有很多小企业并不提供针对职工子女的医保。因此专家认为,家长可以结合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商业类医疗保险。
选择适合你的医保
通用重大疾病医疗险——
险种特点:目前,重大疾病有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向,重大疾病的高额医疗费用已经成为一些家庭的沉重负担。投保重大疾病险的投保期一般比较长,为20年左右,投保金额也相对较高,每年400~4000元,但赔付也相对较多,最高可以达到投保金额的2倍。
适用家庭:投保资金充裕的家庭选择购买。
一般住院医疗险——
险种特点:普通的儿童疾病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动辄就住院,积累下来,花费也不小。这类保险的投保期限短,一般一年一投,保费也不高,200~500元不等,保额越多获得的相应赔付也越多,不过总体赔付额有限。
适用家庭:家长单位无针对孩子的医保或投保资金有限。
意外伤害医疗险——
险种特点:儿童意外伤害,已成为当今最严重的社会、经济、医疗问题之一。孩子生性好动,也不知什么是危险,因此,给孩子投保意外保险很有必要。这种保险费用不高,一年一般几百元。适用家庭:可以作为已购各种保险的补充。
焦点提问
1.商保医保可同时参加吗?
回答:根据规定,参保人可在居民医保基础上继续享受商业保障的待遇,但具体则要根据其参加的商业保险险种而定。对于按比例报销型的商业保险,医保和商保报销的总和不能超过实际医疗费;而对于补助型的商业保险,则完全不受居民医保待遇的影响。居民医保参保人住院后,补助型的商业保险可照报不误。
2.临时“保”佛脚可行吗?
回答:是否可以在得知孩子生了大病的时候去买保险,很多家长抱有这种疑问。然而记者采访多家保险公司了解到,临时“保”佛脚是不可行的。一般来说最短的保险为一年期,时间是从交付首期保险款的当天开始算的。而保险公司在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时都会严格审核其身体状况,需要在基本健康的情况下才可以投保。
专家意见
给孩子选择医保三原则
据专家介绍,由于医疗类保险,尤其是重大疾病类的赔付额比较多,因此保险公司通常没有专设针对孩子的此类保险,家长可以把此类保险附加在教育、投资等其他类别的保险上。不同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产品各有特点,专家建议家长在购买保险时掌握三个原则,以求最大限度地做到既得到了保障,又不当“冤大头”。
原则一:量入为出。给孩子购买保险既要保证在经济能力上可以长时期负担,又要确定在需要时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原则二:可能性最大。“从现实来看,损失的严重性是衡量风险程度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专家表示,一般来讲,较小的损失可以不必要买保险,而严重程度的损失是适合于保险的。除了购买保险来对付它,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对于高额损失就需要投高保险。在给孩子购买保险前,家长应充分考虑所面临的损失程度有多大,程度越大,就越应当购买这种保险。
原则三:利用免赔额。高保险金额可以使投保人得到最充分的保障,当然,其保险费自然会较高,但可以用提高免赔额的办法,降低保险费率,从而抵消高保额所高出的保费。如果有些损失消费者可以承担,就不必购买保险,可以通过自留来解决。“免赔”要求被保险人在保险人做出赔偿之前承担部分损失,其目的在于降低保险人的成本,从而使得低保费成为可能。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家长们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用真诚的倾听和有效的沟通,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每个家长他都曾经是一个孩子,他长大之后也为人父为人母,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等到有一天觉得孩子叛逆了,不听话了,不愿意和自己沟通了,才意识到自己没有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件多么错误的事情!
一则故事,发人深省: 一位父亲下班后很晚才回到家,孩子问他,“爸爸,你可以借10美元给我吗?”父亲听完生气了,“如果你只是要这10美元去买玩具的话,我会非常不开心,我每天这么累的工作,还不都是为了你。”后来,父亲冷静下来,孩子之所以这样说,一定有缘由,于是他给了孩子10美元。孩子又从枕头底下拿出10美元,父亲不解,孩子说,“现在我有20美元了,可以向你买一小时的时间吗?我希望你明天早点回家陪我一起吃晚餐。”不能陪伴孩子,很多父母都有他们的无奈。父母总是有他们的理由,工作忙、要加班、经济压力大,这些都是存在的,可是都市可以克服的。
之前有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日记的最后一句,看哭了很多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奋斗而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 陪伴是一种关注有一项事实是不容易忽视的:很多走上歧途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父亲或是母亲的缺席。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以及心灵上的抚慰,给他们一定的指导,稳定他们的情绪。
陪伴孩子不是监督孩子,当孩子与其他人一起玩的时候,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孩子怎么玩;当孩子学习的时候,他们给孩子扇扇子;孩子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他们一定要开着孩子的房门。陪伴应该是一种善解人意的行为,监视却是一种无视孩子自由与独立的行为。 陪伴更容易发现问题陪伴孩子更容易发现孩子在情绪上、身体上遇到的难题,方便及时地处理难题,以免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父亲的陪伴不能缺席很多孩子都有体会,相较于母亲,父亲对自己的陪伴总是少一些。 明智的父亲不会只将自己定位于家里的“经济支柱”,只知道挣钱养家;明智的父亲也不会将自己定位于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只知道俯视孩子。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不同于母亲的作用,他们影响孩子的做事方式,他们影响孩子的品行修养。因此,父亲一定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将孩子导向正确的成长方向。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是否有成就。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在养育孩子还是教育孩子?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里,首先扮演的角色是物质的供养者,孩子作为一个有机体,需要吃、喝、呼吸、保暖等等物质条件的供应才能活下来,并逐渐发育成一个成年人。就像有机体需要物质供应一样,孩子的精神人格同样需要适当的养分才能发育成长。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在出生的状态,不是完整意义的人,经过二十几年的人化过程,才使他变成了人。”这句话提醒我们,把孩子变成人需要教化,需要按人的方式对其进行初始化。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说:“人作为一个精神的存在,要借由肉体把自己表达出来。”而印度狼孩的发现,更使我们明确了,人在出生的状态下,作为“精神的人”还是一粒种子,如果给它“人”的养分,它就可能发育成人,而给其“狼”的习性的熏陶,就可能使它发育成狼。
常识和经验都告诉我们,任何人其实都是两个人:即“肉体的人”和“精神的人”。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原因是“精神的人”。一个孩子好学上进、学习自觉、体谅大人、帮助同学、协助老师等良好行为表现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状况,而与他的“肉体的人”几乎没有关系。同样一个孩子好吃懒做、无心学习、桀骜不驯、与人冲突、自私自利等行为表现,也是他的“精神的人”的状况决定的。一个人是好是坏,是高尚还是卑下,是伟大杰出还是平庸无为,是才华横溢还是愚笨迟钝,主要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的发育状况而与他的“肉体的人”基本无关。因此作为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长为杰出的人,我们教育孩子的重点就是按正确的方式培育“精神的人”。
通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就必须给他的“精神的人”提供丰富的养分,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为了区别物质供养,我们把精神的养分供应写成“精神供氧”,意思指给“精神的人”提供氧气。要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成长,在孩子生命之初,至少得有一个精神供氧者。
这个精神供氧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妈妈,少数情况下是爸爸,极特殊情况下是其他人),在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站在他的背后,持续地给他精神供氧,他的“精神的人”才能发芽、发育并健康成长。也就是在一个孩子的最初生命里,至少有一个成年人,无条件地接纳他,无条件地爱他,用欣赏的目光关注他,不断地鼓励他,经常地表扬他,及时地确认他的优点,花大量的时间陪伴他等等。这样做的结果,相当于给孩子输入精神的养分。由于有人陪伴,因而消除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恐惧。他感到自己是安全的,由于被爱和接纳,使他找到了“自我价值”,他的生命才打破原来的封闭状态开始向外扩张,就像小鸡冲破了蛋壳,种子冲破坚硬的外壳一样,他开始探究周遭的世界——学习与了解物质世界的知识;由于被鼓励和表扬,他不再害怕“人”——他开始产生与人交往的欲望。如果在孩子的生命初期,没有精神供氧者或供氧不足或供给有害成分(打骂或恐吓),那孩子的“精神的人”的发育成长就一定受到影响,致使孩子的外在行为出现偏差。
美国心理学家们在孤儿院中,发现那些没有父母爱的孩子,尽管物质生活一点也不差,甚至要好于那些家庭生活困难的有父母的孩子,可是他们明显存在行为的偏差: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正常与人互动,无法学习知识,情绪低落,与人冲突,不守规则等等。当心理学家招募女大学生志愿者,每周定期到孤儿院去给这些没有人爱的孩子洗脸、梳头、拥抱和亲吻等爱抚了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的行为偏差得到明显的纠正。
孩子在学校表现出多动的倾向,他不停地动,频繁地转换注意力在不同的事情上,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不停地和同学讲话和做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正规场合让他回答问题时,他唯唯诺诺不敢讲话,而私下里他却胡作非为,表现出调皮捣蛋;对自己和别人缺乏尊重,没有自律精神以适应学校有组织的生活等行为表现。并不是他的神经系统出了什么毛病,这实际上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他没有被接纳、没有被关爱、没有被关注、没有被承认、没有被欣赏、没有被赞美、没有被鼓励以及没有被表扬。他的内心世界里由于缺乏接纳、爱、关注、承认、欣赏、赞美、鼓励和表扬等“精神营养”而导致他的“精神的人”营养不良。这种精神营养不良的直接后果是孩子的“自我价值”严重缺乏,导致孩子外表虽然长的与人一样,但是他的精神世界里的人,没有发育或发育畸形,他没有按“人”的方式来行为,他是一种“类人生物”——类似于人的生物。
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我们认为家长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的精神供氧者。在与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通过接纳、爱、关注、欣赏、赞美、鼓励和表扬等方式给孩子输入精神的养分,才能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成长。
育儿观念:想让孩子变成花园还是荒漠
育儿观念:想让孩子变成花园还是荒漠
xx药房搞活动,我十张奖券中了三张分别是一、四、五等奖。当我领取一等奖的奖品一辆折叠自行车时,投来许多羡慕的眼光,还有人唏嘘称赞。我却左右张望,不希望刚才在颁奖现场玩耍的我班的那几个孩子看见。
我们家是有潜规则的,一不能买彩票,二搞活动中了奖要低调,所以以前我中的电饭煲、电热壶、茶具等东西我都瞒着孩子说人家商家赠送的。目的是不想让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我自然不能让我教的孩子有这种思想,他们还太小,如果有了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想法太可怕了。不就有的人为一夜暴富买彩票倾家荡产,坠楼丧生的吗?
看到有些家长领着孩子去兑奖,而且中奖后孩子大人那种喜形于色的样子,我真替他们担心,那一点点意外之财就值得这样得意忘形吗?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会做赔本买卖吗?
奉劝那些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小心行事啊。要知道童稚的心灵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纸,阳光和风雨都可以轻易地影印到上面。如果我们洒给它七彩,它就成为一座花园;如果我们洒给它尘埃,他就可以变成荒漠。
育儿观念: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
育儿观念: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
听高老师《耕耘着,幸福着。。。》的讲座是个享受,虽然高老师年事已高,
但岁月对她是温柔的,没有在她的脸上刻画太多岁月的痕迹,这大概也是她对他人,
对幼儿是温柔的用心的福报吧。听过高老师的讲座我也有我自己的一些零散的感想。
或是受家人的影响,我对佛家里的福报这一说法特别的相信。种的什么因,结的
什么果,得到的是相应的回报。在幼儿教育这个行业,虽然得到的物质回报不尽人意
,但是在精神方面的满足可以说是其他行业都感受不到的,或许在其他行业可以用大
把的金钱来证明我的成功,但是在教育这个行业得到家长的认可,孩子的喜爱是老师
最大的满足吧!
对于师德师风的理解我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解,工作在一线,我每天相处的都是孩
子和同事,面对孩子我的师德理解是爱与奉献,我觉得更多的是爱,面对每个孩子,
活泼内向,性格迥异,我更多的是欢喜和幸福;早上入园时孩子天真的笑容,与老师
相处时信任的眼神,这不仅是孩子给你工作付出的回报,更是一种责任,既然选择成
为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两者之间就是相互的信任和爱,,我还没有结婚生孩子,有
人说年轻老师不会有生过孩子的老师那么有经验,我同意他们的说法中护理孩子这一
块我可能会不是很熟悉,但是在付出爱和对他们的呵护我们之间就都是一样的,因为
我就是用我所有的爱对待班级的孩子,不管他是活泼的、内向的、能力强的、能力弱
的、捣蛋的、我都喜欢,在他们与我相处的时间里我就是当他们是我的孩子,同时我
也有喜怒哀乐,会跟他们一样不掩饰我的脆弱,分享我的快乐难过,这样我们才有感
同身受你对孩子敞开心扉同样他才会对你敞开心扉。
高老师的讲座更多的用的是她身边的例子,她自己的例子,如何对待幼儿,如何
对待同事,这都是工作一部分,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平凡的教师来说,没有惊天动地轰
轰烈烈的事迹让人歌颂,在生活中做个有品德的人,在工作中做个尽职的有爱的人便
是对师德最好的诠释。生活中有品德就是对你的学生树立的榜样,他们会受到你潜移
默化的影响也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对孩子充满爱心,他们也会回报你同样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