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慈”还要“教”
发布时间:2021-04-16 教师说课稿 教幼儿识字教案 幼儿早教故事盼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态。作为老师我很理解,但这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就会引起负面的效应。
当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从无知到有知。从对各种事物的陌生到熟悉,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幼儿而言,父母是他们生活环境的全部。因此,父母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阶段,给予幼儿的爱及行为上的示范和指导,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之大,实在难以想象。古人主张既要慈爱,也要教育,“只慈不教”就会导致“慈母败子”。因此,我们强调用理智的爱去爱孩子,不要偏激。幼儿好比一株株小树苗,老师、家长是园丁,学校就像个大花园。在这个花园里,我们应该让小树苗自然成长。老师、家长只要从旁协助,有如园丁浇花锄草。但现在有些家长,却动辄只“慈”不“教”。
宇航只有8岁,聪明伶俐,原本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但是现在被他的妈妈弄得疲惫不堪,每天的作息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尤其是周六、日。如早晨8:00去游泳,11:00上家教英语,下午2:00参加奥校学习,5:00去围棋班,几乎占去他整天的时间。有一天,我问他:“你累不累?”他点点头说:“我不想学,可妈妈非让我去。”宇航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但却拿东西不放回原处,乱扔;做事无秩序;做任何事都让父母代想,代做。现在宇航自认为比别人技高一筹,什么都会,还养了成了不谦虚、自满的习惯。这些不良后果,给他的身心带来极坏的影响。我多次和他妈妈交谈,可她却固执已见,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励志的句子 WwW.DJz525.Com)
现在的家庭,忽视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当作“小大人”,往往很少考虑怎样适合孩子的问题,也很少有人问问孩子的意见。孩子只好处处依赖于成人,既不方便,又不利于培养其独立性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再如,孩子的衣着,也是成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添置的,根本不考虑孩子穿上后是否方便,是否喜欢,是否影响他们的活动。
列宁说过:“能力就像肌肉一样,不运动永远得不到发展。”我们应不断地挖掘幼儿这种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的。因此,敬爱的家长,对你的小宝宝,除了“慈”,可一定还要“教”啊!如果你的肌肉经常不运动,就会萎缩,最后就会永远站不起来。孩子也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发展。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庭教育重要但不可走极端
许多年之前,一些老师和我讨论学校教育,我说,对于一个人来讲,完整的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还应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可看看现在的一些教育学者,几乎把家庭教育提到一个绝对高度。譬如有人认为,“家庭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决定性作用超过学校”,并表示很多中国家长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放弃教育,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这在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比较普遍,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自己可以打麻将,或是去打工;另一种倾向是过度教育,对孩子用劲过度,使孩子没有宽松的环境,不仅没有娱乐,也没有想象或者发呆的时间,透支他的体力和精力,以为这就是好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缺乏教育或是过度教育,都需要反对,但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这需要我们理解家庭教育的深刻内涵。
坚守乡村教育的特级教师黄行福在一篇《一个农村教师的跋涉足迹》中谈到“教育何为”,他列举一部外国电影中母亲的台词,她对孩子的希望是:“你要做一个健康的,快乐的,有用的人。”黄老师用这段话诠释了什么是教育,即教育就是生活,没有选拔,没有成功。
一般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单向的。其实这个过程是双向的,互相影响的。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家庭里,父亲对母亲有暴力倾向,母亲非常无奈地忍耐,有一天儿子突然向母亲提出,让他和妈妈离婚。妈妈讲了自己的看法:“你爸爸很大的程度是迫于生活压力,如果我们离婚,整个家庭就没有了,一切会变得更加糟糕。”儿子听了妈妈的话,理直气壮地去和父亲沟通。之后,他父亲所受的震动很大,主动向妻子道歉,一个家庭由此变得和睦幸福。
可见,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她不只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的单向“教育”,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家庭生活里与父母双向交流获得的经验积累,它是主动的,而不是单靠父母说教那样,是被动的。
其实,完整的教育无论如何不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割裂开来,缺少其一的教育都不是完整的教育。
不久前,我看到有位教育产业界知名人士说,“孩子的成功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因素都与妈妈有关,有个好妈妈非常重要。如果有个平台让妈妈们一边带孩子,一边还能赚钱,这种模式就非常好”。
“一边带孩子,一边还能赚钱”是个不错的主意,但“孩子的成功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因素都与妈妈有关”则把母亲的重要性绝对化了。这个主意不是没有人响应,《人民日报》有篇文章《家长教育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战略工程》,说了这么一段话:“抓好了家长教育就抓好了家庭教育”,可照这种逻辑,是不是要大力发展“妈妈教育”产业呢?
孩子被人打,要不要还手
一位妈妈说,她一段时间以来都很苦恼。
孩子4岁半了,在幼儿园小班,和其他孩子相比,入园非常顺利,一点也没有哭闹,只有一次,接他时晚了几分钟,看到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接走时哭了。
一个月以后,孩子突然开始不愿意入园,而且非常爱掉眼泪。孩子属于特别乖的那种,基本上没有大声哭闹过,有了委屈会掉眼泪,会哽咽着说话。
问过做幼儿教师的朋友,说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告诉他必须去。
按照朋友说的去做。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生病,几乎每个月一次,每个月至少一个星期去不了幼儿园(以前他很少生病),再送去的时候,感觉孩子明显不愿意,说还想生病。
春天来了,带孩子去公园玩,见到孩子班的一个小朋友,才无意中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被别的小孩子欺负。
孩子很知道谦让,如果有别的孩子和他抢玩具,他总是撒开手,自己则去玩别的。从没有见过他和别的孩子争过玩具,也没有见过他动手打别的孩子,看见过别的孩子向他动手,他总是怯怯站着,从不知道躲闪,打疼了叫妈妈。一次被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抓破了脸,一年多了,肤色也没有恢复正常,而那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后来被妈妈们看到就躲,也一直没有别的玩伴。
原以为孩子争执是很正常的事,总有一天他会学会面对,最起码学会躲开,结果并非如此。
问孩子别人打他怎么办,孩子说:“我告诉老师了,可是老师没有批评他。他再打我我不和他玩。”按说孩子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打人的孩子继续打人,被打的孩子继续被打。向妈妈们请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妈妈说的方法就是躲开、告诉老师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妈妈们观点也相当一致,就是一定要学会还手。一位妈妈说得更甚:“我直接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不还手,回家后我再打你。所以孩子从不吃亏,也锻炼了孩子的好胜心。”
于是也告诉孩子别人再打你你要还手,你还手了他就不敢打你了。开始几天,孩子每天还是会说谁谁打他了,告诉老师了,老师没批评他,问他为什么不还手,孩子就是一副怯怯的样子。又过了几天,孩子说:“我还手了,他还打我。”
没有一个妈妈听说孩子被欺负不心疼的,本想告诉孩子继续还手的,可又担心如果真的教会孩子还手了,不知道会不会出来一个先动手打人的孩子。
很多人说,让孩子还手,就是让孩子相互伤害。老师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还手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让事态尽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还手,那么一般比较好管理,也不容易闹出大事。
可是,对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欢欺负人,专门找那种不反抗的孩子欺负着玩。这样的孩子,当然是不喜欢人家还手打他。可是,长此下去,他又会被娇惯到什么地步?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还手?
孩子被打,还不还手?这种事在孩子的童年多多少少都会有发生过,我认为家长对待这个问题可以把它拆成两个问题来解决:第一孩子被打,为什么会被打?第二该不该还手?怎样还手?
孩子被打,为什么会被打?在这首先很多家长第一反应肯定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被打,一定是“受害者”,自己的孩子肯定没错,错的一定是“施暴者”。但是很多时候往往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有错在先,先激怒到了别人,从而使得“施暴者”把自己的孩子打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受害者”。所以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做家长的要先冷静下来,像文中提到的要以一个好朋友、平等的身份去和孩子说话,先对他的遭遇感到同情,慢慢的听完整件事情经过,知道为什么孩子会被打,觉得这点很重要,不然无法和孩子沟通。建立起很好的交流后就可以问清楚孩子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问题就可以很简单的找到了。觉得很多时候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律师”家长,而不是“法官”家长。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应该顾虑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在想什么,心理又是怎样的一个状态想法,这样才可以赢得孩子的信任,还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引导他能用正确的处理接下的问题。
找到了孩子被打的原因后,接下来的问题就相对的容易一点。但是会对孩子说明,使用暴力打人始终是不对的。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有错在先,但是后来还是成为被打的,就要引导她将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找出来,先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而后看她的处理方式。我一开始不会先给孩子答案,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先会听听她的想法,或许她的想法会更好,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家长重在引导。最后还手,还是不还手,肯定孩子也会有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孩子是单方面受到暴力被欺负,这个情况相对要注意了,现在很多童年受到暴力侵害的孩子,在心里多少会留下点阴影,或多或少对将来社交沟通上会有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平复孩子的心理顾虑,提起孩子勇气很总要,再遇到这类情况时要懂得保护自己,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同时和孩子一起看看一些“正当防卫”的事例,到最后找不到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是可以正当防卫来保护自己的。
最终家长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学校老师不能看孩子一生。家长虽然不能提倡孩子被打就就要还手,但是可以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处理方式有很多种,使用暴力只是一种最坏的方式。还是在日常生活帮助孩子更多的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还手》学习心得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还手,对很多家长来说确实是个很纠结的问题.如果告诉孩子不许打人,打人是不对的,当她受欺负时一直忍让,而导致经常受欺负,结果只会导致她胆子越来越小,性格越来越懦弱;如果告诉孩子,被打了给我狠狠地打回去,以后他就不敢欺负你了,又会担心她以后遇到事情只会简单粗暴的动手来解决.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恍然大悟,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有孩子的思维,我们仔细观察下孩子的世界会发现,那些爱打人的孩子,他可能在当下这个环节获胜了,但是,往后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再和他玩了,容易被小伙伴们冷落和排斥。这样说来,只能算“赢了一招,输了一局”,还是得不偿失。慢慢他发现其他小伙伴们一起玩的很开心,而他没有玩伴,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慢慢他会知道动手打人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
当然也有些孩子遇到被打
,一时就懵了,只会下意识的忍气吞声,忘记了保护自己,这时家长就要进行一些引导了。告诉孩子,发生争执时,第一招是用语言交涉;严肃的指出对方打人是不对的,需要道歉。如果对方不听,旁边有大人或老师的话,则启动第二招——申请“仲裁”;如果对方还是蛮横无理,就拿出第三招,“走为上策”,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理出这个思路,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孩子善于沟通的话,基本第一二招就能解决问题。因此,要不要还手并不是大问题,本质上,还是要提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不能小瞧了孩子的智慧,有些孩子被人欺负时,懂得联合小伙伴们来和对方沟通,让对方承认错误。所以,我们只提供一个思路就可以了,让孩子学会审时度势,自己想出解决办法来。沟通能力强了,需要还手的事情就少了。
教育孩子要褒还是要贬,表扬还是批评?
褒贬各有说法,到底是表扬效果还一些还是批评的作用更大?
鉴于小时候备受父母言语打击的惨痛经历,作为母亲,我特别赞同赏识教育。儿子自小就在我们的赞扬声中长大,快乐而自信。可进入五年级后,我发现了不好的苗头——这孩子有些超级自信了,直接表现就是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对于儿子,褒还是贬,表扬还是批评,这确实是个问题。
一学期,老师找了我五次,每次都是那几个缺点:听不得批评,受不了挫折,取得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等。同学也纷纷告状,说儿子瞧不起人,不合群。这些缺点以前他就有,但我过于重视扶优,淡化了对其缺点的修剪。五六年级的孩子已开始进入青春期,原先潜在的问题逐渐被放大凸显,特别是“听不得批评,受不了挫折”这条,明显就是听惯了我们种种表扬的后遗症,看来我们赏识过头了。
我和孩子爸赶紧亡羊补牢,开始加强批评力度,减少表扬次数。但效果很不好,因为听惯了好话的儿子常有抵触情绪,我的耐心渐渐消失殆尽,指责、不满、批评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什么破字?蜘蛛爬吗?看看人家某某同学多出息,就你只长年纪不长能耐,你怎么这么不上进……”那段时间,家里阴云密布,全家人都唉声叹气。我天天责怪儿子:“看,这些不痛快都是你闹腾的。”儿子的小脸儿没了昔日的神采,低头耷脑的,间或掠过几缕愤恨。孩子身上的缺点没改掉,融洽的亲子关系倒跑到爪哇国去了。
我静下急躁的心,上网跑图书馆看育儿书,积极向有经验的朋友同事请教,渐渐梳理出症结所在:不是赏识教育不好,是我没有运用好,我太简单化的生搬硬套了。
那日,儿子放学回来,没腔没调地哼了两句歌词,我只听清句“我们都是好孩子”,就随口说了句:“你也是好孩子。”儿子忽然抬起头惊异地望着我,灰暗的小脸儿瞬间布满光泽,他怯怯地惊喜地问:“是吗?妈妈,我是好孩子?”那一刻,我无比深刻地感知到他幼小心灵对来自父母的肯定有着怎样强烈的渴盼!我不经意的褒贬在他心中又有着怎样的分量!我郑重点头:“我儿子是好孩子。”仿佛一瞬间他就长大了,端正地坐到桌前开始写作业。没想到一句“你是好孩子”能给儿子这样大的触动。回忆回忆,天啊,我竟有一年多的时间没像小时候那样表扬他了。这次之后,我开始隔三差五地摸摸他的头,亲切地说:“你是好孩子。”孩子倔强的愤世的表情和语言渐渐减少,有时候还会自言一句:“嗯,我是好孩子,我要把这件事做好。”渐渐地,老师不再找我,同学也不再告状,而我也再次明白了,对待孩子来讲,褒胜于贬。
现今,当我重新拾起赏识教育这根魔法棍时已不再盲目,经过这段弯路让我懂得:教育专家的观点都很好,但怎么运用却是大学问,对于孩子,褒还是贬,什么阶段褒什么阶段贬,褒与贬又该把握怎样的度确实要父母认真地琢磨,再琢磨。
宝宝性格培养要注意 不同还孩子需要不同方法
宝宝的性格不是一陈不变的,随着宝宝的长大,宝宝的性格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如何培养宝宝性格呢?其实,一开始宝宝的性格都来自遗传,研究发现并遗传因素决定新生宝宝的性格特征,但是后天的培养能够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性格习惯。那么,宝宝性格培养需要注意些什么吗?
心理学上已经证明,孩子的性格有一半来自遗传,这是孩子性格遗传的先天因素。但是,后天的培养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也非常大,这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个道理。孩子的遗传因素并不是主导,但是有时候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太深,最后性格和家长几乎一模一样,其实这也是后天因素的影响。家长想要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就必须在后天环境中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新生宝宝主要分为三种:平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这三种宝宝怎样教育呢?
平易型宝宝:这种宝宝生活非常有规律,而且对家长言听计从,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环境,家长护理起来非常的容易。家长只要对宝宝保持良好的情绪,让自己的笑容感染宝宝,就能够让宝宝的情绪也一直积极下去。这样的话,宝宝将来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不成问题。
迟缓型宝宝:这种宝宝又叫做开启缓慢型宝宝。他们对事物的反应都不强烈,很难有东西吸引宝宝的注意力,所以这种宝宝智力发育起来比较缓慢,但是还是会在正常水平之内。家长应该对给予宝宝一些关爱,耐心地对待宝宝。平时多陪陪宝宝,让宝宝多接触新事物。
困难型宝宝:这种宝宝的生活比较没有规律,脾气可以称得上是暴躁,对外界事物的刺激非常敏感,所以常常不满于环境的变化或者事物的变化。这种宝宝需要家长恰当的护理,不能一味地满足宝宝,也不能强硬地否定宝宝,要多花点心思把宝宝的“思想”扭转过来,让宝宝的暴躁脾气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