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犹太家庭的孩子在提问中长大

发布时间:2021-04-08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犹太家庭的孩子在提问中长大”,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去年我到美国看望表姐一家,结识了他们的邻居利娅。利娅是以色列人,她丈夫因工作需要经常在以色列与美国之间往来。利娅自己带着儿子拉米尔在美国生活,独立承担了抚育孩子的重任。

都说犹太人非常有智慧,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会不会也有一套呢?没多久,我终于发现了他们教育孩子的秘诀。

那天,拉米尔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正和我聊天的利娅马上迎了出去,陪他一起走进了房间。进门后,利娅问拉米尔:“今天你提问了吗”拉米尔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利娅继续问他。拉米尔开始复述他当天所提的问题,有的是问幼儿园老师的,有的是问同班小朋友的。问题千奇百怪: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我的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这小家伙一天问了二三十个问题,利娅满意地点了点头。

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几乎都会被长辈提问。利娅小时候,她爸爸就常问她:“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刚开始时,她认为“今天和昨天、明天并没有什么不同”。爸爸没有责备她,而是让她每天都问别人十个她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从那以后,利娅觉得日子的确不一样了,因为每天都是那样新鲜……

“这没什么,”利娅说,“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的。”

我忽然发现了我一直在探寻的秘诀所在:永远的探求心境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不耻发问,这样自己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我不由得想到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几乎每个犹太人父母都会问孩子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房子失火,你会带什么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钱或贵重物品,母亲就会再问他一句:“有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心得:让孩子在好玩中长大


育儿心得:让孩子在好玩中长大

我家孩子小名六六。由奶奶一手带大,奶奶与大部分农村老太太一样,勤快热情,没有文化,一空下来就念念佛。六六耳闻目睹,所以她的启蒙教育是奶奶的佛经,现在叫她背几句经书,还记得。

在规矩上,我们没有过多的去要求她,旁人总是说,小时候要立好规矩。六六的成长却是放羊式的,所以她现在比较随意、率性,一个女孩子内秀文雅少了些。读小学之前,我十分担心她因此不受同学和老师的喜欢。再加上她没有参加幼小衔接的学习,我们的焦虑可能会更多一些。

然而,半年下来,六六自信,开朗,还获得了不少的荣誉——新生文明礼仪小明星,书香之子,五星学生等。老师评价她:课堂上,是领头雁;课堂下,是快乐的百灵鸟。

是的,快乐成长,是我家在教育上的一直追求。

关于拼音。六六刚学拼音时,考虑到她没有开始硬笔书写,我们没有让她拿笔。于是,结合她的舞蹈功底,和她一起摆拼音的造型,用自己的身体把单韵母和声母的形状设计出来。在蹦蹦跳跳中,玩玩闹闹中,她熟悉了拼音的形状。

关于算数。开学学口算,对于我,有点折磨。我们六六是零起点,她又特别好动。老师布置的练习,每次有100道。坐下来,连续练习100道口算,那是要鸡飞狗跳的。静不下心写100题,怎么办?还是游戏!家里,我们踩着拍子小跑,我边跑边问:3加4等于几,她跟在我后面边跑边答:3加4等于7。我跑的时候一会绕着餐厅,一会儿绕着椅子,一会跑到房间,她一边答一边跟。100题练完了,她还觉得意犹未尽,非得要继续练。

关于成语学习。小学课本里,背诵的内容比较多。比如老师让孩子背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几个成语,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我和六六一起玩起来,我们先是唱拍手歌,然后用各种调子你一句我一句唱,后来我们一起跳舞,踩着两拍的拍子,跳起了交谊舞。66欲罢不能。几次玩下来,六六对这几个成语就烂熟于胸了。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可以减少孩子学习的压力,获得成长的快乐。玩起来

小学老师每天一定布置的一个任务,就是亲子阅读。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思考家、阅读家。怎样让孩子真正喜欢上阅读呢?只要你是真的和孩子一起在阅读,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孩子肯定喜欢阅读。孩子也会给我们许多的惊喜和快乐!

在控制的关系中长大,孩子逃不出这三种样子


有这样三类孩子,大量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只要你听父母们谈论起自己的孩子,大都逃不出这三类。

第一类是我们最熟悉的叛逆、反抗型孩子。从2岁多到青春期甚至成年,这类孩子都是最让父母们头疼的。

在各类专家咨询中,如何让孩子听话的问题也总是热门中的热门。虽然提问角度不同,但核心都是:他为什么这么反叛?我如何才能让他不这样对抗我?

这类孩子小时候表现的是哭闹不止、就地打滚等,长大后或者和父母公开叫板,或者以沉默反抗,或者离家出走,甚至出现一些更极端的行为。父母长期和孩子处于斗争的状态,双方内心都很焦灼。

第二类也是我们熟悉的听话、乖巧型孩子。从小听妈妈的话,妈妈说吃两碗饭就吃两碗饭,妈妈说冷就冷,妈妈说这个工作稳定就要一直做下去,妈妈说这个男人值得托付终身就直接嫁了。

这类孩子应该是最让父母省心的吧?因为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几个这样的“好孩子”,但父母也会大量地咨询专家一个问题:他胆子太小了怎么办?如何才能让他胆子大,敢于表达自己?

第三类是我们以前不太熟悉,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双面娇娃”。他们八面玲珑、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不知道哪个才是真实的他。网络上俗称“假孩子”。

这类孩子是最不容易被父母看到问题的,他们有一个面具,把真实的自己躲在面具下,呈现出的都是父母“期待的样子”,因为这样做父母会高兴,会爱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恰巧属于上述三类中的一种,看看等到他们大学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步入婚姻后,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第一类孩子,会和上司或下属频繁发生冲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别人都不能理解自己。

在婚姻关系中想拥有绝对的掌控权,要对方听从自己的。别人提出反对意见就会不舒服,总是要“以理”来说服别人。

第二类孩子,会在和上司或同事的关系中极尽讨好,以确保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当别人认可自己的时候,就会满心欢畅。

当别人对某件事情质疑时,很容易屈从于对方的意见,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在婚姻生活中往往为了维护表面的关系,而过度地牺牲自己。

第三类孩子,长大后会显得很“圆滑”、很“成熟”。在工作上,看起来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关系,但他自己却感觉一切都很虚假。

在婚姻关系里,感觉不到亲密,自己的真心真意无处安放。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

这一切,应该都不是为人父母的我们今天所想象的,孩子未来的生活。

可是这一切,确实与我们有着必然的联系。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童年与父母关系的投影;童年的亲子关系,会内化成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决定他一生的性格和命运。

而关系中最大的伤害到底是什么呢?

是控制!有强权的地方,就有伤害,在亲子关系中尤为突出。因为相比于我们的思维、语言和行动,孩子都是弱者。

在我们喋喋不休地讲着各种“道理”时,孩子的眼泪和痛苦打动不了我们的心,因为控制型的父母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现在你不懂,长大你就明白我的苦心了。

孩子的确会长大,但他的心不是理解你了,而是远离你了。

有些父母会说,我不是控制型的啊?我脾气很好啊?孩子怎么也这么胆小?

控制型的父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我们熟知的严厉型父母,说一不二,孩子必须按照我的指示做,否则就批评你、惩罚你。

一种是隐藏型父母,他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控制,因为他不一定用“吼”的方式,而是和孩子“较劲”。

孩子喜欢画绿色的天空,她非要让孩子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想先吃肉,她非让孩子先吃菜;孩子想先去游乐场再去爬山,她非要先去爬山再去游乐场。

在这些本无对错的小事上和孩子永不停息地“较劲”着,孩子的精神世界是被禁锢和压抑的,个人意志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父母对孩子的爱,最该先表达的就是“尊重”,尊重他的意愿、感受和选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多地要求我们听从权威,所以真正能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父母是不多的。想做真实的自己,需要孩子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

为什么我们身边大多数的父母都是控制型的呢?因为控制让我们作为父母的身份,感到安全。我走过的路,要求你再走一遍,是不是会减少很多的风险?

我们如此沉浸于控制孩子,是因为自身的不安全感导致的潜意识里的恐惧。这份恐惧让我们成为了孩子成长的“绊脚石”,成为孩子心理“沉重的负担”。

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只要你记住几条信念,就会尽可能地降低自己内在的恐惧,以更轻松的方式陪伴他长大:

· 孩子天生就信任父母、爱父母、且愿意听从父母;

· 孩子在不断地努力做好,即使是他弄的最糟的时候也是一样;

· 孩子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其正面动机;

· 总有比打骂更好的办法,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愿意去寻找;

· 语言控制不了孩子,让他参与决策、共同制定规则才会有效;

· 孩子的学习来自于父母的情绪和行为,而不是父母的指令;

· 每个孩子都具备使他拥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所需要的全部能力,父母只是帮助他把这些能力有效地释放出来;

· 所有亲子关系的改善,必先来自父母的一些改变,别无他径。

你走过的岁月,注定与孩子将要走的不同,给他一些绽放善意的机会,允许他的生命多一些色彩。

让幼儿在“提问”中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带着“渴望学习”的特征来到这个世界的。爱提问题是孩子的天性。正是由于脑中不断萌生的无数个“是什么”、“为什么”,孩子才会在“问”与“答”中寻找到解开秘密的钥匙,并且这种问题意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实录一

雯雯神秘地告诉小雨,她是妈妈剖腹产生下来的。于是,一个关于“我是从哪里来的”话题很快在幼儿间展开。军军的结论:“孩子都是妈妈生的”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可是,孩子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我这么大的身体,妈妈的肚子怎么藏得下?”“我在妈妈肚子里面吃什么呀?”“小孩是怎么跑到妈妈的肚子里的?”“小孩儿生出来为什么要哭?”“那时候,爸爸和妈妈已经认识了吗?”……

问题的出现是幼儿学习的起点。正如美国作家阿西莫夫所说:“好奇总是与求知欲联系在一起,它激发少年儿童去发现生活的世界。”我们认为,只有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才是引发幼儿进行探究的兴趣之源。幼儿的提问往往与他们当前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事物有着直接的、感性的关联。随着心理的发展,经验的积累,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会越来越正确、科学。

实录二

午后,孩子们来到户外散步。不知是谁在梧桐树底下发现了一群蚂蚁,惹得大家都围过去看。浩浩问我:“老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蚂蚁呢?”我不出声,请他们继续观察。只见地上有一个啃过的苹果,上面爬满了蚂蚁。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看着,有人还忍不住用手去碰碰它们。我将那个烂苹果捡起来,扔进垃圾筒。起先,孩子们很诧异,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小蚂蚁们慢慢地朝各个方向疏散了。“原来是好吃的东西吸引了它们。”孩子们恍然大悟,立刻有人提出:“我们去找一样别的食物,再来试一试吧!”

幼儿的问题就是在生活中即时生成的。他们不仅关心事物的现象,而且想了解事物的本质;他们不仅喜欢思考,而且喜爱动手操作。主要表现为好提问题和做一些幼稚可笑的“试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幼儿的探索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让幼儿的疑惑找到答案。

实录三

一次上课时,我给孩子们讲农民伯伯如何种粮食。祁桦听了很不解地问:“我家的米不是种出来的,而是从超市里买来的呀!”经他这么一说,其他孩子也纷纷附和。我理解,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耕田插秧之类的农活已经离他们非常遥远了。于是,我请他们分组去收集有关农民、农业的材料。第二天,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有关农民劳动的图片以及镰刀、草帽等农具。最认真的要数谭晶小朋友,她跑到乡下外婆家实地考察了一番,并用摄像机拍下了真实的画面,给小朋友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幼儿过去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即将探索的问题之间往往存在着心理上的或是知识上的距离。要缩小这段距离,教师就必须借助材料,为探究过程创设特定的情景,运用多种方法去激活、唤醒幼儿的参与热情。幼儿将在这种互动模式中,用自己的语言、图画等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和发现。

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他们积极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过程。但是由于受年龄特点、生活和学习经验等的限制,幼儿提出的原始问题并不总是适当或有价值的。作为教师,应该清楚这一特点,正确引导幼儿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使幼儿能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与行动,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和适度的支持。这样,才能挖掘出每一个幼儿巨大的潜能,使之走上创新之路。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观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人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一种象征的意义: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犹太人不禁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由于历史上的犹太人不断地遭受迫害,财产被抢夺,房屋被烧毁,人民遭驱逐、屠杀,因此,追求知识成为犹太人的一种防卫机制。

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作为谋生的手段。在本世纪初,美国工业管理委员会发现,犹太母亲的就业率大大低于其他民族,她们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确保孩子上大学。而当时同为移民的意大利人对美国的教育疑虑重重,他们把孩子当作田里工作的好帮手,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剥夺。由于看不到孩子上学的重要性,其结果是:逃学多、辍学早、成绩差、少年犯罪率高。而犹太儿童则因为学习成绩好、听话和总的行为良好,被老师所喜爱。

在其他民族将王侯、贵族、军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学者之上的时期,犹太人却认为学者比国王大。

犹太人历来尊崇学者,教师和有智慧的人享有很高的声望。在古代犹太社会里,凡是被称为“他尔米特.赫里姆”,即精通犹太法典者,都不必纳税,因为大家认为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多的心力,对这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但不必纳税,而且还要以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有一条犹太格言是这么说的:“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使女儿能嫁给学者也是值得的;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

在犹太社会里,教师甚至比父亲还要重要。假如父亲和教师双双入狱,而且仅能救出其中一个人的话,孩子就会决定救出教师,因为在犹太社会里传授知识的教师非常重要。

以后,当学者的声望从宗教学问转向市俗学问上时,大学里的学位特别是高学位就成了犹太学生追求的目标。对每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家庭中有一个或几个博士更为荣耀的了。因此,在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科领域的代表人物、以及各类专业人才,其人数之多,占人口比例之高,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

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

他们还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犹太人家庭特别注意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中去。无疑,犹太人出名的口才和智力测试中的高分同这一点是不无关系的。

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


家长认真对待孩子提问意义重大

孩子好提问题,说明孩子好学习,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求知欲旺盛。这是优良的品质,家长要精心呵护。那么,怎样呵护孩子的好问精神呢?

孩子天生地好奇。好奇必然导致好问。看到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或事物,看到同他熟悉的东西或事物不一样时,往往就会缠着父母问这问那,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爸爸,这是什么?”“妈妈,那是怎么回事?”表明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通过提问题,可以认识未知的世界和事物,获得知识,开阔眼界。

德国十九世纪的著名教育家福禄倍尔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渴望知识的孩子,会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是什么?——每一稍能满足孩子的答案,就给孩子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儿童分别地从各方面学到语言,把它作为认识客观世界的媒介。”

家长回答孩子的问题,既能够获得知识,认识客观世界,还可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好问

因此,对于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应对。

所谓“积极的态度”:

一是要欣赏、赞扬、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好问的精神,听到孩子的问题,要由衷地高兴;

二是要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让孩子深切地感觉到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也很关注,以家长的情绪感染孩子,强化孩子的好问精神;

三是要努力用生动形象的、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耐心地给孩子讲解,回答提出的问题,不要让孩子失望;

四是尽量不用论证的方法给孩子进行问题的解释,要多用贴切的比喻,即用孩子熟悉的事物或故事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尽一切可能讲清楚,说明白,直到孩子满意。

在这个问题上,鲁迅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据鲁迅夫人许广平回忆:有一次,鲁迅先生靠在藤躺椅上,海婴骑马式地坐在他的身上,边吃边谈天。鲁迅一一回答孩子提出的幼稚的问题:

“爸爸,侬(你)是谁养出来的呢?”

“是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侬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从前,最早的时侯,人人是哪里来的?”

这样子追寻到物种原始来了。告诉他是从子--单细胞--来的,但是海婴还要问:

“没有子的时侯,所有的东西都从什么地方来的?”

这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了,而且也不是五六岁的幼小心灵所能了解,在盘问了许久之后,回答不清了,就只好说:

“等你大一点读书了,先生会告诉你的。”

解答孩子的问题力求准确无误

第二,在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要努力到正确无误,切不能摸棱两可,给孩子以错误的概念。

孩子初次来到这个世界上,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渴望了解接触到的一切,认识所面临的事物,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到处寻求、吸收知识。小孩子的心理就像一张白纸,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会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记忆里。中国有句成语:“先入为主。”意思是以先听到看到的为主,其他的难于理解接受。先接受了一种说法或思想,无论是对是错,都会以为是正确的,有了成见,后来就不容易再接受不同的说法或思想,甚至予以排斥。因此,回答孩子的提问,要力求正确无误。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浅显,回答起来也比较容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他们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深奥,假如不能立刻做出准确的回答,就要查阅一下有关的资料,给孩子一个科学的答案,或给予一个恰当的回答。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家长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能认为小孩子好“糊弄”,为了维护家长虚假的“面子”,而假装“圣人”,“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给孩子似是而非、摸棱两可的回答。

比如,有家长在教小孩子算术的时候,就这样告诉孩子说:“加法、乘法的等数一定多,减法、除法的等数一定少。”孩子以为这是“规律”,记等牢牢的。等到孩子上学以后学“正负数”时,就会遇到麻烦。

最好能够做到即问即答

第三,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当即做出回答。

小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即兴式的,就是对眼前的事物、景物、环境或情况,临时发生兴致而提出问题,诸如“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这是怎么啦?”孩子常常是迫不及待地希望马上就能得到答案。这就要求家长反应要灵敏,最好不要拖延时间。因为有许多的事物、景物、环境或情况的出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甚至是“稍纵即逝”,稍一迟疑就会消失,从而失去教育的大好时机。比如孩子发现了天上的彩虹,或是孩子在乘坐汽车发现了一个新鲜、奇异的景物,等等。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迅速做出回答,及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就要求家长平时必须加强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切实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那是不行的。

不见得都给予现成答案,最好给孩子留有思考的余地。

第四,有时候回答孩子的问题,最好给孩子留有思考的余地,以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孩子提出的问题,有时是“一无所知”,完全不了解,家长就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如果家长知道孩子曾经看到过类似的事物和景物,或经历过类似的场合和情景,家长就不见得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可以启发孩子回忆、联想,尽量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或与家长一起共同寻求答案。

比如,带孩子到动物园看到斑马,孩子问这是什么?家长可以启发他回忆在马路上看到驾车的大马,告诉他身上有斑纹的马叫斑马。孩子看到池塘的鸭子在水中游,问鸭子怎么能游动呀?家长可以让孩子背诵唐朝文学家骆宾王的《咏鹅》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告诉孩子这诗中最后一句诗就告诉我们鸭子为什么会游动,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孩子学过游泳,就可以让孩子联想人游泳的动作。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犹太家庭的孩子在提问中长大》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育儿心得:让孩子在好玩中长大 育儿心得:让孩子在好玩中长大 我家孩子小名六六。由奶奶一手带大,奶奶与大部分农村老太太一样,勤快热情,没有文化,一空下来就念念佛。六六耳闻目睹,所以她的启蒙教育是奶奶的佛经,现在叫她背几句经书,还记得...
    2020-08-20 阅读全文
  • 让孩子怎样在打闹中长大 孩子爱闹事,你总是听到别的家长来告状,或者你的孩子在干仗中奋勇向前。作为家长该咋办?这里有几个小例子,让我们细看宝贝在打闹中长大。挑逗式:就不给你帽子,怎么着?!在游乐场上,小明跟两个孩子开玩笑,把他...
    2020-08-18 阅读全文
  • 在控制的关系中长大,孩子逃不出这三种样子 有这样三类孩子,大量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只要你听父母们谈论起自己的孩子,大都逃不出这三类。 第一类是我们最熟悉的叛逆、反抗型孩子。从2岁多到青春期甚至成年,这类孩子都是最让父母们头疼的。 在各类专家咨...
    2020-12-16 阅读全文
  • 让幼儿在“提问”中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带着“渴望学习”的特征来到这个世界的。爱提问题是孩子的天性。正是由于脑中不断萌生的无数个“是什么”、“为什么”,孩子才会在“问”与“答”中寻找到解开秘密的钥匙,并且这种问题意识会...
    2022-04-20 阅读全文
  •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观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人...
    2021-04-28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让孩子在好玩中长大 我家孩子小名六六。由奶奶一手带大,奶奶与大部分农村老太太一样,勤快热情,没有文化,一空下来就念念佛。六六耳闻目睹,所以她的启蒙教育是奶奶的佛经,现在叫她背几句经书,还记得...

2020-08-20 阅读全文

孩子爱闹事,你总是听到别的家长来告状,或者你的孩子在干仗中奋勇向前。作为家长该咋办?这里有几个小例子,让我们细看宝贝在打闹中长大。挑逗式:就不给你帽子,怎么着?!在游乐场上,小明跟两个孩子开玩笑,把他...

2020-08-18 阅读全文

有这样三类孩子,大量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只要你听父母们谈论起自己的孩子,大都逃不出这三类。 第一类是我们最熟悉的叛逆、反抗型孩子。从2岁多到青春期甚至成年,这类孩子都是最让父母们头疼的。 在各类专家咨...

2020-12-16 阅读全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带着“渴望学习”的特征来到这个世界的。爱提问题是孩子的天性。正是由于脑中不断萌生的无数个“是什么”、“为什么”,孩子才会在“问”与“答”中寻找到解开秘密的钥匙,并且这种问题意识会...

2022-04-20 阅读全文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人...

2021-04-2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