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感悟:孩子入小学与比较心理
发布时间:2021-04-10 心理与教育测量笔记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笔记 幼儿园工作总结与感悟最近,和大家一样,为孩子上学而有些烦恼。昨天因出差,错过了幼儿园老师打来通知报名附近一所小学的电话,晚上,和老公说起此事,不免互相埋怨。之后,我想上网看看有什么新的信息,刚打开电脑,我儿子冲过来,冲着我喊道,“妈妈,你们不用看了,不用烦了,就送我去中国最差的小学吧!或者就送我去亦庄的小学吧(他们幼儿园组织参观过,我只是对他说我们不去这么远的学校,但并未说学校不好),我可以早上4点起床”
听了他的话,我很震撼,我想,小小的人儿,旁听大人的对话,就可以知道话里的含义和玄机,就知道哪些学校是所谓的好学校,哪些学校是所谓的不好的学校。很有可能,最后我们只是送他去离家近的一所的普通小学,而邻居的小伙伴可能去的是府学,史家,光明…..,他会不会因此而自卑呢?我不希望看到这么小的孩子就失去了原有的天真,用大人的一些标准来衡量他的世界而失去自信。我对他说,各个小学都差不多,我们只是希望为你找一所离家近的适合你的学校,无论去哪所学校,你都会很棒的。但愿他可以真的理解。
我在想,从几何时,我们开始不停的与别人比较,总是想不要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被这一句话所困扰,从幼儿园开始就较劲,要挑选最好的幼儿园,之后要上最好的小学,中学,大学,好像永远我们要生活在与别人的比较之中,忘记了原来的希望。我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我的孩子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也许他在某些方面有点小聪明,但绝不是天才,他还有一些性格上的弱点。我不指望他将来会成为人上人,只希望他可以做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健康快乐的普通人。
我儿子最近常说,我不高兴,我不快乐。我和他聊天,我问,你为什么不快乐?他说我不能把什么都作的最好,体能测试中我不是所有项目都第一,只得了一个第一,而且别人没给我鼓掌。我问,别的小朋友得第一时有人鼓掌吗?他说。好像也没有。我又问,你为什么要得第一?你们班30个小朋友,只有5个测试项目,很多孩子都得到不第一啊。他说,不得第一,我将来就不能拿到金牌,银牌,铜牌。类似的谈话中,我得知,他总是希望自己什么都做得很完美,我在反思,这一方面可能来自于他的天性,另一方面,舆论的报道也会对孩子有所影响,那些奥运冠军,那些个第一,确实会很风光。最后,可能每当他有进步时或比别的孩子做得好时,就夸奖他,鼓励他,带来了负面作用,孩子会为了不断地得到赞赏,夸奖,得到第一,而给自己施加压力,当觉得自己达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很消极。这不是我的本意,我也不希望他对第一有着很功利的想法,于是我告诉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弱点,你不需要在每个方面都拿第一,你也不需要和别人去比较,只要和自己比,有进步就好了。无论你得第一还是倒数第一,你在我和爸爸心中都是最棒的。套用李开复的一句话吧,做最好的自己。
啰嗦了一大堆,言归正传,我想说的是,为什么孩子入小学,把我们弄得如此紧张,如此恐慌。恐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不停的与别人比较,不停的改变自己的初衷,总是想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去好的小学,我的孩子不能去,孩子哪也不比别人差啊。于是有了今天这样的局面,一些好小学,XX小学报了2000,XX报了1800,XX报了1000,而每个学校招的名额又少得可怜。看着这么吓人的数字,我们岂不是晕了,孩子大概没有学校可上了。可是我们算算,由于我们都担心孩子去不了好学校,都是广种薄收,如果平均一个孩子报了5所学校,那么目前的这些报名数就有很多是虚的,不要被数字吓倒。另外,就是去了一个一般的学校又如何呢?环境固然会对孩子有一定影响,不过对他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家庭的影响。
我已经想通了,也释然了,希望大家也能解开自己的心结,无论最后去了那所小学,调整好心态,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度过愉快的小学生活!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心得:不要与孩子计较
准备吃早饭,孩子对我说:“爸爸,我的故事书被撕烂了,你一会能给我买一本吧?”我:“你应该清楚,早上时间太紧,要送你们四个上学,来不及去书店。”孩子边往屋里走边生气地说:“那我永远都不要了。”
我也有些生气,但是我知道,这个时候说教、指责是没有任何作用的,那样只会加深矛盾。于是我继续吃我的饭,很快她自己出来了,坐下安静的吃饭,我也不说话,就当什么事没发生一样。妈妈开车送她们上学的时候,她有东西忘记拿,下车进屋,微笑着和我说:“爸爸,我东西忘拿了。”我点点头。她重新坐上车后微笑着和我说:“爸爸,再见。”
当孩子的意愿未被实现,说出一些过激的话时,我们作为家长不要揪住不放,本来孩子只是想发泄一下不满的情绪,由于我们的说教、指责甚至诅咒,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会加深、激化矛盾。给孩子一点时间,他们会思考,会整理自己的思绪和感受,在平静之后也会做出正确的决定和行为。
其实我们成年人在生活中,偶尔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生气的时候,或者其它一些情况下,说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话,我们也只是单纯想发泄一下不满的情绪,而并非要那么做。等我们静下来,去思考这件事的时候,会理智地处理。
孩子大了,有一定的思考、判断能力,不要急着去‘恶语相向’。给孩子点时间,他们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育儿心得:孩子交友时比较“强势”
育儿心得:孩子交友时比较“强势”
我儿子4岁,很多次我感觉他跟小朋友相处时比较“强势”。比如,他和小区里一个比他小1岁的男孩大宝玩得比较好。两个人在一起骑自行车,我儿子一般是骑几圈就下来玩一会儿,大宝则更喜欢一直骑着车。这时我儿子就会很不高兴地要求大宝不要再骑了,跟他一起玩,大宝要是不同意,他就很生气地说“不跟你玩了”。我该如何引导?
孩子“强势”还是“弱势”不是成人可以教会的,而是孩子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判断“强势”一点好,还是“弱势”一点好。因此,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前提下,成人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让他根据个中滋味来选择自己与人交往的分寸。但是成人往往“出于安全考虑”,提前中断孩子的体验,也武断地替他进行选择,结果孩子不但不理解,也学不会大人的教导。
4岁的儿子对3岁的大宝“强势”,那是因为大宝愿意跟“强势”的哥哥玩,一旦儿子的“强势”超过了大宝的接受范围,大宝就采取拒绝配合的方式;这时儿子开始用“威胁”的方式来争取大宝听自己的话。如果大宝继续拒绝,那么儿子就体验了一个别人有可能拒绝自己、威胁有可能不管用的完整过程。有的孩子开始逐步学会调整自己,不再总是强迫别人;而有的孩子则可能继续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非要强迫别人不可,这时家长就可以适时介入与引导了。
家长可以援引孩子已经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让他理解别人可以与自己有不一样的想法与行为方式,强迫别人是不对的,发脾气是没有用的。
哪个亲子中心比较好?
【安吉儿亲子中心】认清早教的对象,才是做好早教的关键!
什么是早教?
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是婴幼儿与环境互动的总和。
当孩子降临到人间,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呀!但是有大部分的父母都不知道怎么带孩子,和孩子相处玩乐。的确,我们的学校并没有教新父母怎么带孩子,就算学习了护理和幼儿专业,当自己的孩子抱在手里,也会手足无措。在这个时刻,新父母迫切需要丰富儿童早期发展方面的知识,掌握和孩子相处之道,才能游刃有余地张开双臂,来拥抱孩子的成长。
早教,其实并不是教孩子,而是在教新爸妈,学会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长和认知发展规律,抓住孩子0—6岁这段时不再来的黄金期!
所以,认清早教的对象,才是做好早教的关键!
我们的课程
安吉儿亲子中心使用的是“V动力全脑评量课程”,该课程根据0-3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融合多元智能教育、蒙台梭利教育、妙事多音乐教育、感觉统合教育等优秀的早教理念,全面激发宝宝潜能,促进宝宝体魄、心智、人格的健全发展。
我们的课程是以亲子、亲师、师生三位一体的模式,通过系统的亲子游戏课程,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掌握必要的育儿知识、实践正确的育儿方法,有助于家长育儿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在安吉儿,我们一直倡导
1、早教的核心是家庭
2、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3、最好的早教就是父母用心的陪伴
在安吉儿,我们鼓励家长
1、改变视角 从孩子的视角去发现世界!
2、改变环境 家庭保持一致的观念,提供安全的场所,拥有热爱育儿的伙伴!
3、改变行动 改变了视角,改变了环境,该到行动的时候啦!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育儿专家,但我们一定能够做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成为自己宝宝的“专家型家长”。
怎样与孩子谈话
场景
6岁的李冲对妈妈说:“妈妈,张老师偏心。今天幼儿园午睡的时候,东东把我的鞋子踢到了墙角,我叫他捡回来,他不肯捡,我就把他的衣服扔到了床底下。张老师知道后光批评我,还把我叫到办公室,要我承认错误。他为什么不批评东东?”
妈妈说:“冲冲,你又淘气了!我给你说了多少遍了?老师批评你,你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你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没有一点错误,老师怎么会批评你呢?你看隔壁毛毛,多么听话!老师什么时候批评她了?我再说一遍……”
“妈妈!你总是帮人家说话,我不要听!”李冲不耐烦了。“你不要听我也要说……”妈妈像往常一样说个没完。“我只是问了你一个小小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说那么一大堆的话?”与妈妈谈话总是那么扫兴地收场。李冲越来越不喜欢与妈妈谈话了。一次他对小朋友说:“我什么也不告诉妈妈了。要是我一开始跟她说,她就会没完没了,我连玩的时间也没有了。”
分析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家长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但是,令大多数父母感到头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却总不以为然,还常常会视父母的谆谆教导为没有意义的唠叨,甚至拒绝与父母交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父母的谈话方式有问题呢?
许多父母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其实,孩子没有问题,问题还是出在父母身上。父母与孩子谈话,光有一副热心肠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谈话的技巧。如果你的谈话孩子不愿听,甚至感到厌烦,那么,即便你说的全是“金玉良言”,在孩子的心中还是一分不值。就像前面的例子,李冲只希望妈妈理解他心里的委屈,却又被妈妈批评了一顿,这样的谈话怎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呢?那么,父母该怎样与孩子谈话呢?
对策
1.把握和孩子谈话的时机
与孩子谈话并非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谈话的时机往往需要父母去把握、去创造。一般说来,当孩子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学习和娱乐的时候,父母的谈话便成为一种不受欢迎的干扰。只有当孩子在比较空闲的时候,或者从一种活动转换到另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他才比较愿意与父母交谈。比如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全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或是取得成功、遇到问题的时候。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会不一样,做父母的应努力去创造、去把握与孩子谈话的时机。
2.像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一样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失败,往往不是缺少对孩子的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尊重。一方面,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甚至比自己更重要;另一方面,在与孩子交谈时,他们又习惯于要求孩子完全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做法包含了多么巨大的矛盾!它只会导致孩子对与父母交谈的害怕。要成功地与孩子进行有教育意义的交谈,父母必须始终小心翼翼地去维护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
3.用体贴入微的理解代替“谆谆教诲”
父母总以为,孩子年幼无知,需要严加看护,谆谆教诲。其实,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你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体察孩子、理解孩子,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想法和感受是多么合乎情理;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父母非但不比孩子更英明,甚至常常会发现自己还及不上孩子。父母强加给孩子的“谆谆教诲”,在孩子看来是“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我们常说,人需要被理解,不需要被教训。孩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因此,当你觉得孩子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犯了错误,暂且不要劝告,不要教诲,不要训斥。设身处地、体贴入微地去理解孩子吧──这是你首先需要做的事。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你与孩子之间有意义的交谈才会自然地发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你才能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孩子才能接受你的谈话,并在无形中受到你的影响。因此,如果你的孩子也遇到李冲一样的情形,你首先就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分析一下教师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比如教师可能没有了解全面),暂时化解孩子的委屈,再从教育的角度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交谈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美小学教育比较
一、课程设置
中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占全部课程的3.9%,美国小学不开设思想品德课;
中国的语文占全部课程的25%,美国占38%;
中国算术20%,美国占23%;
中国科学课占4.7%,美国占3%;
中国地理课和历史课都占1.6%,美国小学地理课和历史课的教学都溶入社会教育之中;
中国小学不开设社会学习课,而美国小学社会学习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3%;
中国小学体育课占全部课程的7.8%,美国占10%;
中国小学音乐和美术课程占14%,美国占13%;
中国小学劳动课程占1.6%,而美国小学则不开设劳动课程。
从课程开设来看,中美小学对本国语言课程的重视程度区别较大,其次是思想品德的教育,美国规定在课堂上不得宣讲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个人的自由,应该由家长向子女传授。
二、教师要求
中国小学教师大多是高中或师范毕业生,而美国的小学教师要求至少是大学毕业;
中国小学教师平均月工资是0,美国小学教师月工资则达人均00;
中国政府每年为每位小学生投入,美国则多达63;
中国小学每班通常都达到70人左右,而美国小学每班人数不得超过33人;
中国小学文化课学习水平通常都要比美国小学生高出两级,即中国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水平与美国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水平相当。
中国小学教师一般情况下只教授一门课程,而美国小学实行包班制,即某一个班的所有课程全部由一位老师承担。
从这里看出,两个国家对小学教师的入职要求区别很大,对教育投入的区别也非常大,美国实行的是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而中国的义务教育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很多收费任由学校收取,导致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
三、课堂教学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的最大区别要数课堂教学了。
首先是班额差别大,中国的小学通常都是第班60人左右,少数地区班额高达80人,美国的小学的班额则不会超过30人;
中国的课堂中学生规矩守纪,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认真听讲,美国课堂中学生自由活跃,学生或席地而坐,或随意走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
虽然近几年中国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模式稍有改变,但应试教育的根基并没有动摇;中国课堂教学内容深,要求高,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方面,而美国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要浅得多,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中日韩父母孩子教育比较
不久前,日本儿童教育研究机构Bennese公布了一项针对上海、北京、台北、东京和首尔5城市进行的儿童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母亲重视艺术培养,日本妈妈注重身体素质,而韩国母亲着重智力开发。本版特从中日韩三国进行了对比,希望能给家长以启示。
中日韩父母教孩子什么
日本孩子练身体
中日之间在对儿童教育的侧重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在两国孩子参加的课外活动上体现明显。虽然两国家长都舍得花钱送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但上海、北京的家长有60%以上都是将孩子送去学钢琴或外语,而排在日本孩子课外活动第一位的则是游泳等体育项目,其次才是钢琴等乐器。
在平常生活中,日本家长也特别重视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日本小孩一般都不怕冷,即使在冬天上体育课,他们还是穿着短袖运动服和短裤,平时也尽量穿得薄些。
长跑是所有学校冬季早上的活动。记者曾经去一所小学参观冬季长跑比赛,参加运动的孩子们都穿着短袖运动服,他们不管跑得快慢,都很卖力,尤其是最后一两个小胖子气喘吁吁跑着的时候,一旁的老师和同学全都会鼓掌喊加油,直到全体同学都跑完了规定的距离。
通常来说,在中国的学校里,多数是成绩好的孩子最受人喜爱,但在日本,则是体育好的孩子最受同学尊敬。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全体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日本式育儿的一大特点。
韩国家长重智力
韩国国民大学金淑英教授表示,日本的调查结果确实反映出了韩国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愿望和做法,他们习惯于从小就在家教小孩学习语言、数学,开发智力。
韩国大城市中的幼儿园非常重视创造各种硬件和软件条件,去适应韩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愿望,尤其是要体现出对儿童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记者曾参观过首尔的一家幼儿园,那里的环境布置很家庭化、生活化。那里的工作人员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
此外,教室里还设有不同的活动区域,供孩子们自由选择他们感兴趣活动的内容,可以到数学区去学习,到美术区画画,还可以在娃娃家、建构区玩,或是到自然角、科学发现角去探索。各个活动区域的布置,完全从幼儿的需要出发,特别有利于孩子们创造能力的培养。
韩国一位儿科大夫申宜真写了一本书叫《好妈妈,慢慢来》,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进行慢速培养就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充分了解儿童的兴趣、内心世界、心理特点,以及成长的规律。并且,这本书中体现的思想,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许多韩国家长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出发点,即把智力开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中国宝宝多才艺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近期曾做过一项家庭教育调查,结果显示,0—6岁孩子的家长更重视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比例高达10.6%,而智力开发的比例则只有8.9%。这与日本的调查结果完全一致。
以上海为例,大大小小的才艺培训班非常多,调查显示,基本每个学龄前孩子都会学习至少一门才艺,有的更是多达四五门。目前,仅上海就有钢琴琴童10万,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家庭收入与孩子学校
网上有人发了一个帖子,询问“朋友小孩要上的小学里很多家长都是富人,会不会影响到小孩子的人生观?”
chenhui0101问:身边发生关于孩子上学的问题:朋友孩子该上小学了,孩子户口所在的街道有好的小学(市级),但是这些小学里面的学生大多都是有钱人的孩子,平时接送孩子的不是宝马就是奔驰,朋友家就是普通2箱车,学生间很容易出现攀比。对于老百姓家庭的孩子上所属街道的小学和有钱人花钱上这所小学,2个阶层的孩子产生了很多上学期间的"矛盾"请各位家长给点意见,是上是不上?谢谢!
网友评论:
xiaogezi1973:当然要上好学校,人家是花钱进这个名校,你是不花钱就“片”进名校的话,好歹也“公平”一次。至于孩子,小学期间攀比不太多,据说到初中才开始有这个意识,尤其是男孩。孩子有孩子的“心态平衡”机制,关键在于大人怎么引导吧。再者,碰到攀比就回避,将来你能让他回避一辈子?
睿睿0506妈妈 我初中转学时忘带衣服,前2个月全是穿的我姐的旧衣服。毕业时我一要好的朋友跟我说,我刚转去时要多土有多土,但是这对我们的交往没多大影响。前不久看冼星海传记,他妈妈帮佣他还上大学呢。有好的条件一定不能放弃。至于攀比问题,就看父母的引导了。
那么你认为他朋友的孩子是该上还不不该上这个小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