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开放日,到底有没有用?
发布时间:2020-11-12 家长开放日活动总结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方案 幼儿家长开放日活动方案 幼儿园的开放日,到底有没有用?上周四,**所在的班级又举行了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这样的开放日,我曾经参加了2次,但是感觉效果都不是很好。第一次参加开放日,是在**才上幼儿园大概2周或者一个月的时间上。孩子们还没有完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因此,当家长们进入教室以后,孩子们大都会缠着家长,要家长抱,或者让家长陪着做各种活动。一旦家长拒绝,那么孩子大都会以大哭来表示不满。因此,第一次的家长开放日到处都充斥着孩子的哭声。还有,就是到中午的时候,大部分的孩子都不让家长走。本来我还打算让**继续留在幼儿园,可是,大部分家长因为无法忍受孩子的哭叫,都把孩子接走了,我也只好把**带回了家。
第二次家长开放日,是大概在**上幼儿园半年以后了,那个时候**基本上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是,那次的开放日给我的感觉也不是很好。很多小朋友都可以自己玩儿,但是还是有**以及个别的小朋友一直要缠着家长,我也不好当时老师以及其他家长的面训斥她,只好尽量依着她。到外面活动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跟着老师操或者其他的运动,只有**,老师让干什么都不干,只是盯着我,生怕我跑了一样。感觉颇为郁闷!中午还是一样把**接回了家。
上周四是我第三次参加**的家长开放日。这一次,**表现还不错,不再缠着我了,可是,给我感觉是这样的家长开放日还是不好。记得他们的班主任老师给小朋友们讲过如何刷牙以后,就开始让小朋友们自由活动,**选择去小舞台玩儿。说是小舞台就是有一些小孩子可以玩儿的乐器,然后老师给放上音乐,小朋友就可以自由地跳舞。**开始拿了一个米老鼠的面具,可是一直没带好,然后就被她们的一个老师给拿去了,但是却没有帮**戴上,而是给另外一个小朋友戴上了。我不知道这个老师是无心还是有意,反正,**因此而不开心了。她闷闷不乐地站在一边,什么也不玩儿,我劝她也不行。后来,他们的班主任老师过来,问**怎么了?**也不说。我说:“可能是因为没戴着面具吧?”我没有说那个老师把**拿的面具给别的小朋友戴上了,怕给**带来更不好的影响。后来,在班主任老师的劝解下,**去手工区做手工了,还好,没有再不高兴,但是,她却拒绝再去小舞台玩儿了。
这期间,孩子们喝了一次水,一次奶,老师还把他们分成两个小组,各自活动,**留在了阅读区。我发现,在老师给他们讲故事的过程中,**很少有老老实实坐在那的时候,总是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到旁边小朋友的椅子上,一会儿又坐到地下,反正一刻也不老实。
再后来,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们出去活动,先是做操,然后自由活动。他们自由活动的时间还比较长,小朋友们都玩儿得很开心。**也开心地到处跑,玩儿滑梯,扔沙包,滚呼啦圈,反正是让小朋友们都运动了起来。唯一的遗憾是,他们活动的地方阳光比较少,都被前面的楼给挡住了。
时间过得真快,眼看着又到了午饭时间。**估计知道我要走了,就跑过来和我商量,说她想回家。我劝说**:“**,你看你下午还有英语课呢,如果你不去,你们老师肯定要想你啦。老师会说,咦,怎么回答问题特别好的那个**怎么没来呀?那我这贴画发给谁呀?(他们上课,老师都会利用贴画来鼓励小朋友回答问题,有时候**回家胸前会贴好几个贴画。)”看来我的鼓励很起作用,**开心地和老师进了教室。
晚上,我来接**的时候,老师和我表扬**:“今天**表现得特别棒,中午没哭。(看来肯定有小朋友哭了)而且晚上吃饭也吃得特比好。”我趁着**换鞋的时候,悄悄地问老师:“是不是**平时上课也不认真呀?上蹿下跳的。”老师说:“没有哇,**平时上课可认真了,如果心情好的时候,就数她回答问题的声音大。”我一听,放心了。YjS21.Com
总体来讲,我认为其实开放日的意义不是很大。幼儿园的本意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生活状况,可是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孩子不是哭,就是闹,或者是不认真上课,可能到给家长多添了一份担心。其实平日里,教师多增加点和家长交流的时间,让家长了解一下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就可以了,没必要非要拿出半天时间来看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孩子的表现都和平时不一样,幼儿园还是要多注重平时和家长的交流,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有儿女:“好爸爸炼成术”到底有没有?
这个暑假,随着二大电视台的热播节目。都在讨论关于“爸爸”的话题,譬如爸爸要多陪伴孩子,夫妻之间互相理解,家庭成员之间没有谁更重要等等,我们很认同。但是,具体如何去做呢,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好爸爸炼成术”呢?
别着急,我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人都称老李。这个老李,怎么说呢,是一个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中年男人,不用说,在家里那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而他的老婆呢,恰恰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女人该干、男人该干的事情,全都干了,而且干的很好。要说吧,他老婆肯定是一肚子怨言和不满,应该是一个怨妇的形象,而家里也应该是矛盾不断。可是,您错了,他们两个感情很好,家里也甜蜜得不行。
刚开始,我们还以为这是由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老李撞上狗屎运,娶了一个遍天下难寻的贤惠妻子。后来,听了他老婆的一席话,才明白并非如此,也让当时还没有成家的我,深深为之触动。
她说,有一次,我们家重新装修,在刷墙的时候,发现厨房门框上有一个黑黑的印记,我们都很奇怪,这印记是从哪里来的——在一次做饭的时候,我忽然一抬头,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老李虽然从来不进厨房,但又一个习惯,就是下班时买一包瓜子,当我在厨房里忙着做饭,他就倚着门框一遍嗑着瓜子一遍陪着我说话。久而久之,他的头在门框上就留下了这个印记。
她又说,人家都说,老李在家里就是一个甩手掌柜,都为我觉得委屈。但是,老李手懒嘴甜,整天把我哄得心情很好,我真的是从来都没有感到自己“吃亏”。
这个故事太像是“读者”里的故事了,但就是这么真实地发生在了生活之中——就是这个平凡的故事,一直让我记到今天。
是的,我想说的是,我特别不相信哪种把“政治厚黑学”、“职场宫心计”等方法移植到家庭关系之中的。“结婚后千万不要主动做饭做家务,一旦做成习惯,就会做一辈子”等等,说这些话的人,往往自己的家庭并不美满——很简单,他或她,敢当着自己的爱人这么说吗?
每个家庭成员,需要付出的,是爱,需要给予的,是宽容。在一个家庭里,真的不需要讲谋略,使心眼,分清楚。天下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种爱,从来都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在每个家庭里适用的。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那种。
我们要做的,是爱每一个家庭成员,因为他们都无可替代。我们也要给每一个家庭成员爱的机会,因为他们需要体验,爱的过程。
当爸爸笨手笨脚帮你择菜的时候,不要把他推开;当爸爸给孩子喂奶弄洒了的时候,不要埋怨;给爸爸和孩子相处的机会,让爸爸单独带带孩子……总之,我相信,每个家庭的夫妻走到一起,肯定是有爱的,那么,在家庭的生活中,为什么不把这种爱延续呢?
当我们有时候开始计较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对方的优点——就像老李的家庭一样——并且,把这种不可替代的优点,发挥出来。譬如,爸爸最适合的,是和孩子爬在地板给孩子骑,是带着孩子去草地上疯跑,是教孩子打篮球、踢足球,是给孩子画鬼脸胡闹……当然,我说的普遍现象,也有些性格比较内敛的爸爸,就适合给孩子喂奶、穿衣、阅读、画画……都是很好的。
是的,我们没有必要按照“别人的老公”、“别人的爸爸”来要求自己的爱人;我们一定要坚信,自己的老公、自己的孩子,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亲的。
育儿观念:到底有没有“天才儿童”呢?
父母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而又好学,各方面都很出众的天才,但其实这样的孩子是很少的。
为了迎合父母想要培养“天才儿童”的心理,市面上各种学习啊、训练啊、书籍啊,就连玩具都和“天才”挂上钩了,叫做“智力玩具”。
那么,智力玩具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是否有效?
反正不会有害处,除非是孩子由此受到父母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但是,智力玩具不可能使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天才。大多数专家认为环境与遗传是十分重要的,不管你怎么培养,不可能产生第二个莫扎特。
就算真能培养出“天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很重要啊,非常聪明的小孩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当他们的父母自喜得意时,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许是很棘手的。
朱迪?加尔布雷思在她的《天才儿童生存指南》一书中,列举了天才儿童的八大弱点,包括“父母期望我们完美无缺”,“我们离父母的要求太远”等。
专家认为父母诚实坦率地与孩子相处,与孩子一起解决碰到的问题这很重要;父母应诱导孩子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而不应对他们要求太多。
幻想对孩子来说犹如音乐课一样重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所天才儿童学校的负责人切维?马丁说:“我们所要的努力是教育父母设法让孩子玩得更好些。”(果真有天才儿童学校~)
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我们身边确实有天生高智商的孩子,许多专家认为天才儿童应得到特别培养,但也有人担心这些智力超群的儿童如长期与同龄人分离。
如送往特别的学校进行特别培养,会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那些早年被贴上标签认为是神童的孩子,容易对前途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由于智商高而打保票认为将来一定会成为什么什么,往往会造成悲剧。
在学龄前儿童中搞智商标准更为有害。因为这种智商测试并不可靠,智商高固然可以说小孩聪明伶俐,但智商低,就毫无意义了,因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小孩在测试时紧张引起的,或是因为身体不舒服造成的……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天才儿童”呢?
许多从事天才儿童教育的老师告诉家长:“凭自己的直觉”。
虽然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才能会估计过高,但没有任何人比父母更了解孩子。另外,也有些基本的衡量标准,这些儿童往往具有特别的好奇心、掌握丰富的词汇等。
然而,如果你的孩子到了4岁还不会计算,也不要沮丧,即使是爱因斯坦,他小的时候也被认作是智力迟缓的孩子,只有他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大教授”。
幼儿园大班和小学到底有哪些不同
又是一年七月到,迎来了暑假,大班的孩子们即将要成为小学生了。在暑假期间,许多父母选择让孩子参加“幼小衔接”的培训班。那么,幼儿园大班和小学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
1)幼儿园大班教学的时间大致上还是安排20分钟作为一个单元,而小学就要40分钟,这对于小孩的专注力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
2)大班的学习生活,更偏向于“动”,通常都在各种活动中度过,孩子们的活动空间比较大。然而到了小学,每个人都有桌椅,除了体育课等一些活动课程,上课时间多数是要安静地坐着,更偏向于“静”。
3)大班的教室里往往还配套有生活设施,如喝水区,洗手池,小厕所,午睡区等,生活上如有个别不能自理的情况,有阿姨可以协助。到了小学,教室里只有学习相关的设施,生活设施相对配套没那么多,因此对小孩的自理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4)学习内容方面,幼儿园的学习相对都比较形象,主要是增强幼儿的认知水平。而小学的开始,就需要有一些抽象的学习,比如拼音,看图说话,算术的学习,需要大脑进行一定的富有想象力的抽象思维,不可能每个知识点都是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
5)在书写方面,幼儿园通常没有太高的要求,课后作业也通常是孩子口述家长书写。到了小学,拼音,汉字,算术,都是要靠自己书写,并且将有一定量的作业要完成,对手掌正在发育过程中的幼儿也是一个挑战。
可以对照以上几点,如果家里的孩子有3点以上存在一定的衔接差距,不妨考虑适当参加“幼小衔接”培训班,帮助大班的孩子完成向小学生的转变。当然,如果家里的孩子自律性已经比较强,适应能力也比较强了,可以考虑在家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即可,向孩子说明未来的小学生活可能存在的一些挑战,鼓励孩子开启全新的小学生活。
那个没有抢到座位的孩子
小时候在幼儿园,常常玩一个游戏,小朋友们围成一圈,老师挑选六个人站在中间,只有五个座位。大家拍手唱歌,中间的孩子就绕着座位跑,音乐突然停下来,六个小朋友们就要去抢座位,往往有个人会多出来,不知所措地站着。
长大后,体育课玩”贴膏药”,也会有人尴尬地多出来。敏感的少女时代,我只会冷眼旁观这些集体游戏,尽全力找理由推脱。我是不喜欢这种残酷游戏规则的,因为注定有一个人会多出来,再认真再努力,也会成为失败者。
“我任何时候都以工作优先。”为了得到工作职位,坐在我对面的大学生们激情澎拜却稚嫩地夸口承诺。前两天领事馆我们部门招收新人,几百人申请,我当面试官,但只招收两人。突然想到,原来无论做什么事长多大,我们都逃不出“抢座位”这个游戏。
我一直很好奇,当众人关注得到座位胜利者的欢声笑语时,那些多出来的失败者们,他们都去了哪里?
初二时候,年级动员大会里,老师问“想去高中部的同学们举手!”台下纷纷高举起手来,讲台上的老师很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年级排名前一百名的,就有希望去,大家好好加油。”我冷冷地想,三百多人,大家都想去,即使拼了命努力,也会剩下两百人,他们要何去何从呢?
受不了这些压力,也叛逆地觉得学校呆不下去的时候,中午逃出校门去了家医院,对着医生很难过地说,“叔叔,我该怎么办。世事艰难,我去不了重点高中,考不上一本大学,我是个废人。”中年男人耐心地接待我这个问题少女,温和地说,“我周围的人,也不都是重点学校的,一样在当医生,活得好好的啊!”他打电话叫了我的父亲过来接走我。
父亲出现后,竟然没有生气,他对我这样任性倔强一定要找到意义的青春期女儿,似乎已经无奈。他没有直接带我回家,只是说,“走,带你去吃好吃的。”当我嚼着饭菜,坐在对面的他说,“其实你不需要很优秀,尽全力就够了。”
转眼快十年过去了,并不是教育家的父亲,虽然从未对我解释过“尽全力”到底意义何在,但一路走一路反思的成长岁月里,我为自己找到了为何要好好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去抢座位,而是更有权力更有底气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我讲了一口流利的英文,和考级和雅思无关,而是在与外国同事沟通时,双方能够真正合作解决问题。当我学好了一门专业,和一纸证书无关,而是为了实现指标时,能够尽可能减少耗费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当我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时,和比赛奖状无关,而是身边的人喜欢和我相处,每一天上班自己和别人都很愉悦。
高考快要放榜了,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固然有人数的限定,不是所有努力的人都可以如愿。却也不见得为此而一蹶不振,因为这并不代表你不够优秀,想一想,那间教室的座位本就有限,肯定坐不下所有想去的人。
每朵花都会努力绽放,但是往往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晚,最后却都逃不走凋谢的命运。青春也是如此,我们都会有一天老去,送自己的孩子上高考战场。当我们站在考场外,在烈日里翘首企盼的时候,会不会有那么一刹那被唤醒,其实花凋谢后,生出来的果子才是一棵植物的精华?花期太短,再美丽绽放得再早也有一天会谢,而果子,却是需要肥料和阳光的滋养,还有长时间的细心照顾,最甜的果子未必曾是绽放得最猛烈的那朵花。
识别婴幼儿有没有心理问题
当一个小生命还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时,我们称其为“胎儿”;胎儿降临人间,在1个月内称为“新生儿”;1岁以内称为“婴儿期”;1岁到3岁称为“幼儿期”;4岁到6岁称为“学龄前期”。许多人认为婴幼儿只知道吃喝拉撒睡,哪里会有心理问题呢?但是,精神医学专家告诉人们,婴幼儿同样有心理问题。而且这一时期的心理卫生,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平衡造成婴幼儿的大脑和心理发育障碍、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大小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忌妒、恐惧、分离焦虑)以及某些不良的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发等)。
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显然会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和心理能力的发育。营养不足和睡眠障碍,会妨碍影响他们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而婴幼儿期恰恰是人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言语发展受阻,也会延缓心理发展。负性的情感表现,可造成日后的性格缺陷。
所以,要重视婴幼儿的心理问题,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