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关爱留守幼儿活动方案。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调皮孩子更需要关爱”,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

小智是我们班上典型的调皮大王。在与小朋友的游戏时特别容易发生冲突,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跟他交往。在我的观察中,小智其实特别喜欢与小朋友交往,也乐意与他们一起游戏。每次在区域活动中,他都积极的参加,表现自己,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

但它与人交往的方法不是很正确,所以经常导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经常被小朋友打小报告。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有意识的去接近他,多关注他,摸一下他的头,给他一个会意的微笑,与他交谈。告诉他在与小朋友玩时,遇到情况怎么办,鼓励他与小伙伴要搞好团结,互相谦让,有玩具大家玩,学会与小朋友共享快乐。

孩子的心理有时候很微妙,故意调皮捣蛋只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时时反问之际,我给了他们足够多的关注和爱护了吗?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不仅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而且能让孩子感受到受人关注,对帮助他们改进自身的坏习惯也有很多作用。

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纯洁的、善良的,喜欢调皮的孩子也不例外。爱是我们的教育手段,让我们多一点爱心,多一些赏识,多关爱一下调皮的孩子吧!你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婴儿更需要父母尊重


早教模式强调的是“做孩子的伙伴,尊重孩子”。当父母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大孩子时,这种理念容易接受;但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0岁婴儿,很多父母会有疑问:这只是一个需要我们照顾才能生存的孩子,难道还需要尊重吗?

其实,答案需要你去选择。

面对刚出世的婴儿,是把他看成被动地吃饱喝足就够了的接受者,还是看成同成人一样,希望主动运用自己的能力控制与支配环境,需要精神交流与智慧发展的独立的人?很显然,如果你选择了前者,你处于赐予者的位置,完全有理由不去尊重;但如果选择了后者,一定会从孩子一出世就开始尊重他。

有人会认为,不管怎样看待他,对婴儿还不是一样地满足他的吃喝需要去抚养吗?其实大不一样。理念上的区别决定了我们完全不同的0岁教养方案,也决定了孩子未来是成为一个时刻感觉自己能够控制外界环境的自信的人,还是处处受到环境压制的被动接受者。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从出世,就是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学习精神的探索者。他不断地伸展自己的能力所及,想尽办法去了解身边的世界,并学习控制环境,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目标。如,他会用哭声表达自己的饥饿、不舒服和与人交往的愿望;也会用伸手、蹬脚和各种动作去逐渐发展自己对外界的作用力。瞧,他与我们成人一样,都是在日复一日地设法发展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满足生存需要。

但婴儿又与成人不同,他需要强有力的支持,要求成人从婴儿成长的初始,就随时满足他这种主动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新生儿初期,虽然他还没掌握语言,但仍要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多地给他充满关爱的话,以满足他对这个陌生世界的安全感、交流欲望及语言发展的需要;在他能够伸手抓握时,给他设立一些游戏,像一抓绳就能有玩具飞到眼前或有变化出现,这样利于他看到自己的能力对外界的作用,增加他发展自己能力的愿望和兴趣等。假如我们这样尊重婴儿的发展需要,一点一滴地满足着婴儿的发展愿望,孩子的每一分探索精神得到充分鼓励,每一种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就会从一开始认识世界,就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自信的种子便深深根植于孩子的精神世界之中。

反之,如果我们仅把0岁的婴儿看成是吃饱喝足就够了的被动接受者,无视他们的发展需求,在他不会说时就不提供充满爱意的语言,对他各种能力的萌芽也只当作无意义的动作予以忽视,那么,孩子的探索热情总是受到压制,能力发展的愿望也得不到鼓励,他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就会消退,孩子会感觉这个世界不支持他,他是无助的。与处处受到鼓励的婴儿相比,这种在无助感中成长的孩子,会大大降低对外界与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感,在他长大后,无论怎样重建自信,根基总是摇摆的。

早期教育大师蒙特梭利告诫我们:儿童的成长没有一样是由母亲来完成的,它属于儿童自己的成就。——婴儿的语言不是来自与母亲,而来自于婴儿自觉的学习。承认儿童这种不同寻常的能力,父母要说服自己从儿童成长过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来,甘当这一成长过程的配角,他们的职责就会履行得更好。他们对儿童的帮助就显得更有价值。如果这种帮助以适当的方式给予的话,儿童就会健康成长。

相信每一位父母最大的期望都是让孩子成才。但无论是成人,还是尚未成年的孩子,获取“成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就是自信。因此,为人父母者一定要认识从生命的初期就开始尊重孩子的重要意义,抛掉做孩子的权威,设计、指挥他们的观念,确立科学的早期教育方案,那样才会为孩子奠定一生自信的稳固基石。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

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二、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1、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比如: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2、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

初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三、给家长的“10条建议”

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

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

“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

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

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

不要培养“超级婴儿”。

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单亲孩子更需要性别角色教育


单亲现象早已引起婚姻学家、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关注。但是,单亲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不少父母对性教育颇感困惑,因为他们简单地认为性教育内容就是夫妻性生活的内容和技巧,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对于不同年龄的对象,性教育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对幼儿的性教育主要是性别角色的认同教育及健康科学性观念的形成。

单身母亲家庭是指由于离婚、丧偶或其它原因造成由母亲单独一人与儿子组成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缺少父亲的形象和来自他的教育,使得单身母亲对儿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颇为困难。在正常的父母双全的家庭中,儿子从小就有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对象,即男性父母,并在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中打下未来人际关系的基础,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恰当的性别角色。如:怎样承担家庭的责任,怎样与同性和异性相处,怎样解决社会需要与家庭需要之间的冲突,等等。而在早年生活中缺乏父亲形象的儿子,如果母亲没有相应的关注,结果会使孩子在性别角色确认这一环节出现困难和混淆,表现出“男性女性化”的倾向,在性格上会表现出敏感、多疑、自卑、胆小、心胸狭窄、依赖性强等,这会给他的人格塑造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为了让孩子的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单身母亲对男孩要在教育中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儿子男性角色性格的培养

一些母亲在教育儿子时,首先将他看作是自己的孩子,然后才将其当作独立的男子汉,甚至从未将其视为独立的男子汉。对孩子过分支配和保护,满足于儿子的顺从、依赖、怯懦、仔细,这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例如,男孩子总是十分淘气,天不怕地不怕的,但母亲要求他讲卫生,不要把衣服搞脏,不要乱跑,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结果孩子变得处处谨小慎微,缩手缩脚。成年后,母亲对儿子的这种性格当然是“恨铁不成钢”,殊不知这主要是母亲本人教育的结果。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模仿的榜样,如果要培养孩子果断、自信、大胆、心胸坦荡等性格,就要有意识地对男孩子采取内细外粗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要符合男性性格特征,而不要培养出“脂粉气”。

为孩子创造适当的交往环境

由于家庭中缺少父亲,儿子自然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大大增多。有的母亲认为,与女孩子一起玩安全、文明、卫生,而与男孩一些玩则容易出乱子。其实,这样会使孩子在成年之后产生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他们只对某些人有安全感,而对另一些人表现出胆小、退缩和敏感。因此,母亲应该多安排孩子与爷爷、舅舅、男性同事等交往,补偿父亲缺乏而造成的同性交往上的空白。另外,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模仿了其他男性的行为,这是母亲那里所得不到的。

给孩子适度的母爱

单身母亲往往将儿子视为自己生活的唯一寄托,把全部的爱和感情都倾注到孩子身上。例如,有的母亲将喂奶的时间不恰当地延长;允许儿子一直与自己同床而眠;对儿子过多的关心和爱抚等等,结果孩子产生“恋母情结”,习惯于依赖母亲,而不愿意独立,更有甚者会产生变态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子最好在七岁以后就和父母分室休息,如果家庭条件不许可,至少也应分床。在国外,孩子一生下来就和父母分床休息。中国家庭因条件和传统等原因,没给孩子创造独自生活的环境。而单身母亲由于对孩子过分的爱,使得有些人在一定条件下分不清母爱和情爱的界限,也不了解这样做给孩子带来的恶果,造成儿子在心理上永远不能“断奶”。

母亲要有自己的生活安排

孩子一生下来本能的具有占有欲,他们吮吸母亲的营养,占有母亲的怀抱和目光,成为母亲生活的中心。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应该慢慢将注意力离开孩子,但是,许多单身母亲将全部时间都给了孩子,没有自己的私生活,这其实对儿子性心理的发展是无益的。母亲应该定期给自己安排时间,用来处理私人事情,包括同异性的交往,使孩子明白,母亲是爱他的,但他不能占有母亲所有的感情空间。否则孩子会变得放荡不羁,不服管教,或向母亲滥施命令,自私地反对母亲再婚等等。母亲给自己时间的同时,也就给了孩子成熟的机会。

让孩子接受健全的婚姻观和性态度

有些单身母亲在以往的婚姻生活或性经历中受到的创伤使她们对婚姻、异性都持有一定的偏见,并且将这种偏见灌输给孩子。例如,告诉孩子是爸爸不要他们了,男人都很坏,自己是如何不幸,等等,使孩子对人产生敌意、不信任感,同时也有不安全和被抛弃感。还有的母亲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对孩子说:“我这么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你,如果没有你,我就好过多了。”她们以为这样说,孩子就不会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实际上却造成了孩子忧郁、多愁善感、自卑、自责的心理,给未来的生活投下了沉重的阴影。有些成年男性所患的“心因性阳痿”,原因就是母子关系的异常造成的。他们总有“女性是痛苦的,自己是有罪的”潜意识,因此,在性生活中无法产生平等、共享的感觉。因此而导致性功能障碍。

六、再婚,有利于儿子的性教育

在很多情况下,单身母亲是为了孩子不受苦才选择了不再婚,这对孩子的性心理发育很不利。由于家庭中缺乏男性形象,使得性教育中许多细节的具体实施受到限制,即使有其他男性亲属的帮助,也很难弥补父爱对于孩子的影响。而孩子与继父关系的处理,以及母亲在生活中的处理技巧。而且,再婚对于单身母亲本人的情感和生理需要也是有益的,如果母亲的情感和欲求受到压抑,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个性发展。当然,母亲是否再婚是其个人的选择,但是,如果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考虑,则要改变传统的观念。

总之,单身母亲对儿子的性别角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与一般意义上的性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有许多具体差别,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变革,离婚现象越来越得到公众的理解,但我们希望孩子受到越来越少的不良影响。

孕早期更需要加倍呵护


研究发现,怀孕的头两三个月是最容易出现流产的时段。刚刚形成的胚胎对于外界的很多因素和刺激都是异常敏感的。因此,专家指出,在怀孕早期,准妈妈一定要加倍呵护自己,在平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防感冒

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虽然普通感冒对胎儿影响不大,但如果体温较长时间维持在39℃左右,也有可能造成胚胎畸形。特别是流行性感冒,不仅病毒具有能使胚胎或胎儿发生畸形的作用,高热和病毒的毒性还会刺激子宫收缩,引起流产。

因此,孕早期要避免去公共场所,尤其在感冒流行季节,同时在生活中避免接触感冒患者。即使患了感冒别在家硬挺着,虽然怀孕早期用药不当容易引起胚胎组织畸形,但一旦患了感冒还是要赶快去看医生。"

二、避免劳累

在孕早期,准妈妈的肚子不是很明显,很多幸运的准妈妈甚至没有孕吐的困扰。所以,可能很多准妈妈都会掉以轻心。熬夜、出差、加班……维持着孕前一样的生活。好育园专家提醒各位准妈妈,不管是上班还是在家里尽量不要太累,每天一定要保证8小时睡眠。外出坐车要注意安全,不要太颠簸。

三、尽量避免辐射和化学物质

前三个月要特别注意,尽量减少用电脑、看电视、尽量不用吹风机吹头发。孕妇看电视应距荧屏2米以上,而且不宜收看惊险电视节目。清洁剂会通过手部皮肤渗透到孕妇体内,所以尽量减少洗碗、洗衣服的次数,洗时要带好橡胶手套。

四、注意饮食均衡

肉、蛋、禽、鱼,以及水果蔬菜每周尽量都吃些,前三个月每天要补充叶酸,一天0.4毫克的。尽量不要吃螃蟹、甲鱼、贝类,这些都是寒凉的食物,会对孕妇和胎儿有影响。

五、不要登高做事,防止滑倒

健康的孕妇可以照常工作和劳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在怀孕后,最好不要登高打扫卫生、搬动沉重的物品,这些动作有一定危险性。在家要注意防滑,特别是厕所等比较潮湿的地方,最好准备防滑垫,以防摔倒。

六、保持心情愉悦

关键要保证情绪稳定,不要紧张,更不要生气。丈夫尤其要会关心体贴妻子,避免妻子情绪激动。心情不愉快会对胎儿的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宝宝的智商就会很高。

家长更需要做好角色的正确定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因情绪问题求医的孩子逐年增多,近几年已占到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观察,这其中很大原因来自家庭的过高期望、过度呵护。“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第一位的是家长,第二是老师,第三是孩子自身,第四才是医生。”杜亚松说,“家长对自己的言行要有所警醒,对自己的角色要有正确定位,不要让爱伤着孩子。”

错位的“妈妈”

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很多时候孩子在家里却看不到妈妈。他们看到的是居高临下的“家长”,是释疑解惑的“老师”,是嘘寒问暖的“保姆”,是背地里翻抽屉、查QQ的“警察”。“这是常见的家庭角色混乱。”在杜亚松看来,“妈妈”应该是能够理解孩子、能提供及时帮助的人。

缺失的“爸爸”

爸爸挣钱养家,妈妈管教孩子,是很常见的家庭教育模式。近年来全职妈妈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似乎养育孩子就是妈妈的责任。在门诊,杜亚松接待过不少焦虑不安的全职妈妈,她们常因管教不好孩子而受到丈夫的指责。“其实,并不是爸爸真的忙得顾不上孩子,这还是理念上出了问题。”杜亚松呼吁,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亲的回归。

让人不知所措的双重束缚

孩子放学回家,妈妈心疼地说:“累了吧,吃个苹果吧。”孩子甩下书包正准备放松一会儿,妈妈又问:“今天功课多吗?要抓紧啊。”孩子只好放下苹果拿起书包去赶作业。

爸爸严肃地对儿子说:“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而等儿子有了自我选择,爸爸又话锋一转:“照我说的去做。”

一边是无微不至的呵护,一边却是无处不在的压力,很多父母不知不觉中的矛盾言行让孩子不知所措,找不到方向,严重的可能发生心理偏差,甚至最终导致精神分裂。

让人缺乏自信的心理虐待

3岁的孩子看到妈妈下班回家很兴奋,热情地邀请妈妈一起玩小汽车,但忙碌了一天的妈妈不耐烦地说:“妈妈有事,你自己玩吧。”

8岁的小女孩拿着刚洗干净的小手帕向爸爸炫耀自己的能干,爸爸不屑一顾地回答:“哟,长这么大才会洗手帕啊?”

这种家庭里经常可见的亲子对话,在杜亚松看来就是“心理虐待”,它的危害与“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躯体虐待不相上下,“忽视、嘲笑、讽刺,足以把孩子宝贵的自信心轻易摧毁。”

育儿知识:幼儿的情感心理更需要关注和引导


幼儿更需要心灵关怀(赫尔巴特认为,儿童早期的经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种经验往往是分散的和杂乱的,因而需要教学补充和整理。)幼儿心理情感上更需要加以引导,才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早期经验不至于阻碍以后的人格成长。

幼儿将婴儿期“吸收”(来自福禄培尔的理论)来的认识,行为方式非常直接地表现出来,而他们自身的性格(如好恶)与外界对他们行为结果的相互作用又会给幼儿以一些新的塑造结果,所以这一阶段如果幼儿接受了扭曲的教育和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们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的行为方式,这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埋下隐患和障碍,很可能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儿童的表达能力有限,所以父母和老师应保持细心观察的习惯,对幼儿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给予高度重视,挖掘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如性格缘故)并设法对其进行干预和纠正,防止形成固定的不良行为模式而阻碍幼儿以后的健康发展。

正是由于幼儿在最初的生长环境中习得了不良的情绪感受并投射进最初的潜意识,它也就一直支配着幼儿成长道路上的一切行为感受,而且那最初的潜意识不在心智成熟和足够自我剖析的情境条件下是很难被改善的(改变潜意识是需要专门的心智技能做指导的),所以说人的幼年期是多么的重要,我们需要尽量在幼儿期指引我们的孩子构建健全的人格。

女孩天性:更需要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与男孩相比,女孩似乎来自另一个星球。

不像男孩那样喜欢爬上爬下,女孩喜欢安静地听妈妈讲故事、喜欢做安静的游戏;

不像男孩那样崇拜英雄奥特曼,女孩更喜欢美少女、白雪公主;

不像男孩那样喜欢竞争,女孩更希望自己多几个知心朋友;

……

小男孩天生就是个“小冒险王”、他们崇拜英雄、他们喜欢竞争……可以说这一切都是男孩的天性。同样,女孩也有天性。那么,女孩的天性又是什么呢?或者说,女孩更关注的事情是什么呢?

艾里姆夫妇在一本名为《养育女儿》的畅销书中明确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女孩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接触一个新的领域,女孩最关注的是这些问题:

第一,我们之间有关系吗?

第二,我们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第三,在这种关系中,我处于何种地位?

第四,要维持关系内的这种联系,我应该做些什么?

决定男孩喜欢冒险、竞争等天性的因素是男孩体内的男性荷尔蒙——睾丸素。同样,女孩的天性也是由她体内的荷尔蒙决定的。

从妈妈受孕那一刻起,女性染色体基因便被女性荷尔蒙激活,这些荷尔蒙在女孩出生之前就已经为她规划了未来。这也就是说,女性荷尔蒙决定了女孩细心、安静、敏感、温柔等天性,同时也决定了女孩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雌性激素对女孩的感情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它控制女孩情绪的稳定、思考的过程、做事的动机、爱好、焦虑以及如何处理外来的压力和性冲动。当雌性激素活动不稳定,就会使女孩的情绪产生波动。如果雌性激素过低,女孩就会感到孤独、生气、易怒、悲伤、失望、缺乏自尊,这也是女孩更容易敏感的原因。

当然,雌性激素只是一个方面。女孩还受其他激素的影响。例如孕激素就是女孩更喜欢小孩子和小动物的原因;催产素则会使女孩产生更多的“怜悯之情”,这就是“母性的本能”。另外,女孩体内也有睾丸素,但是水平只及男孩的1/20,因此女孩不存在很强的攻击性。

虽然这些女性荷尔蒙使得女孩温柔、有很强的同情心、会体谅和关心他人,但这也导致她的情绪天生就变化无常。因此,有文学家曾把女人称为“最情感的动物”。

的确,情感对女孩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对女孩来说,她的自我意识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自情感的满足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女孩的大脑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今天很高兴,因为妈妈夸我懂事并拥抱了我。

爸爸好像对我今天的表现很不满意。

怎样才能让老师喜欢我呢?

我的好朋友好像有心事,她的心事不会与我有关吧?

班里的同学是否都喜欢我呢?

怎样才能交到更多知心朋友呢?

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开心一点呢?

怎样做才能让大家都喜欢我呢?

……

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对女孩来说有多么重要。

正是由于女性荷尔蒙的影响,使得女孩不像男孩那样富有攻击性、冒险性和控制欲,而是使得女孩更具预测力、稳定性、谨慎细心、稳定从容——使女孩把友谊和家庭看得比成就和机会更重要。

给父母的建议

女孩不像男孩那样独立和竞争,因此她们会渴望父母更多的爱、渴望拥有更多的知心小伙伴,她们需要在人际关系中得到认可和尊重。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女孩的两大特点:

1.女孩子是容易受伤的。

一旦女孩心中理想的关系遭到破坏,她就会感到很受伤。如她犯了错误,父母批评她两句,她便会认为父母不再爱她了;即使长大了的女孩也是很容易受伤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某某女孩因被男友抛弃而做出傻事的原因。

2.女孩子是容易妥协和软弱的。

因为更注重关系,女孩在关系和利益面前是很容易向关系妥协的。因此女孩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由此而成为“软弱”的代名词。

根据女孩的这两大特点,我们为女孩的父母总结了以下两大方法:

方法一:提升女孩的心灵“痛点”

我们都知道,痛点低的人对疼痛是很敏感的,即使仅仅是擦破一点皮,他们也会感觉到超乎常人的疼痛。

女孩就属于“痛点”很低的那类人,只是她不仅仅是身体的“痛点”很低,她心灵的“痛点”更低。有时,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都能使她的心灵受到伤害。

因此,要想女儿不受伤,父母就要想办法提升女孩心灵的“痛点”。

一位有经验的爸爸曾这样说过:

我的女儿很敏感,因此我和她妈妈对她讲话时,从来都是用最温柔的声音、最和善的态度。但尽管如此,有时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让她受到伤害。

后来我意识到,继续这样下去对女儿的成长并不是好事,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提升她的心灵“痛点”。

有时,在大街上遇到乞讨的老人或孩子,我就会告诉她,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他们只能以乞讨为生。

此外,我还带她到贫困山区里体验了一次生活,回来后,她跟我说:“爸爸,那些山里的孩子好可怜呀,我觉得自己好幸福。”

通过我有意识的培养,我发现女儿不再那么敏感,不再深陷于自己的小世界里了,而且她的爱心也随着她的年龄在一点点地增长。

女孩的敏感、受伤往往是由于她的那些“小心眼”造成的。所以,当女孩的眼界放宽后,当她不再只关注自己的小世界时,当她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痛苦时,女孩就不会那么敏感、那么容易受到伤害了。

方法二:让女孩学会爱自己

更注重关系的女孩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正因如此,女孩才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在女孩小的时候,父母就应向她们灌输一种这样的思想:能够体谅他人是你的美德,但你一定要学会爱自己。

8岁的小贝很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在一次考试时,坐在她前面的同学向她借橡皮,小贝就有一块橡皮,但她也毫不犹豫地借给了同学。但同学用完橡皮后竟忘了还给她,由于她胆子很小,考试时不敢说话,所以她没敢和同学要。结果这次考试她答的乱七八糟,考得很糟。

当妈妈问她考得不好的原因时,她竟委屈地说:“都怪我当时没有橡皮。”

妈妈奇怪地问:“你不是有橡皮吗?”

这时,小贝才把考试时同学跟她借橡皮的事情告诉妈妈。

妈妈听后,细心地跟她说:“能够热心地帮助别人,说明你是个善良的孩子。但你有没有想到,把橡皮借给同学之后,你再用橡皮怎么办,这会不会影响你的考试成绩?”

“但如果我不借,同学会说我小气的。”

“妈妈并不是让你不借给别人东西,只是想告诉你,别人的评论重要,但自己的正当利益更重要。”

……

听了妈妈的这些话,小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女孩父母们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借橡皮事件,如果女儿一直都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长大之后,她就会在一味满足别人的需求中失去“自我”。

现在一些失去“自我”的家庭主妇不就这样吗?为了孩子、老公而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忘记了充实自己,结果却落得个老公弃她而去,甚至连孩子也嫌弃她。因此,不想女儿很容易就失去“自我”的家长,在女儿小的时候就要告诉她:要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要学会爱自己。

调皮孩子如何教育?


在幼儿园里,每个班上总有那么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这不仅让很多幼师不可奈何,更让大部分的家长不知所措。因为往往这些孩子在幼儿园的行为会有所收敛,在家里的表现会更加糟糕。所以,如何教育调皮的孩子就成为了一个教育难题,无论是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还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

很多情况下,大部分的幼儿老师会对这些调皮的孩子给予一种冷漠的处理态度,也就是说对于孩子的表现不管不问,因为他们觉得说了也没有用。事实上,这是极其错误的,因为这严重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时候他们会觉得只有做一些更为出格的事情才会引起老师的注意,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渴望得到师长的关注的。

其实,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闪光点,不管是对于乖巧的孩子来说,还是对于调皮捣蛋的孩子而言均是如此。希望幼师朋友们不要过于主观,过于偏激地觉得调皮的孩子就是坏孩子。一般来说,那些在幼儿园调皮捣蛋的孩子往往在家庭教育上有所缺失,现代家庭的宠溺与娇惯很容易造成孩子在这个方面的缺陷,那就是自控能力差,顽皮好动。因此,这跟孩子的本性无关,也就谈不上所谓的坏孩子,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合理、正确。

所以,如果幼儿园又过于调皮捣蛋的孩子,一定要先和这些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现实中我们发现,类似这种情况发生的孩子往往都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正是因为这种隔代教育的弊端才导致了孩子不乖巧,要知道这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纵容才逐渐让孩子变成这样的,并不完全是孩子的错。

做为幼儿园的老师,一定不能冷落了这些孩子,要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给予的平等和关爱,不要因此而导致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行为更加放纵,如果老师采取冷漠的应对方法,其实是对工作职责的一种逃避,更是对孩子的姑息纵容,这样一来,真正错的就不在于幼小的孩子,而是身为幼儿园监护人的幼师所造成的。

因此,幼师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一定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多跟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尽量找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共同帮助孩子认识到一些错误,运用正确而合理的方式助其改过,切忌运用冷处理的方式去对待,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不负责任。

何况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往往在反应力上比一般小朋友要快,而且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脑子也比较聪明灵光,所以老师也要善于去捕捉孩子的优点,而不要一味地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调皮孩子更需要关爱》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爱留守幼儿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他其实更需要关爱 祺祺是个不爱说话,不爱告状不爱发言的孩子,但也不大惹人注意。上午我刚上班时,刚好小朋友在喝水,他走到我跟前,小声问我:“大李老师,口渴了要喝水吗?”我摸摸他的头说:“对,每个人口渴了要喝水,”他了我的...
    2021-10-06 阅读全文
  • 调皮孩子需要更多关爱 导语: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
    2021-09-27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文静的孩子更需要关爱  思婉来幼儿园有一段时间了,在一日活动中的没一个环节都表现的非常好,但唯独在吃饭睡觉环节让老师头疼,无论老师怎么说怎么做,思婉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式。 思婉的种种表现确实让老师有些不知所措,老师说她她就瞪...
    2021-06-01 阅读全文
  • 孩子更需要尊重 我班李鑫瑶是个活泼的小女孩,总是围着我和我说这说那,可以说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和我也没有拘束感。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她变了,变得沉默了,我叫她时,她总是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我,也不说话只是用摇头和点头来回答...
    2020-12-07 阅读全文
  • 小班教育随笔 他其实更需要关爱 祺祺是个不爱说话,不爱告状不爱发言的孩子,但也不大惹人注意。上午我刚上班时,刚好小朋友在喝水,他走到我跟前,小声问我:“大李老师,口渴了要喝水吗?”我摸摸他的头说:“对,每个人口渴了要喝水,”他了我的...
    2020-07-29 阅读全文

祺祺是个不爱说话,不爱告状不爱发言的孩子,但也不大惹人注意。上午我刚上班时,刚好小朋友在喝水,他走到我跟前,小声问我:“大李老师,口渴了要喝水吗?”我摸摸他的头说:“对,每个人口渴了要喝水,”他了我的...

2021-10-06 阅读全文

导语: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

2021-09-27 阅读全文

 思婉来幼儿园有一段时间了,在一日活动中的没一个环节都表现的非常好,但唯独在吃饭睡觉环节让老师头疼,无论老师怎么说怎么做,思婉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式。 思婉的种种表现确实让老师有些不知所措,老师说她她就瞪...

2021-06-01 阅读全文

我班李鑫瑶是个活泼的小女孩,总是围着我和我说这说那,可以说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和我也没有拘束感。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她变了,变得沉默了,我叫她时,她总是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我,也不说话只是用摇头和点头来回答...

2020-12-07 阅读全文

祺祺是个不爱说话,不爱告状不爱发言的孩子,但也不大惹人注意。上午我刚上班时,刚好小朋友在喝水,他走到我跟前,小声问我:“大李老师,口渴了要喝水吗?”我摸摸他的头说:“对,每个人口渴了要喝水,”他了我的...

2020-07-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