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的游戏有哪些。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到底有没有天才?”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它不是一种能按照任何法则来学习的才能。天才这个字可以推测是genius(拉丁文)引申而来的,是一个特异的,在一个人诞生时赋予他守护和指导的神灵。”

康德认为,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跟科学不同。“一切科技是人们能学会的,在研究与思索的道路上按照法规可以达到的,但人不能巧妙地学会做好诗。在科学里面最伟大的发明家和最辛勤的追随者、学徒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获得美术天赋的人和他们却有种类上的区别。”

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说,毕加索就是一个天才。他在会说话之前就会描画。10岁时,他就能画石膏像素描,画得像任何地方的美术老师一样好。

《纽约客》专职作家格拉德威尔则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的练习的人,艺术领域也不例外。他总结出了一个10000小时定律。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0000个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好像大脑需要这么长时间,以吸收达到精通需要知道的东西。

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上世纪90年代初在柏林音乐学院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大约都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比如比尔·盖茨,他在西雅图上初中和高中时,由于得到了9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幸运的机会而得以累积了他的10000个小时:早在1968年,上八年级的时候,他就读的私立中学购置了一台最早的一批可以直接连接到大型计算机上的电脑终端机。小时候他家挨着华盛顿大学,在那里他可以接触到一台更高级的计算机。到盖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大学辍学去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0000个小时。

莫扎特6岁就开始作曲。但是心理学家麦克尔·豪说,按照成熟的作曲家的标准,莫扎特小时候的作品并不突出。他小时候的作品可能是他父亲记下来并作了改进的。莫扎特童年的很多作品都只是对别的作曲家的作品的重组。他直到21岁才写出堪称伟大的作品,到那时他刚好已经写了10年。

“天分不是唯一重要的,更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智商超过120,你就跟智商达170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一样大。”克里斯托弗·迈克尔·兰根的智商高达195(爱因斯坦是150),但他只能在密苏里乡下的一个马场工作。他为什么没有成为火箭科学家或脑外科医生?因为他成长的环境:一生中没有人帮他开发他的天分,他只能依靠自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家有儿女:“好爸爸炼成术”到底有没有?


这个暑假,随着二大电视台的热播节目。都在讨论关于“爸爸”的话题,譬如爸爸要多陪伴孩子,夫妻之间互相理解,家庭成员之间没有谁更重要等等,我们很认同。但是,具体如何去做呢,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好爸爸炼成术”呢?

别着急,我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人都称老李。这个老李,怎么说呢,是一个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中年男人,不用说,在家里那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而他的老婆呢,恰恰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女人该干、男人该干的事情,全都干了,而且干的很好。要说吧,他老婆肯定是一肚子怨言和不满,应该是一个怨妇的形象,而家里也应该是矛盾不断。可是,您错了,他们两个感情很好,家里也甜蜜得不行。

刚开始,我们还以为这是由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老李撞上狗屎运,娶了一个遍天下难寻的贤惠妻子。后来,听了他老婆的一席话,才明白并非如此,也让当时还没有成家的我,深深为之触动。

她说,有一次,我们家重新装修,在刷墙的时候,发现厨房门框上有一个黑黑的印记,我们都很奇怪,这印记是从哪里来的——在一次做饭的时候,我忽然一抬头,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老李虽然从来不进厨房,但又一个习惯,就是下班时买一包瓜子,当我在厨房里忙着做饭,他就倚着门框一遍嗑着瓜子一遍陪着我说话。久而久之,他的头在门框上就留下了这个印记。

她又说,人家都说,老李在家里就是一个甩手掌柜,都为我觉得委屈。但是,老李手懒嘴甜,整天把我哄得心情很好,我真的是从来都没有感到自己“吃亏”。

这个故事太像是“读者”里的故事了,但就是这么真实地发生在了生活之中——就是这个平凡的故事,一直让我记到今天。

是的,我想说的是,我特别不相信哪种把“政治厚黑学”、“职场宫心计”等方法移植到家庭关系之中的。“结婚后千万不要主动做饭做家务,一旦做成习惯,就会做一辈子”等等,说这些话的人,往往自己的家庭并不美满——很简单,他或她,敢当着自己的爱人这么说吗?

每个家庭成员,需要付出的,是爱,需要给予的,是宽容。在一个家庭里,真的不需要讲谋略,使心眼,分清楚。天下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种爱,从来都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在每个家庭里适用的。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那种。

我们要做的,是爱每一个家庭成员,因为他们都无可替代。我们也要给每一个家庭成员爱的机会,因为他们需要体验,爱的过程。

当爸爸笨手笨脚帮你择菜的时候,不要把他推开;当爸爸给孩子喂奶弄洒了的时候,不要埋怨;给爸爸和孩子相处的机会,让爸爸单独带带孩子……总之,我相信,每个家庭的夫妻走到一起,肯定是有爱的,那么,在家庭的生活中,为什么不把这种爱延续呢?

当我们有时候开始计较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对方的优点——就像老李的家庭一样——并且,把这种不可替代的优点,发挥出来。譬如,爸爸最适合的,是和孩子爬在地板给孩子骑,是带着孩子去草地上疯跑,是教孩子打篮球、踢足球,是给孩子画鬼脸胡闹……当然,我说的普遍现象,也有些性格比较内敛的爸爸,就适合给孩子喂奶、穿衣、阅读、画画……都是很好的。

是的,我们没有必要按照“别人的老公”、“别人的爸爸”来要求自己的爱人;我们一定要坚信,自己的老公、自己的孩子,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亲的。

幼儿园的开放日,到底有没有用?


幼儿园的开放日,到底有没有用?上周四,**所在的班级又举行了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这样的开放日,我曾经参加了2次,但是感觉效果都不是很好。

第一次参加开放日,是在**才上幼儿园大概2周或者一个月的时间上。孩子们还没有完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因此,当家长们进入教室以后,孩子们大都会缠着家长,要家长抱,或者让家长陪着做各种活动。一旦家长拒绝,那么孩子大都会以大哭来表示不满。因此,第一次的家长开放日到处都充斥着孩子的哭声。还有,就是到中午的时候,大部分的孩子都不让家长走。本来我还打算让**继续留在幼儿园,可是,大部分家长因为无法忍受孩子的哭叫,都把孩子接走了,我也只好把**带回了家。

第二次家长开放日,是大概在**上幼儿园半年以后了,那个时候**基本上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是,那次的开放日给我的感觉也不是很好。很多小朋友都可以自己玩儿,但是还是有**以及个别的小朋友一直要缠着家长,我也不好当时老师以及其他家长的面训斥她,只好尽量依着她。到外面活动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跟着老师操或者其他的运动,只有**,老师让干什么都不干,只是盯着我,生怕我跑了一样。感觉颇为郁闷!中午还是一样把**接回了家。

上周四是我第三次参加**的家长开放日。这一次,**表现还不错,不再缠着我了,可是,给我感觉是这样的家长开放日还是不好。记得他们的班主任老师给小朋友们讲过如何刷牙以后,就开始让小朋友们自由活动,**选择去小舞台玩儿。说是小舞台就是有一些小孩子可以玩儿的乐器,然后老师给放上音乐,小朋友就可以自由地跳舞。**开始拿了一个米老鼠的面具,可是一直没带好,然后就被她们的一个老师给拿去了,但是却没有帮**戴上,而是给另外一个小朋友戴上了。我不知道这个老师是无心还是有意,反正,**因此而不开心了。她闷闷不乐地站在一边,什么也不玩儿,我劝她也不行。后来,他们的班主任老师过来,问**怎么了?**也不说。我说:“可能是因为没戴着面具吧?”我没有说那个老师把**拿的面具给别的小朋友戴上了,怕给**带来更不好的影响。后来,在班主任老师的劝解下,**去手工区做手工了,还好,没有再不高兴,但是,她却拒绝再去小舞台玩儿了。

这期间,孩子们喝了一次水,一次奶,老师还把他们分成两个小组,各自活动,**留在了阅读区。我发现,在老师给他们讲故事的过程中,**很少有老老实实坐在那的时候,总是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到旁边小朋友的椅子上,一会儿又坐到地下,反正一刻也不老实。

再后来,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们出去活动,先是做操,然后自由活动。他们自由活动的时间还比较长,小朋友们都玩儿得很开心。**也开心地到处跑,玩儿滑梯,扔沙包,滚呼啦圈,反正是让小朋友们都运动了起来。唯一的遗憾是,他们活动的地方阳光比较少,都被前面的楼给挡住了。

时间过得真快,眼看着又到了午饭时间。**估计知道我要走了,就跑过来和我商量,说她想回家。我劝说**:“**,你看你下午还有英语课呢,如果你不去,你们老师肯定要想你啦。老师会说,咦,怎么回答问题特别好的那个**怎么没来呀?那我这贴画发给谁呀?(他们上课,老师都会利用贴画来鼓励小朋友回答问题,有时候**回家胸前会贴好几个贴画。)”看来我的鼓励很起作用,**开心地和老师进了教室。

晚上,我来接**的时候,老师和我表扬**:“今天**表现得特别棒,中午没哭。(看来肯定有小朋友哭了)而且晚上吃饭也吃得特比好。”我趁着**换鞋的时候,悄悄地问老师:“是不是**平时上课也不认真呀?上蹿下跳的。”老师说:“没有哇,**平时上课可认真了,如果心情好的时候,就数她回答问题的声音大。”我一听,放心了。

总体来讲,我认为其实开放日的意义不是很大。幼儿园的本意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生活状况,可是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孩子不是哭,就是闹,或者是不认真上课,可能到给家长多添了一份担心。其实平日里,教师多增加点和家长交流的时间,让家长了解一下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就可以了,没必要非要拿出半天时间来看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孩子的表现都和平时不一样,幼儿园还是要多注重平时和家长的交流,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家长课堂:你有没有尝试崇敬儿童?


对于家长而言,如果没有必要的启蒙,就是好的教育到了他的面前他也不认识,反而将不好的教育认成好的教育。

我认为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育家长上面,改变孩子,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家长的改变得有个前提,就是:承认自己在理解、掌握好的教育方面的不足,甚至空白,甚至背道而驰。只有这样,才能放下架子,将心抽空,然后才能从零起步,重新学习,才能听得进好的意见和建议。

1.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但怎样帮助呢?这就像有位教育专家所说的,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眼睛带来光明。

孩子像一棵幼苗,很无助,要是成人再给他脸色,给他打骂,就会加倍无助。所以,我们家长要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希望,要成为一把火炬,在孩子心中燃起希望。

怎样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家长就是这个力量的源泉!怎样成为源泉呢?比如农民,如果一点也不了解庄稼的特性,本来二月份下种,三月下了;本来出苗之后三十天锄草,第二天就锄了……你下了最大的功夫,给它施肥,给它呵护,它还是长不好,甚至死了。你气得破口大骂:怎么搞的?我对你这样好,为什么不好好长啊!这个农民是不是力量的源泉呢?不是,他是破坏的源泉!对人的教育,教育孩子,首先应该像农民清楚庄稼一样清楚人的特性,清楚他的精神世界,不然,你怎能成为力量的源泉,又怎能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呢?

怎样给迷茫的眼睛带来光明?好的教育是建立在孩子的心理世界与成长机制之上的。每个时期,每个环节,你都要知道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并非只把你知道的东西告诉他了就是教育,并非只会说“孩子,走路要慢一点,坑坑洼洼会把你绊倒”“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小路上有坏人”“喝水要喝开水,别喝生水,喝了生水会拉肚子……”就行了。要是人的一生中一次生水不让他喝,他从来不知道喝了生水会有什么反应……要是所有的事情都这样对待,从没有实体化的过程,你说他的眼睛能不迷茫?他那双迷茫的眼睛里又怎能现出光明呢?

我们对孩子的培养都有着整体的计划,对家长也是这样,是与孩子的培养同步进行的,也有整体的计划。

家长沙龙一般是一月一次。刚开始时,主要是让家长了解什么是孩子,明白孩子心灵与身体一样,都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则,这个法则不受成人左右,不要以为你想让孩子怎样孩子就能怎样。后来就讲教育学,再后来,进行艺术欣赏。

2.无法遏止的动力

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一切从无开始,就像生命之树,只要你种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都是由内在预先设定好了的机制在起作用。婴儿实际上就是一颗准备长成精神大树的种子。他们是怎样让自己发展起来的呢?按照蒙台梭利的说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就是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他们对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逝。这个时期就叫敏感期,它被一些教育家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儿童的生命助力,它有许多个阶段,比如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等。这只是大的分法,每个敏感期里又可以分出许多阶段,比如感官敏感期里还有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腿的敏感期等,文化敏感期里有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认字敏感期等。

孩子进入敏感期,吸收遇到的所有事物,并使之成为人格的一个部分。比如孩子处在“对细小事物敏感期”时,如果父母不给他提供这方面的帮助甚至认为无用而强行打断,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心粗如筛,成为“马大哈”;进入“对大事物的敏感期”时,如果采用上述方式,孩子长大之后就会眼光狭窄,成为“小气鬼”;五六岁的孩子处在“婚姻敏感期”,如果遭到了破坏,长大之后就不会做男人或女人,组织不起幸福的家庭。

教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教育,一种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设性的,不好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夺性的。建设性教育促进孩子成长,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构;掠夺性教育阻碍孩子成长,破坏孩子的内在建构。眼下许多用人单位抱怨现在大学生大多不能用,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自然属性从小被不正确的教育破坏了。

而大多数教育者(尤其是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是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遵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皮亚杰也把孩子的精神成长划分为许许多多的阶段,处在某一阶段孩子表现出这个阶段特有的认知状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由“机制”给出严格的限定,教育者必须清楚这一点而因“时”施教。他指出:任何试图跨越某一阶段提前进入下一阶段的努力只会导致孩子潜能的严重破坏,用这种方式教育出的孩子只能暂时优秀,一旦遇到挑战性问题便会自行崩溃。过分强调阅读和书写以及言语应答只会用虚假的理解来掩盖根本的困惑。

孩子刚出生时,第一个敏感期就是嘴,嘴的吮吸。他不清楚自己还有别的,只知道有一张嘴。碰到乳头,就开始吮吸,这是天生的反射,由这个反射孩子开始了用他的感觉器官认识周围的世界。因为在这个时期,他的大脑里还没有储存下作为一个人的经验和关于事物的信息。所以大自然安排人类从一出生起就先用他们生命中最需要的器官——嘴巴来进行工作:从一出生,人的嘴没有经过学习就会吸吮;紧接着由于嘴的敏感需求,儿童开始用他们的嘴巴来认识周围的世界。由于手拿到东西送给嘴巴去啃,儿童逐渐习得了使用自己手的模式。经过几个月到一年的嘴的工作之后,嘴唇不再变得那么敏感,儿童的注意力转向了手,于是手变得敏感起来……接着敏感的是腿。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口、手、腿的敏感期。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光习得使用自己肢体的能力,还为大脑收集了事物的信息,同时使自己的大脑工作形成了模式,使心理走向成熟。人类的发展无论高低都不外乎延续着这一模式。了解并认同这一模式,我们就会了解并信任儿童,相信他们所做的一定是人类发展所设定的模式,这就叫信任儿童。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们所使用的模式是否与我们的童年相似,但这都不太重要。只要我们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按照人的机制在发展着,我们就敢于给我们孩子发展的自由,敢于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样子。

3.学会倾听

这样看来,孩子似乎跟我们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人类,我们的行为是在使用能力,而儿童的行为是发展和创造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成人必须像崇敬大自然那样崇敬儿童,这并不等于说我们要把儿童作为上帝那样去敬仰,而是要像科学家对待他们的研究对象那样给予尊重和观察了解。儿童是一个有思想有感受并且需要表达自己的动物,需要我们成人无私地关怀他们,并帮助他们成长。这个关怀的一部分就是要学会倾听儿童。

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的诉说是什么样的。在以往的教育观念中,成人是不给儿童诉说机会的,而且我们认为诉说就是讲述。但儿童的诉说却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用纠缠成人来诉说失去了安全感;用发脾气诉说自己被干预的烦恼;用不停地索要物质诉说自己精神的空虚;用尿床和夜惊来诉说自己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如果我们成人不懂得这些孩子的诉说形式,就无法倾听孩子。成人是需要被倾听的,孩子则更需要被倾听。有人说,没有什么比让一个刚会说话的孩子闭嘴更难的事,因为这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孩子说话时需要有对象的反应,这时就需要我们成人给孩子以发展的配合,来使孩子发现他的诉说对象的反应与他的表达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孩子童年时,需要与成人分享他们的心灵。如果成人不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与儿童分享,就会觉得他们那些心灵的表白显得唠叨和幼稚可笑,很难使成人集中精力坚持去听完他们的讲话。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听众的成人会想办法打断孩子的诉说或转移话题。《窗边小豆豆》之所以感动了那么多人,就是教育者对儿童的那份理解和尊重。在那本书里,小豆豆在老校长的倾听下,竟然连续讲了4个小时。那次成功的倾听,让小豆豆感到自己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在这之前,小豆豆虽说性格开朗,但她总是隐约地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仿佛她和别的孩子是不一样的。而在得到老校长真正的倾听之后,她感觉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她甚至在心里幻想“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

被倾听的效果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无论是从前,还是这以后,没有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而且,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这个经典的例子,是孩子需要被倾听的最好的证明。

保持孩子的野性,教育到底有多难


保持孩子的野性,教育到底有多难都在说中国的教育缺少一种野性教育,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以法官自居,以听话不听话,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准。片面强调孩子要怎么怎么做,全然不考虑自己的话到底是不是该听,孩子犯了错总是要去惩罚一番,感觉不惩罚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的错误。

平时白天上班都是由**奶在照顾**,这几天清明放假重任则落到我的身上,一直以来我都在**奶那里吹着风,教育孩子要保护她的野性,**是一个顽皮淘气的孩子,都说淘气的孩子才聪明,她想玩什么都尽量别去阻止她,给她一个善于发现和探索的空间。

原来理论对于每个妈妈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行动起来却是如此地艰难。我只是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放假这几天正好店里的朋友有事不能来,我就把她带到店里玩,她很喜欢一个人跑到玻璃门前跪下来,可能是对那么大一个透明物体很好奇,先是用小手去抚摸,不过瘾又去用舌头去舔,看着她对玻璃的那一份柔情我都有些陶醉,可是她这几天得的痢疾就是脏东西进入口中而引起的,就走过去把她抱起来不让她去舔,毕竟路边车来车往灰尘太大了。但是她却执意要去,我指着玻璃问她:“**你说玻璃巴巴(脏的意思)不?”她不加细索的说“巴巴”,“巴巴你为什么还要去吃呢”?

其实才1岁多的孩子她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她只是看着玻璃透明好玩,透过玻璃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去舔玻璃就是去舔所有她喜欢的事物,像行人,汽车,树等。我却执意要告诉她那是错误的,在阻止她了多次之后,我实在是忍无可忍的打了她的屁股。她的小嘴一撇伤心的要哭。我赶紧让**爸过来抱着她出去玩了。

一直以来我都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爸爸妈妈都忙于一亩三分地,而又没有爷爷奶奶,在农村那广阔的田野里,自己可以没有束缚拼命的玩,玩累了就躺在地上睡觉,饿了抓一把野草就可以充饥,自己小时也没有经常生病。哪有现在孩子受得这么多束缚,不能做这,不能做那,这不干净,那不卫生。想给**一个没有束缚的快乐的童年,在行动上,生活中,给她足够的自由,保持孩子自身的一份野性,但是却又感觉她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不停的去斥责她的不对,斥责会慢慢的禁锢了孩子的思想。

爱心小贴士:

对于孩子的教育: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允许孩子持看不同的看法。

让孩子有权决定自己的事,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

不要动辄责备孩子,使他畏首畏尾。

孩子犯错时教育的七个技巧:

1、请孩子帮助2、明确表达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3、表达你的期望4、提供选择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6、采取行动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识别婴幼儿有没有心理问题


当一个小生命还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时,我们称其为“胎儿”;胎儿降临人间,在1个月内称为“新生儿”;1岁以内称为“婴儿期”;1岁到3岁称为“幼儿期”;4岁到6岁称为“学龄前期”。许多人认为婴幼儿只知道吃喝拉撒睡,哪里会有心理问题呢?但是,精神医学专家告诉人们,婴幼儿同样有心理问题。而且这一时期的心理卫生,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平衡造成婴幼儿的大脑和心理发育障碍、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大小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忌妒、恐惧、分离焦虑)以及某些不良的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发等)。

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显然会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和心理能力的发育。营养不足和睡眠障碍,会妨碍影响他们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而婴幼儿期恰恰是人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言语发展受阻,也会延缓心理发展。负性的情感表现,可造成日后的性格缺陷。

所以,要重视婴幼儿的心理问题,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育儿知识: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学习不好?


第一次知道孩子成绩不好,家长第一反映是“补课!”;第二次家长知道成绩不好,开始犯愁;第三次家长会,直抒疑虑:孩子补课了呀!怎么不见有进步呢?如果你家的孩子没有考好,你也会像下面视频中的家长一样么?

解决孩子成绩提不上去的问题,其实主要就是解决三个问题。对孩子来说,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学习;2.怎样学习。对家长来说其实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用什么态度面对孩子的成绩。

站在孩子的角度,启发、探索式地引导孩子,

就是最好的教育!

为什么要学习

几乎90%的家长都没有和孩子讨论过“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从心理学上说,人要做一件事情,必须要有动机,而且这件事还必须得花很多功夫才能做好,还要持续做那么长的时间。所以更需要真正从内心深处觉得做这件事有必要,而且很有必要,与自己密切相关,他才可能花大力气去把这件事做好。

所以建议家长发现孩子成绩不好,学习不主动的情况下,一定要和孩子正式地谈谈这个问题(其实建议不管是成绩好不好的孩子都可以跟他探讨下,而且越早和孩子谈越好),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让孩子打心底里认识到这是必须做好的事情。

通过与孩子就学习的重要性的讨论,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与老师、家长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家长的沟通只是在关心他的想法,尊重他的选择。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我们经常会看到学习情况大滑坡的现象,那些小学阶段单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获得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神速,因为这些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不会学了;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们成绩上升力量强大、后发制人、潜力无穷。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很看重孩子的成绩,甚至被老师每天都在强调的分数所迷惑,不舍得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和玩,认为是浪费时间。可是,就是因为这样造成了孩子的“短命高分”和“智慧营养不良”。

苏联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叫苏霍姆林斯基,他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大多数学习不是那么好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缺乏阅读,阅读这个行为的其实是学习能力的主体,阅读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专注力,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积累,还需要孩子拥有理解变通的能力。

随着孩子升学学习成绩越容易分化、越容易看到滑坡的情况产生,为什么呢?因为除了课程的难度加大以外,很多的时候是因为学习成绩不仅仅是靠获取基础的那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判断力。那些有阅读习惯的孩子其实学习起来更得心应手。很多东西其实不用特别培养,孩子在阅读中就自然收获了来自上帝的礼物。

在智商没有缺陷的前提下,绝大多数的成绩差距都是被“自律”与“持续”上的差异而引起。绝大多数成绩好的学生,都是靠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如果孩子学习情况从头到尾都不好,那应该从源头开始发现问题然后开始解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只有真正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才能帮助到孩子。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孩子不努力不用功,他一定是遇到了困难了。

用什么态度面对孩子的成绩

其实学习成绩差不代表没有学习能力,孩子年龄比较小的阶段,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轻松快乐的学习,不要过于追求分数的高低。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呢?

1,学习成绩是验证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不能代表一切。不要过分在意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而应该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能力培养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让孩子受益终生。

2,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他和其他孩子肯定在各个方面存在着差异,每个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都是天才。所以,父母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明确孩子的优势,正确引导孩子发挥他的优势、弥补他的劣势。

3,孩子在学校里,有自然竞争关系,还有小小的交友圈子,其实已经受到很大的压力了,孩子考不好或者没有学好,心里是有很大的负担的,家长说的太多才是孩子不在意破罐子破摔的根源。家庭是孩子最后的支持,最后的庇护,最后的希望,如果得到的不是理解,尊重,鼓励,帮助,孩子还能有多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孩子考差了,您的理解和鼓励是给孩子最大的礼物,

孩子考好了,您的表扬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动力!

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1

西班牙旅行的时候,碰到一对中国父子。父亲因为到欧洲出差,带着孩子一路游历欧洲城市,在巴塞罗那,然后又去巴黎。

他的父亲研究生毕业之后,赴国外工作,若干年后回国内的一个大型企业工作。你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种平和和从容,见过外面的世界,也知礼节。

孩子很开心,在高迪建筑的展览馆出来之后,他的父亲说,我觉得今天2小时的参观,收获并不会比学校里一学期的艺术课少。虽然我们请了假,但我们行万里路,都是知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父亲这样赞叹多元化培养的妥当。

吃饭的时候,他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

我总觉得,我们那一代人,是有贫穷基因的,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没出去见过世面。这样的基因,是囿于自身以及上一代人的局限。所以,一直到成年之后,都会有一种对生活的不安全,希望拼命赚钱,希望出人头地,拼命地用物质装点自己。而我希望,下一代人,不会是这样。

所以,他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见外面的人。

他的孩子今年十岁,衣着朴实,会坐长途巴士去巴黎,也可以与人用英语流利地交谈,低调而内敛。

见到这对父子,让我想起一句话: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真的很重要。

2

有见识的父母,不等同于有钱的父母。他们往往具备的是:非常努力,也非常勤奋,有以此拼搏而来的经济基础,有后天他人和自我养成的教养,最重要的,是拥有对万事万物的平和。

他们让孩子知道,一个人非常努力,是可以有机会成功的;一个人不应该囿于江湖,而是应该走南闯北;一个人不需要为了物质而束缚自己,有更广阔的天空可以去走。

所以,父母见过世面的孩子,更容易对物质保持一种天然的宁静,对欲望有天生的收敛,对精神有无限的渴求。

因为他们从小不缺少物质,所以,不需要用买买买来满足自己;因为从小被不断地满足,所以没有那么一刻会因为得到而炫耀;因为他们走过大山大水,所以不会局限于眼前的一切。

3

我的一个朋友,我们喜欢叫他小宁,现在已经是企业的高管,比我大不了几岁,他的身上,永远藏着两个字“见识”。

他一直到年收入80万的时候,依然开着一辆20万不到的车子;他聚餐的时候常常一身运动服,休闲得丝毫不像是领导;他也会去路边烧烤摊吃串串,和我们大快朵颐。他有很多朋友,在他眼里,只有值得信赖和不值得信赖的朋友,没有所谓的穷朋友和富朋友。

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坐在他的车上,有一个朋友问,你怎么不换一辆车,实在太配不上你的身份了。

他笑了笑,问他,身份是什么?你可以告诉我吗?

那个朋友说,身份就是,你现在好歹也应该算是个高管,好歹开一辆40万左右的车子啊。

他打趣着说,果然,我要更努力才是。因为,我看上去还需要用一辆车来装饰。

他的父亲曾经也是一个国营企业的小领导。

他说,

他的父亲非常刻苦,因为文革,只有初中毕业,后来恢复高考后,立刻去考大学。

他的父亲喜欢读书和打拼,于是,他小时候,总是看到父亲一个人在台灯下看书,过着帐子,也不知道看书的父亲几点才入睡。父亲后来成了小领导,没有任何背景的他,成了一家人的骄傲。

衣食自然无缺,小宁说,那时,带给他的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而是他通过父亲,坚定地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除此之外,他的父亲最大的特点,还总是带他去游山玩水。以前外出出差,总是会带着他,给他和老师请几天假,然后会和单位多请假一天,开完会之后,带他去游玩。小宁说,那些年里的日子,他比孩子幸福的,不是有没有钱,而是发现自己走过了大山大水,变得开朗和从容。

“或许,我觉得物质可以满足我,但并不是最能满足我的,对于我来说,也不是那么重要。”

“到现在,我自己成了孩子的父亲,我父亲还是告诉我,作为父亲,一定要足够努力,给孩子优渥的环境,并且让孩子知道通过努力,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一定要给孩子广阔的天地,而不是永远读书不去走路。”小宁说,可能他们家境并不是最优质的,但他自始至终仍然抱有谢意,因为父母,让他知道,从容地对待物质,努力地面对生活。

4

所以,我现在尽可能地让自己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我也很希望成为一个有见识的母亲,在孩子眼中,是勤奋的,努力的,热爱生活的,是可以不需要为万事万物所动,也不需要为任何事折腰,是有安全感的。

这样,让自己的女儿,也尽可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自己,不恐慌也不急躁。

我们所谓富养,其实更多的停留在物质上,是在极限的位置去拼命投食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结果,可能会让孩子有一种感觉是,这个世界所有好的一切,都应该是我的。

而真正的富养,而是一种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可以对物质有不动声色的淡定。而父母就扮演了这个传递者的角色。

5

我很喜欢一句话是,父母是孩子的终身相伴者。他算不上导师,而是风雨前行的那个人。作为父母,和孩子走一路的时候,必须跑得非常努力,这样,孩子也会努力跟上你的脚步。

成为一个有见识的父母,让孩子懂得努力的意义,让孩子知道未来的宽阔,让孩子明白世界的广袤,或许就真的会有平和的生活气息和生机勃勃的勇气。

育儿知识:你有没有做过侵犯孩子的隐私


 爸爸妈妈,你们先出去好吗,我有自己的隐私

当孩子对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会怎么回答隐私小孩子能有什么隐私?你还不是在我眼皮子底下长大的呀,有什么事是我不能知道的,

大多数父母条件反射式的回答道。自孩子咕咕坠地开始,他们所有的行踪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孩子的长大注定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本能的占有欲让我们父母恨不得在孩子身上装个监控,实时掌握孩子的行为,

所以就会有翻孩子书包看孩子日记偷偷打开孩子抽屉的事情发生,而这些小小的行为其实是对孩子隐私的一种侵犯。小孩子的世界有时和大人一样,不能随意将孩子的倾诉传达给别人,更不能带着戏谑的心态,把孩子充满稚气的话,当做笑话讲,这会给孩子造成深深的伤害,

小熊曾悄悄对妈妈说,奶奶每次做饭放好多味精,真的好难吃啊,妈妈,我们下次不去奶奶家吃饭了好不好,不久在奶奶家的。时候,小熊妈妈当着他的面对奶奶说,妈,小熊说,您做饭味精放太多难吃得很,下次我们来了,您就不用做饭了,我们去外面吃吧,在妈妈看来,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可是却让小熊非常难堪,有种背后讲了奶奶坏话的罪恶感和愧疚感,再也不愿意和妈妈倾诉,

其实做妈妈的,可以换一种说法。委婉的告诉奶奶,味精放太多,会影响健康也会影响口感,既保护孩子的隐私,又传达他的意见或者直接让孩子去和奶奶沟通岂不是两全其美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信任和沟通是很重要的小米妈妈老爱趁他不注意时,偷偷翻他的东西,后来小敏有什么事就变得不爱跟妈妈讲,反而更喜欢和爸爸芬分享爸爸总能给他信任和安慰当小米成绩不理想,要瞒着妈妈是爸爸没有责骂,而是告诉小敏,找到错误的原因,保证下次不会再犯,就很棒了,

甚至和小敏一起学习,当小敏沉浸在自己的题海中的时候,爸爸也会坐在旁边读书看报还时不时的鼓励小敏加油,并且爸爸也不会把小敏告诉他的小秘密告诉别人,比如说青春期的小米开始对男孩子有了懵懂的喜欢,他知道给孩子讲大道理没用,

往往采用平行交谈的方式给予女儿一起从事一些体育活动,是进行交谈,但重点要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相互看着,几乎从事任何活动,都能得到这种相处的机会例如和海虽一起看电视或进行体育活动,比如他常常和女儿在清晨打羽毛球,那时他们往往谈起一些学校里发生的某件事情,但都只是随便聊聊,不是严肃的讨论女儿很喜欢这样的方式,也愿意吐露心事和爸爸一起解决

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这样做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因为孩子越大,在某一领域越不愿意被人干预,即使做错了事,有的孩子也愿意偷偷的改正,学习落后了也有想要暗自追上去的自信心,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只是借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我们而来,不妨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孩子的隐私。

喜欢《到底有没有天才?》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游戏有哪些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长颈鹿到底有没有棕毛?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长颈鹿到底有没有棕毛?”,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背景: 最近,我们正在开展“动物大世界”的主题活动,我们通过高结构和低结构的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探索着各种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020-07-16 阅读全文
  • 家有儿女:“好爸爸炼成术”到底有没有? 这个暑假,随着二大电视台的热播节目。都在讨论关于“爸爸”的话题,譬如爸爸要多陪伴孩子,夫妻之间互相理解,家庭成员之间没有谁更重要等等,我们很认同。但是,具体如何去做呢,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好爸爸炼成术”...
    2021-08-28 阅读全文
  • 幼儿园的开放日,到底有没有用? 幼儿园的开放日,到底有没有用?上周四,**所在的班级又举行了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这样的开放日,我曾经参加了2次,但是感觉效果都不是很好。 第一次参加开放日,是在**才上幼儿园大概2周或者一个月的时间上...
    2020-11-12 阅读全文
  •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演讲稿收藏(9篇) 演讲是在重要公众场合进行宣传引导的讲话,面临即将进行的鼓励读书演讲时,离不开我们事先准备的关于读书演讲稿。通过演讲,可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思想感悟,同时有能展示演讲者的才华和能力,读书演讲稿总结需要从哪写方面入手呢?为此,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演讲稿》,仅供您...
    2022-09-26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老师到底有多大 教育随笔:老师到底有多大 今天自由活动时,发现好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好像在讨论什么,马腾宇还时不时地看看我,好像是在讨论我,一副很神秘的样子。我很好奇,轻轻走过去,问道:“你们在说我什么呢?”...
    2021-06-17 阅读全文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长颈鹿到底有没有棕毛?”,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背景: 最近,我们正在开展“动物大世界”的主题活动,我们通过高结构和低结构的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探索着各种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020-07-16 阅读全文

这个暑假,随着二大电视台的热播节目。都在讨论关于“爸爸”的话题,譬如爸爸要多陪伴孩子,夫妻之间互相理解,家庭成员之间没有谁更重要等等,我们很认同。但是,具体如何去做呢,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好爸爸炼成术”...

2021-08-28 阅读全文

幼儿园的开放日,到底有没有用?上周四,**所在的班级又举行了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这样的开放日,我曾经参加了2次,但是感觉效果都不是很好。 第一次参加开放日,是在**才上幼儿园大概2周或者一个月的时间上...

2020-11-12 阅读全文

演讲是在重要公众场合进行宣传引导的讲话,面临即将进行的鼓励读书演讲时,离不开我们事先准备的关于读书演讲稿。通过演讲,可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思想感悟,同时有能展示演讲者的才华和能力,读书演讲稿总结需要从哪写方面入手呢?为此,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演讲稿》,仅供您...

2022-09-26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老师到底有多大 今天自由活动时,发现好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好像在讨论什么,马腾宇还时不时地看看我,好像是在讨论我,一副很神秘的样子。我很好奇,轻轻走过去,问道:“你们在说我什么呢?”...

2021-06-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