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感恩教育,从说“谢谢”开始

发布时间:2021-04-06

幼儿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恩教育,从说“谢谢”开始”,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儿子今年四岁,认识的人都说他聪明乖巧。同事们都很喜欢他,每次儿子到学校里来,同事们总喜欢拿点东西给他吃,儿子每次接过,都会甜甜地说声“谢谢!”

在家中,儿子也是善解人意的。奶奶讲了个故事给他听,爷爷给他买回了他最爱吃的羊肉,老公帮他洗好澡,我这个当妈妈的烧好饭给他吃……他总是说:“谢谢……”而我们一家,会经常对他说“谢谢”,比如:“谢谢星星念这么好听的儿歌给我们听!”“星星讲的故事真好听,谢谢你!”……

之所以拿“谢谢”来大做文章,是因为耳闻目睹了太多反面的例子,很多孩子只懂索取,不懂回报,不会感谢。因此,我们决定,让孩子学会感谢,从小做起。从儿子牙牙学语时,就让他学会说“谢谢”。家人做好他的榜样,经常真诚地对亲人、对朋友、对邻居说“谢谢”,也教孩子在适当的时机真诚地向别人说声“谢谢”,当然,我们也不忘在适当的时机对儿子也说上一声“谢谢”。

也许有人会说,哪有那么多要谢谢的?其实,感受生活,记录幸福的一点一滴,也是一种感谢,也是一种感恩。前不久我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在洛杉矶郊县的一个小餐厅里,发现3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给母亲写感谢信。信里写道:“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等等。

我想,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孩子去关注、感受生活,孩子就会对生活充满感谢,才能学会感恩。

是的,学会感恩,才懂得珍惜。每天的食物,身上漂亮的衣服,同伴的友情,因为感恩,因懂得自己生活中拥有的一切是那么来之不易,才会去珍惜它。

学会感恩,才懂得回报。年幼时爸爸妈妈辛苦的养育,因为感恩,长大后才懂得回报父母;因为感恩,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会义不容辞地付出。

学会感恩,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朋友,感谢身边的一草一木,感谢世间的一切美丽的东西。

这样的孩子才能经得起生活中的大风大浪。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天才教育从右脑开始


-国际著名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访谈

日本教育专家七田真教授相信,人类的右脑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但在成长过程中,这种能力却逐渐消失。

所以,要让孩子成为天才,当孩子还在准妈妈的肚子里时,可以通过母子之间的爱的感应,开发孩子的右脑能力。

据说,在日本,父母辈听完右脑教育专家七田真(MakotoShichida)教授的演讲后,往往会有想生小孩的冲动。现年71岁的七田真,40多年来钻研、提倡“右脑教育理论”,以开发人类未知的潜能,引起广泛瞩目。

七田真教育研究所自1978年成立以来,已在日本已建立400多家实行七田真式教育的幼稚园,学生总数2万名。韩国也有60家幼稚园7000名学生。这套方法几年前也引入台湾,掀起一阵“脑内革命”热潮。明年初新加坡也会成立第一家“七田真右脑教育儿童教室”。 

幼儿教育始于胎儿时期

七田真日前来新作第一次公开演讲,接受本报访问时说,育儿其实并不伤脑筋,只是父母不得其法,因而缺乏生儿育女的信心。父母有信心,放心,自然会多生。

人们不孕、不生育的原因很多,包括环境污染,或者担心幼儿患有先天性身体残障等病症。七田真认为,只要正确采用右脑教育启发,通过胎教方式,让胎儿自行调理,就能生出活泼健康的宝宝。

七田真说:“准妈妈不妨在胎儿时期就开始试着与宝宝对话,建立心灵感应或互动。准妈妈对腹中的宝宝说:身体不好的部分自己都能治好,健康生下来。婴儿出生时就全靠自己的力量,因为婴儿具有这样的能力。这就是右脑的功能。”

虽然胎儿的头还没完全成形,但却可以使用下位层的脑。准妈妈与胎儿的沟通,是通过“心电感应”及“想象”而产生,它不与左脑相连,只与右脑相连。想象,使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看到爸爸的脸及外面的景色。想象,也具有治疗疾病的力量。

七田真说:“若准妈妈知道这个胎教方法,尝试运用,就会发现我所说的都是真的。”

其研究个案也显示,使用七田真式胎教的准妈妈不仅顺利分娩,宝宝天生健全,很快就能说话,吸引能力佳,个性沉稳又好带。他说,父母这才发现:“原来,带孩子是那么轻松快乐的事。

教育幼儿需先教育父母,这成为七田真终生职志。 

左脑抑制右脑运作

七田真念大学时,曾担任某中学生补习老师。他的学生永远记不得5分钟前才教过的东西,这使他开始思索:人的才能是天生的,还是由后天教育而定的呢?

经过40多年研究与实践,七田真认为,所有婴儿出生时都是天才,具有大自然所给予的不可思议的能力,只是在成长初期缺乏良好的环境把能力给引发出来,以至资质消失。天才的头脑功能来自右脑。

人类左右脑的思考方式不同:左脑主以语文、逻辑性思考,右脑则主以影像和心像思考。七田真认为,大部分人都用左脑思考,很少用右脑思考。

他说,远古时代的人类与原住民,左脑几乎不发达,但心电感应的能力却很强。现代人为了让语言理性发展,所以丧失了ESP(右脑的五感)的能力,左脑抑制了右脑的运作,右脑的潜能因此不易发挥。唯有左脑抑制右脑的能力消失,左右脑可以灵活使用,才可成为全脑开发的人类。

七田真的理论受卡尔?维特《才能递减法则理论》启发,他主张以右脑训练用在幼儿教育,以图像、联想、配对等方法来增进儿童智能。零岁到3岁是右脑教育的黄金时机;左脑是填鸭式学习,充满艰难。而右脑已开发的孩子吸收能力强,学习就变得轻松愉快。

受过右脑训练的孩童,一般智商较高,平均介于140到200之间,也具有以下特点:

看到图像,就像摄影机一般印入脑中。

文字及数字、符号,可用影像方式记入脑海,具有逆向的推算能力。

直觉能力超强,有独特创造力。

具有速读能力。

七田真在著作中,提起对长子实验早期教育,长子4岁时就能随意读书,画漂亮的水彩画,却不幸患病去世。七田真夫妻过度悲痛而忽略次子的早期教育,过后惊醒才纠正过来。现在七田真也在孙儿身上实验自己的教育方法。

感恩节:对身边的人说声“谢谢”!


今年的11月26日,是西方传统节日---感恩节。

自从有了把博客当日记的记录习惯,我总会时不时的把一些细微的事情写下来。

这个感恩节,我忽然想写点什么。

向来喜欢简单的生活,喜欢每一个平平实实的日子,喜欢一种温馨和暖的家庭氛围。

我要感谢身边的人,感谢他们的无私付出,感谢他们的关心和爱,感谢他们带给自己的温暖。

我要感谢,无私付出的父母。父母年轻的时候,辛勤劳作,为了把孩子拉扯成人,苦受的许多,福享的极少;等儿女长大,帮忙带孙子,有多少力出多少力,依然是在为无时无刻地发挥着余热。虽然我们的父辈是心甘情愿的付出,可是岁月不饶人,等到那些牙牙学语的孙子女都渐渐长大的时候,爷爷奶奶也已经是两鬓斑白,垂垂老矣!自从当上孩儿他妈,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为人父母无私奉献和拳拳爱心,我们的父母付出了那么那么的多!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可敬多么伟大的人。我们要尽可能地对父母好,我们要尽最大力量让他们感到欢乐。也许有时仅仅是几句暖心的话;也许,是逢年过节的探望;也许是一些心里话的交流沟通。也许,是重要节日或生日时的表达的感恩的小礼物。我们要常常问自己:好好对待对父母,让他们感到开心快乐,我们做得够不够?

我要感谢,顾家体贴的老公。那个陪伴在自己身边时间最多掏心窝儿的话说的最多,嘘寒问暖最温暖的人。那个早已经是亲得不能再亲的人;那个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心领神会,那个均是彼此心里“小虫虫”的人,那个自己的人生历程中已经习惯且不可或缺的人。

我要感谢,淘气可爱的儿子。那个在我无数次的猜测和憧憬之后,终于来到世上的独一无二的小子;那个可以让爸爸妈妈感动不已也可以把爸爸妈妈气得咋咋跳的小皮蛋;那个惹毛了爸爸妈妈之后知道自己错了,低头不语一副可怜样的小憨豆,那个和老妈斗智斗勇个出奇招的机灵小伙子。是他让我圆了做母亲的梦;是他,让家庭里多了一种天真活泼的童真氛围。

我要感谢的人,还有许多。譬如亲戚和身边的朋友,又譬如网上的一些朋友。自从养成了写博的习惯,我也认识了一些朋友,虽未谋面却感觉心灵相通。时不时的走访也成了习惯。一段时间博客“荒芜”,没见小草的影子,纸条箱里就会有暖心暖肺的挂念和问候。看着这些文字,我心里滋生出丝丝感动。

我不是个煽情的人,在QQ群里也不是很活跃很健谈;对于那种玩的很热的“农场种菜”的游戏,我依然是“局外人”,比小孩子都落后。我没参加,一是没有太多的时间;二是我觉得朋友之交最佳状态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喜欢那种淡淡的但是长久的感觉;我喜欢那种即使几天不走访却依然记在心里的那种温馨的感觉;我喜欢那种没有多少奢求而且长久不陌生的感觉。也许,这种感觉的形成,是需要对文字的阅读,对其人品的认识,对其思想的了解。这种感觉,不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不是很热络的几句问候,就能形成的。

当我们真心感谢身边的人,告诉自己,平时多以一种感恩的心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那么,心中的快乐感觉,就会来得简单许多。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才是成长的自然法则。

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长,因为孩子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不得不定点给家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

另一位家长无需坐班,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闹钟响过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两节课过后自然醒来,面对孩子的惊慌失措,家长平静地告诉他:自己的问题就得靠自己解决。孩子从此再没有将自己的事“分摊”给大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引用一位名人的话提醒望子成龙的家长: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孙云晓特别指出,如果我们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发展。

怎样科学引导孩子的习惯养成?

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结合孩子兴趣特点先选择故事书,由浅入深,由短到长,贵在长久坚持。刚上学的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家长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


天底下各种关系里,最亲密、最纯真、最温馨、最靠谱的莫过于亲子关系,这种关系伴随血脉,纯粹又美好!

可是,我们周围的很多人,甭管是上一代,还是这一代,抑或下一代,却在这样的关系里备受煎熬,遗憾、痛苦、束缚和不解,困惑着我们的身心!

多少父母口出狂言:“如果你不是我的儿子或女儿,我早和你.....” 年轻的爸妈:“要不是生了你,我就不会.....”“你怎么这个德性,我怎么可能生了你这样的......”

作为孩子,除了心里滴血,他也会把这些像针一样的藏在心中,化作自己身上的“刺”,再用让你伤心的方式给你痛苦。相爱相杀,冤冤相报,这样的亲子关系,谈“温馨”,谈“美好”,真的太奢侈!

爱是一个需要“艺术”的字眼,没有父母不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孩子从一开始就不爱自己的爸妈。只是,你的“爱”是否用正确又合理的方式传递给了孩子。

如果你的“爱”本身“畸形”,就不用奢望孩子还能回馈给你让你舒服的“爱”。

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

亲子关系,比教育重要一万倍。我们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

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命运。

佛教有一个词叫“轮回”,我们不说前世今生的轮回,今生本身就是一个轮回。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就像一个又一个轮回。

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就是佛教说的业力。

身体的密码是什么?

身体是四位一体的身体,包含物质体(肉体)、情绪体、心智体、灵体(光体)。心智体也是我们的信念系统,它和情绪体都会在我们的物质身体留下记忆。

举例:一位家人在被灵触调理的过程中,唤醒了她儿时的记忆,她看到了自己对父母的恨,一边释放自己的情绪(情绪体解锁),

一边对父母表达:对不起,是我没有看到你们的爱,你们已经尽力给了我所有(心智体转化)。瞬间,她背部的气结包块消失。

心智体(父母不爱我)和情绪体(恨)都在她的物质身体留下了痕迹,这份痕迹切断了她与父母深度的连接(爱的感受和体验),甚至影响着她和其他生命的关系,

因为来自父母的爱是生命力量的源头。而通过灵触我们物质身体,给予物质身体以柔软的爱,情绪体和心智体自动解锁和转化,光体也得到净化和升级。

她打通的不只是物质身体的气结,生命就仿佛打开了一扇爱的大门,光明和力量向她涌来,这就是身体的的神奇和美妙之处。

灵触到底是什么?

灵——是让自己的灵性成长!就是往內观,不要往外求!(灵 是自度)

触——是手法,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心手相连,薪火相传,是触疗,是通过我们的手法疗愈他人(触 是 度人)

灵触就是自度度人的一种快速神奇的法门!灵五行属火,触五行属金,灵是来自火星的男人,触是来自金星的女人!

灵触 就是通过灵触师(慢 连贯 不费力)的手法,使人达到( 松 静 定 空)的状态!

松 全身心 放松!静 是安静心静是平静,是静谧,是静穆!

定 是身定心定的一种状态,是安定是安稳是不动的不变的!

空 就是无我的状态!

疗愈者和被疗愈者同时达到 松 静 定 空的最佳状态!同频共振,同体大悲排汗~排气~哭泣~呕吐~流鼻涕等等!哭泣者灵性之像悟性之征也!(疗愈自然而然的发生!就这么简单!)

灵触不是治病的,是疗愈灵魂的!

灵触的理念是——身体是灵魂的显示器!

每个人的身体是圆满具足的,身体本身没有病,而灵魂是累生累世的一些神经记忆!所以说,它出了差错就会生病!

灵触催眠 就是疗愈人的灵魂,灵触疗愈师不是医生!没有医生职业从业资格,也不强调效果,但实际疗愈过程中会创造很多非常好的效果。

这就是灵触的 奇妙之处!

如果您真心的想了解

建议有缘的您走进灵触催眠疗愈工坊 亲身体验,过多的语言无法形容,面对体验~语言是最苍白无力的,体验后才知,真实不虚!

生命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有些爸爸妈妈会抱怨,说孩子对于死亡的态度很漠然。孩子自己班级里的小朋友死了,可他回来以后告诉家长的态度却是很无所谓的,甚至还有孩子在亲人去世时会说:“死了好,再也不能管我那么严了”。让大人“雷”得不行。这到底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还是个别孩子的问题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

解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学院副教授王顺妹,主持幼儿情绪处理研究项目的张婕博士

学前班孩子的任何概念,都来自直观感受。同样,他们对于死亡概念的了解,也是很直接的。因为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所以大多数时候,孩子们对于死亡并没有很好的了解。更不用说会有什么恐惧或者伤心之类的情绪感受。所以只有和孩子很亲近的人去世了,孩子才会表达出伤心或者痛苦。对于死亡,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才开始有意识。

对于家长来说,让孩子了解生命的起始和终结是比较重要的。在中国的传统中,家长一般都不太愿意让孩子知道死亡,或者和孩子谈论关于死亡的话题。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让孩子尽早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非常重要。举个例子吧,现在孩子接触电脑很早,玩游戏的很多,游戏中常常会有人物死后复活;而孩子饲养宠物,有时候死了或者丢失了,家长也会再买一个。这在很多时候会使幼儿有一种感觉:生命都是可以从头来过的。事实上,曾经出现过有孩子因为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就自杀,他们以为生命是可以“重新开始”的。

家长对孩子大可不必讳言死亡,应该让孩子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这不仅有助于对孩子开展生命教育,还能够教会孩子在面对令人伤心和沮丧的事情时,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一教育可以从大班的时候开始。

家长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孩子探讨生命的起始。比如,遇到了小蚂蚁等小虫子死了,或者是孩子养的宠物小鱼或者小虾死了,孩子栽种的小花小草死了,就可以告诉孩子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死亡意味着这些小鱼或者小虾永远不会再回来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死亡是怎么回事。

但是要注意的是,跟孩子说明死亡的含义时,还要处理好他们的情绪。例如告诉孩子,小宠物虽然离开我们了,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和它们在一起时的美好回忆。想一想那些美好的事情吧。

我们曾经在一些幼儿园做过一个项目,教会孩子如何处理他们的负面情绪,其中重要一课就是通过模拟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小宠物去世,来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死亡。事实上,孩子们通过这一课不仅了解了死亡是怎么回事,还了解了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育儿经验:孩子“爱”的能力,从说“我爱你”开始


婚姻敏感期

同事小赵一早到公司的时候,眼睛居然是红红的。一见我面,就气呼呼的说:“这个白眼狼!我再也不疼她了!”细问才知道,原来是跟4岁半的女儿较上了劲。

原来,昨天晚饭后,小赵收拾厨房,老公葛优瘫着打游戏,女儿自己在客厅看一部什么公主的动画大电影,看完电影后,女儿说:“我啥时候能长大啊?我长大了就要跟爸爸结婚!”

小赵从厨房冲出来,油腻腻的手在围裙上一抹,顾不上关闭已经播放完了的电影,赶紧要把女儿的这个思想苗头扼杀在摇篮里:“那可不行!你绝对不能跟爸爸结婚!”女儿一脸天真懵懂:“为啥啊?我就要跟爸爸结婚!”

小赵看了一眼正乐得花枝乱颤的老公,气就不打一处来:“爸爸有什么好?挣钱的本事没有,家务活也不干,你将来可不能找这样的男人结婚!”女儿歪着头,反驳道:“不对!爸爸那么帅!对我这么好,我们俩结婚多好呀!”小赵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教育,正在词穷的功夫,爸爸也忍不住自夸起来:“还是我家姑娘有眼光!”转头一看发现妻子眼神不对,赶紧补上一句:“跟妈妈当年一样有眼光!”小赵被父女俩气得说话都颤抖了:“反正你就是不能跟爸爸结婚!没有为什么!”

其实,孩子想告诉你

“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

听完小赵的烦恼,我不禁莞尔。当学龄前的孩子突然宣布他的“结婚计划”时,相信不少家长都会感到困惑和手足无措。

就如小赵一般“沉不住气”的妈妈,肯定会大跌眼镜,直接痛斥孩子“别胡说八道!”孩子这么小,怎么会对“结婚”“恋爱”想入非非了呢?

数据表明,不少孩子都曾对父母说过“我爱你”“我想和你结婚”一类的话,孩子的本意其实是“我想永远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这种既温暖又可爱的情感,其实是孩子渴望与爸爸妈妈建立一种稳定的联系。

所以,当孩子情不自禁地发出“我爱你”之类的真情告白时,或频繁地问“什么叫缘分”“为什么要结婚”之类的敏感问题时,家长尽可以泰然处之,不必自己吓唬自己。孩子也许跟本就不懂得“结婚”二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是想表达爱你的情感。

但是作为妈妈,小赵却把平日里对女儿的付出、老公不帮忙的怨气,都投射在了女儿的一句“童言”之中,加上不少负面的个人解读,这才把自己气得够呛。也没有给女儿讲清楚背后深层次的道理,这是错误的做法。

我告诉小赵,这件事情上她未免有些大惊小怪了,而且她的这种做法其实失去了一次跟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与其反应过度或者立刻开始否定,不如听听孩子的想法,并给予必要的引领。不要带着作为大人主观的怨念。趁机跟孩子进行一次关于爱情的对话,多好呀!

早晚都会遇到爱情,

不如早早教会孩子认清什么是“爱”

小赵依旧沉思在“这么点儿的小屁孩,懂什么爱情啊?要谈爱情,怎么不得青春期以后啊?”的问题中。

这种思想,其实也代表了大多数家长的观念,那么单纯天真的孩子,怎么可能懂得什么是爱?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不趁着年少时光教会孩子认清爱的种类和程度,未来他们怎么正确的爱自己或者他人呢?

不少学龄前的孩子就已经通过电视剧、手机、网络等渠道接收到大量这个年龄不该接收的成人信息,早早就了解了“不该知道的事情”,算是对孩子的一种“催熟”。跟孩子谈论爱情观,并不算早。作为三观都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懵懂小孩,他们并不能正确对待这些信息,所以难免进行一些拙劣的模仿。

比如,孩子在游戏中模仿公主和王子结婚,与模仿骑士跟恶龙打架,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游戏中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模仿和探索而已。

孩子本是一张白纸,单纯地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什么结婚啊谈恋爱啊,男朋友女朋友啊,都只是孩子对于自己得到的一些“信息”的普通反馈而已。

我们造不出一个“桃花源”,也不能隔绝外界信息对于孩子的干扰。这就需要我们父母主动给孩子讲解正确的友谊观、爱情观,与一些负面信息“赛跑”,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帮孩子处理好“婚姻敏感期”

才能在心理和意识上有提高

前面说过,小赵没有给女儿解释清楚“为什么你不能嫁给爸爸”的原因。而是一味的把自己的负面情绪爆发出来,这样不仅容易破坏家庭的气氛,也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间的温暖。那么,怎么做才对呢?

妈妈应该告诉孩子,当我听到你说要嫁给爸爸时,我非常开心,因为你像爸爸和妈妈爱你这样爱我们,但是结婚是大人的事情,等你长大后会遇到一个很棒很棒的男孩子,像爸爸妈妈这样经过恋爱、结婚,组成一个家庭,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婚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等他长大成人以后,才会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未来貌似很遥远,3-4岁左右的孩子,除了爱说“我要和爸爸妈妈结婚”或者“我要把老师娶回家”这样的话,更多的是说“我喜欢幼儿园里的某个小朋友”。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的性别认识和人际交往意识也随之增强,他们开始对人群组合产生兴趣。而孩子们首先探索的目标,就是离他们生活最近的婚姻。

幼儿园阶段恰逢孩子的“婚姻敏感期”。一开始,孩子们会表现出对自己异性家长强烈的喜欢。之后,孩子会将这份喜欢过渡到自己的老师或者其他成年人身上。

到5-6岁左右,随着孩子对婚姻认知的完善,他们逐步意识到结婚具有年龄特征,于是会“爱上”自己的同龄小伙伴。至此,各种青梅竹马的故事便会上演。其实,当处于婚姻敏感期的孩子对异性表现出爱慕之情时,这只是他们表达内心喜欢的一种最直接方式,简单美好,没有掺入任何杂质。我们同样可以告诉孩子,这只是友谊,还并不是爱情。

著名儿童专家孙瑞雪指出,孩子若能顺利度过婚姻敏感期,今后对待感情和婚姻的看法就会理性、客观、包容。因此,处理得当的话,这将是一个让孩子为成长积淀力量的经历,能使孩子的心理意识和社会意识“上个台阶”。

美国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博士也说过,父母所能给予孩子最大的礼物,是学习如何搭建亲密的关系与情感。孩子其实是非常善于观察模仿的。大人平日相处时的一举一动,会全部投射进孩子眼中,并给以相似的反馈。婚姻敏感期,是孩子学习表达感情的黄金时期。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去爱和被爱,需要我们父母从自己做起。相亲相爱,笑语盈盈。和谐的家庭氛围,便是关于婚姻的满分答卷。

对孩子最好的爱,是爸爸妈妈彼此深爱。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必将是一个“爱能力”满格的人。

感恩教育,从体验小事做起


说到感恩教育,很多妈妈认为,如今的感恩教育常常流于形式,孩子为完成“作业”帮父母洗一次脚,其余364天依然当定少爷小姐,对父母的辛劳熟视无睹,由此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恐怕很难体会到感恩的深意,要等他大一点再来教育”。

其实这种观念本身就是错的,小时不懂感恩的人,长大后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很难更改,周围的亲人为他做得再多,也很难再触动他那颗麻木的心。感恩是一切美好情怀的起源,也是人与人和睦交往的准则,也是孩子能从他人的无私帮助和关怀中感受到浓浓幸福的根源。孩子的感恩教育,当然要从小时候抓起。

生日看望接生的医生

从儿子上幼儿园起,每年他的生日都要在酒店操办,他的好朋友全部要请到,蛋糕要订三层的,还要给每个小嘉宾准备抽奖礼物,有一样办不到,或者办得比别的小朋友“寒酸”,儿子就大吵大闹。这一回,我是下定决心不再按他的意思办,我跟他说:妈妈要为你策划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日,介绍一位你的“大恩人”与你认识。儿子一个劲儿追问。大恩人是谁,我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没有她,袁小虎就不能平安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儿子很期待与“大恩人”的见面,与我一起选购了鲜花、贺卡和一只小蛋糕,说要与“大恩人”单独庆祝生日。

儿子生日那一天,我带他去了妇幼保健院,找到了为他接生的医生和护士长,分别献上手绘的贺卡和鲜花,与她们一起吹蜡烛。切分蛋糕。见到了6年前在这里出生的“小毛头”,白衣天使们都很感慨和激动,她们甚至破例带我们去看儿子出生那天的病历记录,去看儿子印在病历上的红脚印。医生阿姨和儿子一同回忆了他出生的艰难历程:因为难产,儿子比预计迟了4小时来到这世界上,结果,那天医生护士到晚上九点都没有吃上晚饭;儿子被抱去吸氧时,因为担心氧气浓度太高,产科年纪最大、经验最丰富的主任,亲自守护孩子度过吸氧的40分钟……这些细节,儿子都听得入神,记得很牢。后来我们经常谈起这个与众不同的生日,儿子说:“我能平安出生,是那么多人努力的结果。妈妈吃了很多苦,医生和护士阿姨也吃了很多苦,我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好孩子,来报答妈妈和医生护士阿姨。”

没有看那血糊糊的分娩录像,孩子也一样感知了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责任和爱,这比要他揣着一个生鸡蛋来体验妈妈怀胎十月的不易,要形象生动得多。

最好的感恩教育,就是由生命教育作为起点,事例中母亲的做法,不仅让孩子理解了亲缘之爱,也理解了非亲缘之爱——医生护士对他的出生的记忆犹新,她们对他的会心微笑、亲切眼神和温暖的抚抱,都让这个孩子学会用感恩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其影响力,远不止生日这一天。

情谊并非能用钱买来

我工作忙,女儿满4个月后基本上是由保姆江嫂带大的,江嫂很宠她,待她如自己的小孙女,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带很多土特产回来。让女儿尝鲜。但随着女儿的长大,不知为什么她对江嫂的态度越来越蛮横,有什么要求,江嫂马上就要满足她,如果江嫂手头正忙着,说“等一会儿,就来!”女儿马上发脾气,说:“我妈妈花钱雇了你,你居然不听我的话?”有一次居然用江嫂带来的新鲜西红柿砸她,江嫂气得眼泪婆娑,心疼地去捡满地乱滚的西红柿。当天,江嫂用砸破的西红柿做了一大锅汤,女儿又不吃,江嫂伤心得要辞工回家。我听了,拥抱安抚了江嫂,并说会尽快让孩子有所转变。

星期六,我开车带着女儿下乡去玩。去蔬菜大棚里玩“采摘游戏”,采摘西红柿、黄瓜等反季蔬菜和草莓等反季水果。大棚里热呼呼的,女儿开始时兴奋得大叫,一刻不停地跑来跑去,小心翼翼地揪下架子上的果实。一会儿,她就热得受不了,也累得不行了,衣服脱到棉毛衫,还热得满脸通红;草莓又栽在地垄上,采摘需要蹲着走,一会儿女儿就累得蹲不动,跪着在地上爬。她一个劲地催我回去,把主人端来的凉开水都喝个精光。我对她说:“知道江奶奶送给你吃的草莓和西红柿是怎么来的吧!你小时候,有一次得了急病。只有江奶奶在家,为了给你治病,江奶奶让江爷爷贱卖了好几百斤西红柿,才凑够钱把你送到医院去。那些西红柿,是江奶奶一家准备过年卖个好价钱的。”“江奶奶为了你,自己的孙子都不带,她好几次伤心地对我说,老爷子要种菜、起菜、卖菜,没个帮手,小孙子只能用布条拴在方桌腿上,好几次都磕破了头呢。”我问女儿:“如果没有江奶奶的无私帮忙,咱们一家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你每天一大早还有八宝粥喝吗?还会有人陪你去游乐园吗?你下雪天生了病,如果正逢爸爸妈妈出差,还会有人背你去医院,背出一身汗来又在观察室里守你一夜吗?”女儿不吭声,惭愧得哭了起来。

感恩比我们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很多人都能做到,而感恩保姆和钟点工,很多父母自身就没有这个意识,更别说教育孩子了。而感恩之心的基础,就是众生平等之心,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要由衷地涌动一股“你解决了我的困境,我感谢你的暖流。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出来的孩子,才不会因条件优越而态度骄横,目中无人。对于多年来带孩子长大的保姆,父母要教育孩子以对长辈的礼节对待。对保姆的任何服务都要由衷说“谢谢”,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只有孩子用一颗平等感恩从小带大自己的阿姨所做的一切,孩子才能养成待人宽厚仁爱的性格,这比什么都重要。

当一天奶奶很辛苦

我的女儿非常挑嘴,经常嫌奶奶烧的菜太淡、太烂,不仅在饭桌上放下筷子“罢吃”,还挑剔说:“奶奶你烧鱼太难吃了,比酒店里的大师傅烧得差远了,比我们幼儿园的厨师伯伯烧得也差远了。”奶奶红着脸,尴尬地搓着手说明儿给宝贝孙女从酒店买盘松鼠桂鱼吃;冬天蔬菜品种少,女儿一坐上饭桌又嚷嚷开了,“奶奶,怎么又是这几样菜啊!你也太没有创新精神了!”全家人都在笑,包括奶奶,都说6岁的孩子就知道“创新精神”,太有才了!我看了颇不是滋味。就说服孩子奶奶交出一天的“伙头军任务”,让我带着去执行小丫头起初知道爱吃什么就能买什么,高兴坏了,不过一会儿她就变得情绪低落:原来。冬天出去买菜,手冻得跟胡萝卜一样;开始捡菜,菜把手指上的热量都带走了,冻得生疼,一面捡菜,一面要呵气取暖……当天吃饭,当孩子的爸爸说菠菜炒菜得有点苦时,女儿的眼泪都下来了,伸出手给她爸爸看,委屈得什么似的。我就让奶奶也摊开手给她看——劳作了一辈子,奶奶的手都变形了,有冻疮的地方都又红又紫。当天晚上,女儿就事出了她的零花钱,要求我去给奶奶买一副乳胶手套和一个暖手宝,当然,她的钱远远不够,但她的这份感恩之心,我们都深觉欣慰。

此后,再也没有听见小丫头对奶奶的做菜口味说三道四。有时,我上灶烧菜,女儿还会跑来提醒我说:“奶奶血压高,牙口又不好,妈妈你要少放盐,烧烂点,好让奶奶多吃点。”

很多父母与祖父母疼儿心切,从不让孩子体味养育他的艰辛,而缺乏“换位体验”的感恩教育,常常流于表面说教。等孩子稍大一点(4岁以上),让他(或她)体会一下家中“伙头军”、“洗衣工”、“清洁工”的劳累,是孩子发自肺腑地感恩长辈的基础,也就是说,有意识地让孩子介入家务劳动,甚至当一天“临时家长”,都是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种子的源泉。

感念之情要说出来

我儿子比较粗心又比较腼腆,上小学一年级后没少让老师操心,比如上体育课时玩热了,把校服外套脱掉,就忘了拿回来,班主任老师替他从操场上找回过校服、红领巾、眼镜、铅笔盒,有一次儿子一路玩一路回了家,等吃过晚饭要做作业了,才发现书包不知丢哪儿去了。又是老师满头大汗地送回了他的书包,儿子接过书包一声不吭就写作业去了,倒是我为耽误了老师下班再三说“不好意思”。老师临走前叫来我儿子,说:“老师替你找回了书包,你不谢谢老师呀!”儿子这才蚊子哼一样,说了声“谢谢”。

其实,老师和其他人对儿子的帮助,儿子都记在心上,比如他会回来讲。上完体育课太渴了,又忘了带水壶,到老师那里讨水喝,老师见他热得一头大汗,为了快一点让水晾好给他喝,老师不停地用两个空杯子倒水;儿子考试成绩不好,老师义务给他补课,还买来面包给他垫饥;他上公交车时忘了带月票卡,一位陌生的大姐姐替他刷卡付钱……我问儿子,你有没有马上说“谢谢”?儿子说:“没有啊,我不好意思说。”我说不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感谢的意思憋在心里不说出来,那么帮助你的人就会很寒心,将来。他们帮助人的动力就少了。老师和陌生人无私地帮助你,你及时地说谢谢,对她微笑,那么帮助你的人也会感受到一份由衷的喜悦,与此同时,她们的快乐也会感染你,让你体会到,帮助别人不是一件吃亏的事,而是一件能收获快乐的事。这样,乐于助人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我们身边的感恩氛围就变得极其和谐。

专家建议

通过体验来建立孩子对他人情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我想说:

父母过多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感恩的主要障碍。

父母对待身边的人、事心怀感恩,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孩子具备感恩之心的基础。

随时抓住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等具体事件,和孩子展开平等的探讨,引领孩子体察别人的善意、尊重别人的劳动。

受恩自当感激,施恩却不可图报,这是感恩教育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感恩还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悦纳并珍惜自己的境遇是更高层次的感恩。

家庭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


一、家庭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

家庭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很多人认为是从孩子出生之后开始的,错!应该从孩子出生前9个月开始。

关于儿童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出生前期,从怀孕到出生,这9个月的时期是变化最迅速的阶段,在此期间,一个单细胞有机体转化为一个拥有惊人适应周围环境世界能力的人类婴儿。尽管其间的学习尚未破译,但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孩子的教育不是从出生开始的,孩子的学习早就开始了。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东方剑桥儿童教育开发中心,儿童心理学博士程跃和心理生理学行为医学副教授程淮两位年轻专家就指出:“七岁看老”已过时,三岁以前最重要。中国当今绝大多数儿童在他们父母的怀抱中丧失掉了人生最初几年的黄金教育机会,而这个机会的丧失,对儿童本人或者他们的家庭乃至整个民族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一些儿童教育专家认为:0~3岁是一个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其中第一年最为关键。它甚至能够预示着个体分化的方向。丧失早期教育的机会,将使大脑发育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还有一些儿童教育专家认为,每一个没有先天遗传疾病的新生命都是一个学习的天才,一个发展的天才。

事实上,早期教育不仅可以造就“神童”,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普通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为人的大脑存在尚未被开发的巨大潜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对近千名婴儿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若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8岁时进行开发,只能开发20%,4岁时却能达到50%,而更大的潜能开发在于3岁之前。所以,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都已开始把生命最初3年儿童的发展,作为本国在21世纪争雄的第一战略。据悉,日本已有30%的儿童智力达到“超常”水平。遗憾的是,在中国,大多数家庭对儿童的早期教育的关注基本还是空白。他们忙于对孩子进行例行公事式喂养,丧失了早期发展的大好机会。这两位专家忧郁地说,0~3岁是中国儿童发展的盲点。家长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婴儿的能力,用自己学习的方式来判断婴儿是否具有像自己一样的学习能力,以婴儿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判定婴儿的学习是困难的,从而把儿童期的学习定在6岁以后。事实上,婴幼儿以成人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学习。他们提醒中国年青父母,孩子的生命发展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通过早期教育促进婴幼儿潜能的开发对人的一生的影响,甚至比推广母乳喂养,实行计划免疫等保健工作更为重要。据国内外有关婴儿智能发育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婴儿在抬头、翻身、爬行三大指标上,均落后于国外,这对于迎接未来挑战的新一代中国儿童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程跃和程淮两位年轻专家已经开始他们的“实证”。在1994年的最后一天,他们从北京市妇产医院,随机挑选了6个“幸运儿”,作为北京东方剑桥儿童教育开发中心的核心工程:“伴你同步成长——东方剑桥早期儿童发展个别指导计划”专家服务网的成员。在这6个婴儿中,他们的父母只有一对是大学生,其他却是普通工人、个体户。在这两位专家的指导下,这几个婴儿通过权威机构的综合评估,他们的智商却达到120以上。一位叫“逢时”的浙江个体户小孩,其综合智商达到140。程跃和程淮两位教授甚至打“保票”:只要每个父母都严格按照他们的指导,几乎每个正常儿童都能达到智力“超常”。

二、家庭教育是误区最多的地方

毫无疑问,为父母者都想做一个好父母,都想在家庭教育中少犯一些错误。但由于家庭教育是综合性极强的科学,也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所以,即使父母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积极的教育意识,在家庭教育中依然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以下的教育误区在大量的家庭中都存在着,甚至在父母都是教育专家的家庭也不例外。

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偏离了方向

现在有些人对家庭教育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典型的表现是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就是教育孩子读书、写字、画画、弹琴等,这实际上是把内容丰富的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学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离开孩子实际,父母的期望只能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方向。学校已使孩子肩上的书包超过负荷,父母还要无休止地强制孩子上什么“智力开发班”“学科强化班”“周日补课班”,什么“南方测试卷”“北方复习题”统统塞给孩子,完全剥夺了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天真的青少年失去了自己飞翔的天地,知识的殿堂变得阴森可怕。一次次考试完毕,孩子手捧考卷接受父母的“审判”,孩子考的不好,父亲呵斥打骂,母亲哭闹不止。这种肉体、精神的过度折磨,使多少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扼杀,多少孩子的思维陷入凝滞,心灵扭曲。过高的期望引出了孩子离家出走者有之,引出夏斐那样被亲生母亲活活折磨至死者有之。

2、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制约了孩子成长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含在口里怕烫着,吐出来怕冻着”,这是很多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形象写照。生活富裕了,父母能不爱自己的孩子?!有多少家长懂得营养科学?!再加上电视广告的诱惑,于是乎“娃哈哈”、“醒神液”、“黄金撘挡”、“蜂王浆”、“生命一号”等营养品,把孩子们“灌输”成了身高与体重不成比例的肥胖儿;过多的照顾,使得孩子四肢不勤,体质虚弱。

对儿童生活过度关心和照顾,实际上剥夺了儿童独立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如果儿童总是在家长保护下生活,主体意识就会萎缩,而变成一个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犹如雏鹰禁止飞行,而只能成为一只小鸡。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又如何去面临复杂而严峻的现实生活呢?又怎么能期望一个事事都要别人照顾的人成为国家之栋梁呢?

3、过多限制、过多干涉阻碍了孩子潜能的释放

1989年南京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铁路职工,胆小怕事,为了避免自己的三个孩子出门惹事生非,遭人欺侮,竟将他们从小就锁在家里,最长的竟达十几年,使孩子和外界彻底隔离起来,原本正常的三个孩子因此几乎成为白痴。虽然没有普遍性,但对儿童行动自由的过多干涉、约束和限制的父母是大有人在的。诸如父母要求孩子不要玩水、不要爬树、不要上街、不要夜晚出门、不准看电视、不准同异性交往、不准看小说、不准下棋、跳舞、踢球等等,可以说在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来自父母不同程度的约束、干涉,甚至连日记、书信、交朋结友都要受到父母盘查甚至监督。显然,如此这般,孩子潜能自然得不到的应有释放,也不可能有健康的成长。[!--empirenews.page--]

4、过多欣赏、过多表扬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有些家长非常注重自己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家庭教育中也追求所谓的“艺术”性,也搞什么“愉快教育”、“激励教育”。然而,其中家长并没有把握教育的真谛:生活就是教育,“酸甜苦辣,全是营养”。过多欣赏孩子成长,过多表扬孩子,对孩子成长中的负面问题视而不见,一味迁就,遮蔽了许多“挫折”教育的良机。我们看到:现在的很多孩子可能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智力发展也不错,但承受不了批评,缺乏情感,缺乏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一颗温暖而丰富、纯洁而清新的心灵,心理不够健康。

5、过多同情、过多体谅影响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最辛苦的是孩子!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同情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体谅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过多同情、过多体谅则会使孩子良好的习惯失去连续的滋养。

“习惯不是造就你,就是毁掉你”这是全球销量超亿册《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的作者肖恩·柯维的名言。然而,在更多的中国家庭中,恰恰轻视孩子良好的习惯的培养。

我非常喜欢这样几行诗:

思想成为行为的伙伴,

就有了行为的丰满舒畅;

行为伴随积极连续的滋养,

习惯就在滋养中成长;

习惯接受生命的张扬,

性格就有健康向上的力量;

性格注入人文的能量,

生命就有永恒的激昂。

三、家庭教育的主人——父母,应该持证上岗

事实上,怎样才能最大可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的责任特别重大。在某种意义上说,在此期间孩子成长的质量是由父母决定的。例如,孩子年幼时可塑性强,这时父母开始为他们有选择地朗读,给他们读那些有趣并能使他们感到兴奋的书,他们将会学习模仿你所做的一切。记住,最好是压韵并带有插图,但一定要顺从你孩子的意向。如果他们想让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一个故事,那你就尊重他们的意见。在重读时要注意强化书中的字及其含义,帮助你的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些字的发音和含义,这也有助于安抚你的孩子。同时,我们考虑到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起初朗读的时间要短(可能大约3分钟),然后再逐步延长,始终以孩子快乐为原则。显然,孩子年幼有没有这样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

再如:3岁左右的孩子再也不用“宝宝”这个词了。“宝宝抱”、“宝宝吃”已经变成“我要抱”、“我要吃”了。孩子自我意识产生以后,不再把自己的脚当玩具玩,也不再把自己的手指当乳头、把自己的脚当食物了。“我”与“非我”,孩子已经有了大概的概念。这时你问“你的脚在哪里,耳朵在哪里,手在哪里”,孩子会一一用手指出来。如果问爸爸的手、脚、耳朵在哪里,孩子也会顽皮地摸摸爸爸的手,指指爸爸的脚,揪揪爸爸的耳朵。孩子“我”的意识产生以后,“我”的发展速度很快。由于孩子交往的日益扩大,能力的不断提高,模仿学习的高速长进,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成人”了,大得比成人还大,长得比成人还快。这主要是由于孩子在游戏中已经做了“大人”的事情,扮演大人的角色,所以,孩子没有做过的事件也说做过,没有当过的角色也说当过。在孩子心中“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毫无疑问,不同的家庭,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因此,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建设好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培训合格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因为大多数孩子0~3岁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进入21世纪,为了提高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服务水平,很多行业都已经实行持证上岗。然而,作为人类最高级的行业——父母却没有任何要求,这和人的生产的至高无上是极不相称的!所以,笔者认为,父母应该持证上岗!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父母有没有教育意识,是积极的教育意识,还是消极的教育意识,是系统教育意识,还是零碎的教育冲动,其结果是迥然不同的。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教育迅速在高中或大学开设父母课程,让未来的父母有一个起码的知识准备,应该是中国教育一个重要的智慧选择。考虑到我国尚未普及高中教育以及各地教育水平的差异,在婚前,对新婚夫妇进行培训,让未来的每一对父母都持证上岗。并且这一部分费用由政府承担,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比义务教育更为重要的教育,它直接关系着未来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性别教育从孩子出生时开始


宝宝一出生,爸爸妈妈所获得的关于宝宝的第一个信息,便是他的性别,当欣喜而自豪的爸爸妈妈打电话把孩子降生的喜讯告诉亲友时,亲友们的第一个问题也总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紧接着,父母因孩子性别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延伸着不同的反应,他们称呼小男孩“小老虎”或者“小牛犊”,表示乐见其勇武有力,称呼小女孩则是“小甜甜”、“小豆豆”,希望女儿可爱、讨人喜欢。

从乳名、玩具、衣服到亲子游戏,人们从一开始就男女有别,如果有人问起:“性别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答案是:“从出生时开始。”也就是说,性别差异并不仅仅只是不同的生物遗传,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社会文化都赋予不同性别以不同的期待,男孩与女孩,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必然地带着性别的标签按照其性别角色慢慢长大。

什么是性别角色?即一个人所具有的为社会所认可的、更适宜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及行为方式等。宝宝的性别意识又包含些什么要素呢?宝宝所需要学习的关于性别的知识、对自身性别的认同以及性别角色的逐渐形成都可归结于性别意识的范畴。

相信《感恩教育,从说“谢谢”开始》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感恩教育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天才教育从右脑开始 -国际著名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访谈 日本教育专家七田真教授相信,人类的右脑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但在成长过程中,这种能力却逐渐消失。 所以,要让孩子成为天才,当孩子还在准妈妈的肚子里时,可以通过母子之...
    2022-03-07 阅读全文
  • 感恩节:对身边的人说声“谢谢”! 今年的11月26日,是西方传统节日---感恩节。 自从有了把博客当日记的记录习惯,我总会时不时的把一些细微的事情写下来。 这个感恩节,我忽然想写点什么。 向来喜欢简单的生活,喜欢每一个平平实实的日子,...
    2021-04-05 阅读全文
  •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才是成长的自然法则。 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长,...
    2021-12-11 阅读全文
  • 忘了说“谢谢” 与往常一样,中午吃过饭天气好就和孩子们一起在走廊上晒晒太阳、聊聊天、看看书。今天也一样,我吃过饭站在门口看着他们自主活动。 过了一会,我们班的林昱小朋友走到我旁边,拿着他的小椅子很热情地跟我说:“陆老...
    2021-02-05 阅读全文
  • 忘了说谢谢 这天早晨间体锻的分散游戏结束了,我像往常一样招呼孩子们收呼啦圈,孩子们陆续将圈套在我的手上,杨鹏小朋友笑咪咪地将捆圈的绳子递给我,示意让我捆圈。可当我将圈捆好后,杨鹏还笑咪咪地站在我的旁边,望着我。我...
    2021-01-04 阅读全文

-国际著名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访谈 日本教育专家七田真教授相信,人类的右脑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但在成长过程中,这种能力却逐渐消失。 所以,要让孩子成为天才,当孩子还在准妈妈的肚子里时,可以通过母子之...

2022-03-07 阅读全文

今年的11月26日,是西方传统节日---感恩节。 自从有了把博客当日记的记录习惯,我总会时不时的把一些细微的事情写下来。 这个感恩节,我忽然想写点什么。 向来喜欢简单的生活,喜欢每一个平平实实的日子,...

2021-04-05 阅读全文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才是成长的自然法则。 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长,...

2021-12-11 阅读全文

与往常一样,中午吃过饭天气好就和孩子们一起在走廊上晒晒太阳、聊聊天、看看书。今天也一样,我吃过饭站在门口看着他们自主活动。 过了一会,我们班的林昱小朋友走到我旁边,拿着他的小椅子很热情地跟我说:“陆老...

2021-02-05 阅读全文

这天早晨间体锻的分散游戏结束了,我像往常一样招呼孩子们收呼啦圈,孩子们陆续将圈套在我的手上,杨鹏小朋友笑咪咪地将捆圈的绳子递给我,示意让我捆圈。可当我将圈捆好后,杨鹏还笑咪咪地站在我的旁边,望着我。我...

2021-01-04 阅读全文